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微量元素和健康教案

生物微量元素和健康教案
生物微量元素和健康教案

10.2 生物微量元素与健康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必需的无机营养素,认识矿物质对人体的作

用。

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鉴别加碘食盐的方法。

教学重点

矿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加碘食盐的鉴别

教学用具

试管。

碘化钾溶液、淀粉溶液、稀盐酸、食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几种有机营养素。食物中的营养素还有矿物质和水,水对生命很重要,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我们来

学习矿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引导阅读]阅读全文内容

[讨论]1.人体内的矿物质是以游离态的单质还是化合态的离子存在?

2.人体内缺少钙、锌、铁、碘分别会产生什么影响?

3.我国现在的加碘食盐是由什么配料制成?

4.如何鉴别加碘食盐的真伪?(实验探究)

5.点与淀粉的相互检验,是指碘单质还是化合态的碘元

素?

6.哪些元素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7.人体所需的矿物质需特别的定时定量补充吗?

[小结]多种元素以化合态存在于人体内,这些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无机营养素,缺少了它们,可能引起多种病变。加碘食盐是

向食盐中加入少量化合态的碘(碘酸钾)。有些元素对人体有

毒害作用,特别是砷、汞、铅和镉。我们要认识矿物质对人体

健康的关系,防止有毒元素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污染。

[布置作业]P.130/1. 2. 3.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考试题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概念(每个5分,共20分) 1、生命必需元素及其合格条件:。 生物赖以生存的化学元素称为生命元素,又称生物的必需元素。 合格条件: ①.该元素的参与生命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一个或一组反应),直接影响生物功能。 ②.生物体具有主动摄入并调节其体内分布和水平的机构; ③.在体内存在有发挥正常生物功能的、含该元素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作用不能被其它元素所取代; ④.缺乏时引起生化生理变化或发生病变,补充后可以恢复。 2、调查性研究:宏观研究——调查性研究 主要是通过医学流行病学或卫生调查的方法,有目的的采集样本,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环境、食品和人体内微量元素与健康、疾病的关系,探索微量元素环境客观指标对人体微量元素的的含量及健康的影响规律。其中有现状调查、回顾调查、对比调查、前瞻调查。 3、微量元素及种类: 微量元素:其含量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其包括:铁、锌、铜、碘、氟、锰、钼、钴、铬、硒、锡、硅、镍、钒、砷15种,共占人体体重的0.05 %,除此外,有些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已基本明确,但是否为人体所必需尚在探讨中,如锂、钡等。另有一些微量元素被公认对人体有害,如铅、镉、铍,但却为某些动物所必需。 微量元素的分类(按其生物学作用) ①.必须微量元素:这类微量元素每日需要量很少,但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如:铁、锌、铜、 锰、铬、钼、钴、硒、镍、钒、锡、氟、碘、锶等。 ②.可能必须微量元素:铷、砷、硼 ③.可能必须而且无害的微量元素:铝、钡、钛、铌、锆。 ④.非必须微量元素:铋、锑、铍、镉、 ⑤. 微量元素的其不同存在形式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如三价铬是必需的,而六价铬则有相当大的毒性和致 癌作用。 ⑥.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族的元素常常具有相似的生物学作用,如ⅡA族元素(钙、镁、锶)对 骨骼常有较大的亲和有力,ⅡB族元素(锌、镉、汞)对肝肾有则有特殊的亲和力,卤族元素对甲状腺的亲和力较大,同族元素间也常可呈现竞争和拮抗现象 4、地方病: 某些在特定地域内经常发生并相对稳定,与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为什么说必需微量元素比维生素更重要? 2、简述铁在人体内的作用及影响人体铁吸收的因素? 铁的功能:○1.铁参加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触酶的合成。 ○2.缺铁或铁的利用不良时,上述成分失常,导致氧的运输、贮存、二氧化碳的运输及释放、电子的传递、氧化还原等代谢过程紊乱,产生病理变化,最后产生各种疾病。 ○3.缺铁时,肝脏的发育速度减慢,肝内合成DNA受到抑制,发生贫血,抑制生长发育。对感染的应激能 力降低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1.食物因素:动物食品的铁的吸收率大于植物食品。动物食品与植物食品混合,有利于植物食品铁的吸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作者:————————————————————————————————日期: ?

