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4.脱水性质的判断(见下表)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

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成人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成人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3.机制 渗透性腹泻: 各种原因→肠腔内渗透压升高
→体液水分进入肠腔 特点:禁食后腹泻减轻或停止
分泌性腹泻: 刺激→肠粘膜水电解质分泌过 多或吸收受抑→分泌吸收失衡 特点:量大,水样(无血),PH 为中性或碱性,禁食48h后腹 泻仍持续
渗出性腹泻:炎症、溃疡→肠黏膜完整性破 坏→体液渗出 特点:粪便含有渗出液或血液 成分
动力异常性腹泻:肠蠕动过快→内容物消化、 吸收影响 特点:便急、粪便不成型 或水样,不带渗出物和血 液,伴肠鸣音亢进或腹痛多
种机制并存,共同作用下发生
(三)诊断思路 病程长短、病史、大便特点、病理生理改变、
内镜、活检等
1.是急性还是慢性腹泻 (1)急性腹泻: ·肠道感染、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 急性缺血性肠病
作用机制 收敛、吸附、保护粘膜 减少肠蠕动 抑制肠道过度分泌 中医药(清热燥湿)
3.转诊原则 *腹泻原因不明者,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明确诊断
*良恶性肿瘤需手术治疗者 *严重肠道感染,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甚至休 克者
谢谢
腹部压痛、腹块、 水电解质紊乱、
肠鸣音亢进、关 酸碱平衡、腹部 节痛、皮肤粘膜 压痛 损害、眼损害
(五)治疗 病因及对症治疗 未明确病因前,慎重使用止泻药及止痛药
1.病因治疗 抗感染 感染性腹泻 志贺菌属、沙门菌、弯曲杆菌、 大肠杆菌:复方新诺明、喳诺酮类 艰难梭菌:甲硝喽、万古霉素 肠结核:抗结核治疗 阿米巴疾:甲硝挫
任何年龄
女:男 2-5:1 无差异
无差异
食物、心理
精神刺激、过度 疲劳、饮食、继 发感染
不洁饮食
清晨起床后或早 慢性腹泻、血性
餐后发生,腹泻、 腹泻,体温正常
便秘交替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
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按80 ml/kg继续静滴,
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 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
先补2/3量,婴幼儿5 h,较大儿童2.5 h;
治疗:重度脱水
在补液过程中,每1-2小时评估1次患者脱水情 况,如无改善,则加快补液速度;
婴儿在补液后6 h,儿童在补液后3 h重新评估 脱水情况,选择适当补液的方案继续治疗;
人工喂养儿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 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
治疗:脱水的预防
建议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直 到腹泻停止。
<6个月者50ml; 6个月-2岁者,100 ml; 2-10岁者,150 ml; 10岁以上的患儿能喝多少给多少
治疗:轻度到中度脱水
口服ORS; 用量(ml)=体重(kg) ×(50一75); 4 h内服完;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
一旦患儿可以口服(通常婴儿在静脉补液后3-4 h,儿童在静脉补液后1-2 h,即给予ORS)。
治疗:
补累积损失阶段
扩容
补累积损失
定量 20ml/kg (总量的一半) – 扩容量
定性 2:1含钠液 根据脱水性质:

等渗: 1/2张 3:2:1
1.4%小苏打 低渗: 2/3张 4:3:2
高渗: 1/3张 1:2
定速 30分-60分
6:2:1 前7 - 7.5小时
8 – 10ml/kg.h
维持补液阶段
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总量的一半
1/3张或1/4张
后16小时均匀补 5ml/kg.h
治疗:继续喂养
母乳喂养患儿继续母乳喂养; 小于6个月的人工喂养患儿可继续喂配方乳; 大于6个月的可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

