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脂肪移植在预防深部组织粘连中的作用研究肖静

合集下载

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

脂肪干细胞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研究进展在肿胀技术注射器吸脂和传统单纯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移植[1]及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等[2]实验与临床研究基础上,2006年,Matsumoto等[3]提出ADSCs协同自体脂肪移植(cell-assist ed lipotransfer,CAL)概念,Yoshimura等[4]同期应用CAL成功进行了临床隆乳术;2008年,刘乃军等[5]在上述CAL基础上,提出干性CAL和湿性CAL概念,并应用湿性CAL技术成功进行了临床多量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临床获得明显提高[6]。

现就ADSCs技术在临床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传统单纯干性和湿性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法过去27年里,在湿性肿胀技术和注射器吸脂等基础上[7],传统单纯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方法分为(离心法)干性移植法[8-9](应用离心技术分离浓缩纯化颗粒脂肪)和(静置法)湿性移植法[10-11](不用离心技术而是采用自然静置悬浮反复漂洗析出水分等杂质纯化颗粒脂肪);迄今两者仍是临床最常用的操作流程,公认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关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术后存活率各家报道不一,且争议较大,要真正建立公认的临床规范标准化操作流程,仍需做出更多改进[12-13],目前,我国自体颗粒脂肪注射填充移植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 自体ADSCs和SVF来源近年研究证实,在人体吸脂颗粒脂肪悬液中获取的多向分化ADSCs是安全理想的自体细胞来源[14],2007年,朱茗和高建华等[15]实验研究从成人脂肪抽吸物液体部分中分离得到大量可为脂肪组织工程所利用的ADSCs,其细胞量与脂质来源的量基本相同。

2009年,Yoshimura等[16-17]实验研究吸脂抽吸物获得大量自体血管基质层片段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

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皮肤再生和修复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颗粒脂肪和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是两种常用的材料,用于促进组织再生和改善皮肤缺损。

本研究旨在探讨颗粒脂肪和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联合移植的临床应用前景,并通过实验研究评估其效果。

材料与方法:将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混合后,移植至实验动物体内。

分为两组实验和对照组。

实验组1接受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联合移植,实验组2接受颗粒脂肪单独移植,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注射。

术后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皮肤组织修复情况,并进行组织学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皮肤组织修复和再生速度明显加快。

实验组1的皮肤缺损区域修复较好,并且新生的皮肤组织结构和血管网络完善。

实验组2的修复效果稍逊于实验组1,但仍然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新生皮肤组织具有更高的胶原纤维密度和弹性纤维含量。

讨论: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的联合移植能够促进皮肤缺损的修复和组织再生。

颗粒脂肪具有较高的脂肪干细胞含量,能够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刺激皮肤细胞增殖和再生。

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则提供了一种支架结构,促进细胞附着和新组织生长。

两者的联合应用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强细胞增殖和修复效果。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的联合移植在促进皮肤缺损修复和再生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该方法可望在临床上应用于皮肤损伤修复、创伤修复和美容整形等领域。

但考虑到样本数量和动物模型适用性的限制,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大样本实验,以验证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颗粒脂肪与脱细胞真皮基质微粒联合移植为促进皮肤组织再生和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本研究的结果为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迫切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效果。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研究进展【摘要】自体脂肪移植术可用于治疗身体组织凹陷、缺损。

【关键词】脂肪移植;颗粒1893年Neuber[1]在大块脂肪组织移植失败的基础上首次用多个自体游离的小脂肪块填充软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因早期组织缺氧,移植后脂肪组织发生液化、坏死形成囊肿,最终为纤维化结缔组织替代,吸收率高达30%~70%,导致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不佳。

自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能方便获得大量自体脂肪,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技术在脂肪移植中得以应用。

脂肪移植研究主要致力于促进移植脂肪早期血运重建和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提高移植后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

1 脂肪抽吸术和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脂肪的抽吸和颗粒脂肪制备的方法对脂肪细胞的长期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Pu LL, Coleman SR用Coleman技术抽吸采集脂肪用低温冻存的方式对脂肪颗粒进行缓慢冻存快速复苏与新鲜的脂肪比较,冻存过的脂肪基本保持与正常脂肪一样的形态,存活的细胞数量和新鲜抽吸脂肪基本相当,脂肪特异性酶最佳活性略低。

该结果研究表明应用Coleman等成熟的脂肪抽吸方式,采用细胞低温冻存技术可以进行脂肪移植满足填充要求。

由于脂肪移植的高的吸收率,缺陷部位需要多次填充,完美的颗粒脂肪的制备技术可达到一次抽吸,分次移植的理想状态,减轻病人痛苦,减少费用产生。

2 局部应用促移植脂肪存活药物的研究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增殖的丝裂原[2]。