一、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 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 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 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 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 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 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 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 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 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 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 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 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 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 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 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 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 8、75%的酒精溶液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 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 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 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微量元素

一.人类对生物微量元素的认识 1 有一个漫长而又逐步加快的过程。铁是最早发现的人体必需生物微量元素,150年前发现了碘,其后以十年左右发现两个必需生物微量元素的速度前进,至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进一步重视生物微量元素,同时对生物微量元素在生命过程中的意义、生理功能,代谢过程、缺乏时的表现及防治、过量时的中毒及防治等,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到目前为止,已知人体必需生物微量元素有14种,它们是:铁、锌、铜、碘、锰、硒、氟、钼、钴、铬、镍、钒、钖、硅。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有生物功能的人体微量元素的数目还将增加,而不仅限于目前已知的数目。 2生物无机化学为基础,从微量元素的概念入手,系统讲授常见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学功能、吸收、人体需要量、缺乏和过多引起的疾病与防治,有害元素的分布、接触途径、毒性和毒性机制、预防和治疗等。并以专题形式就“微量元素与肿瘤”、“微量元素与抗衰老”、“微量元素与膳食”、“微量元素与化妆品”等热门话题或研究热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微量元素的概念、功能、缺乏和过多引起的疾病以及防治、有害元素的危害及与某些疾病的关系,了解微量元素研究的一些最新动态以及与肿瘤、衰老等的可能关系,建立正确的膳食观、养生观和环保意识,对化妆品中微量元素的作用有一定了解。 微量元素的定义 ?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是百余种化学元素。人体也是如此,据科学研究,现已证实人体是由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水和矿物质(无机盐)。这些化学元素或物质,在人体内现已发现有60多种,如按化学元素的重量百分比计算,氧约占65%、碳约占18%、氢约占10%、氮约占3%,以上4种元素约占人体重量的96%;其余7种元素:钙约占1.94%、磷约占1.15%、钾约占0.34%、硫约占0.23%、钠约占0.13%、氯约占0.12%、镁约占0.04%,这7种加起来,约占人体重量的3.95%,以上两组合计11种,占人体总重量的99.95%,称为人体必需常(宏)量元素;另外还有14种元素,在人体内只占百万分之一(ppm)~万万分之一(ppb),铁、锌、铜、碘、钴、硒、氟、钼、锡、铬、镍、钒、锰、硅。 这十几种元素加在一起,仅占人体重量的0.05%,称之为生物微量元素(biological trace elements )。凡含量占人体重量0.01%以下,即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统称为与人体有关的生物微(痕)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与人的健康、疾病、长寿、智力、美容等相关。 目前对人体必需生物微量元素公认的定义是: 1.它是维持人体生命、发育、繁殖所必需的元素。 2.它是成人的日摄取量在100毫克以下的元素。 二.生物微量元素的功能及对人体的关系 人体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无机盐、生物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物质组成的有生命和思维活动的人,这些化学物质或元素,在人体内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主要用于构成人体的机体和起电解质作用,而生物微量元素则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营养成份,在人体内成为某些激素、核酸、维生素等的活性中心,维持着生命的代谢过程,如缺乏某种生物微量元素,就会引起生理功能及结构异常,发生种种病变及疾病,通常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但为生命活动所必需,故又称为必需微量元素,适量时对身体有益,但过量

学前游戏论综合练习十套题目(带问题详解)

学前游戏论试题库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 A.科学教育活动B.日常生活活动C.游戏D.上课 2.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 )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3.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 A.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B. 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C. 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 D. 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渲泄性游戏 4.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独自游戏和伙伴游戏中所获得的更丰富、更有益于认知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明亲子游戏具有( ) A.情感性B.象征性C.开放性D.发展性 5.“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A.霍尔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康德 6.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D.规则游戏 7.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羊的概念,这一现象属于() A.冲突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8. 游戏的概念逐渐由抽象到具体、思辩到实用的演变,主要是由于游戏的 ( )A.非自觉性理解B.社会性本质观的建立C.生物性本质观的建立D. 生物—社会性理解 9.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

