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押韵、平仄
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

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古代的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格律与韵脚构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就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进行探讨,以展现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古代诗歌的格律古代诗歌的格律是指诗歌的诗句规则和结构,是诗歌形式的基础。
古代诗歌的格律有以下几种:1. 句法格律:指的是古代诗歌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在古代诗歌中,诗句的长度和构造是严格受限制的,常常是以字数为基准。
例如,五言绝句中每句由五个字组成,七言绝句则由七个字组成。
这种格律的要求使得古代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2. 对仗格律: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仗格律要求句子中的字词在音韵、平仄、声调等方面相互呼应。
常见的对仗形式有平仄对仗、声调对仗、韵脚对仗等。
对仗的使用使得古代诗歌在语言美感上更加精细,表达更加传神。
3. 长短格律:长短格律是指古代诗歌中有规定长度和结构的格律。
例如,律诗是指按照特定的字数和字序进行排列的诗歌形式,如七言律诗、五言律诗等。
这种格律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和统一。
二、古代诗歌的韵脚韵脚是指古代诗歌中用于表达音韵美感的一种手法。
韵脚可以分为押韵和韵律两种类型。
1. 押韵:押韵是指古代诗歌中相邻的诗句末尾的字音相同或近似的情况。
押韵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使得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味。
古代诗歌中的押韵有平水韵、聿修韵等多种韵脚体系。
2. 韵律:韵律是指古代诗歌中有规律的韵音排列,包括韵母的变化和对仗。
韵律使得古代诗歌更加富有变化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有平声韵律、仄声韵律等多种形式。
总结: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格律使诗歌形式更加规范和统一,而韵脚则在音韵美感上为诗歌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古代诗歌的格律与韵脚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为世人留下了一道道美的印记。
它们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
诗词押韵规则

诗词押韵规则:
1. 平水韵:平水韵是最早的押韵方式,又称平韵,顾名思义就是平声韵。
其中,平指的是声调平的韵母,水指平水碧波,表示流畅自然。
平水韵的押韵规则是依据声母和韵母的音进行韵脚的呼应。
例如:“夜”和“哲”、“底”和“抵”,都属于平韵。
2. 仄水韵:仄水韵是相对于平水韵而言的,又称仄韵,顾名思义就是仄声韵。
其中,仄指的是声调仄的韵母,水指平水碧波,表示流畅自然。
仄水韵的押韵规则也是根据声母和韵母的音进行韵脚的呼应,与平水韵相比,仄水韵多了一种抑扬之美。
例如:“曲”和“缺”、“捉”和“月”,都属于仄韵。
3. 平仄平韵:平仄平韵是两个音韵规则的结合,也是古代最常见的押韵方式之一。
平仄是指声调平仄的音,平韵是指韵脚音相同。
例如:“花”和“车”、“冷”和“僧”,既满足平仄的规则,又满足平韵的规则。
4. 仄平仄韵:仄平仄韵也是两个音韵规则的组合方式,古代较为少见。
仄平是指声调仄平的音,仄韵是指与音脚音相同。
例如:“美”和“映”、“春”和“心”,既符合仄平的规则,又符合仄韵的规则。
古体诗、押韵、平仄: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为孩子收藏

古体诗、押韵、平仄:最完整的诗词知识,都在这里了,为孩子收藏有一个词叫诗语,意思是诗的语言。
了解这些“诗语”,可以让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分辨能力,更上一层楼!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
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诗歌的韵律和表达

诗歌的韵律和表达一、诗歌的韵律1.韵律的定义:诗歌中的韵律是指诗的音节、重音、停顿和节奏等方面的组织形式。
2.韵律的分类:(1)古体诗的韵律:以五言、七言为主,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2)近体诗的韵律:以律诗、绝句为主,有严格的平仄、对仗和押韵要求。
(3)现代诗的韵律:形式多样,不受平仄、对仗限制,注重自由发挥。
3.押韵:诗歌中相同或相近韵母的音节在句子末尾相押,形成美感。
4.平仄:古代诗歌的音调分类,平声和仄声的搭配。
平声柔和,仄声刚劲。
5.对仗:诗歌中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在字数、词性、意义等方面的呼应和对应。
二、诗歌的表达1.意象: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具有象征意义。
2.意境:诗歌中所创造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艺术空间,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增强表现力。
(2)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强生动性。
(3)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突出其特点。
(4)排比: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增强语势。
4.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2)间接抒情:通过描绘景物、叙述事件来间接表达情感。
5.表现手法:(1)渲染:通过反复描绘,使事物形象更加鲜明。
(2)对比:将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其特点。
(3)象征: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增强表现力。
6.结构布局:诗歌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部分的组织安排。
综上所述,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是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掌握韵律规律和表达技巧,有助于创作出具有美感和表现力的诗歌作品。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判断以下诗句中哪个字的韵脚押韵?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解题方法:首先,找出诗句中的韵脚,即“光”和“霜”。
然后,判断两个字的韵母是否相同或相近。
在本题中,“光”和“霜”的韵母都是“ang”,因此它们押韵。
2.习题:请判断以下诗句中哪个字的平仄是正确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代诗歌的体裁

