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报业大亨内幕读后感
从北岩勋爵出发分析英国的大众化报业实践及其影响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北岩勋爵,原名为艾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斯,比维布鲁克这样评价他:“北岩是舰队街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北岩17岁就开始在一家杂志当编辑。
他的才华和努力受到当时一些报界人士的赏识,但他更想回到伦敦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回到伦敦后,创办了《回答》周刊,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自己的刊物,得益于他的经营,这份刊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后来,在1896年创办了《每日邮报》,这份报纸的创办让他确立了在舰队街的地位。
也正是这份报纸使得他成为英国大众化报刊的典范。
在这之后,北岩又创办了《每日镜报》,收揽了《泰晤士报》,还有很多地方报纸。
从而组成了庞大的报业帝国:北岩报团。
[1]一、北岩勋爵大众化的办报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伴随着这种世界经济的发展,报业垄断也随之形成。
而使得英国报业走向垄断之路的领头羊正是北岩勋爵。
(一)大众化的经营方式北岩勋爵有着过人的聪明才智。
他审时度势,在自己的报业实践中,使用了许多大众化的办报方针,这些方针的使用使得他的报刊在当时的报界一枝独秀,在英国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创办《回答》这一份综合性刊物时,内容主要以通俗知识为主,包括大量的智力游戏、奇闻轶事和名人访谈,另外还设置了很多猜谜活动用来吸引读者。
杂志提供了有趣、轻松的信息以获取中低层阶级的青睐。
虽然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哈姆斯沃斯自己杜撰出来的,但并不影响它获得巨大的盈利。
但是这还不是北岩勋爵办报高潮。
《每日邮报》是真正体现北岩办报思想的刊物,它有着很多与以往报刊不同的特色。
在内容上,北岩改变维多利亚时代侧重报道政治、社会新闻的做法,扩大报道范围,主要由小特辑、冒险和通俗故事以及读者来信组成,他还将犯罪新闻作为该报的特色。
在业务上,北岩强调“解释、简洁、清晰”的原则,要求做到文字简短,标题鲜明,以适应忙人、穷人的需要。
英国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读后感

英国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读后感篇一英国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读后感最近读了陈力丹老师写的《英国新闻传播史》,我这心里呀,那叫一个五味杂陈!说起来,这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原本我以为英国的新闻传播史嘛,不就是那些老掉牙的故事,什么报纸的诞生啦,广播的出现啦。
可真正读进去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多了去了!你想啊,以前我可能就知道个大概,觉得新闻传播不就是把消息告诉大家嘛。
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背后的那些弯弯绕绕,政治的博弈、经济的影响,甚至还有文化的渗透。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稀奇的?但我觉得这可太稀奇了!就好比你一直以为自己了解一个人,结果发现他背后藏着那么多你不知道的秘密,能不震惊吗?书里提到英国早期的新闻审查制度,那叫一个严格啊!我就在想,当时的那些记者们得有多难啊,可能写一篇报道都得提心吊胆的,生怕一不小心就触了霉头。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有勇气去当记者吗?还有啊,英国新闻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波折。
有时候发展得顺风顺水,有时候又遭遇重重困难。
这就像人生一样,起起伏伏的,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充满了不确定性,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点小纠结。
因为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历史背景,让我有点头疼。
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了,怎么就理解不了呢?但转念一想,这也正常啊,毕竟我又不是专业研究这个的,能了解个大概也不错啦!总的来说,读《英国新闻传播史》这本书,让我对英国的新闻传播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新闻自由、社会责任之类的问题。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英国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陈力丹老师的《英国新闻传播史》,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你们说,这英国的新闻传播史咋就这么精彩呢?一开始,我也就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寻思能学点知识就行。
谁能想到,我居然像着了魔似的,被它深深吸引住了!书里讲的那些事儿,就好像一部超级精彩的大片。
《英国新闻史》读后感

