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力学练习题

断裂力学练习题
断裂力学练习题

习题1:设有两个无限大板A 和B ,均含有贯穿性裂纹,其中A 板裂纹长度为2a ,B 板裂纹长度为a ,两者均受拉应力作用,A 板拉应力为σ,B 板受拉应力为2σ,问他们的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是否相同。

解:A 板:a a Y K πσπσ==IA

B 板:a a

Y K πσπσ

22

2IB ==

因此,二者的应力强度因子不相同。

习题2:无限大板A 、B 受力如图所示,已知板A 含贯穿裂纹长度为

mm a 8.4021=,板B 含贯穿裂纹长度为mm a 7.522=,外加应力均为250MPa ,材料的断裂韧度2

1IC 25.63m MPa K ?=,问板A 、B 是否发生断裂。

解:①板A 的应力强度因子:

2

1IC 21I 23.6329.630204.0142.3250m

MPa K m MPa a K ?=>?=??==πσ因此,A 板断裂。 ②板B 的应力强度因子:

2

1IC 21I 23.6366.2300285.0142.3250m

MPa K m MPa a K ?=

习题3:证明如探伤给出的裂纹当量直径A D 2=时(深埋裂纹,当量面积为2

A π),在裂纹面积相等的情况下,把裂纹简化为椭圆裂纹

(短轴长轴比2

1=c a )比简化为圆形裂纹安全。

解:①当量直径为A D 2=,则简化为圆形裂纹时有裂纹半径为A ,对于深埋裂纹有:Φ

=

Φ

=

A

a

K πσπσI

当c a =时,则2π=Φ,因此有:A A K πσπ

πσ637.02I

== ②当量面积为2

A π,且轴比为2

1==k c a ,则a k a c 2==。

由k

a A S 2

2

ππ=

=,得到:k A a =

,Φ

=

Φ

=

k

A a

K πσπσI

当21==k c a 时,208.146.1==Φ

则:A k

A a

K πσπσπσ696.0I =Φ

=

Φ

=

③由于简化为椭圆形裂纹计算得到的应力强度因子要大于简化为圆形裂纹时的应力强度因子,因此偏于安全。

习题4:某构件材料断裂韧度2

1

IC 3.49m MPa K ?=,屈服强度

MPa s 1470=σ,构件表面有表面裂纹长mm c 32=,深mm a 5.0=,给

定安全系数为2=n ,试求容许工作应力(分别按考虑塑性区影响和不考

虑塑性区影响两种情况计算)。(平面应变、

65

.12

464.11??

? ??+=Φc a )

解:表面浅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公式为(欧文解式):

Φ=

a K πσ1.1I ,

113.15.15.0464.11464.1165

.165

.1=?

?

?

??+=?

?

?

??+=Φc a

① 不考虑塑性区影响则:

Φ

=a

n K c πσ1.1IC ,有: MPa a n K c 3.6290005

.0142.321.1113.13.491.1IC =????=Φ=πσ

② 考虑塑性区影响,则:

()2

1

2

s I I 2411.11.1???

?

???????? ??+Φ=Φ

+=

σππσπσK a r a K s 即:2

2

I 212.01.11.1?

??

? ??-Φ==s a Q

a K σσπσπσ,由此解得:

2

I I 212.021.1?

??

?

??+Φ

=

s K a K σπσ,得:

MPa

K a K s c 6.619147023.49212.00005.0142.321.12113

.13.492212.021.122

2

IC IC =?

?

?

????+???=

?

??

?

??+Φ

=

σπσ

习题5:某筒式压力容器内径mm D 1000=,壁厚mm t 20=,受内压

MPa p 23.39=,外壁有纵向表面裂纹6.0,0.1==c a mm a ,选用两种

钢材分别为:2

1IC s mm MPa 75.2451MPa 19.1667

1?==K ,:钢材σ, 2

1

IC s mm MPa 05.1471MPa 47.20592?==K ,:钢材σ,试按传统强度设

计方法和断裂准则方法分析其安全性(考虑塑性区影响)。 解:最大主应力为:

MPa t pD 75.98020

21000

23.392=??==

σ ① 根据传统强度理论则有:

钢材1: MPa MPa s 19.1667

75.980=<=σσ,结构安全 钢材2: MPa MPa s 205975.980=<=σσ,结构安全 ② 根据断裂准则有:

2

2I 212.01.11.1?

??

?