征?( )A.感知运动期B.前运算期C.具体运算期D.形式运算期 10.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A.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 的类似言语属于( )A.游戏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2.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是指游戏的( ) A.生物性B.社会性C.自主性D.工具性 13. 亲子游戏的基本特点包括情感性和( ) A. 教育性 B. 发展性 C. 长期性 D. 随机性 14.一般而言,混合班幼儿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且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比同龄班幼儿()A.显著增多 B.显著减少 C.差不多 D.完全相同 15.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 A.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C.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16.在象征性游戏和智力类游戏中,主导性动机是( ) A.活动性动机B.探究性动机C.成就性动机D.亲合性动机 17. 坚持游戏的本质观是前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A.生物性 B. 社会性 C. 主体性 D. 自主性 18.心理学对儿童游戏价值的研究,侧重了游戏对( ) A.儿童思维集中发展的作用B.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C.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D.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19.研究证明,影响儿童游戏社会性品质的因素是( )

微量元素锌与人体健康

微量元素锌与人体健康 姓名:学号: 班级:专业: 摘要:微量元素锌参与机体内的各种代谢,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概括介绍了锌的理化性质、分布、吸收以及生理功能,并详细阐述了锌与冠心病、肝硬化、糖尿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肾病综合症、视觉障碍、神经精神障碍、皮肤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儿童健康成长、衰老、消化功能紊乱和肿瘤等的关系。最后就如何补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锌;微量元素 锌是人体正常发育中的必需元素,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含有锌,以皮肤、骨骼、毛发、前列腺、生殖腺和眼球等组织中含量为丰富。锌参与碳酸酐酶、碱性磷酸酶、KL.聚合酶等多种酶的合成;加速生长发育、增加创伤组织的修复;参与味觉、视觉以及性功能的调节;参与能量、细胞分解和其他物质的代谢;协调免疫反应,维持生殖等。因此锌元素在人体的含量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补充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锌已受到普遍关注。 锌分布于人体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和分泌物,除铁以外,锌比其他任何微量元素都多。但锌不能像能量一样储存于脂肪组织内,机体内没有特殊的锌的储存机制。锌含量高的有皮肤、骨骼肌、毛发、内脏、前列腺、生殖腺、指甲、眼球等,血液中含量很少。锌在体内主要是以酶的方式存在的。 锌在胃肠道的吸收一般需要在胃内酸性环境下与食糜中的配体形成复合物才易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正常人在十二指肠末端和空肠具有最大吸收。锌被吸收得很少,食物中锌能被机体吸收的不足10%。影响锌吸收利用的因素有:(1)锌摄入量:饮食中锌的含量本身会影响锌在体内的吸收。锌的吸收率随饮食锌含量的

