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甾醇综述()
植物甾醇报告

植物甾醇国内外市场状况1.植物甾醇用途植物甾醇是一种具有生理价值的物质。
它对人体具有重要生理活性作用,具有独特的消炎、退热及抗肿瘤等功能,用作临床医药已在许多国家的药典中记载。
能够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障碍代谢,抑制胆固醇的生化合成,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皮肤鳞癌、宫颈癌等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因此植物甾醇在食品饮料、饮食增补剂、药品、化妆品和纺织等众多行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目前在欧美广泛使用于蛋黄酱、甜品、酸奶、牛奶、食用油、饮料等;同时以片剂、胶囊直接作为营养保健品使用。
在日用化工领域作为W/O型乳化剂,用于膏霜生产,对皮肤有温和的渗透性,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水分,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抑制皮肤炎症、老化;在医药领域应用于甾体原料药关键中间体4-AD(范称),对甾体激素行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化纺工业中的分散剂、柔软剂、抗氧剂等。
印刷行业作为油墨颜料的分散剂, 纺织工业作为柔软剂,食品工业作为防止煎炸油劣变的抗氧剂。
在其他领域如光学产品、饲料、油漆、颜料、树脂、造纸、杀虫剂及除草剂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2.植物甾醇法律地位植物甾醇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
1999年,美国FDA批准添加植物甾醇及酯的食品可使用“有益健康”标签。
1999年,日本农林省批准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植物甾烷醇、植物甾烷醇酯为调节血脂的特定专用保健食品FOSHU 的功能性添加剂。
2000年,美国FDA发布的健康公告称:“植物甾醇及酯、植物甾烷醇及酯,能通过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而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危险。
每天从膳食中摄入 1.3g 植物甾醇或 3.4g 植物甾烷醇能达到明显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2003年2月,美国FDA 批准了佳吉公司植物甾醇有利于心脏健康的健康声称,正式给予植物甾醇市场“合法地位”。
2004年,欧盟委员会批准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在几类特定食品中使用,如黄油涂酱、牛奶类产品及优酪乳类产品。
植物甾醇的研究现状

植物甾醇的研究现状
吴素萍;章中
【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甾醇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能,吸收代谢及安全性、提取分离方法,并介绍了植物甾醇降低胆固醇的机理以及植物甾醇在医药、食品、化
工等领域的应用.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吴素萍;章中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银川,750021;宁夏大学农学院,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植物甾醇对心血管疾病作用的研究现状 [J], 张蕾;陈庆森;阎亚丽;庞广昌
2.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植物甾醇与植物甾醇酯 [J], 杨福明;马莺
3.植物甾醇研究现状 [J], 梁秋英;吴敏丽
4.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甾醇中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的含量[J], 黄银波;花露;陈君;叶平
5.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甾醇中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菜籽甾醇的含量[J], 黄银波;花露;陈君;叶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甾醇的知识介绍

J U
▪ 侧链越大,自醇的疏水性越强
N
E ▪ 侧链上的双键使甾醇具有亲水性
N
A
L
S
R
C
2004.8
植物甾醇的分类
植物甾醇及相关化合物 250多种,大致分三类:
▪ 4-无甲基甾醇,如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
菜籽甾醇、燕麦甾醇和麦角甾醇
E
而对照组无变化(P<0.01)
N
A
L
S
R
C
2004.8
植物甾醇的主要功能—防治前列腺疾病
▪ 为进一步确定β-谷甾醇的长期效果,18个月后,
对这批病人进行了重新评估
▪ 结果发现, β-谷甾醇治疗组中,继续服用的受试
J
者各种指标都保持良好状态,未继续服用者症状
U
N
评分和残余尿量指标虽稍差于前者,但最大尿流
▪ 化学形式上的变化也可影响到各种植物甾
J
U
醇的吸收
N
E ▪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是否容易被酯化是
பைடு நூலகம்
N
A
各种植物甾醇是否容易被肠道吸收的基础
L
S
R
C
2004.8
植物甾醇的分布
▪ 吸收后的植物甾醇与脂蛋白一起在血液中
运输,然后选择性地分布到身体各部位
▪ 一般肝脏、肾上腺、卵巢、睾丸等脏器中
J
U
植物甾醇含量很高,这一分布也许提示其
J ▪ 4-甲基甾醇,如禾本甾醇 (gramisterol)、柠檬
U
N
甾二烯醇 (citrostadieno)、洛飞烯醇 (lophenol)
植物甾醇综述

