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教学部教学大纲

公共课教学部教学大纲
公共课教学部教学大纲

《经济数学Ⅰ》(《微积分(经济类)》)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1.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 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与任务是为使学生学习后续的数学及专业课打下必备的坚实的数学基础。

3. 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本课是面对经济系学生开设的。本着“打好基础,够用为度”的原则,讲课内容力求生动流畅,不求深,不求全,只求实用。重视在经济上的应用,并注意与专业接轨,服务专业的改革思想。

4.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通过这门课程要掌握微积分的必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应用微积分的基础知识解决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微积分》上册(吴赣昌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微积分》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赵树塬主编

《高等数学》同济大学高数出版社2004

6. 考试改革设想及成绩计算方法

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考试测重基本知识掌握,对大纲中要求理解、掌握的部分,及在经济上的应用,考试成绩占60%与平时(作业、学习态度课堂发言,出缺习)占40%。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按章节填写)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重点:掌握函数极限的一般求法,掌握两个重要的极限并会用它求相应的函数的极限,掌握常用的经济方面的函数

难点:函数在一点有极限的充要条件及其应用,函数的连续性

第一节:函数定义域与函数值

第二节:函数的类别与基本性质

第三节:极限概念及运算法则

第四节: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

第五节:未定式极限

第六节:两个重要极限

第七节;函数的连续性

第八节:几何与经济方面函数关系式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重点:导数概念及其几何、物理意义;导数运算法则,基本公式,复合函数求导

难点:复合函数求导法及隐含数求导法

第一节:导数的概念

第二节:导数基本运算法则

第三节:导数基本公式

第四节:复合函数导数运算法则

第五节:隐含数的导数

第六节:高阶导数

第七节:分段函数的导数

第八节:微分

第三章:导数的应用

重点:应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极值的判别与求法;边际函数与弹性函数

难点:经济方面函数的优化

第一节:微分中值定理

第二节:洛必达法则

第四节:函数单调区间与极值

第五节:函数的最值

第七节:经济方面函数的边际与弹性

第八节:几何与经济方面函数的优化

第四章:不定积分

重点:原函数、不定积分概念;换元法及分布积分法

难点:第二换元法;初值问题

第一节:不定积分的概念及基本运算法则

第二节:不定积分基本公式

第三节:凑微分

第四节:不定积分第一换元法则

第六节:不定积分第二换元法则

第七节:不定积分分部积分法则

第八节:初值问题

第五章:定积分

重点:定积分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定积分基本运算法则;牛顿-莱不尼兹公式;定积分换元法则及分布积分法则难点:变上限定积分概念与重要性质;广义积分

第一节:定积分概念与基本运算法则

第二节:变上限定积分

第三节:牛顿-莱不尼兹公式

第四节:定积分换元积分法则

第五节:定积分分部积分法则

第六节:分段函数的定积分

第七节:广义积分

第六章:二元微积分

重点:二元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的求法;二元函数全微分、极值的求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难点:二元复合函数求导法;把二重积分化为二次积分的方法

第一节:二元函数的概念

第二节:二元函数的一阶偏导数

第三节:二元函数的二阶偏导数

第四节:二元函数的全微分

第五节:二元函数的极值

第七节:二重积分的概念与基本运算法则

第八节:二重积分的计算

二、基本教学要求

第一章:函数与极限

1.掌握函数的概念及定义域、值域的求法;理解和掌握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定义及常用的经济函数

2.熟练掌握基本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3.第三节:理解函数在一点有极限的充要条件,并运用

4.掌握两个重要极限并能熟练应用

5.了解函数在一点的概念

第二章:导数与微分

1.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及连续与可导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导数与微分运算法则和导数的基本公式;掌握初等函数的一、二阶导数的求法

3.掌握复合函数求导法,了解隐含数求导法

4.掌握函数的微分法

第三章:导数的应用:

了解罗尔定理与拉格朗日定理

理解函数极值与最值的概念;掌握求函数极值、最值的方法及其在经济上的应用

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理解函数的边际与弹性的概念,特别是掌握经济方面的边际需求与弹性需求求法及其经济意义

第四章:不定积分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基本公式及运算法则

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法与分部积分发

了解在经济上的应用来求初值问题

第五章:定积分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理解变上限定积分是积分上限函数,掌握积分上限函数的性质及求导方法理解并掌握中顿——莱布尼茨公式。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法及分部积分法。

掌握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之积,并理解一些定积分在经济方面应用。

第六章二元微积分

1.理解二元函数概念及定义域及?一元函数的定义域的原则。

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连续的概念。

3.理解二元函数的一、二阶编导数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条件。

4.掌握二元函数的一、二阶编导数、全微分求法。

5.掌握复合函数的全导与编导的计算方法。

6.理解二元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二元函数求无条件极值的方法。

7.理解二重积分概念及其简单性质,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方法。

四、学时分配

《经济数学Ⅱ》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经济类)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1.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讲授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行列式、矩阵、线性规划问题的有关原理和性质,掌握行列式、矩阵的各种计算,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掌握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以及它的图解性与单纯形解法。培养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联系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

3. 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①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讲课程的主要知识,重点知识,并尚有余

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②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为线性规划问题提供更多的实际运用例子,主要是经济上

