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弃妇诗比较论文

合集下载

《诗经》弃妇诗

《诗经》弃妇诗

《诗经》弃妇诗——《卫风·氓》和《邶风·谷风》的分析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弃妇诗是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为人们所关注。

诗中所描写的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作为弱势群体的女子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弃妇女活更是非常悲惨。

我们可以从弃妇诗中了解弃妇的生活、感受,并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关键字:诗经、弃妇、男权、抛弃、一、弃妇形象的分析虽然这两首诗都是以女主人公以自己自叙的口气叙说自己被丈夫抛弃的不幸生活,但在弃妇形象上依旧有差别。

(一)、怨恨、决绝型,对婚姻不抱希望。

《卫风·氓》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诉说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细细回想其婚姻的失败,女主人公是清醒的,她从爱情的幻想中走进现实,认识了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与过去告别。

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女也不爽”,丈夫遗弃她只是“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罢了。

她本想与丈夫“及尔偕老”,但丈夫“老使我怨”,留给自己的只有无限的忧伤与哀愁,谁让自己嫁错了人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终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是敢爱敢恨的,一旦发现丈夫无情无意,便不再对婚姻抱有任何希望。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淇水见证了她所有的爱与恨,悲与欢,憧憬与后悔。

当她再次经过淇水时,已经今非昔比了,那飞溅起来的水花,打湿了车帷幔,她的忧伤与悲愤也就顷泻而下!女主人公对当初作出的这个决定,有所省悟,她对自己说,也对所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子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简论《诗经》中的弃妇悲歌——《氓》_文学评论论文【精品论文】

简论《诗经》中的弃妇悲歌——《氓》_文学评论论文【精品论文】

简论《诗经》中的弃妇悲歌——《氓》_文学评论论文简论《诗经》中的弃妇悲歌——《氓》:摘要:《氓》是《诗经》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这首诗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诉说自己婚后无辜被弃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情节生动、内涵丰富,是当时妇女控诉封建礼俗的时代强音。

关键词:弃妇诗礼俗《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婚恋主题的诗篇,其中有些篇章是描写妇女不幸遭遇的“弃妇诗”。

追寻这些“弃妇诗”的根源,则可清楚的看到封建礼俗的影子。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宗法制社会里,在婚姻家庭这一问题上,妇女的婚姻是没有保障的。

妇女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就决定了女子在婚姻家庭中的附庸地位,因此,无辜背弃的妇女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很多妇女难以逃脱背弃的命运。

所以“弃妇诗”也就成为婚恋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被弃妇女遭遇不幸的婚姻悲剧,让人悲愤、令人同情。

收录在《诗经·卫风》中的《氓》便是这样的一首弃妇诗。

全诗共六章,“以给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到被弃的过程”1[①]追叙女主人公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为夫妇。

婚后,尽管她含辛茹苦、勤劳持家,最后仍然没有逃脱许多女子共同的命运——无辜被弃。

这首诗情节生动、感情饱满,堪称是弃妇诗的典型之作。

诗的第一章就追叙两人从相识到成婚的情景。

开始氓是以非常真诚的姿态出现在女子的面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强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薾不薾噬,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②]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贩,对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主动和她接近,找机会讨好她,进而向姑娘求婚。

为了赢得少女的芳心,他装出一副敦厚相,“氓之蚩蚩”非常生动的描写出了男子善于伪装的性格,女主人公难以抵御他热烈的爱潮,很快便沉溺于爱河之中。

她劝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相许。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汉语言文学 xxx 指导老师 xxx【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其中的弃妇诗里一些弃妇形象的特征和表现弃妇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这些诗歌,也有助于理解《诗经》时代的“弃妇诗"中弃妇们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塑造这些弃妇形象的价值意义.【关键词】诗经;弃妇形象;艺术手法;道德情操;价值意义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

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

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

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

下面我就其中几首进行分析。

一、《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

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

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第一篇: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从《诗经》弃妇诗中看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梁小兰(10汉语言文学2010011020)【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涵盖了殷商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其中的弃妇诗入手,通过分析弃妇面对她们各自不幸的婚姻所流露的情感态度,总结出她们共有的品格——坚忍、温顺、善良。

最后对比国外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弃妇形象,给予这种品格更多现代性的思考。

【关键词】诗经;弃妇;品格;思考《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古代婚姻遭遇不幸的女子心中的哀歌,它唱出了惨遭丈夫抛弃的妇女痛苦、委屈的心声。

“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当昔日华丽的婚姻宫殿破碎之后,这些可怜的女子又如何去面对眼前残酷的事实?《诗经》中的一首首弃妇诗向我们描述了她们充满辛酸与苦楚的心路历程。

一、弃妇情感态度分析在《诗经》弃妇诗中,女子被丈夫抛弃后最普遍的、最自然的情感态度便是独自哀伤。

在古代社会,女子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这社会独立生存。

《春秋·谷梁传》中说到:“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

”没有了丈夫的依靠,可以想象弃妇所处境地的艰难。

她们内心的孤苦无助也就可想而知。

《邶风·谷风》中的妇女被丈夫赶出家门时,她“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步子迈得格外沉重,心中满是留恋,不愿离开。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谁说苦菜味儿苦呢?和我的痛苦比起来,它就像荠一样甘甜。

可见弃妇的内心苦到何种程度。

《中谷有蓷》中的弃妇更是痛苦得声泪俱下:“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先是长吁短叹,后是仰天长啸,最后无法控制心中的悲苦,泪落涟涟,泣不成声。

没人能理解她们当时的心情,她们的委屈也无从诉说,只能自己暗自落泪,独自悲伤。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游之泳之。

