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的五大适应问题与对策

幼小衔接中的五大适应问题与对策
幼小衔接中的五大适应问题与对策

幼小衔接中的五大适应问题与对策

不适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生活自理能力弱等。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成为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的一个重要活动。为此,我班针对下列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心理、社会以及学习方面的适应准备。

问题一:情感适应

对策:请你给我写封信

实施时间:三月

在征得一位小学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后,我班的“集体写信”活动随之展开。孩子每人问一个问题,如“亲爱的哥哥姐姐。小学也有大型玩具吗?”“你认识多少个字了?”“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新书桌,是做作业用的,你们也有吗?”……我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后,寄给小学。最高兴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收到了回信。信中不仅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还问了孩子们一些问题,如××买的新桌子是什么颜色的?××的书包漂不漂亮?等等。

【画外音】要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入小学,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从内心产生想当小学生的想法。一年级小学生的这封回信意义很大,它激发了我班幼儿上小学的愿望。同时,这封信也将孩子们带入更新奇的憧憬中——小学的校园是什么样子的?看来,这成了我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问题二:环境适应

对策:小学,你好!

实施时间:四月

为了解开幼儿心中的谜团,“参观小学”是最好的方法。四月的一天,我带着孩子们参观了小学。小学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教室、操场、科学室等,还观看了小学生上课、做操等活动。参观结束后,我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讨论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之处。

【画外音】通过这次参观活动,幼儿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小学校园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还喜欢上了小学。可是小学老师严厉吗?幼儿既然有了这样的担忧。那接下来要做的当然是为幼儿消除顾虑。

问题三:师生关系适应

对策:超级访谈——班主任!

实施时间:五月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班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小学班主任王老师,她是应邀参加我班“超级访谈”的对象(访谈主题是“和小学老师面对面”)。访谈开始了,孩子们探头探脑地注视着她,没有哪个“小记者”敢提问,王老师微笑着和孩子们做游戏、唱《上学歌》、讲哥哥姐姐学习的故事,很快就缓和了紧张的气氛。“小记者”们也敢于提问了:“小学老师会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喜欢我们吗?”“我们需要做许多作业吗?”童稚的提问,热情的回答,师幼间的交流融洽而生动。

【画外音】通过这次访谈活动,幼儿被灵动、热情的小学老师深深打动。请小学班主任来身边,使幼儿对即将面临的小学老师消除了紧张感。另外,小学老师也给我上了深刻难忘的一节课:要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除了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问题四:习惯适应

对策:做个“准学生”!

实施时间:六月

再过两个月,孩子们就要上小学了,我对班级环境进行了大改动。“娃娃家”变成了“书写区”,表演角创设成“小学教室”,“动手角”收集了大量旧衣服、被子等,让幼儿练习物品整理;“美术区”展示了小学校园的环境,并让幼儿绘画想象中的小学校园和班主任的样子;将围坐式教学改成排坐式教学;把“小学生常规”列入学习内容之一,并将书写、坐姿要求渗透到一日活动中。

【画外音】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让幼儿尝试着做个小学生,能够避免将来因环境的反差而给他们适应小学生活带来的困难。

问题五:家长适应

对策:相约星期二

实施时间:四月~八月

“老师,妮妮都快上小学了,动作还这么慢,怎么办呢?”“老师,我和诗茹妈妈的观念有分歧,她担心以后孩子的学习跟不上,每天晚上要求她学数、识字,现在孩子拿出文具盒就哭?”入园接待时,我听到了不少家长的担忧。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适应孩子即将入学的变化,我在网上申请了一个QQ群,并在每周二邀请两位嘉宾主持群话题:一位是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主要回答家长们的疑问;另一位是一年级学生的妈妈,主要介绍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经验和感受。

【画外音】通过这个平台,家、园、校形成了统一的目标,使幼小衔接工作保持了持久性和连续性,有助于幼儿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角色转变。