求最优解的例子。

③安排一定的习题课,组织讨论答题,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解体体会,学习经

验的总结等

④期中进行师生互动,组织学生座谈,收集学生的意见,交流教与学的体会。

4.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后可以为经济学,向量代数等课程提供相关知识,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5.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2005年10月第一版。要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选用的本科教材。教学参考书:科学出版社《线性代数》

6. 考试改革及成绩计算方法

考试方法:闭卷;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应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

平时成绩占:40%

考试成绩占:60%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行列式

重点:行列式的计算

难点:行列式的展开

第一节:行列式的概念

第二节:行列式的性质

重点:行列式化为三角形行列式

难点:n阶行列式化为三角形行列式

第三节:行列式的展开

重点:行列式按行展开

难点:n阶行列式按行展开

第四节克莱姆法则

重点:克莱姆法则的应用

难点:克莱姆法则解线性方程组

第二章矩阵

重点:矩阵的运算,逆矩阵

难点:逆矩阵

第一节矩阵概念

重点:简化阶梯形矩阵

难点:简化阶梯形矩阵

第二节矩阵的基本运算

重点:矩阵的运算

难点:矩阵的乘法

第三节矩阵的秩

重点:矩阵的秩

难点: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第四节逆矩阵

重点:逆矩阵的求法

难点:伴随矩阵

第三章线性方程组

重点: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

难点: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第一节线性方程组的一般解法

重点:线性方程组的一般解法

难点: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化为阶梯形矩阵第二节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

重点: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定理

难点:线性方程组无穷多解的表达

第三节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重点:非齐次方程组导出组的基础解系

难点:非齐次方程组的结构定理

第四节投入产出问题

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图解法

难点:直接消耗分数矩阵

第四章线性规划问题

重点: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图解法

难点:建立数学模型

第一节线性规划问题概念

重点: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可行解,最优解概念第二节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

重点:按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投资问题

第三节两个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重点:可行解集的确定最优解判断

难点:最优解判断

第四节图解法在经济上的应用

重点:各种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第五章单纯型解法

重点:单纯行解法的步骤与应用

难点:单纯行解法的原理

第一节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

重点:线性规划问题一般形式化为标准形式

难点:标准形式的三个特征

第二节单纯型解法的原理与步骤

重点:单纯型解法的步骤

难点:单纯型解法的原理第三节求初始可行基的方法

重点:求基变量的最小比值原则

难点:求初始可行基的方法第四节单纯型解法在经济上的应用

重点:单纯型求最优解的方法

难点:投资问题的应用

三、学时分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类)》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1.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院经济类专业继微积分与线性代数之后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 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同时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训练,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扩大数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为培养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服务。

该课程基本要求的设置分三个层次,其中对概念与理论用“理解”和“了解”和“知道”表述,对方法和运算用“熟练掌握”“掌握”和“会”表述,前者为较高的要求。

3. 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本课程按照非数学专业的特点,不在数学的公理化体系上下工夫,也不在古典概型的解复杂习题上纠缠,以具体实例引入,讲清有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系统而扎实地循序渐进。

4.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微积分与线性代数的后续课程,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

5.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周誓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参考教材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 考试改革设想及成绩计算方法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重点: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公式

难点:概率的定义与性质,事件的运算,利用概率的性质解决古典概型的概率及对‘相互独立事件’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理解与应用。

第一节:随机事件的概念

第二节:随机事件的概率

第三节:加法公式

第四节:乘法公式

第五节:全概公式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

重点:离散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利用数学期望,方差的概念及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计算;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的计算及其数字特征的计算

难点: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的定义,数学期望与方差的定义与性质;

第一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

第二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三节: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

第四节: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第五节:随机变量数字特征的性质

第三章:几种重要的分布

重点:二项分布及正态分布的相关计算

难点:二项分布及正态分布的概念与性质

第一节:二项分布

第五节:正态分布

三、基本教学要求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第一节: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及事件间的运算

第二节:了解概率的定义,熟练掌握古典概型;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

第三节:掌握加法公式

第四节:理解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乘法公式

第五节:掌握全概公式及贝叶斯公式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

第一节:理解随机变量及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会求概率分布;掌握概率分布的性质并能熟练应用

第二节: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掌握数学期望与方差的计算

第三节: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掌握概率密度函数的性质

第四节:理解连续形随机变量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概念,掌握数学期望与方差的计算

