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方政府管理
政府预算管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央财经大学

第一章测试1.相对于其他预算主体和传统的国家预算来说,政府预算具有的最鲜明的特征是()A:集中性B:法律性C:计划性D:公共性答案:D2.现代预算制度最早出现的国家是()A:德国B:美国C:英国D:中国答案:C3.下列不属于政府预算职能的是:()A:公开透明职能B:财政分配职能C:宏观调控职能D:监督控制职能答案:A4.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有()A:法律性B:集中性C:公共性D:计划性答案:ABCD5.财政是国家治理的()A:重要支柱B:重要组成部分C:内涵D:基础答案:AD第二章测试1.按照()标准,政府预算收入可分为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债务预算收入。
A:政府预算收入形式分类B:预算收入的性质分类C:预算级次分类D:预算科目分类答案:D2.绩效预算又可以称为()。
A:零基预算B:成本预算C:计划规划预算D:复式预算答案:C3.()对每个项目每年初都要进行重新评估,以达到有效使用资源的目的。
A:复式预算B:零基预算C:绩效预算D:计划规划预算答案:B4.下列属于各级政府的职权的是:()A: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B: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决算草案C: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D:组织本级总预算执行E: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答案:ABCDE5.下列属于预算外资金特点的是:()A:分散性B:统一性C:专用性D:灵活性答案:ACD6.同单式预算相比,复式预算的优点包括()。
A:结构清晰,按经济性质把支出划分为若干部分,打破了过去把所有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总额统列在一起进行平衡的传统结构B: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编制和审批比较容易,易于理解和推广C:便于贯彻政府各有关方面的不同政策要求,加强对各类预算收支进行分类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控制经常性支出的不合理增长,便于对资本性支出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分析D:符合政府预算完整性原则,它把全部的预算收入与支出汇集到一个平衡表内,能够较为明确地反映财政活动的总体情况E:可以明确反映出预算赤字的真实数额和形成原因,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答案:ACE第三章测试1.从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体系纵向来看,政府预算可分为()A: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B: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C: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D:总预算与单位预算答案:B2.下列收入中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的收入是()A:契税B:增值税C:关税D:消费税答案:B3.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中,中央与地方分享增值税的比例为()A:50%于50%B:60%于40%C:75%于25%D:80%于20%答案:A4.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A: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B: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C:以收定支体制D:分级包干体制答案:A5.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A:贯彻民族政策的原则B: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C: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地方财政自主权结合的原则D:与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原则答案:ABCD6.从横向分,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体系可分为( )A:基层预算B:单位预算C:部门预算D:总预算答案:BCD7.我国实行分税制的原则()A: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B: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C: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D: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第八章 财政联邦(政府间财政关系)

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对于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 性给出了一个公理性解释。他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条原 则出发来阐明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众, 即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他所管辖的选民的效用 与需求。 第二,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量 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应有权 自己选择公共服务的种类与数量。施蒂格勒本人并未完 全否定中央一级政府的作用。行政级别较高的政府对于 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分配的公平性目标来说是必要 的。尤其对于解决分配上的不平等以及中央与地方、地 方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摩擦等问题,中央政府的调 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4.偏好误识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西(Ricard W. Tresch)从理论上 提出了偏好误识问题,他认为由于信息不完全,中央 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而 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存在着某种优越性。由于 现实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特里西假 定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偏好,而中央政府则对 全体居民的偏好了解得不清楚,由中央政府向居民提 供公共产品就具有随机性(中央政府所了解的居民的 消费偏好是一个随机变量)。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 品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偏差,意味着对公共产品的提供 不是不足,就是过量。而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社会福利才有可能达到极大化(地方政府了解居民的 消费偏好)。一般来说,社会是风险回避型的,厌恶 风险的社会心理也偏好于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总之,特里西更为彻底地提出了地方自治的理论依据, 偏好误识理论所揭示的不确定性,是地方分权主义的 一种更为有力的理论。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八章】

