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语言的应用

镜头语言的应用
镜头语言的应用

镜头语言

镜头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目录

一、景别: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二、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

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如轨道或摇臂,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像。

降:下降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反打:指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先从一边拍男,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像机不动,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化:又称“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由于划:又称“划入划出”。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

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装配、剪切之意,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

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变成1:1.66至1:1.85,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和放映时,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以压缩画面高度,但不改变画面宽度,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2)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景和镜头的基本含义

“景”就是指银幕和屏幕上的单个画面图象,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不同的画面叫“景别”,景和景别都是一个空间概念,而“镜头”头则不同,它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镜头就是摄影机或摄象机从开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景,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

镜头的形态以及景别的拍摄

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景别是由视距来确定和划分的,所谓视距,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一个镜头内,或者说一个电影句子内,就应包括经过严格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种景别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种景别,概括的说,可分五大类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

写。其中还分为大全景;大特写。每一单个镜头镜头的形态有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景别,远景

(1)景别,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各种景别的界定以人在画面中的比例为准。如远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现人被周围世界吞没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摄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较接近生活中人们常规的视野,一般情况下的运用过程,都适于在这种均衡;平稳的景别中表现。近景和特写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镜头,它们象放大镜似的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细部,当导演要强调人物的瞬间反应或激情,给予观众情绪冲击力的时候,近景和特写就突出地发挥着他那逼近观察的作用。大特写一般指人脸上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这是用的极少,但一用则让人过目难忘的一种镜头。

景别决定着我们对银幕上人和事物关系的程度,它所产生的不同构图又创造着各种造型表现的不同意向.通过景别的变化给观众带来的时远时近,时粗疏,时细密,时而浏览品味时而一目了然的观察方式,是电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个方向上镜位的选择,以摄影机和被摄对象的不同方位关系,分为正;侧;背;平;仰;俯等。

移动形式

(3)移动形式,移动镜头推;拉;摇;移;升;降以及综合镜头。镜头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对角度和景别的修饰和扩充,横向,垂直,纵身诸多方向上的移位,达到在运动中观察的效果,跟固定镜头的静止观察互为补充。运动镜头所造成的画面空间不断变化,更大程度地还原了活动的人在活动的世界中的视觉感受,接近(推);离开(拉);环视;摇首;和俯身(摇下)边走边看(移);紧紧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种种复合的动态观察(综合运动),这些也正是更为生动地描述剧情展现动作的必要手段。

长度

(4)长度,镜头的时间以胶片的长度来折算,摄影机每一秒钟拍摄24画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镜头就是2秒,90英尺的镜头就是一分钟。通常一部影片的长度一个半小时,胶片总长度既90(英尺)x90(分钟)=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镜头数大约300-1000个左右,如果3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每个镜头长27英尺,18秒钟,而900个镜头的影片,平均镜头就变成了90英尺,6秒钟。从这个粗略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来镜头长度的意义——它是导演通过时间控制创造电影叙述节奏的媒介。

一个镜头的长度是由内,外两个因素决定的。内部因素即镜头内容和空间形态的制约,画面内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响着镜头长度。外部因素是指镜头段落与全片镜头序列的叙述节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缓的讲法多用长镜头,追逐;暴力;欢乐;恐怖的场面和惊险;战争;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镜头为主。

镜头的长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景别;角度;运动形式;长度,把每一个镜头以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构成影片的一个内容单元,同时,他们又跟相连的镜头和全片镜头的形态建立起各种对应关系,成为影片蒙太奇结构中最基本的元素。确定每一个镜头的形态时都不应孤立,单一地进行,要通盘考虑下,把总体的形态。把握,分别落实到一个个镜头及相互关系中。

在安排一个镜头时,应考虑到根据故事内容,镜头的具体布局,哪一角度更富于

动作性或感染力,连贯性,预期的视觉效果和情绪效果,剪辑方案以及切出镜头和插

入镜头的运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结构感,画面宽度以多长为宜,怎样改变和转换

观众的注意力,怎样运用主观镜头或客观镜头。一个镜头在一场戏中究竟应占多长时间,以及怎样确立或改变拍摄对象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等等。

镜头的组接方式

单个镜头虽然都有一定的含义,但是要按照剧情的发展,有机地,自然流畅地组

接起来,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于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镜头组接方式。显;隐;化;切;等,这就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不同的组接方式

显,又叫渐显;渐显;淡入,这就是画面从空白或全黑中渐渐现出。

隐,又叫渐隐;淡出,与渐现正好相反,就是画面逐渐退隐直到完全消失。

若将渐隐和渐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明显的间歇感这就是告诉了观众,这是一个

完整的段落的结束和另一个段落的开始。

化,又叫“溶”或叫“叠化”上一个画面在下一个正在显现时渐渐消失叫“化出”下一个

画面在上一个画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渐出现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来表现一些

不完整的段落之间的时间分割。运用叠化能表现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切,又叫“切换”具体讲,又可分为连续性切换和穿插性切换。

连续切换,即后一画面中所表现的动作是前一画面中动作的继续或者是前一画面

中所展现的内容的一部分。把其间的许多不必要表现的过程都“切”去了,不但脉络清晰,而且简洁流畅。这便是连续切换。

穿插性切换,它与连续性切换不同,后一镜头不是前一画面中某一动作的继续,

他不包括前一画面的某些部分。但它们有内在的相关因素,在整个故事发展的链条中

是可以连接在一起的。

关于镜头(画面)的上述组接方式,只是影视艺术剪辑的多种多样手法中的几种。

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技巧性组接。如果画面的组接使用的是隐;显;化等手法就须

在剪辑组接时使用某些光学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组接。而切换则无须使用任何光学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组接。

关于影视画面的各种组接方式,实际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画面转换和组接中的具体

运用。电影和电视其所以通过画面说话,成为能讲故事的叙述艺术,只因为它们具有

一种最基本的构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视成为独特艺术的基本特性,又是

影视画面实现基本叙事功能的一种“语法修辞”,或者说影视和电视能够成为完美而独

立的艺术的基本手段。

在电影的制作中,需要将全片所表现的内容,分解成许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

完成后,在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按照故事的发展,艺

术地加以剪辑;组合,使其通过画面形象相辅相承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构成一部有机的;自然流畅的;能表达一定思想

内容的影片.当声音和色彩作为电影的构成元素进入电影以后,又增加了画面与声音,画

面与色彩,以及声音与声音等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和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个不

断发展丰富着的艺术范畴。

什么运动摄象?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影机机位,或者变动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称为运动摄像。通过这种方式所拍到的画面为运动画面。

运动摄像分为:推摄、拉摄、摇摄、移摄、跟摄、甩摄、升降摄、旋转摄、以及两种以上的方法综合使用的综合运动。

各种运动摄象形式都有它的造型特点、功用和拍摄的注意事项。先回答推摄、拉摄、摇摄的造型特点、功用和拍摄的注意事项。

1、推镜头的造型特点、表现功能及拍摄的注意事项

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体和细节,同时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个主体和细节决定了镜头的推进方向和最后的落点。推镜头在镜头推向主体或细节的同时,取景范围由大到小,随着次要部分不断移出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或细节逐渐变大,“强迫”观众注意,并且它的落幅画面最后使被摄主体或细节处于醒目的视觉中心位置,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印象。比如在拍摄新闻特别是会议场面时,经常由全景作起幅,首先交代环境,然后推向主席台上正在讲话的某位重要人物,这样既交代了环境,又突出了主体。又如在拍摄运动员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时,经常由全景推成这个运动员的面部特写,这样在大景别画面中一般不易看清、不太明显的运动员或兴奋激动或高兴落泪的面部表情、神态得到突出和强调,无需语言便能说明问题。

