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洲启蒙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国儒家思想

合集下载

高喊“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运动,为何会吹起一股“中国风”?

高喊“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运动,为何会吹起一股“中国风”?

高喊“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运动,为何会吹起一股“中国风”?在作为冲破中世纪欧洲黑暗的第一缕微光——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思想并没有就此停下来,而是继续迈着步伐向前行进,走过了“宗教改革”,就来到了“启蒙时代”。

在欧洲的历史乃至世界的历史上,启蒙运动无疑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表明人文主义对人性尊重的强调转变成为了对人本身解放的要求,具有划时代性的里程碑式意义。

从此欧洲摆脱了“黑暗时代”,进入了充满理性和批判的“光明时代”。

尽管启蒙运动发生于欧洲,但启蒙思想家们却在东方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发现了自由和平等精神,并备受其鼓舞。

因此在启蒙运动中,诞生出了一股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热”。

为何明明是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却宣扬正处于封建专制巅峰的中国的思想呢?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一、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契合了启蒙运动反宗教愚昧的精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孔子就教育弟子们对鬼神之类的事物要敬而远之,而不是去崇拜鬼神,这种精神最终被继承下来并贯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始终。

相较于西方哲学而言,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更注重“人”的本身。

例如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在强调人要进行自我修炼,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外界赋予;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强调人和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被当时欧洲的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是一种“自然神论”,即要求人们无需求助于所谓神的启示,而是依靠自己格物致知,从自然中获得启示。

这无疑与中世纪欧洲宗教的黑暗统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那时的欧洲,由于天主教教徒众多、势力强大,教皇地位空前提高,甚至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

天主教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对内实施愚民政策,大肆宣扬神学,而将传统的自然科学与哲学视为异端邪说,并对大批哲学和自然科学大师实施迫害,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人民的思想牢牢掌控在神学之下;而对外则不断扩张,称自己为“正统”,而对于其他异教徒进行残忍的迫害,最终天主教统治进入了鼎盛时期,实现了欧洲的“精神一统”。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摘要】启蒙时期是欧洲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在西方逐渐传播开来。

本文将探讨启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异同,并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影响。

西方哲学家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也将被探讨,以及儒家思想对欧洲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将讨论儒家思想在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总结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展望未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发展仍有巨大潜力,有望继续对西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启蒙时期、儒家思想、西方传播、影响、异同、欧洲启蒙运动、哲学家评价、政治、教育、文化、现代社会、总结、展望。

1. 引言1.1 启蒙时期的背景启蒙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运动时期,大约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

这一时期的背景主要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影响,以及对中世纪传统权威体制的质疑和挑战。

启蒙时期的人们开始强调理性和经验,主张人类应当依靠理性和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宗教和传统观念。

在这个思想潮流中,儒家思想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兴趣。

他们开始翻译儒家经典,探讨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这种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为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想资源和启发,同时也促进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启蒙时期的背景为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和影响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土壤。

这种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不仅影响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发展,也对当代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2 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历程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历程可以追溯至16世纪初,最早由基督教传教士和欧洲旅行家带回欧洲。

其中最著名的传教士是利玛窦,他在明朝时期学习了儒家经典,将其翻译成拉丁文,并在欧洲传播。

随着殖民主义的兴起,欧洲人开始对东方文化产生兴趣,儒家思想逐渐被引入欧洲知识界。

在17至18世纪的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欧洲知识界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儒家文化教育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

儒家文化教育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

冲击下发生了动摇。

儒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选贤与能”的用人之方,“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观等,对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

回顾孔子儒学在西方传播的历程和对欧洲启蒙运动及近代文明的影响,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普世价值,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有助于加强优秀文化教育精神传承,丰富当代文化教育内涵。

With the spread of Confucian doctrine to the west, the Chinese cultural educational ideas with Confucianism as its core had been identified by the European insightful men. And with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civilization, the theological authority in Dark Ages wavered. The people-based ideas of Confucian that people are the root of a country, the way to run a country that state affairs are managed with morality, the method to employ persons that selecting the worthy and promoting the capable, and the nationwide educational outlook that in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no class distinction brought beneficial influence to the European modern civilization. Looking back at the course of Confucian's spread in thewest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we can see that Confucianism cultural education is of universal value in the pluralistic cultural world, which can enhance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ountrymen, making for the mental heritage评。

中国儒家思想对17、18世纪法国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对17、18世纪法国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对17、18世纪法国的影响作者:邢上仪来源:《神州》2012年第34期摘要: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和法国的进步。

其中中国儒家思想对法国的影响是中国思想影响西方的典型。

法国传教士和启蒙思想家们在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关键词:法国传教士启蒙运动法国革命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中国儒家思想东西文化接触是文明世界的强大推动力。