第八章清的行政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2.清朝的议政制度作为完备的政治体制出现于(皇太极时期)3.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是在(乾隆在位时期)4.康熙帝设(南书房),从此“国议”决策功能丧失5.清朝内阁最早的组织形式是(文馆)6.顺治十五年,清朝参照明朝制度改(内三院)为内阁7.在清朝内三院中负责讲经注史、颁布制度的是(内弘文院)8.清朝总理全国政务的职能部门是(六部)9.清朝名义上中枢机构是(内阁)10.清朝军机处职官设置上俗称小军机的是(军机章京)11.清朝六部直属于(皇帝)12.清朝掌马政的中央机构是(太仆寺)13.雍正元年(1723年)后,清朝以(王公或大学士)14.清朝全国最高审判机关是(大理寺)15.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合藏族事物而新增设的中央机构是(理藩院)16.清朝对宦官进行严格的管理并有效避免了宦官干政的机构是(内务府)17.清朝掌管皇族事物的机构是(宗人府)18.清朝在1840年以前共设(十八)省19.清朝的地方区划分(省、道、府、县四级)20.清朝排在政府机关首位、高举内阁、六部之上的是(宗人府)21.清朝掌管一省行政和财政事物的长官是(布政使)22.从乾隆十八年(1753年)起,各道道员不论其原职衔品级如何,一律定为(正四品),道员从此由零时性差遣变为固定的一级地方长官。
23.明清时期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基干是(府)24.清朝的最基层的地方政府是(县)25.清朝地方机构的一大特点为(地方官员设置灵活,不求编制上的整齐划一)26.清朝政府对南方少数名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沿袭了(土司制度)27.清朝在西藏地区实行的制度是(政教合一制度)28.雍正年间以后,清初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29.清朝在东北地区建立的行政体制是(八旗制度)30.雍正年间以后,清朝在南方少数名族地区,实行的废除少数世袭士官,改设和内地相同的地方官,进行直接统治的政策称为(改土归流政策)31.清朝由军机处直接下达的秘密指令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后,或直接交职能机构办理,或直接寄送地方官员,这种谕旨下达方式是(“廷寄”)32.清朝全国最高检察机关是(都察院)33.清朝对会试落地的举人可通过其他途径让其中的一部分进入官场这一途径为(拣选、大挑)34.清朝学校生员除科举制为的另一条主要入仕途径是(举贡)35.清朝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36.清朝在官员入仕途径中存在的一大弊政是(捐纳)37.清朝高级官员候选人拟名权的掌握者是(军机处)38.清朝鉴举被称为异途出身的入仕途径是(捐纳)39.清朝的初任官先使用三年,称职后方实授职,此即(署职)40.清朝地方官中被破格提升的对象是(卓异官)41.清初对地方官的考察称(大计)42.清初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43.规定一般官府从年底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封印,到次年正月二十日开印,休假长达一个月的是(清朝)44.清朝养廉银的发放对象是(地方官)二、多项选择题1.明清两代与内阁关系密切的中央机构有(翰林院、通政司)2.清朝的内三院包括(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3.以下机构所掌执事于礼部有密切关系的有(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4.清朝宗人府的具体职责是(掌管皇族属籍、籑修“玉牒”、掌管宫廷事务、审理皇族内部的事务诉讼案件)5.清朝总督的权利包括(拥有文职道府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武职副将以下的人事任免权、拥有对所属文官的监察权、拥有制定一省行政法规的权利、拥有一定的对外交涉权利)6.清朝巡抚的具体职掌有(考察全省地方官员、主管本省关税盐务和漕运、监督乡试、主持武科考试、战时督理粮饷)7.清朝道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督抚及布、按二司管理地方政务;监督所属府、州、县)8.清朝官员任用制度的名族歧视色彩表现在(汉人做官大部分只能通过科举;在科举考试中分满、汉两榜;一些特殊机构完全不用汉人;即使在实行满、汉复职制度的机构中,政务决定权也多由满官掌握;实行官缺制,以确保满族贵族在政权中的优越地位)。
第八章行政组织编制管理_[全文]
![第八章行政组织编制管理_[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4909f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0.png)
第八章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第一节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概述一、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和种类在行政组织建立原则确定后,就要将行政组织建立原则与实际工作需要相结合,对行政组织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具体的配置,这就是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这个工作是建立行政组织实体的一个关键环节。
没有这个环节,行政组织就无法建立。
行政活动也就没有物质载体。
它是行政组织实体的具体化。
(一)行政组织编制的含义行政组织编制是行政组织的结构表现形式,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组织、一个行政单位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
其中,人员的定额是指人员数额上的限制;人员的比例结构是指各种职务、职级人员的比间关系。
人员数量和结构是按职能的需要设置的。
人员定额和结构合理是任何单位、任何部门得以开展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编制的基本要求。
广义的行政组织编制:是指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包括权责关系,机构设置、规格级别,人员结构、数额,以及职位配置等。
(二)行政编制的种类任何组织都有编制,编制的种类,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组织的种类所决定。
现代人类社会有五大类型的组织,即国家机关组织、政党组织、人民团体组织、企业组织、事业组织。
由此,我们可以将编制分为五大类,即国家机关编制、政党组织编制、人民团体编制、企业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
我们所研究的编制,只是国家机关中行政组织的编制。
但由于我国整个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机关、人民团体机关的编制,都是由国家财政统一支出其经费,故都由国家行政机关统一管理,所以都列入行政编制之列。
我国行政编制具体管辖的类别有如下几种:11></a>.行政组织编制行政组织编制是人类社会中比较庞大的组织编制,是各国组织编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类,也是国家机关中最庞大的组织编制。
在我国是指国务院所属的整个系统,包括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归口机构和非常设机构,以及省、自治区、市、地、县、乡、镇等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整个行政系统的机构及其人员编制。