姓名:李晴学号:T01314121新传三班悲喜交加的自由报业史——读《英国新闻史》有感如果说自古以来的各种有形的战役最终塑造了今天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那么我认为世界各国的报业发展史则是另一种无形的战役。
自从新闻或者说报业诞生的那一刻起,这种为争取新闻自由独立的战斗就从未停歇,也许有时这种战斗比遍布铁马金戈的战场更为波澜壮阔、风起云涌。
在这场长久的博弈中,成功,固可喜;失败,固悲哀。
但一切都只是暂时的。
这是一场长久的悲喜交加的战斗。
有形抑或无形,无论哪种形式、哪个方面的战斗,我想,人类的目标确切的说是人民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肉体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灵魂的自由。
不同国家争取新闻自由的方式有同有异,在众多斗争中,英国新闻史算得上是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在此,我便根据自己读的由詹姆斯•卡瑞和珍•辛顿两位英国新闻学者合著的《有权无责——英国新闻史》(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The Press, Broadcasting, and New Media in Britain)一书,来表达一下我对新国新闻史的感受以及对这本书的感受。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报业史、广播电视史、新媒体的兴起、媒介理论和媒介政策。
而我主要注意的则是“报业史”这部分,它用大众化的语言向读者描绘了英国报业斗争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不落窠臼的观点。
英国报业有300多年的历史,曾是近代报业的中心,在当今西方世界的新闻事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报业真正取得自由权的历史却并不长。
大卫•钱尼说:“人们一般认为,英国报业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取得自由权的。
”这个观点最早出现于对维多利亚时期新闻史的开拓性研究之中,并从那时起,一再出现于新闻史和近代英国史的研究之中,几乎无人质疑。
但是从詹姆斯•卡瑞在本书中给我们展示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英国报业发展斗争情况看来,十九世纪中期的那段时间,英国并没有开创报业自由独立的新纪元;事实上,只是以一个新的报业审查系统取代了之前的政府对报业苛刻无理的压制,这个系统比以前任何时期的审查都更实际,更有效。
人民的英国史读后感

人民的英国史读后感以前总觉得英国历史就是一群戴着假发、穿着华丽衣服的贵族在宫廷里勾心斗角。
可这本书一翻开,嚯!原来在那些高大城堡的阴影下,普通老百姓也有着自己波澜壮阔的故事。
从早期的凯尔特人被罗马人欺负开始,那些普通的凯尔特人可没坐以待毙。
虽然在强大的罗马军团面前他们可能显得弱小,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土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顽强抵抗。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强大的对手,咱也不能轻易认怂啊。
再说到中世纪的农民,那时候的日子可真苦。
被领主压榨得死死的,就像一群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想飞却飞不高。
他们偶尔也会奋起反抗,像什么瓦特·泰勒起义。
这些农民就像是一群突然觉醒的勇士,高举着自己的锄头和镰刀,冲向那些不公平的待遇。
这让我想到,当人被逼到一定份上,再老实巴交的人也会爆发小宇宙呢。
英国的工业革命那是相当有名了,但这本书里可没光讲那些发明机器的大发明家们的风光。
那些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干活的工人们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主角。
他们在黑暗、嘈杂、充满危险的工厂里劳作,工资还少得可怜。
可是他们也在努力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组织工会啥的。
这就像是一群在黑暗隧道里摸索前行的人,虽然前面黑漆漆的,但一直在努力寻找出口。
而且书里还提到了英国的工人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的过程。
他们从被忽视的一群人,慢慢地变成了一股不能被忽视的力量。
这就像一颗小种子,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穿越者,穿梭在英国各个时代的大街小巷,看到了那些普通人民的喜怒哀乐。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历史不只是少数人的荣耀史,更是广大人民的奋斗史、抗争史。
读完之后,我就想啊,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历史,都不能只看那些表面的华丽,得深挖那些藏在底下的普通大众的故事。
因为正是这些无数的普通人,才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真正动力。
就像咱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人,虽然单个人看起来不起眼,但聚在一起,那可就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力量呢。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读后感

当代西方新闻媒体读后感西方新闻媒体啊,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怪东西的大杂烩,看了之后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又有点无奈。
首先呢,西方新闻媒体常常号称自己是“自由的灯塔”,啥新闻都能报,啥观点都能说。