??-Φ=

=s a

Q

a K σσπσπσ,62.1,6.02=Φ=c

a 钢材1:

2

1

2

I 2.153719.1667

75.980212.062.11142.375.9801.1mm

MPa K ?=?

??

???-???=

2

1

IC 2

1

I 75.24512.1537mm MPa K mm MPa K ?=

钢材2:

2

1

2

I 0.152547.2059

75.980212.062.11142.375.9801.1mm

MPa K ?=?

??

???-???=

2

1

IC 2

1

I 05.14710.1525mm MPa K mm MPa K ?=>?=,结构断裂。

习题6:试导出无限大板,有一任意倾角β的穿透裂纹,在无限远处

受均匀拉应力σ作用下的应力强度因子公式。

解:由任意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公式可得垂直于裂纹的正拉应力和剪应力分别为:

βσβσ

βσ

σ

σ22sin )sin 211(2

2cos 2

2

=+-=

-

=

ββσβσ

τcos sin 2sin 2

==

于是得:应力强度因子公式为:

a K πβσ2I sin = a K πββσcos sin II =

习题7:考虑塑性区修正,计算有限厚度板如图所示的表面半椭圆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和表面半圆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平面应变,帕尔斯-薛昌明修正式,抛物线性内插法)

解:采用帕尔斯-薛昌明修正式给定前后表面的影响,前表面的修正采用抛物线性内插法。

①给出半椭圆形应力强度因子的表达式为:

Φ

+=Φ=)(2121I s eff

r a M M a M M K πσπσ

其中:2

)21(12.011c a M -+=,W

a a W M 2tan 22ππ=

2

s

I 241

???

? ??=

σπ

K r s Φ为第二类椭圆积分,可查表求得,也可采用近似公式:

65

.12464.11?

?

?

??+=Φc a 进行计算。

将s r M M 、、、Φ21代入并整理得:

Q

a M M K πσ21I =,()2

2

212

24???

? ??-

Φ=s M M Q σσ ②当为半圆形的表面裂纹时,则c a =,则有:

03.1)21(12.012

1=-+=c

a M

12tan 22≈=

W

a

a W M ππ,因为W a << 2

π

=

Φ,

2

2

2

2

188.047.203.124157.1???

?

??-=????? ??-

=s

s

Q σσσσ

2

I 188.047.203.1?

??

? ??-=

s a

K σσπσ

习题8:无限大板,有穿透直裂纹,在裂纹上下表面受均匀拉伸应力

σ,试用叠加法求应力强度因子,如图所示。

解:利用迭加法,则有:

c b a K K K )()()(I I I +=,

0)(I =b K ,a K c πσ=)(I ,

于是有:a K K c a πσ==)()(I I

习题9:厚度为 mm t 5=,长度为mm l 100=,宽度为mm l 50=的平板,由高强度钢制成,受均匀拉应力作用,已知工作应力为

MPa 500=σ,材料的断裂韧度2

1IC 1900mm MPa K ?=,材料的

MPa s 1700=σ,板中有一穿透裂纹,长度为mm a 42=,试问板

能否正常工作。(按无限大板处理)。

解:平面应力状态,无限大板贯穿裂纹,考虑塑性区影响。 应力强度因子的表达式为:

()a M r a a K P s eff πσπσπσ=+==I

0452

.11700500211121112

2

=?

?

? ??-=

???

?

??-=

s

P M σσ

所以:

2

1

I 7.13062142.35000452.1mm

MPa a M K P ?=???==πσ由于:2

1IC 21

I 19007.1306

mm MPa K mm MPa K ?=

习题10:在直径为240mm 的气锤杆中有一个位于横截面中心处的疲劳裂纹,可当作圆片状裂纹来处理,当横截面上的平均拉应力为

MPa 430=σ时,裂纹失稳扩展,已知杆件的平面应变断裂韧度为

2

1

IC 82m MPa K ?=,求此裂纹的直径。

解:可看做为圆片形深埋裂纹(不考虑塑性区影响),则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为:

Φ

=

a

K πσI ,

当为圆片形,即:c a =,则2

π

=

Φ,于是有:

π

πσc

a K 2IC =

()mm m K K a c

6.280286.0430

482142.3442

222

IC 2

2

IC ==??===

σππσπ 所以裂纹的直径为mm a c 2.572=。

习题11:有一厚度t=5mm, 宽2b=340mm 的平板, 具有中心贯穿裂纹,裂纹长为2a=16mm,板端受拉力F=1.3MN,见图示.若材料σs =1210MPa,K IC =4030MPa mm ,裂纹形状因子Y=1。试问板能否正常工作(按不考虑塑性区影响和考虑塑性区两种情况计算)。

