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艺术欣赏
非遗系列传统文化 主题班会 中国篆刻 课件(共20张PPT).ppt

技法
肆
篆法、章法和刀法是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条件。明代朱简在《印章要论》中说: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所以篆刻要成为一件艺术品,三者必须具备,而篆法、章法和刀法,相互有密切关系,形成一件艺术品的整体。
史册格篆刻
伍
“史册格篆刻”,是在基于秦汉及明清等篆刻印章传统形制、技法与风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装饰效果:将文字置于(由两条竖线为一组的)条形格框之中,同时不改变所取印材(篆刻石料或其它材料)印面的面积和态状,条框以外空余部分保留或挖除,即出现古代史册竹简木犊之形象,——在增加装饰性的同时,保留中国篆刻古朴自然和文雅精致等传统气象与意蕴。因此称为“史册格篆刻”,其将内容 “载入史册” 的独特创意,任人寻味;而其史无前例的外观效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篆刻的形制,具有强烈的个性 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国篆刻艺术延续过程中的一次发展和进步
宋、元的很多私印,出自文人之手,很有艺术性。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非常富有特色,它以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普遍重视的印章范体
清代初期篆刻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溯源
贰
篆刻艺术(刻刀的刀法)与书法艺术(毛笔的笔法)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依据史料所知,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战国时期。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古玺是由专门工匠制作,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玺文分朱文和白文两种,其特征是:朱文玺边栏宽阔,白文玺有界格。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各种异形
初中美术课件中国书法篆刻艺术欣赏-PPT

《祭侄稿》的主要内容是追祭从侄季明。唐玄宗末年,安 禄山发动叛乱,当时颜真卿和他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分 别在山东、河北起兵讨伐叛军,不久,常山陷落,杲卿及 其幼子季明被杀。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 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做了这篇留芳千古 的祭文。颜真卿联想到颜氏家族“巢倾卵覆”,心情极度 悲愤,纵笔豪放,迅笔疾书,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 气喷薄。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 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 百感交集的愤激,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 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连绵起伏, 笔势飞动,心手两忘,一泻千里;至“呜呼哀哉”,节奏 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与第一行循规蹈矩者 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1
在西欧,它指的是一种书写得漂亮和清楚 的艺术,主要与中世纪欧洲各国的编年史作者、 书手、书籍抄录者有关,然后才是宫廷与政府 部门的文书。这些人的书写工具和材料是羊皮 纸、普通纸张、墨水和鹅毛笔。这一概念与一 般的书写亦即人们的非公务书写关系不大。所 以,欧洲书法量重大的成就主要是在政府部门、 书写学校需用要编写和抄录宗教书籍的修道院 中。到十九世纪末期,欧洲的这一独特的艺术 形式衰败了,让位于迅猛发展的印刷和打字机。
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
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
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
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
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
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
28
古诗四贴(张旭)
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
篆刻艺术欣赏

刀法之美
应
轻 盘错 缘 让
损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刻制的过程
栏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栏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脑时
冲刀
隶书笔法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盘错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请小朋友动动脑, 如何将自己的名字 编排在印面上?
边缘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挪让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笔法之美
转 畅 书 书 书 书
方正工整小篆笔法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宛转流畅小篆之美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隶书笔法
碑刻笔法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书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书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书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篆刻艺术欣赏
过
工具
纸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垫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谱纸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转
纸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图片出处:王北岳着篆刻艺术
刀法
执
掴刀式 拽刀式 推刀式
如何欣赏篆刻艺术

