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形成和传播》参考教案1

合集下载

物理实物模型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物理实物模型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物理实物模型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介绍物理实物模型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包括波的定义、波的类型、波的描述、波的传播以及波的干涉等方面。

让学生了解波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波的传播方式等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波的定义和各种类型;2.了解波的描述和波的传播方式;3.了解波的干涉和波的重建;4.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波的描述和波的传播方式;2.波的干涉和波的重建;3.通过实验观察波的传播和干涉等。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波的传播和干涉等现象;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波的例子,如声波、光波等,引导学生了解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波能够传播?2.讲解波的定义和类型教师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如振幅、波长、频率等,并介绍不同类型的波,如横波、纵波等。

3.讲解波的描述和传播方式教师讲解波的描述方式,如波动方程和波程等,并介绍波的传播方式,如折射、反射以及绕射等。

4.实验观察波的传播和干涉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波的传播和干涉等现象,生动直观地展示波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5.讲解波的干涉和波的重建教师讲解波的干涉和波的重建等现象,如双缝干涉、多普勒效应等,加深学生对波的传播和干涉等的理解。

6.小组讨论和总结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对前面讲解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7.作业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通过实验、小组讨论和总结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波的传播和干涉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八、拓展通过视频、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推荐或引导,让学生了解物理实物模型中波的新发展和应用等。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与传播教案教案:波的形成与传播教学目标:1. 了解波的定义及分类;2. 掌握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基本原理;3. 能够分析及解释波的特点和现象。

教学内容:1. 波的定义和分类a. 定义:波是能够传播能量的振动或扰动;b. 分类:i. 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如水波、声波;ii. 电磁波:无需介质传播的波动,如光波、无线电波。

2. 波的形成a. 机械波的形成:i. 左右振动法:以水波为例,通过左右振动水面产生波浪;ii. 断裂法:以声波为例,通过物体的突然断裂产生声音波动。

b. 电磁波的形成:i. 电磁振荡法:通过电荷的振动产生电磁波;ii. 离子辐射法:通过物质中的电离子辐射电磁波。

3. 波的传播a. 机械波的传播:i. 波峰和波谷的传播:波峰和波谷依次向前传播,形成波动;ii. 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相关,如水波在深水中传播快于在浅水中。

b. 电磁波的传播:i. 波峰和波谷的传播:电磁波是由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形成的,以光波为例,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垂直于传播方向;ii. 传播速度:在真空中光速恒定,而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会降低。

4. 波的特点和现象a. 反射:波遇到障碍物或界面发生反弹现象;b. 折射:波经过介质界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c. 干涉:两个或多个波相遇,形成加强或衰减的现象;d. 消光:波被物体吸收或散射,无法继续传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波动现象,如水波的形成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以PPT或板书的形式,依次介绍波的定义、分类、形成与传播的基本原理及波的特点和现象。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体的案例,如声音的传播、光的折射等,与学生一起分析案例中的波动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4. 实验演示:根据教学资源的条件,进行一些简单的波动实验,如通过磁铁和铁粉演示磁场的传播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对波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一个与波有关的问题,并进行展示,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教学难点:1. 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波的多普勒效应。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绳波发生器、波传播演示器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波现象,如海浪、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波?波有哪些特点?2. 探究波的定义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和实验,总结出波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波的分类。

3. 学习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绳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结合课件讲解,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学习波的干涉和衍射通过课件和实验,讲解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探究波的多普勒效应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波的多普勒效应,结合课件讲解,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波的定义、特点、分类、形成和传播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3. 课后练习:检验学生对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波现象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波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描述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解释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4. 阐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

5.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波的知识进行分析。

1波的形成和传播-人教版选修3-4教案

1波的形成和传播-人教版选修3-4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人教版选修3-4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波的概念、波的分类及波的传播等内容。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波的基本概念2.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分类3.波的传播4.声波和光波的实例分析二、教学目标1.理解波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区分机械波和电磁波;3.了解波的传播过程及影响其传播的因素;4.掌握声波和光波的基本特征及其实例。

三、教学重点1.波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分类;3.波的传播过程及影响其传播的因素。

四、教学难点1.声波和光波的实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5.1 波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波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波是在空间中传播的物理量,如声波、光波等。

