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在肿胀技术注射器吸脂和传统单纯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移植[1]及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等[2]实验与临床研究基础上,2006年,Matsumoto等[3]提出ADSCs协同自体脂肪移植(cell-assist ed lipotransfer,CAL)概念,Yoshimura等[4]同期应用CAL成功进行了临床隆乳术;2008年,刘乃军等[5]在上述CAL基础上,提出干性CAL和湿性CAL概念,并应用湿性CAL技术成功进行了临床多量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临床获得明显提高[6]。

现就ADSCs技术在临床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传统单纯干性和湿性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法过去27年里,在湿性肿胀技术和注射器吸脂等基础上[7],传统单纯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法分为(离心法)干性移植法[8-9](应用离心技术分离浓缩纯化颗粒脂肪)和(静置法)湿性移植法[10-11](不用离心技术而是采用自然静置悬浮反复漂洗析出水分等杂质纯化颗粒脂肪);迄今两者仍是临床最常用的操作流程,公认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关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术后存活率各家报道不一,且争议较大,要真正建立公认的临床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仍需做出更多改进[12-13],目前,我国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移植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 自体ADSCs和SVF来源近年研究证实,在人体吸脂颗粒脂肪悬液中获取的多向分化ADSCs是安全理想的自体细胞来源[14],2007年,朱茗和高建华等[15]实验研究从成人脂肪抽吸物液体部分中分离得到大量可为脂肪组织工程所利用的ADSCs,其细胞量与脂质来源的量基本相同。

2009年,Yoshimura等[16-17]实验研究吸脂抽吸物获得大量自体血管基质层片段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面部凹陷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面部凹陷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面部凹陷的研究进展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面部凹陷已开展一百多年的历史,与其它人工合成材料相比,它具有来源丰富、操作简单、取材容易、成本低廉、充盈外形和组织相容性好等优点,所以成为组织填充的理想方法之一。

1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的发展史20世纪80年代,Illouz等[1]学者提出将脂肪抽吸术所获得的脂肪颗粒,用注射器注射修复人体软组织缺损的观点,即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

1985年Fourniev[2]最早使用针筒脂肪抽吸技术,并命名脂肪塑形。

1991年戚可名等在国内对面部凹陷、皱纹、半侧颜面萎缩等首先进行了脂肪颗粒注射充填治疗,术后3~6个月随访效果满意。

1997年,Coleman[3]采用离心和术中无创的脂肪转移技术,该技术被称为“Coleman技术”,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凹陷充填技术纷纷报道。

2010李青峰等[4]提出了3L3M自体脂肪移植综合技术,即采用低位供区(优先下半身大腿部位)、低压抽取(手抽针筒预留空气法)、低速离心(转速﹤1000r/min,2min)和多点、多隧道、多层面放射状注射移植的方法[5],它基于葡萄糖转移测定脂肪颗粒活性的实验,来优化脂肪的获取纯化步骤。

郑泉洲[6]在2008年,通过临床观察280例756个部位病例的自体脂肪移植效果,认为面部修复,尤其是面部凹陷修复,使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效果理想。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促进脂肪移植物存活的药物及生长因子等成为研究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移植脂肪成活率。

2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目前,脂肪注射充填技术的主要问题是脂肪颗粒细胞的高吸收率,以及局部脂肪坏死、形成硬结和钙化的颗粒等。

近二十年来,脂肪颗粒移植后的吸收率和存活率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7]。

1994年戚可名研究团队[8]指出颗粒脂肪移植后存活率低于60%;Ersek研究也表明脂肪颗粒移植后吸收率在20%~90%。

湿性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

湿性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


综述・
湿性脂肪干细胞辅助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
T h e r e s e ar ch pr ogr es s of au t ol o gou s par t i cu l a t e f at gr af t i n g cl i n i cal o bs er v at i on
S V F辅 助 A G移 植 术 等 热 点研 究 , 基 本 突破 了严 重 制 约 临床 传 统 单纯 多量 大体 积 A G注 射 填充 移 植 术
吸 收 率 高 的瓶 颈 难 题 , 为 多量 大 体 积 A G注 射 填
充 移植 在 整 形美 容领 域 带来 新 希望 ; 2 0 0 8年 ,刘 乃 军针对 C A L技 术 客 观 公 正 地 创 造 性 定 义 和 分 类 为
[ m]

