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度量衡及物价
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量值表及说明

4 4 6 2~ 7 14~ 2 6 6 2
4 4 6 0— 6 0~ 1 3 4 6 l
0 4 60 4
16 3 6~14 6 4芷
明
3 2
13 05
3 . 73
568 9
11 6 6~1 1 年 91
11 9 2~14 9 9证
清
民 国
3 2
3 . 33
13 05
lo O0
3 . 73
5 0
56 8 9 .
50 0
有 的史 学Z 作 者 , 希 望把 中 国历代 的度 量衡 单 位量 - . 都
值 贯 通 起 来 , 历 史 上 记 录 的 度 量 衡 数 据 能 用 现 代 计 量 学 使
立的量 器 于一体 的 青铜 器。 实测得 出: 经 1尺合 2 厘 米 . 31
1 合 2 0毫 升 , 合 2 4克 。 这 三 个 单 位 量 数 值 . 世 升 0 1斤 2 后 称 为度 量 衡 古 制 ( 制 ) 对 刘 歆 所 设 条 件 进 行 检 验 。1 小 。 80
5 0 制 的 基 础 上 制 订 出 完 整 的 度 量 衡 单 位 体 系 . 创 造 出 前 30~前 2 7年 还 前 26~ 0 8年
9~2 4芷
l 尺 l升 l两 合厘米数 合毫升数 合克数
2 3l 2 . 31
2. 31
1 斤 合克数
20 5 20 5
法 。直 接 法 就 是 对 该 时 期 的度 量 衡 器 测 量 考 校 。间 接 法 是
器—— 新 莽铜 嘉 量 面世 , 这是 经 学 家刘 歆 按 照 “ 1 8 0立 方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我国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
《礼记》、《周礼》都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开始推行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置了主管的官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由官府监制成套计量标准器,发到全国各地。
秦王朝统一的度量衡制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沿用,形成了我国计量科学独特的体系。
古代度量衡命名:测量长度的单位主要有:寸、咫、尺、丈、寻、常、仞;测量体积大小的单位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圭、抄、撮、勺、合;测量重量的单位有:铢、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等等。
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即逐渐地由粗糙变成精细,由简单变成复杂。
本站整理了中国历代度量衡的标准规定及换算进制,并且每种度量衡都按照现代的计量方法换算出结果,方便广大网友进行古今度量衡的对比参照,由于部分内容还存在学术上的争议,因此,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1、《度制换算表》2、《量制换算表》3、《衡制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制换算表》。
东汉后期基本单位及物价

)。
麻布=匹/250~600钱
丝帛=匹/700~1000钱
缣(绢)=匹/1200~1400钱
素(白绢)=匹/1400~1600钱
练(精绢)=匹/2000~2800钱
成衣价:
工钱:
私人佣工工钱=人月/200~400钱(包饮食)
私人佣工工钱=人月/400~800钱(不包饮食)
政府雇佣工钱=人月/2000钱
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工种和佣工的不同年龄、体格等,都会影响到工价,所以汉简及文献中的工价有很大的差距。
————————————————
————————————————
用具类:
武器:
百炼钢刀=把/9000~15000钱
五十炼钢剑=把/7000~10000钱
军用剑=把/700~900钱
军用刀=把/660~800钱
弓=把/500~600钱
弩=把/2000~20000钱
弓箭=枝/10钱
就中小地主与中小官吏来说,其聘金数又低于高官与富商。东方朔娶妻的聘金在十万钱左右,这应是中小地主与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上限;东汉议曹史展允娶妻的聘金为二三万钱,这应是
中小地主与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下限。一般女性成员的陪嫁物大约值二三万钱。
轺车=辆/1~2万钱
其他:
草蓆、蒲蓆=张/150钱
麻=斤/10钱
刍=束/3—6钱
稿=束/2—4钱
棺材=口/1500~3000钱
占卜费用=次/100钱左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奴隶价格:
美婢、壮奴=人/2~3万钱
普通奴婢=人/1~2万钱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古今度量衡对照: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1、618-907年(唐朝):一升=0.5914市升;一升=59.4毫升;一斤=19.1市两;一两=1.19市两;一两=37.30克。