推摄过程中由于景别不断发生变化,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因此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前进式蒙太奇组接是一种大景别逐渐向小景别跳跃递进的组接方式,推镜头也是由大景别向小景别过渡。随着镜头向前推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由小变大,甚至可以充满画面,与此同时,主体周围所处的环境由大到小,由所占较大的画面空间逐渐变成越来越小,甚至消失“出画”。但它还具有蒙太奇组接所不具备的特点:由于推镜头画面景别不是跳跃间隔变化,而是连续过渡递进的,因此保持了画面时空的统一和连续,消除了蒙太奇组接带来的画面时空转换的跳跃性和虚假性,它从大景别起幅不间断地向小景别变化最后落幅,使主体与所处环境的联系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比如电视纪录片《半个世纪的爱》中,有一个描写郭布罗润鹧和金蕊秀这对曾经的皇妹国舅在厨房煎饺子的一场戏,画面起幅是他们正拿着油瓶准备往锅里倒油的近景,运用推镜头的方式,把落幅停在油瓶口的特写上,我们可以看见油一滴、两滴,然后就赶快收起油瓶,这个镜头形象地告诉我们这对昔日住在故宫里的皇亲国戚如今的生活是简朴而节俭,可谓两滴油中见人生。

由于推镜头使画面框架处于运动之中,直接形成了画面外部的运动节奏,因此推镜头速度的快慢还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比如山坡上,一头牛刚刚吃了一口草后,一边嚼,一边抬头看远方,如果用缓慢而平稳的速度推向牛的头部特写,给人以安宁、幽静、平和等情绪平静的感觉。同样是这幅画面,同样的起幅落幅,如果推进的速度急剧而短促,则给人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特别是急推,被摄主急剧变大,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极强,比如影片《罗拉快跑》中,有罗拉的男朋友被人追杀而在电话亭里打电话向罗拉求助这样一个情节,这时镜头由一个城市的大远景急速推成电话亭的近景,表现出了他紧张、恐怖、焦急到了极限,同时也突出了他在这个大城市的孤独。

推镜头还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运动速度感,当我们对迎着摄影机方向而来的人物采用推摄时,画面框架与人物形成逆向运动,画面向着迎面而来的人物奔去,双向运动使得它们在中途就相遇了,其画面效果明显加强了这个人物的动感,仿佛其运动速度加快了许多。反之,当对背向摄影机镜头远去的人物采用推摄,由于同向运动因而减缓了这个人物远离的速度感。

运用推镜头拍摄画面时,要注意落幅画面的构图要准确、焦点要准确,画面的景别要恰当,推镜头的速度要均匀并且与画面内的情绪和节奏相一致

2、拉摄(拉镜头)的造型特点、功用及拍摄的注意事项

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使画面从某一被摄主体逐步拉开,展现出主体周围的环境或有代表性的环境特征,最后在一个远远大于被摄主体的空间范围内停住,也就是在一个连贯的镜头中,既在起幅画面中表明了主体形象,又在落幅画面中表明了主体所处的环境,这种从主体到环境的表现方法是一种以点到面的表现方法,它既表现了此点在此面的位置,也可以说明点与面所构成的关系。比如画面起幅是一名记者正做报道,拉开后是一个交通事故的现场,这表明记者是在一事故发生地做现场报道。同样是这个镜头,假如继续往出拉,出现一家人正在看这个电视节目,这样,看似对这则报道的强调转移成了一家人对此事的关注。实际上画面的全部意义是在画面最后出现的特定环境时才完成的,可以看出,拉镜头的落幅画面是揭开画面表现意义的关键之笔。

拉镜头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从起幅开始不断拓展,新的视觉元素不断入画面,原有的画面主体与不断入画的形象构成新的组合,产生新的联系,每一次形象组合都可能使镜头内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一些拉镜头以不易于推测出整体形象的局部为起幅,有利于调动观众对整体形象的想象和猜测,随着镜头的拉开,被摄主体从不完整到完整,从局部到整体,给观众一种“原来是……”的求知后的满足。这种对观众想象的调动本身形成了视觉注意力的起伏,能使观众对画面造型形象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比如画面的起幅是一只特写的蝉,随着镜头逐渐拉出,出现了一只螳螂,于是一下子让人对蝉的命运担忧起来。镜头继续拉出,螳螂后面出现一只黄雀,于是螳螂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的拉镜头不仅逐渐扩展了视觉空间,而且随着镜头的拉开不断入画的新形象会给观众一种新的感觉,画面形成的多结构变化,又促使观众随着镜头的运动不断调整思路,去推测画面构图变化所带来的新意义及所引出的新情节,它不像推镜头,被摄主体和画面一开始就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观众对起幅中早已出现的主体和结构关系早有思想准备。因此,拉镜头有时能产生意料之处,情理之中的结构变化和情节变化,比推镜头更容易紧紧抓住观众。

拉镜头是一种纵向空间变化的形式,它可以通过纵向空间上的画面形成对比、反衬、或比喻等效果。因为拉镜头可以通过镜头运动首先出现远处的人物再出现近处的人物和景物,然后将前景的人物、景物、背景的人物同处于落幅画面之中,形成结构上前后呼应。比如一个拉镜头的起幅画面是墙上的一条标语“此处不准倒垃圾”,待镜头拉开,标语周围全是垃圾,这一前一后的两个画面形象,无疑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对比关系,其画面意义一目了然。

拉镜头时使景别连续变化,由小景别向大景别过渡,有连续后退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这方面拉镜头与推镜头正好相反,但它们是通过镜头运动而不是通过镜头组接来实现景别的变化这一点上又是一致的。因此,由于表现时空的完整和连贯,同样在画面表现上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比如在一则新闻中,画面起幅是一支正在纸上写字的笔的特写,随着镜头的拉开,观众看到的是一位失去双臂的残疾人正在用脚趾夹着笔写字,这样一个拉镜头从特写到全景的过渡是不间断的,因而它排除了画面编辑、分切所具有时空、人物转换的可能性,观众通过整个镜头看到的是当时环境中真真实实的现实,因此,在纪实性节目的拍摄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推镜头和拉镜头来强化时空连续的纪实性效果和造型表现上的真实性。

拉镜头的内部节奏由紧到松,与推镜头相比较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同时由于画面表现空间的扩展反衬出主体的远离和缩小,从视觉感受上来说,往往有一种退出感、凝结感和结束感。在最终的落幅画面中,主体仿佛是像戏剧舞台上的“退场”和“谢幕”一般。比如一则反映城市儿童缺乏运动场所和游戏绿地的新闻,结束部分也是一个拉镜头:起幅画面中几个小男孩在街边的一小块草坪上踢足球,周围车来人往,镜头逐渐拉开,远处出现了一个正在施工的高大楼宇的全景画面。在最后的落幅里,前景是几个追来追去的小男孩,背景是那个显得异常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个拉镜头也带有某种结论性的意蕴,即此起彼伏的城市建设仍在不断侵噬着本已严重不足的儿童活动空间。

3、摇镜头(摇摄)的造型特点、功用及拍摄的致意事项

摇镜头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横向移动镜头光轴的水平横摇、垂直移动镜头光轴的垂直摇摄,中间带有几次停顿的间歇摇,摄影机旋转一周的环形摇,各种角度的倾斜摇等等。不同形式的摇镜头包含着不同的画面语汇,具有各自的表现意义。