可实际上呢?哼!这里面的水可深了。
很多时候,他们报道的所谓“新闻”,就像是精心编排的一出戏。
就拿一些国际事件来说吧,他们为了迎合自己国家的政治立场,或者某些利益集团的需求,那真是把事实像揉面团一样捏来捏去。
比如说在报道其他国家的时候,特别是那些和西方有点不对付的国家,那简直就是拿着放大镜找毛病,芝麻大点的事儿能给你说成西瓜那么大。
一些正常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小问题,到了他们嘴里就变成了这个国家要“完蛋”的证据。
然后还一副“正义使者”的模样,在那指手画脚,真是让人看了就想翻白眼。
再说说他们的娱乐化倾向。
你能想象吗?有时候一些严肃的政治事件或者社会问题,他们也能给你整成一场闹剧。
标题起得那叫一个耸人听闻,就为了吸引眼球,多卖几份报纸或者多几个点击量。
内容呢?可能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没多少,倒是各种花边新闻、小道消息塞得满满当当。
这就好比你去饭店点了一道招牌菜,结果端上来的却是一堆乱七八糟的配菜,主菜就那么一小丁点儿,你说气人不?不过呢,西方新闻媒体也不是一无是处。
在一些本土的社会监督方面,偶尔也能发挥点作用。
比如说揭露一些企业的黑幕啊,或者某些地方官员的不当行为。
但这也得看情况,要是涉及到那些真正有权有势的大财团或者政治势力,那可就不一定能报道得那么彻底了。
而且西方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够奇葩的。
大家都拼命地想标新立异,结果就导致新闻质量参差不齐。
今天这个媒体说东,明天那个媒体说西,老百姓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
就像一群小孩在吵架,各说各话,谁也不服谁。
总之呢,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就像一个万花筒,看起来花花绿绿的很热闹,但你要是仔细去看里面的图案,很多都是扭曲变形的。
他们口口声声说的那些高大上的新闻理念,在现实面前常常变得很滑稽。
阅读英国名著小说读后感(精选5篇)

阅读英国名著小说读后感(精选5篇)阅读英国名著小说读后感(精选篇1)层层雾气弥漫在繁华都市,散在房屋之间,树枝之上,小巷尽头。
从光亮繁华的城区,飘散到昏暗脏乱的角落。
它见过繁华掩盖之下的罪恶滋生,也嗅过污浊无法淹没的花开幽香,在最黑暗的地方,也有美的诞生,这个美就是人性之美——善良。
《雾都孤儿》讲述了失去双亲的男孩奥利弗如何在伦敦挣扎生活,陷入犯罪偷窃团伙,最后被拯救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不是小奥利弗,不是慈祥的老绅士布朗洛,而是犯罪团伙中的南希。
南希是赛克斯的情妇,是小团伙中的一个良心未泯的女子,她看见与自己的命运相似,都痛失双亲的小奥列弗时,便下定决心要拯救他。
南希很爱赛克斯,但善良依旧占了上风。
她冒死给老绅士传递信息、打探同伴的密谋,竭力守护年幼的奥利弗。
奥利弗最终拥有幸福的家,她功不可没。
但她的命运却如此不幸,在她传信被发现后,死在了她深爱的男人手下。
老绅士布朗洛厉声喝道:“连那个女子,也因为善良诞生了一种近乎美德的品质!”要知道一个地位高贵、名望极高的老绅士,会如此评价一个情妇女子,不论阶层差别,可见南希是多么值得敬佩与尊敬。
她虽从小生活在那个堆满污垢。
染着黑暗的角落,但依旧保存着那颗善良的心!她不枉活这一生,她为奥利弗的勇敢付出为她自己洗去了一切污渍与黑暗,将自己带到了明亮的阳光下。
伦敦逸散的雾见证了一切,看见了在世界抛弃的角落,那一朵野百合的绽放,人性之美的幽香飘在雾蒙蒙的城市,即使遍地的污浊,也掩不去那抹幽香,南希如那朵百合,身处污浊之中,却向往光明,选择光明。
正如哈利·波特中的女食死徒纳西莎,她为了光明冒死对黑魔王及一群凶恶的伙伴撒了谎,救下了正义最后的希望。
最终,依靠这个,哈利·波特打败了黑魔王,使巫师界脱离了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她们都身处黑暗,她们挣扎着爬出了沼泽,她们为的是一个信念,一个善念,它像一只巨手将她们推出沼泽,推至温暖的阳光下,她们选择了善良选择了正义,渡过个个沼泽,她们拨开重重迷雾,踏过层层荆棘,她们循着淡淡幽香,离开了黑暗,终于站在了阳光下。
百万英镑一个真实的故事读后感

百万英镑一个真实的故事读后感## Summary of the Novel: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is a captivat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novel by Mark Twain that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of money. 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Henry Adams, an impoverished and ethical young American who stumbles upon a million-pound banknote during his travels in London.As Henry struggles to navigate his newfound wealth, he quickly discovers that money can be a double-edged sword. While it grants him access to a luxurious lifestyle and the admiration of society, it also exposes him to the greed, envy, and opportunism of others.Through a series of comical and often absurd encounters, Henry learns valuable lessons about the true value ofwealth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one's integrity. The novel culminates in a poignant revelation about thenature of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In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Mark Twain ingeniously uses satire and social commentary to illuminate the complexities of wealth and social class. It is a timeless and thought-provoking novel that 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today.