2、644-1911(清朝):二、古方中特殊计量单位说明: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嚣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毫;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至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二分之一。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无”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1、基本折算:1公斤(kg)=2市斤=1000克(g);1克g=1000毫克(mg)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6两=500克(g)1两=10钱=31.25(g)1钱=10分=3.125(g)1分=10厘=0.3125(g)=312.5毫克(mg)1厘=10毫=0.03125克(g)=31.25毫克(mg)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0两=500克(g)1两=10钱=50克(g)1钱=10分=5克(g)1分=10厘=0.5克(g)=500毫克(mg)1厘=10毫=0.05克(g)=50毫克(mg)。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我们常常读某小说,看见某古人说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
若他真有今天的七尺,身高应该是2.33米。
这不可能,因为古代的七尺与今天的七尺不一样。
我们有必要将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的度量衡进行对照比较,对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长度1、周朝1尺=19.91厘米2、秦朝与西汉 1尺=27.65厘米3、东汉1尺=23.04厘米4、曹魏1尺=24.12厘米5、西晋1尺=24.12厘米6、东晋1尺=24.45厘米7、南朝1尺=24.51厘米8、北魏1尺=29.51厘米9、北齐1尺=29.97厘米10、北周 1尺=24.51厘米11、隋朝(开皇) 1尺=29.51厘米12、隋朝(大业) 1尺=23.55厘米13、唐朝与五代1尺=31.10厘米14、宋朝与元朝1尺=30.72厘米15、明朝 1尺=31.10厘米16、清朝 1尺=32.00厘米17、今天 1尺=33厘米二、容量1、周朝1升=193.7毫升2、秦朝与西汉 1升=342.5毫升3、东汉1升=198.1毫升4、曹魏、西晋与东晋1升=202.3毫升5、南朝齐 1升=297.2毫升6、南朝梁、陈 1升=198.1毫升7、北朝齐 1升=396.3毫升8、北朝周 1升=210.5毫升9、隋朝(开皇)1升=594.4毫升10、隋朝(大业) 1升=198.1毫升11、唐朝与五代1升=594.4毫升12、宋朝 1升=664.1毫升13、元朝 1升=948.8毫升14、明朝 1升=1073.7毫升15、清朝 1升=1035.5毫升16、今天 1升=1000毫升三、重(衡)量1、周朝 1斤=228.80克1两=14.30克2、秦朝与西汉1斤=258.08克 1两=16.13克3、东汉、曹魏与两晋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4、南朝齐 1斤=334.08克1两=20.88克5、南朝梁陈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6、北朝魏1斤=222.72克1两=13.92克7、北朝齐1斤=445.28克1两=27.83克8、北朝周1斤=250.56克1两=15.66克9、隋朝(开皇)1斤=668.16克 1两=41.76克10、隋朝(大业) 1斤=222.72克 1两=13.92克11、唐、五代、宋、元、明、清 1斤=596.8克 1两=37.3克从周朝至清朝均为1斤=16两,1两=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12、今天 1斤=500克 1两=50克 1斤=10两=100钱=1000分=10000厘古代与现在所使用的度量衡不一致,读者在使用古方时应注意单位转换。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量
量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
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楚:1筲= 5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
三晋(韩、赵、魏):1斛= 10斗, 1斗= 10升
秦
1斛= 10斗, 1斗= 10升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清
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衡
衡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
楚: 1斤="16両," 1両="24铢
赵: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両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1斤="250," 1両="15.6," 1铢="0.65
1石= 30000, 1斤= 250, 1両= 15.6, 1铢= 0.65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我们常常读某小说,看见某古人说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