摇摄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顾四周,因此它可以突破电视画面框架的局限,利用摄影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放大视野,包容了更多的视觉信息。摇摄多侧重于介绍环境、故事或事件发生的地形地貌,展示更为开阔的视觉背景,它具有大景别的功能又比固定画面的远景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在表现山群、草原、沙漠、海洋等宽广深远的场面时有其独特的表现力。这种展示空间、扩大视野的摇镜头通常是用远景景别或全景景别速度均匀而平稳地摇摄完成的,其目的是通过摇的全过程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不是具体地描述某一个物体,它对画面整体形象的追求大于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由于它扩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对于较为宽广的物体,如跨江大桥、拦河大坝等横线条景物用横摇,而对于较高耸的被摄体如摩天大楼、电视发射塔等纵线条景物则用垂直摇摄,能够完整而连续地展现其全貌,正是摇镜头的运动的扩张把被摄体的全貌、形状表现出来,形成壮观雄伟的气势。而对于有些被摄体如长幅会标、旗杆等,可根据物体特征而运用较小的景别,让物体充满画面,将无意义的部分排除在画面之外,达到用小景别出大效果的目的。摇摄能够介绍、交待同一场景中的两个主体的内在联系,也可通过性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两个主体,通过摇摄将它们连接起来,表示某种暗喻、对比、并列、因果关系,如果表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主体之间的联系时,镜头摇过时或作减速、或作停顿,以构成一种间歇摇,把几个主体串连起来。在影片《纵横四海》中,亚海、亚占两人刚刚躲开别人的追杀,逃到海边时,镜头以他俩为起幅摇到海中,正见两个杀手从海上架着飞艇赶来并开枪射击,让观众刚刚解脱一下就又替主人公和处境紧张起来。又如从“禁止吸烟”的标语摇到正在吸烟的人;从一片花朵摇到一群天真的孩子,这样把生活中富有对比因素和两个单独形象连接起来,使它所表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两个单独形象所表现的意义,且比蒙太奇组接方法更少人为加工的痕迹,保证了时空的完整性,使画面所传达出的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因而在纪实性节目中具有不可置疑的力量。另外,摇摄除了通过镜头摇动使两个物体建立某种联系外,还可通过摇出后面的物体对前面的物体的进一步说明来规范观众的思路。比如画面表现一个人走进一个大门后镜头摇起来后出现邮局的牌子,画面通过视觉形象明白地告诉观众这个人走进的是邮局而不是别的地方。由于有了后面的画面才使前面画面的意义更为明确。影视剧中常用这种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表现方法,为后面的剧情发展留下伏笔。

摇摄还便于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比如在电视体育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奔跑,镜头随着奔跑的方向摇动;打排球、篮球或踢足球时,一般镜头也是随着球运动的方向摇动。特别是用长焦镜头摇摄时,很容易把有不同方向、不同运动速度场面中的主体从中分离出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另外,对一组相同或相似的画面主体用摇摄的方式让它们逐个出现,可以强化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印象,形成一种数量和情绪的积累效果。比如在一部拍摄关于计划生育的专题片中,有一个在街上拍的摇镜头,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出现在画面上的是不断运动不断重复的人群,这种摇镜头延长了观众对人群的视觉感受,加深了对“人满为患”的印象。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能源危机”还是“水资源危机”,它背后都隐藏着“人的危机”。

在镜头组接中,当前一个镜头表现是一个人环视四周,下一个镜头用摇所表现出的空间就是前一个镜头里的人所看到的空间。此时摇镜头表现了戏中人的视线而成为一种主观性镜头。另外,当画面从主体人物摇开,摇向主体人物所注视的空间,这种摇镜头也表现了戏中人的某种视线,同样也具有主观镜头的作用。同时,摇镜头还可以通过空间的转换、被摄主体的变换引导观众视线由一处转到另一处,完成观众注意力和兴趣点的转移。比如从脚手架上的施工人员摇到地面正在分析图纸的工程师,就是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转换。

运用摇镜头拍摄时,应当注意画面的起幅和落幅的构图要准确,焦点要准确,摇摄的速度要均匀并且与画面内的情绪气氛和节奏相一致。(待续)

4、移摄(移镜头)

摄像机处于运动状态进行拍摄叫移摄,移摄的镜头叫移镜头。移摄有横移、之分。纵移移摄使画面的框架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的物体不论是处于运动状态还是处于静止状态,都会呈现出位置不断移动开的态势,并且移动摄影通过摄影机的移动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电视艺术是通过电视屏幕表现生活图景的,但是电视画面的表现范围却受到四边画框的严格限制,移动摄影使电视画面造型突破这种限制成为可能,比如横移在横向上突破这种画面框架两边的限制,开拓了画面的横向空间;纵移在纵向上突破了屏幕的限制,在电视画面中直接通过运动显示了画面的深度空间,特别是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并且对于较为复杂的空间在表现上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现代影视节目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航拍镜头,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对完整空间的表现,赋予了影视画面更为丰富多样的造型手段。航拍除了具有一般移动镜头的特点外,还以其视点高、角度新、动感强、节奏快等特点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不常见到的景象。比如影片《望长城》中,经常用航拍的移动摄影表现长城的雄伟气势,如电视片《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中用航拍的一个前移摄镜头,让一条长长的古街尽收眼底。这些航拍镜头将观众视点带到空中,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扩大了画面表现空间的容量,形成了浩大的气势。

移动摄影使摄影机成了能动的活跃物体,机位的调度,直接调动了人们在行进中或在运动物体上的视觉感受。比如把摄影机架在飞驰的火车中拍摄窗户外的景物,画面犹如车内主人公的视点,表现的是窗户外飞而过的景物。如果说摇镜头是在原地“左顾右盼”的话,那么移镜头就是还原人们生活中“边走边看”的这一视觉感受。

注意事项

移动摄影,除一些特殊的场合需用特殊的设备(如减震器)外,一般条件下的移动摄影主要有两种拍摄方法,一种是将摄影机安装在活动装置上,如摄影专用怪道、移动车、带轮的三角架、升降车以及各种工具车等,随着活动物体的运动拍摄;一种是摄影师肩扛摄影机通过人体的步行拍摄。这两种拍摄方法都力求画面平稳。另外,在移动摄影时尽是运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来达到均匀平稳的画面效果。

减震器又称斯坦尼康(STANNIK),是一种用身体支持的带有电视取景器的减震器,可以保证移动的画面的稳定。1976年美国工程师布隆发明、1978年获

50届奥斯卡电影技术发明奖。现代摄影越来越多地使用斯坦尼康进行移动摄影,如电影、电视剧以及大型的文艺演晚会等。

5、跟摄(跟镜头)

实际上跟摄也是移摄的一种,跟摄和移摄相比,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而且在移动过程中景别相对不变。由于一般情形摄影机运动的速度与被摄主体运动的速度相一致,这个运动着的被摄对像在画框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背景环境则始终处在变化中。跟镜头的摄影机运动是以运动的被摄对象为契机和依据的,环境逐一连贯的表现出来,这种跟镜头重点在于通过人物的运动引出其所在的环境,比如在影片中表现追逐时常用跟镜头,被摄主体相对不变,而背景则一会儿是高速公路,一会儿是盘山公路,观众通过这个跟镜头看到了追逐经过了许多地方,更感受到了追逐的艰辛、逃跑的困难。

跟摄时被摄对象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画面对主体表现的景别也相对稳定,如果是近景始终是近景,如果是远景始终是远景,目的是通过稳定的景别形式,使观众与被摄主体的视点、视距相对稳定,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这种摄法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代主体运动的方向、速度、体态及与环境的关系。比如影片中出现骑马、坐车的镜头,多用跟摄使主体相对稳定,形成一种对动态人物或物体的静态表现形式,使动体的运动连贯而清晰,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神态变化和性格特点。但如果想通过主体的运动在屏幕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使动感更加强烈时,则需用固定镜头,如用长焦远调一辆正两面驶来的汽车,由于路面不平,汽车上下左右颤动,由于画框静止不动,汽车在画面上的颤动就更加明显。