第五节:掌握随机变量数字特征的性质,并会进行相关的计算

第三章:几种重要的分布

第一节:掌握二项分布及相关的计算

第五节:掌握正态分布及相关的计算

四、学时分配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整理

上肢 上肢的体表标志 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腋窝的构成及内容 腋动脉的分段及主要分支 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位置、收纳范围及流注关系 三边孔和四边孔的构成及穿行结构 臂丛各束的分支 腋神经的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 腋鞘的概念,肌腱袖的概念和意义 肱动脉在臂部的主要分支;肱动脉、正中神经在臂部的行径及二者的关系 肱骨肌管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 前臂前、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 桡血管神经束、尺血管神经束和正中血管神经神经束的构成 腕管的构成和内容 手掌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 手掌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及内容 手掌内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布范围 本章重点: 肩部:腋腔的构成及主要内容。锁胸筋膜、肌腱袖、三边孔、四边孔、腋鞘 臂和前臂:臂和前臂内、外侧肌间隔和骨筋膜鞘的形成及其内容。肱骨肌管、血管神经束肘窝:境界和内容,肘后三角、提携角 腕、手部:腕、掌部深筋膜形成的结构,手掌深筋膜的区分、间隙及临床意义。鼻烟窝、屈肌支持带、腕管 各部位肌的名称、位置;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支。 下肢 下肢的体表标志 下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臀部肌的配布 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及通过结构 髋周围动脉网的组成与其临床意义 腹股沟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阔筋膜及其所形成的髂径束及卵圆窝的形态特点 肌腔隙、血管腔隙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 股鞘的概念、内容及临床意义 股管、股环的位置、通连、内容及意义 收肌管的位置、构成、通过结构和临床意义 腘窝的境界、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小腿前、后骨筋膜鞘的构成、特点、内容物及临床意义

人体解剖学试题和答案

二、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人体或任一局部在标准姿势条件下作相互垂直的三个切面,它们是 ,,。 2、按照解剖学姿势,近颅的为,远颅是的为。 3、腹部由两条纵线及两条横线分为9区,它们分别是,, ,,,,,,。 (二)单项选择题 1、胸骨线是 A、胸骨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B、胸骨正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C、沿胸骨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D、胸骨外侧缘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2、对于胃的粘膜层,最能表达其与其它层次的关系术语是:() A、上、下 B、前、后 C、侧与外侧 D、和外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解剖学姿势不因人的姿势改变而改变。 B、无论是倒立还是睡势,足底是下,而头顶是上。 C、水平面就是横切面,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也是如此。 D、侧与外侧是描述器官或结构与人体正中面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 (三)、多项选择题 1、中空性器官 A、多呈管状或囊状。 B、管壁通常分为4层或3层。 C、管腔口径可在神经或体液调节下发生变化。 D、粘膜常有腺体。 (四)名词解释 1、矢状面 2、冠状面 3、解剖姿势 (五)问答题 1、请描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机体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2、上、下 3、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右外侧区、脐区、左外侧区、右髂区、腹下区、左髂区 (二)单选题 1、C 2、D 3、C (三) 多项选择题

1、ABCD (四)名词解释 1、按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2、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五)问答题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许多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组织。人体有四种组织,它们是肌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组织形成某个器官,完成一定功能。由几个器官参与构成一个系统,完成比较复杂的特定功能,如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等构成,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多个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人体是更为复杂的富有情感的有机体。 第二章骨学 二、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骨按部位可分为、和三部分;按外形分为、、 和四类。 2、颅盖的密质骨形成较厚的_________和________其间的松质称_________。 3、长骨呈状,两端较,一般都有光滑的,体又称,部容纳 ,中部有1~2个通向髓腔的小孔叫。 4、骨的基本构造包括、和。 5、骨在的可改变其形态结构的特性叫。 6、颈椎的一般形态特点是、、。但第、、 颈椎形态较特殊。 7、胸椎的侧面和横突末端有与肋相连的、棘突,伸向。 8、腰椎的椎体,棘突为,呈位,伸向后方。 9、胸骨角在______骨,横突孔在______骨,大转子在_______骨上。 10、上肢带骨包括和;下肢带骨包括。 11、肩胛骨前面凹陷叫,后面的高嵴叫,其上、下分别有、;外侧角的浅窝叫,其上方的突起叫。侧角平,下角平。 12、髂骨分和两部。髂骨翼上缘叫,最高点平对,前后端的突起分别叫和;侧面前部称,其下界的骨嵴叫。 13、下颌骨体的结构有、、;下颌支的结构有、、、 。 14、颅中窝的孔裂包括、、、。 15、颅后窝的孔是、;沟是、;门是向通;坡是 ,向上与相续。 16、颅的侧面的门:;弓:;窝:、;点:。 17、颅的前面有两深窝叫,孔叫。 18、骨性鼻腔前口是,后口称;正中有一矢状位的,它由和的垂直板构成。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和三条。 19、鼻旁窦位于,含,与相通,它们包括、、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含妇幼保健方向)专业三年制大专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5学分。总学时为80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40学时。 四、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人体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规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人体各部的基本结构,了解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解剖学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同时,本课程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观察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各个主要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其毗邻关系。 七、重要先修课程 生物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的组成。 ●自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学 【目的要求】 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功能。 2.熟悉骨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3.了解骨的发生和生长。 3.掌握人体各部骨的组成、形态结构及各骨的位置关系。 4.熟悉人体各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5.了解骨表面的结构、新生儿颅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1.骨概述。

人体解剖学的记忆口诀

人体解剖学记忆口诀 人体解剖学记忆口诀 绪论 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和呼吸泌尿生殖脉管系感觉神经内分泌九大系统要牢记 解剖学姿势 标准姿势象立正身体直立两眼平掌心足尖都向前上肢下垂下肢并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组成、功能 运动系统骨连骨支持运动加保护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 各部骨数目 各骨数目分开记记住位置就容易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 骨的构造 骨质表现密和松骨内位置有不同骨髓分为黄和红骨髓腔隙它填充红髓造血保生命髂胸椎内留终生