若他真有今天的七尺,身高应该是2.33米。
这不可能,因为古代的七尺与今天的七尺不一样。
我们有必要将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的度量衡进行对照比较,对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长度1、周朝1尺=19.91厘米2、秦朝与西汉1尺=27.65厘米3、东汉1尺=23.04厘米4、曹魏1尺=24.12厘米5、西晋1尺=24.12厘米6、东晋1尺=24.45厘米7、南朝1尺=24.51厘米8、北魏1尺=29.51厘米9、北齐1尺=29.97厘米10、北周1尺=24.51厘米11、隋朝(开皇) 1尺=29.51厘米12、隋朝(大业) 1尺=23.55厘米13、唐朝与五代1尺=31.10厘米14、宋朝与元朝1尺=30.72厘米15、明朝1尺=31.10厘米16、清朝1尺=32.00厘米17、今天1尺=33厘米二、容量1、周朝1升=193.7毫升2、秦朝与西汉1升=342.5毫升3、东汉1升=198.1毫升4、曹魏、西晋与东晋1升=202.3毫升5、南朝齐1升=297.2毫升6、南朝梁、陈1升=198.1毫升7、北朝齐1升=396.3毫升8、北朝周1升=210.5毫升9、隋朝(开皇)1升=594.4毫升10、隋朝(大业) 1升=198.1毫升11、唐朝与五代1升=594.4毫升12、宋朝1升=664.1毫升13、元朝1升=948.8毫升14、明朝1升=1073.7毫升15、清朝1升=1035.5毫升16、今天1升=1000毫升三、重(衡)量1、周朝1斤=228.80克1两=14.30克2、秦朝与西汉1斤=258.08克1两=16.13克3、东汉、曹魏与两晋1斤=222.72克1两=13.92克4、南朝齐1斤=334.08克1两=20.88克5、南朝梁陈1斤=222.72克1两=13.92克6、北朝魏1斤=222.72克1两=13.92克7、北朝齐1斤=445.28克1两=27.83克8、北朝周1斤=250.56克1两=15.66克9、隋朝(开皇)1斤=668.16克1两=41.76克10、隋朝(大业) 1斤=222.72克1两=13.92克11、唐、五代、宋、元、明、清1斤=596.8克1两=37.3克从周朝至清朝均为1斤=16两,1两=10钱=100分=1000厘=10000毫12、今天1斤=500克1两=50克1斤=10两=100钱=1000分=10000厘通过古今度量衡计量比较,我们发现:一般来说,古制小于今制。
中国历代度量衡(可编辑)

中国历代度量衡度制夏商周三代时期多认为我国古代度制单位是以跬步尺仞寻常墨丈端匹疋束逐步演变为分寸尺丈引五度制的九年卫鼎上的铭文大意是一个名叫裘卫的人在周共王九年用一辆车及车马器具等换取一个名叫矩的人一片林地之事当交换成功后为表示谢意裘卫曾赠送给矩妻十二丈帛铭文原话为舍矩姜帛三两当时一两相当古制四丈春秋战国时期长度单位从多样化趋向统一确定分寸尺丈引五度为长度单位制 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秦始皇用来统一全国度量衡制的标准用的仍是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的标准尺秦孝公十八年前344 商鞅用23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尺来平斗桶权衡丈尺秦始皇统一全中国前221 后用来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还是这个标准汉志承秦制汉代的度量衡也是沿袭秦代的因而其所用的标准尺基本上和秦代相同都是23厘米左右公元9年王莽在取得政权后用来同律度量衡的仍然还是这个标准这就是说战国秦汉年间陕西境内的尺度长约23厘米始终未变1引 10丈 100尺 1000寸10000分汉代其尺长度仍维持在23厘米左右汉代陕西的尺长在225~236厘米之间魏晋南北朝由于官吏多取于民尺度量值普遍加大特别是东魏534-550 北齐550-577 年间尺长猛增一尺长达301厘米比晋前尺 231厘米长7厘米递增之速前所未有180年间递增25 隋朝开皇官尺以晋前尺1尺2寸8骨1厘为1尺一尺约合295厘米度制沿袭北周唐小制1尺2寸为大制1尺小制仅限于测晷影调钟律冠冕等唐时陕西民间使用的尺长大制在30-31厘米之间律尺小制为2488厘米尺度的标准以100颗黍子纵向排列的长度为营造尺1尺 32厘米确定长度单位时才在分以下十进位正式命名厘毫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模模糊逡巡须臾瞬息弹指刹那六德虚实清净共20个小数单位为长度的法定单位唐代采用大小二制就是将市用尺与律尺标准尺分离以律尺保存古制以实际使用的度尺同律尺保持一定比率为市用尺作为官府和民间赋税征收和交易之用明清尺度分营造尺和量地尺明朝营造尺长32厘米量地尺长3264厘米清朝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三种量地尺长32~3435厘米之间营造尺32厘米裁衣尺355厘米经对眉县槐芽镇沙坡村村民龙满德家藏清同治裁衣尺实测尺长347厘米根据《清会典》关于后用裁尺营造尺1尺1寸1分1厘1毫的记载清朝民用裁衣尺长355厘米上述同治裁尺的尺长大体与清朝度制规定一致清末民初尺度长短不一的现象比较普遍营造尺裁衣尺量地尺鲁班尺木工尺乐律尺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改以毫位为止同时确定尺为长度之主单位寸以下为奇零清末重定度制名称及单位表毫10丝即尺之万分之一厘10毫即尺之千分之一分10厘即尺之百分之一寸10分即尺之十分之一尺10寸定为度之主单位步亦称弓 5尺丈 