来 实现 人 体 轮 廓 重 塑 口 o ] ; 从 循 证 医学 角 度 来 看 , 传 统单纯湿 性 A G注 射 填 充 移 植 术 是 湿 性 C A L的 基
乳房再造重 建 , 扁平小乳房 、 皮肤 紧 、 血运差 、
量保持率 , 最 大 限度 减 少 A G损 伤 , 减少 A G术 后 纤
维 化 和 坏 死 程 度 ,术 后 并 发 症 明显 减 少 并 提 高 远 期 成活率 , 具 有 自我 更 新 、 快速增 殖 、 分 化 及 旁 分 泌 功 能 ;微 创 和 湿 性 肿 胀 技 术 仍 然 是 现 今 吸 脂 和 A G注 射 填 充 移 植 的 前提 条 件 , 采 用 湿 性 肿 胀 技 术 注射 移植 易使新鲜 A G混 合 填 充 物 微 粒 自行 弥 散 开, 不 易形成结节 ( 假 性脂肪瘤) , 受区手感 柔软 , 外 观 自然 ;主 要 适 用 于 面 部 年 轻 化 和 体 表 软 组 织 或器官大体积形态扩增 、 美化 、 各种体表软组织大体积 凹陷或缺损修 复、 重建 、 再 生及人体轮 廓重 塑[ 1 , 具 体 临 床 应 用 范 围是 : 隆乳术 , 隆臀术 , 隆乳假体 取 出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移植术可用于治疗身体组织凹陷、缺损。

【关键词】脂肪移植;颗粒1893年Neuber[1]在大块脂肪组织移植失败的基础上首次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因早期组织缺氧,移植后脂肪组织发生液化、坏死形成囊肿,最终为纤维化结缔组织替代,吸收率高达30%~70%,导致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佳。

自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能方便获得大量自体脂肪,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技术在脂肪移植中得以应用。

脂肪移植研究主要致力于促进移植脂肪早期血运重建和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提高移植后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

1 脂肪抽吸术和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脂肪的抽吸和颗粒脂肪制备的方法对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Pu LL, Coleman SR用Coleman技术抽吸采集脂肪用低温冻存的方式对脂肪颗粒进行缓慢冻存快速复苏与新鲜的脂肪比较,冻存过的脂肪基本保持与正常脂肪一样的形态,存活的细胞数量和新鲜抽吸脂肪基本相当,脂肪特异性酶最佳活性略低。

该结果研究表明应用Coleman等成熟的脂肪抽吸方式,采用细胞低温冻存技术可以进行脂肪移植满足填充要求。

由于脂肪移植的高的吸收率,缺陷部位需要多次填充,完美的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可达到一次抽吸,分次移植的理想状态,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费用产生。

2 局部应用促移植脂肪存活药物的研究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增殖的丝裂原[2]。

VEGF在组织内并无直接调节脂肪形成的作用,VEGFR2主要通过旁分泌的方式调节刺激前脂肪细胞增殖。

大量的肿瘤研究实验证明VEGF促进早期血管生成的显著能力,Nishimura T在观察移植脂肪早期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现VEGF在移植早期就开始发挥血管生成的作用,应用VEGF可改善脂肪的长期存活率。

碱性成纤维因子通过促进涌入细胞外基质内的皮细胞形成血管芽进行血管生成。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与体外储存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与体外储存研究进展
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瘦
in preserving adipose tissue obtained by suction—-assis—‘
ted lipectomy for repeated fat
injection procedures[J].Derma—
tol Surg,2001,27(7):645—647.
2007,13(6):323—325.
cells,ADSCs)。将ADSCs
置入含一定浓度胎牛血清、异丁基甲基嘌呤、地塞米松、生物 素、泛酸盐、胰岛素、吲哚美辛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
(DMEM)中培养2周,红油染色可见(42.4±10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治疗哺乳 后乳腺萎缩的临床评价[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90.2014.06.026
作者单位:274000菏泽医学专科学校[程爱娟(E-mail:kok085@ 126.corn)];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美容整形科(王少华) 通信作者:王少华,E-mail:plastdw@sina.com
万方数据
Elo]王阳,戚可名,马越波,等.我院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十年 回顾[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2):95—97. [11]方利君,管新明,王秋旭,等.不同取材方法自体脂肪移植对
皮肤损伤愈合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9,20(4):232—235.
[12]朱兆明.一196℃皮肤的储存(含一60。C~一80℃储存)∥朱兆 明,柴家科,贾晓明.皮肤储存基础与应用[M].北京:人民 军医出版社,2002:113-123. [13]刘丽均,徐平.小鼠胚胎玻璃化冷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颗粒是一种重要的面部年轻化治疗方法,其提取和处理方法对于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介绍自体脂肪颗粒的提取和处理方法,探讨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及临床效果评估。