增加而减少。(2)蛋白质:锌与低分子、低亲和力蛋白组合的复合物会促进锌的吸收,锌的吸收率随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3)低分子配体和螯合物:当锌与低分子配体或螯合物形成复合物时,可增加锌的溶解性,从而促进锌的吸收。由此提示,配体或螯合物(如EDTA),氨基酸(如组氨酸),有机酸(如 苹果酸、柠檬酸、乳酸)对锌的吸收有促进作用。(4)铁:每日从补充剂中摄取一定量的铁可以降低锌的吸收,相比较而言,铁摄入少时,锌的吸收会增加。 锌与酶的构成以及活性有密切的关系,大约有100多种特异性酶含有锌元素, 这些酶的活性有赖于锌的存在。在六大酶系中均可以发现锌依赖性金属酶,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有核糖核酸(RNA)聚合酶、醇脱氢酶、碳酸酐酶和碱性磷酸酶。如果缺少锌,会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以及病理变化,各种含锌酶的活性降低,如引起胱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的代谢紊乱。可能的含锌金属酶与疾病的关系,包括酒精性肝病中锌缺乏与乙醇脱氢酶的关系,以及胸苷激酶mRNA活性的降低可以部分解释缺锌动物的生长延迟。一些蛋白质中固有的区域与锌结合可使得蛋白质产生一些生物活性分子,大多数蛋白质包括半胱氨酸和组胺酸残基通过螯合作用与锌形成锌指蛋白。锌指蛋白是1985年在蛙卵母细胞转录因子TFⅢA中首次被证实的。锌指蛋白的丰富存在和他们关键的生化作用理论上决定了锌代谢的严格内稳态控制的重要性。在对某转录因子的体外实验中发现,使用膜锌MT (apomethallothionein)去除锌指蛋白中的锌,可能导致真功能的丧失。目前饮食中锌营养与锌指蛋白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论证。 目前研究得较为清楚的有金属硫蛋白的表达,调节金属硫蛋白表达的机制包括金属结合转录因子(MTF1)在细胞内的细胞溶质结核中获得锌,然后与金属反应元素(MRE)作用,从而激活基因转录。动物实验表明,小鼠胚胎发育时MTF1一个基因无效突变会对胚胎产生致命影响,由此说明MTF1必然对一些关键基因起着调节作用。有证据显示锌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和蛋白激酶细胞的活性来发挥其调节功能。另外,锌参与正常突触信号传导也是其调节功能中的一部分。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了许多进展.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行介绍.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效应.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 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的红外线,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并能被蛋白质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

2020年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两人三足、猫捉老鼠等游戏属于 A.练习性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2.席勒的游戏理论是 A.剩余精力说√ B.生活准备说 C.复演说 D.松弛说 3.能够运用积木、拼图、乐高来进行搭建积木、玩拼图、插乐高等游戏的年龄段是 A. 1~2岁 B. 3岁 C.2~3岁√ D.4~5岁 4.幼儿的建构活动只能在数量有限的材料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属于无意识构造活动的阶段是 A.建构游戏的萌芽阶段 B.无意建构阶段√

C.想象建构阶段 D.自由建构阶段 5.儿童概念学习的主要途径是 A.概念同化 B.概念形成 C.成人传递√ D.个体内化 6.下列有关“游戏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弗洛伊德等人研究发现,游戏性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具有非常显著的稳定性 B.游戏性强的儿童虽然具有幽默感、富于想象,但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C.游戏性与积极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多种个性特征之间存在负相关 D.主体性是游戏性的核心要素√ 7.在一天之中,幼儿室内自由游戏活动的时间累积不应低于 A.2小时 B.30分钟 C.1小时√ D. 20分钟 8.橡皮泥及其他的模型材料是“创造、观察和思考变化的最理想的媒介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

