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形意拳(崩拳学)
孙氏形意拳:炮拳学-张烈

孙氏形意拳:炮拳学-张烈炮拳学炮拳起式是一个新接触的动作,学习炮拳的重点应先放在起式上,起式没做到位就不要学习炮拳的其它动作。
在今后的形意拳学习中有很多动作都和炮拳起式相近似,要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来访者中我发现基本上炮拳做得都不到位,这样就势必影响后边的形意拳,如虎形、鹞形、鸡形、鸟台形等。
这一个动作没做到位,就可以影响后边的一串动作不到位。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干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不要投机取巧,这也是武术精神的一部分。
炮拳起式说起来也比较简单,先站好三体式,下肢动作就是三体式左脚向前迈步,落地后马上作为起跳腿向前起跳,然后由右脚单足落地站稳,是一个很干脆漂亮的动作。
但实际上我发现很多人做得拖泥带水,看不出形意拳的特色。
炮拳起式的基础练习我把炮拳起式这个动作分解开,做分步教学,经验证明效果较好,使学员能比较容易地把动作做到标准。
1.1.双脚落地的跳跃练习:把下肢站成三体式的样子,但可以先不要求站得很标准。
然后把左脚向前迈一步,注意迈时脚尖是朝前的(同时要注意是踩在左脚线上的编者注),这利于起跳。
迈这一步是为了用这左脚向前起跳,所以迈时右脚肯定很用力,以便身体向前移动的速度快,重心马上可以转移到左脚。
由于有身体向前的惯性,左脚起跳后就可跳的更远。
要求是跳得尽量远,但不许往高跳,身体几乎没起伏,平移似的跳出去,然后双脚同时落地,站稳。
又要跳得远,又要起伏小,又得落地后站得稳,这可能吗?这就是这个动作的难度所在。
先是右腿蹬地要有力,然后左脚向前迈的距离要合适,这样才能把身体向前的速度完成,相当于助跑的作用使左脚起跳后能跳的更远。
起跳后两脚并起往身体的前边伸,这样头虽然没往上起多少,但脚离地的距离加大了,给下落创造了时间,这样就可以跳得远一些。
起跳后两脚在身体的前边,两脚落地后由于膝关节弯曲到站稳,使身体得到缓冲,不会因向前的惯性往前边摔,所以落地后人稳稳地象钉在地上一样,显得非常干净。
孙氏(孙禄堂)形意拳阐秘

孙氏(孙禄堂)形意拳阐秘“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本文即从这四句诗开始。
此诗最早见于孙公著作《拳意述真》形意拳部分第一篇、也即“郭云深论形意拳”之第十三则中。
郭公晚年,将一生习拳体会著作文章,交付孙公禄堂以示衣钵传承。
文中道尽形意拳秘密,非止拳术层面,更将以拳入道之门径路数、拳道相合之三回九转一一详述,故孙公禄堂著作《形意拳学》十分简洁,只谈功架和要领,反而在《八卦拳学》中阐发详细。
孙公禄堂将三拳合一,合的不是形式,而是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内家拳之内劲。
孙公先练形意,后练八卦,最终太极,将三者融会贯通,去其形式归于本源,发现最根本的内劲都是一个。
那么内家拳的内劲到底是什么?孙公在《形意拳学》中揭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也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
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量,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
