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小圣施威降大圣》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在短时间内迅速浏览全文,把握故事情节。
2.结合多种手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理清大圣与小圣的变化争斗过程,把握故事情节。
2.赏析大圣和小圣的形象,感受他们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想象的妙处,体会古代神话小说的特点。
2.分析大圣在斗法中处于下风的原因,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西游记战力排行榜委员会近日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指出孙悟空号称“七十二变佼佼者”,打遍天下无敌手。
可是他在和二郎真君的斗法中,变化多次被识破,他真的是“七十二变佼佼者”吗?写信者恳请委员会查实此事。
作为《西游记》的忠实粉丝,我们决定通过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第六回《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寻找蛛丝马迹。
(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1)提问:吴承恩是哪个朝代的小说家?吴承恩是明代小说家。
(2)提问:吴承恩的字和号是什么?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2.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掣棒(chè)、金箍棒(ɡū)、大鹚老(cí)、嗛(xián)、青鹞(yào)、鹭鸶(lùsī)、老鹳(ɡuàn)、鳜鱼(ɡuì)、鲂鱼(fánɡ)、撺(cuān)、木木樗樗(chū)、愕然(è)、蓼汀(liǎo tīnɡ)、幌一幌(huǎnɡ)、鸨鸟(bǎo)、翎毛(línɡ)、淬(cuì)。
(2)提问:“弄喧”是什么意思?弄喧是弄玄虚,耍花招的意思。
(3)提问:“愕然”的意思是什么?愕然是形容吃惊的样子。
(三)课文教学学习任务一:理清“变化”之回合1.提问: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了孙大圣和小圣二郎真君各自施展法术,斗智斗勇,最后小圣二郎真君降服孙大圣的故事。
2.提问:大圣和小圣经过了几个回合的变化和斗争?最终结果是什么?大圣和小圣经过了八个回合的变化和斗争,最终小圣制服了孙大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智取生辰纲》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1.思路: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
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2.导语设计: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
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
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
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人新课(见导语设计)。
第二步: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
第三步: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
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第四步: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
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智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教案

举例解释:
-在朗读环节,教师需强调诗句的停顿和重音,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理解诗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深入领会“人杰”、“鬼雄”等词语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碧水东流至此回”,学生需明白“碧水”和“东流”所象征的夏天景色,以及“回”字所表达的动态美。
-修辞手法的识别:识别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诗歌情感的理解:体会诗人赞美夏日景色背后的豪迈情怀,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是一个挑战。
-诗歌背景的关联:将诗歌创作背景与诗句内容相结合,理解诗人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了她的创作。
举例解释:
-在把握意象时,教师可借助图片或实际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碧水东流”的景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绝句的基本概念。绝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四句,每句字数固定,具有严格的格律。它是中华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夏日绝句》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李清照如何运用绝句赞美夏日景色,以及她的诗歌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人的审美情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绝句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如何赏析。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夏日诗句。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欢迎参考阅读。
女娲造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
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1、正音正字2、关于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三、探究文本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第21课《未选择的路》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比赛或放弃)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奥秘。
举例解释:
-象征意义的理解难点:课文中的“两条路”象征着人生中的选择,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这种象征不是简单的字面意义,而是具有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批判性思维的难点:在讨论作者的选择时,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例如从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角度分析作者的选择,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启发。
-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的难点: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指导和修正。
2.句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课文解读:探讨作者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思考与感悟;
4.主题探讨:通过对比两条未选择的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
5.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解读课文《未选择的路》,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词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选择相关的实际问题。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写作指导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古诗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尽量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对古诗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简要讲解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古诗填空练习,巩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可以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
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总结回顾环节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理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创意写作:激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举例:在讲解女娲造人的过程时,教师可着重分析“女娲抟土造人”、“女娲为人类创造夫妻关系”等关键情节,强调这些内容对于理解课文主旨的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神话传说的背景和特点可能存在难度。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神话传说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女娲造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人类是如何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从女娲造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女娲造人的过程,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探讨女娲形象的意义。
