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模式初探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市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摘要)一、铜陵市土地资源情况及利用现状铜陵地域面积小,境内多丘陵,耕地后备资源非常匮乏。
与大建设、大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相比,土地供给严重不足。
一是人均土地资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全国人均土地约10.5亩、拥有耕地1.4亩。
而我市人均拥有土地2.25亩,人均耕地不足0.6 亩。
二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
2006年至2010年期间,铜陵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63%。
同期,铜陵年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达到20%,特别是近年来新上项目占用新增建设用地比例大幅提高。
三是人均占有建设用地水平较高。
城郊及农村建设用地分散,存在较多的“空心村”现象。
四是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近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较发达地区。
2010年,我市开发区平均投资强度约110万元/亩,产出效益为150万元/亩。
同期,合肥经开区和高新区的投资强度为200-250万元,芜湖开发区的投资强度为150-180万元。
五是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现象仍比较普遍。
从区域上看,主要分布在铜胥以东,泰山大道以西等区域;其余分布在大桥经济开发区“大通工贸园”及铜陵县金桥工业园;从项目类型上看,闲置土地主要涉及纺织、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材料等产业,特别是一些一次性申请用地500亩以上的大型项目闲置土地较多;从时间上看,主要是在2007年工业用地招拍挂和控制指标制度未实施前形成的。
二、近期我市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所做的探索一是实行“三集中”,即工业向工业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原则上不在工业园区外,审批单独选址新建工业项目。
全面推行人口向城区集中的做法,集中建造安置住宅小区。
截止2010年,全市共选址19宗土地,用地面积约110.9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近2万户。
初步测算,此举可减少新增建设用地3600亩,节地效果显著。
都市郊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策略

都市郊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策略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都市郊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都市郊区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地带,不仅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压力和农业生产的需求,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因此,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都市郊区土地利用,已经成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首先,都市郊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
都市郊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生物多样性丰富。
规划者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例如,可通过设立生态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手段,保护自然景观和植被资源,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其次,都市郊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应充分考虑农业发展的需求。
都市郊区作为城市和农村交界处,农业是其重要的产业之一。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保留农业用地,并合理规划农业布局,提供必要的农田和农业设施保障。
同时,还应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引导农民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需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力度,提高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
再次,都市郊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也应关注交通发展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郊区的交通状况也日益受到关注。
规划者应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出交通发展的战略布局。
同时,还应加强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避免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此外,要注重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供更加便捷和环保的出行方式。
最后,都市郊区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土地利用管理中,要采取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手段,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要加强土地利用权益的保护,加强土地审计和监管,防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
同时,要注重对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估,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信息公开制度,增加公众的议事参与,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管理机制。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模式分析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模式分析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模式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
本文将对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分析。
一、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分类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住宅区。
住宅区是城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用城市土地面积的最大部分。
住宅区主要用于居住,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城市的周边地区。
(2)商业区。
商业区主要用于商业活动,包括购物中心、餐厅、娱乐场所等。
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者高档住宅区附近。
(3)工业区。
工业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工厂、仓库、物流基地等。
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工业园区。
(4)公共设施区。
公共设施区主要包括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公园等。
这些设施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城市的周边地带,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
(5)交通设施区。
交通设施区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通常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城市的周边地带。
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影响因素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的规划决策和政策措施可以引导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因素,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会受到组织经济生产活动的影响。
(3)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都会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居民的人口密度、需求、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都会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产生影响。
三、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应该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背景、土地利用管理的意义、现有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背景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越发迫切,需要更加科学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土地利用管理的意义土地利用管理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力。
同时,合理的土地利用管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品质,改善城市形象,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现有问题当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土地利用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土地资源闲置或被低效利用。
其次,城市扩张导致土地面积不断增加,却未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
再次,城市规划与实施之间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导致规划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四、加强规划管理加强规划管理是改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防止浪费现象。
其次,要优化城市规划,遵循科学规划原则,确立合理的城市布局,避免城市扩张过快。
同时,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协调,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五、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目标。
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要求,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推行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的理念,有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侵蚀。
同时,要鼓励绿色建筑和低碳出行,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六、加强部门协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要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的有效实施。
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七、科技支持科技的进步给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天津市某区为例

题目: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天津市某区为例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天津市某区为例摘要:城郊是城市向农村转换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和农村相互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活跃的地区,兼容了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
本文以弗里德曼等人对于大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理论研究(包括核心一边缘发展理论、城市空间扩散和极化理论、城乡关系理论)为依据,对大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并结合个案进行一定分析,得到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一些特点。