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查也。
”又在《太极拳学》中提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在《八卦拳学》中提示:“八卦拳,一气之左旋右旋也。
”为了让后学者得有易入门径,孙公将内家三拳进行了系统总结。
三拳无一例外地都从“无极式”开始,而后转“太极式”,此即“道自虚无生一气”。
而后转“两仪”,阴阳既分,所谓“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和合此是一绝对静态,便是“阴阳再合成三体”,在形意拳中有单独的三体式,太极拳和八卦掌中未设,实则有阴阳相合处即有三体,又不在于有形有式。
练拳者入境界深的能刹那定住,此即随时随地“三体”。
“三体”非止有形有相,它的根骨在无形无相,也即“三体重生万物张”。
《形意拳学》中云:“万法出于三体式,乃入道之门,是形意拳之总机关也”,即指阴阳和合后便开始衍化天地万物,所以有五行拳、十二形,有太极拳之种种,又有八卦之八八六十四易变。
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

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上) 孙氏形意拳一、特点最简单,保留了最朴素和最精华的内容,而没有加入任何“蛇足”的东西。
以起式看,孙式的最简单,站直了,向下一蹲,双手抱于胸前,再前手前脚出去即可,即成三体式。
而其它各派大都加入了许多前导性的动作。
从自己练功和临敌交手两方面看,似乎都是越简明快捷越好。
无极式站好后,轴立住,蹲身而气沉下来,此时两手撑开而全身便成浑圆之势,已经圆满无缺,其它动作已经是多余的了。
若从临敌看,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来完成从常态到临战态的转换才是最好的方法。
动作越小越少,凝聚力越大,破绽也越少。
“呆若木鸡”应该是最好的状态,动作越多,精力越分散,于敌并无震慑,于己是舍近求远。
如果平时对于无极式已有相当练习,则无极式也不必站,直接用前脚正对前方,后脚踝骨对住前脚跟,站直后即可下蹲开步。
总之,越快进人状态越好。
试想,与人交手时,人家会给你许多时间让你张牙舞爪地准备一番吗?可是如果你平时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铺垫,非如此便不能进入状态,便会觉得运不上劲,那便如何是好。
所以,平时练习当然也是越简单越好,免得养成不良的动力定型,临机误事。
孙式的简单表现在整个形意中,不单是起式、五行拳、十二形,即使是连环和杂式锤也同样。
孙式的龙形只一个腾越,看起来非常简单,难度却很大,于是有的人就把它演变成手脚齐出,动作大而舒展好看了,难度却减小了。
孙式的虎形是练纵远,而不是双手的扑击。
猴形的缩,蛇形的曲,鹞形的折,燕形的闪等等,都很简单,每一形只是一个象形的主题,练的依然是基本功,而不是设计出来用于实战的动作。
当然,不是说这些动作不能用来实战,但套路中的动作不拆开来,不做变化,是用不上的。
所以,没有必要把拳套搞得那么复杂冗长,让学的人花很多时间去记忆。
作为训练方法,编些套路是应该的,长度要适当,宜短不宜长,少而精,若嫌不过瘾,反复多做几遍。
常用的、好用的动作就那么几个,再受到本身功力水平和身体的限制,一个人真正能够掌握的不会太多。
孙氏形意拳(连环拳)

连环拳连环拳也称五行合一,是练完五行拳后的一个综合套路。
一、起式:按规矩步骤站好三体式。