VEGF在组织内并无直接调节脂肪形成的作用,VEGFR2主要通过旁分泌的方式调节刺激前脂肪细胞增殖。

大量的肿瘤研究实验证明VEGF促进早期血管生成的显著能力,Nishimura T在观察移植脂肪早期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现VEGF在移植早期就开始发挥血管生成的作用,应用VEGF可改善脂肪的长期存活率。

碱性成纤维因子通过促进涌入细胞外基质内的皮细胞形成血管芽进行血管生成。

地塞米松促进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成活的临床观察

地塞米松促进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成活的临床观察

sria o jcigt npa t ino tlg u t rn ls u v l fn t a sl a o f uoo o s a a ue v ie n r nt a f g
黄 伟
( 山东枣庄 市立 院, 山东 枣庄,2 7 0 7 12)
中图分类 号:R6 2 . 文献 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7 .8 0( 0 0 80 5 .2 2 +9 6 47 6 2 1 )1 .0 10
【 摘 要 】 目的:探讨地塞 米松对 于 自 颗粒脂肪注射移植 治疗 面部 凹陷的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 l2 患者 随机 分为治疗 体 1例
组和对 照组 ,两组 同法吸取颗 粒脂肪并洗涤纯化 ,治疗组加入 5 /O ml 塞米松及 02 /0 ml丁胺卡那霉素 ,对 照组仅加入 mglO 地 . 10 2 O2 /0 ml丁胺卡那霉素 ,通过 比较 两组 患者注射移植后 面部 凹陷的改善程度 ,评价 其治疗效果 。结 果:术后 半年 随访 ,治疗组 -g1 0 优1 9例,良 2 8例,优 良率 为 8%;对 照组优 4例 ,良2 4 7例 ,优 良率为 5 %,两组优 良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 < .5 o结论: 5 P O0 地塞米松能够促进 自体颗粒脂肪 注射移植 的成活 。
a ri e n s i g a d p r ai , m / 0 m x meh s n n . g 1 0 f t a t ls a d wa h n n u i c t n 5 g 1 0 l e a t a o e a d 02 / 0 m l mi a i sa d d i t tg a u e e t e t p c i f o d a k c n wa d e o f r n l si t a n a n r m n g o p wh r a n y a d d 0 2 / 0 mi a i o t l r u . e c i ia fe t se au td b s d o o a io fi r v me t r u , e e so l d e .g 1 ml 0 a k c n i c n r o p Th l c l n o g n e c wa v l ae a e n c mp r n o s mp o e n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阴道松弛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阴道松弛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阴道松弛作者:何照华付荣华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阴道松弛。

方法:2008年3月~2012年6月对38例轻中度阴道松弛,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观察局部有无结节和囊肿,阴道插入松紧度,以及性生活满意度等评价标准,并根据随防结果决定是否需再次手术。

结果:38例患者分别经l~2次脂肪颗粒注射充填治疗,均达较满意效果。

其中29例患者经1次注射,9例中度松弛者经2次注射。

结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阴道松弛所需时间短,操作方便简单,损伤小,术后随访证实恢复快、效果良好。

[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阴道松弛[中图分类号]R7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10-1030-03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门诊工作中因阴道松弛影响性生活质量而要求改善者逐年增多,有学者采用将阴道后壁的粘膜做梭形切除缝合术,但此法有恢复慢,阴道后壁的直线瘢痕可能引发性交痛等弊端。

于是有学者用保留完整阴道粘膜的小切口紧缩手术方法,也有一些弊端,如血肿,切口暴露困难易增加损伤直肠风险。

笔者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阴道松弛,效果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易为受术者所接受。

2008年3月~2012年6月,用本法行阴道紧缩手术38例,效果满意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8例,年龄23~46岁,均已婚,未生育者5例,其余均为分娩后的妇女,其中1例3年前做过阴道后壁的粘膜梭形切除缝合提肛肌紧缩术。

受术者均表示对性生活不满意。

1.2 阴道松弛度评估[1]:正常:阴道容纳并列2横指以下;轻度:阴道并列容纳2~3横指,性生活时较无不适;中度:阴道并列容纳3~4横指,性交不适;重度松弛:阴道并列容纳4指以上。