胆固醇是机体内重要的固醇类物质,它既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又可在体内转化形成类固醇激素,并且是合成维生素巧的原料及胆汁酸的前体。胆固醇是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浆中胆固醇保持适当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但当血胆固醇含量过高时,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引起动脉硬化,引发冠心病 。
3.1.1 抑制肠道胆固醇的吸收
植物甾醇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在根、茎、叶、果实、中均有存在。已发现甾醇在植物中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游离甾醇、甾醇酯。植物油脂中以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等含量最高 。植物甾醇与胆固醇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然而人类对于胆固醇的吸收远远多于植物甾醇 。
甾醇通常为片状或粉末状白色固体,经溶剂结晶处理的甾醇为白色鳞片状或针状晶体,其中在乙醇溶剂中结晶形成针状或菱片状,在二氯乙烷溶剂中形成针刺状或长棱晶。甾醇分子中,碳原子数一般为27至31,分子量约为386至456。甾醇熔点较高,都在100℃以上最高达215℃。甾醇的相对密度略大于水,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3.1.3 影响胆固醇合成和分泌
胆固醇的合成、分解以及转化代谢主要在肝脏中由众多酶参与完成,植物甾醇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与代谢酶关系密切。胆固醇合成中涉及的限速酶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还原酶,以及相关酶乙酰基-CoA羧化酶和苹果酸酶等。植物甾醇能增强HMG-CoA还原酶的活性 。
3.2抗氧化作用
植物甾醇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疏水性,但是因为其结构上带有羟基基团,因而又具有亲水性。在同一个物质结构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意味着该物质具有乳化性。植物甾醇的乳化性可以通过对羟基基团进行化学改性而得到改善。植物甾醇具有两性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调节和控制反相膜流动性的能力 。
2植物甾醇的提取
植物甾醇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甾醇的功效与作用植物甾醇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天然物质,也被称为植物甾醇类固醇(phytosterol)。
与动物来源的胆固醇相似,植物甾醇在植物体内起着类似的功能,但在人体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近年来,植物甾醇备受关注,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植物甾醇对人体有着多种功效与作用,包括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菌,以及对肿瘤、炎症和免疫系统的调节等。
本文将对植物甾醇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降低胆固醇水平植物甾醇在人体内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来降低胆固醇。
植物甾醇被吸收到肠道细胞中后,抑制了胆固醇在肠道内的吸收,从而降低了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研究显示,植物甾醇摄入量每增加100-400mg,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就会降低约10%。
此外,植物甾醇还可以降低血液中三酰甘油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对心血管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植物甾醇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非药物降血脂策略。
二、预防心血管疾病高胆固醇水平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植物甾醇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每日摄入2-3g的植物甾醇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5-15%。
另外,将植物甾醇与低脂饮食结合使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抗氧化作用植物甾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去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跃的化学物质,具有氧化作用,易与细胞内的分子结合,造成细胞的损伤和老化。
研究发现,植物甾醇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此外,植物甾醇还可以刺激天然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四、抗菌作用植物甾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尤其对细菌和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研究发现,植物甾醇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干扰细菌代谢和生长,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
新型健康食品-植物甾醇

新型健康食品—植物甾醇李阳阳,尚小玉(天津天狮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1700)摘要:本文总结近年来对新型健康食品—植物甾醇的研究进展,包括结构与理化性质、来源、食用安全性,重点介绍其生理活性及应用。