其基本特征为振动和传播。

5.2 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分类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区分机械波和电磁波。

机械波是指在物质介质中传递的波,如声波、水波等;电磁波是指在真空中传播的波,如光波、无线电波等。

5.3 波的传播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波的传播过程及影响其传播的因素。

波的传播过程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

机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一般分为纵波和横波;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是横波。

影响波的传播的因素主要有介质性质、波长、频率等。

5.4 声波和光波的实例分析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声波和光波的基本特征及其实例。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加了解声波和光波。

如声波在噪声治理中的应用,光波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等。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波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区分机械波和电磁波,了解波的传播过程及影响其传播的因素。

同时,通过对声波和光波的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波的实际应用。

因此,教学效果良好。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波动现象,使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1)了解波的定义及分类;(2)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3)学会用波动方程描述波的行为。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

第二章:波的分类和特点2.1 机械波2.1.1 定义: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1.2 分类:纵波和横波2.1.3 特点:纵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同,横波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

2.2 电磁波2.2.1 定义:电磁波是电磁场在空间中的传播过程。

2.2.2 分类: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2.2.3 特点: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速度恒定为光速。

2.3 声波2.3.1 定义:声波是机械振动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过程。

2.3.2 特点:声波传播需要介质,速度随介质性质变化而变化。

第三章: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3.1 波的形成3.1.1 振源:振源是产生波动的源头,可以是简谐振动或非简谐振动。

3.1.2 介质:介质是波传播的媒介,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3.2 波的传播3.2.1 连续介质:连续介质是指介质中任意两点相互连接。

3.2.2 非连续介质:非连续介质是指介质中存在间断现象。

3.2.3 波的传播条件:波在介质中传播需满足连续性和波动方程。

第四章:波动方程及其性质4.1 简谐波的波动方程4.1.1 一维波动方程:y = Acos(kx ωt + φ)4.1.2 二维波动方程:u = Acos(kx ωt + φ)4.2 波动方程的性质4.2.1 波动方程中的各参数含义:A为振幅,k为波数,ω为角频率,φ为初相位。

4.2.2 波动方程的解: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不同类型的波,如平面波、球面波等。

4.2.3 波动方程的变换:通过变换可以分析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使学生掌握波的分类和常见的波的例子。

1.2 教学内容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波的分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常见的机械波:声波、水波等。

常见的电磁波:光波、无线电波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常见的波的例子。

1.4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波、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波的概念。

2. 讲解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连续的波动,传播的能量或信息。

3. 讲解波的分类:机械波和电磁波。

4. 分析常见的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例子。

第二章:波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传播原理。

使学生掌握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波的传播原理:波源的振动传递到波的各个点。

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波的频率和波长无关。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c = λf,其中c为波速,λ为波长,f为频率。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传播原理。

采用公式推导法,讲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复习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讲解波的传播原理:波源的振动传递到波的各个点。

3. 讲解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波的频率和波长无关。

4. 推导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公式:c = λf。

第三章:波的干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干涉现象。

使学生掌握波的干涉条件。

3.2 教学内容波的干涉现象:两个或多个波相遇产生的波的叠加。

波的干涉条件:相干波源,相干介质,恒定的相位差。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干涉现象。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波的干涉现象。

1. 复习波的传播原理。

2. 讲解波的干涉现象:两个或多个波相遇产生的波的叠加。

3. 讲解波的干涉条件:相干波源,相干介质,恒定的相位差。

4. 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波的干涉现象。

第四章:波的衍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波的衍射现象。

使学生掌握波的衍射条件。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波动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如海浪、声波、光波等。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的基本原理,掌握波动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分析方法。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的概念,掌握波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波动现象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教学内容1.3.1 波的定义与分类1.3.2 波的产生与传播条件1.3.3 波动现象的应用第二章: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机械波的产生原理,掌握机械波的传播特点,了解机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2 教学内容2.2.1 机械波的产生原理2.2.2 机械波的传播特点2.2.3 机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第三章:电磁波的形成和传播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电磁波的传播特点,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3.2.1 电磁波的产生原理3.2.2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3.2.3 电磁波的应用第四章:波动方程的建立与应用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动方程的建立过程,掌握波动方程的求解方法,了解波动方程在分析波动现象中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4.2.1 波动方程的建立过程4.2.2 波动方程的求解方法4.2.3 波动方程在波动现象分析中的应用第五章:波动现象的观察与实验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波动现象,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进行波动现象的实验研究。