##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ovel's Themes.The Power and Corruption of Money: The novel explores the immense power that money can wield over people's lives. Henry's newfound wealth transforms his status and relationships, but it also reveals the dark side of human nature. The characters who surround Henry are often motivated by greed and self-interest, and they seek to exploit his wealth for their own gain.The Importance of Integrity: Despite the temptations that come with his newfound wealth, Henry remains steadfast in his ethical beliefs. He refuses to compromise his integrity or engage in dishonest behavior. Through hisactions, Henr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one's moral compass, eve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The True Value of Happiness: The novel ultimately questions the notion that wealth equates to happiness. Henry's journey leads him to realize that true happiness lies not in material possessions but in relationships,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fulfillment.Satire and Social Commentary: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is a satirical novel that uses humor and exaggeration to expose the follies and hypocrisies of society. Twain pokes fun at the superficiality of high society, the greed of the wealthy, and the gullibility of the masses.## Personal Reflection on the Novel."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is a compell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novel that has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me. Twain's masterful use of satire and social commentary has led me to reflect on the complexities of wealth,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ity, and the true nature ofhappiness.Henry Adams's journey is a reminder that money is not the ultimate source of fulfillment. True happiness lies in relationships, experiences, and living a life that aligns with our values. The novel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resisting the temptations that come with wealth and maintaining one's integrity, even when it is difficult.Overall,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 is a classic novel that continues to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and lesson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t is a must-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the complexities of wealth, society, and the human condition.中文回答:百万英镑的银行券是马克吐温的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的小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金钱的变革力量。