1、先做好标准站立;2、在下蹲同时两手到位,成为标准下蹲(三体式的预备式,注意检查下蹲的高度编者注);3、同时出手出脚,左脚向前迈到标准步幅(即膝盖前端与脚跟后端成垂线),左手向前推,右手在原地向上立起,两手均做到位。
虽然左手左脚都出去了,但身体其他部位与标准下蹲时一样,一点都不走样。
二、拗步右崩拳:和练崩拳时完全一样,先两手攥上拳准备打崩拳;上左脚打右崩拳,右脚马上跟进。
一切要求都和崩拳时完全一样。
三、崩拳收式(青龙出水):由上式的拗步右崩拳开始,撤右脚再撤左脚成标准的剪子步时打出左拳。
动作要求请参见崩拳学崩拳收式一节。
按理讲,你现在应当能完全标准的掌握这个动作,没有再参照前边的理由。
此动作在老拳书中称为青龙出水。
四、顺步右崩拳(黑虎出洞):在上式青龙出水的基础上,左脚努力蹬地使身体前进,右脚也往前迈步。
右脚落地时,打出的右崩拳也正好到位,然后左脚跟进——这是右脚在前边的顺步崩拳。
左脚跟进和以前讲的规矩是一样的,一定注意脚下的两条线:右脚踩在右线上,左脚外展45°,脚后跟的圆切在右线上,两脚相距一拳远。
这个动作的感觉应当是,左脚一蹬,身子一拧,顺步右崩拳就完成了。
所有的规矩都依然如故,如含胸拔背…等等。
这个动作在老拳书上称为黑虎出洞。
五、白鹤亮翅:这个动作是一个组合动作,全身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都很强。
为了能讲清楚,我把这个动作分解开,分别讲述。
然后再把它重新组合起来以保证动作的规范、协调与连续。
5.1.腹前对拳:这是白鹤亮翅的准备动作。
由上式顺步右崩拳将右拳收回与左拳相对,身体其它部位全都不动。
两拳相对方法是两拳都转成手心朝下,两拳的大指在脐下贴着身子。
两拳食指关节在腹前相接触。
应注意的是右拳往脐下回的同时左拳也在转成手心朝下。
右拳也是一边往回来一边转成拳心朝下。
当右拳到位、右拳食指与左拳食指相碰时,两拳也都正好是手心向下。
[精品]孙禄堂形意拳学全文
![[精品]孙禄堂形意拳学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38a2c9b4daa58da1114a07.png)
原文地址:作者:形意拳学目录序一序二序三自序凡例上编形意混沌开天地五行学总纲形意无极学第一章形意劈拳学第二章形意崩拳学第三章形意钻拳学第四章形意炮拳学第五章形意横拳学第六章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第七章五拳生克五行炮学下编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第一章龙形学第二章虎形学第三章猴形学第四章马形学第五章鼍形学第六章鸡形学第七章鹞形学第八章燕形学第九章蛇形学第十章鸟台形学第十一章鹰形学第十二章熊形学第十三章十二形全体合一学(杂式捶)第十四章十二形全体大用学(安身炮学)序一武力诸技术率皆托始达摩,而支分派别、真以伪杂,或利用而不良于观,或上下进退善为容而用焉,辄窒因以致败,则传受其要也,拳法门内人言以太极为第一门,而世俗所传绵掌、八极十二节,充其量不过一匹夫之所能。
其专事吐纳导引,若五禽、八段锦、造次敌至手足无措,又无以应变,唯形意体本太极,扩而发之,不穷于用,且年过可学,一介儒生下至妇人女子力无不可为者,而缓衣博带无择技之至者进乎道,而通乎神,佝偻丈人承蜩累五丸不坠,犹掇吕梁丈夫蹈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疱丁十九年解牛数千,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固多寓言抑其遂无其事,而故为此倜傥以自快其所托也!书中所称拳法大师郭云深,某尝闻其力能摧壁、又令五壮佼拄巨竿于腹,一鼓气,五人者皆倒退于五六步外,扑地跌坐,顾终身未尝以所长加人,隐死茶肆。