10尺引10丈里180丈即360弓民国4年未在度制方面作任何变更1912年确定营造尺库平制和米制两制并行度分为甲乙二制营造尺库平制为甲制米制为乙制营造尺库平制长度以营造尺1尺为单位重量以库平两1两为单位度法丈等于10尺尺等于10寸寸等于10分分等于10厘厘等于10毫毫等于10丝丝等于10忽忽等于10微微等于10纤量法石等于2斛斛等于5斗斗等于10升升等于10合合等于10勺勺等于10撮衡法斤等于10两两等于10钱钱等于10分分等于10厘厘等于10毫毫等于10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在全世界逐渐趋于统一米制的形势下北洋政府也拟采用米制规定营造尺库平制为甲制长度以营造尺1尺为单位米制为乙制长度以1公尺为单位民国16年 1927废除营造尺库平制采用米制以市用制作为向米制过渡的辅制定万国公制即米突尺为标准尺以与标准制有最简单之比率长度以标准尺三分之一为1市尺计算地积以6000平方尺为1亩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陕甘宁边区度制的基本单位是尺其单位序列为毫厘分寸尺丈等对与长度相关的亩里制作出具体规定进位法为10毫米为厘10厘米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均以市制为准1市亩等于10市分1市分等于10市厘1市厘等于10市毫一市亩等于6000平方市尺1市顷等于100市亩并规定市亩为土地面积的基本单位还规定1公里等于2市里1市里等于150市丈或1500市尺民国19年 1930 《度量衡法》标准铜尺对民用市尺进行检定实测该标准铜尺长33厘米最小分度值1毫米尺面另一边有1~10寸刻度线5寸左右錾刻有市尺二字国民政府明令市制与公制并行一市尺长三分之一米但是由于政府腐败有令不行陕西各地尺度仍十分混乱经对虢镇民用木尺实测尺长为54厘米眉县民用布尺实测尺长523厘米可以清楚的看到民国年间陕西地方度制相当混乱量值不一十分突出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 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步1里即为1800尺折合1里为530米折为今106华里据史料称唐长安城周长为67里今实测约355公里 71市里折合一里为530米与上述大致吻合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 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5步为尺1方里合540亩亩位以下至宋以后为分厘毫丝忽民国18年 1929 《度量衡法》始规定2市里合1公里改1里市里为1500尺合500米始废方里之制周制方里与地积无彼此换算关系陕西历代度制文物简况表量制周以人体为法故量制名目杂多很不系统有一手曰溢两手曰掬之说所谓有掬实际上就是升故升是周时的基本量两手之盛量之基本《礼记·月令》篇角半甬甬即斛而考工量为鬴即釜但这些都不是实用量孟子常言粟万钟钟等为实用量而实际实用量单位为斗斛总之三代之时量制极为混乱有的是量制系统各异有的将容量与收稼之数混为一起春秋战国期间容量制除使用升斗斛等量制单位外还有使用缶量的现象战国战国时期容量单位多达20多种有魁旬升温豆区盆斗釜斛桶鬴庚薮钟秉稷耗鼓等而出现在战国晚期器物上的容量单位名称则是升益斗釜斛等秦墓出土多件陶缶量据对其中用河沙实测缶容为18210毫升经折算可知当时斗容为1821毫升升容为1821毫升斗这一基本单位在东周秦赵魏等国器物上都曾出现在战国时已普遍使用十进位制也相当普遍每升约在200毫升左右----------------另据商鞅方升两诏秦椭量和平都铜椭量分别提供的秦时升容198毫升574毫升196毫升194毫升的数值看秦时陕西地方升容均在200毫升之内战国秦时升容190446毫升斗容为190446毫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度量衡71年其实际单位量值升容1821毫升~190446毫升与商鞅方升升容20215毫升和学术界普遍看法升容200毫升所差无几汉承秦制单位制的具体内容为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量制一龠合升斗斛除2龠为1合外其它都采用十进位制即1斛 10斗 100升 1000合 2000龠升为起量之基本斗斛为实用之量名汉除规定上述容量单位如圭撮龠序列以满足小容量的计算自汉确定容量单位后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龠合升斗斛的制度基本未变自秦汉到明清量制沿用历代亦然宋以10斗为1石5斗为1斛正式用石作容量单位始于宋清末其进位法除圭位或十栗或六栗外完全系十进撮秒二位或颠倒栗以下命名尚有八位量制命名为石斛斗升合勺其进位为石十斗斗十升升十合合十勺勺十秒秒十撮撮十圭圭十栗栗十颗颗十粒粒十黍黍十稷稷十禾禾十糠备十秕从秦到清代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量器的容量由每升二百毫升增大到一早多毫升增长了四倍多在尺斗秤三者中容量增幅最大汉承秦制西汉年间陕西升斗量值大体与秦时相同单位容积未发生大的变化这可从以下实物资料得到证实以扶风县柔谷汉铜斗见图1-1-2-6 和黄山汉铜鋗见图1-1-2-7 以及黾池宫铜升三个西汉量器提供的每升量值分别为22043毫升2115毫升198毫升说明西汉年间陕西升容保持在200毫升左右除上述实物资料外还有陕西出土刻铸铭文的西汉青铜器物可资为证这些器物一是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羽阳宫铜鼎1973年出土于凤翔县长青乡马道口村据实测升容19166毫升二是陈仓成山铜鼎见图1-1-2-8 1975年出土于凤翔县长青乡马道口村据实测计算升容2105毫升三是磻溪汉鼎见图1-1-2-9 1985年8月出土于宝鸡县双堡村按实测计算升容202毫升四是扶风县姜源村出土的邰林共鼎见图1-1-2-10 升容200毫升五是凤翔县河北里村出土的荥阳宫铜灯见图1-1-2-11 升容为220毫升六是千阳县任家庄出土的汉铜鼎见图1-1-2-12 