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

合集下载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收藏)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收藏)

标题: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收藏)一、引言医疗器械是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和康复的设备、器具、物品和材料。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疗器械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对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的分类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效率,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风险。

本文将对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进行详细探讨。

二、医疗器械分类原则1. 安全性原则:根据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将其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个等级。

高风险医疗器械主要包括植入式医疗器械、放射性医疗器械等;中风险医疗器械主要包括体外诊断试剂、注射器等;低风险医疗器械主要包括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医用敷料等。

2. 有效性原则:根据医疗器械的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有效、尚可和无效三个等级。

有效医疗器械是指治疗效果显著、得到广泛认可的医疗器械;尚可医疗器械是指治疗效果一般,但仍有一定临床价值的医疗器械;无效医疗器械是指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的医疗器械。

3. 经济性原则:根据医疗器械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将其分为高成本、中等成本和低成本三个等级。

高成本医疗器械主要包括高端医疗设备、植入式医疗器械等;中等成本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常规医疗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等;低成本医疗器械主要包括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医用敷料等。

三、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方法1. 注册管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注册,提交产品技术要求、临床试验报告等资料。

注册管理部门根据医疗器械的分类,对其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发放医疗器械注册证。

2. 生产管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生产过程中,应对原材料、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产品安全、有效。

3. 经营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具备相应资质,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经营。

经营过程中,应对产品质量、储存条件、运输等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产品安全、有效。

4. 使用管理:医疗机构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患者安全。

医疗器械管理类别及分类

医疗器械管理类别及分类

医疗器械管理类别及分类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或补充人体疾病的器具、设备、材料、药品和其他类似或相关物品。

为了管理和监管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

医疗器械一般可以根据其功能、使用目的和风险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和管理。

下面将对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和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一、根据功能分类根据医疗器械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诊断类:用于判断、确定疾病或疾病风险的器械,如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仪等。

2.治疗类:用于治疗或缓解疾病的器械,如手术刀具、护理床、呼吸机等。

3.康复类:用于恢复或改善疾病患者功能的器械,如义肢、矫形器等。

4.监测类:用于监测疾病进展、治疗效果或者患者生理参数的器械,如体温计、心电监护仪等。

5.护理类:用于患者日常护理和病房管理的器械,如输液器、导尿包、口罩等。

二、根据使用目的分类根据医疗器械的使用目的,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治疗类:主要用于治疗、缓解或改善疾病患者的器械,如手术器械、呼吸机等。

2.检测和监测类:主要用于检测疾病、监测治疗效果或患者生理参数的器械,如血糖仪、心电图仪等。

3.康复类:主要用于康复治疗或功能改善的器械,如矫形器、义肢等。

4.护理类:主要用于日常护理和病房管理的器械,如导尿袋、口罩等。

5.预防类:主要用于预防疾病或传染病的器械,如口罩、防护服等。

三、根据风险等级分类为了管理和监管医疗器械的使用和销售,各国家和地区通常会将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高风险类:对人体安全和生命造成重大威胁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具、植入物等。

2.中风险类:对人体安全和生命造成一定威胁的医疗器械,如输液器、心脏起搏器等。

3.低风险类:对人体安全和生命威胁较小的医疗器械,如体温计、口罩等。

四、根据法规要求分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和监管法规要求不同,因此医疗器械的分类也有所差异。

医疗器械分级分类管理

医疗器械分级分类管理

医疗器械分级分类管理
医疗器械分级分类管理是指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程度和使用目的,将医疗器械分为不同等级,并对其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相应管理。

在中国,医疗器械的分级分类管理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

根据该条例,医疗器械被分为三个等级:一类、二类和三类。

1. 一类医疗器械:一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直接或间接应用,无创伤性的,低风险的医疗器械。

这些器械一般只需要符合基本的安全性能要求,不需要进行临床验证和检验。

例如,体温计、口罩等。

2. 二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直接或间接应用,具有较高风险的医疗器械。

这些器械需要经过临床验证和检验,证明其安全有效性。

例如,心电图机、血压计等。

3. 三类医疗器械:三类医疗器械是指对人体直接或间接应用,具有高风险的医疗器械。

这些器械一般用于诊断和治疗严重疾病,需要经过更加严格的审批程序,并进行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有效性。