5.2 教学内容5.2.1 波动现象的观察方法5.2.2 波动实验的基本技能5.2.3 波动实验案例分析第六章:波的干涉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的干涉现象,掌握干涉条件的判断,了解干涉现象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6.2 教学内容6.2.1 波的干涉现象6.2.2 干涉条件的判断6.2.3 干涉现象的应用第七章:波的衍射7.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波的衍射现象,掌握衍射条件的判断,了解衍射现象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示例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示例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的基本概念,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波的定义及分类2. 波的形成原理3. 波的传播特性4. 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5. 波的能量和信息传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波的形成原理、波的传播特性、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难点:波的数学表达式、波的叠加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波的直观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波的定义及分类2. 第二课时:波的形成原理3. 第三课时:波的传播特性4. 第四课时: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5. 第五课时:波的能量和信息传递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波的定义及分类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海浪、声波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波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波的定义:波是一种能量在空间或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2. 波的分类:机械波、电磁波、声波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类型的波的特点。

四、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波的示意图,标注波的特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波的形成原理一、导入1. 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波的形成原理。

2. 学生分享对波形成原理的理解,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1. 波的形成原理:波是由振动的源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

2. 波动方程:描述波的数学表达式。

三、课堂演示1.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波的形成过程。

2. 学生观察动画,理解波的形成原理。

四、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波动方程,解释其含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后续课时依次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和练习,直至完成十个章节的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
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
波.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过程;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波形不同,横波有波峰、波谷,而纵波有疏部和密部.认真分析下列问题:
1、机械波能离开媒质向外传播吗?
(解答)不能.机械波一定要依赖媒质才能传播,若没有媒质,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发生,前一个质点就不能带动后一质点振动,所以振动形式无法传播出去.
2、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
(解答)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
教学重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难点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教学用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并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并用课件展示。

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
学生回答:不行。

教师提问:当振动停止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传出去的仍然在传播,以后水(绳)都静止不动了。

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

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

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

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

第三行表示经过了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

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4、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教师讲解后,请学生讨论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
(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
(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
(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
叫起伏波。

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

如图4波形所示。

举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声带,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声波在水中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1500m/s;
声波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5000m/s;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其中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做水纹波。

5、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定义: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

单位:米,符号:λ。

演示,(观察演示仪器):
①在横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的中央之间的距离。

②质点振动一个周期,振动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恰好等于一个波长,即: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定义:波的传播快慢,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并不相同。

单位:米/秒符号:v
表达式:v=λ/T=λf
(3)周期和频率:质点振动的周期又叫做波的周期(T);质点振动的频率又叫做波的频率(f)。

波的振动周期和频率只与振源有关,与媒质无关。

(媒质质点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所以周期同振源的周期)。

同步训练:
例1.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波源停止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波动也立即停止
B、物体做机械振动,一定产生机械波
C、波的速度即波源的振动速度
D、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频率与介质性质无关,仅由波源的振动频率决定
例2.关于机械波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传播的
B.简谐波沿长绳传播,绳上相距半个完整波形的两质点振动位移的大小始终相等
C.任一个振动质点每经过一个周期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个完整的波形
D.相隔一个周期的两时刻,简谐波的波形相同
例3.图10-1中所示为一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此时质点A正向上以,如图中箭头所示。

由此可判定此横波()
A.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B正向上运动
B.向右传播,且此时质点C正向上运动
C.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D正向上运动
D.向左传播,且此时质点E正向上运动
例4.下列有关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物体做机械振动,它周围的介质中就一定产生机械波
B .波源停止振动后,已形成的机械波仍能在介质中继续传播
C .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和能量,参与波动的质点不随波迁移
D .振动是变速的,波动是匀速的
例5.一波源振动1.5个周期在介质中形成的波形如图图10-2所示,此时波上B 质点正向平衡位置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这列波是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
B .波源是从平衡位置开始向正y 方向振动的
C .质点
D 将比质点C 先回到平衡位置
D .质点A 和质点
E 的振动方向总是相反的
思考题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y x O A B C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