升容为220毫升汉时在容量制方面陕西除推行龠合升斗斛为单位序列的五量制外还广泛实施以圭撮龠为序列的小量制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小量制特殊需要近年来陕西各地特别是关中各县出土了不少汉代圭撮龠量具见图1-1-2-12~1-1-2-16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西汉小量制发展情况的了解现列表如下陕西省汉量制圭撮龠出土简况表王莽始建国铜龠见图1-1-2-17 反映的是新莽篡汉后量器属新量制该器圆口平底有长柄柄端有环柄上面刻铭文一行律嘉量龠方寸而圆其外疵旁九豪冥百六十二分深五分积八百一十分容如黄钟背面铭文始建国元年五月癸酉朔日制公元9年龠外壁刻有精美的夔凤纹上述没有铭刻的小量器实为西汉年代民用之物不是国家明文颁发的标准量器其进位率为四圭为撮四撮为龠均为四进位制以粟数论64粟为圭256粟为撮1200粟为龠扶风淳化龠容积com这是汉兴七分龠之故因而这两地的龠容积较小均为大半龠宋元年代封建统治者取消了布帛实物税课以米麻棉产品诚如王国维所说金元以后封建官府已不再课绢布官吏难再以惧绢布短耗为借口而象两晋到北魏时期行施户调制的官府那样任意增长尺度横征暴敛刻剥人民因此金元以后在租税制度中重用量衡少用尺度为此陕西和其他地方一样升斗量值明显加大三倍于秦汉已成为升斗量值的普遍现象1960年陕西省凤县文物部门在原凤州城旧址征集铜升见图1-1-2-18 -个升容900毫升为宋元时期的升量具而且为官府使用的量器元时升容已达9488毫升斗容9488毫升据《梦溪笔谈》载秦汉已来度量六斗当今宋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当今宋十两可确认上述铜升为宋元时铜升明清年代陕西容量单位量值继续增大到清乾隆年间斗容达17217毫升升容达17217毫升1988年10月洛川县文物部门在该县阿吴村征集的乾隆木斗见图1-1-2-19 和眉县槐芽镇沙坡村同治木斗见图1-1-2-20 可证这两个木斗虽造型不同制作各异但均为民用之物乾隆斗为底狭口大之形而同治斗则为鼓腔状乾隆斗四面有铭文阳文赴集官斗四字并有乾隆二十八年仲夏月吉日置等铭文陕西还发现清道光四年 1824 制作的石斗及铭文见图1-1-2-21 反映了清代陕西量制的实际情况民国年间陕西各地容量单位大小不一真假混杂斗斛大小迥然有有别不仅地区间不同一县之间城市乡村亦不相等《陇县新志》民国35年 1946 编有如下记载陇县度量衡在民国24年 1935 前相沿旧制十分混乱现有升斗全县六区乡镇参差不齐自清以来莫之能改而奸商讨帐加一加二之斗比比皆是民国23年 1934 新颁布斗麦重24斤而陇邑之上南区香泉赤沙等镇斗麦计重33斤下南区县功新街镇斗麦计重3575斤城南斗麦计重55斤北区赤岩镇斗麦计重5775斤杜阳镇斗麦计重605斤敌关镇斗麦计重66斤马鹿镇斗麦计重825斤与小香泉之斗比较新市斗已逾9斤而马鹿之斗比较新市斗竟超过三倍有余由此可见一县之内量制的混乱已达到何等严重的程度民国33年 1944 眉县槐芽镇福兴荣粮行使用的木制撇沿斗见图1-1-2-22 斗麦重40斤同期宝鸡县城今宝鸡市城区粮食交易中斗麦重30斤而由宝鸡县管辖的虢镇市场斗麦重35斤这些历史资料程度不同的反映了民国年间陕西各地量制严重混乱的状况民国后期为了整顿混乱的量制陕西省政府及各市县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整顿推行市秤市斗制对粮食市场开展检查监督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由于量制混乱状况年久日深终未得到根本改变利用度量衡器具对劳苦大众进行残酷剥削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随处可见陕西也不例外陕西洋县地主刘继德在对贫苦农民压榨剥削特别是利用升斗巧取豪夺就是明显的实例刘继德当年用的夹层斗见图1-1-2-23 经实测放粮时夹层容麦1424公斤收粮时抽掉夹层板斗麦1555公斤相差131公斤洋县百姓中流传着刘家斗大张口穷人的血汗往里流的民谣在陕甘宁边区合升斗石为容量制的单位系列市升为基本单位进位法均为十进制即10合为升10升为斗10斗为石按1942年4月颁发的《统一办法》规定斗用30斤斗收公粮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边区政府工商厅制订的《陕甘宁边区划一度量衡方案草案》规定1公升等于1市升市升为容量的基本单位实际上边区境内量制使用极其广泛斗多以粮食部门仓库斗为准群众习惯称其为公斗公斗标准重量为30市斤指小米麦子经过长期实践公斗与各分区民间使用的容量器具也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比率这样大大方便了公粮入库口粮分配以及贸易结算的正常进行这些比率是陇东分区公斗 30市斤民间18桶斗民间用的24桶斗和48桶斗分别折公斗1斗半和3斗三边分区公斗 30市斤民间用48桶斗折合90斤合3斗延属分区公斗城镇已普及乡村有用32桶斗每斗容重65市斤相当2公斗略多绥德分区公私容量单位大都使用公斗关中分区基本使用公斗陕西历代量制文物简况表三衡制追溯陕西历代度政历史器物较多这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地理位置有关同时铜铁石陶权不易锈蚀损坏也是其原因之一定制周之前重量单位及进位关系是12粟为分12分为铢24铢为两一两半为捷2捷为举2举为锾锊 16两为斤10斤为衡15斤为秤2秤为钧4钧为石4石为鼓200斤为引西周早期即公元前11世纪前后以衡器计量物体轻重的作法已在陕西关中部分地区发生寽就是周人用来计重的单位之一周成王年间制作的师旅鼎铭文罚得系古细谷三百寽就是物证之一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西周窑藏出土的青铜器丁朕见图1-1-3-1 铭文中也有记载该铜器制作于周历王八年前857 