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初探
依托高层次科研基地开展仪器分析类课程学改革的探索

依托高层次科研基地开展仪器分析类课程学改革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这里要求的是【背景介绍】的内容,我将根据要求输出200字的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分析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许多高校的仪器分析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内容滞后、方法陈旧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而依托高层次科研基地开展仪器分析类课程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与科研基地合作,可以借助其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强、前沿性强的教学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索依托高层次科研基地开展仪器分析类课程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我国仪器分析类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1.2 研究意义仪器分析类课程学改革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我国在仪器分析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开展仪器分析类课程学改革,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推动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依托高层次科研基地,开展仪器分析类课程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搭建起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机会和更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其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技术和方法;2.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引进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水平;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和探索精神,为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做出贡献。
通过这些目的的实现,可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食品专业视域下《仪器分析》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思考

食品专业视域下《仪器分析》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针对这一背景,我们决定开设食品专业视域下的《仪器分析》在线开放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性强、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和提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仪器分析》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思考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希望能够为食品专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000字】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食品专业视域下《仪器分析》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方式的转变,线上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教学模式。
在食品专业领域,仪器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课程,通过线上开放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灵活的学习机会,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食品专业领域构建一门高质量、有效果的《仪器分析》在线开放课程。
我们希望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课程评估的制定以及资源支持的提供,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在线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未来食品专业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相信在线开放课程将会成为未来食品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正文2.1 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内容设置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在食品专业视域下,《仪器分析》课程内容设置应紧密围绕食品分析技术和仪器设备展开。
课程应包括食品样品制备和前处理技术、常见分析仪器的原理及应用、食品成分分析方法等基础知识。
需要介绍各种仪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具体应用,例如质谱仪、色谱仪、光谱仪等常见仪器的操作技巧和数据解读方法。
药学专业仪器实验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2012年12月第9卷第34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分析化学是我校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药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课,它为后续的专业课的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验证,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现在的分析工作90%以上都是仪器完成的,因此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分析仪器的结构、原理以及操作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
本文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与多年来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情况谈谈笔者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遇到的一些问题所做改革的初步探索。
基本来讲,在仪器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仪器分析实验本科阶段不具备让所有学生操作大型仪器的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存在管理人员缺乏、维修困难等问题[3];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实验考核机制不尽完善等。
因此,需要不断改革仪器分析的实验教学,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1结合药物分析课程,精选实验内容从服务于药学相关专业、结合药学专业特点与将来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更新和改进实验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过去的仪器分析实验内容传统陈旧的实验多,现代的、能够反应当今学科发展的实验少,而且使用大型现代分析仪器的实验少。
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资源的限制,不单是我们学校,一般高校都存在大型仪器少而学生数众多的问题。
首先,对于实验项目的开设,可以结合药物分析的内容,因为对于药学相关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分析化学最直接服务的课程就是药物分析,而药物分析体系庞大,内容非常多,本身实验课程能涉及到的药物分析项目并不多,所以统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课时可以很好地体现药学特色。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进阶式实践课程创新与探索——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