解:计算工作应力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1、按不考虑塑性区进行计算: (1)计算应力强度因子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2)由于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因此该板能够正常

工作

2、按考虑塑性区进行计算: (1)计算增大系数(平面应力状态)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2分) (2)计算应力强度因子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4分)

(3)由于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因此该板不能正常工作(2分)

习题12:某汽轮发电机转子, 有表面裂纹, 深度mm a 2.30= , 长度

mm c 102= ( 即68.12=Φ),其工作应力为MPa 320=σ, 材料屈服

极限MPa s 540=σ ,断裂韧度m MPa K 145IC =,求:容限裂纹尺寸

c a (按不考虑和考虑塑性区影响两种情况)。

解:

1、按不考虑塑性区进行计算: 如要求容限裂纹尺寸c a ,则应有:

Φ=/1.1IC c a K πσ

因此有: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2、按考虑塑性区进行计算: 如要求容限裂纹尺寸c a ,则应有: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其中: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因此有: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习题13:圆柱形容器有一纵向穿透裂纹,裂纹长为mm a 8.32=,容器内径为mm D 100=,壁厚mm t 5=,材料的断裂韧度为

m MPa K I 37C =,试求断裂时的临界内压力p 。(按考虑鼓胀效应与不考虑鼓胀效应考虑)。

解:由题意知环向应力为最大应力方向,因此有:

t

PD

2=

θσ ①不考虑鼓胀效应有:

a K πσ=I 或者:a K c πσ=IC 有:MPa a

K c 9.4780019

.0142.337IC

=?=

=

πσ

t

D P c c 2=σ

MPa D t p c c 9.47100

5

9.47822=??==

σ ②考虑鼓胀效应有:

a M K πσ=I

其中:002.15

1009.132.0132.012

2=??+=+=Rt a M a M K c πσ=IC 有:MPa a

M K c 8.4770019

.0142.30023.137

IC =??=

=

πσ

t D

P c c 2=σ

MPa D t p c c 8.47100

5

8.47722=??==σ

习题14:试根据a K πσ=I 的应力强度因子定义,以及K 准则与G 准则的一致性,给出应力与能量释放率G 的关系式。若某马氏体钢的断裂韧性(裂纹扩展阻力)为-2m kJ 24?=IC G ,试求平面应变断裂韧度IC K 为多少。

解:(1)由a K πσ=I 得:a

K πσI

=

又有K 和G 的一致性有:

()E

K

G 2I

2

I

1μ-=

或:

(

)

2

I

I 1μ-=

EG K

将K 的表达式代入用K 表示的应力表达中:

(

)

a

EG πμσ2I

1-=

(2)当G I 达到临界值G IC 时,K I 也达到临界值K IC

(

)

2

IC

IC 1μ-=

EG K

将G IC 值代入,即可得K IC 为:

(

)

21

2

3

32

IC

IC 6.723

.011024102001m MPa EG K ?=-???=-=

断裂力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一、 简答题(80分) 1. 断裂力学中,按裂纹受力情况,裂纹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请画出这些类型裂纹的受力示意图。(15分) 2 请分别针对完全脆性材料和有一定塑性的材料,简述裂纹扩展的能量平衡理论?(15分) 3. 请简述应力强度因子的含义,并简述线弹性断裂力学中裂纹尖端应力场的特点?(15) 4. 简述脆性断裂的K 准则及其含义?(15) 5. 请简述疲劳破坏过程的四个阶段?(10) 6. 求出平面应变状态下裂纹尖端塑性区边界曲线方程,并解释为什么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在平面应变状态比平面应力状态小?(5分) 7. 对于两种材料,材料1的屈服极限s σ和强度极限b σ都比较高,材料2的s σ和b σ相对较低,那么材料1的断裂韧度是否一定比材料2的高?试简要说明断裂力学与材料力学设计思想的差别? (5分) 二、 推导题(10分) 请叙述最大应力准则的基本思想,并推导出I-II 型混合型裂纹问题中开裂角的表达式? 三、 证明题(10分) 定义J 积分如下, (/)J wdy T u xds Γ =-????,围绕裂纹尖端的回路Γ,始于裂纹下表面,终于裂纹上表面,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其中w 是板的应变能密度,为作用在路程边界上的力,是路程边界上的位移矢量,ds 是路程曲线的弧元素。证明J 积分值与选择的积分路程无关,并说明J 积分的特点。 四、 简答题(80分) 1. 断裂力学中,按裂纹受力情况,裂纹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请画出这些类型裂纹的受力示意图。(15分) 答: 按裂纹受力情况把裂纹(或断裂)模式分成三类:张开型(I 型)、滑开型(II 型)和撕开型(III 型),如图所示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断裂力学习题