通高205厘米腹宽175厘米流鏊相距315厘米自重3850克腹底和盖铸有长篇铭文共157字其中记有罚汝三百寽等字句尽管对寽重为多少说法不一然而寽是周代早期的计重单位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记述三代度政概况的古籍中亦有反映可见西周早期陕西确有以寽作为权衡重量单位的情况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孔丛子》中记载二十四铢为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觔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 4钧1钧 30斤1斤 16两1两 24铢汉承秦制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钶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24铢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就是用黄钟律管所容一千二百黍的重量 25克来定义衡器的单位两的量值自汉以后至隋代相承不变唐代重量单位累铢钱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宋代以较验乐尺积累法中之分厘毫丝忽均以十进位五个名位用来命名重量单位以下的小数名称清未重定度量衡时重量小权单位止于毫斤以上不命名民国18年 1929 《度量衡法》市用制又止于丝斤以上加石100斤为石单位量值变迁秦汉在度量衡发展的历史上在标准的确立器物的制作单位制的完备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自秦统一天下商鞅佐秦变法据《史记·商君传》载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另据吕祖谦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一衡石丈尺自商君为政平斗桶权衡丈尺其制度为古矣至兼并天下之后皆令如秦制秦时度政史上这些大事件波及全国陕西是秦制实施的重要地区据现有资料陕西各地出土的秦权共有43枚其自身重量可分为半斤权斤权钧权和石权高奴禾石权见图1-1-3-2 1964年出土于西安市阿房宫遗址该权呈半球形平底鼻纽正面铸阳文三年漆工臣已丞诎造工隶臣牟禾石高奴铭文第一行三字前有一铸造时形成的凹陷并非残字遗迹另一面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该权断代为战国秦高172厘米底径236厘米重30750千克此权自铭为石权折算每斤合2563克高奴在今陕西延川县境漆地名工即工师战国秦上郡守铜戈铭文有漆工师此权漆工后无师字位列丞前与戈铭排列次序相同当为监造者丞官名主造者工隶臣为实际铸造者隶臣地刑徒身份工师丞工三级是秦国官府手工业的组织系统巸诎牟皆为人名铭文表明秦在战国时期对于衡器的制造已有严格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加刻二十六年诏书秦二世即位前209 后再次检定刻二世元年诏书此权自始铸至秦二世元年三次铸刻铭长期作为标准器使用自战国秦至秦朝一直保持着统一的衡制两诏铜权见图1-1-3-3 该权呈斗球形鼻纽腹空底部有圆孔直径55厘米用铅封闭权高11厘米底径12厘米自重7573克权身刻有二十六年诏书和二世元年诏书按秦制三十斤为钧计算每斤折合今制2524克两诏铜权见图1-1-3-4 该权呈半球形鼻纽高6厘米底径8厘米自重1 263克每斤折合今制2526克权身刻有二十六年诏书和二世元年诏书该权为五斤权历经文物走私分子多次倒卖后经西安市公安局侦破使之得以存留始皇诏铜权见图1-1-3-5 此权呈圆台形鼻纽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11行高65厘米底径89厘米重2000克按八斤权折算每斤折合今制250克美阳铜权见图1-1-3-6 该权高71厘米底径56厘米自重240克按权身自重判断应属秦制斤权斤重240克两重15克该权鼻纽左右篆刻美阳二字棱面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7行和秦二世元年诏书10行左字铜权见图1-1-3-7 该权出土于秦始皇陵园内城西门以北约300米处权肩上刻左字内壁面有明显的镌刻修整痕迹此权呈桥梁形鼻纽纽中为圆形透孔权身环体铸成十七个棱面其上镌刻着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和秦二世元年诏书权高685厘米纽中孔径06厘米壁厚04厘米自重2546克每斤合2546克按该权规格形制和所刻诏文属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所使用的斤权至二世时仍沿用权上附刻的左字应是使用地方所铸秦二十六年陶权见图1-1-3-8 陕西省宝鸡博物馆1960年征集收藏经实测权身通高125厘米底径18厘米自重4320克权身一侧加二十六年皇字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开头的四个字按秦制十七斤权折算可知秦每斤合今制254克根据实物资料实测考证秦时陕西的衡制为斤重25052克《汉书·律历志》称权者铢两斤钧石也又说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秦汉两代权衡制推行的都是铢两斤钧石五权制陕西省境内各地出土的斤钧石权就是秦人推行五权制的历史见证秦时在陕西实施的衡制单位量值及其推进法与《汉志》的记载完全吻合证实秦的衡制章法两重为15657克斤重25052克这个数据与全国已出土的30枚秦权的平均值两重15777克斤重252438克相比较非常接近陕西是汉朝京都所在地又是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在汉代农业手工业商品交换发达活跃在经济交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陕西当时的度政在以往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按秦时的章法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基本原则在衡量器具上积极追求技术进步管理及标准器制作上有所创新已出现使用木杆秤的现象在单位量值上虽略有起伏但总体而言基本与秦时保持一致西汉前202-8 陕西历年来出土汉代铁权较多因锈蚀严重不易鉴别依据文物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度量衡及物价一、关于汉尺秦国自商鞅变法后采用厘米长的尺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仍以厘米为—小尺,施行全国。