A.戈德哈伯√ B.刘焱 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9.幼儿园室内阅读区的设置应注意 A.所需空间较大,应安置在远离通道的位置 B.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且不能靠近水源,设置时应远离美工区 C.可设置在“娃娃家"附近 D.应当营造舒适安静的氛围,成为活动室最吸引人的地方√ 10.关于玩沙玩水区的设置,正确的表述是 A.设置玩沙玩水区的目的是发展和练习幼儿基本动作,发挥做中学、玩中学的作用 B.因为要经常安排幼儿做游戏,所以沙池上部不应当有覆盖物 C.建设沙地时,应选择沙粒相同、质地松软的沙子,以免划伤幼儿 D.幼儿园的玩水区通常以戏水池为主,尤其在夏季利用率最高√ 11.根据幼儿的游戏动作进行分类,“丢手绢"属于户外集体游戏中的 A.赛跑游戏 B.追逐游戏√ C.躲藏游戏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环境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对各地区人体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疾病流行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健康影响差异很大 ,构成不同的健康问题。我国是一个既有迅速现代化的大城市又有蓬勃发展的广大农村的大国 ,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多种环境健康问题。在发展卫生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中 ,较突出的问题是 :广泛的地方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 ;环境污染 ;人口老龄化严重 ;疾病构成已发生变化等等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民的健康 ,而且因地而异。因此 ,需要有因地制宜的对策和区域综合整治措施 ,才能收到迅速有效、稳固和长远的效果。 环境砷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砷是一种具有类金属特性的元素 ,广泛分布于大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中。砷化物自被发现以来就以其毒性而闻名 ,但其生理及药理学作用亦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 ,砷在工农业及医药、化学等领域广为应用 ,这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同时 ,国内外不断有新的富砷天然环境和地方性砷中毒事件被报道 ,其对所在地区居民健康的影响也引起普遍关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已表明砷是一种致癌物质 ,砷的危险度评价也日益受到重视。 砷对动物的功效. 砷化物早已用于饲料的添加剂中 ,每千克饲料中几克浓度范围的砷可增加动物体重 ,这可能是通过保护机体不患肠病或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而起作用的。而给大鼠、小鸡、小猪、山羊等 4种不同动物喂以低砷饲料 (含砷量低于 35ng/ g),在它们幼年期便发现生长速度减慢 ,山羊生育能力明显受损 ,新生山羊的存活率亦降低。如在山羊哺乳期饲以低砷饲料 (含砷量低于 1 0 ng/ g),则山羊可因心肌和骨骼肌受损而发生死亡。超微结构观察可见心肌线粒体结构异常 ,膜上有小颗粒状高密度物质 ,而在晚期 ,线粒体膜可发生破裂。砷也可影响蛋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在砷缺乏的大鼠和小鼠中 ,发现肝脏S-腺苷甲硫氨酸 (SAM)浓度降低 ,而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不同动物的实验结果均证实砷缺乏对动物产生不利影响 ,说明砷至少对动物是必需微量元素。 砷对人体的功效.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砷的药用价值 ,如过去渔民用的祛寒剂、宫廷用的“长生丹”和美容用品以及砷凡纳明、Fowler's液等均含有砷。欧洲某些山区居民从幼年时就开始服用砷 ,至成年时剂量逐渐增加 ,已远远高出所报道的中毒剂量的范围。据称 ,摄入“适量”砷能使人有舒适强壮感 ,并可使骨髓造血旺盛 ,红细胞增多 ,组织细胞生长和繁殖活跃 ,食欲和体重增加等。但迄今为止 ,尚缺乏充分科学依据来证实 ,关于“适量”的界限也无法确定。近年来 ,有中国学者直接将三氧化二砷(As2 O3 ,1 0 mg/ d,静脉滴注 )用于急性早幼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取得了可喜效果 ,并引起世界上广泛关注。但在治疗过程中亦有部分病人发生砷中毒现象 ,而且治疗后砷的远期效应也应引起重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砷是人类必需微量元素 ,但有些研究结果表明砷可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在ω- 3-脂肪酸存在的情况下 ,砷可增加皮肤出血时间 ,提示砷有可能是一种未知的出血因子。而且有学者发现 ,血液透析可影响体内砷平衡 ,使血清中砷含量降低。血清低砷水平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性疾病以及肿瘤发生等有关。 砷的毒作用.砷和砷化物的毒性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 ,无机砷的毒性远高于有机砷 ,且砷中毒主要由无机砷引起。但对有机砷的毒性也应注意 ,有证据表明甲基胂可与细胞间的巯基结合 ,易于诱发氧化性组织损伤 ;二甲胂酸亦可在细胞分裂中期诱导非整倍体的产生 ,提示有机砷在砷致癌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以恶心、呕吐、腹泻及严重腹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砷中毒多发生在误服、谋杀或事故等情况下 ,严重者可发生神经异常、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而死亡。慢性砷中毒是一个以皮肤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可引起皮肤病、造血功能低下、肝脏损害、感觉障碍、外周神经炎、厌食以及皮肤和内脏肿瘤等。最近有人群资料表明慢性砷中毒与高血

微量元素的功效

1、微量元素与生长发育 铁、铜、锌、锰形成的酶和碘形成的甲状腺素,均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缺乏,均引起生长发育的停滞,补充,可以加速生长发育和体重的增长,增强体质。 缺锌:可发生先天性畸形 缺铜:小脑发育不全,大脑萎缩,贫血。 缺碘:先天性可汀病,甲状腺肿,呆小症。 由于微量金属元素在体内缺乏或过量而引起的病症如下表: 1)微量元素不足或过多,都会干扰内分泌的功能。 2)缺锌铜降低脑垂体、肾上腺内分泌 3)缺铬影响胰腺的分泌等等

