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学案

合集下载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教案)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教案)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立体图形和展开图的概念。

2. 学习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1. 介绍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展开图的概念。

3. 演示如何将一个立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中的应用。

2. 展示立方体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立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

4. 演示如何将立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并解释展开图的名称和特点。

章节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学习正方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

2. 能够识别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

教学内容:1. 介绍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正方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

3. 展示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

1. 引入话题:讨论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展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

3. 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

4. 演示正方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并解释不同展开图的特点。

章节三: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学习长方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

2. 能够识别长方体的不同展开图。

教学内容:1. 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长方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

3. 展示长方体的不同展开图。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展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

3.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

4. 演示长方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并解释不同展开图的特点。

章节四:圆柱体的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学习圆柱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

2. 能够识别圆柱体的不同展开图。

1. 介绍圆柱体的定义和特点。

2. 解释圆柱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

3. 展示圆柱体的不同展开图。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圆柱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展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触摸和观察。

3. 引导学生思考圆柱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

4. 演示圆柱体的展开图和折叠过程,并解释不同展开图的特点。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优秀7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优秀7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优秀7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纸盒、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一、复习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1)六个面(2)12条棱(3)8个顶点不同点:六个面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剪一剪: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图。

2、说一说:正方体展开图是怎样的?3、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

4、比一比。

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相同点不同点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展开图。

小组中进行交流。

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

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

通过复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引入认识展开长方体、正方体的折叠。

通过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相同点:有六个面。

不同点:六个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长方体?① 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② 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

③ 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

④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练一练1、教科书第一qi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看展开图。

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思考: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2、教科书第一qi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教案)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教案)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立体图形展开与折叠的过程。

1.2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定义和分类。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定义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和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规律。

1.4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应用。

讲解:介绍立体图形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和意义。

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进行展开和折叠,观察和记录其变化过程。

第二章: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使学生能够通过展开与折叠正方体,加深对其结构特征的理解。

2.2 教学内容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方法和步骤。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操作和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2.4 教学步骤讲解:介绍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方法和步骤。

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正方体进行展开和折叠,观察和记录其变化过程。

讨论: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和发现,总结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规律。

第三章: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使学生能够通过展开与折叠长方体,加深对其结构特征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长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方法和步骤。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物操作和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

3.4 教学步骤讲解: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方法和步骤。

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将长方体进行展开和折叠,观察和记录其变化过程。

讨论:引导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和发现,总结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规律。

第四章:圆柱的展开与折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展开与折叠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物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立体图形展开后的平面图形形态,掌握简单的几何体展开图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美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理解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关系,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

展开是指把一个已经折叠或组合在一起的物体或图形展开成其原始状态,而折叠则是指将某个物体或图形按照一定的方式弯折起来。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纸张的折叠与展开,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介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变化,如长方形折叠成正方形、三角形展开成平行四边形等。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展开与折叠是图形转换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

对于平面图形,我们可以教授如何通过连线、标注角度和长度等方式来进行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对于立体图形,我们将介绍如何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折叠方式,如沿着某一轴线进行折叠。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独立进行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深刻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理解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关系,并熟练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

这将为他们在后续学习中解决更复杂的图形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简要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展开与折叠》。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教案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教案
五棱柱一共有条棱.
3.一个六棱柱有个顶点,个面,条棱.
4.下面4个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棱柱的是()
针对练习二:
1.图中的几何体的展开图是()
2.表面展开图形是图1的几何体是()
A、三棱柱B、正方体C、长方体D、圆柱
3.表面展开图是图2的几何体是()
A、棱柱B、球C、圆柱D、圆锥
4.如图所示,沿图中虚线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cm,圆柱的高为5cm,求侧面展开图的面积.
A.24cmB.25cm
C.34cmD.48cm
7.下列图形能否成为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若能,写出它们的名称.
8.如图,剪一块硬纸片,可以粘成一个多面体(沿虚线折),这个多面体的面数,棱数,顶点数各是多少?
9.如图所示的立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
10.有一个正方形的铁丝架,把它的侧棱中点I,J,K,L也用铁丝连上,(1)现有一只蚂蚁想沿着铁丝从A点爬到G点,问最近的路线一共有几条?并且字母把最近的线路表示出来,(用所经过的连接点字母来表示,譬如蚂蚁从A点出发,经过I,L点最后到达H点,这样的线段用AILH表示.(2)蚂蚁是不是可能从A点出发,沿着铁丝经过每一个连接点恰好一次,最后到达G点?如果可能,请找出一条这样的线路,如果不可能,说明为什么.
(1)棱柱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侧面是长方形
(2)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3)侧面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相等.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例题讲解
例1.如图,左边的图开经过折叠能成为右边的棱柱吗?
(1)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2)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
(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