总之,幼小衔接不仅是双向的,还是全面的,循序渐进的。幼小衔接不仅要重视身体、学习、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幼儿在每一阶段不同层次上各种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浅析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的衔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纵向教育关系,我们不能把幼儿园的教育等同于学前教育,把教育更多的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对能力的培养,使幼儿的知识和能力往往相隔离,从而造成新生入学,对小学学习生活产生种种不适应情况。为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幼小衔接的概念、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在幼小衔接问题中,只重视知识上的片面衔接,不注重幼儿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幼儿园关注小学情况多一些,小学则不关注幼儿园形成了单向衔接的局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1、在学习生活上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丁丁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 2、在人际关系上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学习、生活,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教授知识,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10分钟的时间小朋友们上个厕所就没有了,更别说和同学们交流了。3、在教师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上 幼儿园教师较重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小学教师较重视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如:小学一年级美术课程的展开,首先授课教师先把教材中的四幅卡通故事画按照顺序说了一遍,然后又把已准备好的一幅范画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临摹。课堂纪律很好,同学们在聚精会神地画老师的范画,从他们那股认真劲来看,总担心自己画得不像。可是,有一位旁听老师发现坐在他身旁的一位男同学却按自己的想法,画了一幅跟老师范画不一样的画,他认为,虽然没有其他同学按照老师范画画的构图完整、色彩鲜艳,但也别有一番“童味”,小男孩满怀希望把自己的作业拿到讲台给老师看看,只见老师右手接过孩子的画,语调不快不慢地说:

转变家长观念 规范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形成合力 幼小衔接是教育界一直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因为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孩子身心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孩子对入学的态度、情感反应与适应准备将直接影响其能否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了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大班教研组开展了“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形成合力”,以及通过家园互动顺利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我班很多家长是经商的,部分是教师、上班职员。受职业、学历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1、过急教育:家长抱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一点东西。 2、放任教育:家长的家教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对孩子管吃、管穿、管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大门便可以了。 3、茫然教育:面对过早教育出现的极端、利弊早有耳闻。如何让自己孩子学得好,也玩得好,便成为这一部分家长的担忧。 4、填鸭教育:家长认为幼儿不会有什么创新,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间接经验,而忽略孩子直接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不顾孩子的愿望,让他们学这学那。 5、传统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依照前辈人的观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就是教师向家长传递新型的教育理念。通过家园互动,从而改变家长已有的错误观念,把握新型的教育观、知识观,并积极参与幼儿教育,共同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一、转变家长观念,树立正确幼小衔接观 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比较分析幼儿园与学校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以及因家庭教育的误区形成的衔接“陡坡”,使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和着眼点。 二是家庭教育误区加剧“陡坡”的存在。 家长重智力教育、过度保护等观念造成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相应不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小学生活。从平时与家长的沟通来看,我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在认识上存在误区,63%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识字、学算术、学拼音等,进行知识的准备,仅有23%的家长认为习惯、能力的培养较重要。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浅析

21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NO.36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科 教 论 坛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过渡阶段儿童的断层问题 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活动的时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具有借鉴和重要的意义。因此,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基础,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2解决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 2.1遵循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阶段不同,特点也不同。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衔接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此外,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仍具有“未分化的心理特性”,即仍保留着幼儿期儿童的某些特点,诸如游戏活动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心理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等心理形式仍占优势地位,兴趣和爱好跟儿童的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等等。因此,入学儿童很难适应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难以按照规定的坐姿坚持40分钟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活动上。由此可见,改进课堂教学是解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 途径。 2.2提高教师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说明,要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幼小衔接的成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是实现一切教育目标的保证,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自身形象和良好的道德行为,热爱、理解、关心幼儿,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技巧水平、组织能力,要有善于观察、了解、分析、指导幼儿的能力,会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实践。所以,幼儿园及小学都应该多方采取措施,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2.3搞好课程衔接 要搞好幼小课程衔接,必须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等五方面人手,形成一个合理的课程衔接方式。一是课程目标小步子化。应将两个阶段的课程目标联系起来考虑,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以小步子化的方式逐步实现课程衔接,体现层次性和弹性化,让儿童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二是课程内容生活化。应将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利于引导儿童从周围生活世界中发现、探究问题的内容,体现儿童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文化,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三是课程组织统整化。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特质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坡度”决定了幼小衔接中课程组织应统整化。四是课程实施活动化。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活泼生动的活动(教学)形式,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引起儿童内部心理活动,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获得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五是课程评价多元化。应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多维度多视角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建构,评价的主体、内容、标准、机制、方式等方面都应体现出多元化的理念。2.4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儿童的生活起居习惯,还是社会性行为的习惯,都直接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可 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协作小组等形式,把现代教育的观念不断传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①更新教育观念。②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③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④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⑤增强幼儿的信心。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⑦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2.5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衔接 首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后期的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使幼儿身心状态和学习环境与学校生活的内容与节奏逐渐协调起来,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请小学生到大班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 其次,幼儿园与小学教师也应该多方采取手段,积极的与学生家长联系,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专题讲座”家访等方式加强衔接,也可以利用“家教园地”宣传相关知识。家长也要与幼儿园及小学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 (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李玉珍.新纲要下的幼小衔接[EB/OL]. http://xbyx.cersp.com/yjzc/ztyj/200608/633.html. [3]www.xsjs.cn/UploadFiles/2007-5/ 514936111.doc 48K 2007-5-14. [4]陈梅兰.关于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分 析与思考[EB/OL].学前教育资源网. 我国幼小衔接现状及对策浅析 付瑞华 (成都医学院后勤处 成都 610083) 摘 要: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广大教育专家、教师们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当前幼儿园和小学的办学宗旨、师资力量、课堂内容,以及家长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重的阻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遵循规律, 组织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搞好课程衔接;重视家长工作;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衔接等。旨在为相关教师及学者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提供一点借鉴意义。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 小学 家长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08)12(c)-0211-01

