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语言的应用
镜头语言的运用

镜头语言的运用镜头语言是电影艺术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它通过摄像机的选择、角度、切换和运动等方式来传达情感、展示故事,与观众进行情感沟通。
通过巧妙运用镜头语言,导演能够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电影的世界,加深观众对情感和故事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镜头语言的运用,并分析其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首先,镜头语言通过摄像机的选择来传达情感和展示故事。
在电影中,导演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镜头来呈现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例如,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拍摄宽阔的景象,营造宏大的气氛;而使用长焦镜头则可以拉近拍摄的对象,突出细节和情感。
此外,导演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如低角度、高角度或斜角度,来改变观众对事物的观感和情感交流。
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镜头和角度,导演能够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深化剧情的表达。
其次,镜头语言的运用还包括镜头的切换和运动。
镜头切换是指通过不同角度的镜头来切换画面。
这种技巧经常用于表现不同角色的对话、情感和动作。
例如,当两个角色进行对话时,导演可以通过快速的镜头切换来展示两者的不同表情和心理状态,增强观众对话的紧张感。
此外,镜头运动也是镜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演可以通过摄像机的移动、跟随和轨迹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例如,平稳的跟踪镜头可以展示角色的行动和旅程,增强观众对故事的代入感。
通过上述的运用,镜头语言在电影中可以达到多种效果。
首先,镜头语言能够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度。
当镜头贴近角色、展示细节时,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经历,与角色产生共鸣。
其次,镜头语言还能够增强电影的节奏感和紧张感。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镜头切换和运动,导演能够掌握电影的节奏,有效地激发观众的情感和注意力。
最后,镜头语言还能够展示电影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通过选择独特的角度和构图,导演可以创造出各种视觉效果,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然而,要想有效地运用镜头语言,导演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创意。
首先,导演需要深入理解剧本和故事,把握故事的核心和情感。
镜头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镜头语言的作用和意义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需要通过影像语言来传达信息,而镜头语言是其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镜头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传递影像的手段,更是导演和观众进行交流的桥梁,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镜头语言的作用首先,镜头语言的作用是多面的。
通过镜头的移动、体位、姿态、焦距、光线等手段的调整,镜头语言能够对物体、人物、场景的大小、形状、空间关系、动静、色彩、亮度等进行刻画和表达,达到准确传达影片主题和导演意图的目的。
其次,镜头语言的作用也是情感性的。
通过不同的拍摄方式,能够体现出角色的情感转变,也能够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
比如通过推进拍摄方式,让观众感到角色的紧张情绪更加真实,或者通过慢镜头的运用,让观众感到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
最后,镜头语言的作用也是思考性的。
电影镜头语言能够体现出导演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为观众提供深度思考的空间和自我审视的机会。
而观众对镜头语言的理解和解读,也能够带来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二、镜头语言的意义除此之外,镜头语言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它是导演的“笔”。
导演通过调整镜头运动、镜头体位、镜头姿态、镜头焦距、画面构图、光源及颜色搭配等,用影像语言刻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维方式,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其次,镜头语言也是影片的“语言”。
影像语言作为电影表现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影片中传达情感、表达主题、展现角色、开发故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镜头语言是观众的“媒介”。
作为电影媒介与观众之间的桥梁,通过对影像语言的理解和解读,观众能够体会到电影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达到电影的欣赏与审美的效果,能够引发内心的反思和思考。
最后,镜头语言的意义也是文化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电影镜头语言的理解和解读有着种种不同,因此,不同的电影语言能够带给观众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视角,也成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
总之,电影是一种影像语言的艺术,而镜头语言是实现这种影像语言的重要手段。
浅谈融媒体时代人物类短视频镜头语言的应用

