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实施内容
高职中药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及实施研究——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中药专业为例

《 仪器分析》 是中药专业及其他药学类专业必修 的一门 专业基础课 , 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如《 药物分析》 、 《 制剂 分析》 等课程的基础 , 是培养学生仪器操作技术和分析方法 的重 要课 程 。这 门课主 要介 绍药 品质量 控制 中常见 仪 器 的 结构 、 工作原理 、 仪器 的操作使 用及常见分析方法 , 是一 门 实践 性很 强的课 程 。笔 者在 亳州 职业 技 术学 院从 事 这 门课 程教学已经有四年时间,在教学 中学生常常会觉得这门课 抽 象难 懂 , 不 易掌 握 , 甚 至有 的学 生对 这 门课 产 生抵 触 和恐 惧感 , 教 学效 果不 太理 想 , 所 以对 《 仪器 分 析》 进行 课 程教 学 改革 迫在 眉 睫。 2 0 0 6 年教高1 6 号 文 中【 1 】 国家 明确 了高 职 教 育 的培 养 目 标就是“ 培养 企业 需 要 的一 线 技 术 人 才 ” , 笔 者 及 所在 课 题 组 正是 在这 一培 养 目标要 求下 , 结合 我 院学 生 的学 科素 质 、 学习特点 , 对《 仪器分析》 这门课进行 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
9 013 年 12 月 第 6 0期
.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 UC ATI ON TE ACH I N G F OR UM
D ec . 201 3 N O. 50
高职 中药专业 《 仪器分析》 教学改革及实施研究
— —
以亳州 职业技 术学院 中药专业为例
权 春梅 , 王 庆, 张黎娟 , 丁瑞苹
毫州 2 3 6 8 0 0 )
( 亳州 职业 技术 学 院 , 安徽
摘要 : 传统的《 仪器分析》 课程教学采用常规的章节教 学, 采用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 改革后的将采 用以企 业 岗位 技 能 需求 为导 向 的项 目教 学 , 把 理 论 和 实验 ( 或 实训 ) 融合 起 来 , 改 变传 统 的授课 场所 、 改 变传 统 的教 学方 法及 考核 方 法、 改 变传 统 的 大班授课 , 实行 分 组授课 , 并采 取 “ 一做 一 考” 的激 励考 核 方式 。 关 键词 : 仪 器分析课 程 教 学 改革 ; 项 目驱 动教 学; 教 学模 式 改革 中图分 类 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5 0 — 0 0 4 3 — 0 3
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1 月
教 育教 学论 坛
EDU C ATI ON TE AC HI N G F OR UM
J an . 201 4
N O. 4
第 4 期
【 教 改创新 】
仪器分析实验 的教学改革 与探讨
冯素玲 , 陈粤华 , 李全 民
( 河 南师 范 大学 化学 化工 学 院 河 南师 范大 学 国家化 学实 验教 学示 范 中心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7 )
和创新精神。 佃 由于一些原因, 使学生在有效的实验时间内 不能 最大 限度 地使 能力 得到 提高 。 为此, 在仪 器分 析实 验 的 教学 中, 逐渐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整合教学内容 , 更新实 验选 题 , “ 以学 生 为本 ” , 着 眼 于学 生 素质 、 创新 精 神 和创 新 能力 的培养 , 构 建 实验 教 学 的新 体 系 _ l _ , 收 到 了 良好 的教 学
起, 坚定信心决心 , 努力学习工作 , 积极投身实践 , 报效祖国 人 民, 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因此 , 要加强艺术 类 高 校辅 导员 队伍 建设 ,进 一步 发挥 高校 辅导 员 在培 育学 生高尚品德中的重要作用 , 建设一支“ 本领过硬 、 受生爱戴、 特色鲜明” 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着力提 高辅导员在辅导方面的专业技能,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 育实效性 , 是推进艺术类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 也 是 推进 艺术类 大 学生 思想 政治 教育 , 引导 他们 发奋 图强 , 成才报国, 以行动为实现“ 中国梦” 贡献力量的必然要求。 青 春灿 烂 , 灿烂 青 春 , 让 高 校 辅导 员 与 艺术 高 职 院校 共 呼 吸 、 同发 展 , 在 实现 中 国梦 的生动 实践 中放 飞青 春梦 想 。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法) 自来 水中痕量镉 的测定( 、 线性极谱法) 、饮料 中防腐剂的测定
( 紫外 吸收光 谱法) 、奶粉 中主要营养 成 分的测 定( 红外 吸收光谱 法1 ,这 些项 目贴近 生 活 ,与 我们 的健康 和 生 活环 境密 切 相 等 关 ,学生学 习兴趣高 ,同时既包括验证性 实验项 目又包括 综合设 计性项 目,让学生 自己动手完成整个 实验 项 目,提高了学生的动 手能力 .