关键词:植物甾醇;胆固醇;抗氧化New health food—PhytosterolLI Yang-yang, SHANG Xiaoyu(Tianjin Tiens Group, Tianjin 301700, China)Abstracts:This paper is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hytosterol including its structur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source, security, physiological activity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Phytosterol, Cholesterol, Antioxidation1.结构与理化性质1897年人们首次用“phytosterol”一词来描述植物来源的甾醇,植物甾醇是植物中的一种活性成分,在结构上与胆固醇很相似,是3位羟基的甾体化合物,以环戊烷全氢菲为主体骨架。
植物甾醇的种类很多,甾醇的双键被饱和后称为甾烷醇,酯化后称为甾醇酯,化学结构的变化并不影响其生理功能,有的还有一定的增强作用[1]。
现已确认了40多种植物甾醇,其中以β-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为主,这些甾醇的结构与胆固醇结构基本相似,都属于4-无甲基甾醇。
植物甾醇一般为片状或粉末状白色固体,分子中碳原子数一般为27-31,甾醇熔点较高,在100℃以上,最高达到215℃,甾醇的比重略大于水,不溶于水、碱和酸,常温下微溶于丙酮和乙醇,溶于乙醚、苯、氯仿、石油醚等,甾醇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活性的羟基和双键上,C17位上的烃链基及构型也使各种甾醇的性质在某些方面出现差异,如甾醇能被氧化生成酮,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分解和升华。
植物甾醇脂的功效与作用

植物甾醇脂的功效与作用植物甾醇脂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天然物质,它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重要的药用价值。
植物甾醇脂不仅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还被广泛研究和开发作为一种天然的保健品。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甾醇脂的功效与作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章植物甾醇脂的基本概念植物甾醇脂(Plant sterols and stanols)指的是一类在植物细胞膜中存在的甾体化合物,它们与胆固醇有着相似的结构,但在侧链上有着不同的取代基。
植物甾醇脂主要存在于一些富含油脂的植物种子、果实和根茎中,如黄豆、大豆油、亚麻籽油、花生及杏仁等。
除此之外,一些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中也富含植物甾醇脂。
第二章植物甾醇脂的化学性质植物甾醇脂化学结构上是由多个环状结构组成的,其中包括苯环、环戊烷环和环辛二烷环。
这些环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取代基决定了植物甾醇脂具有一系列的生物活性。
植物甾醇脂一般为白色晶体或结晶粉末,几乎不溶于水、乙醇和醚类溶剂,但可以溶于一些非极性溶剂如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
第三章植物甾醇脂的药理学作用植物甾醇脂对人体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主要包括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抗炎、抗癌、抗氧化、改善免疫功能和心血管保护等。
它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发挥作用:1. 降低胆固醇水平:植物甾醇脂与人体内的胆固醇具有竞争性结合的作用,使胆固醇在肠道内无法被吸收进入血液,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这对于预防、治疗和控制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抗炎作用:植物甾醇脂可以抑制一系列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的产生,并能调节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
它们可以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炎症相关的疼痛和不适。
3. 抗癌作用:植物甾醇脂具有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4. 抗氧化作用:植物甾醇脂可以通过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调节氧化还原平衡和促进抗氧化酶的活性,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和自由基引起的损害。
植物甾醇

植物甾醇植物甾醇:来源:植物油是植物甾醇含量较为丰富的食品之一,而其中玉米油中的植物甾醇含量较高。
性状:本品为白色粉末,也可有酯状溶于油脂。
药理用途:具有防止冠心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代谢等药用和保健价值;合成维生素D3等甾类药物重要中间体;生发、养发和皮肤营养剂;化纺工业中的分散剂、柔软剂、抗氧剂等。
特点:植物甾醇,是从玉米、大豆中经过物理提纯而得,具有营养价值高、生理活性强等特点。
植物甾醇可通过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
其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动物生长剂及纸张加工、印刷、纺织等领域,特别是在欧洲作为食品添加剂非常普遍,广泛用于食品中以降低人体胆固醇。