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的视点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摄影机背跟方式的跟镜头,使镜头表现的视向就是被摄人物的视向,画面表现的空间也就是被摄人物看到的视觉空间,这种视向的合一,可以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跟摄是对人物、事件、场面跟随记录的表现形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拍摄中有着重要的纪实意义,跟摄中被摄人物的运动直接左右着摄影机的运动,摄影机跟随被摄人物运动的拍摄方式体现了一种摄影机的运动是由于人物的运动而引起

的被动纪录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使观众置身于事件之中,成为事件的“目击者”,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客观纪录的“姿态”。尽管摄影机是运动的,但表现的方式是追随式的、被动的,它使我们在画面造型上感觉到摄影者在事件现场不是事件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而是事件的“旁观者”和纪录者。

拍摄注意事项

跟随被摄主体拍摄时,要跟的准,为了保证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景别和与画框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摄影机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要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方

向相一致。另外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拍摄所带来的焦点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以及光线的变化等也都是应该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6、升降拍摄

升降拍摄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运动摄影的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视觉感受,除非跳水和跳伞等运动。可以说升降镜头的画面造型效果是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甚至能给观众以新奇、独特的感受。升降拍摄可带来画面视域的扩张和收缩,即“登高而望远”,当摄影机的机位升高之后,视野向纵深逐渐展开且能越过某些景物的屏蔽,展现出由近及远的大范围场面,当摄影机的机位降低时,镜头距离地面越来越近,所能展示的画面空间范围也越来越窄小起来,在战争场面和大型文艺晚会中常常可见到这种拍摄方法,它利用高度变化和视点的转换给观众以丰富多采的视觉感受。

升降拍摄能强化画内空间的视觉深度感,引发高度感和气势感,因此常常被用来展示事件或场面的规模、气势和氛围。比如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集体舞表演时,升降镜头从小景别升起后展现出大景别画面中的群舞场面,给人一种此起彼伏、规模浩大的现场感。

升降镜头在垂直地展现高大物体时不同于垂直的摇镜头,垂直的摇镜头由于机位固定、透视变化,高处的局部可能会变形;而升降镜头可以在一个镜头中用固定的焦点和固定的景别对各个局部进行准确的再现。以拍摄同一幅悬挂起来的巨型竖幅标语为例,用垂直摇镜头从最上一个字摇到最下一个字,本来一样大的字体会在画面中呈现出由小到大的变化;而用升降镜头拍摄时,画面中的字从头到尾还是一样大。

浅谈三维动画镜头语言的运用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三维动画《The Thief》(小偷)镜头语言的运用(英文):Showing animation film of The Thief camera language use 院别:美术学院 专业:动画 姓名:龙碧仪 学号:2007074143016 指导教师:黄爱民 日期:2011年5月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浅谈三维动画《The Thief》(小偷)镜头语言的 运用 摘要 镜头是一部短片的灵魂,镜头语言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表达我们的意思,是表达方式的一种。通过画面的变化来感受创作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在镜头语言样的世界里,虽然和平时说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只要用镜头表达出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本文通过《The Thief》(小偷)这一动画的制作,结合部分的镜头语言基本知识,尝试通过画面的变化来让观众感受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 关键词:镜头语言;表达方式;画面;

浅谈三维动画《The Thief》(小偷)镜头语言的运用 Showing animation of The Thief camera language use ABSTRACT The camera is the soul of a clip with lens, lens language is like languages to express our meaning, is a kind of expression. Through the screen changes to feel the creator through the lens, the contents of the watchword in camera language kind of world, although peace talk expression way is different, but the purpose is the same, as long as use lens express your meaning, no matter use what lens can be called lens way languag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Thief "(The burglar) this video production, combined with part of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amera language in clips of try through changes to The audience picture that we want to express feelings of content. Key Words:Camera language;expression; picture;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影视剪辑 复习总结

第一章 一、视觉和听觉形象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 1.视觉形象艺术 视觉形象:电影电视通过活动的画面塑造的艺术形象。 电影和电视的表现对象必须是可见的人物和景物。 视觉形象是可以直接感知的、立刻理解的,是真实的、生动的。 视觉形象可以分为人物造型、环境造型、画面造型 二、时间和空间艺术 传统艺术(分类) 1.空间艺术绘画、建筑、舞蹈。 2.时间艺术音乐、戏剧、文学。 时空艺术:影视艺术即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 三、逼真性和运动性 (一)逼真性 影视是以活动摄影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段,它能够逼真地纪录现实生活中人和物的活动状态,能够复现现实或逼近现实。 1、反映的人物和景物的外貌的真实性 2、逼真的反映事物的运动与发展 (二)运动性 1、通过连续运动、不断变换的镜头画面来表现现实生活艺术。 2、通过画面内部的运动来表现现实世界人和物的情状形态,已取得艺术效果。 3、摄像(影)机的运动,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场面和空间层次,以达到多变的影像和审美效果。 四、综合性和技术性 (一)综合性 1、影视广泛吸纳多种艺术元素,经过改进形成新的艺术品种。 2、影视是一种集体创作的艺术 (二)技术性 运用光学、声学、电学、化学、机械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知识和技术,使电影和电视都跨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 数字电影的优点: 1、数字电影给艺术家以更广阔、更灵便的创作空间 2、数字电影的特技具有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 3、数字电影保质性强 第二章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三大要素 一、第一艺术要素:形象 影视艺术通过银(屏)幕再现和反映生活。 关键在于:能否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1、相关概念 银(屏)幕形象: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视听合一的影视形象。 视觉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常用的镜头语言分析

镜头分析 客观性角度和主观性角度: 客观性角度是指依据常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是电视节目运用最为频繁、最为普遍的拍摄角度和拍摄方式。客观性角度拍摄的画面就仿佛观众在现场参与事件进程、观察人物活动、欣赏风光景物一般,画面平易亲切,贴近生活。 主观性角度是一种模拟画面主体(可以是人、动物、植物和一切运动物体)的视点和视觉印象来进行拍摄的角度。 主观性角度由于其拟人化的视点运动方式,往往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力,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的心理感应。 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变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通过这种拍摄方式所拍到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如:由推、拉、摇、移、跟、升降摄像和综合运动摄像形成的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和综合运动镜头等。 一、拉 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法拍摄的电视画面叫拉镜头。 1 、拉摄镜头的画面特点 第一、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 第二、拉镜头使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 2 、拉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 第一、拉镜头有利于表现主体和主体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第二、拉镜头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是从小到大不断扩展的,使得画面构图形成多结构变化。 第三、拉镜头是一种纵向空间变化的画面形式,它可以通过纵向空间和纵向方位上的画面形象形成对比、反衬或比喻等效果。 第四、一些拉镜头以不易推测出整体形象的局部为起幅,有利于调动观众对整体形象逐渐出现直至呈现完整形象的想象和猜测。 第五、拉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景别连续变化,保持了画面表现空间的完整和连贯。 第六、拉镜头内部节奏由紧到松、与推镜头相比,较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产生许多微妙的感情色彩。 第七、拉镜头常被用作结束性和结论性的镜头。 第八、利用拉镜头来作为转场镜头。 3 、拉镜头的拍摄及其要求 拉镜头的拍摄镜头运动的方向与推镜头正相反,但它们有着基本一致的创作规律和一般