本组患者为轻中度阴道松弛患者。

2 方法2.1 术前准备:手术时机在月经后5天到下次月经来潮5天进行,常规查血尿、白带常规,排除手术禁忌。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研究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研究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面部美容中的应用研究陈建军【期刊名称】《微创医学》【年(卷),期】2013(008)004【总页数】3页(P476-478)【关键词】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面部美容;综述【作者】陈建军【作者单位】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整形美容科,贵港市5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东方民族普遍认为,女性的椭圆形脸是美丽、温柔和妩媚的象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呈现凹陷、萎缩、消瘦、皱纹形成、皮肤松弛等一系列面容老化,主要原因是人体面部脂肪组织量的不断下降或深层软组织结构松弛下垂,肌肉及其附着区结构进行性萎缩。

要想重返青春,关键是要恢复面部体积。

应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面部达到丰满塑形效果,移植后形态和质感与周围组织一致,受区手感自然,皱纹得到明显改善,年轻化得到平衡,是面部嫩肤术治疗领域的趋势。

现就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在面部美容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历史和现状1986年,Illouz首先报道用注射器法抽吸颗粒脂肪,填充于软组织凹陷的部位有较好的效果。

1987年,Klein发明肿胀麻醉技术,采用该技术吸脂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脂肪细胞的机械和化学损伤,使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填充移植得到了新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广泛应用于充填颜面部的凹陷畸形和局部软组织发育不良,如颜面萎缩、额颞凹陷、痤疮瘢痕、眼睑下陷、鼻唇沟过深、耳垂较小、面部皱纹深凹等,也被用于隆乳、隆鼻、丰耳垂、丰唇、丰臀、丰腿、手部软组织萎缩、外生殖器的塑形等美容手术。

因其技术操作简单、具有可重复性、无异物排斥反应、易于塑形等优点,有扩大应用范围的趋势。

Coleman于1990年提出自体脂肪细胞移植后在改善术区轮廓的同时,还可使皮内胶原含量增加、真皮增厚,同时皮肤纹理、毛孔大小、皮肤柔软度、皮肤颜色及瘢痕质地都得到改善[1~4]。

1991年,戚可名等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该项技术,术后并发症约为0.5%。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临床应用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临床应用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临床应用
王艳波;郑斌;翟彦刚;仇树林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14(23)11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塑形和改善面部衰老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以标准自体脂肪注射器负压吸引法吸取大腿、腹部脂肪颗粒,纯化后根据术前设计用脂肪抽吸针将脂肪颗粒注射至额颞部、面颊、苹果肌、泪沟、鼻唇沟、上睑、下颏等需要填充部位.结果:本组58例求美者无明显术后并发症.随访3~6个月,仅1例行2次注射.填充后面部较术前丰满,质感同周围组织,形态自然,面部衰老得以改善.结论: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可达到丰满塑形、改善面部衰老的效果,符合面部软组织特征.
【总页数】3页(P875-877)
【作者】王艳波;郑斌;翟彦刚;仇树林
【作者单位】石家庄美联臣医疗美容医院整形外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石家庄美联臣医疗美容医院整形外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石家庄美联臣医疗美容医院整形外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石家庄美联臣医疗美容医院整形外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22.9
【相关文献】
1.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联合钝针注射在填充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 [J], 乔向坤;邢宇龙
2.自体脂肪颗粒移植联合钝针注射在填充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 [J], 李石;李春财;邱立东
3.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年轻化及塑形中的应用 [J], 王希华
4.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面部凹陷整形美容中的临床应用 [J], 孙星辰; 卓丹; 章祥洲
5.硅胶假体植入同期结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在乳房整形中的临床应用体会 [J], 李永峰;张正文;支凌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

提高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关键词】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应用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治疗组织缺损和发育不良,已有较长的历史。

1914年,Brunings[1]报道了最早的脂肪注射技术,将小的脂肪组织块放于注射器内通过注射以矫正鼻再造术后畸形,后来由于其效果不稳定,则很少应用。

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脂肪移植再次得到广泛应用,并体现出相当大的优势。

注射器抽脂和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已经得到我国多数学者的公认。

但脂肪组织移植还存在着吸收率高达30%~50%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移植脂肪成活率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许多学者为了探索脂肪移植的成活机制、提高其成活率、改进其修复效果,一直努力开展基础与临床方面的研究。

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促进移植脂肪成活的基础研究1.1 改变移植脂肪的体积与形状鉴于认为移植后脂肪缺血是产生吸收的关键因素,将移植的脂肪由大块改成小颗粒状进行移植可提高存留率。