例如,人工心脏、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

根据不同的医疗器械等级,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标准。

生产企业需要根据医疗器械等级进行注册备案和质量管理;流通环节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经营许可和备案;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医疗器械等级选择适用的器械并进行合理使用。

医疗器械分级分类管理旨在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并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

1。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方式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方式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方式
1. 医疗器械可以分成三类呢!就像把水果分成苹果、香蕉、橙子一样。

比如创口贴,这就是第一类医疗器械呀,你平时不小心划破手指就会用到它,是不是超级常见?
2. 第二类医疗器械也很重要哇!好比我们生活中的自行车,能帮我们去到想去的地方。

像血压计呀,这能帮助我们监测身体呢,多实用!
3. 第三类医疗器械可就像赛场上的跑车一样高级啦!例如心脏起搏器,那可是救命的东西呀,是不是很厉害?
4. 管理第一类医疗器械就像是照顾小猫咪,比较轻松简单。

只要按照规定来做,一般不会出啥大问题。

5. 管理第二类医疗器械就像是养一只小狗,需要多花点心思和精力啦,但也能应付得来哦!比如严格把控质量。

6. 管理第三类医疗器械那可真像训练一只大老虎呀,得格外小心谨慎!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哦。

7.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方式真的很重要呀!就像给不同的宝贝安排不同的家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大家的健康安全啊!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啊!
我的观点是: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方式非常重要,不同类别医疗器械需要采用不同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保护人们的健康。

医疗器械经营分类管理

医疗器械经营分类管理

医疗器械经营分类管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器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医疗器械的经营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我国对医疗器械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分类管理。

一、医疗器械的种类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矫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设备、器具、器材和其他类似物品。

根据医疗器械的功能和风险等级,我国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第一类医疗器械是指风险较低的医疗器械,如口罩、一次性注射器等。

第二类医疗器械是指风险中等的医疗器械,如超声诊断仪、血糖仪等。

第三类医疗器械是指风险较高的医疗器械,如人工心脏、人工肝等。

二、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我国对医疗器械的经营管理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和经营行为等,我国将医疗器械经营管理分为四类。

第一类医疗器械经营管理是指医疗器械的零售、批发、进口、出口等经营行为。

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和经营行为的不同,第一类医疗器械经营管理分为一般医疗器械经营、特殊医疗器械经营和进出口医疗器械经营等三类。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管理是指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安装、维修等经营行为。

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和经营行为的不同,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管理分为医疗器械生产、医疗器械销售、医疗器械安装和医疗器械维修等四类。

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管理是指医疗器械的使用、检测、评估等经营行为。

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和经营行为的不同,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管理分为医疗器械使用、医疗器械检测和医疗器械评估等三类。

第四类医疗器械经营管理是指医疗器械的废弃物处理、回收利用等经营行为。

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和经营行为的不同,第四类医疗器械经营管理分为医疗器械废弃物处理和医疗器械回收利用等两类。

三、医疗器械的管理措施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我国对医疗器械的经营管理实行严格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

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许可证,方可生产和销售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管理分类

医疗器械管理分类

医疗器械管理分类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医疗器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而对于这些医疗器械如何进行管理和分类,一直是医疗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人类疾病,以及调节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各种设备、装置、材料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产品。

根据其用途和风险等级,医疗器械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

一类医疗器械是指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低风险设备,使用时只需依照一般医疗器械管理要求即可。

例如体温计、牙刷等,这类器械一般无需进行严格的注册和备案,医疗机构只需按照消毒、清洁等操作规程进行管理。

二类医疗器械是指与人体直接接触且较高风险的设备,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注册要求进行管理。

这类器械包括手术器械、注射器、心电图仪等,属于中等风险产品,使用前必须经过厂家注册备案,医疗机构在购买使用时需要向有关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三类医疗器械是指与人体直接接触且存在较高风险的设备,使用时需要经过严格的注册和备案程序。

这类器械包括人工心脏、人工关节、人工器官等,属于高风险产品,未经注册备案的器械不得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

除了按照用途和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外,医疗器械还可以根据其技术特点进行分类。

按照技术特点分类可分为:电气医疗器械、机械医疗器械、光学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等。

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管理要求也各不相同。

在医疗器械管理中,还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质量控制。

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器械安全有效使用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医疗器械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器械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同时,在医疗器械管理中,需要重视对器械的维护和保养。

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诊疗效果,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器械维护和保养计划,定期检查、清洁和维修器械,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此外,医疗器械的管理还涉及到信息化建设的应用。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行业必备)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行业必备)