骨膜在外包整骨生长修复立大功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内软骨藏韧带加强稳固性基本构造都一样 各部椎骨特点 椎骨外形不规范抓住要点能分辨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最明显胸椎连肋有肋凹棘突叠瓦下斜尖腰椎承重体最大棘突后伸宽又扁 胸骨形态意义 胸骨形似一匕首上柄中体下剑突柄体交界胸骨角平对二肋向前凸 椎间盘 椎体之间纤维环胶状髓核在中间后外薄弱易脱出压迫神经致痛瘫 脊柱韧带及意义 脊柱韧带,三长两短 腰椎穿刺,棘上棘间 再透黄韧,进入椎管 脊柱的整体观 上细下粗尾部尖承受压力密相关后观棘突一条线颈短胸斜腰平扁

侧观生理四个弯线条大方又美观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 肋的连结 一肋连于胸骨柄二肋对角标志明三至七肋与体连八至十肋成肋弓十一十二称浮肋前端游离肌肉中 胸廓形态、运动 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膈分腹胸容纳保护心肝肺呼气下降吸气升 颅骨名称 脑颅八块颅前起额筛蝶枕各有一顶骨颞骨各两块构成颅盖和颅底面颅总共有十五构成颜面骨根基形单影只下颌舌独来独往一张犁其余都要成双对泪颧腭甲上颌鼻 颅顶观 颅顶借缝连结紧三缝名为冠矢人婴颅骨化未完成缝间膜闭叫颅囟 颅底内面观 前窝中央是筛板筛孔通鼻嗅丝穿中窝之中垂体窝前高后高似蝶鞍

最新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 大纲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 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2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

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 二、教学内容纲要 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颈部 (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二局部胸部 (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二)熟悉:胸肌三角肌三角;胸膜下界和肺下界;肺段的定义和肺段划分;肺的血供、淋马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胸膜的神经支配;食管的分段、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三)了解:表面解剖 第三局部腹部 (一)掌握:腹壁层次(9层);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肝、胃的位置、毗邻、韧带、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外胆道、胆总管分段及各段毗邻;胆囊三角;胰腺的毗邻;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腹腔干分支;网膜囊组成;网膜孔境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参考教材: 1. 《人体解剖学》上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2. 《人体解剖学》下册(使用教材),罗学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 《系统解剖学》第八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局部解剖学》第八版刘树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5.《系统解剖学》第二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局部解剖学》第二版,王怀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7.《人体解剖学》英文版,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8.《格氏解剖》教学版,Richard L.Drake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 9.《断层解剖学》第二版,刘树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Gray’s Anatomy》第三十九版,Susan Standing主编,2006年 11.《格氏解剖》第三十八版中文版,Perter L. Williams主编,杨琳译,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9年 先修课程要求: 适应专业:五年制临床、检验、预防、护理、精神卫生、麻醉、信息医学等专业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科学、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体解剖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CT、MRI、介入医学等先进诊疗手段的发展无不依赖于解剖学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同时,人体解剖学又是一门极具实验性、实践性的学科。对人体构造认识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来自于尸体解剖观察和临床实践。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前必须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决定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必须具备独特的、良好的实践条件。人体解剖学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前者是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后者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局部进一步阐述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排列和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及器官的形态结构、人体各局部的层次解剖及重要器官的配布与毗邻关系以及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影像医学和显微外科学的临床应用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又增加了断层与影像解剖学等新的内容,使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由浅入深,由形态学的认识过程逐步过渡到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应用科学,成为培养医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理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2102 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 后续课程: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80学时;上机学时: 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5学分; 一、课程简介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实验学时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股前内侧区浅层 股前内侧区深层 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 臀部 下肢后部和足底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必做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验证性 4 4 4 4 4

人体解剖学教案

人体解剖学教案 教学内容: 一. 绪论 (一)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类 (二) 人体解剖学的地位和作用 (三)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四) 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五) 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第一篇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间质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解剖学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人体解剖学在体育运动中研究内容和方法,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重点: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地位、作用和基本术语 教学难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教学步骤 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人体解剖学(简称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生 物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解剖学和其他学科一样,由 于研究技术和方法的革新,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和加 深,并逐渐分化形成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分类:按研究手段不同,解剖学可分为巨视解剖学、微观解剖学 巨视解剖学:主要用肉眼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如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 微观解剖学:主要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如细胞学、胚胎学和组织学等。 系统解剖学:是将人体按功能系统阐述其器官形态结构的解剖学。一般所说的解剖学就是指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是按身体部位,由浅及深,对各部位的形态结构进行叙述的解剖学。 此外,由于研究角度和目的不同,人解剖学又分若干门