英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英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英国名著读后感1000字(精选篇1)每天的傍晚是我的读书时间,我喜欢这份宁静、温馨和从容。
就是伴着这份宁静从容,我读完了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并看完了它的同名电影与电视剧。
虽然上学期间读过这部小说,但也只是走马观花,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这次细细品读,才发现它的真正魅力,让人久久回味。
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出生于18世纪的英国乡村小镇,她没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她终身未婚。
奥斯汀的作品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了当时英国乡村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与田园风光,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爱情风波,一扫当时文学界假浪漫主义潮流。
《傲慢与偏见》全书讲述了四桩不同的婚姻,展现了奥斯汀的婚恋观,在她眼里,其中的两桩婚姻是不幸的:一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表兄柯林斯的婚姻,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二是伊丽莎白的么妹丽迪雅与威尔的婚姻,完全建立在初次相识与美貌之上。
夏绿蒂是一个聪明的女子,但却接受了自高自大、愚蠢的柯林斯的未婚,只因家里没有多少财产。
对于婚后生活,夏绿蒂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这样的婚姻状况在现代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认为单纯的以物质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一个感情淡而无味的婚姻里,人的乐趣何存?夏绿蒂固然可以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永远是苍白的,她安排与柯林斯每天见面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她是多么聪明,但又是多么可怜可悲啊,一个无财产的女子就这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
伊丽莎白的么妹丽迪雅是另一种情况的婚姻。
在五姐妹当中,她行为最为放荡无知,每日只知与军官调情。
她贪恋威尔的美貌,冲动的跟威尔一个表面温文尔雅,实际生活放荡的人私奔,置家人的感受于不顾。
后经达西的慷慨解救,两人才苟合结婚,婚后丽迪雅还在家人面前炫耀幸福,实在是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女人。
嫁给了一个伪君子,可想而知婚后生活如何拮据,全靠伊丽莎白与达西救济生活。
奥斯汀所推崇的是后两桩婚姻: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吉英与彬格莱的婚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还是理想
读《英国报业大亨内幕》有感
文/华文生2011202353 新闻5班当我在图书馆里寻找关于外国新闻史方面的专著时,这本书很快吸引住我的眼球------《英国报业大亨内幕》①。
初看书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像是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导,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
初读这本书,感觉十分吃力。
书中涉及到许多报业和报业主的名称,如《旧金山考察家报》、《每日快报》、《政治纪事报》、《泰晤士报》和比富布鲁克勋爵、赫斯特、哈罗德、艾尔弗雷特·哈姆斯沃恩等。
这些人物和报纸之间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给我阅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读罢几遍之后,我才对这本书有了个整体的了解和形成了些自己的思考。
这本书共七个章节,依次是:大报业主、一个时代的结束、报业中的陈规陋习、争取销售、在地平线上、新人物:汤姆森、默多克、安德森和马修斯、一个陷入内战的行业。
这本书的情节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线索展开的,讲述的主要都是英国舰队街②的各家媒体的状况。
在第一章《大报业主》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各大报业主的勾心斗角和在报纸所有权上的交易。
不难看出,报业主们想拥有报纸的目的并非为了追求新闻理想或发财致富,他们甚至在刚刚接手一家报纸后就把他的报纸变成自己的政治工具。
正如后来的一个皇家委员会指出,拥有这些报纸“是为了获得掌握这些报纸会享有的威望以及政治和社会影响③”。
比如书中引用到美国的例子,赫斯特在接手《旧金山考察家报》后通过在报纸中对自己的宣传和煽情就成功地竞选为国会议员。
如同赫斯特一样,许多报业主最终并没有捞到自己想要的政治权利。
我觉得他们未达到目的的原因主要是:一,报业主在报纸中的煽情和自我美化并不能长期地吸引读者。
尽管许多报纸销售量日益增加,但销售量增加的原因在于报纸上深受读者喜欢的闲话、知识点滴和丑闻,并非关于报业主的信息。