4)微量元素与感染和免疫 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既影响着人体也影响着微生物。机体的铁铜锌等微量元素的不足和过多,均可减弱免疫机制,降低抵抗力,助长 细菌感染。因此,机体需要一个“营养免疫”的适宜的微量元素浓度。 3、微量元素与心血管、血液系统 Zn/Cd比值增大,抑制高血压的发生 Zn/Cu比值增大,诱发冠心病缺Cu可引起咼尿酸血症 Cr、Mn Se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Si可维持动脉内膜完整、通透性、弹性 Li、Sr等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Fe、Cu Zn等影响创伤的愈合 4、微量元素与神经系统 缺铁可以引起行为的改变缺碘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的系统的病变缺锌儿童智力发 育不良缺铜可以引起大脑皮质萎缩,智力降低缺Li、Co会影响智力的发展铅 镉锰量过多干扰智力的发育 5、微量元素与肿瘤 微量元素不能由人体组织合成,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含量,直接影响人的摄入量和体内的储存量,不同的摄入量和储存量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同样影响着人的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具有地理和地域性的分布特征。 6微量元素协同与拮抗作用 锰能促进铜的利用,铜能加速铁的吸收和利用,铁、锰、铜、钻有生血协同作用。 镉能减少锌的吸收和生物学功能,锌能拮抗镉的毒性;铜能拮抗钼的毒性; 硒能拮抗镉的毒性,砷能减弱硒的毒性,而钻能增强硒的毒性。铁和锰既能相互干扰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又能协同生血效果。

2009年10月00399学前游戏论试卷和答案

全国2009年10月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坚持游戏的( B )1-10 A.生物性本质观 B.社会性本质观 C.主体性本质观 D.科学性本质观 2.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 C )1-18 A.成人指导为前提 B.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为前提 C.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重视游戏的知识性为前提 3.可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表情状态是( A )1-30 A.茫然发呆 B.平和轻松 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 4.美国心理学家比勒提出的四种游戏中,把儿童作为受众(观众、听众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故事、看图 画、欣赏卡通片等,又被称为鉴赏游戏。这种游戏是( A )2-46 A.接受游戏 B.想象游戏 C.机能游戏 D.制作游戏 5.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 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A )1-33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6.游戏中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 和领导者。这种游戏称为( D )2-45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7.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D )2-53 A.社会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感觉运动性 8.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它构成游戏的内核,这一概念被称为( A )2-66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现代学前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 C )3-80 A.学习 B.自我服务性劳动

学前游戏论历年考试题之选择题集(附答案)