试析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镜头语言的重要性 镜头语言是电视的独特语言。电视新闻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种类,也离不开镜头语言的应用。一个好的电视新闻片,应该是把电视静音之后还能看明白报道的是什么事,通过无声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你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篇名为《检查组来了!检查组走了!》的报道曾获得全国电视消息类一等奖,它没有任何解说词,只有两组同景别、同角度的画面,加上字幕。一组画面表现环境卫生干净,字幕是“检查组来了”;另外一组画面是环境卫生脏乱差,字幕是“检查组走了”。这篇报道充分利用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法,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地阐明了主题,给观众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在电视新闻中,不同画面的选取,不同手法的组接,巧妙地将事实充分详尽地展现给观众,同时它还肩负着启发观众认识事物的本质,引导大众舆论的责任。另外,电视新闻还作为一门艺术被观众欣赏。因此,镜头语言成为电视新闻制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准确、合理地运用好镜头语言,使电视新闻更具观赏性、现场感。有经验的记者很会用镜头语言,让观众身临其境,明辨是非。善于应用镜头语言,会使我们的电视新闻更出众。 二、电视新闻镜头语言的特性 不同类型的镜头,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新闻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增强艺术色彩。 恰当的空镜头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不仅使电视新闻更具艺术性,还使其主题得到提升。例如一轮旭日徐徐上升,象征着新生;海浪的翻滚,象征着内心澎湃。巧妙地使用空镜头能起到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喧嚷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电影中常常使用的空镜头表现手法,运用到电视新闻上,能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添砖加瓦。正如2014年3月31日,在央视新闻《以先锋模范为镜永远的战士—— —朱彦夫》中,主创者采访朱彦夫时用了几个空镜头:一个独立的小房子,一排在逆光下的狗尾巴草,一排不是特别茂密的山林,看似和前后没什么联系,但是这些画面交代了主人翁的生活环境,而且正好朱彦夫说道:“我这块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生动形象地把画面和声音结合起来,让画面不失单调,同时烘托了主人翁的形象。 长镜头具有时间真、空间真、过程真、气氛真、事实真的特点,排除了一切作假、替身的可能性,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实性,成为反映电视新闻真实性的最直接手段。长镜头在纪录片中应用广泛,在电视新闻中就要谨慎使用了,因为一方面电视新闻的时长短,另一方面长镜头本身会减弱画面表现上的视觉冲击力。不管是中央新闻频道,还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在某些新闻评论类节目制作中,都不会将一个镜头从头到尾对准评论员。 讲到艺术,其实电视新闻对画面美也是有追求的。比如一则体现市区美景的新闻,我们同样可以透过虚化前景,通过构图的调整,拍一条美的新闻。 在广告中,固定镜头是缺乏表现力的,而运动镜头的广泛使用,使得广告具有视觉上的张力。一条汽车广告,运动镜头的“随意”切换,不同场景的跳跃转变,华丽地叙述了这辆汽车的性能和故事。电视新闻虽也追求表现力,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基于新闻的政治敏感性,应该给人以稳重、真实、可信赖之感,所以在运动镜头的使用过程中, “稳”才是硬道理。 三、如何善用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和我们平时的说话其实是一样的。如果说前期拍摄是说话的内容,那么后期编辑就是说话的组织过程。我们的话语想要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除了语言承载的信息外,语法也是很重要的,这种语法基于一定的生活逻辑或人们理解事物的习惯。如果违反这些语法,观众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镜头组合所表达的意义。 (一)熟练掌握镜头语言的三种常规句型 首先,“前进式”句型,即由大景到小景的变化。它一般是用来表达渐趋高涨的情绪,把观众的视线由整体引向细节,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偷鸡的小男孩那一段,从小男孩站出来到小男孩指着死人说“就是他”,镜头的景别不断由远及近,是典型的“前进式”,同时不断加快了剪辑的调子,增加了紧张的气氛。 其次, “后退式”句型,即由小景到大景的变化。它一般表现渐趋低沉、平静或深远的情绪,把观众的视线由细节引向整体,给人的感觉越来越弱,使人的情绪由激烈转向平静。许多影片的结尾都采用了“后退式”句型,如电影《让子弹飞》结尾镜头:火车从近处驶向远方,张麻子骑马奔向远方。 另外,“复合式”句型,即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型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到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回到远景,或者反过来。此句型反映情绪的起伏,从逐渐高涨到逐渐平静后,再进一步高涨。 上述三种常用句型,就是电视新闻中运用镜头语言的语法。学会灵活使用镜头语言的语法,才能使电视新闻不是一味地靠文字组镜头,也不会“词不达意”。 (二)抓住细节镜头 电视新闻用什么来打动观众,以什么来烘托情感?答案是细节。抓住细节是运用镜头语言的关键。好的文学作品,让人记忆犹新的往往是细节的描写。在电视新闻中,镜头语言中的细节同样具有非凡的表现力。所谓“眼见为实”,再多的文字表述,在和画面比较时,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新闻画面要通过细节镜头来彰显自己的独特魅力。 在2014年3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习近平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则新闻中,与80多岁老人紧紧握在一起的手,俯身抚摸小孩子脸颊的身 影, 实践与思考 试析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阴欧阳斯洁 摘要:镜头语言是电视独特的语言。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离不开镜头语言。如何用好镜头语言,让电视新闻更出众,是本文探讨主题。要用好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需注意三点:语法的使用,细节镜头的捕捉,把握剪接点和镜头长度。 关键词:电视新闻;镜头语言;出众 91 视听2019.08|

浅谈电影《国王的演讲》中镜头的运用

浅谈电影《国王的演讲》中镜头的运用镜头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 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下面来简单的说说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极远景、大全景、小全景、半身景、近景、特写、大特写。除了镜头的基本类别,还有一样重要的就是——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拍摄方式又分为以下几种:推、拉、摇、移、跟。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升、降、俯、仰、甩、悬、空、切、综、长、反打、变焦拍摄、主观拍摄。 本片镜头的运用可谓是将拍摄手法和镜头变换发挥到了一个极致,美轮美奂而又细腻的拍摄手法使这部经典影片成为了2011年第83届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影片毋庸置疑的得主。在欣赏这部获奖影片时,观影的朋友们会不禁为导演出色的镜头表现力和细腻的拍摄手法而震撼。我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口吃者经常是以大众笑料的形象出现的,人们经常拿他们的语言障碍来开玩笑,甚至是讥讽,没有什么人能理解口吃患者的痛苦,明明有表达的能力却常常招来讥笑,他们的痛苦只有天知道。 本片讲述了约克郡公爵(柯林·菲尔斯Colin Firth 饰)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贤惠妻子伊丽莎白(海伦娜·邦汉·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 饰)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 饰)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