植物甾醇对人体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具有能够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代谢、抑制胆固醇的生化合成等作用;用于预防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类的心脏病,对治疗溃疡、皮肤鳞癌、宫颈癌等有明显的疗效;可促进伤口愈合,使肌肉增生、增强毛细血管循环;还可作为胆结石形成的阻止剂。
此外,植物甾醇还是重要的甾体药物和维生素D3的生产原料。
美国FDA分别对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的正确标识作了具体说明,对植物甾醇酯可作如下标识:“每份食物中至少含有0.65g植物甾醇酯,每天与其他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膳食一起服用两次,每天总服用量不少于1.3g植物甾醇酯,可降低心脏病发病率。
植物甾醇对皮肤具有很高的渗透性,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水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抑制皮肤炎症,可防日晒红斑、皮肤老化,还有生发、养发之功效。
可作为W/O型乳化剂,用于膏霜的生产,具有使用感好(辅展性好、滑爽不粘)、耐久性好、不易变质等特点。
植物甾醇具有良好的抗氧性,可作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营养添加剂);也可作为动物生长剂原料,促进动物生长,增进动物健康。
作用功效1、植物甾醇对人体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具有能够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代谢、抑制胆固醇的生化合成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产物综合利用植物甾醇的提取与功能研究进展学生姓名:学号:年级:授课教师:专业:中国·大庆1植物甾醇的结构、来源与性质甾醇是甾族化合物中的一种,分子的基本骨架(主体甾核称为环戊烷多氢菲核)有三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组成。
C-3位上连有一个羟基,C-17位连有由8~10个碳原子构成的侧链,多数甾醇C-5位为双键。
由于C-17位上的R不同和C-3位上羟基结合的物质不同,甾醇的种类也不同。
常见游离甾醇有胆甾醇、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菜籽甾醇等结构形式]1[,见图1-1。
植物甾醇作为植物细胞的重要组分,在根、茎、叶、果实、中均有存在。
已发现甾醇在植物中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即游离甾醇、甾醇酯。
植物油脂中以小麦胚芽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等含量最高]2[。
植物甾醇与胆固醇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然而人类对于胆固醇的吸收远远多于植物甾醇]3[。
甾醇通常为片状或粉末状白色固体,经溶剂结晶处理的甾醇为白色鳞片状或针状晶体,其中在乙醇溶剂中结晶形成针状或菱片状,在二氯乙烷溶剂中形成针刺状或长棱晶。
甾醇分子中,碳原子数一般为27至31,分子量约为386至456。
甾醇熔点较高,都在100℃以上最高达215℃。
甾醇的相对密度略大于水,不溶于水,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植物甾醇的物理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疏水性,但是因为其结构上带有羟基基团,因而又具有亲水性。
在同一个物质结构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意味着该物质具有乳化性。
植物甾醇的乳化性可以通过对羟基基团进行化学改性而得到改善。
植物甾醇具有两性的特征使得它具有调节和控制反相膜流动性的能力]4[。
2植物甾醇的提取从油脂下脚中去除非甾醇类物质提取街醇方法很多,其原理一般基于原料理化性质及生化反应方面差异。
如物质在碱存在下可皂化性,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菌醇和其它物质可络合性及其络合物溶解度差异;表面活性剂存在下亲水性差异;高真空条件下物质蒸气压及分子自由程差异;及物质吸附力差异等。
从油脂下脚中提取街醇通常分两步进行,先从原料中提取以幽醇为主的不皂化物(粗甾醇),然后从不皂化物中精制甾醇。
本文中主要介绍两种提取方法,其中溶剂结晶法属实验室制法,干湿皂化法属工业制法]5[。
2.1 溶剂结晶法该法为现今油脂工程专业教材上所述的提取方法,可用于直接分离,操作较为简单。
结晶法所用的主要溶剂有: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等。
使用单一溶剂,产品纯度通常不高,需进一步精制,甾醇收率也偏低。
其工艺流程如图2-1所示图2-1溶剂结晶法工艺流程图此工艺缺陷在于所用溶剂比较多,回收困难,而且甾醇的收率也不高,工业化生产比较困难。
但其处理方法及其中一些工序在探索新工艺时仍值得参考和借鉴,用于实验室做甾醇的定性、定量认识也较为适宜2.2干式皂化法干式皂化法的工艺过程比较简单,其工艺流程如图2-2所示:图2-2 干式皂化法工艺流程图此工艺用熟石灰或生石灰在60~90℃皂化后直接用机器粉碎膏状物,避免了一些麻烦的干燥操作程序。
此外,采用乙醇作为抽提剂进行低温浸出,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乙醇,另一方面保证生产工艺安全无毒。
改善其工艺条件以提高收率的实验正在进行之中。
2.3 其它方法举例日本、美国等采用此法工业化生产植物甾醇,我国少量米糠甾醇的工业化生产也采用此法。
脱臭馏出物经提取维生素E后,经过转酯化反应,将甾醇酯转化为游离甾醇,再通过氯化钙络合法提取甾醇。
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产品甾醇含量可达96%以上,甾醇收率可达75%以上]6[。
3、植物甾醇的功能甾醇被誉为“生命的钥匙”,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保持生物内环境稳定,控制糖原和矿物质的代谢,调解应激反应等。
植物菌醇在拮抗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表现出的效果,早在50年前已被人们所认识。