4.课文主旨理解: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到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搭石》教案教学目标: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学情分析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重点难点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师: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第21课《搭石》,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3、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是搭石吗?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生答)4、过渡:很棒,你们学得佷出色!看来,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
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下美的眼睛。
”本文的作者刘章爷爷就是从“搭石”这么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发现了吗?二、围绕搭石,自主寻美。
1、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语句,再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做上批注。
2、师:刚才,我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同学们花了许多句子,谁愿意向我汇报一下。
(一)重点句一:1、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你找得会很准确,请你说说体会吧?(学生汇报)3、过渡:多好的老人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一心为他人着想,这就是——善良美。
(板书)这种美怎能不令我感动呢。
如果你就是那位老人,现在正走在踩不稳的搭石上,此时你心里会怎么想?表情怎样呢?(指名回答)4、师:老人的行为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老人高贵的品质呢?请你找出来。
5、师:请你把这些词语带到这段话中,体会一下老人当时的心情。
(提醒:注意老人变红的词语,重读一下,重读不是咬牙切齿地读,而是把这些词语拖长了音,明白吗?)6、师: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谁想再来,请站起来。
(自愿站起来读)7、你们读得很精彩,令我十分感动,这就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可作者却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你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这句话呢?(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重点句二:1、师:想不想继续与老师一起欣赏这美丽的风景呢?好,谁愿意向我汇报一下。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师:说说你的体会吧!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指名回答: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解释,那么用文中的话就是——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词语了,这是理解词语的又一种方法。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也加入这搭石的人群吧,哪个小组愿意体验一下呢?咱们来读一读。
(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3、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师:(速度渐快)前面的——生3: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4:紧跟上去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生5: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6:紧跟上去4、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5、师:这要是不快点走,非掉进河里成“落汤鸡”不可,正应了家乡的一句俗话——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6、师:你们体会出神入化。
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又是什么意思?清波漾漾:水面微微动荡。
人影绰绰:形容人的姿态柔美。
课件出示: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
师:透过这两个词,这两幅画面,你仿佛看到了……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7、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来体会文章的内容,这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
师:谁愿意把这三个词带到画面中。
生读(学生看书)全班闭上眼睛。
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8、、师:真美呀!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
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9、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是看得见的具体美,和谐美,这种美,就构成了(指板书)——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重点句三。
1、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课件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踩相背而行。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这是一种谦让美)板书:谦让美。
2、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把两个人过河的情景表演给我们看。
(让两名学生表演)师:好一个互相谦让,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谦让之美,你会用朗读读出这种谦让之美吗?谁愿意来试一试?师:深情地朗读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美,这种美就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重点句四。
1、师:两个人走在搭石上,是一种谦让美,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是怎样的情景呢?课件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2、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
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
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
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弯”的意思。
3、师:课文中的“理所当然”的事指的是什么?(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师:也许这位老人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河,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也就是说,这理所当然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
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4、师:好一个“理所当然”,这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一颗谦让的心,一颗敬老的心,其实这里面藏着的是一种习惯,家乡的人们还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残疾人来走搭石……假如遇到孕妇来走搭石……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举例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是“理所当然的事”。
请你用“假如……,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句式来说说。
(五)重点句五。
1、师过渡: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的心中播下了种子,这正是一道感人的风景!一排排平凡的搭石时家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其实比这道风景更美的师走在搭石上的人啊!难怪作者在最后一代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齐读第5段。
课件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本文的最后一段点明中心,借搭石来赞美走搭石的人,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写照。
三、激发想象,进行练笔。
1、同学们,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如果你睁大眼睛,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到处是美丽的风景,让我们找找身边的美吧!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我们身边的美吧!2、出示:小练笔:美在身边,美是班级里为同学值日。
美在身边,美是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美在身边,美是————————。
美在身边,美是————————。
3、学生练笔。
然后汇报。
四、总结。
同学们,美无处不在。
让我们踏着脚下的搭石,用心去感受生活,你就会发现人间处处皆美景。
板书设计:21 搭石家乡的一道风景勤劳美谦让美善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