腹泻病的诊断与治疗

腹泻病的诊断与治疗

迁慢性腹泻: 884 529 256 99 88.8%
总计:
16173 10604 4332 1237 92.4%
*未明确病因诊断
思密达对儿童腹泻总体疗效
包括:急性菌痢
有效率:92.4%
病毒性肠炎 迁、慢性腹泻
n=16173例
思密达对小儿细菌性痢疾疗效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思密达对成人腹泻的疗效
统计方法:
病因明确
急性
菌痢 病毒性腹泻
1.诊断分类
未明病因诊断,统称急性腹泻病
迁延性、慢性腹泻
2.治疗分组
A :思密达治疗组 B1:思密达联合抗生素治疗组 B2:思密达联合中药治疗组 C :抗生素对照组
注:各组均根据临床表现,配以对症治疗
思密达对成人腹泻的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 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 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 物,或含有脓血。
腹泻的分类
腹泻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超过2个月属慢性
腹泻
腹泻的病原
一类为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约占85%以上,主要由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有传染性,对健康危害 最大。引起感染腹泻的病原有多种:据调查 在农村依 次为: 致泻大肠杆菌; 轮状病毒; 痢疾杆菌; 空肠弯曲菌;在城市依次为: 轮状病毒; 致泻大 肠杆菌; 痢疾杆菌; 沙门氏菌.
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急性 腹泻
有效:服药48-72小时,大便次数才减少至≤2次/日, 性状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无效:服药72小时,腹泻次数仍>2次/日,或性状
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4日显效:服药4日内,便次减少,性状明显好转

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

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

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或呈水样,伴有腹部胀气、腹痛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

对于小儿腹泻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多样,具体表现因年龄、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小儿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便次数增多:小儿腹泻时,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常达到每天3次以上。

2. 大便性状改变:小儿腹泻的大便常常呈现稀烂或水样,有时带有黏液或血丝。

3. 腹部胀气:小儿腹泻时,腹部常出现胀气的感觉,患儿可能会有腹胀、腹痛的不适感。

4. 全身症状:小儿腹泻时,患儿可能会出现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

二、体征检查在诊断小儿腹泻时,医生通常会进行一些体征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常见的体征检查包括:1. 腹部触诊:医生通过轻柔触诊患儿的腹部,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肠蠕动增快、肠鸣音亢进等体征。

2. 腹部B超:腹部B超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小儿的肠道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肠道梗阻、炎症等病变。

3. 骨龄测定: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患儿,可以进行骨龄测定,以排除肠道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于明确小儿腹泻的病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有:1. 大便常规检查:通过对患儿的大便进行化验,可以了解大便中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异常物质。

2. 大便培养和毒力因子检测:对于疑似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以进行大便培养,以确定病原菌类型。

同时,还可以检测细菌的毒力因子,以判断致病菌的致病性。

3. 血常规:血常规可以了解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腹泻或贫血等情况。

4. 免疫学检查:对于疑似免疫相关的腹泻,可以进行免疫学检查,如IgE水平、T细胞亚群等检测。

四、诊断标准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除器质性病变:首先需要排除小儿腹泻的器质性病变,如肠道感染、消化道出血、肠道肿瘤等。

腹泻诊断标准

腹泻诊断标准

腹泻诊断标准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大量黏液性粪便、出现多次排便为特征,其病因千差万别,治疗方式多样,诊断标准杂乱无章。

本文旨在从诊断标准的角度出发,介绍腹泻的诊断标准,提出建议,为腹泻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腹泻的定义腹泻是指大量(成团)黏液性粪便,和至少三次以上排便的情况。

根据腹泻的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持续时间在一周内;慢性腹泻持续时间在一周以上。

二、腹泻的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诊断腹泻的临床症状包括:大量黏液性粪便、腹痛、腹部肿胀、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引起的脱水症状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确定诊断。

2、检查(检验)项目腹泻的检查(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腹部超声、腹腔镜检查、放射线检查、肠镜检查等。

根据检查结果,可以诊断出腹泻的类型及病因,为治疗腹泻提供依据。

3、治疗诊断治疗是诊断腹泻的最终目的,根据检查项目和临床症状,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病情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腹泻诊断总结腹泻的诊断标准不仅要兼顾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还要综合治疗目的考虑。

有些疾病如传染性腹泻,因其出现的症状很相似,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查,以确定其真正的诊断;而慢性腹泻则更复杂,除了上述的检查项目外,还包括血液检查、胆囊放射、抗生素治疗等,因此应根据腹泻的病因和类型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标准,以求得更明确的诊断。

四、腹泻治疗建议1、服用正确药物对于腹泻,除了根据诊断结果采取治疗措施外,服用正确的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应根据腹泻类型,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正确药物,以更有效地治疗腹泻。