标题: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行业必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

医疗器械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康复的设备、器具、器具组合以及其附属物品。

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和合规,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遵循相关规定。

二、医疗器械分类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医疗器械分为三类:1. 第一类医疗器械: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如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手术器械等。

2. 第二类医疗器械: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如心电图机、血压计等。

3. 第三类医疗器械:用于植入人体或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

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

三、医疗器械分类管理要求1. 第一类医疗器械管理要求:(1)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需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2)产品上市前需进行注册检验,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3)产品上市后需进行年度报告和不良事件监测。

2. 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要求:(1)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需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2)产品上市前需进行注册检验,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3)产品上市后需进行年度报告、不良事件监测和售后服务。

(4)部分产品需进行临床试验。

3. 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要求:(1)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需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2)产品上市前需进行注册检验,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3)产品上市后需进行年度报告、不良事件监测、售后服务和临床应用培训。

(4)产品上市前需进行临床试验。

四、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意义1. 保障公众健康:通过对医疗器械实施分类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权益。

2. 规范市场秩序: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发展。

医疗器械管理类别及分类

医疗器械管理类别及分类

医疗器械管理类别及分类医疗器械是指用于医疗诊治、预防、检查、护理及康复的器械、设备、仪器、材料等。

为了管理、监督和规范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各国家和地区通常将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器械管理类别及其细分分类。

一、医疗器械管理类别1.注册类:注册类医疗器械是指需要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注册才能在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医疗器械。

这类医疗器械通常属于高风险产品,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

在注册时需要提供相关的技术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报告等。

2.备案类:备案类医疗器械是指无论是否已注册,都需要将信息备案到相关部门的医疗器械。

这类医疗器械风险相对较低,如一些常用的外科手术器械、医用耗材等。

备案类医疗器械需要提交一些简单的技术文件和证明材料。

3.无需备案类:无需备案类医疗器械是指风险非常低或者无风险的医疗器械,不需要备案和注册。

这类医疗器械包括一些普通的家庭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用材料等。

4.工艺辅助类:工艺辅助类医疗器械是指用于辅助医疗过程中的器械,如医用冰袋、保温箱、移动床台等。

这类器械不直接用于医疗诊疗,但对于提高医疗效果和改善医疗环境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医疗器械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医疗器械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下面是按照医学专业领域、用途和功能进行分类的例子:1.检查类:检查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医学检查,包括影像设备、电生理设备、实验室仪器等。

如X射线机、CT、MRI、心电图机、血糖仪等。

2.治疗类:治疗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医学治疗,包括手术器械、治疗设备等。

如手术刀、注射器、透析机、呼吸机等。

3.康复类:康复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康复治疗和护理,包括康复设备和辅助器具。

如假肢、矫形器、轮椅、助听器、义齿等。

4.护理类:护理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医学护理,包括诊疗设备、监护仪器、呼吸设备等。

如输液泵、体温计、血压计、血氧仪等。

5.辅助类:辅助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辅助医学活动,如一些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设备、维修设备、贮存设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讨论意见。

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一、现行制度的分析:分类目录的调整变化过快,没有严格按照分类原则实施,三类产品范围过大。

事实上,过多的产品被划分为Ⅲ类高风险产品进行管理,既给生产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又造成政府管理上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二、借鉴的经验:美国和欧洲大约8%~10%的医疗器械被划分为高风险产品管理(III类);而我国III 类产品的比例过大。

欧盟企业按照分类原则自行确定产品的类别。

美国则有较为系统的专家小组对已上市和申报的产品按照分类原则进行系统的评估,以分类目录的形式发布。

三、修改建议:修订和完善分类管理方法, 采取现有的“分类原则”和“产品目录”相结合的方式,依据产品机理,风险程度和技术的成熟程度制定可操作的分类原则。

使得企业可以按照分类原则自行分类并最终由政府认可。

对于成熟的产品以分类目录的形式予以公布。

医疗器械的命名原则一、现行制度的分析目前,医疗器械还没有明确的命名原则,由此带来在注册管理和市场监督方面不一致的系列问题。

二、国际通行的命名原则国际上以注册的商品名和产品通用名称并用。

产品通用名代表产品的特性。

除了商品名之外,产品还有一个主要的大类。

之外包括附属的命名,如一些描述性的命名以及同产品本身相关的命名。

在产品名下包括相关的型号规格……model/model number。

三、修改建议1、按照产品大类来分小类。

分类不应过细,掌握几个关键词,2、命名排列顺序:功能、结构、机理。

3、区分产品的通用名称和商品名称。

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一、现行制度的分析目前针对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开办均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通过现场审查进行,国家已发布统一标准,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检查验收标准各省在执行和实施时标准不统一。