断裂力学习题 一、问答题 1、什么是裂纹? 2、试述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平面问题的解题思路。 3、断裂力学的任务是什么? 4、试述可用于处理线弹性条件下裂纹体的断裂力学问题两种方法: 5、试述I型裂纹双向拉伸问题中的边界条件,如何根据该边界条件确定一复变函数,并由此构成应力函数,最后写出问题的解。b5E2RGbCAP 6、什么是应力场强度因子K1?什么是材料的断裂韧度K1C?对比单向拉伸条件下的应力及断裂强度极限b,,说明K1与K1C的区别与联系?p1EanqFDPw 7、在什么条件下应力强度因子K的计算可以用叠加原理 8、试说明为什么裂纹顶端的塑性区尺寸平面应变状态比平面应力状态小? 9、试说明应力松驰对裂纹顶端塑性区尺寸有何影响。 10、K准则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11、何谓应力强度因子断裂准则?线弹性断裂力学的断裂准则与材料力学的强度条件有何不同? 12、确定K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3、什么叫裂纹扩展能量释放率?什么叫裂纹扩展阻力? 14、从裂纹扩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关系说明裂纹处于不稳定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15、什么是格里菲斯裂纹?试述格氏理论。

16、奥罗万是如何对格里菲斯理论进行修正的? 17、裂纹对材料强度有何影响? 18、裂纹按其力学特征可分为哪几类?试分别述其受力特征 19、什么叫塑性功率? 20什么是G准则? 21、线弹性断裂力学的适用范围。 22、“小范围屈服”指的是什么情况?线弹性断裂力学的理论公式能否应用?如何应用? 23、什么是Airry应力函数?什么是韦斯特加德