孙君既为其再传弟子,渊源所自,术业之精,不问可决也。
往岁某见有写本《五公山人》,新城王馀佑所著、刀法拳术心窃好之,而未暇录福以存,曶曶今二十年,十三刀法已梓行,不复能忆其拳术,亶忆其主要曰:意、气、力,而力不自力、他人之力皆其力,道在用藉,极其所至,可以撼山洒海,轩柱天地,凡意气之所至皆力之所至。
与今孙君所传是不同出一原。
抑原一而异其支与流裔?孙君当能知其所以然。
凡所与游,倘有录传其书者,尚望转以相告,勿秘藏也。
民国四年五月湘帆赵衡序序二夫人生于世,享大年康健之乐,莫不得之善修者也。
在古有吐纳导引之术,究不免逐偏诡正,圣人病之,今我中华昌运宏开环瀛之内,卫生之说溢焉,然殷忧所抱,恒见赢躯之士,枯形寡神,焦肌之童,瘁体多病,其故何在?实不知修身之道也。
形意拳基本功五行拳之崩拳基本练法和技击用法

形意拳基本功五行拳之崩拳基本练法和技击用法歌诀肩松肘坠顶头悬,腰为轴心运丹田,气通两肋肝脾壮,力发大敦似涌泉:基本练法形意拳基本功崩拳在技击上应用最为广泛,其练法亦多种多样.、现在只介绍顺步、拗步(十字崩拳)和半步三种练法。
1.顺步崩拳由三体式开始。
两手握拳,小臂外旋,翻至拳心朝上;左脚向前垫半步,脚尖外撇,右脚向后蹬劲;左拳向前顶劲,眼看左拳,同时吸气一口(图2一11)。
随即右脚向前蹬一大步,左脚跟进半步;同时,右拳向前平直打出,高与心窝平,虎口朝上,同时呼气;左拳亦同时拉回至左肋下,拳心朝上,眼看右拳,呼气尽而式成(图2一12)。
此为崩拳之右式。
再垫右足,顶右拳,打左拳,进左步,打出崩拳左式,动作与打右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2.拗步崩拳由三体式开始。
两手握拳,左手拳眼朝上,右手拳眼朝右;右脚稍向左脚移步,踏实.眼看左拳(图2一13)。
吸气一口,左脚随即向左前方蹚一大步;右拳同时平直打出,与左脚上下相顾;左拳抽回置左肋厂,右脚稍稍跟步,眼看右拳,呼气尽而式成(图2-14);右脚再经左脚踝处,向右前方进步;同时,左拳平直打出,与右脚上下相顾;右拳抽回置右肋下,左脚稍稍跟步,眼看左拳(图2一15)。
如此一左一右,一步一拳,轮换练习。
3.半步崩拳由三体式开始。
两手握拳.左拳前伸,拳心朝右。
右拳置右肋下,拳心朝上;同时,右脚进至右脚右后方,踏实(图2一16);右拳扭至拳心朝左,向前平直打出,高与心口平;左拳收回置于左肋下,拳心朝下;与右拳击出的同时,左脚向前蹬出一步,脚尖朝下前方;右脚跟进,落于左脚后方约一分米(二三寸)处,踏实,眼看右拳,呼气尽而式成(图2一17)再进步仍蹚出左脚,右脚跟步;左拳平直击出。
右拳收回置右肋下(图2一18)。
如此,左右两拳轮番出击,一步一拳,势如连珠。
准进步总是先进左脚.右脚跟步.左脚始终在前,右脚始终在后,行如槐虫,故有“半步拳”之称。
回身动作顺步崩拳的同身动作。
和劈拳的回身动作完全相同,收式方法也和劈拳收式一样。
孙氏形意拳

孙氏形意拳一、横拳起式:为了讲清楚方位,我们设定起式为面向正南方。
首先面向正南做好三体式,然后双手同时攥拳:右手就在原处攥拳即可,攥好后右拳的手背朝上,右拳的大指根仍然在脐下;左手在攥拳的同时往里裹,在原处拧成左拳的手心朝上。
身体各处除攥拳外均和三体式一样。
X二、上左步打右横拳:先把头向左转向东南,眼睛向东南看要打的方向。
左脚向东南迈(这里的“迈”在崩拳的迈步练习中已有详细讲述编者注)一大步,然后右脚跟步。
横拳和炮拳步法是一样的,这里不再赘述。
因为是打右横拳,故要同时转胯。
在左脚迈步的同时,两拳也同时动作:手的动作左拳翻转成手心向下往回拉。
(左拳要以小指来说是往外翻成手心向下,若以大指来说就是往里扣成左拳手心向下。