对于体外诊断试剂,分属于药品和器械的管理范畴,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此类产品时,既要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又要办理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而且两种证书的审查标准不统一,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纵观《条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后方能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制和生产,在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后方能将医疗器械产品上市。

并未明确提出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一个初期能生产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并不代表其有能力持续生产出合格的医疗器械产品,只有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规范(GMP),并时刻处于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下,才能确保持续生产出合格的医疗器械产品。

二、可借鉴的经验欧盟对于医疗器械企业的开办侧重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

美国FDA除要求开办企业进行相关的备案登记要求以外,更多考虑强调质量管理体系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作用。

三、修改建议方案一:保留现行制度的修订1.保留目前的生产和经营许可证的管理制度。

但需要制定统一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检查验收标准》,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考虑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要求。

逐渐过渡到以质量管理体系为考核要点的验收标准。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是对开办企业的资格要求,建议保留。

五年有效期的换证手续也较方便,建议取消生产和经营许可证的网上年检制度。

3.企业开办考虑改为取得医疗器械的生产资格后,方可生产医疗器械,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后方可销售医疗器械。

4.统一对医疗器械类体外诊断试剂的开办和经营的要求。

方案二:取消《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许可证》,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地位1.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和流通也应在GMP的管理范畴,弊端是国内的部分企业短期内难以达到要求,需要一定的过渡期限。

2.取消《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许可证》。

如果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都还要具备,这种情况不合理。

GMP列入法规是必要的,可以通过认证机构或现场考核来实施。

应取消生产和经营许可证。

立法时考虑法规的联系性,减少对同一事项的重复审查。

经营企业也是需要进行体系的认证和管理的,但可以考虑简化相应的程序。

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制度一、现行制度的分析1. 目前上市的审核重点侧重于申报文件的形式审核,但是文件的审核不能够保证上市的产品合格。

2. 审核的标准和尺度不统一,时限过长。

3. 新旧注册证的交替《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在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申请到期重新注册”,产品重新注册后(包括到期和变更重新注册),注册证书的编号以及注册标准的年代都会发生改变,按规定,从新证批准日期开始,产品的所有信息必须与新的注册证一致,所有旧的信息的资料失效,且不能进入市场,新证批准的日期超过了原注册证的有效期,出现真空期。

造成生产的产品与注册证的脱节。

4. 注册证与计量许可证的不同步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医疗器械也需申请计量许可,两者均是市场准入的法规,实际运作中,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取得和计量许可证的取得经常是不同步,在变更重新注册中,增加产品的规格型号的情况下,当计量证取得日期在注册证之后时,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等均按新的注册证上的内容执行上市,而计量证的信息仍延续使用旧的,这时已经更改一次说明书等文件了,当新的计量证取得后,又要按计量证更改一次相关大量的文件。

5.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连续停产2年以上,产品生产注册证书自行失效”,此条款只规定了注册证失效却未规定停产2年后如要生产,产品该归类于新产品一样注册还是重新注册。

6.注册变更的要求不明确,没有突出实质性变更和形式变更的区别。

二、可借鉴的经验1、美国FDA目前按照联邦法律采用注册豁免、510K(实质性比对)和PMA的管理办法,强调产品的实质性改变对产品的安全行和有效性的影响。

同时注重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突出实质性内容的审查。

2、欧盟则采取医疗器械的基本安全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技术文件相结合的方式。

由第三方机构按照评估程序对企业进行现场的质量体系和技术文件的审查,对于I 类产品采取企业自我声明的方式。

三、修改建议1.在注册审查的过程中引入医疗器械的基本安全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查的机制,侧重安全性的实质行审查。

对首次申报或风险性不明确的器械,企业预先申请,评审专家全过程参与各环节,评审中心监控,保证安全、有效,且又保证工作效率。

2.弱化产品上市前的审核、强化产品上市后的监管。

目前适应临床需要的医疗器械的品种繁多,为了从产品性能及临床使用效果角度出发,更好地监管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政府需要考虑:对于信用机制好、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弱化产品上市前审核,加大产品上市后的监督检查,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也鼓励企业更加遵纪守法,有利于提高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水准,促进民族企业的发展。