浅谈融媒体时代人物类短视频镜头语言的应用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代,短视频内容已经涵盖了各个领域,涉及到人物类短视频镜头语言的应用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分析融媒体时代人物类短视频镜头语言的应用,以期为影视创作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一、文字与镜头的结合在人物类短视频中,文字和镜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视频的语言。
文字可以通过字幕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中,起到提示、解说和引导的作用。
文字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并且在表达情感和情节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叙述一个人物的故事时,文字可以起到介绍人物的身份、经历和内心世界的作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人物。
而镜头则是文字的具体化呈现,通过摄影、剪辑和画面构图等手法,将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展现出来,给观众以直观的感受。
二、人物的特写镜头在人物类短视频中,人物的特写镜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镜头语言。
特写镜头可以将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肢体语言等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特写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加贴近人物,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矛盾,从而更好地产生共鸣。
在短视频中,特写镜头可以通过变焦、镜头选择、光影等手法加以突出,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使观众更加专注于人物的情感表达。
三、运用动态镜头讲述故事动态镜头在人物类短视频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镜头的移动、切换、拍摄角度等手法,可以使得视频更加生动、丰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视频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
在叙述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动态镜头可以通过镜头的移动、跟随人物的行走、旋转等手法,将人物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为故事的叙述增添更多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张力。
在讲述人物故事的过程中,动态镜头也可以通过剧烈的画面运动、镜头切换等手法,提升视频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使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去。
四、音乐的运用在人物类短视频中,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镜头语言的应用

镜头语言镜头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
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目录一、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二、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简述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策略

简述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策略电视新闻摄像往往借助于视觉语言来传达信息。
而视觉语言的核心是镜头语言,它是一种通过镜头视角、构图、运动和灯光等手段来表达所需信息的语言。
通过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摄像工作者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的背后故事,从而产生更强的共鸣感和情感共鸣。
为了让电视新闻摄像更加丰富多彩,摄像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镜头语言来进行应用策略。
一、镜头视角不同的镜头视角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从而增强其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镜头视角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全景广角视角、中景视角、特写镜头视角、空中视角。
全景广角视角——可以用来展示更广阔的景象。
通过放大画面,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现场的大致情况。
中景视角——可以用来突出重点。
通过焦距调节,让观众看到该事件的主人公。
特写镜头视角——可以用来呈现事件的细节。
通过微距镜头,让观众看到事件的细节,以便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
空中视角——可以用来展现地理环境。
通过飞行器,呈现最近的地景,提供对环境的直观印象。
二、构图技巧构图技巧是指将画面中的元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一个有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明确的构图技巧可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新闻,并加深他们对新闻的印象。
对于构图技巧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对称构图、三分构图、倾斜构图、地平线构图。
对称构图——可以用来呈现井然有序的感觉。
通过摆放相似的元素,如形状相似、大小相等的物品,让观众感到相似之处,从而形成整体感。
三分构图——可以用来揭示主题和传达信息。
通过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让观众对整个画面有三种不同的视角,让观众对画面十分有兴趣。
倾斜构图——可以用来创造紧张的氛围和瞬间冲击感。
通过将画面倾斜,让观众感到不稳定,从而创造紧张的气氛。
地平线构图——可以用来表现远景和近景的景象。
通过参考地平线和画面的各个部分,让观众了解自然环境并体验生动的景象。
三、镜头运动镜头运动是指在拍摄过程中对镜头的移动和摇晃的方式进行控制,以呈现出具有感官效果的效果。
如何在视频中运用镜头语言传达信息

如何在视频中运用镜头语言传达信息镜头语言是电影或视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镜头的角度、距离、运动和组合等手段,传达给观众丰富的信息。
在视频中正确运用镜头语言,可以有效地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增强情节的表现力,并且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视频中的故事。
本文将围绕如何在视频中运用镜头语言传达信息展开论述。
一、镜头角度的运用镜头角度是指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的夹角关系,不同角度传达出不同的视角和情绪。
合理的运用镜头角度可以增强视频的表现力,让观众更好地进入故事情节。
1. 高角度拍摄通过高角度拍摄,可以让被拍摄对象显得无助、渺小或者弱小,给观众一种俯视的感觉,产生一种力量上的优势感。
例如,在动作片中,高角度拍摄可以突出主角的英勇和威猛。
2. 低角度拍摄与高角度相反,低角度拍摄可以让被拍摄对象显得威严和强大,给观众一种仰视的感觉。
例如,在超级英雄电影中,低角度拍摄可以突出英雄的威严和不可战胜性。
3. 平视角度拍摄平视角度拍摄是最常见的拍摄方式,可以让观众与被拍摄对象处于同一高度,产生一种平等、亲近的感觉。
例如,在情感剧中,平视角度拍摄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
二、镜头距离的运用镜头距离是指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适当的运用镜头距离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观点。
1. 远景镜头远景镜头可以传达出被拍摄对象的环境、背景和广阔感。
例如,在自然纪录片中,远景镜头可以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呈现给观众。
2. 近景镜头近景镜头可以突出被拍摄对象的细节和特征,让观众更加关注。
例如,在广告中,近景镜头可以将产品的细节展示给观众。
3. 中景镜头中景镜头是一种常见的镜头距离,可以在观众和被拍摄对象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和距离感。
例如,在剧情片中,中景镜头可以将角色的表演和情感展示给观众。
三、镜头运动的运用镜头运动是指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的移动方式,可以通过镜头运动传达出不同的表现效果和情感。
1. 追踪镜头运动追踪镜头运动可以跟随被拍摄对象的移动,增强观众与被拍摄对象的亲密感。
浅谈融媒体时代人物类短视频镜头语言的应用