在这里这样交待是为了把拳拧动的两种说法都讲出来,两种说法其实是一回事。
)同时,右拳往里裹成手心朝上,从左拳下边打出去,蹭着回拉的左拳往前扎; FONT>右拳的往前扎和左拳的往回拉在手臂动作的同时,主要是由身体的转动来完成的。
应注意的是,右臂是由自然贴着身体的弯曲状态向前裹拧着逐渐伸直,说右臂逐渐伸直也是我们练拳所说的伸直,肯定是有曲度的,一定是肩伸展到位、坠肘,小臂与地面平行;右拳打到位正好是拳心朝上,右拳的高度与心口一样高。
左拳扣着往回拉也是由于身体的转动向回拉,左臂仍然是自然伸直的。
右拳打到位时,左拳正好停在右小臂的后端,也就是左拳在右肘关节前边一点。
在打右横拳之前,前边的左拳是到位的,左肩伸展到了极限,左腋窝是有拳感的;打完右横拳,由于身体的转动使左拳拉到右肘前边一点,但左肩并没往回缩,仍然是向前伸展着。
身体要正直挺拔、收颏、顶头,两肩都是极力向前伸展。
两个腋窝都有拳感,眼睛看右拳掌心。
左脚落地时,转胯、出右拳、回左拳要同时完成。
左脚向东南迈,肯定右脚同时用力蹬,使身体向东南移动,同时也把左胯回收、右胯前放,使身体转动的劲给上了。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身体前进速度、身体转动速度和出手速度加到一起,在拳上表现一个合速度。
崩拳

通过苦练,我虽然不及两位恩师,但也学有二、三成。
我用此法培养学生,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教他们站三体式、练太极推手,而且是一周两次,
他们不论在北京还是在全国太极推手比赛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功就在郭云深先师的单重三体式上。
而且有几个出色的学生,就是两个人也休想拉动他分毫,北京推手界一提我的几个有功夫的学生,他们就不报名参加推手比赛了。
大家才明此理。我见另一班的一位学生,围着足球场打了几圈也不见有累的表现,说明根本就没练对。以上我讲的是腿力足而持久的功夫,
下面我再谈谈崩拳的功夫。我的恩师李公教我练崩拳时,让我拉住他的后胳膊,他一个崩拳把我带出一个踉跄。我按此法教学生,
结果我的学生张维忠打崩拳,一般人绝对拉不动,我又用此法教儿孙,我的长孙牛天赐打崩拳,后头有人拉他的胳膊,
试想,人家一个三体式站在那,你推不动人家,拉不动人家,抬不起人家的胳膊来,你拿什么去和人家动手?
何况郭云深先师,他一个三体式站在那,五六个小伙子各持一棍用力杵在他的腹部,他丹田一沉,腹部一弹能把五六个小伙子扔出丈外。
我过去是不信的,我通过跟恩师学艺,才相信这是真的。
为什么?就是形意拳的功夫和爆发力使我服了,形意拳的桩功使我服了
又有过人的功夫和胆量,所以百战百胜。郭先师所具备的功夫和实战经验打人的技术,都是我们后人无法和他相比的。
如他打李奎元,李奎元擅用脚踢人,据说能踢断碗口粗的木桩。
而当李奎元和郭先师比武时,刚要起脚,郭先师手已到他身上,李奎元只觉郭先师轻轻一划,就被腾空摔出丈外。
李奎元立即拜师。当郭先师打某寺僧时,某寺僧力大无穷,把磨盘从门外搬到门里院中而面不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崩拳学序“正“和”整“是学习形意拳的两个关键。
崩拳的学习在整个形意拳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常说,要是把劈拳和崩拳学好了,形意拳等于学了一半:前面我们学过的劈拳是使我们从中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正”,现在要学的崩拳是重点体会形意拳的“整”。