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可以有效改善面部皱纹和松弛,提升面部轮廓。

长期观察显示,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长效性。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前景令人期待。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提高自体脂肪颗粒的存活率和改进注射技术,以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自体脂肪颗粒、处理方法、面部年轻化、治疗、提取方法、注射、临床效果评估、长期效果观察、前景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的脂肪填充术存在脂肪吸收率高、存活率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和保护脂肪颗粒,提高其存活率和维持时间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如何评估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长期效果,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本文将围绕自体脂肪颗粒的提取方法、处理方法以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展开讨论,旨在总结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长期效果观察,并展望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前景,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深入了解其在整容领域的应用潜力。

通过对自体脂肪颗粒提取、处理和注射方法的研究,旨在寻求最优的治疗方案,提高面部年轻化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本研究旨在评估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其长期效果,并为未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对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和临床效果评估的深入研究,旨在为面部年轻化治疗提供更多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整容方案,推动整容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治疗组织缺损和发育不良,已有较长的历史。

1914年,Brunings[1]报道了最早的脂肪注射技术,将小的脂肪组织块放于注射器内通过注射以矫正鼻再造术后畸形,后来由于其效果不稳定,则很少应用。

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脂肪移植再次得到广泛应用,并体现出相当大的优势。

注射器抽脂和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已经得到我国多数学者的公认。

但脂肪组织移植还存在着吸收率高达30%~50%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移植脂肪成活率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许多学者为了探索脂肪移植的成活机制、提高其成活率、改进其修复效果,一直努力开展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

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基础研究1.1 改变移植脂肪的体积与形状鉴于认为移植后脂肪缺血是产生吸收的关键因素,将移植的脂肪由大块改成小颗粒状进行移植可提高存留率。

鲍卫汉[2]以大鼠作脂肪移植研究,6个月后,颗粒脂肪存活为原重量的21.1%,块状脂肪仅存活原重量的6.9%。

1.2 保留移植体的血供廖天安等[3]在大鼠脂肪移植实验时,一组采取由腹壁下血管供应的脂肪组织进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3个月后,其移植体保持其原植入重量的80.5%,大大高于一般脂肪移植。

带蒂脂肪移植的脂肪存活率明显比游离脂肪移植高,是与移植体内血液循环重建早有关。

1.3 选择合适的受区Karacaoglu等[4]将颗粒脂肪分别植入兔面部的皮下、肌肉表面、肌肉下3个层次,6个月后取出标本,发现肌肉表面的脂肪成活率明显高于肌肉内和皮下。

肌肉表面丰富的血供以及疏松的空间是为脂肪的生长提供了更佳的条件。

1.4 通过高张氧促进移植脂肪成活Shoshani[5]将人的乳房脂肪组织注入裸鼠的皮下,在2 kPa下给鼠吸入100% 纯氧90 min/d,按吸入5、10、15 d分组。

结果:5 d吸氧组的移植脂肪保存最佳,血供良好。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及其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颗粒是一种新兴的自体填充材料,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自体脂肪提取与处理技术、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原理、自体脂肪颗粒在填充术中的应用、自体脂肪颗粒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以及与其他填充材料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与其他填充材料相比具有更加自然、持久的效果。

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以及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更广泛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关键词】自体脂肪颗粒、面部年轻化治疗、自体脂肪提取、自体脂肪颗粒注射、临床效果、填充术、比较研究、应用前景、研究方向、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是指将患者自身脂肪组织提取出来,并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后,制备成可注射的自体脂肪颗粒。

自体脂肪的提取通常采用脂肪抽吸术,即通过脂肪抽吸器将脂肪组织从腹部、臀部等部位吸出。

提取的脂肪组织需要通过离心、离心过滤等步骤去除不纯物质和油脂,以获取纯净的脂肪细胞。

经过处理后的脂肪组织再经过细胞激活、微注射等技术,形成颗粒状的自体脂肪注射物。

处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确保患者术后不会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自体脂肪的处理技术已经不断优化,能够确保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生存率,并提高注射效果和持久时间。

自体脂肪颗粒的处理方法是整个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的基础,决定了治疗效果的质量和稳定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自体脂肪的处理方法将会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为面部年轻化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1.2 面部年轻化治疗研究进展研究表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治疗可以帮助改善面部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减缓面部皮肤的衰老速度,使面部看起来更加年轻和富有活力。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还可以修复面部皮肤的细小皱纹和瑕疵,使面部轮廓更加立体和饱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摘要】自体脂肪移植术可用于治疗身体组织凹陷、缺损。

【关键词】脂肪移植;颗粒
1893年 neuber[1]在大块脂肪组织移植失败的基础上首次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因早期组织缺氧,移植后脂肪组织发生液化、坏死形成囊肿,最终为纤维化结缔组织替代,吸收率高达30%~70%,导致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佳。

自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能方便获得大量自体脂肪,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技术在脂肪移植中得以应用。

脂肪移植研究主要致力于促进移植脂肪早期血运重建和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提高移植后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