新产品及重新注册产品的申报审评过程中,可以通过评价或风险分析等方法代替检测,最有效、快速、合理的方式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取消四年一度的重新注册,在产品首次取证后,如果原材料、工艺等有任何变化,应按要求及时重新注册。

对上市后产品且无重大变化,以不良事件监督、质量报告和质量体系年度检查来管理;有重大变化的,采用企业申报审批和质量体系年度检查的方式。

将精力放在市场的监督管理上,更好地规范市场。

4.注册证书的管理建议注册证的有效期限与生产企业许可证保持一致。

使得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对产品的上市管理保持一致。

5.注册变更a.在注册变更中应考虑产品的实质性改变和形式改变的区分。

b.涉及有效性、安全性改变,提交相关的证明文件。

c.改变不涉及产品的安全有效的,应考虑简化审评程序。

6. 缩短注册时限;修改注册证书管理模式;区别首次注册和重新注册;允许在企业的产品性能改进时,通过提供技术文档进行备案7.医疗器械管理应统一标准,减少主观随意性。

增加对审批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信息公开化制度, 建立企业投诉的信息窗口,使得企业可以大胆地如实反应事实情况。

8. 完善各种相关的配套规章,强调实用性和可行性.。

9.及时制定指导性文件,统一认识、规范标准。

医疗器械的标准管理一.现行制度的分析1.有关注册产品标准在《条例》中没有明确的体现。

注册产品标准与企业标准的关系是企业难以处理的一个问题,往往一份标准两个编号,牵涉两个部门(药监与质监),涉及到在包装上如何标准。

同标准法有不协调的方面。

2.医疗器械产品除了性能、功能外,还涉及通用安全标准、EMC、环境等标准,在一份注册标准中要涵盖众多的强制标准,GBT1.1等标准编制方式已经不适用。

3. 注册标准编排方式不能满足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全面规定。

注册产品标准的标准编号YZB/……与企业标准编号Q/……表示不一,那么属于计量器具的医疗器械产品就发生矛盾,因为计量器具的企业标准必须用Q/……的标准编号形式。

4. 新的标准和规定的实施没有考虑过渡期限。

使企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去检查、整改,确保在新标准实施前符合新标准的要求。

如:GB 9706.1和GB16886.4全面实施没有给企业合理的过渡期限,企业短期内无法满足法规的要求。

二、可借鉴的经验欧盟和美国在法规中明确规定,生产者是主要的责任主体,对其产品及因产品故障所致的一切后果负责;而在中国的法规中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让标准成为产品责任主体的体现。

三、修改建议方案一、取消产品注册标准a.要求企业提供符合法规要求的技术文件。

企业对产品的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系列标准进行承诺声明;性能指标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由市场监管和用户评价来控制,一旦发现不符合安全标准要求的行为或现象,应予以惩处。

b.国家局在对医疗器械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上,应给企业在执行上有个过渡时间,另外,在发布实施相关标准时,尤其是强制性标准,及时制定标准执行的实施意见或指南,并对于标准进行针对性的宣贯。

方案二、如果保留注册产品标准a.建立完善的备案程序,将标准审查前移,成立第三方的专家评审小组。

一是为检测机构在注册检验时提供准备自己的标准文本。

二是可减少在注册环节的退审或补充修改材料的问题。

尤其是减少企业往返的经济负担。

b.注册产品标准编写的内容要求统一注册产品标准的内容,简化性能指标,强调安全性指标的采标内容。

安全是监管的重点,性能是市场行为,产品标准是企业的承诺。

上市前的审查应重点在安全上,而对性能的要求应放宽。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过渡期问题1)标准发布日应与标准发行日同步。

2)标准过渡期应考虑和理性和可行性。

3)在过渡期内,新老标准可并行实施。

4) 逐步完善医疗器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同国内标准的接轨。

医疗器械的产品的检测和机构设置一、现行制度的分析目前我国对医疗器械检测机构实行资格认可制度。

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方可对医疗器械实施检测。

将注册检测工作局限于认可的检测机构。

目前检测中心的设备和能力已经不能及时地满足医疗器械的测试要求,测试的时间过长,标准不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