简论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简论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目前我国在实现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幼儿园与小学缺乏联系、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材编写的问题以及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的策略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儿童小学幼儿园 幼小衔接,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对幼儿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其核心是这年龄段幼儿的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而要真正实现幼小衔接,使幼儿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关键是幼儿园,家庭,小学之间的配合。 一.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在实现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人们渐渐走向了一个极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是在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主要体现在:

1.1 在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分为健康、科学、语言、艺术和社会五大领域。这表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是启蒙性的。而一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幼儿园把原本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简单的划分为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几门文化课程,片面的强调知识的掌握。教育内容强调汉语拼音、声母、韵母以及十以内加减法等,而忽略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1.2 在教育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 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以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游戏为主的。游戏是幼儿天性所在,游戏本身就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形式。然而在一些幼儿园中常常采用小学的班级授课制来实施教学内容,采取跟读式的教育方式——老师读一个字,学生跟读一个字。 1.3 在教育测评上,偏重技能和知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在日常活动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1] 幼儿园的测试包括识字、计算、英语单词、拼音、语言、艺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老师往往拿出一张准备好的“试卷”来对幼儿进行“考核”。 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是现在幼儿园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现

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1]

试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摘要: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否则,会对幼儿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幼教工作者及家长面前急需了解和研究的课题。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看,幼小衔接工作中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关键词:幼儿;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1.绪论 1.1概念界定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1.2研究背景 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幼儿在学习方式、人际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易发生“陡坡效应”,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是单方面的谁想谁靠拢,而是双向性的互动衔接。但是,现实工作中的有效衔接形式并不乐观。对于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没有达成统一见解,合作也就无从谈起,甚至面对幼儿的不适应现象相互推卸责任。如很多家长把幼小衔接问题当作是幼儿园和小学自己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幼儿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这个阶段的重要作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转折时期,而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过渡阶段是关系到儿童将来顺利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较大,这给幼儿和教育机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既有连续性的要求也有阶段性的要求。连续性要求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幼小地连接与过渡,幼儿园教育要为小学教育做准备。阶段性要求教育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使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都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不同时代的儿童在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上大同但也有小异,社会条件和独生子女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因此,有效衔接问题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001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九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为原本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庞丽娟教授,连同26位政协委员,发起了一份提案,郑重提议:“加强学前教育理发与科研”。这意味着幼小课程衔接的开发更需要有较强的立法与科研。

学前班幼小衔接教育计划(最新版)

编号:YB-JH-0803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学前班幼小衔接教育计划(最 新版) Frequently formulating work plans can make people’s life, work and study more regular, and develop good habits, which is a habit necessary for success in doing things

学前班幼小衔接教育计划(最新版) 摘要: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于是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本内容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大班升入小学是教育过渡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如何让孩子顺利过渡小学的生活呢?这需要幼儿园、家长两 方的合力,我园在今年的幼小衔接工作上具体做了以下的计划。 二、工作目标: 1、重视衔接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列入 每学期的工作计划。 2、通过活动,使大大班教师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心 理特点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 年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接近相邻学 段、主动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生活打好基 础。