1 学生预 习不够充分 . 1
大多数学生对许多大 型仪器 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而仪器分析 实验 大多采用大型 的精密仪器 .通过 书本 预
习实验,对仪器结构 、原理 以及操 作方法等仍是一片茫然 ,有 时做完 实验 了学生还不知道做 的什 么,以至于学
生之 间实验报 告相 互抄袭 ,应 付差事 . 1 仪 器套数 不足 . 2 由于 资金 的限制,学校大型仪器数量有 限,不 可能有那 么多学时让每个学 生亲 自上机 操作 ,要求学生在规 定 的 3- 学时的时间 内掌握一种大型仪器使用方法难度很大 . - 4个
1 学生对 实验 重视 不够 . 3
一
直 以来学生对实验不够重视 ,学生都认为实验是理论课 的附属 部分,所 以上课 时不重视实验 ,况 且实验
课一般都是考查,不考试 ,所 以学生学 习积极性不高 . 2 仪器分析 实验 教学改革措施 21 建立现场预 习制度 ,提 高预 习质量 . 仪器分析实验大 多数都采用 比较贵重 、比较精密 的仪器 ,若学生仅按照课本来 预习,头脑中对仪器结构 、 原理及操 作方法等都没有 明确具 体的感觉 ,虽然预 习了一遍 ,脑子仍然 一片空 白[.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建立 “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e t c .R e s e a r c h f r o m he t a d j u s t me n t o f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l a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s ,t h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e a c h i n g
第l 0期
. , ^ l _q _ - 一 口 4 — 4 ’
刘
红, 等: 地方本科 院校 应用 化学 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 改革 与实践
・1 8 1・
l 教育与培训 1
—≯ t ; 1 1 b — - f ’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刘 红 , 陈燕 芹 , 邓 峰 , 归 国风
( 1 . 毕 节学 院 化学 工程 学 院 ,贵州 毕节 5 5 1 7 0 0;
2 . 贵州省应用化学特色重点实验室 , 贵州 毕节 5 5 1 7 0 0 )
摘要 :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在实验 内容的设置 、 教学方法 等方面现状进 行 了分析 , 从实 验教学 内容 的调 整、 教材建设 、 教学方法的优化、 提高学生在大型精密仪器使用技能等方面进行 了探索 ,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关键词 : 仪器分析实验 ; 改革 ; 应用化学 中图分类号 : 0 6 5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8 - 0 2 1 X ( 2 0 1 3 ) 0 1 0 - 0 1 8 1 - 0 3
关 的科学 研究 打下 坚 实 的基 础 。对 于 “ 立 足 地方 需
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差 , 如何在学生主体素质较 差 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 , 使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 是摆在每一个分析化学老师 面前的艰巨任务。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 模式进行改革探索,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
仪器分析“N+1”模式课程改革研究

第49卷第11期2021年6月广州化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9No.11Jun.2021仪器分析“N+l”模式课程改革研究贾海浪,林丽霞,孙建华(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仪器分析是化学类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时代的发展使得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对仪器分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如何改革目前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N+1”模式进行仪器分析课程改革,注重过程考核,其中N的形式多样,包括课堂笔记、课堂提问、讨论、考勤、作业、单元测试、实践实验考核、期中考试等,而1为期末考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仪器分析;N+1;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1-9677(2021)011-0150-02 Study on“N+1”Mode Curriculum Reform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JIA Hai-lang,LIN Li-xia,SUN Jian-hua(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angsu Changzhou213001,China)Abstract:Instrumental Analysis is a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for Chemistry undergraduat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analytical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all of these put forward higher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instrument analysis.Aimed at how to reform the current obsolete teaching mode, through the"N+1"mode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curriculum reform,the process of assessmentwas paid attention,in which the form of N was diverse,including classroom notes,classroom questioning,discussion,attendance,homework, unit test,practical experiment assessment,mid-term examination,etc.,and1was the final examination,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5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eaching in an all-round way learning quality.Key words:Instrumental Analysis;N+1;curriculum reform仪器分析是化学类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各种前沿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仪器分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切。
基于“雨课堂”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与探究