2、保持健康饮食患有腹泻的人应该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汤、稀饭、玉米等,以减轻腹泻症状,促进腹泻的痊愈。

3、加强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可以加强肠道蠕动,以及消化吸收的功能,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减轻症状,促进治疗效果,是腹泻治疗中一项重要的建议。

总之,腹泻的诊断标准应该兼顾临床症状、检查结果、治疗效果三个方面,并综合考虑,以便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如此才能有效地治疗腹泻。

腹泻的诊断与护理

腹泻的诊断与护理

腹泻的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用药情况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颜色、腹部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B超、CT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腹泻的鉴别诊断
病因:感染、食 物中毒、药物反 应等
症状:腹痛、腹 泻、恶心、呕吐 等
预防腹泻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食用 不洁或过期食品
保持良好的卫生 习惯,勤洗手,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 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紧张 和焦虑
预防腹泻的饮食调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 菜、水果、全谷类等
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 食物的摄入
适量饮水,保持肠道湿润
检查:血常规、 粪便常规、电解 质等
治疗:对症治疗、 抗感染治疗、补 液等
腹泻的护理
2
腹泻的一般护理
保持充足的水分:腹泻可能导致脱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调整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物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腹泻的预防
3
预防腹泻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 手,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食用不洁或过期食品
避免接触腹泻患者,减少感 染机会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减 少疾病发生
预防腹泻的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或过期食品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腹泻患者,减少感染机会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电解质失 衡,如低 钾、低钠 等
其他症状, 如发热、 乏力、食 欲不振等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急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南阳市中医院 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
张炜
门诊63869998 一病区63869993,二病区63869905 三病区63869904
E-mail: zhwei90@
便次增多
腹泻的定义
轻: 中: 重:
质地改变
水分 粘液、脓血
大便次数与病理的关系
大便次数
轮状病毒肠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有丰富的乳糖酶,此酶是轮状病毒受体 而使之进入上皮细胞,发生轮状病毒感染。
小肠黏膜的绒毛上皮细胞(尤其十二指肠和空肠)。 病毒在上皮细胞浆内复制→包涵体→细胞变形→绒毛变短,
胞内出现空泡→继之坏死→排毒。 肠段蔗糖和乳糖吸收↓→肠腔糖类滞留→渗透压↑→体液渗入
、吉兰巴雷综合症、瑞氏综合征。。。 肠套叠
轮状病毒肠炎----【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呕吐、蛋花汤便、迅速出现的脱水+季节+ 年龄 ----考虑本病可能。粪便镜检白细胞很少。血 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常在正常范围。粪便检测到 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
2.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腹泻病:依靠相关病毒特异性抗原
便中存活数日~数周,耐寒冷,在-70°C可长期保存 ,不耐热,55°C30分钟即灭活。耐酸又耐碱, pH3~9范围内保持结构完整,不能被胃酸破坏。75% 乙醇、酚、甲醛及含氯消毒剂有灭活作用。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
是儿童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原体,全球5岁以下儿童患有轮状 病毒腹泻和相关疾病每年约1.3亿,其中受诊患者超过2500 万,约200万儿童为此住院,死亡数超过60万。
克样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四环素、强力霉素、喹喏酮、SM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腹泻
全身性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障碍性疾病:甲亢,胃泌素瘤, 类癌综合征,VIP瘤 类癌综合征,VIP瘤及糖尿病性腹泻 药物副反应:利血平,甲状腺素,洋地黄,消 胆胺等,某些抗肿瘤药物和抗生素亦可致腹泻 神经功能紊乱:IBS,神经功能性腹泻 神经功能紊乱:IBS,神经功能性腹泻 其他:SLE,尿毒症,硬皮病,放射性肠炎 其他:SLE,尿毒症,硬皮病,放射性肠炎
伴随症状
包块 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 血吸虫性肉芽肿. 重度失水 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或副霍乱, 细菌性食物中毒,尿毒症.
问诊要点
腹泻的起病 大便的形状及臭味 腹泻伴随症状 同食者群集发病的历史 腹泻加重,缓解的因素 病后一般情况变化
思考题
举例说明腹泻的发生机制 腹泻按发生机制分类的特点 名词解释:腹泻;慢性腹泻
临床表现
起病及病程 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腹泻与腹痛关系 化验检查 X线及结肠镜检查
临床表现
起病及病程:
起病急,病程短伴有发热,腹泻次数频 繁者多为肠道感染或食物中毒; 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多见于慢 性感染,非特异性炎症,吸收不良或肠 道肿瘤
临床表现
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
急性感染性腹泻大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 急性感染性腹泻大便次数可达10次以上, 粪便量多而稀; 细菌感染,则初为水样后为黏液血便或 脓血便; 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呈果酱样.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快! 快! 快!
正常排便
次数:一般每日一次 个别每日2 次或每2 个别每日2-3次或每2-3日一次 性状:正常(成形,黏液等),黄色 含水分50含水分50-80% 量: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200克 量: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200克
腹 泻
排便次数:增加≥ 排便次数:增加≥ 3次/日 性状:稀薄(含水分> 80%)或 性状:稀薄(含水分> 80%)或 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食物 量:总量增加> 200克 量:总量增加> 200克/日
渗透性腹泻
特点 禁食或停药后腹泻停止 粪中可含有未经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 药物
吸收不良性腹泻
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引起 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吸收<分泌; 吸收<分泌; 吸收 分泌
吸收不良性腹泻
特点 禁食可减轻腹泻 粪的渗透压由未吸收的电解质或其 它物质所组成
动力性腹泻
肠蠕动亢进致肠内食糜停留时间少,未 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 如甲亢,肠炎及胃肠功能紊乱等 肠动力增加 动力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
药物: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 制酸药如氧化镁,氢氧化镁; 脱水剂如甘露醇;还有乳果糖等 食物:碳水化合物先天性缺少水解酶 乳糖酶缺乏,葡萄糖酶缺乏等 获得性缺少水解酶: 麸质过敏性肠病等
渗透性腹泻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饮牛奶或奶制 品后,未消化的乳糖聚积在肠腔, 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 引起腹泻.
diarrhea
Pancreatic cholera; VIPoma
谢 谢
Thank you