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衔接。幼儿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各自阶段的特点,具有唯一性、顺序性和连续性,每个发展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经历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好坏都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展。幼儿教育中如此重要的阶段,对其发展现状有充足的了解,有利于对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一、现状介绍 1.幼小衔接的教材与教学 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教师对其教育的主要媒介是教材,以传授教材中的知识来影响幼儿的思维和心理,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教材的研究是幼小衔接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应在小学教材中充分考虑幼儿衔接过渡时期的特殊性,针对性的编入适合初步进入小学课堂的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放低起点、激发其自主学习性。于此同时,幼儿处于幼儿园阶段时,其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处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玩是其天性,所以在衔接期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天性因素,教学过程多融入一些有意义的游戏。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语文和数学教学发展到综合教学的模式,可以从美术、音乐等艺术方向进行教学引导,发掘幼儿的天赋,使其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幼小衔接教育中家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时还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幼儿衔接期的儿童,对其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所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小衔接期的儿童十分重要。专家指出:家长应转变和更新落后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幼儿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家长在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中,应扮演好生活合作者、教育引导者和能力培养者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对孩子只是方面的教授,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引导。 3.国外幼小衔接教育的经验 中国是人口大国,每年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与世界先进国建仍有较大的差距,对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国外有好多值得借鉴的教育经验,对于其中适合国内幼小衔接期儿童教育的经验,摒弃种族差异,积极引入,促进国内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对国外先进的幼小衔接教育经验的引入,从中总结出(1)社会课程对于幼小衔接期儿童的教育尤为重要,应加大其研究投入;(2)社会课程内容相对单调古板,对于幼儿的吸引力不足,应加强社会课程内容的研究,丰富其内容的形式,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3)国内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脱节,往往是幼儿园和小学各顾各的教育,没有考虑到有效衔接期的过渡教育问题,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幼小衔接教育经验,积极开展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交流会,使幼儿园教师知道孩子到小学后接触的内容、发展的方向,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使小学教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 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北京顺义电大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 决策略 论文作者:杨茜 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 指导老师:王新洁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内涵 (1) 二、幼小衔接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2) (一)突出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幼儿教育小学化趋势明显 (2) (二)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2) (三)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幼小衔接的专业授课教师 (3) (四)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恰当,阻碍孩子幼小衔接过度 (3) (五)三、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3) (一)转变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3) (二)相关部门完善学前教育法规,加强管理检查力度 (4) (三)园校之前加强合作,培养专业方向的教师团队 (4) (四)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5) 四、总结 (6)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在注重幼小衔接教育的同时也要深刻认清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我们在抓好智力开发的同时,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打好基础,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关键词】: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综合能力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 (2) 文献综述 (4) 一、绪论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意义 (5) 二、幼小衔接的定义 (6) 三、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6)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6)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7) 四、幼儿衔接指导的策略 (8) (一)培养幼儿独立意识 (8) (二)加强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9) (三)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9) (四)发展幼儿学习适应能力 (9) (五)进行幼儿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10) (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10) 五、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2)

内容摘要 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否则,会对幼儿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幼教工作者及家长面前急需了解和研究的课题。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看,幼小衔接工作中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关键词: 幼儿幼小衔接对策

Abstract Linking work has long been the problem that educators and parents pay attention to. Doing the work well can produce posi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aily life in their whole life, and also can make them grow healthily and happily. Otherwise, it will cause bad influence on children’s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Therefore, to do a good job of cohesion is an issue to be known abut and studied by preschool teachers and par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kindergarten work, the propose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re as following: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cohesion;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on of kindergarten, primary school and parents; cohesion ability of social adaption; cohesion of timetable and the content of activities. Keywords : Children;linking work;countermeasures