鲍卫汉[2]以大鼠作脂肪移植研究,6个月后,颗粒脂肪存活为原重量的21.1%,块状脂肪仅存活原重量的6.9%。

1.2 保留移植体的血供廖天安等[3]在大鼠脂肪移植实验时,一组采取由腹壁下血管供应的脂肪组织进行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3个月后,其移植体保持其原植入重量的80.5%,大大高于一般脂肪移植。

带蒂脂肪移植的脂肪存活率明显比游离脂肪移植高,是与移植体内血液循环重建早有关。

1.3 选择合适的受区Karacaoglu等[4]将颗粒脂肪分别植入兔面部的皮下、肌肉表面、肌肉下3个层次,6个月后取出标本,发现肌肉表面的脂肪成活率明显高于肌肉内和皮下。

肌肉表面丰富的血供以及疏松的空间是为脂肪的生长提供了更佳的条件。

1.4 通过高张氧促进移植脂肪成活Shoshani[5]将人的乳房脂肪组织注入裸鼠的皮下,在2 kPa下给鼠吸入100% 纯氧90 min/d,按吸入5、10、15 d分组。

结果:5 d吸氧组的移植脂肪保存最佳,血供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2月第21卷第12期(上)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Dec.2012.Vol.21.No.12外伤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常伴有肌肉、肌腱的损伤,特别是手前臂等外露部位损伤可累及皮肤、肌腱、肌肉组织,修复术后由于患肢制动,创伤愈合后局部极易形成粘连,影响活动和外观。

另外颈部和眼睑部手术后也易形成皮肤与深部组织的粘连,需手术松解矫正。

传统治疗方法需沿原手术切口切开皮肤,松解增生粘连瘢痕组织,但术后由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缺乏脂肪组织或筋膜组织,皮肤创口处与深层组织直接接触,伤口愈合后粘连易复发。

临床上,自体颗粒脂肪移植较常用于组织的修复以及组织瘢痕预防,已有研究利用自体颗粒脂肪修复多种畸形的重睑以及眼睑内畸形,包括修复局部粘连所引起的畸形,并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1-2]。

为此,笔者采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处理瘢痕粘连松解术后再发粘连问题,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到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15例瘢痕与深部组织粘连形成患者为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和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住院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或手术史,并伴有肌腱断裂·论著·颗粒脂肪移植在预防深部组织粘连中的作用研究肖静1,李升红1,刘宏伟1,程飚2,肖丽玲1(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0;2.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组织移植预防瘢痕与深部组织粘连松解术后再发生粘连的方法和效果观察。

方法:2010年8月~2011年4月期间,笔者对符合条件的15例皮肤外伤或手术后瘢痕与深部肌肉和腱性组织粘连的病例采用原瘢痕处小切口,仔细分离松解皮下粘连组织,并在粘连处形成皮下袋,将经20ml注射器抽吸得到的下腹部脂肪颗粒用2mm内径注射针注入到分离的皮下袋内,移植的自体脂肪颗粒作为隔离层填充于原粘连组织间,缝合伤口,术后随访3~6个月。

结果:术后随访病例检查未发现粘连复发,并发现局部皮肤质地及活动度明显改善。

结论:脂肪颗粒是预防瘢痕与深部组织粘连松解术后粘连复发粘连的理想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具有防止或减轻术后粘连、改善肌腱滑动的作用,同时还可改善局部皮肤组织修复的质量,是简单易行的粘连松解和防复发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颗粒脂肪;瘢痕;创伤愈合;组织移植[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12-2167-03Autologous particle fat transplantation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adhesion recurrencebetween cutaneous scar and deep tissueXIAO Jing1,LI Sheng-hong1,LIU Hong-wei1,CHENG Biao2,XIAO Li-ling1(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an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Ministry of Education,Huangpu West Road613,Guangzhou510630,Guangdong,China;2.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Guang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PLA)Abstract:Objective A clinical study was done to explore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adhesion recurrence between cutaneous scar and deep tissue.Methods During of August2010to April2011,A group of15 patients with scar adhesion between skins and deep tissue after traumatic or oper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The particle fat was harvested from the abdomen by20ml syringe suction using2mm inner diameter cannula.Less than1cm incisions in the original scar of operation or trauma were done,the adhesions cutaneous scar and deep tissues under the scars were separated to form compartment,in which the particle fat was transplanted.Then,the harvested autologous particles fat is injected into the cutaneous compartment,the incisions were closed with0-nylone suture.All patients received only one treatment.11cases of15were followed up3to6months after operation.Results Adhesion recurrence was not found in follow-up cases.Moreover,improvement of local skin texture was found.Conclusion The particles fat transplantation is an ide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scar and deep tissue adhesion,which could prevent or reduce the adhesion,and improve the sliding function of tendons and local skin texture.Further long-term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confirm the favorable results seen in this study.Key words:lipotransfer;scar;wound healing;tissue transplantation通讯作者:刘宏伟,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再生与创面愈合;E-mail:liuhongwei0521@hotmail.com2167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2月第21卷第12期(上)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Dec.2012.Vol.21.No.12或和肌肉损伤史。