历年考试题之选择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亲子游戏的显著特点是( ) A. 规则性 B.开放性 C.情感性 D.目的性 2. 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游戏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 较明显 的组织者或领导者,这种游戏是( ) A. 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3. 按儿童的认知发展来分类,游戏可分为( ) A.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B. 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C. 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 D. 探索游戏、创造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渲泄性游戏 4. 儿童在游戏中,把冰棍棒当注射器或拿椅子当汽车开;把自己假装成另外一个人,如当医生或 布娃娃 的妈妈等,这种游戏属于( ) A. 感觉运动游戏 C.结构游戏 5. “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 ) A. 霍尔 B.皮亚杰 然后根据儿童的表现加以解释,从而帮助儿童妥善解 决情 ) B. 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 分析性游戏治疗 7. 一个孩子在他的认知图式中没有羊的概念,在第一次看到羊以后,他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羊的概念,这一现象属于( ) A. 冲突 B.顺应 C.同化 D.平衡 8. “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的提出者是( ) A. 维果茨基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席勒 9. 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下列哪一学说的基础上?( ) A. 内驱力学说 B.外驱力学说 C.活动学说 D.情绪学说 10. 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是 () A. 蒙台梭利 B.福禄培尔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11. 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方向盘) 志 他所模仿的对象,此时儿童所扮演的角色属于( )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12. “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 ,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13. 从性质上看,影响儿童游戏的环境因素可以分成( ) A.物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B.物理因素和主观因素 B.象征性游戏 D.规则游戏 C.夸美纽斯 D.康德 6.用游戏和玩具来鼓励儿童表达幻想、焦 虑、 感上的问题,这种游戏治疗方法称为( 错选、 ,来标 D.发泄性游戏治疗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毕小平教授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微量元素在治疗疾病、人体生长发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体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根据元素在体内含量不同,可将体内元素分为两类:一常量元素,占体重的99.9%,包括碳、氢、氧、磷、硫、钙、钾、镁、钠、氯等10种,它们构成机体组织,并在体内起电解质作用等;二微量元素,占体重的0.05%左右,包括铁、铜、锌、铬、钴、锰、镍、锡、硅、硒、钼、碘、氟、钒等14种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虽然很微弱,但在人体生长、发育、疾病、衰老、死亡等过程中却能起到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果某种元素供给不足,就会发生该种元素缺乏症;如果某种微量元素摄入过多,也可发生中毒。 习惯上把含量高于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人体若缺乏某种主要元素,会引起人体机能失调,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一般的饮食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虽然在体内含量很少,但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没有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酶的活性就会降低或完全丧失,激素、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和代谢也就会发生障碍,人类生命过程就难以继续进行。 一、环境对微量元素的影响及人对于微量元素的认识 1847年,欧洲人发现铁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标志着对微量元素生理作用的最早认识。1850~1854年发现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环境中的食物缺碘有关。1930年以后,相继发现许多地区由于微量元素(铁、钴等)的缺少或过多而产生家畜体质衰弱、生长停滞和死亡率增高等。微量元素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光谱分析法等的出现,使测试生物体内微量元素成为可能,大大推动了微量元素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工作。 人体内的化学元素有两种来源: (1)自然来源。如岩石层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经过多年风化、淋溶和生物作用变为土壤,通过土壤、水、食物进入机体。生物体以新陈代谢的形式与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不停的物质交换,从而获得机体所需要的各种化学元素。近年来证实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与所生存地区的地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微量元素过多或缺少而引起的疾病,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如缺碘地区多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含氟量过多地区常有地方性氟中毒(氟斑牙和氟骨症);土壤含钴量过低的地区,牲畜多发生地区性干血痨症(消瘦、虚弱,最后死亡)等。 (2)人为来源。如对含汞、镉、铅、砷等矿的开采、冶炼和利用,使这些元素进入人类的的生存环境,并通过空气、水、土壤和食物进入人体。 二、某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巨大的生物学作用。其生理功能主要有: (一)协助常量元素并将其带到各组织中去。如含铁血红蛋白有输氧功能。

综述--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以人为对象) 摘要:磁场作用于生物体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 这种观点已被多年来的许多实脸所证实。早在1896年, 磁场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就已被报道出来。后来, 磁场杭炎,促进骨生成,促进血管神经再生等作用相继被发现。近几十年来,关于磁场对生物体的作用,从流行病学调查到实脸室研究也都有了一定进展。如今,磁场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已成为物理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以人为对象的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的热点与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磁场; 生物学效应 生物磁学是研究物质磁性和磁场与生物特性及生命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磁场作用于生物的效应与机理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1 应用于生物处理的外磁场类型 不同磁场的类型及其物理参数(场强大小、均匀性、方向性、作用时间等)会导致不同的磁场生物效应。变化磁场又因频率高低不同、作用时间长短不一也会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1] 2 磁场基本的生物学特性 磁场能在机体内引起电动势而作用于机体,从而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这里所谓的生物效应包括正生物效应和负生物效应。磁场并非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特定的强度和作用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称为“窗口效应(window effect)”,而这个恰到好处的窗口是要靠不断的摸索才能找到的。