课程设计在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和卓越工程师 设的综合应用#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领域特征不显著(
教育培养计划)&% 专业建设的要求#基于专业核心课程群 二实施进程不全面未实现工程项目全流程覆盖
构建进阶式创新实践课程#以大项目思维拓展集中实践课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课内$0 学时#首先由教师布置项
形成对应关系 核心课程群的课程设置契合了整条信号 给项目完成带来一定挑战度 学生需要结合任务要求查
链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课程对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 阅文献资料并且自学补充相关知识才能对被测量的采
生物量转换为电*光信号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技术进行阐 集方案进行比较和设计 在项目任务的设置上通过具有
论结合工程经验打通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壁垒解决当前
测试测量及控制理论和方法技术是测控技术与仪器 实践教学的沉疴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关键步骤
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涵盖信号感知信号调理信号转换 本实践课程同时具挑战度 从核心课程的学期分布
和信号处理等关键环节且与测试测量系统中信号的流向 上来看本课程实施时学生尚未学习信号获取相关课程
必修课程#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三电课程和单片机原理与 非技术因素也未得到体现#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上尚
接口技术课程之后#分别设有相应课程的集中实践环节# 有不足(
以训练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教 三缺乏学科交叉融合两度一性不足
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单片机课程设计 现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和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局限
方面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复杂工程项目模块化解构后 经过测试测量系统所有模块对应课程的学习在课程中有
应用到对应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既提升理论教学的 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各模块深入探究 首先引导学生对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解理论课 内容, 从而间接地缩短学生实验操作时间, 也不利于学生对实验 内容的接受; () 4 实验学时不足, 使学生对每种仪器只有一次学习机会, 没有巩固练习的机会; () 学方 式上 , 般老 师就 实验讲 实 验, 成 学生 只能 机械地 知道 一些 做 过 的实验 原理 和应用 , 5教 一 造 没有 教学生应 用 同一仪器做 不同实验 的方法 , 不利 于学生应 用和创新 能力 的培 养; () 6传统的教学体系造成学生为完成实验而做实验, 从而失去做实验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通过高科技教学技术和手段, 激发学生做好仪器分析实验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为提高仪器分析实 验教 学质量打下 良好 的基 础 . 22 改进教 学方法 , 视培 养学 生的创新 能力 - 重 在仪器分 析实验 教学 中, 老师 既需 要把理 论课 上讲述 的 有关测 量 方法 的基 本原 理和基 础知 识 与实验 教 学 内容有 机结合 起来 , 需 要把 实验 中所 要应 用 的仪器 操 作 的基 本技 能传 授 给学生 , 又 同时还 需要 把从 事科 研工作 的基本 思路 和方法 传授 给学 生, 正做 到授人 于渔 . 真 针对 此 , 我们 采取如 下措施 : 第一 , 学生进 行循 在 环式 实验前 一周 , 排各 实验 指 导教 师对 各 自所带 实验 的理 论 内容进 行集 中授课 , 免实 验 内容 比理论 课 安 避 超前带 来 的问题, 同时间接 地为 学生 延长 实验课 上 的操作 时 间; 第二 , 实验课 上, 师针对 实物 , 清 仪器 在 教 讲 的基本 原理 , 指 出采用 同一 原理 设 计 的不 同型号 仪器 之 间 的相 同点 和不 同点 . 并 例如 分光 光度 法实 验 中使 用的 72 2S型可见 分光光 度计 与 T U一10 型紫外 可见分 光光 度计 , 91 设计 的原理 都是基 于物 质对光 的选择 性 吸收 、 定量 的依据 均基 于 光 吸收定 律 , 以进行 物 质 的定 性 和定 量 分析 , 72 可 但 2 S型可见 分光 光 度计 仅能 测 量 对可 见光有 选择 性 吸收 的物质 , T 而 U一10 9 1型紫外 可 见分 光光 度计 能测 量对 紫外 和可见 光 有选 择性 吸 收的物质; 同点是都 有光源 、 色器 、 吸收池 、 电检测 器和 显示装 置五个 主要部件组 成; U一10 型 紫 共 单 光 光 T 91 外 可见分光光 度计 的光源使 用 钨灯 和氘灯 ,2S型可 见分光 光 度计仅 使用 钨灯作光 源等 ;U一10 型紫外 72 T 91 可见 分光 光度计 是微 机化 分析 仪 器, 实验 需求 , 按 菜单 提示 输入 实验 参 数, 自动化完成 实验 过程 , 72 半 而 2S 型 可见分光光 度计是 手 工操作 . 学生 注重理 解仪器 原理 , 用范 围及 一般操 作方法 , 让 应 避免 学生 到社会 上遇 到 不 同型号 的 同一 仪器 , 知 所措 , 不 培养 学生 的学 习方法 ; 三, 师教 会一 个 实验 , 类似 实验 学 生 也要 第 教 相 会, 到 “ 一反三 ”教会 学 生具 有发散 思维 、 做 举 , 学而致 用, 活 运用知 识 的能力 和初步 的科研创 新 能力 . 灵 例如
仪器分析课堂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仪器分析课堂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作者:朱鹏飞刘梅宋诚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3期摘要:针对《仪器分析》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结合我校学生石油天然气特色的专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仪器分析课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以适应我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高级专业人才的目标,几年来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仪器分析专业特点实验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b)-0152-021 引言《仪器分析》课程作为分析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许多理工科专业,特别是化学化工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它建立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成熟和发展,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发展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1]。
课程所涉及的分析方法种类繁多,每种分析方法往往又自成体系,具有各自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仪器及操作方法,且各章节的关联性不强,使教师感觉难讲、学生感觉难学。
此外,《仪器分析》中的实验教学也因受到仪器台套数少、设备陈旧、课时有限、学生人数多等问题的制约,影响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学生石油天然气特色的专业特点,在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从《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改善、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2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我校是新中国创建的以石油天然气为特色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仪器分析》课程是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化学、环境工程专业必修基础课。
在2008年之前,我院以上专业《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均为同一大纲,教学课时40学时(含实验20学时),该大纲忽略了不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的差异,导致各专业教学重点、难点相同,从而无法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升本科院校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初探

1 仪 器 分 析教 学 中 目前存 在 的 问题
1 1 仪器 设 备不足 .
仪器分析实验所用仪器 比较昂贵 , 同类仪 器 比较少 , 可能 不
学生学习兴趣 , 当增加仪器操作 时间、 适 改变实验管理模式等教学改革措施 。
关键 词 : 仪器分析; 教学改革; 建议
Th n o a in o a hn o n t u e a ay i n Ne Un e g a u t le e e I n v to fTe c ig f rI sr m ntlAn l ssi w d r r d a e Colg
Ab t a t h rb e i n tu n a ay i ta h n a t de . S me s g e t n r r p s d,s c s sr c :T e p o lm n I s me tl An l ss e c i g w s s id r u o u g s o s we e p o o e i u h a
WU Chu n—l ,PENG hu n—yu ai C a n
( e a met f n i n e t n h m cl nie r g u yn s tt o cec n eh o g , D p r n vr m na a dC e i g ei ,L oagI tue f i ea dT c nl y t oE o l aE n n ni S n o H n nL o ag4 1 2 , hn ) e a u yn 7 0 3 C ia
大部分 有机化学教材只简单安 排“ 四谱 简介 ” 现代物 理实验 或“ 方法 的应用 ” 而本课程讲 的也 简单 , , 使得学生 “ 两边耽 ” 根本学 , 不 到完 整的四大光谱或五大光谱知识 。
提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初探

2021年第5期广东化工第48卷总第439期 · 287 · 提高《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初探李传平,李倩,朱贤东(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参数及其变化为基础,利用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获取化学物质的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门学科,具有前沿性、应用性、交叉性等特点。
随着新理论、新仪器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应当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和教学模式。
本文对目前《仪器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授课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方面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旨在提高《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5-0287-01Teaching Reform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for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Li Chuanping, Li Qian, Zhu Xiandong(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College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Instrumental analysis is a discipline based on phys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amples and their changes. It uses complex or special instruments to obtain information, such as composition, content and chemical structur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ontier, application and intersectionality.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theories, instruments and technologies,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update their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in time.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system, mode and assessment method, which will be benefi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Keywords: instrumental analysi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ode仪器分析是一类借助仪器设备,利用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参数获取化学物质的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门学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