初中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

初中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

教案设计: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2.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2. 学会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 剪刀。

3. 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展开与折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经过展开与折叠而成的。

2. 展示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纸盒、衣物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将其展开成平面图形。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其展开图的意义。

2. 示范如何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并指出不同的展开方式。

三、动手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

2. 学生沿着棱剪开纸盒,尝试得到不同的展开图。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四、展示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并简要介绍自己的展开方法。

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不同展开图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及其应用。

2. 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一个立体图形,并将其展开成平面图形。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课后思考:如何将一个立方体展开成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展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2.2展开与折叠(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2.2展开与折叠(教案)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2.2展开与折叠(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我很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我关于五年级下学期数学2.2展开与折叠的教案。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八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 2.2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知识点。

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平面图形展开成平面,以及如何将立体图形折叠成平面图形。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展开图的概念,学会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2. 掌握折叠的原理,学会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以及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展开图模型、折叠纸张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衣服、盒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展开与折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展开图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

通过示例,讲解折叠的原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3.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8篇)

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8篇)

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8篇)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8篇)应当如何写五年级数学展开与折叠教案呢?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3五年级数学学期展开与折叠教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展开与折叠”【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一课,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一节实践活动内容。

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

“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课前学生调研:参与对象:五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机抽取10人问题设计:①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你有什么了解?②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折叠回正方体。

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

调研情况:问题①: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顶点、面的特点。

问题②:在教师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有两个学生在剪开正方体时将图形剪散。

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

剪开正方体后再折叠回去,学生非常熟练。

问题③:两个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折叠的过程,其余的孩子需要边折边说。

让学生不动手折叠,想象说出刚才折叠的过程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调研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知识要点】
1.简单的几何体的分类:柱、锥、台、球.
⎧⎪
⎨⎪⎩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其余每相领两个面的交线都互相平行的柱体多面体.圆柱:矩形绕其一边所在直线旋转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
⎧⎪
⎨⎪⎩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的锥体多面体.圆锥:直角三角形绕直角边所在直线旋转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
⎧⎪⎪⎨
⎪⎪⎩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台体圆台:直角梯形绕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直线旋转形成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 球体:半圆绕它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得的几何体。

2.柱分直棱柱和斜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称为直棱柱,侧棱与底面不垂直的棱柱则称为斜棱柱.
3.棱柱的有关特性:
\
(1)棱柱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侧面是长方形 (2)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3)侧面数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相等.
【经典例题】
例1.如图,左边的图展开经过折叠能成为右边的棱柱吗
(1)这个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 (2)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 (3)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4)这个棱柱有几条侧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例2.哪种几何体的表面展开为如图所示的平面图形
例3.如图,将一张正方形纸片经过两次对折,并剪出一个菱形小洞后展开铺平,得到的图形是( )
<
例4.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如果能组成一个正方体,请你求出表面积减少的百分比.
例5.一只小蚂蚁想从小立方体的顶点A 处爬到顶点B 处,你能帮它找到最短的路线吗请画图说明.
`

例6.一个n 棱柱,共有 个顶点, 条棱, 条侧棱, 个侧面,且 棱长相等,侧面都是 形, 面形状大小一定相同. 例7.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体展开图的是(