基于“雨课堂”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与探究发表时间:2020-11-04T15:32:35.913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6月下作者:刘宝军胡霞[导读] 仪器分析是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刘宝军胡霞 550025摘要:仪器分析是贵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文根据环境类专业的仪器分析课程培养目标,将“雨课堂”融入其中,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深入研究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仪器分析;雨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究 1.问题的提出 “仪器分析”作为环境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课程,涉及到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抽象、乏味、难以掌握和运用[1]。
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以教师口述为主,学生学习过程主要是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较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教学目标考核以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为主,注重学习的考核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导致上课时不良现象的产生。
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评价制度,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
本文主要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探索,并提出有效建议。
2“雨课堂”在仪器分析理论教学中的应用雨课堂(Rain Classroom)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研发推出的网络教学工具[2],使老师和学生紧密联系,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输数量与质量,在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过程都给师生提供全新的体验,推动教学改革。
2.1课前预习+“雨课堂”仪器分析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难掌握性,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再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回应,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在授课之前将预习内容及资料(PPT和MOOC视频等)通过手机或电脑上传到“雨课堂”,并且可以设置在线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药学专业仪器分析实训课程的探究与改革

高职药学专业仪器分析实训课程的探究与改革①周铭,丁荣敏,王添艳(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一、引言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与多个学科相互渗透、彼此交叉,是药剂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药物设计学等课程的基础,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1,2]。
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仪器分析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仪器分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通过仪器分析实训,会使用常用的分析仪器,能进一步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并能以其为工具获得所需要的信息[3-5]。
本校仪器分析课程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共40学时,其中实训课16学时,占总学时的40%,占比较大。
在有限的时间内,实训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广泛,涵盖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等多种仪器分析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仪器设备。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
作为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一线教师,笔者就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仪器设备、实训设计和实施、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改革[6-9]。
在本校仪器分析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
首先,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通过与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标准的对接,明确了三维教学目标。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对仪器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和分析仪器的操作技能外,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引入了开放性问题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升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其次,我们对分析仪器设备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购置了一些新型的分析仪器设备,并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设备互借。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现代化仪器和设备,了解实际应用情况,提升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i sr me tla a y i r e o c n t c h x e i n a e c n d nt u n a n l sswe eus d t o sr tt e e p rme tlt a hi g mo e,i r e o a hiv h o lo h u lt d u n o d rt c e et e g a ft e q a iy e — u a in f rc lia i g h g e e h l g p le a e t n f t r . c t u tv tn i h rt c noo y a p id t ln s i u u e o o Ke ywo d r s:I sr me t lAn ls ;t e r tc lt a h n n tu n a a y i h o eia e c i g;p a tc lta h n s r ci a e c i g
2 1 开放 设计 性实验 .
在仪 器分 析 实 验 课 中 要 开 展 设 计 性 实 验 , 高 学 生 综 合 利 提 用所学知识 分 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培养 学 生 的创新 能 并