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

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

明清之际,中国与法国的接触是以耶稣会士为媒介。

耶稣会士的来华,是中法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

17、18世纪欧洲正发生启蒙思想运动。

启蒙思想重视理性,主张自然法则和权利,提倡平等。

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等人,通过耶稣会士,认识中国和孔子。

启蒙时代是中国文化传入法国的极盛时代,也是中法文化交流中承前启后的时期。

一、中国的儒学思想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经典,遵循尧舜圣王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以孔子为师的一个华夏学派。

史记记载孔子在鲁国编注六经,并在战国时期讲学,形成儒家学派。

至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经典抬升至汉朝最高道德规范。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开创的程朱理学在元代之后,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其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这里摘取儒家部分重要思想予以简述:(一)“哲学”思想汉代儒家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视宇宙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对象,这是儒家的宇宙观。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儒家对人性的贬恶扬善是其基本理论特征。

《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欧洲的儒家研究与中国思想交流

欧洲的儒家研究与中国思想交流

欧洲的儒家研究与中国思想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儒家研究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人们所熟知。

然而,欧洲儒家研究不仅仅是对中国思想的探究,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的体现。

1. 儒家研究在欧洲的历史与现状儒家思想最早传入欧洲是在16世纪。

最早接触到儒家思想的是葡萄牙传教士,在他们的传教工作中,学习了中国的儒家经典,并将其化为用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工具。

此后,儒家思想逐渐传播到了整个欧洲。

20世纪以来,欧洲的儒家研究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儒家思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同时,欧洲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多家儒家学会和研究机构,如英国儒学会、德国儒学研究会、法国亚洲文化研究中心等。

2. 欧洲儒家研究的热点欧洲儒家研究主要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

在哲学领域,欧洲学者主要探讨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对话。

比如,“人性”的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方哲学中的“自我”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应着“人性”概念。

欧洲学者通过将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和对话,旨在增进两种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在历史领域,欧洲儒家研究主要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欧洲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比如《礼记》、《论语》等,并分析这些文献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同时也有助于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以一种质朴而深邃的方式呈现给欧洲的学者和公众。

在文学领域,欧洲儒家研究主要探讨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

欧洲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比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有助于将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以一种新颖而深刻的方式呈现给欧洲的读者。

3. 欧洲儒家研究的意义欧洲儒家研究的意义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价值观与思想传递给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

高考历史 冲刺题型专练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

题型4.1 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及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A卷)限时:35分钟实际用时:_______分钟掌握程度:□优□中□差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热。

孔子主X“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貴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我舟,水则覆舟。

”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材料二“某某”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某某democracy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

启蒙运动时西方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主权是属于全休人民的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则只是受主权者的委托去执行公意,他们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

”——-据应克复《西方某某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不同并说明其根源。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1)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

(2)不同:内涵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家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西方主权在民思想更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

欧洲启蒙主义者是如何汲取儒家思想的_王杰

欧洲启蒙主义者是如何汲取儒家思想的_王杰

北京日报/2007年/8月/13日/第020版理论周刊·文史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对于欧洲思想史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17至18世纪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

一大批哲学家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

欧洲启蒙主义者是如何汲取儒家思想的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王杰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冯建辉当前,在西方社会兴起了新一轮的"中国文化热"。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16至18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往来于中西之间,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欧洲就出现过一个"中国文化热"。

在这一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传入欧洲的这一时期,受罗马教皇的派遣,先后有大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这在客观上对把古老的中国文明传播至欧洲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来华的耶稣会士中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法国人金尼阁和白晋等。

耶稣会士们用欧洲的多种语言翻译中国的文化典籍,并通过创办外文报纸和杂志等方式来定期地、大量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

利玛窦曾写了一部日记体手稿,后经金尼阁将手稿编撰成书,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书中以丰富的资料,向西方"解释了一个新的世界和一个新的民族",成为西方世界了解"神秘东方"的重要文献。

利玛窦还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金尼阁于1626年将《五经》译成拉丁文,但译稿未能流传下来。