政府文件管理办法(管理办法)

政府文件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文件的编制、审批、印发、执行和归档管理,提高政府文件的质量和效率,便于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文件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机构的文件编制、审批、印发、执行和归档管理。
第三条政府文件应当遵循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原则,内容准确、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第四条政府文件应当注重实际效果,注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准出现虚假、夸大宣传的内容。
第五条政府文件的版本控制应当严格管理,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第二章文件编制第六条政府文件编制工作应当由具有相关业务知识和经验的工作人员负责,应当密切结合实际情况,紧密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
第七条政府文件的编制应当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格式和排版要求。
常见的政府文件格式包括通知、批复、决定、指导意见、规划等。
第八条政府文件的编制应当遵循层级递进的原则,分别由相应层级的管理机构进行编制,经上级机构审批后方可印发执行。
第九条政府文件的编制应当充分调研和论证,确保依法合规,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
第三章文件审批第十条政府文件的审批应当按照层级递进的原则进行,由上级机构负责对下级机构的文件进行审批。
第十一条政府文件的审批应当依法进行,保证法律法规的合规性和顺序性。
第十二条政府文件的审批程序应当简化,审批时间应当压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第四章文件印发第十三条政府文件应当采用正式印制方式进行印发,确保印发文件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第十四条政府文件应当注明印发的机构、日期和文件编号,清晰明了。
第五章文件执行第十五条政府文件的执行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各级政府部门和机构要认真负责地执行文件要求,并建立相应的督查检查机制。
第十六条政府文件的执行期限应当明确,必要时可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工作计划,确保文件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第八章 行政管理过程

第八章行政管理过程一、行政管理过程的特点。
1、是由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如:组织、领导、沟通、决策、执行、指挥、协调、监督、评估等)。
2、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它与管理过程有着共同的特点。
(如:生产管理、物流管理、教育管理、卫生管理、军事管理过程等。
)3、是行政权力运用的过程,或者说是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行使行政权力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
(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过程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为什么说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是行政过程的基本内容和阶段。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根本标志,也是行政管理过程的第一阶段。
(行政决策——确定目标——制度方案和行动计划)2、行政执行是将行政决策的主观意图变为客观现实的必要阶段。
3、行政监督是保证行政管理不偏离行政决策目标的一个重要阶段。
以上三个阶段贯彻着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沟通等行政行为。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起点,既是行政执行的依据,也是行政监督的依据;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行政监督是确保行政执行不偏离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行政管理过程。
三、行政决策的含义及特点。
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或行政管理者在管理政府内部行政事务或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依法运用行政权力作出决定的过程。
行政决策的特点。
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尤其是行政领导得。
2、行政决策内容是行政事务。
包括政府内部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行政事务。
3、行政决策过程是一种行政权力的运用过程。
在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过程中,决策是一个最基本的、首要的环节。
4、行政决策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四、行政决策的理论模式。
1、理性决策模式。
认为决策过程必须遵循系统的决策程序,其决策程序内容有: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又称为科学决策模式。
第八章地方政府管理

(一)议行合一型
由地方公民选举议会,由议会选举执行委员会作为地方 政府,地方政府主要成员同时为地方议会的组成人员,负 责地方政府的设置、调整并管理其运行。这类国家大都实 行地方自治,地方政府对自己内部机构设置、变更和运转 的职权较大,自主性强,一般是在法律规范下进行管理。
(二)议行分立型
地方议会和地方行政机关即政府的首长分别由辖区 公民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由民选的地方政府行 政首长执掌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调整和运转管理。
(三)混合型
地方政府由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既议会选举产生并对 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同时接受上级政府领导并对其 负责。地方政府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管理机构设置、 变更和运转。
三、人事管理 (一)含义
指地方政府为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推行政务,通
过特定职能机构及相应的法规、制度、方法手段等,对 其所使用的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训、奖惩、考核、 调配、工资福利和退职退休等方面的管理活动。
(三)现代各国地方政府人员构成 1、政务官 2、事务官
(四)各国地方政府的人事行政管理的三个机制
1、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 ---考任、退休和培训。 2、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考核、奖励、晋 升和工资福利制度。 3、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行为调控机制---义务,道德、监督 与惩戒制度。
谢谢!