多媒体教学 的第二 大优 点 , 是能容纳更 多 的内容 , 除了方法 的 基本原理 、 器和应用之外 , 仪 可介 绍相关方 法的研究 前沿 和发展
Q in— n Z i l,T N G i ce uJ a r g, HUL — i I u — hn i A (ntueo ni n na a dA a t a S i c s C l g f hmir Istt f v o met n nl i l ce e , o eeo e s y i E r l yc n l C t a dC e ia E gne n ,H n nU iesy H nn K i n 7 0 4, hn ) n h m cl n ier g e a nvri , e a a e g4 5 0 C ia i t 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项目式翻转教学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向课堂反转方向发展,具体实施分为3个步骤,即课前预习,课中即课堂的练习,课后重点总结三个部分。
(1)课前预习每次上课前,先给同学们初略提点下一章节的内容,然后让他们先自己预习并基本理解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做这章节的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做ppt时一般4-5人一组,这样让他们可以自由讨论,同时增强他们的自学与合作能力。
(2)课堂练习每节课45分钟时间里,讲课时间控制在35-40分钟之间,剩下的时间通过马上做课后相关内容的习题让同学们从理解上升到掌握的程度,对于比较复杂的同学们错误较多的知识点再次讲解,确保每堂课内容都能被充分吸收。
(3)课后总结每章节上完后,会要求同学们先把本章节的重点知识点写在作业本上,让他们对本章节的知识在弄懂的基础上自我归纳出重点,然后才要求他们做课后习题。
这样每章节的内容让他们从逻辑顺序上到具体的解题都能把握好。
总之,课堂反转充分挖掘同学们本身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让他们有自主性,同时加强复杂内容的指导,这样每章节内容在上完后绝大分内容都被很好的吸收,这比灌输式教学效果是好很多。
相关的材料通过ppt与作业本来展示。
每章的具体项目设计第一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4学时)教学目标:要求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及其分子结构的关系;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和类型;掌握定性与定量方法;了解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节概述紫外可见光的波段(10-800nm),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产生(由分子的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光谱为紫外可见光谱;由分子振转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光谱为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曲线,朗伯-比尔定律。
第二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电子跃迁的类型为:σ→σ*、n→σ*、π→π*、n→π*,生色团、助色团、红移和紫移,紫外光谱的四类吸收带:RKBE,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共轭效应、助色效应、超共轭效应、空间位阻、溶剂效应等。
第三节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为:光源(在可见光区使用钨灯或卤钨灯,在紫外光区使用氢灯或氘灯)、单色器(棱镜、光栅)、吸收池(玻璃材质仅适用可见光区,石英材质都可适用)、检测器(光电管和光电倍增管),仪器的类型为:单光束、双光束和双波长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定性分析包括:化合物的鉴定、纯度检查等,结构分析包括初步推断功能团、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定量分析包括:单组分的定量和多组分的定量。
第二章红外吸收光谱法(6学时)教学目标: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掌握重要官能团及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吸收频率,了解红外吸收光谱仪,掌握红外光谱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节概述红外光的波段范围(76-300μm),红外吸收光谱法与紫外吸收光谱法的比较,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双原子分子的振动(振动能和振动频率,基频峰和泛频峰),多原子分子的振动(振动的基本类型是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基本振动的理论数-振动自由度,影响吸收峰数目的因素:非红外活性振动和简并等导致吸收峰数目减少,而振动偶合和各种泛频峰等导致吸收峰数目增多),吸收峰的强度,特征峰和相关峰。
第三节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官能团区和指纹区,常见化合物的特征红外吸收峰(烷烃、烯烃、炔烃、芳烃、羰基化合物、羟基化合物等),影响基团吸收频率的因素(共轭效应、诱导效应、氢键效应、空间位阻、溶剂效应等)。
第四节红外吸收光谱仪红外吸收光谱仪包括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其基本部件是:光源(能斯特灯、硅碳棒)、吸收池(采用一些无机盐的单晶制成的窗口)、单色器(色散型)或干涉仪(傅立叶变换型)、检测器(真空热电偶、热电量热计、光电导管)。
第五节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弱项)、未知物结构的确定。
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法(4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构造,熟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主要干扰及其抑制方法,掌握原子吸收法定量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节概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过程简介,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发射光谱法的比较,两者的相同处是,都是原子光谱,都是基于外层电子的跃迁;不同点是,原子发射光谱是研究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再回到基态时所发射的谱线,而原子吸收光谱是研究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第二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共振线和共振吸收,谱线的轮廓(中心频率、吸收线半宽度)及其影响因素(自然宽度、多普勒效应、劳伦兹效应等),热激发时基态原子和激发态原子的分配,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定量基础(积分吸收、峰值吸收)第三节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法仪包括:光源(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系统(包括火焰原子化系统、非火焰原子化系统及其优缺点等)、分光系统、检测记录系统(检测器为光电倍增管)。
第四节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及其抑制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有:物理干扰(采用标准曲线法或标准加入法消除)、化学干扰(采用化学分离、加入释放剂和保护剂等方法消除)、电离干扰(采用加入较大量易电离的碱金属元素消除干扰)、光谱干扰(包括谱线干扰和背景干扰,其中常采用空白校正法、氘灯校正法和塞曼效应校正法校正谱线干扰)。