最后结合天津市某区具体情况(自然和社会经济)对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研究的重点,它包括人口变化、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经政策和技术发展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并在结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某区、城郊土地变化、驱动力The analysis on useful change of land of urban suburb For example - Xiqing district in TianjinAbstract: Rural outskirts is the transition zone to urban, also conversion of urban and rural function mutual infiltration ,having special and active area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combining the two aspects of the feature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From suburban respectively by urban and rural forces, at present, with the increasing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expanding city, China is carrying on the great, rapid urbanization.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motive mechanism of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of the suburbs reasonable and planning reasonablely for future. Xiqing district adjacent to the center city,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between xiqing district and tianjin c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clear.it i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for scientific planning, rational distribution, maximizely benefiting from the land, to accelerate modernizational construction, realize the cross-century development goals.Firstly ,this paper trace this history of field studies,based on Friedmalm’s theoretical research about city suburb of change of land useful structure (including core marginal development theory, urban space diffusion and polarization theory, based on theor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large cities) analysising the outskirts of change of land useful structure and combined with some case, ge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suburb about change of land usefu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ianjin xiqing district land useful structure , analysising big cities suburbs driving forces of change factors (including both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the human factors have five aspects: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economical development ,urbanize, financial and tecknological development. At last,we give some advise.Keywords: xiqing district, change of suburban land, driving目录前言:国内外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现状分析 (2)1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理论分析 (2)1.1城市郊区的界定 (2)1.2土地结构变化、相关机制和模型 (3)2天津市某区土地利用分析 (5)2.1研究区域概况:天津市某区基本概况 (5)2.2某区土地利用的演变 (6)3 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9)3.1自然因素分析 (9)3.2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0)4对策与讨论 (11)5结论 (11)参考文献致谢前言:国内外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现状分析城郊为城市向农村转换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和农村功能相互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活跃的地区,兼具了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特征 [1]。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创新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创新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创新,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管理的背景与挑战土地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管理和利用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土地需求,但有限的土地资源导致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其次,传统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存在着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创新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势在必行。
二、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的创新思路1. 转变观念,从“扩展型”到“提升型”传统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往往追求土地规模的扩张,但这种“扩展型”模式已难以为继。
创新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应该注重提升土地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土地多元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往往以单一的产业为导向,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产业结构单一化的问题。
创新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应该推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土地的价值和效益。
3. 加强规划引导,实现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协同土地开发与保护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创新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应该加强规划引导,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协同。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开发区与保护区相结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4. 引入新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新技术的引入对于创新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的精确测算和监测,精细化管理土地资源;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
三、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创新的影响创新的土地开发与利用模式对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都有着重要影响。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策略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策略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利用策略,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建设住宅、商业区和公共设施等。
其次,土地是城市经济的支撑。
大量的土地用于工业园区和商业用地,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此外,土地还承载着城市的生态系统,保护好土地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策略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策略。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用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例如,将城市边缘的农田转变为城市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多功能土地利用也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不同功能的土地有机结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土地的价值。
2. 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城市规划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土地集约利用。
例如,建设高层建筑,提高土地的垂直利用率;推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商业、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加强土地整治,提高农田的利用率等。
3. 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任务。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生态用地则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
城市规划中应当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确保耕地和生态用地的保护。
三、土地资源利用策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策略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可以为城市经济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创新。
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

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地域结构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们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布局、经济发展,还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城市土地利用,简单来说,就是指城市中各类不同性质的土地在空间上的分配和使用情况。
这包括了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等。
而地域结构模式,则是这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组合和分布规律。
我们先来看居住用地。
在城市中,居住用地的分布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交通便利性是一个关键因素。
靠近主要交通干线或者公共交通站点的区域,往往更受居民青睐,因为这样可以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
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那些拥有良好自然景观、空气质量好、噪音污染少的地区,通常会吸引更多的居民。
此外,社会经济因素也不能忽视。
高收入人群可能更倾向于居住在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档住宅区,而低收入人群则可能集中在相对较为简陋、设施不够完善的区域。
商业用地的布局则有着自己的特点。
市中心往往是商业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这里人流量大,交通便捷,能够吸引大量的消费者。
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写字楼等通常会聚集在这里。
而在城市的郊区或者新开发区域,也会出现一些大型的商业综合体,但它们往往需要依靠便捷的交通和充足的停车设施来吸引顾客。
工业用地的选址通常会考虑到成本和交通等因素。
为了降低土地成本和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许多工业企业会选择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工业园区集中布局。
这样既能方便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又能减少对城市中心区域的污染。
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等,它们的分布需要考虑到服务半径和人口密度。
例如,学校一般会按照学区来分布,以确保周边的学生能够方便地入学。
医院则需要分布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以便能够及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多种类型。
同心圆模式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
1 新型 绿环 模式
13 结合 城 区的 服 务 设 施 体 系 , . 完善 城 市 周 边 自身 的
绿环是指环绕城市建成 区的乡村开 敞地带 , 包括农 田、 地 、 设施 服务 体 系 林 由于城市周边 的资 源开发 涉及 到社 会经济 的诸 多部 门和环 小村镇 、 国家公 园 、 墓及 其他 开 敞用地 。绿 环一 般 由城市 规划 公
第3 8卷 第 3期 20 12年 HI H TECTURE
V0 . 8 No 3 13 .