长镜头与快速剪接镜头在电影中的运用

长镜头与快速剪接镜头在电影中的运用 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的电影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电影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拍摄技术,还是在后期剪辑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飞跃,并且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继续向前发展。电影是由镜头所组成的,本文探讨长镜头和快速剪接镜头在电影中个性化的运用。 长镜头在电影中的个性化运用 1.展现导演个人风格:侯孝贤《悲情城市》 侯孝贤的影片大多都运用了长镜头,长镜头成为侯孝贤电影的代名词。他的影片喜欢通过长镜头来渲染气氛,通过对镜头语言的把握来完成的:缓慢、冷静、内敛,以及偶尔对情绪起伏刻意的轻描淡写。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可以说是长镜头运用的典范,情节的推进通过长镜头真实地贴近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和生活的原貌,琐碎的家常细节没有被忽略,但又在演员和表演之间、观众和银幕之间造成一种距离感,基调沉默而冷静,让观众有足够的空间去独立思考。 以影片开头的长镜头为例。影片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大约40秒的长镜头,画面从字幕切进,观众看到的就是大哥林文雄上香的中景,背景声音是无线电传来的日语广播和林妻分娩中痛苦的叫喊声。之后镜头切近里屋,产婆引导林妻分娩。之后又是一个达两分钟的长镜头,摄像机随着林文雄的走动从厅堂步入厨房,林文雄催促阿雪烧水,林文雄举着茶壶略带焦虑地喝茶,之后突然来电灯亮。林文雄把灯罩卷起,走出画面,画面中空无一人,唯有微微摇曳的电灯泡……这个长镜头的信息含量相当丰富,我们不仅通过屋内的陈设大致了解了林家的基本情况,从文雄喝茶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他粗狂急躁的性格,摇曳昏暗的灯也许也暗示了林家后来悲剧的结局。 另外,伊朗导演阿巴斯、内地导演贾樟柯等也是酷爱长镜头一族,在他们的影片中处处可见长镜头的影子,也因此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电影导演风格。 2.表现其客观真实性:泰国电影《冬阴功》 看过泰国电影《冬阴功》的人都知道,影片当中有一个长达3分45秒打斗的长镜头。与以往电影中的打斗场景不同,《冬阴功》中的这段打斗场景,没有运用快速剪接的手法,而是运用了一个长镜头,体现了其个性化的拍摄、剪辑手法,表现出其客观真实性。这个长镜头从托尼贾走进黑社会分子开的非法酒店开始,跟随他的移动,镜头一直跟随他到了五楼找到黑社会的头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段落。在长长的旋转的楼道里托尼贾不断遇到打手,不断击倒对方,他一共跑过了6个16级的台阶,打倒了32个大汉,砸碎了10多处物品,他一共表演了跳、跃、爬、踢、砸、推、躲、闪、拉、揪、倒退等多个动作,而且这些动作十分连贯紧凑,一气呵成。在武打片中出现这样的长镜头,不仅表现了客观空间的真实,不加分解地完整地展现人物动作和事件过程,而且保持了人物动作和事件现实的整体性。凡是看过影片中这个长镜头的人无不对其演员的身手拍案叫绝,同样也体现出了长镜头在此影片中个性化使用的成功性。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鞍山广播电视台五集原创纪录片《铁西》,以“复活百年尘封档案,解读铁西人文密码”为主线,探寻鞍山铁西这个百年城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节目播出后,不仅电视收视率创下新高,网络点击量更是突破40万,并已荣获2021年辽宁新闻奖一等奖,成功入围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第四批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目录。 具体到《铁西》在镜头语言方面的运用技巧,作为该片在调研、策划、撰稿、摄像、剪辑等工作的全程参与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总结为“心中有数,眼中有物,言之有序”这三个关键词。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正进入拍摄环节之前的很多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包括选题的策划,整体框架的确定,分集主题的划分,历史资料的收集,人物故事的遴选,文案初稿的撰写,脚本分镜头的推敲等。而作为创作者的撰稿也好,编导也好,摄像也罢,都应该尽量多地参与到这些工作当中,并在前期工作过程中,就应该开始考虑后续的拍摄流程,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初步的“画面感”,要充分考虑到某个故事或者人物,拍摄的难易程度。毕竟,作为电视纪录片,和一些纯文字性质的专题报道、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体裁不同,纪录片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需要讲究声画同步,甚至很多时候,要完全依赖镜头来说话。在《铁西》的整个策划过程中,节目组通过调研,前期一共挑选出了将近100个故事或人物,最终在节目中展现的故事只有不到50个,之所以有将近一半的淘汰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拍摄难度太大,甚至无法实现拍摄,很难用镜头来表述清楚这个故事,只能忍痛割爱。比如,在一次调研中,我们在一个旧物市场上,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60年代的小红本,上面是中央对当时的《鞍钢宪法》以及铁西区工业技术革命的相关批示,这个发现,对于正在挖掘铁西工业历史基因的我们来说,是如获至宝,但经过更深入的调

用镜头说话——浅析电视新闻镜头叙事表意的组成及运用

用镜头说话——浅析电视新闻镜头叙事表意的组成及运用- 电视新闻摄像- 中国摄像网- 中国摄像门户网站 作者:淮阴师范学院文通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2004级张晋宁 一、引言 传播学中,语言是人们表达思维的手段,它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随着影视的出现与发展,镜头语言无疑又给语言家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如果说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那么镜头语言则是以画面为物质外壳,以镜头段落为建筑材料,以视觉习惯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简言之,镜头语言就是通过一组或是一系列客观形象化的镜头段落来表达思想与事实。 镜头语言比起其他语言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视性、直观性,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较多地收看电视新闻的原因。电视比起报纸更可以让人轻松愉快地接受信息,此所谓“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电视将新闻的真实性彰显得淋漓尽致。通过镜头画面便可揭示新闻主题,甚至于直观到无需再去想像与思考,但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如何运用好镜头,正确表达事实与情感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镜头可以表达的事实与情感,及其组成的元素并在现实拍摄新闻中的运用。 二、电视新闻概念及其叙事特点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有了新闻,新闻在劳动中产生,同时也为劳动服务。根据陆定一先生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由此不难发现“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是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1] 如果说,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那么“电视新闻应当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2] 很显然,电视新闻是对传统意义上新闻的一次大进化,带来了较之传统新闻许多不同的特点。“电视新闻做到了两个同步:事件发生和报道的同步,报道和传播的同步。这种即时性的同步报道是报纸所不能实现的。广播可以做到时效上的同步,但它却少图像,而电视新闻作为形象传播在时效上的优势超过任何新闻媒介。”[3] 叙事,一则故事(虚构的或真实的)组织成前后相继的事件时,制约这一过程的手法、策略与惯例:“然后如何如何”。[4] 电视新闻的叙事是用画面和声音去记录表述新闻事实,并且有着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的特点。“利用画面和声音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等于把新闻现场搬到了观众眼前,可以让观众看到具体的事实,看到其中的细节和过程,听到现场所产生的声响,如身临其境,如亲眼所见。这时,电视新闻所携带的有关新闻事实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这样的效果是任何语言文字都达不到的。”[5] 虽说电视新闻能够给人们叙述出新闻发生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却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为电视新闻受时间影响,不可能将整个新闻过程一分一秒地表现出来,只能挑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场景来述说,所以有限的时间大大限制了它系统叙述的能力。其次,“记者摄取的视觉听觉形象以及由此构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对象事实具有对应关系,新闻传播的形象和事实有其现实依据,其形象和事实具有客观实在性并由客观事物本身所决定和规定。”[6] 电视新闻叙事有时不仅仅停留在对事实的客观的叙述上,它还可以引导人们对新闻的解读、调动人们的情感、对新闻进行褒扬亦或是批评,即画面和声音可以表达事实与情感。由于画面是电视新闻特有的表现形式,因此镜头承担了主要的叙事职能。 第2 页(共4 页)三、镜头可以表达的事实与情感 镜头的叙事表意,换种更通俗的说法就是镜头可以表达的事实与情感。在此需要说明一