饱和日一谷幽醇和p 一谷街烷醇阻碍胆固醇的吸收效果与摄入量密切相关]107[-。
3.1 拮抗胆固醇胆固醇是机体内重要的固醇类物质,它既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之一,又可在体内转化形成类固醇激素,并且是合成维生素巧的原料及胆汁酸的前体。
胆固醇是血浆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浆中胆固醇保持适当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但当血胆固醇含量过高时,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引起动脉硬化,引发冠心病]1611[-。
3.1.1 抑制肠道胆固醇的吸收肠道吸收的胆固醇既有外源性的也有内源性的,外源性来自摄入的食物,内源性来自机体胆汁分泌。
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都证实植物甾醇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抑制肠道这两种来源的胆固醇吸收3.1.2 影响胆固醇运输血清胆固醇主要由LDL 和HDL 来运输,前者承担来自内源性胆固醇的运输,血清水平受植物甾醇的影响;后者承担将肝组织外胆固醇重新运回肝脏,血清水平不受植物甾醇的影响【17-20】3.1.3 影响胆固醇合成和分泌胆固醇的合成、分解以及转化代谢主要在肝脏中由众多酶参与完成,植物甾醇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与代谢酶关系密切。
胆固醇合成中涉及的限速酶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还原酶,以及相关酶乙酰基-CoA 羧化酶和苹果酸酶等。
植物甾醇能增强HMG-CoA 还原酶的活性]21[。
3.2抗氧化作用近来,相继有报道表明,许多植物甾醇具有抗氧化能力,这起因于发现橄榄油、玉米胚芽油、小麦胚芽油等能使红花籽油在煎炸条件下保护其脂肪酸不发生氧化降解。
特别是燕麦甾醇、α-谷甾醇、斑鸠甾醇被发现具有阻止不饱和脂肪酸在高温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降解的功能,在同等条件下,其他常见植物甾醇,即β-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要么不具抗氧化活性,要么有轻微助氧化作用]2522[-。
3.3 类激素功能由于植物甾醇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胆甾醇,对防治前列腺疾病和乳腺疾病有较好的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它在体内能表现出一定的激素活性,并且无激素的副作用。
4 植物甾醇的应用自从在植物油中发现谷甾醇、豆甾醇以来,人们对植物甾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在理论研究和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了重大的进展,目前植物甾醇在甾体药物合成、化妆品、动物生长剂、植物生长激素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甾醇属于天然物质,本身无毒性,而且具有乳化性和稳定等特点,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甾醇开发应用的重视]26[。
4.1 医药行业在医药行业中,植物甾醇不仅可直接用于消炎、降血脂、抗溃疡和防治癌症,而且是踏体药物的主要药源。
植物甾醇作为一种新型功能因子,具有抗炎和退热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植物带醇具有保持生物内环境稳定、控制糖原和矿物质的代谢、调节应激反应等功能。
在医药领域作为拼体激素、降胆固醇、抗炎退热及拮抗肠癌、宫颈癌、皮肤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被应用,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将它们用作类固醇合成的起始物质,它们也可以用作抗炎症调剂。
植物甾醇还可以减少肺癌的发生,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预防肠癌]27[。
4.2食品工业植物甾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腐败作用,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它常作为天然营养因子出现在食品营养强化剂和麦淇淋配方中以治疗高胆甾醇症。
2000年9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添加植物甾醇的食品可采用“Health Claim”的标签。
作为食品成分,植物甾醇在国外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类似的产品已经进入了消费市场,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4.3 化妆品行业植物甾醇常用作皮肤细胞促进剂、抗炎剂、伤口愈合剂和非离子乳化剂,常以衍生物的形式作为乳化剂和调节剂。
甾烷醇酯具有持水性,被广泛用作化妆品和洗涤剂配料,可用于生产面膜、保湿霜、浴液、洗发液、指甲油、头发保湿剂等护肤和美容制品]28[。
5 发展前景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衍生物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植物甾醇及其衍生物的功能在医药和化妆品上得到证实,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天然产品市场的扩大,对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衍生物的研究开发将进一步深入,从油脂副产品中提取和分离植物甾醇的前景很好,从新的植物资源中提取植物甾醇及其衍生物有很大的商业价值]29[。
我国有着丰富的油料、木浆下脚料及中草药等植物甾醇资源,具有生产植物甾醇的有利条件。