Jn a. 2 2 01
・1 ・ 9
文章编 号 :0 9 6 2 (0 2 0 — 0 9 0 10 — 8 5 2 1 )3 0 1 —2
c re th soi a t e n e o ai g b i i g . u r n itr ls e ta d r n v t u l n s c r n d
K e w o ds:mo lsr e ,od te t,rg o a ulu e r c c e y r de te t l sr e ein c tr l e y l
80k 总人 口4 . 1 m , 2 2万人 , 城镇 化率 5 .% , 6 9 具有 明显 的城 乡二 元结构 。沈北新 区拥有加大 的资源 和环境优 势 , 有 巨大的消 费 拥 市场 , 还拥有较为优 惠的租赁 价格 以及 劳动力 资源 。因此 作为沈
阳市 区北部 的对外开放的窗 口, 在城市周 边的发展 上要 注意有效 引导 和采 取一 定 的鼓 励 政策 。从 长远 看 , 需要 打造 现代 都 市农 业、 现代服务业 、 新兴工业为体系 , 具有生 态循环经 济特 征的现代
。
收 稿 日期 :0 11 —2 2 1 .11
作者简介 : 向 东( 9 6 , , 阳建 筑 大学硕 士研 究生 , 宁 沈 阳 温 18 ・) 女 沈 辽
10 6 1 18 彭晓烈 (9 1 ) 男 , 士生 导师 , 17 一 , 硕 副教 授 , 阳建 筑大 学村镇规 划 建设研 究院 , 宁 沈 阳 106 沈 辽 118
的一套 完整成熟 、 行之 有效 的政 策体 系 , 常值 得发展 中国家参 求城 市周边 的生活服 务体 系与城市 的服务设 施体 系与城市 的服 非 务体系相互独立 , 又相互 统一 。城 市周边 区域应与城 市 的服 务设 考 和借 鉴 。在此基础上构思适合 我国的新 型绿环模 式。
1 1 建 立城 市周 边地 区绿 环 内的复 合 生 态 系统 .
施体系相连 , 以便城市周边居 民方便地 与城市进 行信息 、 交通 、 能
真 城市周边 区域仍然处在 资源型发展 阶段 , 发展过程 中既要 源等方面 的交流 , 正做 到城 乡协 调发展。 在
. 重 科学 地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又要对 产业结构 进行合理 的调节 , 做到 1 4 将 分散 的农 村 居 民点 向城 镇 集 聚 , 点 发展 相 对
・
2 ・ 0
第0 年 3期 23 2第 1 8卷 1 月
山 西 建 筑
各组 团间的生态 绿地 为生态走廊 的生态框架结构 。
表 1 农 业 生态 园发 展 思 路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名称 十 万亩稻 米基地 五 万亩林 果基地 分布 以兴 隆台、 石佛寺为重点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 以中寺、 依路 中 村 为核0建设 成为林 果产业区
可 以使大 量人 流流向城市 , 又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出路 。
2 沈 北新 区的城 市发 展模 式
沈北新 区位于沈 阳市北部 , 隔辽河 、 泉河与铁 岭 、 北 万 法库县 相望 , 东与抚顺市 、 岭县 毗邻 , 与新 民市 、 铁 西 于洪 区相 连。沈北 新 区由南 部蒲河新城和北部新城子 现代农业 经济 区构成 , 面积 总
c i cua h rceit s o sraina d rcceo d lJn n sre,s e ic l ecie h a ig o o srain a d rc ce o ht trlc aa tr i ,cn ev t n ey l fmo e ime tet p cf al d sr s te me nn fc n ev t n e y l f e sc o i y b o
城 市 周 边 土 地 利 用 模 式 初 探
温 向 东 彭晓 烈
摘 要: 以沈 阳 市沈 北新 区 为例 , 出 了城 市 周 边 地 区 的土 地 利 用模 式— — 新 型绿 环 模 式 , 出应 建 立 永 久 农 地 , 筹 协 提 指 统
调好城 市周边农 业与城市空 间的有机契合 , 为城 市创造一个健康的生 态保护 圈, 并最终实现城 乡良性发展 。
一
以财落
、
新城子 中『镇形成农 业示范园 心
万亩现代养殖业基地
以财 落、 兴隆 台发展现代化养殖
4 健 全 沈 北 新 区 的 基 础 设 施 和 生 活 服 务 设 施 。按 照 较 高 的 )
产业集 聚区 , 推动 区域产业 的健康高效发展 。
标准进行各种设 施 的配套 , 生态 环境 良好 、 业机 械化 高度 现代 农
