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细柳营》教案

合集下载

《细柳营》 教案教学设计

《细柳营》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细柳营》教案教学设计2. 教学科目:语文3. 年级:五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细柳营》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细柳营》的历史背景,领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历史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历史背景。

(2)互动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2)黑板:板书重点知识,便于学生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细柳营》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历史背景。

(2)讲解生字词,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历史资料的搜集与阅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4)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4)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4)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明白得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2.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1.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体会课文表达故事时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1.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划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注释,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扫除文字障碍,对课文中未加注释的难解的词要求学生查词典释义注音。

如:〝大〞、〝入〞、〝为〞、〝已而〞、〝之〞、〝被〞、〝且〞、〝请〞、〝既〞、〝曩〞、〝真〞等。

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a. 查词典、注音释义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b. 多义词及意义相近的词要归纳整理,如:〝为〞〔担任、被〕、〝入〞〔侵入、进入〕、〝使〞〔派遣、使者〕、〝军〞〔驻军、军营〕、〝已而〞〔一会儿〕、〝无何〞〔不久〕、〝既〞〔以后〕、〝曩〞〔往常,文中引申为〝刚才〞。

〕c. 要注意辨不多音字,不同的音,意义也不同,如〝骑〞〔qí、jì〕。

学生查字典时,教师应巡视,了解情形,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朗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让学生散读课文,做到自然流畅。

抽读、齐读课文。

难词、难句质疑,教师讲解。

小组内口头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军细柳:以备胡〞。

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部分从〝上自劳军〞到〝成礼而去〞,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上自劳军〞到〝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

第二层从〝先驱曰:‘天子且至’〞到〝因此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子也不例外。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细柳营》教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细柳营》教案 语文版

第21课《细柳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

(2)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并学习运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理解其精神内涵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由诗歌导入课文“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王维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其父司马谈曾任汉武帝的太史令。

司马迁早年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20岁开始多次出游,考察了许多历史著名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

38岁继任太史令,开始整理史料。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

正当他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

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下狱受宫刑。

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凌辱。

但他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的宏愿。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细柳营》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关心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顺畅朗读1、老师范读全文。

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自读,同桌间互相矫正读音。

4、齐读全文。

二、对比注释默读对比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点做上记号。

三、小组猜读对疑难字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能够依照上下文的意思推测部分字词的含义。

四、翻译课文1、请一位同学口头翻译全文。

其他学生注意他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不得的地点,做上记号,各自考虑如何样翻译比较恰当。

2、学生和老师共同矫正。

五、质疑解难针对各个小组学习过程中显现的有关字句含义明白得的典型性疑难咨询题,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解答。

如:军――军细柳〔驻军〕上自劳军〔军队〕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使――因此上乃使使节诏将军〔派〕〔使臣〕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天子为动〔被〕结合以上环节,能够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朗读课文在明白得文章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

七、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

2、摸索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1、针对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明白得的情形2、提咨询学生注释及基础知识。

二、分析人物形象朗读课文后,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和明白得。

〔老师可适当补充关于人物史料的介绍〕明确:周亚夫,西汉闻名的军事家,绛侯周勃的亲小孩。

先为河内守,因其兄绛侯胜之有罪,以贤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历仁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

以善于将兵、直方持正著称。

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

本文既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壩上和棘门军营,能够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细柳营》教学设计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细柳营》教学设计 语文版

《细柳营》一、设计思路本文以简约的笔触,运用对比、衬托之法,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本色。

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个别地方老师点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对比分析并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领会本文深刻的主题、丰富的人文思想,领会本文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一些较难的字词,特别是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用对比的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名将的崇敬。

示例:历史上有名的将军很多,你能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将军吗?他们各自有哪些性格特点?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周亚夫又是怎样的一位将军呢?②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周亚夫将军治军有方的事迹,激起兴奋点,导入新课。

2.教学切入点①从皇帝对几位将军的不同评价切入。

②从对周亚夫“真将军”的内涵的探讨切入。

示例:周亚夫“真将军”表现出了哪些特点?此切入点意在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了解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周亚夫治军严明、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3.重难点的突破:评点法、讨论法、讲授法。

重点是学习运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评点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对人物语言、思想性格加以评析,可侧重评点字词,也可侧重评点句段。

通过评注体会描写几位将军的目的在于衬托、刻画周亚夫将军治军有方、忠于职守的形象。

讨论法:学生围绕几位将军的语言和具体做法进行讨论,最后归纳。

难点是掌握文中一些较难的字词。

尤其是涉及古代礼仪的词,如“按辔徐行”“揖”“拜”“式车”等。

应以讲授为主,老师引导、讲解,将词语放回具体的语境中分析,然后指导学生归纳整理。

4.学法指导①自读法:本文篇幅不长,可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法疏通文意,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

《细柳营》 教案教学设计

《细柳营》 教案教学设计

《细柳营》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细柳营》全文;(2)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事迹;(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细柳营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细柳营》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3.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司马迁及其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价值和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细柳营》,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交流学习心得;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细柳营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细柳营》,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背诵《细柳营》的情况,以及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程度。

3.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 语文《细柳营》教案

初中 语文《细柳营》教案

初中语文《细柳营》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细柳营》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 能够理解并体会到文中表达的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4. 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1. 《细柳营》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教学难点:1. 《细柳营》的词语理解和句子翻译。

2. 人物描写手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细柳营》的文本。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细柳营》,并引导学生预测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二、内容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默读课文《细柳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3.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人物描写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3.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手法和原因。

四、品德教育(10分钟)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自己如何体现这些品质。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2. 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细柳营》,并完成一篇关于课文的人物描写小作文。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对于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可以适当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1细柳营》教案.doc