二、政治事务管理 (一)特点 (二)内容
1、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维持辖区社会治安. 3、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保障辖区的民 主活动,如选举和游行集会等.
(三)方式
三、社会事务管理 (一)特点
1、它是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重点。 2、地方政府的社会事务管理相对具体,越是低层级 政府越是如此。
地方政府管理

第八章地方政府管理第一节地方政府管理概述地方政府管理就是地方政府按照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依法管辖政府的自身事务并对所辖区域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项工作实施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以服务和满足辖区公民与各类社会组织的需要,使辖区政治、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管理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不可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方政府管理的概念(一)地方政府管理释义“管理”就是统领和协调。
政府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管理活动。
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靠宪法和法律对自身事务和辖区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谐调职能的总称。
地方政府管理包含如下内容:首先,地方政府管理有主体(地方政府)和行政相对人(管理对象——只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分;地方政府管理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行使的是国家公共权力其次,地方政府管理具有地域性;即一级地方政府管理权限,仅限在国家划定的或承认的行政区域内,超出范围就失去效力。
再次,地方政府管理的权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即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不得违抗。
(二)近现代地方政府管理的产生与演变(1)绝对君主制时的地方政府管理(15、16世纪)其特点是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十分粗糙简单(2)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A、自由主义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18世纪):“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B 、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国家和政府对社会经济和分配实行强有力的干预C、新保守主义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1960年后):“小政府、大社会” ,分为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两个阶段二、地方政府管理的内容与特点(一)地方政府管理的内容1)概括起来地方政府管理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地方政府对自身的管理、即作为一级行政组织对自己系统的管理,通常称为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第二、地方政府对辖区社会经济和政治事务的管理,即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国家公共权力的体现者,对辖区实行的公共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管理就是地方政府按照国家宪法和相 关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依法管辖政府的自身事务 并对所辖区域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项工作 实施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以服务和满 足辖区公民与各类社会组织的需要,使辖区政治、 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管理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不可缺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例:厦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网站
三、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
主体是地方政府 客体或对象,是辖区公民和各类团体的公共事 务。 是国家行政权力在地方上的实施。 遵循宪政和法治原则,地方政府的各种机构和 公务人员均必须严格依法行政 内容包括政治事务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
(一)政治事务管理
1、特点:没有主权性质的外交、国际交往与军 事等方面的事务管理,只有维护主权性质的具 体事务管理。
地方政府管理包含如下内容
首先,地方政府管理有主体(地方政府)和行 政相对人(管理对象——公民、法人等)之分; 其次,地方政府管理具有地域性; 再次,地方政府管理的权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2.近现代地方政府管理的产生与沿革
(1)绝对君主制时的地方政府管理(15、16 世纪) 其特点是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十分粗糙简单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其一是静态的地方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调整; 其二是动态的地方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程序、变更 程序和运转程序。 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分: 议行合一型 议行分立型 混合型
课堂讨论:
如何看待广东顺德大部制改革?
(二)人事管理
第一,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考任、退 休和培训; 第二,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考 核、奖励、晋升和工资福利制度; 第三、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行为调控机制——义务、 道德、监督与惩戒制度。
2、政治事务管理内容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持辖区社会治安; 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保障辖区的民主 活动。
3、政治事务管理的机构
地方警察局(中国为公安局和国家安全局) 内政部门(中国为民政厅、局、科) 附设于警察局的检察机构(有些国家的检察权 由中央政府行使,由警方代表政府提起公诉和 对司法机构实行监督)
(三)机关事务管理
地方政府的机关事务管理也称为狭义行政管理, 是指地方政府自身的组织机构的综合性事务、 日常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所进行的管理 活动。 地方政府机关事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有: 公文管理、 财务管理、 资产管理.
