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引言. (1)

一、研究现状 (1)

二、研究范围 (2)

三、研究意义 (3)

四、研究方法 (4)

第一章恭维言语行为概述 (5)

第一节恭维言语行为的定义 (5)

一、中外辞书和著作中关于恭维的定义 (5)

二、恭维是一种言语行为 (5)

三、构成恭维言语行为的要素 (6)

四、恭维和称赞的区别 (7)

五、本文对恭维言语行为的定义 (8)

第二节恭维言语行为和礼貌理论 (8)

一、恭维言语行为和Brown&Levinson的礼貌论和面子观 (8)

二、恭维言语行为和合作原则 (9)

三、恭维言语行为和利奇的礼貌观 (10)

第二章《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功能分析 (12)

第一节《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 (12)

一、直接表达 (12)

二、隐含表达 (12)

三、对比表达 (13)

四、引述表达 (14)

五、比喻表达 (15)

六、反说表达 (15)

七、多种表达方式同时出现 (16)

第二节《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功能分析 (17)

一、建立关系 (17)

二、表示欣赏 (18)

三、表达感谢 (18)

四、奉承、讨好 (19)

五、阻止面子受损 (19)

六、避免矛盾冲突 (19)

七、表示赞同 (20)

八、有求于人 (21)

第三章《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和会话分析 (22)

第一节《京华烟云》中恭维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 (22)

一、恭维言语行为话语结构各部分分析 (22)

二、恭维言语行为话语结构类型分析 (25)

第二节《京华烟云》中恭维言语行为的会话进程 (27)

一、单个恭维话轮的会话 (28)

二、多个恭维话轮的会话 (29)

第三节《京华烟云》中恭维言语行为的应答模式 (32)

一、以言语的形式应答 (32)

二、非言语的形式应答 (38)

三、言语形式应答和非言语形式应答同时出现 (38)

第四章《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分析 (40)

第一节《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策略类型 (40)

一、句式策略 (40)

二、礼貌策略 (42)

第二节影响恭维策略选择和言语选择的因素 (44)

一、时代背景因素 (44)

二、阶级因素 (45)

三、个人因素 (45)

结语 (46)

参考文献 (4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0)

致谢 (51)

引言

《京华烟云》讲述了曾家、姚家和牛家三家的故事,故事展开的时间是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这篇长篇小说丰富地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风云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研究《京华烟云》只是将其当作一部纯文学的作品,主要从文学、史学、哲学、民俗学、翻译学等角度展开相关研究。近年来,基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研究层出不穷,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完善。结合《京华烟云》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来看,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对话,这些对话不仅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语言使用面貌,而且还涉及到了较多的恭维言语。基于此,我们从恭维言语行为的角度出发,借助语用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京华烟云》人物之间对话的性质、结构、特点等,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探讨社会交际用语的使用特点、规律以及策略等问题。下面我们对《京华烟云》的研究现状及汉语恭维言语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

一、研究现状

(一)《京华烟云》研究现状

自《京华烟云》成书以来,便有不少学者将其视为研究林语堂的一部重要著作。就近些年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集中在文学、哲学和文化范畴等。在文学领域,学者多结合美学知识分析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志波的硕士学位论文《<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1],延边大学惠聪俐的硕士学位论文《<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人物形象关联探析》[2]等;由于全书受庄子的影响,道家精神贯穿其中,所以在哲学领域学者以此为切入点写作,如:李晓丽的《试析<京华烟云>的道家情怀——兼议姚思安与木兰》[3],孟弘的《<京华烟云>中姚木兰与林语堂的人生哲学观》[4],高华珊的《“城中隐士”之歌——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悲剧意蕴和快乐哲学》[5]等;在文化领域,学者多从翻译学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如:辽宁大学程时青的硕士学位论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京华烟云> 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6],燕山大学戚亚娜的硕士学位论文《从<京华烟云>的翻译痕迹看林语堂的中国文化翻译策略》[7]等。

纵观近年来《京华烟云》的语言研究,其成果极为稀少,并且多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如:四川师范大学颜林的硕士学位论文《<京华烟云>中的间接指令行为研究》[8]以《京华烟云》为语料,结合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所使用的不同种类的间接指令行为;曲阜师范大学孙琤琤的硕士学位论文《<京华烟云>“建议”言语行为研究》[9]以《京华烟云》为语料,分析了汉语建议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和言语策略;山东大学郭希苗的硕士学位论文《<京华烟云>拒绝策略研究》[10]着重分析了《京华烟云》的拒绝言语行为,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解决了三大问题;新疆大学侯利娟的硕士学位论文《语境化理论下<京华烟云>的语言特点》[11]以语境化理论为理论指导,分析了《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