"
B
A
A
B
C
A B
.
D
【经典练习】
针对练习一:
1.如果一个棱柱是由10个面围成的,那么这个棱柱是棱柱,此棱柱有条棱,
条侧棱.
2.五棱柱一共有个面,它们分别是长方形和,五棱柱一共有条棱.;
3.一个六棱柱有个顶点,个面,条棱.
4.下面4
针对练习二:
1
.图中的几何体的展开图是()
2.表面展开图形是图1的几何体是()
A、三棱柱
B、正方体
C、长方体
D、圆柱
3.表面展开图是图2的几何体是()
A、棱柱
B、球
C、圆柱
D、圆锥
4.如图所示,沿图中虚线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cm,圆柱的高为5cm,求侧面展开图的面积.
{
针对练习三: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图形是,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的图形是.
A B|D
!
图 1
2.下面几何体的展开图是( )
3.五棱柱共有 个在, 条棱, 个顶点.(顶点数)+(面数)-(棱数)= . 针对练习四:
1.正方体各面所标数字从1到6,从三个方向看一正方体,如图所示,则1,2,3对面分别是数字 .
2.下列四个图形都是由6
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其中是正方体展开的图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求如图中长方体(包括正方体)的个数

4.如图是一个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请根据图上尺寸计算它的体积.。

5.如图,甲是由白色纸板拼成的立体模型,将此立体模型中的两个面涂上黑色,则下列四个图形中哪一个是乙模型的展开图( )
B
|
C D
(

A B C D
;④【 12 3
1
3 4
2 3 ^
6.如图,一个长方体木块的长、宽、高分别为5cm ,4cm 、3cm 、有一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长方体的棱爬行,最后又回到A 点(爬行的路线不重复),则蚂蚁最多爬行( ) A .24cm B .25cm
*
C .34cm
D .48cm
7.下列图形能否成为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若能,写出它们的名称.
8.如图,剪一块硬纸片,可以粘成一个多面体(沿虚线折)
,这个多面体的面数,棱数,顶点数各是多少。

9.如图所示的立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

"
10.有一个正方形的铁丝架,把它的侧棱中点I ,J ,
K ,L 也用铁丝连上,(1)现有一只蚂蚁想沿着铁丝从A 点爬到G 点,问最近的路线一共有几条并且字母把最近的线路表示出来,(用所经过的连接点字母来表示,譬如蚂蚁从A 点出发,经过I ,L 点最后到达H
点,这样的线段用AILH 表示.(2)蚂蚁是不是可能从A 点出发,沿着铁丝经过每一个连接点恰好一次,最后到达G 点如果可能,请找出一条这样的线路,如果不可能,说明为什么.

A

② ③
(

A
B C D
A
B
C
@
I
J K L E
F
G %
【本课作业】
1.在正方体两个相距最远的顶和点处逗留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蜘蛛可以从哪条最短的路径爬到苍蝇处说明你的理由

2.如图是一几何体的直观图,(尺寸单位为dm ),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
A .390dm 2
B .440dm 2
C .315dm 2
D
3示右面,d 表示下面,试判断另外三个c b a ,,在正方体中的位置。

>
4.如图有一个六棱柱的房间,在房间内的一点A 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到房间内的另一点B 处去吃食物,试问它采取怎样的行走路线是最近的

5.六个立方体A 、B
、C 、D 、E 、F 的可见部分如图,下边是其中一个立体
侧面形图.
· 苍蝇
·蜘蛛 · A
·B
|
6.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胶滚沿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涂到墙上,下列绘出的四个图案中,符合图示胶滚涂出的图案是( )
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课前热身]
1.把图中的几何体分类,并简要说明理由.
2.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英文字母,这说明了 ;用一
根细绳拴一个小石头,用手拿着细绳的另一端绕一个方向飞速旋转,看起来像一个整体的圆面,这说明了 ;将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飞速旋转,看起来像一个圆锥体,这说明 。

3.将三角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图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
A
B
C
D
A B C D
4.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举例:如图,左框中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你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请在右框中画出与之不同的一个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解说词两盏电灯解说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