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分享的古代诗歌的体裁,希望大家喜欢!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韵律与押韵方式

诗词鉴赏中的常见韵律与押韵方式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常见的韵律与押韵方式是给作品增添了美感与艺术性的重要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韵律与押韵方式,并解释它们在诗词中的应用。
首先,古诗词的韵律,特指诗词中的平仄与韵脚。
平仄是指音节发音的轻重关系,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指音节发音时声音平稳舒展,而仄声则指音节发音时声音有抑扬顿挫之感。
平仄在古代诗词中有着严格的要求,以保持诗句的整体平衡和节奏感。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韵脚有平声与仄声两种。
平声韵脚是指韵脚音节的发音属于平声,例如“明”、“情”等。
仄声韵脚则是指韵脚音节的发音属于仄声,例如“怀”、“哀”等。
在古诗中,通常要求每个韵脚都带有声调,以使整首诗在读起来更加和谐。
其次,押韵方式是指诗词中用以产生韵律美的韵母相同。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押韵方式包括仄韵、平韵、交韵和跳韵。
仄韵是指两个字的末尾韵母在句中的发音是仄声押韵的情况。
例如,“清泠”的“泠”与“禽鸣”的“鸣”就可以构成仄韵。
平韵则是指两个字的末尾韵母在句中的发音是平声押韵,如“余情”中的“情”与“区区”的“区”形成平韵。
交韵是指一个韵脚与另一个韵脚发生交替,例如“江山如画,此意何长?”中的“画”与“长”就形成了交韵。
跳韵则是指两个韵脚之间插入了一两个无韵脚的字,从而产生押韵效果。
对于韵律与押韵方式的应用,古代的诗人们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通过巧妙的运用韵律与押韵方式,使诗词具有音韵的美感,同时也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运用了仄韵的手法,“角声满天秋色里”,“铁马冯·唐音”形成了仄韵的效果,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紧凑,婉转动人。
又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运用了平韵的手法,通过押韵的方式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音乐感。
总之,韵律与押韵方式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元素。
它们通过平仄和韵脚的运用,赋予诗词优美的音韵和韵律美。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押韵押韵的规则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近体诗押韵相对较为严格。
押韵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二)押平声韵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
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三)一韵到底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
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注:二、四、八句的“风”“同”“中”是平声“东”韵,第六句的“丰”是平声“冬”韵,“东”与“冬”通押。
日常作诗与应试不同,不应用应试的要求苛刻地对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韵书作诗的作者。
(四)首韵借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古代诗歌的韵律与韵脚