如何欣赏篆刻艺术作者:陈天镜辛尘来源:《中华瑰宝》2020年第10期篆刻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气韵流动,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情趣。
篆刻是最富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
尽管在当代社会中,其作为印章的凭信、防伪功能已丧失,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无论是北京奥运的会徽,还是比亚迪“秦”“汉”等车标的设计,都可一窥篆刻艺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篆刻艺术脱胎于中国古代的鉨印。
从存世最古老的鉨印来看,商代鉨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而从元代赵孟頫首倡文人用印应效仿“典雅质朴”的汉魏印章,从而揭开了文人印章艺术化发展的序幕算起,篆刻艺术至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欣赏篆刻艺术,首先应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及各历史时期经典篆刻作品的艺术形式。
篆刻艺术的母体—古代实用玺印赵孟頫在元初入仕后主持艺坛,高举“复古”旗帜,以修复当时遭受重创的中原艺术传统。
他大力推崇晋人书法、唐人绘画,并撰写了《印史序》一文,提倡“印宗汉魏”,文人用印应以“典雅质朴”的汉魏印章为典范,开启了此后文人、艺术家漫长的篆刻艺术探索之旅。
赵孟頫认为,当时通行的官印是唐宋时期的“九叠篆”阳文印,印面较大、印文曲折盘旋,不若汉魏时期官印之“古朴”;而民间私印又过于小气,欠缺汉魏官印之“雅正”。
实际上,印章早在商代便已出现,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
先秦时期的印章统称“鉨”,秦代以后除了帝王的印章称“玺”(或“宝”),其余的都称“印”或“章”(后代也称“记”“押”或“图书”)。
久而久之,人们将其统称为“印”或“印章”。
作为古代印章发展的初始阶段,先秦古鉨还没有形成严格、统一的印章制度。
绝大多数古鉨的印面较小,一般为1厘米至3厘米见方,采用阴文或阳文,印文排布较随意,或散布,或结字成行,或以界格分隔框束,并无一定之规。
这些古鉨多以铜质、石质或玉质铸造、凿刻、琢磨而成,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设计印稿的书写意味。
后人欣赏古鉨,赞美它们天真烂漫、活泼自在,这正是印章在“童年”时期的特性。
第2课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 课件 2023—2024学年桂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柳公权(唐)
《玄秘塔碑》 (局部)
颜真卿(唐)
《颜勤礼碑》 (局部)
赵孟頫(元)
《三门记》 (局部)
中国书法艺术
行书是介于草书与楷书 之间的一种字体。萌发于两 汉,成型于魏晋,至东晋产 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行 书风格。唐朝中期,颜真卿 行书开一代新风,明晚期至 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小组讨论 下面这个标志运用了哪些元素?
上部分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中国传 统印章,上面刻着一个运动员在向前奔 跑、迎接胜利的图案。又像现代文字 “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下部分是用毛笔书写的“Beijing 2008”和奥运五环的标志,将奥林匹克 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同时也表明了奥运会的时间和地点。
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中国书法艺术
小组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评价一幅书法作品?
笔法:即用笔锋的方法,可分为中锋、侧锋、逆锋等。 字法:即结字、结构,指每个字的外形及其内部偏旁、点画关系的处理方法。 章法:即布局。通篇为大章法。字与行列间布局为小章法。其中大章法由正文、
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楷书盛行于六朝,鼎盛于唐
《 宣
代。代表人物有书圣王羲之、
示
王献之,以及“欧柳颜赵” 四家等。
表 》 钟
繇
中国书法艺术
《寿春堂记》 赵孟頫
《多宝塔碑》 颜真卿
中国书法艺术
《化度寺塔铭》欧阳询
《玄秘塔碑》柳公权
中国书法艺术
分析讨论 你如何分辨“欧柳颜赵”的作品?
欧阳询(唐)
琴罢倚松玩鹤 文彭
程守之印 何震
中国篆刻艺术
篆刻课件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一作1739- 1805),清代大书法家。安徽怀宁人。 原名琰,因避仁家讳,遂以字行,少读 书,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性廉介 无所合。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 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 大惊。登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 神品。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 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 世间岂有此人耶?”少尝客江宁梅鏐家, 得纵观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每种临摹 各百本。曹文填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 一。工刻印,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 世称邓派。
11、陈巨来 12、方介堪
文彭
文彭学问深厚,书画双精,加 之得父指授,书法力追右军, 规模宋元,篆书有阳冰遗风, 画能山水、花果。在篆刻方面 贡献尤大。他对六书有深刻研 究,见宋元诘屈盘缠积习,故 以秀润补之。明代印人,以他 为首尔回到雅正、雄秀之路上 来,这也是他在篆刻上的成功 之处。
何震
苏宣 朱简 汪关
丁敬
丁敬(1695—1765)清代书画 家、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 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 叟、梅农、清梦生、玩茶翁、玩 茶叟、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 云石叟、独游杖者等,浙江杭州 府钱塘县人。乾隆初年举鸿博不 就,卖酒街市。嗜好金石文字, 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 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 开山祖,“西泠八家”之一。有 《武林金石记》、《砚林诗集》、 《砚林印存》等。
吴让之
赵之谦
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铁三、憨寮、又号 悲庵、无闷、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 至江西鄱阳、奉新知县,工诗文,擅书法,初学颜真卿,篆隶 法邓石如,后自成一格,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善绘画,花卉 学石涛而有所变化,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篆刻初学浙派, 继法秦汉玺印,复参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诏、汉镜、泉币、 汉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扫旧习,所作苍秀雄浑。青年时 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 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 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 于成为一代大师。
浅议篆刻欣赏与技法

浅议篆刻欣赏与技法云南师大附中高二理(6)班党雯佳指导教师:刘金昆[摘要]篆刻一词比喻精心书写或过分修饰文字及雕刻印章。
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传统艺术,讲究章法篆法,迄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
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关键词] 篆刻技法欣赏一、词语含义1、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
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篆刻为文,而三冬靡就。
” 吕延济注:“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
” 宋秦观《赠刘使君景文》诗:“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侠气上云空。
”2、谓雕琢,过分修饰文字。
明高启《跋沟南诗后》:“格律深稳,不尚篆刻,而往往有会理切事之理。
”3、雕刻印章。
《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文彭、文嘉﹞并能诗,工书画篆刻,世其家。
”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米紫来自书诗卷》:“﹝米紫来﹞诗画皆工秀,兼善篆刻。
” 郭沫若《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 抱石,我看是一位标准的中国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会篆刻,又会书画,长于文事。
”二、篆刻简介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中国篆刻艺术》阅读答案及解析

《中国篆刻艺术》阅读答案及解析《中国篆刻艺术》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古代印章是形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利、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十三世纪之后,篆刻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催生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篆刻艺术界也出现了吴昌硕、齐白石以及当代的刘江、石开等诸多大师。
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
篆刻艺术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
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
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
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
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
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