分泌性腹泻
特点: 肠黏膜组织学基本正常 肠液与血浆渗透压相同 粪呈水样,量大,无脓血或脂肪过多 禁食不减少或加重腹泻
渗透性腹泻
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280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280320mmol/L),血浆中水分通过肠壁进入 320mmol/L),血浆中水分通过肠壁进入 肠腔,肠腔存留大量液体刺激肠运动而 致腹泻 吸收< 吸收<分泌:吸收 ;分泌
分泌性腹泻
如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毒素与黏膜细胞受体结合, 激活腺苷环化酶,增加cAMP浓度 激活腺苷环化酶,增加cAMP浓度 cAMP对电解质和水分的分泌起诱导作 cAMP对电解质和水分的分泌起诱导作 用,引起大量肠液分泌.
分泌性腹泻
药物:蓖麻油,酚酞,芦荟,番泻叶 甲状腺制剂,前列腺素类等 毒素: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砷等 激素: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VIP), 激素: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VIP), 血清素,降钙素等 血清素,降钙素等 先天性:先天性氯泻
伴随症状
里急后重 (tenesmus) tenesmus) 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尽,排便频繁, 但每次排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 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 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 炎及直肠癌. 消瘦 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伴随症状
皮疹或皮下出血 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 性紫癜,变态反应性肠病,糙皮病. 关节痛或关节肿痛 炎症性肠病,结缔组织病,肠结核, 局限性肠炎,Whipple病. 局限性肠炎,Whipple病.
临床表现
慢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可多可少, 可为稀薄便,亦可为黏液,脓液或血 便,见于慢性细菌性或阿米巴痢疾, 亦见于炎症性肠病及结,直肠癌.粪 便中带大量黏液而无病理成分常为IBS. 便中带大量黏液而无病理成分常为IBS.
临床表现
腹泻与腹痛的关系 急性腹泻常有腹痛.小肠疾病的腹 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常不缓解, 结肠疾病的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 疼痛可缓解或减轻.分泌性腹泻往 往无明显腹痛.
临床表现
化验检查 尽量采集新鲜标本作显微镜检 查,观察大便是否有红,白细胞或阿米巴 原虫及寄生虫卵等.粪便的细菌培养对确 定病原体有重要意义.疑有血吸虫病者应 作粪便孵化试验,疑有吸收不良者可作粪 便脂肪定量测定.(粪涂片用苏丹3 便脂肪定量测定.(粪涂片用苏丹3染色在 镜下观察脂肪滴是最简单的定性检查方法, 粪脂含量在15%以上为阳性. 粪脂含量在15%以上为阳性.
临床表现
X线及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结肠 病变所致腹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它可直 接观察病变性质并可作活检. 长期腹泻将导致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 体重减轻,甚至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