类:如外科解剖学、表面解剖学、X-线解剖学、断面解剖学、生长解剖学、艺术解剖学、机能解剖学及运动解剖学等。★运动解剖学:主要是分析研究人体运动器官的形态结构,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提高人体运动 效率的解剖学。 ★二.人体解剖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具有实 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二,为学生学习体育教育专业提供人体解剖学知识。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合格的体育教师。 第三,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人体解剖学的后续课程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 体育保健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以及运动生物力学 等。 1、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解剖学关系十分密切。前者研究 结构,后者研究功能,结构和功能是人体的两个不同侧面。要阐明生理机制,必须了解结构特点。例如,心脏在运动解剖学中讲它的结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内部的结构,它的结构特点有收集全身的静脉血口,有输出到全身各部位的动脉血出口。而生理讲心脏对人体的作用,它是如何维持人体的生命。 2、体育保健学:为人体测定、运动创伤、按摩、运动性 疾病等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如人体测定:身高、坐高、臂长、腿长、胸围、血压、心率等位置测定,不误、准确的测量出数据。如运动创伤:为创伤产生原因,诊断、处理。又例如肩周炎。 3、运动生物力学:它是分析各关节的运动,确定各部分 肌肉在身体姿态的保持和运动中的作用。例如“哑铃弯举”。 第四,为各项运动技术课教学和训练提供解剖学的依据。 1.为分析技术动作:技术动作多种多样,在运动训练中如何使运动员对动作掌握得又快又正确,需要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学生)个人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完成

《专业基础综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考试大纲

《专业基础综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考试大纲 《人体解剖学》部分(占60%) 一、运动系统: (一)骨学 掌握骨的分类、构造,熟悉躯干骨的构成,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横突孔通过的结构,熟悉椎孔、椎间孔的形成和通过的结构,熟悉构成胸廓的骨有哪些,掌握胸骨角的概念,熟悉四肢骨的名称,掌握翼点的位置、特点及投影,掌握颅底内面各孔裂及通过的结构。 (二)关节 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熟悉椎骨的主要连接结构:椎间盘、椎间关节、黄韧带和前、后纵韧带位置,掌握椎间盘的位置和构成,熟悉椎管后壁的构成,掌握肩、膝、髋关节的构成及特点,熟悉肘、腕、踝关节的构成。 (三)肌学 熟悉躯干肌包括哪几部分肌肉,掌握膈的位置、特点及裂孔通过的结构,掌握上肢臂前、后群肌各肌肉的名称,掌握下肢大腿前、后群各肌肉的名称和小腿后群浅层肌肉的名称。 二、消化系统: 掌握消化道的概念,掌握牙式的表示方法,掌握腮腺开口位置,掌握咽峡的构成,掌握食管的位置、狭窄及距中切牙的距离,掌握胃的出、入口的名称和胃大、小弯的位置,掌握十二指肠的分部、大乳头的位置,掌握阑尾根部的位置特点及体表投影,掌握结肠和盲肠的结构特征,掌握肝的体表投影、胆囊的体表投影,掌握胰的位置及分部。 三、呼吸系统: 掌握鼻旁窦及开口位置,熟悉喉软骨有哪些及喉的分部,掌握声带和声门裂及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掌握气管杈的位置及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掌握上、下呼吸道的概念,肺的分叶和肺门通过的结构,了解胸膜的概念,熟悉胸膜腔的形成及肋膈隐窝的位置和意义。 四、泌尿系统 掌握肾的位置及被膜,熟悉肾的皮质和髓质的位置及肾盂的位置和形成,掌握输尿管的狭窄部位,掌握膀胱三角的概念。 五、生殖系统 (一)男生殖 掌握男性生殖器的组成,掌握射精管的合成及其开口,掌握前列腺的位置及通过的管道,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狭窄及弯曲。 (二)女性能生殖 掌握女性生殖器的组成,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和位置,掌握输卵管分部及进行输卵管结扎术的部位。 六、腹膜 掌握腹膜与脏器的关系,掌握大、小网膜位置,掌握直肠子宫陷凹和直肠膀胱陷凹的位置及意义。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口腔解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牙体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二)熟悉乳、恒牙牙式公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一)牙的组成 外部观察 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Crown) (1)定义 (2)形态与功能关系 2.牙根(Rot) (1)定义形态功能关系 (2)根尖与根尖孔 3.牙颈(Cervical line)(颈线、颈缘、颈曲线) 剖面观察 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组织是由三层硬组织和一层软组织组成: 1.牙釉质(Enamel ) 2.牙骨质(Cementum) 3.牙本质(Dentin) (二)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分类: 1.切牙(Incisor) 2.尖牙(Canine, Cuspid) 3.双尖牙(前磨牙)(Premolar, Bicuspid) 4.磨牙(Molar) 各类牙的数目、形态特点、牙根及功能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 1.乳牙(Deciduous teeth) 2.恒牙(Permanent teeth) 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 1.前牙(Anterior theeth) 2.后牙(Posterior teeth) (三)牙的功能 1.咀嚼 2.发音和语言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预习要求 认识牙的组成,分类,功能 复习思考题 1.牙由哪几部分组成? 2.牙体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 3.根据牙体形态及功能、牙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类牙的特点? 牙的萌出及临床牙位记录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萌出的特点,常用牙位记录方法 (二)熟悉乳、恒牙萌出的顺序 教学内容 (一)牙的萌出 1.定义 2.牙萌出的生理意义 3.牙萌出的顺序 (1)乳牙萌出的顺序 (2)恒牙萌出的顺序 (3)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恒牙 (二)临床牙位记录方法 1.恒牙记录 2.乳牙记录 预习要求 认识牙萌出的时间、特点,及牙位记录方法,了解乳、恒牙萌出顺序。 复习思考题 1.写出乳牙和恒牙牙位记录方法 2.写出最早萌出的恒、乳牙名称,最晚萌出的乳、恒牙名称。 3.牙萌出的生理意义特点是什么? 牙体一般应用名词及表面标志 目的要求 (一)掌握牙体解剖的应用名词 (二)熟悉牙冠各面的命名及表面标志 教学内容 (一)应用术语 1.中线(Medianline) 2.牙体长轴(Long axis) 3.轴面(Axial surface) 4.接触区(Contact area) 5.线角(Line angle) 6.点角(Point angle) 7.外形高点(Height of contour) (二)牙冠各面的命名 1.唇面(Labial surface) 2.颊面(Buccal surface) 3.舌面(Lingual surface) 4.近中面(Mesial surface)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 二、课程性质 人体解剖学是高等大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教育学,心理学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本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的体系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点阐述神经系统。 三、课程教学目的 旨在让学生一方面了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从生理学角度理解其它学科,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采取讲授、谈话、实验、参观、练习等教学方法。 五、课程总学时 本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总教学时数64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1、建议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2、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情况。 3、理解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4、记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二、教学重点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科 (一)定义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概况