你既掌握了“正”,又掌握了“整”,再学习形意拳的其他拳就容易多了。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非常努力用功的人,练的时间也很长,但就是存在很多毛病和缺点,总结起来都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够科学造成的。
在劈拳和崩拳的教学中都有我增加的特殊教学法:劈拳中增加了单腿独立支撑,为后面的形意拳训练打下了基础;崩拳的教学中增加了原地崩拳。
这都是为了让学员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如何将身体的转动的速度和出手速度协调的加在一起。
熟练后,有了体会、找到了感觉,再把身体前进速度加进去。
因为刚一开始学习就把难度极高的前进、扭转、出手三个速度让学员加在一起练习,由于不是按部就班、没有基础,学员会感到非常困难,事倍功半。
增加原地崩拳的目的,第一,是为练好崩拳打基础。
通过原地崩拳的练习可以训练由两脚用力产生的抽胯放胯,使由身体转动产生的速度和出拳速度加起来,实现扭转速度和出拳速度的合速度最大;第二,是为提高出拳率。
一般练中国传统武术没有练拳击见效快,拳击几个月即可进行实战练习,武术则不行。
究其原因,武术是一种文化,必然有一个渐进过程。
武术训练的面宽,内涵也深,更主要的是受套路的约束,时间、体力消耗都较大,但出拳率低。
原地崩拳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既发挥了形意拳“整“的特点,又提高了出拳率。
相信这种方法可以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找到感觉,产生实战的自信心。
一、原地崩拳:A、原地崩拳的训练要求A.1.原地崩拳的预备势: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脚尖均向前方。
两腿弯曲如马步,腿的弯曲度不要求很大,即不用蹲得太低,以你感觉舒适且能用上力为准,不要因为没打几下拳,两腿就支持不住了而停止练习。
上体直立、脊柱挺拔、收颏、顶头、舌顶上膛、提肛。
两拳在脐下自然靠拢,两拳状态如三体式的后手直接握拳。
两臂很自然的贴着身子不要架架楞楞的。
A.2.原地崩拳出左拳:在原地崩拳预备式的基础上,脊椎骨里好像有一根固定的垂直于地面的钢轴。
身体的转动是以这个假想的钢轴为轴心,左胯向前放,右胯向后缩,使身体转成偏右的45°。
这种转动完全由脚和腿的动作来完成,身体以那根轴为轴心在转,所以屁股肯定不会甩到侧面去,保证了身体的中正。
因为身体本身没有动作,是胯带动身体转动,所以肩胯依然在一条垂线上,保证了肩胯相合。
与身体转动的同时,左拳向正前方的垂面伸展出去,拳的高度与心口平。
胳臂略有弯曲,注意坠肘(即胳臂窝朝上)。
小臂基本与地面平行,拳背的掌骨与小臂是直线,即腕子不能扬,也不能扣。
若不养成这个习惯,今后出拳打到对方,腕子会受到伤害。
我之所以说左拳伸展出去,没说打出去,是因为实际的出拳真的不如说是向前扎出去,手里好像有一把尖刀,想要把对方扎透一样向前捅过去。
这样做你的肩肯定伸展到位,也容易坠肘。
虽然自己感觉像用不上力一样,但是腋窝的拳感还是很强的。
眼睛看着左拳的食指关节,随着身体转动到位,左拳也正好伸到尽头。
在左臂伸展过程中左拳开始是自然放松的,在向前伸展(或说扎)的过程中逐渐将拳攥紧,在打到尽头那一瞬间正好是左拳攥紧。
身体在转动,手在向前扎,但你的头要纹丝没动,收住下颏,向上顶头,眼睛盯住左拳的食指关节,要使出精气神来,聚精会神地练。
A.3.原地崩拳出右拳、收左拳:和出左拳的方法一样,只是方向相反。
向后抽左胯,往前放右胯,使身体转动90°,即从偏右的45°转成偏左的45°。