断裂与疲劳(专升本)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断裂与疲劳(专升本) 判断题 1. 力的大小可以用一个简单量表示。(3分) 参考答案:错误 2. “K I = K Ic ”表示K I 与 K Ic 是相同的。(3分) 参考答案:错误 (1). 萌生 (2). 参考答案: 扩展 (3). 参考答案: 断裂 (4). 参考答案: 损伤积累 4. ___(5)___ 有两种定义或表达式, 一是回路积分定义,另一种是___(6)___ ,在塑性力学全量理论的描述下这两种定义是___(7)___ ;其___(8)___ 指J 积分的数值与积分回路无关。(8分) (1). 参考答案: J 积分 (2). 参考答案: 形变功率定义 (3). 参考答案: 等效的 (4). 守恒性(1). 机械加工程度变形 (2). 参考答案: 预制裂纹长度 (3). 参考答案: 小范围屈服长度 (4). 读数显微镜(1). 理论断裂强度 (2). 参考答案: 实际断裂强度 (3). 参考答案: 应力集中系数 (4). 参考答案: 裂口断裂理论 问答题 7. 什么是低应力脆断?如何理解低应力脆断事故?(12分) 参考答案:答:在应力水平较低,甚至低于材料的屈服点应力情况下结构发生的突然断裂,称为低 应力脆性断裂,简称低应力脆断。低应力脆断多与结构件中存在宏观缺陷(主要是裂纹)有关, 同时也与材料的韧性有关。由于应力低,容易“失察”,由于脆性断裂,难于控制即“失控”, 低应力脆性断裂事故多为灾难性的。断裂力学是研究低应力 脆断的主要手段,其研究目的也 主要是预防低应力脆断。 8. 请解说应力场强度因子断裂理论?(12分) 参考答案:答:1)下标“I”表示I 型(张开型)裂纹 2)“K”表示应力强度因子,是外加应力和裂纹长度的函数 3)“K I ”表示I 型(张开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4)“K Ic ”表示I 型(张开型)裂纹的断裂韧度,是材料抵抗断裂的一个性能指标 5)“K I = K Ic ”是断裂判据,表示I 型(张开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增加到一个临界 值即达到材料的断裂韧度时,就发生脆性断裂。 9. 请论述断裂力学的产生、发展、分类及主要理论?(12分) 参考答案: 严格按传统强度理论设计的工程结构却发生了低应力脆性断裂,这是传统强度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的。正是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尤其1920格里菲斯裂口断裂理论的提出标志固体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即将出现。 断裂力学诞生的标志是欧文的应力强度断裂理论的提出。这也是断裂力学的第一次飞跃发展,断裂力学的第二次飞跃发展体现在应力强度因子断裂理论应用在疲劳问题的分析。 根据材料断裂的载荷性质,可分为静态断裂力学和动态断裂力学,或称为断裂静力学和断裂动力学,显然断裂静力学是断裂动力学的基础,一般简称为断裂力学。由于研究的尺度、方法和观点不同,断裂力学可分为微观断裂力学和宏观断裂力学。根据所研究的裂纹尖端附近材料塑性区的大小,宏观断裂力学又可分为线弹性断裂力学和弹塑性断裂力学。 10. 材料有哪些性能?什么是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有哪些力学性能指标?力学行为的内涵是什么?(12分) 参考答案: 材料的性能包括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弹性模量、拉伸强度、抗冲强度、屈服强度、耐疲劳强度等)、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光学性能、化学性能。 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不同环境(温度、介质、湿度)下,承受各种外加载荷(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冲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最新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考试试题及答案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8) 1. 声子的准粒子性表现在声子的动量不确定、系统中声子的数目不守恒。 2. 在外加电场E的作用下,一个具有电偶极矩为p的点电偶极子的位能U=-p·E,该式表明当电偶极矩的取向与外电场同向时,能量为最低而反向时能量为最高。 3. TC为正的温度补偿材料具有敞旷结构,并且内部结构单位能发生较大的转动。 4. 钙钛矿型结构由 5 个简立方格子套购而成,它们分别是1个Ti 、1个Ca 和3个氧简立方格子 5. 弹性系数ks的大小实质上反映了原子间势能曲线极小值尖峭度的大小。 6. 按照格里菲斯微裂纹理论,材料的断裂强度不是取决于裂纹的数量,而是决定于裂纹的大小,即是由最危险的裂纹尺寸或临界裂纹尺寸决定材料的断裂强度。 7. 制备微晶、高密度与高纯度材料的依据是材料脆性断裂的影响因素有晶粒尺寸、气孔率、杂质等。 8. 粒子强化材料的机理在于粒子可以防止基体内的位错运动,或通过粒子的塑性形变而吸收一部分能量,达从而到强化的目的。 9. 复合体中热膨胀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相间或晶粒的不同方向上膨胀系数差别很大,产生很大的内应力,使坯体产生微裂纹。 10.裂纹有三种扩展方式:张开型、滑开型、撕开型 11. 格波:晶格中的所有原子以相同频率振动而形成的波,或某一个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是以波的形式在晶体中传播形成的波 二、名词解释(12) 自发极化:极化并非由外电场所引起,而是由极性晶体内部结构特点所引起,使晶体中的每个晶胞内存在固有电偶极矩,这种极化机制为自发极化。 断裂能:是一种织构敏感参数,起着断裂过程的阻力作用,不仅取决于组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微观缺陷、显微结构的影响。包括热力学表面能、塑性形变能、微裂纹形成能、相变弹性能等。 电子的共有化运动:原子组成晶体后,由于电子壳层的交叠,电子不再完全局限在某一个原子上,可以由一个原子的某一电子壳层转移到相邻原子的相似壳层上去,因而电子可以在整个晶体中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电子的共有化运动。 平衡载流子和非平衡载流子:在一定温度下,半导体中由于热激发产生的载流子成为平衡载流子。由于施加外界条件(外加电压、光照),人为地增加载流子数目,比热平衡载流子数目多的载流子称为非平衡载流子。 三、简答题(13) 1. 玻璃是无序网络结构,不可能有滑移系统,呈脆性,但在高温时又能变形,为什么? 答:正是因为非长程有序,许多原子并不在势能曲线低谷;在高温下,有一些原子键比较弱,只需较小的应力就能使这些原子间的键断裂;原子跃迁附近的空隙位置,引起原子位移和重排。不需初始的屈服应力就能变形-----粘性流动。因此玻璃在高温时能变形。 2. 有关介质损耗描述的方法有哪些?其本质是否一致? 答:损耗角正切、损耗因子、损耗角正切倒数、损耗功率、等效电导率、复介电常数的复项。多种方法对材料来说都涉及同一现象。即实际电介质的电流位相滞后理想电介质的电流位相。因此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 3. 简述提高陶瓷材料抗热冲击断裂性能的措施。 答:(1) 提高材料的强度 f,减小弹性模量E。(2) 提高材料的热导率c。(3) 减小材料的热膨胀系数a。(4) 减小表面热传递系数h。(5) 减小产品的有效厚度rm。