四、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兴奋性 (四)适应性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人体的基本切面 1、冠状面——把人分成前后两面 2、矢状面——把人分成左右两面 3、水平面——把人分成上下两面(三)人体的基本轴 1、冠状轴,呈左右方向 2、矢状轴,呈前后方向 3、垂直轴,呈上下方向 (四)人体的方位术语 1、上、下 2、前、后 3、内侧和外侧 4、内和外 5、近侧和远侧 6、尺侧和桡侧 7、胫侧和腓侧

艺用解剖学教学大纲

泰豪动漫职业学院 《艺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艺用解剖学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游戏软件 编写人:隋和;审定人:;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艺用解剖学》是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解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和绘画应用,是人物绘画写生和创作及人物画教学必须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 艺用人体解剖课是高等美术教学中的技法理论必修课之一。学生能否学好人体解剖知识,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严谨地塑造人物形象。本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物造型能力起作重要的作用。通过艺用人体解剖课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与艺术造型相关的人体解剖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解剖学概论 2.人物头部、全身及各部位比例 3.人体骨骼系统。 4.人体肌肉系统。 5.人体头部结构。 6.人体躯干结构。

7.人体上肢结构。 8.人体下肢结构。 9.复习和考试。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有:美术基础 后续课程有:角色设计、插画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建议表:总64学时 (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艺用解剖与透视》.黄元甫,肖虹.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参考书目:《艺用造型解剖学》.曹醉梦.辽宁美术出版社 (三)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艺用解剖学概论(4学时) 1.教学目的 艺用解剖学学习的是研究决定人体外型的人体内部构造的知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人体比例、解剖结构、形体结构、人体动态 (2)教学难点:形体结构。 3.教学内容: 人体各部的比例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在解剖结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辅助方式;了解人体动态的基本规律 4.教学要求 (1)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多看范图,多看教材,多联系身体实际 (二)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2学时) 1.教学目的 学生了解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规律、人体骨骼和肌肉影响人体表面的特点、人体主要关节的活动规律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人体的骨骼 (2)教学难点:骨骼的多样性和骨骼与关节之间的关联性 3.教学内容: 骨骼生长于骨骼所影响的人体表面、骨骼与骨骼之间的关联性、骨骼与关节的关联性、各个关节的可活动范围。 4.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骨骼的生长规律。 (2)了解骨骼对人体表面的各种影响。 (3)了解关节与骨骼之间的关联以及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三)头部结构(4学时) 1.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头部的骨骼和肌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范畴。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理解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意思是不了解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即无从谈起器官的疾病;不掌握人体正常形态,即无从涉及病理学内容。故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内是一门重要的、举足轻重的专业基础课,是医学生接触医学最早的先修课和启蒙课。 一、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学习观点 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必须遵循下列观点,并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以期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目标。 (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 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例如,肌肉的附着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经常活动可促进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局部的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的局部,而且可影响到整体。 (三)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变异是指出现率较低,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形态结构异常。变异和畸形有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进化(如手部出现额外肌)的表现,有些则是胚胎发育不全(如缺肾、无肢等)、发育停滞(如兔唇、隐睾、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发育过度(如多指、多趾等)、异常分裂或融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13页word资料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检验技术、卫生检验检疫、临床药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应用心理等40学时各专业用) 编写者:刘绍壮 审定人:徐飞 教研室主任:隋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9年4月 第一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骨总论、躯干骨、附肢骨、颅骨 二、重点要求: 1、解剖学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2、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3、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肋的概念和真、假、浮肋的划分。 5、胸骨的形态分部,胸骨角的概念。 6、躯干骨重要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及意义。 7、上、下肢骨的组成、分部和排列。 8、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 和主要形态结构。 9、上、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肩胛冈、肩峰、锁骨、肱骨内、外 上髁、尺骨鹰嘴、桡骨和尺骨茎突、髂嵴、髂前上棘、髌骨、胫 骨粗隆、内踝和外踝等。 10、颅的分部,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11、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其重要结构。 12、骨性鼻腔的主要结构及鼻旁窦的开口。 13、颅的骨性标志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教学安排: (一)强调实验室规章制度,安排值日制度。 (二)简述 1、以带教形式,利用托盘中的示教标本,引导学生观察 骨的形态分类、构造和理化特性。