当前含植物甾醇的功能性制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我国对其的研究和开发还处于早期水平,局限于医药品的研制,在功能性食品基料上的研究和开发则是空白。
因此,开发出简单有效的植物甾醇生产工艺,研究其新的用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如此才能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0[。
参考文献[1]曹莹,谷克仁,孟冬.甾醇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科技,2006,14(5) :25~27.[2]吴时敏.功能性油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M].2001,182~183[3]Suhad S. AbuMweis, Peter J. H. Jones.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 of plantsterols植物甾醇的降胆固醇作用[J].Current Atherosclerosis Report最新动脉粥样硬化报告,2000,10(6):467~472.[4]吴英艳. 植物甾醇的提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5]管伟举,谷克仁. 植物甾醇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2007,15(3) :5~9.[6]杨亦文,傅小峰,魏作君.络合法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植物甾醇的工艺研究[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20(4) :571~575.[7]韩军花.植物甾醇的性质、功能及应用[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28(5):285~291.[8]贾代汉,周岩民,王恬.植物甾醇降胆固醇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05,30(5):55~58.[9]陈志飞.植物甾醇影响胆固醇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35(6):360~363[10]吴时敏,吴谋成. 植物甾醇的研究进展与趋向(Ⅱ)[J].中国油脂,2002,27(3):60~63[11]周宝兰.植物甾醇的应用[J].中国油脂.1992.(4):33~38.[12]赵昕.植物甾醇乳化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6).[13]吴素萍,章中.植物甾醇的研究现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09):20~22.[14]胡学烟,孙冀平,王兴国.植物甾醇的发展前景[J].西部粮油科技,2001,26(5):34~36.[15]杨振强,谢文磊,李海涛.植物甾醇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6,(01):53~56. :24~26[16]王恬,周岩民,顾莞婷. 植物甾醇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 饲料与畜牧. 2009(01) :55~58[17] 张裕卿,王东青. 植物甾醇微生物转化制备甾体药物中间体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06(02) :7~10[18] 郑书香,王荣柱,谢松霖,何军邀,王普. 甾类药物生物脱氢技术研究新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1(03) :59~62[19] 杨顺楷,杨亚力. 当前国内甾醇资源开发显现的问题[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9(24) :44~47[20]曹立强,李丹丹,邓红,韩瑞,田子卿. 文冠果油中植物甾醇的提取及其抑菌特性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02) :12~17[21] 梁剑光,黄鹏,徐正军. 重要甾体医药中间体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 化工中间体. 2008(11) :48~51[22] 刘海霞,仇农学,王峰,赵雁武,徐辉艳. 苹果籽油中植物甾醇含量的薄层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J]. 中国油脂. 2008(11) :78~82[23] 安媛,石阶平,闫文杰. 翅果油植物甾醇的提取分离与结构分析[J]. 中国食品学报.2006(01) :41~44[24] 刘婷婷,李毅丽,刘相阳,王大为. 米糠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植物甾醇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J]. 食品科学. 2010(18) :28~33[25] 胡宝祥,卢君,沈振陆,莫卫民,孙楠. 植物甾醇HPLC-ELSD检测方法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08(05) :19~23[26] 张莉华,许新德,邵斌,叶双明,洪毅敏. 植物甾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 中国油脂. 2010(05) :78~83[27] 钱伟,张春枝,吴文忠. O/W型微乳法制备纳米植物甾醇酯[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8) :61~64[28] 赵昕,胡传荣,陈玲鹃. 利用均匀设计优化植物甾醇乳化体系[J]. 粮油加工. 2009(06) :25~27.[29] 庞利苹,徐雅琴. 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南瓜籽中植物甾醇工艺的优化[J]. 中国粮油学报. 2010(08) :47~50[30]张泽生,于卫涛. 超声波法提取米糠中植物甾醇的工艺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0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