伴随症状
发热 里急后重 明显消瘦 皮疹或皮下出血 关节痛或肿胀 腹部包块 重度失水
伴随症状
发热 常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 寒,结核,结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 败血症,病毒性肠炎,甲状腺危象.
diarrhea
Passage of abnormally liquid or unformed stools at an increased frequency Acute diarrhea: <2 weeks; Persistent diarrhea: 2~4 weeks; chronic diarrhea: > 4 weeks
分泌性腹泻
VIP瘤:胰性霍乱,Verner-Morrison综 VIP瘤:胰性霍乱,Verner-Morrison综 合征或WDHA( 合征或WDHA(watery diarrhea, hypokalemia, achlorhydria)综合征. achlorhydria)综合征. 临床特征:大量水泻,粪钾,粪碳酸氢 根浓度高,因丢失引起严重低钾血症和 酸中毒;低/ 酸中毒;低/无胃酸;还有血钙血糖升 高和面红.
肠内水平衡
24小时进入小肠 24小时进入小肠 的液体和电解质: 的液体和电解质: 食物约2L 食物约2L 唾液腺,胃,肠, 唾液腺,胃,肠, 肝,胰分泌约 肝,胰分泌约7L 24小时内排出: 24小时内排出: 粪便的水分不到 0.2L 小肠吸收大部分 大肠吸收1.5L 大肠吸收1.5L
肠内水平衡
急性腹泻
全身性感染:败血症,伤寒或付伤寒, 钩端螺旋体病 急性中毒:服食河豚,鱼胆及化学毒物 如砒,磷等 其它: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癜, 服用某些药物如利血平,新斯的明等引 起的腹泻
慢性腹泻
消化系统疾病
胃部疾病: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后 肠道感染:结核,菌痢,血吸虫病,钩虫病, 绦虫病,慢性阿米巴性痢疾 肠道非感染性病变:克罗恩病,溃结,结肠 多发性息肉病,吸收不良综合征 肠道肿瘤:结肠癌,结肠其它恶性肿瘤 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囊性纤维 化,胰腺广泛切除 肝胆疾病:肝硬化,慢性胆囊炎与胆石症
动力性性腹泻
特点 粪便稀烂或水样,无渗出物 腹泻伴有肠鸣音亢进和腹痛
渗出性腹泻
黏膜炎症,溃疡,浸润性病变导致 血浆,黏液,脓血等渗出.如各种 肠道炎症引起的腹泻.


急性腹泻 慢性腹泻
持续时间>=两个月 持续时间>=两个月 或间隙期在2 或间隙期在2-4周内 的复发性腹泻
急性腹泻
肠道疾病:由病毒,细菌,真菌, 原虫,蠕虫等感染引起的肠炎及急 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克隆病 溃疡性结肠炎等. 医院内感染,抗生素使用亦可引起 医院内感染,抗生素使用亦可引起
分泌> 分泌>吸收
吸收
分泌
腹泻产生的因素
吸收 分泌 胃肠运动
分类
病因:病毒性,细菌性,肿瘤性, 过敏性,中毒性等 病程:急性,慢性 性状:血性,脓性,水样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发生机制
分泌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 吸收不良性腹泻 动力性腹泻 渗出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
胃液分泌----胃壁细胞和主细胞 胃液分泌----胃壁细胞和主细胞 肠道分泌----黏膜隐窝细胞 肠道分泌----黏膜隐窝细胞 肠道吸收----肠绒毛腔面上皮细胞 肠道吸收----肠绒毛腔面上皮细胞 分泌 > 吸收 分泌 ; 吸收 分泌性腹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