2、以带教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椎骨的一般形态、骶骨的形态。 3、四肢骨的配部(结合骨架); 4、脑颅和面颅的组成 (三)示教 1、髋骨:髋臼、髋臼切迹、闭孔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耳状面、弓状线 耻骨: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面 坐骨: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孔 2、整颅: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筛孔、视神经管、垂体窝、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 舌下神经管、枕骨大孔、眶下裂、梨状孔、翼点、颧弓、 关节结节、下颌窝、外耳门、乳突、枕髁 (四)巡回指导学生自学:(此部时间应在1小时以上) 1、各部椎骨的特征 2、肋骨 3、胸骨 4、肩胛骨:喙突、关节盂、肩胛冈、肩峰 肱骨:肱骨头、大小结节、桡神经沟、内外上髁、滑车、肱骨小头尺骨: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尺骨茎突 桡骨:桡骨头、环状关节面、桡骨粗隆、尺切迹、桡骨茎突 股骨: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小转子、粗线、内外侧髁 胫骨:内、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 腓骨:外踝 (五)小结 1、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胸骨角的位置及意义。 四、复习思考: 1、骨在形态上有哪些类型?其构造和功能怎样? 2、椎骨有哪些共同特征?各部椎骨又有哪些各自的特点? 3、比较上、下肢骨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4、颅骨的分部,各部由哪些骨组成? 5、在活体上可摸到哪些骨性标志?有何临床意义? 第二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全身骨连接

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影像本科专业理论修改稿)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 断层解剖学(section alanatomy) 课程代码:[1071121157] 学分与学时:1.0学分,总学时为 16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影像技术本科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人体断面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它是独立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之外,随着CT、MRI和B超等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断层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对照学习连续断层标本与CT、MRI图像,掌握人体主要结构在连续断层中的形态与位置变化规律,为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断奠定基础理论知识。 三、学时安排 课程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教学容与基本要求 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教学以精讲多练、学生观察断层标本为主,辅以局解标本、模型、绘制断层结构图、组织讨论和作业等多种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理解基本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五、主要先修课程 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 绪论Introduction 【目的要求】 1.掌握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2.熟悉断层解剖学的定义、特点、研究围和意义。 3.了解断层解剖学的历史、现状、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学时分配】 本节理论教学为2学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断层解剖学的定义、断面和断层、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 难点:CT值、T1和T2加权像 【教学容】 1.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及性质详细讲解断层解剖学的定义和性质;断层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关系及特点。 2.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史和学习方法一般介绍断层解剖学的发展史、现状

2020年人体解剖学题库及答案(课件)

2020年人体解剖学题库及答案 (课件) 人体解剖学题库(一) 1。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组织 B.细胞 C。器官 D。系统E。蛋白质 2.以皮肤为参照的方位术语是() A。上和下 B.内和外C.内侧和外侧D.前和后E.浅和深 3。矢状轴( ) A.与身体长轴垂直 B.呈上下方向C.可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D。不与水平面平行 E.可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4.横切面又指( ) A。矢状面B。冠状面 C。额状面D。水平面E。以上均不是 5.位置不同的两点中靠近正中矢状切面者称为( ) A。内侧 B.内 C.外侧 D.外 E。经上都不是 6.只能用来描述空腔器官的方位术语是( )

A.上和下B.内侧和外侧C.内和外 D。浅和深 E。前 和后 7.上肢的外侧又称为( ) A。尺侧B。近侧C.远侧D。外 E。桡侧 8.人体的冠状面( ) A.与矢状面垂直B。与水平面垂直 C.与人体的长轴垂 直 D.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E.又叫额状面 9.在前后方向上垂直纵切人体所形成的面称,此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 A.冠状面 B。矢状面C.水平面 D。横切面E。前面 答案:1。B 2.E 3。A 4.D 5.A 6.C 7.E 8.C9.B 人体解剖学题库(二) 1.【多选】躯干包括 ( ) A、胸B、背 C、腹D、项E、臀 2。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 A、内脏B、组织C、器官D、系统 E、细胞 3。与解剖学姿势要求不.相符的是()

A、双眼平视 B、双上肢下垂 C、拇指向前 D、双下肢并拢E、足尖向前 4。哪对解剖学方位术语以人体的正中面为准() A、上和下 B、内侧和外侧 C、内和外 D、前和后 E、近侧和远侧 5。【多选】在人体不同部位,距正中面较近者称 ( ) A、颅侧 B、近侧C、内侧D、尺侧E、胫侧 6.离体表距离较远者称( ) A、背侧 B、内C、内侧D、远侧E、深 7。自前向后穿过人体的水平线叫( ) A、冠状轴 B、矢状轴 C、额状轴 D、垂直轴E、长轴 8.【多选】解剖学姿势要求 ( ) A、身体直立 B、双眼向前平视 C、掌心向内 D、下肢并拢 9.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的是 ( ) A、矢状面 B、水平面 C、冠状面D、纵切面 E、横切面 10.器官的横切面垂直于该器官的( ) A、矢状轴 B、垂直轴 C、额状轴 D、冠状轴 E、长轴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108课时讲解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教学大纲 基础部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制 2014年9月15日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1002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专科护理、专科助产、专科检验、专科医学影像 总学时:108,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36 总学分:3.0 开课学期:1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发生发育规律的一门课程,包括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正常组织结构,各系统器官的组成、位置、形态等。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获得有关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解剖学课程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并具有结合生活实际、临床疾病进行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医学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掌握医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2)知识目标:掌握正常人体的组成,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熟悉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了解人体胚胎发育概况。 3)能力目标:具有规范、熟练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具有应用基本知识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和临床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求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第一章绪论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1)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概念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 3)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基本要求:掌握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掌握解剖学标准姿势;掌握人体的轴和面;掌握方位术语。 教学重点: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人体的轴和面;方位术语。 教学难点: 方位术语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模型;挂图;多媒体。 2、第二章基本组织 授课学时:10学时; 教学内容: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组织 4)神经组织 基本要求:掌握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结缔组织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骨单位的概念;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分类;三种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神经组织的组成、突触的概念。熟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腺上皮和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概念;血浆、血清的概念;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心肌纤维的闰盘结构;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概念、分类。 教学重点:被覆上皮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血液的组成;突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突触的概念。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模型;挂图;多媒体。 3、第三章运动系统