《21细柳营》教案.doc

22课细柳营【课程分析】本文选自《史记•绛候周勃世家》。

学习本课除让学生积累必要的文言词语外,还需要学生了解“细柳/细柳营”的典故(细柳营是指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

汉文帝年间匈奴侵犯大汉,汉文帝命周亚夫驻扎在细柳,由于周亚夫治军有方最后赢取了胜利,所以他的部队称为细柳营。

)同时学习周亚夫严格治军、坚守本职的敬业精神。

【设计理念】在导学自主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交流、互助的课堂平台。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比衬托、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人物的写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文学常识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著有《史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之后,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对以后编写《史记》有很大帮助。

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细柳营(教师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古代礼仪常识。

2.学习运用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反复诵读课文,查找资料,大胆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到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教学方法】:文言文“五步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细柳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驻军的地方,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了解《史记》
文学常识《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生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它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文言文“五步法”学习
(一)读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扫除阅读障碍。

兹(z ī)棘( jí)彀( gòu )诏( zhào )弩( nǔ)
揖( y ī)辔( pèi )胄( zhòu)嗟(jiē)曩(nǎng )
2.默读、范读、齐读、单读、朗读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课文。

3.小组挑战对手PK读课文。

(二)译
1.运用“释”、“留”、“替”、“补”、“移”、“删”等方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
汉语。

2.掌握文言文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一词多义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军.细柳(动词驻军)
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军上自劳军.(名词军队)使人称谢(派遣,打发)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劳皇帝敬劳.将军(慰劳)诏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通告)已而之.细柳军(到)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任命)
之称善者久之.(无意义)以以.军礼见(用)
不闻天子之.诏(的)将以.下骑送迎(无义,不译)
(2)古今异义
①先驱
..曰【先驱】(古义:先行的卫队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②军中闻.将军令【闻】(古义:听说今义:用鼻子嗅)
③持节.诏将军【节】(古义:符节,古代使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今义:节日节约)
④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⑤请以军礼见【请】(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⑥使人称谢.【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
①介胄
..之士【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着盔甲)
②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诏】(名词作动词,下诏)
④锐.兵刃【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4)文言句式(翻译)
①被动句
天子为之动,(“为”表被动)译文:
②判断句
此真将军矣(“此”表判断)译文:
③省略句
A、曩者()军霸上、棘门军译文:
B、使使持节诏()将军译文:
C、已而()之细柳军译文:
(5)通假字
①改容式车(__通__解释为______。


②军士吏被甲(__通__解释为______。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
(二)析
小组合作探究:设计问题、自学讨论、交流提升。

1.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本文重点写周亚夫,可他的出场并不多,说说是怎样表现这个人物的?
点拨:运用细柳营与霸上、棘门军对比及描写细柳营严明的军纪上,来侧面烘托周亚夫的形象。

3.用原文的话回答汉文帝是怎样评价周亚夫的?
点拨:此真将军矣。

4.作者对周亚夫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点拨: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5.课文先写到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的情况有何作用?
点拨:为后面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作铺垫并由此引出多处对比。

6.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点拨:军士戒备(“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军纪严明(先驱、天子不得入……)军令畅达(将士言必说“将军有令”“将军约”)周亚夫言行(见天子,持兵器,行军礼)文帝的称赞(此真将军矣)
7.结尾“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为什么?
点拨:对亚夫与众不同的做法感到吃惊。

8从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点拨:识将才、赏奇士、知人善任。

9.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10.皇上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因为周亚夫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直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11.文章写了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亚夫军细柳,这三件事中哪一件是祥写?哪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
点拨:前两件略写,第三件详写。

用对比的方式来突出周亚夫治军严明。

12.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亚夫将军治军严格?
点拨:①军队训练有素,穿盔戴甲,兵器锋利,弓箭拉开。

②军门管理严格,即使天子也不得长驱直入,必须下车行走。

13.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的命令说明了什么?点拨: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14.文中还有“刘礼”“徐厉”两位将军,作者写这两位将军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用以衬托,突出周亚夫将军是“真将军”。

15.简析人物形象。

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刚正不阿、是堪当重任的大将军。

汉文帝:勤于政事、目光敏锐、重视人才的治国皇帝。

知识迁移:.据历史记载,此次匈奴入侵,历时不过一个多月,便引兵退却,原因是汉军戒备森严。

由此推测出文帝“劳军”之后做出了怎样的安排?
命令刘礼、徐厉两位将军向周亚夫将军一样恪尽职守,使所有汉军戒备森严,达到“备胡”的目的。

(三)品
品味本文的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是此文的一大特点,请写出与所给语句形成对比的相关内容,并说说表达作用。

点拨:(1)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相关对比内容:帝至霸上、棘门“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点拨:表达作用:突出细柳营军纪严明、常备不懈、严阵以待。

(2)天子在霸上、棘门“直驰入”。

相关对比内容: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上至,又不得入。

军中不得驱驰。

表达作用:突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纪律严明。

(3)天子到霸上、棘门“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极力讨好皇上。

相关对比内容: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表达作用:突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4)劳军毕,帝曰:“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相关对比内容:此真将军矣。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表达作用:侧面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风范。

(四)悟
.从“真将军”周亚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达标抽测: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犒.()劳彀.()诏.()持兵揖.()
介胄
..()之士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上自.劳军彀.弓弩天子先驱
..至
天子且.至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将军约.介胄
..之士天子为动.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真将军矣③已而之细柳营
译文:译文
译文:
②天子为动④将以下骑送迎
4.根据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问题。

(1)皇上“使人称谢”的原因是什么?点拨:天子为动。

(2)文帝是怎样评价周亚夫的?点拨:此真将军矣。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