汉承秦制,以秦时尺值为汉尺长度。
但实际有些出入。
以西汉而言,如:西汉木尺长23 厘米,错金铁尺长厘米,铜尺厘米,竹尺长厘米,又一木长厘米。
这说明西汉很多尺超过厘米的标准数值。
进入东汉,尺度又常突破厘米的标准,而且其差距往往更略大于西汉。
如:菱形纹铜尺二支分别长和厘米,鸟兽纹铜尺二支分别长和厘米,龙凤纹铜尺厘米,鎏金铜尺厘米,铜尺二支和厘米,残铜尺二支推算尺长和厘米,骨尺二支和厘米,牙尺厘米。
尚有东汉尺十四支列入《图集》而作为附录者,超过厘米者有九例。
最长者达厘米。
此外还有建初六年的铜尺长厘米,画彩牙尺长厘米(日本嘉纳氏藏)。
两汉之尺传世实物大都超过厘米的标准长度,主要的是经济上的原因。
西汉时官方要征购均输帛,为弥补损耗,有意把尺子稍为加大;东汉时因铸钱渐趋恶滥,布帛有返于货币的倾向,政府的税收本用钱币者(算赋口赋),也有改收布帛的事实(已出现“调”这一名词),官方更有加大尺度的要求,因此与西汉比,尺子显得更长一些,致《隋志》有“至于后汉尺度稍长”之语。
但加大幅度尚属有限,不易发觉,还可以用允许的制作误差及其他理由(如以发新发现的玉律尺为造尺的根据)搪塞过去。
而与征税无关的天文尺,如现存的袖珍式的东汉铜圭表尺,尺长就合23 厘米,并未有超长现象,与常用尺长并不一致。
总之,从西汉到东汉,尺长虽略有出入,但与厘米很接近,仍短于黍尺之长,为简单、概括起见,说两汉尺度之长为厘米还是过得去的,否则只看到尽是纷杂的现象,就无法措其辞了。
另:从先秦起,秦尺就有大小之分,承袭秦制的汉代的尺自然也有大尺与小尺两制。
汉小尺标准长度即刚才所说的厘米,大尺一尺当小尺的一尺二寸,合, 2 厘米。
平时所用多为小尺。
二、关于汉亩汉初,故秦之地以240 步为一亩(大亩),六国故地以100 步为一亩(小亩)。
汉武帝后期全国统一行大亩。
一尺厘米,六尺(商鞅以“六尺为步”,秦在六国故地以六尺为步,汉承之)为一步,宽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一大亩,合今市亩,宽一步长百步为一小亩,合市亩。
又:汉时为与过去的每夫百亩的概念相衔接,垦田数仍然以小亩来表示。
东汉时全国垦田数730 万余顷,这个亩当是百步为亩的小亩。
因汉武帝时全国已统一用大亩,故本书中所言之亩均为大亩。
三、关于量制秦汉时的大石本系量粗物和带壳的原粮而用。
粮食(粟)的加工率为;以大石量给粟一石,即等于付给加工后的粗米一小石。
大小石之比例就是这样定的。
汉尺有大小之分,小尺为厘米,由此制作的量器容积为二万毫升(新莽嘉量)。
大尺为厘米,如按大尺长度,依周嘉量(釜)的制作规格计算:立方寸乘上厘米(一寸之长)的三次方,每斛(石)容积正在万毫升左右。
正好与之吻合。
可以认为大石就是由大尺而来的。
至于大石也用以量米,小石也用以量粟,两者混用不分,则是后来之事。
本书中所言的石(斛),非特指一般为小石(斛)。
四、两个特殊特殊小量器汉代量制在上举的大石小石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小量器,如只容毫升的小铜勺等,这些量器既非大小量器的几分之一的畸零之数,更非所谓汉小石万毫升的万分之一。
典型的毫升的实物是东汉时的二分铜量,此器形似小勺,长柄,柄上刻一分容黍粟六十四枚,(《图集》92 页)。
一分是个容量单位,“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陶宏景《别录》),一分之量正可容六十黍。
此铜量实为二分之量,实测容水毫升,容黍128 枚(和《别录》所云甚近)。
专家推断这种小铜量多为量药物之用。
我认为,其来源即是古黄钟(用厘米的九寸为黄钟之长)一龠之量12 毫升的十分之一(古黄钟一龠容黍一千二百粒)。
秦汉时随着尺子变短厘米),黄钟一龠虽已缩小至十毫升,但量药物有习惯性,仍保持用旧的与12 毫升有关的量器未变。
如果此种假设前提能够成立,则东汉时容六毫升的小铜量两件可视为量药物的二分之量的五倍,都与以厘米为尺的九寸作黄钟之长,其小量器容毫升的铜龠、铜合、分属两个不同的量器系统,推而广之,西汉容毫升的小铜量为六倍于二分之量;容毫升的小铜量似为二分之量的三分之一,可能也都是量药物的专用器具。
(《图集》页78)西汉还有一个18 毫升的小铜量,容量略小于一合,也属特殊用途的小量器。
云梦秦简《传食律》规定:上造以下到官佐等,食“盐廿二分升二”。
专家认为,按秦汉每升容量合200 毫升折算,“二十二分升二”当今18 毫升,与此器容量相合(《图集》页79)。
据此,这个小铜量就是量盐的特殊用具了。
大秤与小秤尺制、容量都有大小两制,衡制是否也有大秤小秤呢从已有的资料可知,在汉代衡器确是有大小两制。
大秤,即上述250 克一斤,而小秤的一斤、一两只及当时大秤一斤、一两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古时铢的轻重主要有两种口径:一是。
一铢当重百黍(《汉书律历志》中说“一龠容千二百黍。
重十二铢”;《说文》中说:“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一铢也是百黍)。
二是“十黍之重为铢” (《荀子富国篇》杨惊注)。
后者为前者的十分之一。
吴承洛在他书中曾引用梁时陶宏景《名医别录》中的话:“分剂之法,古与今异。
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即24 铢为一两)。