在身体转动的同时右拳也是往正前方打去,要求和打左拳时完全一样。
当身体转正的一瞬间,右拳正好在向回拉的左拳的上边:两拳几乎蹭着,右拳向外打,左拳向里拉,也就是右拳的小指从左拳的虎口上打出去。
随着身体转动的到位,右拳也在逐渐攥紧的过程中刚好伸展到尽头,也是在到达尽头的一瞬间将右拳攥紧的。
再来说说向回拉的左拳,左拳往回拉时,有一个小动作,一般是看不出来的,所以讲解时也要先夸大了讲:在左拳刚开始往回收时,小臂的下侧由肘用力,先向里边抹再往下边压,然后由肘用力使大臂贴着身体往身后去,小臂逐渐到肋下,最后使左拳停在脐下左边。
听起来挺复杂,其实是放大了说的,从动作中要基本看不出来。
你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把小臂看成是个锯,锯齿是朝里的,小臂向回拉时要锯木头,所以既要走的直,又要向下压着劲。
应当注意的是,出手打多大劲,回手也要拉多大劲。
向前打和向后拉、两手与身体的转动都是同时到位,在到位的瞬间两拳正好同时用力攥紧。
开始练习要慢一些,最应注意的是身体转动与出手的协调一致。
身体转动但头是一点也不动的,两眼是很正的看着前手拳,绝对不要有斜视。
B 、练习原地崩拳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些练过拳的人,由于有原来的练拳习惯,所以按我讲的方法开始学习孙存周先生传下来的拳时有些不适应:原来打拳自己感觉很有力量,练得也很过瘾,可是现在往外打拳是往前扎,感觉一点也使不上劲。
关于你自己练拳时是否感觉有力,我举个用鎯头砸核桃的例子来说明:要把坚硬的外皮砸开,又不能砸坏了里边的核桃仁,所以你手中的鎯头砸到核桃皮后马上要停住,否则核桃仁就被砸烂了。
由于往下一敲马上要停住,所以你手上、臂上感觉非常有力。
但是我们用锤子砸煤或砸石头,开始时高高举起是为了提高锤子的势能,然后用力向下砸是为了增加锤子的下降速度,最后砸在石头上把石头砸碎了,但这时我们并没感觉到自己有劲。
打击决不能像砸核桃,要像砸石头一样。
其实让你往前扎,而且是在身体保持规范的情况下扎到最远,像要把对方扎透一样,这是为了使你能把肩完全伸展出去,拳感很强烈,并使你形成这个习惯。
只要一打拳肩胯肯定到位,使你的手臂和身体成为一体,不会松散。
也就是说你向前一打,对方感受到的不只是你的拳或掌,而是你的整个身体。
当你不仅作对了“正”,而且也作对了“整”,对方感受到的是你冲撞过来的身体。
有的人抽胯放胯时,假设的在脊柱骨里的钢轴固定不住,屁股来回的甩。
这一定要严加注意,不仅是不好看,而且根本达不到整。
还有的坏习惯是打得太顺,也就是胸对正前方已经超过了45°,这可能是只顾努力向前打而把肩胯相合忽略了。
一定要保证身体与正前方45°的关系,这就是老拳书上写的 “看正是斜,看斜是正”。
不只是练拳,任何事情都要按规矩做到标准,要不然孔老夫子怎么说:“过犹不及”呢!C 、原地崩拳的高级训练:第一、原地崩拳力度训练:当你自己感觉姿势完全到位,动作也很协调、舒展时,就该进一步进行加大力度的训练了。
力度只是一种说法,并不是胳臂上用拙力,而是要打得尽量快,提高速度。
说到拳速,我想讲一个概念。
拳速是指从静止、开始发力出拳到打击完成所用的时间,这一过程用的时间越短则拳速越快。
有些人把拳速理解为一秒钟能打几拳,你想,若想多打几次肯定是一打即要停,然后再打的过程。
那岂不成了前边讲过的砸核桃的过程,是种能量的内耗。
可以设想,若真是一秒钟能打10拳,则相当于震动,已经失去了打击的效果。
如何提高出拳的速度呢?我们肯定要把转体和出拳的速度加在一起,动作是协调的。
提高出拳速度的关键之一是提高身体的转动速度身体的转动是由抽胯放胯形成的,而抽胯放胯是从两腿两脚用力而来。