幼小衔接现状的思考及有效途径

幼小衔接现状的思考及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19-11-20T11:23:20.90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作者:姚新雯[导读] 幼小衔接,对广大幼教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如今,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对幼小衔接备受关注姚新雯(新疆冶建幼儿园 830057)摘要:幼小衔接,对广大幼教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如今,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对幼小衔接备受关注,再加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了幼小衔接的基本现状以及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小衔接,现状思考,有效途径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106-01 幼小衔接从字面上看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处理得当的话,将非常有助于幼儿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该年龄段的幼儿如何有效地从一系列方面,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从而真正达到幼小顺利衔接的目的。幼小衔接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关注,但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深入分析幼小衔接现状,探索幼小衔接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幼小衔接的基本现状 1. 衔接主力侧重幼儿园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如今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非常积极,其不仅格外注重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还会有效借助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主动靠拢小学,并且不管是在教育要求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尽量贴近小学。但是小学呢,却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园脱离了。老师呢,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课堂上能不能坐住等,导致幼小衔接上严重失重。 2. 衔接工作侧重突击纵观实际,我们发现一般的幼儿园,通常都是在幼儿毕业前一学期,甚至一个月才开始实施突击衔接工作。而有部分小学一般在招收新生时,主要是借助摸底测验,过了这关,孩子才能顺利入学、分到好班。因此,在此情况下,这就使幼儿园不得不着急忙慌地实施突击训练,如拼音、算数等等。 3. 衔接内容侧重智育在新时期下,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今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智”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智育教育过程中,又过于注重知识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能力培养。详细点说,就是根本未能高度重视孩子必备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如是否能独立生活、是否会与他人交往等等。二.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 1. 更新观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不光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幼儿才能。如好心态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先有个好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孩子,加强孩子对小学生活的了解;注意力的培养,应严格要求孩子,尤其要想方设法使孩子高度集中注意力,让孩子学会合理规划时间,有效约束自己;独立意识的培养,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小学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存在显著差异,进入小学学习生活后,对孩子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尤为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其实就是有自己想法、主见,真正学会学习和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应让孩子了解一些与学校生活相关的基本知识,要求孩子爱护文具;正确书写姿势的培养,这是确保孩子顺利开始小学学习生活的重要基础。 2. 加强指导,有效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就儿童而言,不管是其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还是其的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都与家长有着莫大关系。因此,想方设法做好家长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树立家长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授家长全面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助教等等,说白了就是有效突破家长传统衔接教育观的束缚,让家长真正意识到自身教育的错误,引导家长与时俱进,及时改变,及时调整,及时总结,想法设法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小衔接工作中来,从实质上帮助幼儿进行知识性的衔接和学习品质方面的良好过渡,让家长真真切切地看到孩子的实质性变化,只有加强了家长这方面的意识,才能使家长更好地配合老师,从而真正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3. 调整措施,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两者之间的沟通双向的衔接才是最有效的,因此,要想切实提升幼小衔接的有效性,幼儿园与小学这两者之间就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具体如何做呢?其一是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解,如参观、交流等等。幼儿园呢,可以基于实际,适当延长下授课时间等,幼儿教师呢,可以有意减少下游戏时间,也可以依据幼儿实际,给幼儿布置一些比较简单的作业,以此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以及接下来的小学生活。小学教师呢,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把教学内容更简单化、具体化,说白了,就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且新颖,作业量的话,也不要那么大,尤其切忌操之过急,而是应慢慢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照此发展下去,幼小衔接工作就会更系统,更完善;其二是加强幼儿与小学两者之间的沟通。面对幼儿的问题,应为其有针对性地设计目标,可以把小学生带到幼儿园中来,让他们与幼儿一起做游戏,其实就是想法设法加深幼儿对小学生活的了解,幼儿呢,也可以与小学生一起听课,一起熟悉校园生活,从根源上消除幼儿的畏惧心理。结束语:综上所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儿童来说意义重大,既能真正实现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又能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但是这仅仅依靠幼儿园、小学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效发挥家长的作用,三方面的力量默契配合,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解决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0376249.html,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解决策略 作者:张琼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29期 摘要:幼小衔接,旨在帮助幼儿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快速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顺利进入到成长的新阶段。但幼小衔接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使得具体落实效果不理想。文中分析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联系实际情况给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促进幼小衔接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幼小衔接主要问题解决措施 幼小衔接在缩短幼儿适应小学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得到幼儿园、教师及家庭的重视。具体落实效果不理想,对幼儿小学生活、学习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本课题全面分析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相关论述。 一、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的不同 幼儿园教室布置的美观、形象且具有童趣,物质环境丰富,且有着和谐的心理环境。幼儿教师就像父母似的对幼儿进行照顾,并参与到幼儿各项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家的温暖。但小学教师只有桌椅,墙上再有几幅挂画,这种固定的座位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力,同时操场的运动器械低年级学生使用的机会较少。同时小学教师精力主要放在教学上,很少或不关注学生生活,师生之间除过课堂外接触的机会较少,幼儿之间出现困难或发生事情后,大部分无法得到教师的帮助,只能依托自己解决问题,使得幼儿初入小学后感到压抑、生疏。 幼儿园中一天活动都是通过游戏完成的,可以说游戏贯穿整个学习、生活,互动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主,幼儿实现“玩中学”。小学生每天都要上5-6节课,每堂课的时间时35min,主要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学习内容不论自己是否感兴趣,幼儿都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幼儿教学呈现出直观性、趣味性及多样性的特点,多是“玩中学、学中玩”。小学阶段学习强调系統性,训练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读写及算术,这需要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会让部分幼儿觉得枯燥、无趣。 二、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小衔接表面化问题 部分幼儿园不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使得这方面工作停留在表面上。如,幼儿园大班时改变桌椅摆放形式,适当延长课堂时间、减少游戏与活动时间,并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或请小学生介绍小学生活。但却没有考虑幼儿适应能力、注意力的持久性,甚至忽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等因素。