”一分既是容量单位,如以容量中所盛之黍计之,即是重量单位了。
四分盛二百四十黍,以二百四十黍之重为一两——24 铢,即此处之一两为一般的二千四百黍重二十四铢、一两的十分之一。
这段材料十分重要,不可忽略。
由此可见药材的方剂的计量与一般物品的计量完全不同,用的是一杆小秤。
一般称物的权衡一斤是250 克,抓药的小秤一斤只重25 克,一两只重克,一铢只重克。
《伤寒论》等古医书中药方所标的两铢重量都可按这样小的比例来折算,用当时的市秤来计量就不合理。
下表将现临床用药量与以小秤所含克数折算的《伤寒论》中药量作一个比较。
由上可知《伤寒论》中用药量,以小秤所合克数来折算,数字是可信的,用之不会出人命;如不按小秤折算,《伤寒论》中用药动辄以数两计,再大胆的医生们也不敢用古方中的这些重药量。
以十分之一的比例折算的汉代小秤(有人说可能始于东汉之末),只适用于开方抓药,不适用于其它场合,如称黄金。
当时黄金流通量很多,也用市秤称量,不用称药的小秤,说称量黄金与称量药材用同一杆的秤,是不正确的。
汉代还有量药的小铜量,与称药用小药秤是平行的特殊量制与衡制。
据《武威汉简》医方所载,以斤两计的药味有黄连、石膏、人参、细辛、当归等;以容量计的药味有白芷、门冬、款冬、川芎、黄芩、蜀椒、吴茱萸等。
小药量和小药秤就是针对不同的药味而分别使用的。
五、关于亩产:汉代亩产粟3石,折合今市制亩产281 斤;汉代粟、豆平均亩产石,折合今市制亩产264 斤。
汉代的高产田则一般可到“亩产十石”或说“亩锺之田”。
六、关于度量衡:长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里=300步,1步=6尺1引二2310厘米,1丈二231厘米,1尺二厘米,1寸二厘米,1分二厘米1里二米,1步二厘米重量: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30000克,1钧=7500克,1斤=250克,1两=克,1铢=克容积:1斛(石)=10斗,1斗=10升,1 升= 10合1 合=2 龠, 1 龠= 5 撮,1 撮=4 圭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 升= 200毫升,1合=20毫升,1 龠= 10毫升,1撮=2毫升,1圭=毫升1石谷子=18公斤,1石小麦=20公斤,1石稻=15公斤,一石豆=20公斤粗米加工率,精米为面积:1小亩=100步=m:=大亩=市亩1大亩=240步=m:=小亩=市亩1市亩=^=大亩=小亩六、关于物价汉时的物价变化很大,尤其是粮价,目前已知的石粮价有30 钱、60 钱、110 钱、500 钱等等,有时数万或数十万钱。
本书采用的是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份物价表,算是初始值吧。
贵金属:金一斤=6500〜15000钱(国家牌价是10000钱)银一斤=2000〜3500钱田地房宅:膏腴良田=亩/1〜1 • 2万钱中等土地=亩/1000〜4000 钱边塞、荒漠、贫瘠土地=亩/100〜300 钱豪华房宅=座/百万钱以上较好房宅=座/4〜17 万钱普通房宅=座/1 〜3 万钱劣贱房宅=座/3000〜5000 钱食物类:主食:1 石= 1 斛粱米(优良小米)=石/400 钱左右黍米(黄米)=石/300 钱左右大麦=石/220 钱左右粟米(小米)=石/220 钱左右谷=石/220 钱左右豆豉=石/500 钱左右10斤肉~ 1石谷(有记载10斤肉合1石谷的价格)副食:醇酒=斗/50 钱米酒=斗/30 钱行酒=斗/10 钱饼=册/30〜50钱牛肉=斤/20 钱猪、羊肉=斤/14〜16 钱盐=石/800 钱1 个人上酒食店吃一顿便饭= 30 钱牲畜类:耕马、车马=匹/8000〜20000钱战马=匹/2〜10万钱好马二匹/20万钱以上牛=头/4000〜8000钱猪=头/600〜1800钱羊=只/300〜500钱嬉犬、斗犬=只/1〜30万钱军犬、猎犬=只/1200〜2000钱普通犬(肉食用)=只/200〜240钱衣物类:材料价:布料有布、帛、缣、素、练等几种。
布为麻织品,是汉人衣着原料之最贱者。
帛为普通丝织品,其价比布稍贵。
缣即绢,为细密而有色彩之帛,其价又贵,已非一般人所能穿戴。
素为绢之精白者,其价比缣又贵。
练为绢缣之名贵品种,为布帛中价格之最贵者。
1 匹布帛幅广2 尺2寸(51 。
5 厘米),长 4 丈(9。
36 米)。
麻布=匹/250〜600钱;丝帛=匹/700〜1000钱;缣(绢)=匹/1200〜1400钱素(白绢)=匹/1400〜1600钱;练(精绢)=匹/2000〜2800钱成衣价:布衣=件/200〜500钱;单衣=件/350〜700钱袭(短夹衣)=件/450钱;布袍=件/380〜400钱锦袍=件/1800〜2500钱;袴(裤子)=件/500〜1100钱;麻鞋=双/30〜40钱麻袜=双/15〜25钱;绢、帛、皮毛衣=件/2000〜6000钱用具类:百炼钢刀=把/9000〜15000钱五十炼钢剑=把/7000〜10000钱军用剑=把/700〜900钱军用刀=把/660〜800钱弓=把/500〜600钱弩=把/2000〜20000钱弓箭二枝/10钱弩箭二枝/9钱盔甲=套/6800〜8200钱马甲=套/7100〜8600钱工具:匠人用的刀=把/200〜300钱柴刀、菜刀=把/40〜100钱铜器=斤/60〜80钱铁器=斤/16〜25钱瓦盂=个/70〜100钱简陋牛、马车=辆/2600〜4000钱轺车=辆/1〜2万钱其他:草蓆、蒲蓆=张/150钱麻=斤/10钱刍二束/3 —6钱稿二束/2—4钱棺材=口/1500〜3000钱占卜费用=次/100钱左右奴隶价格:美婢、壮奴=人/2〜3万钱普通奴婢二人/1〜2万钱工钱:私人佣工工钱二人月/200〜400钱(包饮食)私人佣工工钱二人月/400〜800钱(不包饮食)政府雇佣工钱二人月/2000钱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工种和佣工的不同年龄、体格等,都会影响到工价,所以汉简及文献中的工价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