例:闽人办〔2012〕14号
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办公室 福建省公务 员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我省2012年公务员面 试考官初任资格培训班的通知
福建省20Hale Waihona Puke 2年公开选拔年轻领导干部面试人选公告
福建日报5月7日讯 按照《福建省2012年公开选拔年轻领导干部公告》 规定,根据笔试成绩、履历业绩评价成绩分别按60%、40%的比例 计算应试人员成绩,现将18个职位成绩前5名入围面试人选(按姓氏笔 画为序)公告如下: 04: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文超祥 厦门大学教授 王德福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处长 孙弘宇 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处长 陈元豹 福建省建设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杨龙清 福建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3: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教学科研职位) 李正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处处长 李步洪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副院长 程 灵 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主任 谢志忠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温敬元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务处副处长
本章作业
内容: 请小组自行寻找有关地方政府管理的某个视 角,通过典型案例(视频等形式)展示,揭示 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注:应明确提出有价值的话题供班级探讨) 要求: 1周后交流
阅读书目1:
作 者: 谭功荣 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 社 ISBN: 9787301137451 出版时间:2008-06-01 版 次:1 页 数:307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政治/ 军事 > 公共管理 图书 > 教材教辅 > 大学 教材教辅
(7)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3.地方政府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内部管理本身具有相对封闭性 外部管理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
二、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
具有如下特点: 系统性 法制性 适应性
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内容
组织机构管理 人事管理 机关事务管理
(一)组织机构管理
阅读书目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 版,作者为(美)珍妮.V. 登哈特(Janet V.Denhardt);罗伯特.B. 登哈特(Robert B.Denhardt)。
复习思考题:
简述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内容、特点、方式。
例子:成都市政府将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新华网成都2010年1月5日电(记者陈健) 记者5日从成都市政府了解到, 成都将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 制度,就是将部分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办 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 来完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 支付服务费用。 据了解,成都将在公共卫生、公共就业、社 会保障、法律、公共文化、养老等服务 领域,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 工作。例如,成都将在试点基础上,将 部分社会保障业务办理交由社会保险机 构承办,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监督, 探索“管办分离”的社会保障服务供给 模式。在法律服务方面,由社会机构提 供法律服务、法律援助,面向居民宣传 法律知识,参与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 安置帮教。 此外,成都还将通过媒体及时披露、公开与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相关信息,包括 服务机构的选择标准、选择结果、考评 标准、考评结果等,以加强公众对相关 工作的监督。
“新公共管理” 的十大基本原则
戴维· 奥斯本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浆;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 (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
(4)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
(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
“新公共管理” 的十大基本原则(续) (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
网络造谣几时休(图)
(二)社会事务管理
1、特点: 它是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重点; 地方政府的社会事务管理相对具体,越是低层 级政府越是如此。
2、社会事务管理的内容:
A经济事务管理; B公用性事务管理; C公益性事务管理。
3、社会事务管理的方式
由地方政府设置的相关职能机构,如民政局、 内务局,教育局、卫生局、城建局、社会保障 局、财政税务局、工商局等; 由地方上的各类非政府组织的义工组织,受地 方政府委托授权或自愿协助地方政府负责某些 社会事务的管理。
4、政治事务管理的方式
由警察机构对涉嫌违法者实行行政拘留或逮捕, 进行审讯,对犯罪情节较轻者给以行政处罚, 情节严重者移交地方政府的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由司法机关(法院)予以审讯法办。
中国的维稳成本高昂
例子:北京查处网上造谣行为,6人已拘留
新华社北京2012年3月30日电 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 了解到,近期,有个别网民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编造、 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产生了恶劣的 社会影响。北京市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依据有关法律 法规,对在网上编造谣言的李某、唐某等6人依法予以拘留, 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了教育训诫。相关 人员对编造、传播谣言的行为供认不讳,对自己的行为表 示悔过,并作出检讨。 北京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利用互联网编造、传 播谣言的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 会诚信,公安机关对此将依法查处。希望广大网民自觉遵 守法律法规,不信谣、不传谣,发现谣言及时举报,共同 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2)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地方政府管理 体制
A 自由主义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18世纪):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B 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时期的地方政 府管理(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国家和政 府对社会经济和分配实行强有力的干预 C新保守主义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1960年 后):“小政府、大社会” ,分为新公共管 理与新公共服务两个阶段
官僚政治需要; (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 (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 (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
(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新公共服务的7大理念
(1)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2)追求公共利益; 罗伯特· 登哈特 B· (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 (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 (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 (6)服务,而不是掌舵;
教学要点
一、 概述 二、 内部管理 三、 公共管理
一、地方政府管理概述 1.地方政府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统领和协调。 政府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管理活动。 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机关依靠 宪法和法律,对自身事务和辖区社会公共事务 行使法定权力,履行自己职能,进行控制和谐 调职能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