幼小衔接论文

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如何让孩子从幼儿园顺利地过渡到小学,并能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我觉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尤其是正在带大班的教师更有责任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例如可先借鉴一些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有益经验,吸取优秀的幼教工作者想法和措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我们现阶段的幼小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问题;小学化倾向;对策 一、问题提出 进入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孩子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如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加上一些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成了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家长期望不同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接受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既有教育性也有福利性,一方面要承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要服务家长。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是幼儿园调整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我们县城幼儿园通常会分别主要接收来自城市家庭与农村务工及留守等家庭的幼儿,他们家长对幼儿园的期望因其自身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必然会表现出差异。城市的幼儿父母主要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且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家庭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比较高,对孩子发展的理解更为全面和科学,有着较为合理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因此城市园家长除了希望幼儿园能够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非常重视孩子在园的营养健康、情绪情感体验及生活习惯的养成。农村的幼儿父母主要是农业劳动者,而且大多数只接受过初中以下的教育,较低的家庭收入与社会地位使他们更多地赋予教育以改变孩子命运的功利色彩,希望孩子通过接受正规教育实现向上流动,而不再像自己一样从事农业生产,这必然会促使他们更多地希望孩子在园多学习知识与技能。他们希望幼儿在园“能掌握拼音的正确读法,能熟练算数,能记住更多的英语单词”等。 2 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太大

xx年最新幼小衔接课题实施方案

xx年最新幼小衔接课题实施方案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以下是由为大家推荐的xx年最新幼小衔接课题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学习参考。 xx年最新幼小衔接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个重要转折,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们的期望也变了,儿童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客观上,儿童在这一时期存在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个方面,如师生关系不一样了,生活制度也不一样了;幼儿园以动静强弱搭配为主,而小学以听为主,没有玩具、游戏;要求也不同了,幼儿园里无作业、无负担,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给孩子的身心两方面带来许多的不适应,还会使儿童感到陌生和恐惧,从而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将持续一个学期左右。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他们无所适从。学校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幼儿园、家庭。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层次分明,合理利用,将使孩子在以后的社会中“社会适应能力强”,“我要独立”,“自主性强”十分重要。

“幼小衔接”研究的目的,是确保幼儿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时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及早适应小学生活。那么,怎样解决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怎样让孩子从幼儿园平滑过渡到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便成了我们时不以待的研究课题。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幼儿园与小学要统一思想,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避免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关注知识的提前储备等错误倾向,为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我园结合现阶段我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以求解决相关问题,帮助幼儿达到入学的平滑过渡。我们以“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研究的基本原则,将研究的重点由“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转变为“幼儿园、学校采取什么措施、方法尽快适应孩子的需求”,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即: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组织幼儿参观学校;幼儿与小学生、教师的之间的沟通),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幼儿的相关能力与习惯,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研究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研究 ——以北京某公立幼儿园为例 摘要 幼小衔接现在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其主要目的是能够使幼儿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进行研究,了解当今幼儿园所实施的幼小衔接工作,发现幼儿园在这方面的工作准备的并不充分、没有成体系。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①综述前人的幼小衔接工作文献,对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概述。②根据访谈的内容,分析当前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③在与教师的访谈和活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出现今幼小衔接工作所面对的问题。④针对观察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帮助。⑤总结此次研究的缺点和不足,使得之后的研究者能更好的完善自己的研究。 关键词: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准备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Work of Large Classes ---A Case Study of a Kindergarten in Beijing Abstract Young convergence has now been a great degree of attention, its main purpose is to enable children to smooth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interviews, observation method for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young kindergarten implementation of the young convergence work, Found kindergarten in this area of work is not sufficient, not a system.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 ①Summarize the work of the young people in the cohesive work, and summarize the core concepts involved. ②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rview,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oung convergence work. ③In the interview with teachers and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observation,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 this young and secondary work to face the problem. ④For the observed problems, given th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young convergence work to help. ⑤Summarize the shortcomings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study, so that after the researchers can better improve their own resear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