腿和脚之所以能用上力,完全是由于脚用力蹬地与地面产生摩擦力,是由于两脚用力于地面、地面给你的反作用力使你身体转动。
所以真想打得快,首先要两脚两腿特别用力,小腿、大腿甚至脚趾都在一同用力,使身体突然转动。
这时你能体会到力从脚跟起的说法,也能反过来理解开始练拳时要站好三体式的必要性了。
比如说,往前打右拳,是两个大腿、小腿和脚趾像过电一样同时用力,左腿微直,膝关节向后移一点推动左胯向后;右腿微曲,膝关节稍向前,带动右胯向前。
出右拳前两腿是放松的,出右拳时两腿极度紧张用力,右拳打完了腿并没有放松下来,以保证身体的45°。
也就是说出拳前全身先放松,出拳时全身同时和过电一样由两腿发力,转胯、出拳。
拳打到位时拳也正好攥紧,这时要坚持住不可放松,这也体现出“形断意不断”,直到要打下一拳前才放松下来,准备往外打左拳。
提高出拳的速度的另一个关键是配合转体速度提高向外出手和回手的速度向前打拳的动作和原来一样仍然是向前扎到位,但由于身体转动快了则出拳一定要配合到位。
出手快了,回手也同样快,回手的方法也和原来一样,只是速度快了,拳不是停在脐下的小腹上,而是打在小腹上,甚至发出很大的击打响声。
但要注意这声音是自然形成的,不要故意制造声音效果。
应当注意练习时要扎布腰带,或把皮带卡子转到后边去,免得皮带卡子把手碰伤。
每打一拳两腿两脚就和被电击了似的非常突然的发力,或者说好像身体受冷打个寒噤似的,身体一抖搂出拳的动作就完成了。
出拳完成后身体又恢复到正常状态。
每打一拳都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打完一拳做好准备后再打下一拳。
开始频率可以慢一些,但每拳的质量一定要保证。
(编者提示:在原地崩拳的力度训练时要注意不能因速度的提高而忽略了标准要求,顶头、沉肩、坠肘、肩胯相合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是否到位?抽胯放胯是否有向外甩?头在出拳过程中是否只是震动?)第二、原地崩拳的打击节奏感训练:当你按部就班完全按要求严格训练,经过一定时间感觉到自己的力度增强了,甚至有时感觉地面的摩擦力不够。
这是因为每次打拳时,全身是一个整体,是全身在用力。
身体的转动可能会带动两脚在地面产生移动,因此要挑选摩擦力大的地面进行练习,这时你就该进行打出节奏感的练习了。
什么是节奏感呢?就和音乐一样,我们开始练习的出拳速率是平均的,是一拍一拳。
比如说,刚开始练时是5秒钟打一拳,因为打完一拳要自己仔细审查一下,有没有做得不到位或错误的地方。
随着练习时间的增长自己的功力也在增长,出拳的速率也就自然提高,但都是平均的,如一秒钟打击一拳。
开始练习有节律是为了连击拳,也就是原来只是“嗒、嗒、嗒、嗒”一个节奏,现在则练习“嗒、嗒、嗒嗒”。
其中的“嗒嗒”就是打完一拳后马上出另一拳,把中间的停顿去掉了。
若打完偶数拳打连拳“嗒嗒”则是练一面的连拳。
若打完奇数拳再打连拳则两边的连拳就都有练习机会。
也可以练三连拳“嗒嗒嗒”但心里应当清楚,连拳最后一拳打击力度大。
应当注意连拳要会打,但绝不是重点练习项目。
重点应放在流畅的原地崩拳上。
每拳都打得非常到位,而且打完一拳后停顿的时间又很短,增多你的出拳率。
这样打自己感觉很过瘾、很舒服、能打出来自信心。
当你练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自然会把连续击打分成虚实,即第一拳是佯攻,是迷惑敌人的,而且为下一个重拳做好了充分准备。
有虚有实,随心所欲。
(编者注:张烈老师在讲这一部分时总会提到假想敌的问题。
中国武术是个人训练,不像拳击一样打手靶,因此每次出拳一定要有面前的假想敌,即知道你要干什么,才能把拳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