二、时代造英雄,但在当时报纸对国
①(英)西蒙・詹金斯著,文贞译;新华出版社,北京,1982年5月第一版
②舰队街是英国伦敦市内一条著名的街道,依邻近的舰队河命名。
一直到1980年代舰队街都是传统上英国媒体的总部,因此被称为英国报纸的老家。
③《英国报业大亨内幕》书中第3页。
家大事产生决定影响的时期并不多,因此企图在政治的风口浪尖上通过报纸扩大报业主的影响就希望渺茫了。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的事情所处的时代经历了世界大战,但是作者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去介绍战争给报业带来的影响。
与其他同学之前所做的读书报告中专门谈到新闻传播给战争带来的影响不一样,我觉得在这里作者仍着重强调当时报业的买卖与人们企图通过报业实现政治野心的妄想,更说明了当时报业的畸形发展。
但不管报业主出于何种目的经营报纸,然而追求报纸的发行量和销售额始终是报业主们的基本需要。
所以在第二章《一个时代的结束》中,作者重点谈到了不同报纸销售量的现状和如何提高销售量。
比如说到《新闻纪事报》的财政与发行量的不平衡。
“这家报纸在发行量方面是成功的,而在财政方面是失败的。
①”另外我觉得,当时家庭拥有电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所以对一些报纸的冲击可能也很大。
总结全文,联系第四章《争取销售》,我得出报业主们提高销售量的方法包括:排挤竞争对手,展开推销运动、主流报纸与小报的合并、编辑方针和报纸内容的改革、技术垄断、向人民宣誓②、为亏损的报纸重新命名后出版等。
尽管在第二章作者重点谈及了如何提高报纸的销售量,但是我觉得销售量的增加并不等于销售额的丰收,有时候报业主为了使自己销量很低的A报纸扩大销售量,不惜从B报纸的盈利中拿出大量的钱投资到A报纸上。
因此我觉得他们扩大提高销售量的初衷仍然是企图通过报纸来宣传自己以达到自己的政治愿望。
在第三章《报业中的陈规陋习》中,作者开始重点突出报业圈子中的经济问题。
在报纸生产的各个环节上的工人们为了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防止别人随便进入被公认为很赚钱和他们非常珍视的这个行业,便纷纷建立起行业工会。
比如说,为了防止他们各自的工种被侵犯或取消或被别人学到,印刷工人、铸版工人等纷纷组织形成自己的工会。
根据书中说的,一旦成立工会之后,他们在全国性工资谈判问题上将共同行动,巧妙地直接地对资方施加压力(其实这里到底是怎样施加压力和为什么联合后就能施加压力,我读完全书始终未能理解)。
具体来说,除了工人们的各种运动造成经济方面的麻烦外,重要的是当时极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从某一方面来说,工人收取合理的每日出勤工资,但是有些工人由于不在考勤地工
①《英国报业大亨内幕》书中第23页。
②如马克斯韦尔针对《太阳报》提出,“不可更改地规定,该报在任何时候都要像工党提供明确的、忠心耿耿的支持”。
作,所以又由此产生了“计件工资”,最后工作在考勤地的工人们居然也提出收取计件工资的要求,在面临工会发出举行破坏性会议的威胁等压力下,资方不得不答应这种荒谬的要求。
正如联合报纸公司承认:“资方不愿冒中断生产的风险去反对增加工资和增加人员的要求。
”这一切正像一位经理向1962年皇家新闻委员会所说的那样,“我们付基本工资使工人上班。
然后,我们还必须为他们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付钱。
”
由于工人的增加,而工作量的增速却没有工人数量增加的快,长期下来便有许多“虚额工人”,给财政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随着这些问题的愈演愈烈,资方终于开始改革。
但工会只是同意降低工人数量,而且附带条件是要求对每个工人增加工资。
我觉得在当时资方答应附带条件减少工人数量是明智之举。
就报社本身而言,减少工人并不会明显地影响报纸生产,因为大部分被裁剪的人员是“虚额人员”;同时在报社可以裁人的这种机制下,会对提高工人工作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这并没有使得舰队街上的报业发展形式扭转,直到1977年8月,在这个对于读者和广告雇主来说均属淡季的季节,《金融时报》坚决拒付不合理的那部分工资,“吉布森勋爵全力支持经理坚持下去,需要多久就坚持多久。
关闭十六天之后,全国印刷工人协会同意就新的协议进行谈判。
于是,领干薪的制度结束了”①。
在脱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追求后,报业主们开始了理想中的新闻工作,“他们的唯一野心就是‘写一篇好报道’或者只是‘用正当手段正一点钱’”②。
其中我觉得资方能够摆脱不合理的工资支付制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应用了新技术,比如他们不再使用活字排版技术,而使用新的电脑终端,这样就让报纸生产对工人的依赖性减小了。
报业集团在不断独立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受工人劳动力的影响越来越小,然而同时一些工人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也从事兼职工作,不再与报社纠缠。
这样也给报业主们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实践理想新闻事业的空间。
比如,“尽管默多克发现《太阳报》主编拉里·拉姆完全反映了他的观点和方向,但是默多克的报纸始终是默多克的。
③”“记者和电传广告女郎都有权直接使用电脑排字设备,全国印刷工人协会的排字工人对这种设备不享有垄断权。
④”
虽然报业发展到这种地步,给工人带来的影响是失业,但是对于报业主以及新闻事业仍然是一件喜事。
新报业主们对理想新闻事业的追求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比如,汤姆森认为自己对报纸的责任是道义上的,而非是在法律上必须履行的义务。
①《英国报业大亨内幕》书中第120页。
②书中第73页。
③书中第95页。
④书中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