核工业基本知识试题汇总

1.核电站是以核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将核能变为热能的部分称为核岛,将热能变为电 (+)能的部分称为常规岛。 2.重水堆冷却剂和载热剂是去离子水。(—) 3.堆芯中插入或提升控制捧的目的是控制反应堆的反应性。(+) 4.压水堆中稳压器内的水-汽平衡温度的保持是借助于加热和喷淋。(+) 5.由国家核安全局制定颁发的安全法规都是指导性文件。(—) 6.断裂力学可以对含裂纹构件的安全性和寿命作出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和计算。(+) 7.焊缝具有冶金和几何双重不连续性,往往是在役检查区域的选择重点。(+) 8.所有核电厂的堆型都必须要有慢化剂降低中子的能量。(-) 9.核电站压水堆型的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中的所有部件都属于核I级部件。(-) 10.自然界中U-235,U-234,U-238三种同位素具有不同的质子数和相同的中子数。(-) 11.断裂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张开型裂纹(I型);滑开型裂纹(II型);撕开型裂纹(III (-)型),在工程构件内部,滑开型裂纹是最危险的,容易引起低应力脆断。 12.制造压力壳的材料,对Co和B含量的严格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放射性,避免吸收中 (-)子和提高抗拉强度。 13.应用无损检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安全和预防事故的发生。(+) 14.结构件内部存在有微裂纹,必然会是造成构件低应力脆断。(-) 15.核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通过几十年经验总结证明,核能是安全、经济、干净 (+)的能源。 16.我国当前核电站的主要堆型是轻水压水堆。(+) 17.前苏联于1954年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开辟了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先河。(+) 18.不锈钢通过淬火提高强度和硬度。(-) 19.在役检查的可达性是要求受检部位、人员及设备的工作空间和通道满足HAD103/07的 ( + )有关规定。 20.压水堆核电站的冷却剂和载热剂也是降低裂变的中子能量慢化剂。( + ) 21.核电站的类型是由核反应堆堆型确定的,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堆型仅有轻水堆、重水堆。(—) 22.从断裂力学的角度考虑,选材时材料强度越高越好。(—) 23.核用金属材料必须对钴、硼等杂质元素含量严加限制。( + ) 24.核工业I、II级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试包括“通用考试”和“核工业专门考试” ( - ) 两部分。 25.核工业无损检测的报考者实际操作考试内容包括正确应用仪器进行检测,给出检测结 ( ) 果并对结果进行解释的能力。但不包括安全防护规则的制定与实施。 26.金属材料的性能分为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是指材料的强度、硬 ( ) 度、韧性和塑性四方面。 27.现代意义上的无损检测是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检测高精尖设备和装置的无损检测方 ( ) 法。 28.核电是一种干净的能源,其对环境影响小。如一座1000MW单机组的核电站每年约产生 ( ) 30吨高放废燃料和800吨中、低放废物,以及6,000,000吨二氧化碳。 29.核安全2级部件是指具备防止或减轻事故后果之功能的设备。( + ) 30.目前运行的核电站是以裂变和聚变的方式来释放核能的。(—) 31.高强度低合金钢中硫和磷元素能起到细化晶粒的作用。(—)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完整版)断裂力学试题

2007断裂力学考试试题 B 卷答案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总计30分) 1、(1)数学分析法:复变函数法、积分变换;(2)近似计算法:边界配置法、有限元法;(3)实验标定法:柔度标定法;(4)实验应力分析法:光弹性法. 2、假定:(1)裂纹初始扩展沿着周向正应力θσ为最大的方向;(2)当这个方向上的周向正应力的最大值max ()θσ达到临界时,裂纹开始扩展. 3、应变能密度:r S W = ,其中S 为应变能密度因子,表示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密度切的强弱程度。 4、当应力强度因子幅值小于某值时,裂纹不扩展,该值称为门槛值。 5、表观启裂韧度,条件启裂韧度,启裂韧度。 二、推导题(本大题10分) D-B 模型为弹性化模型,带状塑性区为广大弹性区所包围,满足积分守恒的诸条件。 积分路径:塑性区边界。 AB 上:平行于1x ,有s T dx ds dx σ===212,,0 BD 上:平行于1x ,有s T dx ds dx σ-===212,,0 5分 δ σσσσΓ s D A s D B s B A s BD A B i i v v v v dx x u T dx x u T ds x u T Wdx J =+=+-=??-??-=??-=???)()(1 122112212 5分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总计60分) 1、利用叠加原理:微段→集中力qdx →dK = Ⅰ ?0 a K =?Ⅰ 10分 A