浅谈融媒体时代人物类短视频镜头语言的应用
在人物类短视频中,镜头语言的运用可以帮助观众迅速建立与人物的情感连接。
通过
镜头的构图、拍摄角度以及特殊的运动方式等,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绪、
性格和内心世界。
在展示一个悲伤的人物时,可以使用特写镜头来突出其表情细节,通过
拉近镜头的方式让观众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而在表现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物时,则可以
运用运动镜头来展现其活力和生命力。
适合人物特点的镜头语言可以使观众更加贴近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在人物类短视频中,镜头语言还可以用来传达故事的背景信息和情绪氛围。
通过镜头
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将人物与背景环境相结合,显示出特定的情景。
在描述一个冒险家的
故事时,可以使用广角镜头来拍摄宽阔的自然风景,以展示冒险心态和广大胸怀。
而在描
绘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时,则可以使用近景镜头来强调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亲密关系。
通过
这种方式,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氛围。
人物类短视频的镜头语言应用在融媒体时代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适合人物特点的镜头
语言运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连接。
镜头语言
还可以传达故事的背景信息和情绪氛围,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氛围。
人
物类短视频的镜头语言应用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特点和作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在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火爆,而人物类短视频的镜头语言应用也
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运用分析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运用分析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摄像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镜头语言作为摄像技术的一部分,在电视新闻摄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镜头语言是指通过镜头镜头的选择、运动、构图、角度和长度等来传达信息、情感和意义的表现手法。
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表达方式和传达信息的载体。
本文将从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通过摄像头的选择和构图,摄像师可以展现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以及细节部分,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现场情况。
在报道冲突事件时,采用中远景和特写镜头,可以使观众更真实地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和冲突双方的情绪变化。
这样,观众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能够得到提高。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摄像师通过镜头的选择和运动,可以将新闻事件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和画面感,从而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提高新闻报道的观赏性。
在报道大型庆典活动时,采用航拍和特写镜头,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欣赏到活动场面的热闹和绚丽,增加报道的观赏性。
而且,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应用,也能够传递新闻报道的信息和背景。
通过镜头的选择和构图,摄像师可以将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和背景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报道的来龙去脉。
例如在报道政治会议时,采用环景镜头和中景镜头,可以使观众更清晰地看到会议现场和与会人员,了解会议的规模和重要议题,传递会议的信息和背景。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摄像中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增强报道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还能够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传递报道的信息和背景。
摄像师在拍摄新闻报道时,需要充分运用镜头语言,以便更好地呈现新闻事件,增加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观众在观看新闻报道时,也需要注意观察镜头语言的运用,以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和背后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头语言镜头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
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目录一、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二、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如轨道或摇臂,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
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像。
降:下降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
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
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
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长:指长镜头。
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反打:指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
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淡入:又称渐显。
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
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
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
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
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由于划:又称“划入划出”。
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
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
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
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
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
“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
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
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
“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
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其他名词: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
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
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
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
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
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
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
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
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
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
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
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
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
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变成1:1.66至1:1.85,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
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
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景和镜头的基本含义“景”就是指银幕和屏幕上的单个画面图象,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不同的画面叫“景别”,景和景别都是一个空间概念,而“镜头”头则不同,它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镜头就是摄影机或摄象机从开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
所以,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景,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
镜头的形态以及景别的拍摄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景别是由视距来确定和划分的,所谓视距,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镜头内,或者说一个电影句子内,就应包括经过严格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景。
因此,便有了各种景别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种景别,概括的说,可分五大类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其中还分为大全景;大特写。
每一单个镜头镜头的形态有以下四个方面构成:景别,远景(1)景别,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