意大利耶稣会士殷铎泽和葡萄牙耶稣会士郭纳爵合作,将《大学》译成拉丁文,以《中国的智慧》为名于1662年出版。

1687年,柏应理、殷铎泽等人还编译的《孔夫子:中国哲学家》一书,该书在西方世界风靡一时。

殷铎泽还翻译了《中庸》,为之取名《中国的政治道德学》。

浅析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思想家宗教观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思想家宗教观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思想家宗教观的影响
姚婷婷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神学,提倡以人类理性重新构造宗教,而影响这种思潮产生的原因之一竟是中国儒家思想在欧洲的传播.由于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理念既符合欧洲的哲学传统,又适应当时西方的时代要求,使启蒙思想家们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构造儒家理念为新哲学思潮的发展造势.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姚婷婷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6
【相关文献】
1.浅析儒家思想对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J], 宋军;
2.浅析中国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J], 李旭
3.浅析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J], 赵小平
4.浅析儒家思想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J], 孔庆伟
5.中国传统宗教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J], 朱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欧洲启蒙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国儒家思想
【摘要】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影响颇深的欧洲启蒙运动曾经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而且很多被认为是西方人独创的民主思想其实在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有领先的科学技术,也有丰富的思想文化。

中国的文化曾经影响过西方乃至世界。

【关键词】启蒙运动儒家思想民主思想重农抑商反神学
17到18世纪,欧洲国家掀起了一阵思想界的飓风。

这就是以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和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为核心,倡导要用理性的光辉驱散现实黑暗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既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旧制度。

而欧洲启蒙运动中所提倡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则被认为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最为锋利的武器。

然而,这些思想当中的很多要素都来自于中国,来自于中国儒家学说。

欧洲人对于中国文化以及终归儒家思想的了解来自于明清时期的进入中国的传教士。

许多传教士将中国的历史哲学介绍道本国并且“四书五经”等著作也被翻译介绍到欧洲。

这与许多启蒙思想的提出有着密切的来联系。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都曾受到中国儒学的深刻影响。

接下来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欧洲启蒙思想中所体现的中国儒家思想:
一、儒家的教育思想与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儒学鼻祖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

提出接受教育是所有人应该拥有的权利而不仅仅是贵族的特权,以及对待不同特征的受教育者要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
的方法。

不难发现,欧洲教育平等思想、普及教育思想以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与中国儒家教育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个国家实现民主的程度,与其教育制度密不可分。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近代民主制度的实现提供了一个思路。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孙中山一再把孔子和孟子称之为“民主的倡导者”、“民主主义者”。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也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认同。

科举制度结束了士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使得庶族平民地位得到提升。

科举制度所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凭真才实学而非按照门第权利或者世袭选官原则,正好符合了当时欧洲启蒙思想家希望能够尊重个人价值、反对封建贵族世袭制度、以自由平等的竞争进入仕途的美好愿望。

以魁奈为代表的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兴办学校、“有教无类”、“选贤举能”、“科举考试”的教育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这一点还成为启蒙思想家们反对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以及教育制度改革的思想来源。

二、儒家民本思想与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
孟德斯鸠曾这样写到:“中国的皇帝……据说如果他的帝国不公正,他将被剥夺去帝国和生命。

”当然,现在看来,这在当时那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可是根据某些传到欧洲的中国著作,这些没有到过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会这样理解是不足为奇的。

孔孟思想中,“民为贵,君为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都是启蒙运动中关于“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

”“欧洲超过中国的,不在于政治哲学,而只在于物质文明……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哲学。

因为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

所以说,近代民主并不是西方人的独创,也饱含了东方智慧的结晶。

三、儒家的重农抑商思想与启蒙运动的重农学派
法国的重农学派产生于18世纪中叶,此时法国农业和工商业都濒于崩溃,贫穷与饥饿
是很大的问题,重农思想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也是魁奈。

他从儒家思想中找到了反对重商主义的有力武器,把经济运作程序的构思从重商主义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把经济科学化、系统化,开创了西方经济学的新纪元。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社会格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的是“农为本,商为末”。

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被划分为“士农工商”。

显然,直接启发法国重农思想的就是中国儒家思想。

四、“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与反神学的启蒙思想。

虽然董仲舒凭借“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绝对正统思想,但是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眼里,儒家是要求人们以德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求助于神的指示。

他们认为孔子是宣传伦理道德的圣人而非什么教主。

启蒙学者们把儒家思想理解为“自然神论”,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天”与人、“神”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儒家哲学的精华。

以上这几点能够粗略的说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影响颇深的欧洲启蒙运动曾经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而且很多被认为是西方人独创的民主思想其实在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有领先的科学技术,也有丰富的思想文化。

中国的文化曾经影响过西方乃至世界。

只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认识也是有偏差的,他们没有到过中国,不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只是间接地猜测中国是一个民主而自由的国家。

他们也不能了解,孔孟之道所提倡的“民贵君轻”、“任人唯贤”等思想很多时候只存在于君王和政客的口舌之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暴露无疑,没有人再认为中国的思想制度高于其它所有的国家了。

【参考资料】
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
弗朗西斯·魁奈《中国的专制政治》
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
/tongxun_01.asp?ArticleID=6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