1 脂肪抽吸术和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
脂肪的抽吸和颗粒脂肪制备的方法对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pu ll, coleman sr用coleman技术抽吸采集脂肪用低温冻存的方式对脂肪颗粒进行缓慢冻存快速复苏与新鲜的脂肪比较,冻存过的脂肪基本保持与正常脂肪一样的形态,存活的细胞数量和新鲜抽吸脂肪基本相当,脂肪特异性酶最佳活性略低。

该结果研究表明应用coleman等成熟的脂肪抽吸方式,采用细胞低温冻存技术可以进行脂肪移植满足填充要求。

由于脂肪移植的高的吸收率,缺陷部位需要多次填充,完美的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可达到一次抽吸,分次移植的理想状态,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费用产生。

2 局部应用促移植脂肪存活药物的研究
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增殖的丝裂原[2]。

vegf在组织内并无直接调节脂肪形成的作用,vegfr2主要通过旁分泌的方式调节刺激前脂肪细胞增殖。

大量的肿瘤研究实验证明vegf促进早期血管生成的显著能力,nishimura t在观察移植脂肪早期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现vegf在移植早期就开始发挥血管生成的作用,应用vegf可改善脂肪的长期存活率。

碱性成纤维因子通过促进涌入细胞外基质内的皮细胞形成血管芽进行血管生成。

hong sj等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实验中应用胰岛素联合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病理结果显示联合应用这两种活性生长因子可促使大量的成熟脂肪细胞形成,降低脂肪囊肿和纤维化。

2.2 最新应用于脂肪移植的几种生长因子和药物除经典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多种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凋亡的相关促细胞因子用于颗粒脂肪移植研究中。

craft ro将pd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经凝胶微环境释放局部应用到移植的脂肪组织中,发现三个月后脂肪体积保留较多,脂肪组织结构更好。

hamed s,将脂肪颗粒移植到裸鼠肉膜下,分六次连续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epo。

结果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脂肪移植初期有较好的抗炎症渗出作用,增加早期微血管密度,改善长期脂肪存活率和降低移植脂肪体积吸收率,并能增加脂肪组织vegf,bfgf,igf-1,pdgf-bb和mmp-2的含量,其作用效果有浓度依赖性。

rodríguez-flores j在兔上唇进行
自体脂肪移植中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发现prp减少炎症反应,增加了脂肪体积的保持效果。

2.3 生物缓释技术与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为克服细胞生长因子在
组织中的不稳定性,可应用生物缓释技术控制生长因子的释放。

hiraoka y 在脂肪组织工程中应用bfgf的缓释凝胶联合生物蛋白海绵作用于脂肪组织再生实验中发现,细胞支架结构的应用联合维持长期适当的生长因子缓释凝胶能增强脂肪的形成。

3 基因治疗和脂肪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
促血管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干细胞能够治疗组织缺血性疾病,但是将基因治疗用于脂肪移植的研究还较少。

yi cg 等,用vegf165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用于脂肪移植中发现,转染后的epcs能够持续分泌稳定的内源性vegf作用于脂肪细胞,较单独应用epcs更能有效促进脂肪内的血管新生,增加脂肪细胞的成活率。

组织工程技术是修复组织缺损的重要方法,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足够的可分化成熟脂肪细胞的前脂肪细胞,并在体内存活增殖。

3.1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类似,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细胞称为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adsc。

yamashiroh等用bfgf基因通过腺病毒转染从人类成熟脂肪组织中提取的人类血管干细胞(vs),经过72小时的细胞外培养发现vs开始增殖并分化成脂肪细胞,停止增殖后在细胞膜内累积大量的脂滴,形成成熟的脂肪细胞。

adsc来源脂肪组织,提取时创伤小,能充分制备利用。

3.2高分子支架材料与脂肪移植脂肪干细胞,支架材料和促细胞生长因子共同应用于组织修复重建。

支架材料模拟细胞外基质环境,引导干细胞的分化,组织再生,控制组织结构,通过自身生物降解促进新生组织融入到宿主组织中。

morgan sm将人类骨髓间充质细胞与高分子三维中空纤维支架材料p(dl)lga联合应用可改善脂肪组织的再生能力,维持更好的组织形态。

4 展望和小结
随着脂肪组织工程技术,基因工程,多种促进脂肪细胞生存的细胞生长因子的应用,会比较稳定的提高后的长期存活率。

颗粒脂肪移植的前,中,后的处理技术也对最终的移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通过完善的颗粒脂肪移植技术才能确保良好的移植效果和安全
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neuber ga.fat transplantation[j].dtseh ges ghir,1 893,36:640—643
[2]neufeldg,tesslers, gitay-goren h, cohen t, levi bz.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s. prog growth factor res. 1994;5(1):8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