剪辑与镜头语言

剪辑与镜头语言文章内容: 戴尔的金铅笔 影视剪辑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创作部门,有其特殊的艺术基础,文字基础和生产基础。这三个基础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综合为影视剪辑艺术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剪辑呢? 剪辑,是影视生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依据影视片的总体构思,运用蒙太奇技巧,对镜头进行有机的衔接,组合,调整和修饰,促使整部影视片达到节奏明快,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流畅,并对深化主题,突出人物性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剪辑分为很多种:如画面的剪辑,声音的剪辑。字幕的剪辑等等。 影视是视听艺术,又称声画艺术。视觉与听觉,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声音剪辑又分为: 一.前期录音的剪辑 (1)对型的歌唱剪辑 即剪辑时要求歌唱与人物的形式形体动作对准,做到一一对应。 (2)非对型的歌唱剪辑 它包括以人物,景物为主体的歌唱和完全以景物为主体的歌唱剪辑两个方面。 (3)对型与非对型相结合的歌唱剪辑 它兼有前两类的特点和要求剪辑时特别要注意将对型与非对型两种不同情况有机的结合。“对症”处理以收到最佳实效。 二.同期录音的剪辑 所谓同期录音,即为在拍摄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它的优势在于声音与画面上的形象能够紧密配合,情绪气氛更具有真实感,还可缩短影视片的制作周期,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制作方法。三.后期录音的剪辑 后期录音,准确地语言,应称为后期配音,它是镜头画面的拍摄之后,根据画面内的动作进行配音的录音形式。除前期录音的片种外,在我国大多数影视片尤其是故事片,电视剧都是采用了后期配音的方法,在剪辑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因本论文题目是剪辑与镜头语言,所以在这里我的重点放在画面的剪辑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剪辑是导演的工作。但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声音和音乐素材的剪辑也进入了影片的制作过程,剪辑工艺越来越复杂,剪辑设备也越来越进步,于是出现了专门的电影剪辑师。剪辑师是导演重要的合作者,参加与导演有关的一切创作活动,如分镜头剧本的拟定、排戏、摄制、录音等。对剪辑的依赖程度,因导演的不同工作习惯而异,但剪辑师除了应完全地体现导演创作意图外,还可以提出新的剪辑构思,建议导演增删某些镜头,调整和补充原来的分镜头设计,改变原来的节奏,突出某些内容或使影片的某一段落含义更为深刻、明确。 剪辑的本质,就是通过主体动作地分解组合完成蒙太奇形象地塑造。这里的所谓主体,既艺术表现的主体,也就是影视片中的人和物,这里讲的动作,主要指“戏剧动作”也指“镜头动作”“景物动作”之类,剪辑正是运用蒙太奇的法则和手段对主体动作进行分解组合,对镜头语言和视听语言进行再创作,从完成蒙太奇形象的再塑造剪辑的性质决定了剪辑艺术的特征,使它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同时又是影视艺术特别使导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正是通过对主体动作分解组合的认识、实践、探索和把握,促成了电影的诞生和发展,推进了影视的出现和完成。影视剪辑包括动画剪辑和声音剪辑两部分。而画面剪辑,主要使围绕如何分解动作和如何组合动作来进行。同时声音剪辑,也要与画面的动作相联系,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广播中的应用

镜头语言在电视新闻广播中的应用 电视新闻广播作为一种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传播媒体,既是一种新闻信息传达的途径,同时也赋予了新闻以语言价值。镜头语言作为电视新闻媒体的组成部分,需要根据不同的电视新闻广播种类进行手段设置,通过新闻篇章结构的安排侧重表达不同的中心思想。且比起其他语言设置,镜头语言更适用于电视新闻广播。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电视新闻广播中正确有效的镜头语言应用进行探究。 标签:镜头语言电视新闻广播应用 电视新闻广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频繁接触的一种新闻媒介,担负着客观阐述新闻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作为电视新闻广播的记者和摄影工作人员,都应当将这份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渗透到工作的每一瞬间。而相比较其他语言表达方式,镜头语言更直接、更有效,具有较强客观性和可视性。当前电视新闻广播工作中的新闻种类主要有日常时政热点新闻广播、民生事件新闻广播、抗震救灾突发事件新闻广播等,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镜头语言选择,力求将电视新闻广播更快、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一、镜头语言分析 作为电视新闻广播中取景和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镜头语言主要包括摄影机拍摄的取景、拍摄的角度、编辑组合。在进行取景时要根据种类不同选择用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来取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例如有推、拉、移、跟、摇等不同运动方式。在选择拍摄角度时主要可以采用平拍、仰拍和俯拍,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展现不同的新闻主旨。编辑组合则是对拍摄到的资料进行后期编辑,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编辑者不应放过任何拍摄到的镜头资料,在后期编辑时尽量加以应用。 二、在电视新闻广播中正确有效应用镜头语言的必要性探析 1.充分保障了电视新闻广播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电视新闻广播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电视画面即同步镜头的展现,能够更为客观和真实地将新闻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事件重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是新闻广播的首要原则,正确有效的镜头语言应用就能够使电视新闻广播更好地体现这一原则。 2.突出彰显了电视新闻广播的内容主体 在电视新闻广播拍摄和编辑时,往往可以利用不同的镜头表现形式来满足不同新闻广播的内容主体。例如在拍摄人物新闻时可以多用特写突出人物特点和人物行为以应景表达新闻主题,又如在进行事件重述时可以采用宏观和微观拍摄相

镜头语言的应用

镜头语言 镜头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目录 一、景别: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二、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

[画面,镜头,语言]如何运用影视画面中的镜头语言

如何运用影视画面中的镜头语言 摘要:镜头语言是影视艺术的造型语言,它直接触及观众的视听感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由摄像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剪辑组接所构成的镜头语言使影视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 关键词:影视画面;镜头;语言;拍摄 “镜头语言”是影视艺术的一种造型语言,它直接触及观众的视听感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无论何种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次序组接而成,这些镜头之所以能够通过视觉画面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语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景别的选择与划分 景别是摄像机同被摄对象之间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划分景别就是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目的和不同需要来确定画面的取舍与范围。影视画面中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是为了使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增强影片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有许多比较形象的例子可以体现出景别的变化,中国古典诗词《江雪》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对于内容大家比较熟悉,但它在镜头运用上是十分完整的一段脚本:首句“千山鸟飞绝”体现的是一个大远景,镜头从天地间向前推向全景的大山“万径人踪灭”,镜头随山径向下摇到江边成中景“孤舟蓑笠翁”,推至老翁的近影“独钓寒江雪”。完整的镜头运动,远景到全景、中景再到近景,流利地表达了绝灭孤独的主人公心情。①如何选择镜头景别也是有一定规律,可以由一个远景开场,确定一个场景,展示人物同背景环境的关系,移至中景,展示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镜头越近,故事展开的就越深入,应用特写镜头揭示人物的性格特质,回到远景镜头或中景镜头来重新引导观众;或是以特写镜头开场,给观众留以悬念,在移至远景或中景,将故事的缘由经过一层层展开。 二、多视点的构图变化 如何获取优美而又适宜的影视画面构图,首要任务就是突出主体形象,这就要求有选择的安排主体的位置,处理好主体与环境及背景的关系,以恰当的拍摄角度和景别,配置好光影、色调、线条、外形等造型元素,以获取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视觉画面。不同于绘画和照片构图,影视画面构图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和摄像机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同时,影视画面构图不是只在某一个视点上进行表现,而是可以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变化视点、角度和景别,对同一被摄主体进行连续的、多视点、多角度的拍摄。随着视点的不断变化,被摄主体的画面形象和画面范围也在不断变换,画面构图的形式结构及组合关系也要相应改变,这就使得观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在复杂的画面构图中需要我们用取景框进行选择,提炼以至抽象、概括,才能从自然的、零乱的物像中“提取”出一组组优美动人的画面来,尽量避开妨碍主体的多余形象,删繁就简获取优美画面构图,同时还要处理好主体、陪体及环境等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相互照应、轮廓清晰、条理和层次井然有序。 三、不同风格的镜头语言