第五节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原子吸收定量分析的方法是: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第四章原子发射光谱法(4学时)教学要求:掌握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原子发射光谱中通常使用的激发光源;掌握各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节概述发射光谱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能级和原子光谱、谱线的强度,元素的最后线与分析线,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第三节原子发射光谱仪光源、光谱仪、观测设备。
第四节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内标法原理,定量分析方法。
第五章电位分析法(3学时)教学要求:掌握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理解离子选择性电极响应机理,熟悉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掌握溶液pH值的测定方法、离子活度的测定方法,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节概述相间电位与能斯特方程,电池电动势,参比电极(包括:标准氢电极、甘汞电极等)与指示电极(金属电极和离子选择性电极)。
第二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及响应机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分类(氟电极、氯电极、玻璃电极、敏化电极等),pH玻璃电极的构造(包括:玻璃膜、内参比电极、内参比溶液),pH玻璃电极的响应机理极其优缺点。
第三节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能斯特响应、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选择性系数,测量误差的估算,响应时间、稳定性和重现性。
第四节直接电位法利用两次测量法测定溶液的pH值,测定溶液活度的方法有:两次测量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影响测定准确度的因素(温度、电动势的测量、干扰离子、溶液的pH等)。
第五节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仪器装置,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有:E-V法、一级微商法、二级微商法。
第六章极谱分析法(2学时)教学要求:掌握伏安法和极谱法的基本原理;掌握极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了解电化学分析新方法。
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节概述极谱分析法简介及分类,极化及过电位,极化电极及去极化电极。
第二节极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极谱分析法的装置,极谱波的形成,极谱过程的特殊性(包括电极的特殊性和电解条件的特殊性)。
第三节极谱定量分析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扩散电流方程式,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极谱分析中的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极谱定量分析方法。
第四节极谱波的种类及其方程式极谱波的分类(可逆波及不可逆波,氧化波及还原波),极谱波的方程式,经典极谱法的局限性。
第五节现代极谱分析方法单扫描极谱法,循环伏安法,脉冲极谱法,溶出伏安法。
第七章电解和库仑分析(3学时)教学要求:掌握电解分析和库仑分析的基本原理;了解库仑分析终点指示方法和应用。
第一节概述电解装置,分解电压和析出电位。
第二节电解分析法控制外加电压电解分析法,控制阴极电位电解分析法,控制电流电解分析法。
第三节库仑分析法恒电位库仑分析和恒电流库仑分析。
第八章色谱分析法导论(5学时)教学要求:了解色谱法的分类,熟悉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术语;掌握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掌握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第一节概述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方法,色谱法的产生历程,色谱法的分类,色谱法的特点。
第二节色谱图及其色谱常用术语色谱流出曲线是色谱定性、定量和评价分离情况的基本依据,其基本术语有基线、色谱峰高度、区域宽度(标准偏差、半峰宽、基线宽度)、色谱保留值(死时间、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死体积、保留体积、调整保留体积、相对保留值),第三节色谱法的基本理论色谱的分配平衡常用的两种表示方法:分配系数和分配比,塔板理论(理论塔板高度、理论塔板数、有效塔板高度、有效塔板数),速率理论(涡流扩散项、分子扩散项、传质阻力项),柱的总分离指标—分离度,柱外效应。
第四节色谱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有:用已知纯物质标样对照的方法、根据相对保留值定性、利用保留指数定性、与其他方法结合,定量分析中峰面积的测定、定量校正因子的确定、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
第九章气相色谱法(3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气相色谱中的固定相、流动相及其选择,了解气相色谱仪的构造及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具体项目;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节概论气相色谱法的产生、特点及其分类。
第二节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由五个部分组成:载气系统(气源、净化干燥管等)、进样系统(进样器、汽化室)、分离系统(填充柱、毛细管柱)、温控系统(恒温和程序升温)、检测记录系统:包括检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灵敏度、检出限、线性范围、响应时间等)和常见的检测器(热导、火焰离子化、电子捕获、火焰光度检测器)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固定相、流动相及其选择气液色谱固定相(载体+固定液)、气固色谱的固定相(固体吸附剂)、聚合物固定相(人工合成有机固定相)、流动相(氢气、氮气、氦气等惰性气体)。
第十章高效液相色谱法(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气相色谱中的固定相、流动相及其选择,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构造。
教学内容如下;第一节概论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的比较。
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固定相的分类:包括表面多孔型和全多孔型,流动相的几点要求,包括纯度高、粘度低、化学稳定性好等。
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高效高效液相色谱法根据分离的机制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液液分配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空间排阻色谱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