人体解剖学试题与答案+人体解破图图解

人体解剖学试题及答案.转载自う沐馨ル゜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喉软骨支架中,唯一完整的软骨是:(D ) A.会厌软骨 B.甲状软骨C杓状软骨 D.环状软骨 E.小角状软骨 2.甲状软骨的说法何者不正确:(B ) A.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对软骨 B.左右侧甲状软骨板前缘相交形成前角,又称喉口 C.借环甲膜连与舌骨 D.下角与杓状软骨形成关节 E.以上说法全错 3.右主支气管的叙述何者正确:(B) A.细而长 B.粗而陡直 C.异物不易落入 D.前方有下腔静脉 4.胸膜腔:(A) A.呈负压状态 B.完全位于胸腔内 C.两侧胸膜腔相通 D.内容纳肺 E. 胸膜腔只有一个 5.喉腔最窄处为:(B ) A.前庭裂 B.声门裂 C.喉口 D.与气管相连处 E. 前庭襞 6.喉室是:(C ) A.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 B.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C.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间隙 D.前庭裂以上的部分 7.肺尖和胸膜顶突入颈根部的位置是(C ) A.高出锁骨外侧份以上2-3厘米 B.高出锁骨中份以上2-3厘米 c高出锁骨内侧份以上2—3厘米 D.高出胸锁关节以上2厘米 E高出第一肋以上2~3厘米 8.在直立姿势下炎症的脓液最不易引流的鼻旁宴是(E ) A.筛窦前群B.筛窦后群C额窦 D.蝶窦E上颌窦. 二、D型选择题 1.声韧带连于哪两者之间(AE ) A.杓状软骨声带突B.会厌软骨下端C.甲状软骨下角D.喉结 E. 甲状软骨前角后面 2.下列哪两种胸膜转折处形成较深隐窝(AC ) A.膈胸膜B.纵隔胸膜C肋胸膜D.脏胸膜E. 胸膜顶

3.前庭裂界于哪两者之间(BC ) A.咽腔B.喉前庭C. 喉中间腔D. 声门下腔E. 口腔 三、填空题 1.呼吸系统是由__呼吸道__和_肺__两部分组成。 2.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是_上颌窦_, 并开口于_中鼻道_。 3.覆盖在固有鼻腔内的粘膜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_____嗅部____和_呼吸部__两部。 4.肺和胸膜下界在锁骨中线处,分别于____第6肋___和___第8肋____相交。 5.喉腔内有两对粘膜皱襞,下方的一对称____声襞_, 此对结构间的裂隙称__声门裂_。 6.鼻旁窦包括额窦___筛窦____蝶窦、上颌窦四对,其中___上颌窦___最大。 7.下呼吸道包括___气管__、支气管_及其分支。 8.肺内侧面的中部有一长圆形的凹陷,称__肺门_,出入此处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__肺根__。 四、名词解释 1.肋膈隐窝 2.胸膜腔 3.肺门4.肺尖体表投影5.声门裂6.气管权 五、简答题 1.喉腔分为哪几部 2.简述鼻旁窦及其开口部位。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B 4、A 5、B 6、C 7、C 8、E 二、D型选择题 1、AE 2、AC 3、BC 三、填空题 1、呼吸道肺 2、上颌窦中鼻道 3、嗅部呼吸部 4、第6肋第8肋 5、声襞声门裂 6、筛窦上颌窦 7、气管,支气管 8、肺门,肺根 四、名词解释 1、壁胸膜不同部分,在移行处呈锐角转折,在转折处形成间隙,深呼吸时,肺也不能充满其间,胸膜腔的这些间隙称胸膜隐窝。其中最大的胸膜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形成的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 2、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潜在的浆膜腔隙,称胸膜腔。两侧胸膜腔互不相通,腔内为负压。 3、肺内侧面中部有一长圆形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在肺门的附近还有支气管肺淋巴结。 4、经胸廊上口向上突至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处。 5、喉腔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间的裂隙,它可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部分。 6、气管从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第4、5胸椎之间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权处称气管杈。 五、简答题 1.答:喉腔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声门下腔。 2.答:鼻旁窦共有四组,它们分别是: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皆与鼻腔相通。额窦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