古代诗歌的韵律与韵脚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的美妙之处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还体现在韵律与韵脚上。
韵律与韵脚是古代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诗歌赋予了优美的音韵,增添了文雅的艺术感。
一、古代诗歌的韵律古代诗歌的韵律以平仄和押韵为主要特点,它通过节奏和韵母的变化来营造诗歌的音乐美。
1. 平仄:古代诗歌的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平声指声调平均的字音,仄声指声调变化较大的字音。
通过平仄的搭配,诗歌既能显得流畅,又能够形成音乐感。
2. 押韵:古代诗歌的押韵是指两个或更多句子的诗句末尾韵母相同。
通过押韵的运用,诗歌能够呈现出更加优美的声韵效果。
古代诗歌的韵律不仅仅在结构上有所规定,而且在朗诵时也有相应的要求。
比如,在朗诵古代诗歌时,需要注意平仄上的转折、起伏,以及押韵的处理,使得整体的朗诵效果更加协调和谐。
二、古代诗歌的韵脚古代诗歌的韵脚是指诗句中重读音节之后的非重读音节。
韵脚通过音节的排列组合,为诗歌增添了音律韵味。
1. 七绝韵脚:七绝是指每一句有七个字的诗,它的韵脚有平声韵、仄声韵以及双声韵等。
比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 五言绝句韵脚:五言绝句是指每一句有五个字的诗,其韵脚可以有仄声韵和双声韵等。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代诗歌的韵脚不仅有规定的格式,而且在创作中还要注重音韵的变化和谐调。
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的韵脚,能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三、古代诗歌的意义与价值古代诗歌的韵律与韵脚并非只是为了追求技巧和艺术,它们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审美趣味。
首先,古代诗歌的韵律与韵脚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平仄的变化和押韵的运用,诗歌能够更好地表现情感、描绘景物,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其次,古代诗歌的韵律与韵脚也反映了文人士人追求音响美的特点。
古代文人士人崇尚音乐美,他们通过诗歌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追求美的体验和审美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练边悟2
(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 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 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边练边悟2
对以下名句的原作进行分类,是哪一种体裁的诗歌
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言绝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古体诗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言律诗
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古体诗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
认识格律诗
律诗基本格律——联
七言律诗(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排律/长律(至少五韵十句的律诗)
特点:字数、句数、段数、平仄、韵律都有固定格式,有词牌
(只有一段) 单调 (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 结构 双调 (有两段) 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段落) 三叠或四叠(分三段或四段)
字数 中调 ( 59-90 字) 又称“诗 余”“长 长调 (91字以上)
短句”
词
小令 (58字以内)
豪放词
风格
婉约词
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又称词 余。有曲牌和题目。
小令(独立的一支曲子)
曲
分 类
散曲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许多曲子(小令)组成了套数 套数(曲)
《夜行船》(秋思)
杂剧《窦娥冤》
边练边悟 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 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 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寄李儋元锡 [唐]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元诗为 古 体 杂言 ,韦诗为 近 体 七律 诗。
古体诗(古风)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 按 诗 歌 题 材 )
诗
(唐)
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 人的仿作。
近体诗(格律诗)
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宋) 小令
词
散曲
曲
(元)
套曲
剧曲
古 体 诗
( 古 风 、 古 诗 )
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 章 无定句,句无定式,句式可整可散, 篇幅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四言、 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诗经》(《关雎》)、《楚辞》 (《离骚》)、《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歌” (《长恨歌》)、”歌行”(《燕歌行》、《琵琶 行》)、“曲”(《塞下曲》)、“吟”(《游 子吟》)、“引”(《李凭箜篌引》)等
5、一首诗一般只押一个韵
6、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律诗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压韵,可四韵或五韵,即二、 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首联
颔联
第五句
第六句
颈联
第七句 第八句
尾联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耘夜织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山 行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基本律——对仗
第一联
第二联
对仗
第三联
第四联
律诗基本格律——对仗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诗歌中的对偶, 叫做对仗。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
是句中自对,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则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例题回顾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 雨声”的妙处。(5分)
【答案】: ①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 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 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②该联的前后两句对仗极严,前一句着眼于地泉, 后一句着眼于飞雨,极富立体空间感。 ③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 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 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也傍桑阴学种瓜
霜叶红于二月花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送魏大将军 匈奴犹未灭 魏将复从戎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般是流水对)
古体诗
诗
诗 歌 词
绝句:前两句写景,后 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 讲究 近体诗 “起 律诗:前四句写景, 承转 后四句抒情。 合” 首句渲染气氛, 上 写景 主句写景 片 (次)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曲
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 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 • 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 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承:是“起”句的延伸、拓展,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等。其主要作用是: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转:对诗意的跳宕转折,在律诗中多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 片”。(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 合:收束全诗, 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 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 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 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
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 “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 “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律诗基本格律——对仗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3、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 4、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 仗的较多,七律也有但较少) 5、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那
每首诗有四联八句,第一句和第二句为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 六句颈联,最后两句为尾联.每句字数必须相同,五字或七字. 每一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二联 颔联 第一联 首联
第五句
第六句
第三联 颈联
第七句 第八句
第四联 尾联
律诗基本格律——押韵
押韵的特点及要求: 1、韵母完全相同的两个音节为押韵(钟功空虹) 2、韵母中主要韵母相同也可为押韵(阴森金晴) (注意古今读音的演变) 3、押韵的音节对应的字为韵脚字 4、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律诗基本格律——平仄
普通话分四个音,目前通常来说第一、第二声为平, 第三、第四声为仄 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律: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一联中平仄相对,也就是平仄相反)
3、联间的平仄相黏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就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除脚节外,平仄相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 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 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特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对 仗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 格 体律 诗 ) 诗
五言绝句(五绝)
(四句) 七言绝句(七绝) 《早发白帝城》
绝句
《江雪》
分 类
五言律诗(五律)
《春望》
律诗
(八句)
边练边悟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 而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