令cos cos x a a θθ==,cos dx a d θθ= ?111sin () 10 cos 22(cos a a a a a K d a θθθ--==Ⅰ 当整个表面受均布载荷时,1a a →. ?12()a a K -==Ⅰ 10分 2、边界条件是周期的: a. ,y x z σσσ→∞==. b.在所有裂纹内部应力为零.0,,22y a x a a b x a b =-<<-±<<±在区间内 0,0y xy στ== c.所有裂纹前端y σσ> 单个裂纹时 Z = 又Z 应为2b 的周期函数 ?sin z Z πσ= 10分 采用新坐标:z a ξ=- ?sin ()a Z π σξ+= 当0ξ→时,sin ,cos 1222b b b π π π ξξξ== ?sin ()sin cos cos sin 22222a a a b b b b b π π π π π ξξξ+=+ cos sin 222a a b b b π π π ξ= + 222 2[sin ()]( )cos 2 cos sin (sin )2222222a a a a a b b b b b b b π π π π π π π ξξξ+=++

近代史课后题答案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4、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含答案)dl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维新派推动下实行“戊戌变法”的清帝是(C)。 A.咸丰皇帝 B.同治皇帝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2.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D)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近代中国首先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D) A、康有为 B、洪秀全 C、林则徐 D、孙中山 4.“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对它的本质含义的理解应该是:(C)。A.它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B.它促进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C.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D.它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C)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 A.黄兴B.宋教仁C.邹容D.陈天华 6.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有要不要(C)。 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②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进行民主革命`④进行社会革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D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8.前三次的反围剿斗争中,红一方面军在(D)的指挥下,实行“诱敌深入,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战术,连续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A.贺龙叶挺 B.周恩来朱德 C.朱德刘伯承 D.毛泽东朱德 9.“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上述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议表明(C) A.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 10.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B) A发展党的组织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D开展军事斗争 11.五四运动后期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到(A) A.上海 B.南京 C.广州 D.天津 12.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D) A.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B.北伐将士的英勇善战 C.直奉联合战线的瓦解 D.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和正确的北伐方针 13.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文章是(D)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14.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发表署名信件,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 A )。 A.乡村工作B.城市工作C.调查工作D.土地革命 15.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 A )

《断裂力学》考试题含解析

二 K i ', =dx 0 J(a 2-x 2) 10分 一、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总计30分) 1、 (1)数学分析法:复变函数法、积分变换;(2)近似计算法:边界配置法、 有限元法;(3)实验应力分析法:光弹性法.(4)实验标定法:柔度标定法; 2、 假定:(1)裂纹初始扩展沿着周向正应力;一、为最大的方向;(2)当这个方 向上的周向正应力的最大值(;=)max 达到临界时,裂纹开始扩展? S 3、 应变能密度:W ,其中S 为应变能密度因子,表示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 r 密度切的强弱程度。 4、 当应力强度因子幅值小于某值时,裂纹不扩展,该值称为门槛值。 5、 表观启裂韧度,条件启裂韧度,启裂韧度。 二、 推导题(本大题10分) D-B 模型为弹性化模型,带状塑性区为广大弹性区所包围,满足积分守恒的 诸条件。 积分路径:塑性区边界。 AB 上:平行于%,有dx 2 r O’ds r d %兀》s BD 上:平行于 %,有 dx 2 = 0 , ds = d% , T 2 - s J(WdX 2 -T 凹 ds) T 2 竺 dX ! X-I AB r B D A ;「s V B =:;S (V A ' V D )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总计60分) 1、利用叠加原理:微段一集中力qdx — dKi = 2q ; a 2 dx 业(a-x 2 ) 2007断裂力学考试试题 B 卷答案 T 2 土 dx , BD 2 :x , 1 Sv