另外,生物是具有磁性的,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中任一层次分析看,其体内都存在着顺磁性物质与逆磁性物质。每个生物细胞都可以看做一个微型电池,也可以看做一个微型磁极子。首先,体内存在着带电离子(表2),电荷运动产生磁场。其次,由于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且分布不均匀,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离子在细胞膜上离子通道中迁移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物电流。生物体的磁性、组成、种类、敏感性等同样会影响到生物学效应。 生物体内存在着顺磁性物质与逆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与磁场弱相吸引,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的磁场,比如脱氧血红蛋白等。逆磁性物质与磁场弱相斥,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比如水和脂肪等。由于这种磁性,外加磁场、环境磁场和生物体内的磁场都会对生物组织和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即磁场的生物效应。 [2] 磁生物效应一般具有几个特点1)窗口性:生物体只对某一特定强度的磁场产生效应2)阈值性:磁场在某一范围内才能引起生物效应3)滞后性:生物体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相对应的磁场作用4)协同性:很弱的外加磁场能激发很强的生物响应。 3静磁场曝露限值导则(2009)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工业用和医用静磁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体静磁场曝露增加,并促进了许多对其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在环境健康准则项目(WHO 2006)中提出了关于静态电场和磁场的健康准则文献,文献包括对静场曝露生物效应的复核。[3] 1)曝露源 地球的自然静磁场约为50μT,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在30~70μT间波动。较高的直流输电线下方产生的磁通密度量级为20μT。快速磁悬浮客运列车在靠近电动机处产生的磁通密度较高。然而,无论磁悬浮列车还是常规电气化列车,乘客车厢内的场强都相对较低——低于100μT,但是乘客车厢地板下的感应电机会导致车厢地板水平区域的局部磁场达几个mT(WHO 2006;ICNIRP 2008)。其他在居所和职业环境中的静磁场源包括磁夹扣和磁附件(如箱包、纽扣、磁性的项链和手链、磁性腰带、磁性玩具等中的)中的小型永磁体产生的局部静态场超过0.5 mT。 在磁共振过程中,磁通密度通常为0.15~3T,且曝露时间限制在1小时以内,但也可能会持续数个小时(Gowland 2005)。这类医疗过程同样会增加职业曝露,尤其是对医疗专业人士(外科医生、放射科医师、护士和技术人员)而言。在医疗专业人员必须非常近距离处理病人的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遭受的曝露也会增加。此外,当移动病人进/出MR系统时,工作人员也会遭受短时间的曝露。最后,参与制造或维修此类MR系统的工作人员也会职业性地曝露于高静磁场中。 诸如热核反应堆、磁流体动力系统、超导发电机等高能技术也会产生强场。在研究机构使用的气泡室、粒子加速器、超导光谱仪、同位素分离装置等设备的周围,也会出现高磁通

10.2生物微量元素与健康

第十章食品、药品与健康 课题2 生物微量元素与健康 【教学目标】 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 【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 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多媒体显示】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健康报报道) 【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人体中的元素约有5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5%。 【多媒体显示】(佝偻病患者) 【设问】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指导阅读】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什么? 2.该金属对人体有何影响? 【讨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归纳小结】1.成人体内约含有钙1.2kg。钙是构成骨、牙齿的重要成分,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成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钙。幼儿、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年人更多的钙。我国营养学会1998

年对每日膳食中的钙供给量提出建议:婴幼儿400 mg~800 mg,青少年1 000 mg~1 200 mg,成年人800 mg,老年人1 000 mg~1 200 mg。 【设问】哪些食物中含有钙元素呢?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对答得最多的学生给予表扬。) 【多媒体显示】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 g) 【讲解】在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杯牛奶拯救一个民族”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多年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较矮小,但是近几年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青少年,这是为什么呢?当然,除了生活水平存在差异以外,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两个数据:日本目前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达到68 L,而中国仅为6.6 L。造成身高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国青少年自牛奶中获取的钙量存在差别。 【设问】食物中含有如此丰富的钙,怎样才能合理吸收呢?前两天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多媒体显示】 晚餐最好这样吃 晚餐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到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经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的含量不断增加,容易沉淀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下午6点左右吃晚餐较合适。 晚餐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 据美国研究报告,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复习提问】氯化钠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多媒体显示】 钠和钾元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