浅谈动画中的镜头语言

浅析动画影视中的镜头语言 作者包文瑞 宝鸡文理学院 摘要:所谓“镜头语言”,是指运用形象的类似电影电视画面或画面组合的符号表达来表现事物的一种语言方式。镜头语言是形象化的艺术,即所谓,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镜头语言不是借助概念、判断和教条等空泛地抒情、抽象地哲理、枯燥地议论、直白地说教。而是通过“形象”这一基本单元实现电影的价值的、完成“语言”的功能的。形象则存在于生活当中,形象是“现实”的产物,形象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因此,本文在此浅析“镜头语言”如何在动画影视中如何借鉴运用。 关键字:镜头语言动画艺术表现 一、动画的艺术表现 动画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叙述故事、表达思想、展现生活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合乎规范的动画语法,由“单词”到“句子”,到“段落”,到整部影片,有着近似作文的文法及修辞等技巧和手段,这些就构成了动画的独特语言。这有别于传统的视频模式,电影、电视是无法比及的,动画的镜头的设计是可以超越常规,在一些人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设置,更强化镜头的说服力,这也是动画镜头语言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动画更为吸引人的地方,用个票房的数据就可以说明动画的镜头语言超越传统镜头语言。 在这视频镜头显现的很关键,视频镜头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根据拍摄方法可以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等等。为了便于鉴赏和分析,我们按照景别把“镜头语言”分为五个类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这是视频创作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视觉语言的基本要素,离开了这些基本要素,视频创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创作者根据需要将拍摄的分镜头加以剪辑组合使之成为相互连贯、前后呼应的故事情节。动画也是视频的一部分,讲求的是视觉,既然有视觉元素我们就要运用镜头语言来叙事,动画中要尽快的叙述完故事的内容就需要大量的运用镜头,通过镜头语言快速的表现。镜头语言设计在动画电影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大量的镜头语言了讲述所要表达的情感故事,动画不同于舞台剧、影视剧等由真人表演完成的戏剧形式。当然,动画电影也属于视频的范畴中,他们都是研究“动”的视觉艺术。动画中的视频镜头在运用时可以做到常规拍摄所难以实现的跨度,例如:在《闪电狗》镜头跟随主人公上天入地,还有纵切地球的镜头,以及跟随直上太空的

影视剪辑考试范围1

影视剪辑: 对影视片结构.语言.节奏等等进行蒙太奇形象在塑造的定型工作。 分解动作: 即把生活中运动着的人与物的动作分解成影视中各个单位的独立的画面,这就是电影分解的起源。 组合动作:则是把那些单独.零散的分解动作的画面,重新组合为连续的活动整体。 1.影视艺术的最基本特性是什么? 视听结合,声画合一构成银幕形象,是影视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2.影视艺术的三种基本时间是什么? (1)事件时间 (2)叙述时间 (3)感受时间 3.影视艺术的运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影视是通过连续运动,不断变化的镜头画面来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2)影视又是通过镜头画面内部的运动来表现现实世界人和物的情状形态,以取得艺术效果. (3)影视是通过摄影机,摄像机的运动产生多变的景别,角度,场面和空间层次,来摄取和表现现实生活,以达到多变的影像和审美的效果。 4.影视艺术的三度创作是什么? (1)影视艺术的第一度创作,是编剧和责任编辑对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创作阶段) (2)影视艺术的第二度再创作是导演,摄影,摄像的任务,他们进行着将文学剧本的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觉形象的在创作(拍摄阶段) (3)影视艺术的第三度再创作——剪辑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蒙太奇形象的在塑造。 影视艺术因素与剪辑因素 银幕屏幕时空: 银幕屏幕时空是指展现或关联在银幕屏幕上的时空。 镜头组接时空: 是指镜头组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时空形态和时空因素。 1、影视艺术中动作的作用是什么? 动作可以展示主体的风貌和动态,体现人物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和情感,展现人物之间、景物之间、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渲染人物情绪与环境气氛,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推动剧情、转换场景、协调节奏的重要作用。 1、论述推、拉、摇、移、跟五种镜头的动作含义及作用。 答:

影视制作中镜头语言的运用研究

影视制作中镜头语言的运用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制作影视作品时选择合适的摄影机拍摄角度 摄像机拍摄的视角可以分为平视、俯视、仰视三种镜头,视角的变化是导演表现自己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一种拍摄角度是平视镜头,它是指镜头与被拍摄物体保持与地面水平距离相似或相等的镜头。这种镜头比较正常,是运用最多的拍摄角度。与正常人的视角比较接近,画面效果也接近于正常的视觉效果。第二种拍摄角度是俯视镜头,它是指镜头低于水平距离,从高处向下拍摄的镜头。这样拍摄镜头的方法会使被拍摄物体呈现一种被压抑的感觉,使观者有一种一览众山小以及居高临下的视觉心理,一般用于表现比较开阔的场面和空间环境。最后一种拍摄角度是仰视镜头,它是指镜头高于水平角度,从下向上拍摄的镜头。这样拍摄镜头的方法会使被拍摄物体更加高大、威严,让观者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一种压抑感或崇敬感,也可以创造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效果,一般在下级看上级、儿童看世界、瞻仰事物时运用。 光、线条、外形、色调这些造型元素相互配合,

才可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们在拍摄同一组事物时经常使用多景别、多视角的摄影方法。这种以多个视角共同完成一个事物的方法会使事物表现得更加详细和特别。在谢尔盖?爱森斯坦指导的《战舰波将金号》中出现的“敖德萨阶梯”在表现这段阶梯时,就用了俯视、仰视和平视等不同的视角去表现里面的人物。例如在《战舰波将金号》中有一位妈妈,第一个镜头就是用俯视视角表现这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儿子顺着敖德萨阶梯向下跑,在跑的时候她的儿子被官兵从背后射杀;第二个镜头用俯视的视角表现这位妈妈发现身后的孩子被射倒后,露出了惊恐的表情;下一个镜头就是用平时角度表现小孩子倒下后人们在他身边跑过的情景。接下来有一个镜头用仰视的视角表现这位母亲绝望的神情。影片四次在孩子被踩与母亲张大嘴吃惊、绝望的特写镜头之间进行交叉剪辑,仅仅几步路的距离,在第五次出现这位母亲时才让她走到孩子身边。这期间用自然的光线,夸张的表情,短镜头的使用让主体不断重复出现,达到了突出主题形象的目的。不同拍摄角度的交叉使用,使得敖德萨阶梯上的这对母子形象,丰满详细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制作影视作品时运用不同镜头表现不同感情 根据镜头的时间长短有长镜头和短镜头之分。内

第六章 剪辑与视听语言的构成

课程名称:影像与剪辑艺术课程编号: 07229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其性质属于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本课程。本课程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影视剪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手法。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影像与剪辑艺术的原理、方法和技巧,依据这些能够对某一影视片进行分析;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影视片剪辑中,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影视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正确理解影像与剪辑艺术的原理、方法和技巧,掌握影像与剪辑艺术的学习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影像与剪辑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类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它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许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态构成》、《视听语言》、《数字音视频技术应用》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数字摄影技术》、《数字录音制作》、《数字影像制作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数字影视合成》互相衔接配合。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影视艺术与剪辑功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正确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理解剪辑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影视艺术的同一型和差异性、影视的发展历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影视艺术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一般) 理解:影视的差异性、影视的发展历史。 (二)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重点) 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三)剪辑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次重点) 理解:剪辑的形成和定位、剪辑的性质和任务、剪辑的作用和功能、剪接与导演的关系。应用:剪辑技巧与艺术素养 第二章影视艺术要素与剪辑因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正确理解掌握电影电视艺术的三大要素、影视创作中的三个剪辑因素、了解如何追求创造性的剪辑效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电影电视艺术的三大要素(次重点) 识记:题材结构、剧情结构、时空结构。 理解:影视艺术的三大要素:形象、动作、结构。 (二)影视创作中的三个剪辑因素(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