其中男10例,年龄为21~57岁,女性5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43岁。

11例患者为前臂外伤后皮肤瘢痕与深部肌腱或肌肉粘连,屈伸活动时明显,影响美观。

4例为甲状腺术后皮肤与深部组织粘连,吞咽活动时粘连带更为明显,患者要求行手术治疗。

1.2手术方法1.2.1自体脂肪的抽取:脂肪抽吸部位一般选择下腹部,也可选择臀部、腰部等部位。

术前用划线笔标记脂肪抽吸部位,设计手术切口,下腹部抽脂手术切口一般选择于脐部内侧缘,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1%利多卡因局面浸润麻醉,在切口部位做皮肤切口约3mm,20号钝性侧孔长针注入肿胀麻醉液(2%利多卡因25ml+肾上腺素2mg+5%碳酸氢钠12.5ml+生理盐水1000ml)直至皮肤发硬变白为止,肿胀液的量根据需要的脂肪量及脂肪抽吸的范围来确定,一般抽取20ml颗粒脂肪组织需注入肿胀液300~400ml。

将内径3mm的侧口吸脂针(侧孔口径2mm×3mm)插入皮下肿胀液注射区域内皮下组织,连接了20ml注射器,采用针管式吸脂法抽吸皮下脂肪[3],抽取的脂肪组织以填充瘢痕皮下袋所需要的颗粒脂肪量为准,静态放置自行沉淀2min后,缓慢排去下层肿胀液,再吸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4~5次,以充分去除肿胀液、血液、破碎的脂肪及纤维组织碎块,直至所供颗粒脂肪呈均匀黄色的纯净脂肪颗粒,装入10ml注射器内备用。

抽脂伤口用3-0号丝线缝合,抽脂区加压包扎。

1.2.2粘连松解和颗粒脂肪移植:手术在局部浸润麻醉或臂丛麻醉下进行,手术切口设计在原皮肤瘢痕上,采用1cm左右的小切口,用组织剪或微创除皱器械仔细分离皮肤与深部肌肉或肌腱等粘连组织,彻底松解已形成的粘连,形成皮下袋,在带光源的拉钩指引下电凝止血,形成的皮下带用生理盐水冲洗,缝合伤口。

从缝合伤口的缝隙插入2mm内径注射管,将下腹部抽取的颗粒脂肪组织注入到分离的皮下袋内,作为隔离层,隔开皮肤与深部肌肉和肌腱等组织,边注射边用手轻轻的挤匀,整体注射完毕后,用平纱轻揉表面,使其尽可能平坦,注意用力不宜过大以防止移植的颗粒脂肪溢出,注射完毕,小切口5-0号丝线缝合,伤口盖无菌纱布,略加压包扎。

2结果2.115例患者术后局部粘连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初始稍肿胀,2天后逐步消肿,未出现感染、皮下血肿、脂肪液化、硬结形成、色素沉着等并发症,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周适当进行局部主动功能锻炼。

随访患者3~6个月,均在术后3个月外观基本稳定,检查手部功能活动及颈部功能活动无受限,粘连得到明显改善,依据手术前后照片对手术效果进行比较,术区皮肤松弛、营养差、皮肤泛黄、局部皮肤弹性、质地干燥及皮下肌腱活动度等在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

2.2典型病例:某女,42岁,因左手前臂机器绞索伤,导致前臂皮肤撕脱伤,有皮下肌腱、肌肉绞索断裂,清创缝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术后1年手臂肌腱及深部组织形成粘连,手部功能活动障碍,术区形成瘢痕组织,影响手部外观(图1),来我院寻求治疗,于下腹部脐缘处设计抽脂切口,抽取约50ml颗粒脂肪备用,过滤后转入10ml注射器内备用(图2),瘢痕处设计小切口仔细分离皮下组织及形成粘连的筋膜组织,以2mm内径注射针注入到分离的皮下袋内及形成粘连的深部组织和肌腱周围(图3),移植的自体脂肪颗粒作为隔离层填充于原粘连组织间,创面内彻底止血后仔细缝合伤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