Z 二.— (sin 2b -sin ( a) 2b 二(a ))2 兀a 2 -(sin 2b ) 31 u J-L u ,cos = 1 2b 2b JE JE JE it 二 sin ——cos 一a cos 一 sin — a 2b 2b 2b Tt .. Tt 二——cos ——a sin 2b 2b ■ . 2 ' - 2 2 二 [sin ( a)] = ( ) cos a 2 —0 时,sin 2b sin =( a)二 2b n a 2b 仝 2b 2b - n n IT 2 cos ——a sin ——a (sin — a) b 2b 2b b.在所有 裂纹 内部 应力 为零.y =0, -a ::: x ::: a, -a _ 2b ::: x ::: a _ 2b 在区间内 C.所有裂纹前端;「y ?匚 单个裂纹时Z - —^Z — Jz 2 —a 2 又Z 应为2b 的周期函数 二 Z 二 J 兀z 2 兀a 2 、(sin —)2 - (sin —)2 Y 2b 2b 采用新坐标:『:=z - a 令 x=acosv= \ a -x = acosv, dx 二 acosrdr 匚 K “ 2q. a :n 1(a1a )咤 d 一 Yu '0 a cos 日 当整个表面受均布载荷时,耳-;a. K i = 2q J^s in 10分 2、 边界条件是周期的: a. Z 、,二y 7 一;「 .兀z 二 sin b 10分 sin A (a /a)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

断裂力学答案

( ( = K I + K I(2) 1.简述断裂力学的发展历程(含3-5 个关键人物和主要贡献)。 答:1)断裂力学的思想是由Griffith 在1920 年提出的。他首先提出将强度与裂纹长度定量 地联系在一起。他对玻璃平板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提出了能量理论思想。(2)断裂 力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从1948 年开始的。这一年Irwin 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经典文章“Fracture Dynamic(断裂动力学)”,研究了金属的断裂问题。这篇文章标志着断裂力学的诞生。(3) 关于脆性断裂理论的重大突破仍归功于Irwin。他于1957 年提出了应力强度因子的概念,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断裂韧性的概念,并建立起测量材料断裂韧性的实验技术。这样,作为断裂 力学的最初分支——线弹性断裂力学就开始建立起来了。(4)1963 年,Wells 提出了裂纹张 开位移(COD)的概念,并用于大范围屈服的情况。研究表明,在小范围屈服情况下COD 法与LEFM 是等效的。(5)1968 年,Rice 等人根据与路径无关的回路积分,提出了J 积分 的概念。J 积分是一个定义明确、理论严密的应力应变参量,它的实验测定也比较简单可靠。 J 积分的提出,标志着弹塑性断裂力学基本框架形成。 2.断裂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 答:1)断裂力学的定义:断裂力学是一门工程学科,它定量地研究承载结构由于所含有的 一条主裂纹发生扩展而产生失效的条件。 (2)研究对象:断裂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带有裂纹的承载结构。 (3)主要任务:研究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应变分布,掌握裂纹在载荷作用下的扩展规律;了 解带裂纹构件的承载能力,进而提出抗断设计的方法,保证构件安全工作。 3.什么是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状态,二者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之。 答:(1)平面应力:薄板问题,只有xoy 平面内的三个应力分量σ x、σ y、τ xy; ε z ≠ 0, 属三向应变状态。 (2)平面应变:长坝问题,与oz 轴垂直的各横截面相同,载荷垂直于z 轴且沿z 轴方向无 变化; ε z = 0, σ z ≠ 0,属三向应力状态;材料不易发生塑性变形,更具危险。 4.什么是应力强度因子的叠加原理,并证明之。掌握工程应用的方法。 答:(1)应力强度因子的叠加原理:复杂载荷下的应力强度因子等于各单个载荷的应力强 度因子之和。 (1) 在外载荷T2作用下,裂纹前端应力场为 σ2,则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为K I(2) = σ 2 π a 如果外载荷T1和T2联合作用,则裂纹前端应力场为 σ1+ σ2,则相应的应力强度因子为 K I = (σ 1 + σ 2 ) π a = σ 1 π a + σ 2 π a (1) 6.为什么裂纹尖端会发生应力松弛?如何对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修正? 答:裂纹尖端附近存在着小范围的塑性区(设塑性区是以裂纹尖端为圆心,半径为r0 的圆 π a 形区域),材料屈服后,多出来的应力将要松驰(即传递给r>r0 的区域),使r0 前方局部地 区的应力升高,又导致这些地方发生屈服。即屈服导致应力松弛。 Irwin 提出了有效裂纹尺寸的概念a eff = a + r y对应力强度因子进行修正,在小范围条件下,

大学近代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相互关系:二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