”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

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弃妇诗比较论文
摘要:《氓》与《谷风》最为《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弃妇诗作品,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

两诗各具特色,反映出当时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共同心声,成为当时妇女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成为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有力控诉,它们与其它情诗共同开启了我国女性文学的先河,不仅为后代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为后人塑造女性形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诗经》中的作品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学积淀。

《邶风·谷风》与《卫风·氓》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两首弃妇诗。

下面,我们就以这两首弃妇诗为研究对象,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做进一步探讨。

一、人物形象比较
《谷风》与《氓》两篇均是弃妇之作,都是痴心女子反遭丈夫遗弃,但是统观两首诗,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存在不同之处的。

就《谷风》来看,其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性格软弱,逆来顺受的女子。

尽管,丈夫已经将她遗弃,她却还是对丈夫抱有幻想,祈求丈夫能够回心转意。

“行行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从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女子已经要出门了,却还是一步三盼,盼望丈夫能出来多送送她,结果却只是送到门口就停止了,之后女子回忆往昔与男子的恩爱之景,又联想到两人之间现在的分离局面,更多的是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去谴责丈夫,批评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体现了在夫权社会下,女性自身还存在一定的奴性,不会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地位。

而就《氓》而言,其中的女性形象是发展变化的。

在最开始阶段,《氓》为我们塑造的是一个纯真少女的形象,她渴望得到爱情,当男子前来求爱的时候,她许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誓言。

就其本身来看,还是对爱情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到后来变成一个忍辱负重的妻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辛辛苦苦,起早贪黑的工作,每天都为家人的生活所忙碌。

即使这样,还是被丈夫所抛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丈夫的态度急转直下,兄弟对此也仅仅是以嘲笑应对。

然而,《氓》中的女性并没有如《谷风》中的女性一样忍气吞声的过活,而是转变成为一个刚强决绝的弃妇,对男性进行激烈的控诉,宣泄自己的情绪。

二、表现方式比较
《氓》的表现手法重在叙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氓》在结构安排上更讲究文章的前后衔接。

在诗的开篇,作者首先运用细腻的笔触写了男子对于女子的追求,对于女子的性格打下基础,也与后文情感的剧烈转变埋下伏笔。

在《氓》的第三段中,故事的发展出现转折点,将诗前部分的甜蜜之爱转向对男性的批判。

诗歌的末章,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女子不仅已经看透了丈夫的虚伪卑劣,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冷酷与女性地位低下的思考。

诗歌最后,女子借由“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全诗作结,进一步深化中心,使主旨贯穿整篇诗歌。

《氓》中的感情变化复杂,开始时是追求浪漫的爱情,继而转为极度的愤怒,再到后来是对男子的批判,使全诗的感情基调波澜起伏,逐层深入。

《氓》的叙事与抒情相互交叉,使诗歌呈现出完整性。

而《谷风》则重于抒情与议论。

《谷风》整首诗都是以被弃女子痛苦的感情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沉重与哀伤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全诗的叙述更多的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围绕的还是女子自身的情感体验。

《谷风》中的女性没有脱离家庭、社会的大环境,还是顾及到小家思想,依然对于那个已经将她拒之门外的负心汉抱有幻想。

情感的表达也就只能更多的借女性之口表达其内心积郁。

两诗除了以上表达方法之外,都有弃妇和丈夫的对比,通过对比,显现出弃妇之善良、忠贞,丈夫之薄情负心。

对比手法的采用,不仅能够使人物的性格得到更深层次的展现,也能够使读者对于诗歌的内容有更充分的理解。

三、思想意义比较
《氓》和《谷风》对于在封建主义控制下的奴隶社会都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对于在当时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制度下女性生存的现状进行了真是的展示。

两篇诗歌在一定程度批判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以及夫权对于腐女的摧残。

《谷风》把女主人公的温柔痴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还写出了勤劳善良、温柔多情的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软弱。

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想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被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不远伊迩,薄送我
能”。

《谷风》中女性的境遇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封建制度对于女性的压迫,封建夫权社会下男性占有主导地位,女性在重压下无法有自己的法抗。

尽管,诗歌中有对于男性的谴责,但是并没有从深层面探析其中的内涵,封建夫权制度才是女性被遗弃的根本原因,人们对于其中女性的看法除了同情、慨叹之外,并不能给予更深层次的启迪。

《氓》较之《谷风》内涵思想更为丰富,并且直接深入到封建统治的内层中。

《氓》中的主人公性格既温柔又刚强,在被欺骗后,思前想后,愈加痛恨丈夫,终于决定和变化无常的丈夫一刀两断。

“于磋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说明她在生活的磨难里已经清醒地看到了事情的真相,看透了那个男人的本质。

从全诗来看,《氓》中的女子所从事的不过是“室芳”等家务劳动,不管她做什么,都只能在经济中依附丈夫,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也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品。

《氓》深刻地揭示了女子悲剧的根源,在于产生并维护夫权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表现了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

诗中大胆地写了女子冲破父母之命的侄桔,勇敢地追求婚姻自由,也反映了女子向包办婚姻制度提出了挑战。

《氓》与《谷风》最为《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弃妇诗作品,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

两诗各具特色,反映出当时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共同心声,成为当时妇女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成为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有力控诉,它们与其它情诗共同开启了我
国女性文学的先河,不仅为后代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为后人塑造女性形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中华书局,2012年版
[2]段楚英:《诗经中的情歌》[M]武汉出版社。

1994年版
[3]邸艳姝,李金坤:《<诗经>中的弃妇诗初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