因此城市周 边要充分 结合城 市原 此绿 环的基本特 征便是 其 开敞性 和持久 性 。绿 环政策 是英 国政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相对落后 , 完善 自身 的服务设施 的建设 。城 乡 的融 合要 府在 可持续发展 的思路 下 ,0年来不 断尝试 、 断完 善积 累而成 有的服务设施体系 , 7 不
须建立完善 的服务体 系。在 城市周 边 的发展 过程 中, 策 的 政 确定 其范围 , 绿环 内的开发建设受到严 格 的限定 。绿环政 策 的基 节 , 指导是非常重要 的。城 市周 边 的农 村地 区 由于历史 原 因基 础设 本 目标 是 通 过 保 留一 定 的永 久 性 开 敞 地 带 而 限 制 城 市 的蔓 延 , 因
关 键 词 : 市 , 边地 区 , 业 用地 , 环 模 式 城 周 农 绿
中图分 类号 :U 8 . 1 T 9 4 1 城市周边地 区是城 市建 成区与农村 地 区相 连接的 区域 , 城 是
一
文献标识码 : A 产业为 主的发展模式 。为 了提 高土地 的利用效率 , 必须 对农业
从 连带周 围 沈 阳市区的绿地多是建立在城 市公 园的系统上 的 , 重强调 化 的农村居 民点 , 而在城 市周 边形 成永 久性 的农村 , 着 的区域范 围作 为永久 性农 业用地 。包括 村庄道路 建设 , 给排 水管 绿地 的区域配置 , 呈嵌块状 , 块与块 之间缺乏联 系 , 由此导 致绿地 污水处理设施等 , 提高城乡居 民的生活 质量 , 缩小 城乡差 对城 市环境的改善 作用 逐渐 减弱 。因此要 在城 市外 围建设 绿 色 道建设 、
Ab t a t s r c :W i n o t n n a c i cu e n Jn n s e t h sp p r nr d c ste h soi a a k r u d, e eo me t itr sr c u e r t a u l e o r h t t r si ime t e ,ti a e t u e i r lb c g o n d v l p n s y, t t r ,a — h i e r i o h t c h o u
市化发展到一定 阶段 而形成 的独特 的地域实体 。它是城 市 、 村 用 地 进 行 产 业 化 、 模 化 的 经 营 , 粗 放 经 营 向 高 投 入 、 产 出 的 农 规 由 高 功能和结构并存 的区域 , 其典 型的特征是既具 有城市 的配套设 施 集约经 营方式转 变 。在结 合搬 迁农村 居 民点和 乡镇企 业 的基础 齐全 、 交通便捷 的优势 , 又具有乡村 良好的 自然生态环境 的优势 。 上, 逐步进行调 整 , 发挥 规 模效 应 , 现 农业 用地 的 集 中连 片 经 实 加大对农业投入 , 提高农 业机械化水平 和规模 经营能力 , 立 建 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城市周边地 区成为多数 大 中城 市 的 营 , 主要增长 地域 。我 国人多地少 , 应该针对 当前 城市周 边 的土地管 现代 化的高效农业 。在 发展 过程 中要 注意生态作 用 , 要更进一 步 理 问题 , 加强土地 的用途 管制 , 索合 理 的、 学 的发展模 式 , 探 科 保 在城区周围大力发展植树造林 、 护水体湖 泊 , 保 与耕 地 、 园地 等农 证 区域 的可持续发展 。这对于管理好 城市周边 用地 , 促进城 乡经 业设 施生产用地等一起 , 同创造 可持续发 展 的生 态环境 。通 过 共 济一体化 和生态环境 的良I 生发展 , 都具 有重要 的现实意 义。据此 调 整 形 成 一 个 以 城 市 主 城 区 为 中 心 , 对 独 立 的 小 城 镇 分 散 布 相 笔者 以沈阳市的沈北新 区为例探 索了城市周 边地 区的发展模 式 : 局 , 中连片 的农业生产用地 和众 多水体分 布对城 区形成环状 包 集
mo e i me te t i al ,i p i t o t h tc n e o ay b i i g a e s san b eu i z t n a d h ma i t n p o p c h o g d p i g t d l n n sre .F n y t on s u a o tmp r r ul n sh v u ti a l t iai n u n z i r s e t r u h a a t J l t d l o ao t n o
以新城子、 尹家、 财落等地发展花卉产业 , 包括花 四万亩花卉、 五味子特 色产 卉种植、 花卉加 工、 卉 交易和花卉 观光等 。以 花 业基地 新城子二 台子村的辽 宁五味子 科技产 业 园区为 龙头、 建设成 为五味 子基地 二 万亩现代农 业( 温室 蔬菜示范基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