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习题
历史必修三专题二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马丁· 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 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26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表现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项目 发明过程 造 西汉:植物纤维纸 纸 东汉:“蔡侯纸” 术 魏晋南北朝:成为主
印 刷 术 火 药
要书写材料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彩色套印技术;毕 传入欧洲 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促进近代欧洲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 外传 影响 经阿拉伯人 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 传到非洲和 取代中世纪使用的羊 皮纸,促进了欧洲文 欧洲 化的发展。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 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 展,促使骑士阶层日益衰 落,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 势力创造了条件
唐末:应用于军事 宋朝:火药武器广 泛运用
28
【典型题例】(2010· 天津河东一模)公元751年,唐 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 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 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解析:A。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造纸术 是东汉蔡伦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 指南针发明在北宋时期,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军事, 北宋时期制造出火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经阿拉伯 人传到欧洲,在题干中时间限制内“公元751年”、 “唐朝”,这一时期 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只能是造 纸术。
4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表现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1、造纸术
5
பைடு நூலகம்
龟 甲 和 兽 骨
青铜器
帛书 竹简 1竹木简牍沉重 2丝织品昂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2

1964年6月,我国设 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 北地区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装有 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 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 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 用于实战的导弹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中国两弹元勋 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 “邓稼先” 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时间。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 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 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 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 炸成功。“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 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 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 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 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 “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 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 世人所知。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号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成功出舱。中国 “神舟”七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圆满 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点火升空
中国首张航天员全家福
2012 、6、16,“神舟9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 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科学技术的成就

课堂练习
1.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是在( ) A.19世纪末 B.20世纪初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2.中国科技发展的“863计划”形成于( ) A.1978年 B.1986年 C.1996年 D.2002年 3.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江泽民 4.被列入“863计划”的高技术领域有哪几项?
预习思考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 事业都取得了哪些令人瞩 目的成就呢?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 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州五号”,航天员:杨利伟。 2005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 人飞船,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 2008年,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 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 。
宇航员风采
费俊龙,聂海胜
1970年4月24日,我 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发 射“东方红”一号。 中国成为继苏联、美 国、法国、日本之后,世 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发 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载人飞船
常规用途:试验各种载人航天技术,如航天员出舱进入 太空,考察轨道上失重和空间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发展航天医学,为空间站接送人员和运载物资,天文观 测,为实现长时间的太空航行,以至于实现外星移民积 累经验。
袁隆平 颁奖词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 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 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 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 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 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 是风流袁隆平。
我们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勇于奉献、集体利益至上,艰苦奋斗,刻 苦钻研,在工作上做到认真严谨,在利益前有 淡泊情怀。通过学习,增强我们的热爱祖国的 情感,社会责任感和拼搏探索意识。
[汇总]新中国科技成就习题
![[汇总]新中国科技成就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03acc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61.png)
新中国科技成就习题一、选择题:1.党中央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的战略决策,其主要目的是A.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B.炫耀国力C.与美国争霸D.用于收复台湾2.“两弹一星”是指①原子弹②氢弹③导弹④北斗通信卫星⑤人造地球卫星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①③⑤3.由于对两弹研究的突出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A.钱学森B.邓稼先C.袁隆平D.赵忠尧4.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是指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弹头远距离精确命中目标D.我国的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5.标志着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事件是A.“神州一号”飞入太空B.“神州三号”飞入太空C.“神州五号”飞入太空D.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6.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A.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B.“银河”系列计算机的诞生C.“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D.“神州”号飞船的成功发射7.“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位人物是A.袁隆平B.邓稼先C.钱学森D.王淦昌8.我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银河-I”型计算机诞生④培育出杂交水稻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D.③②①④9.下列关于中国技术进步的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B.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国家C.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D.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能发电技术的国家10. 中国打破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的标志性事件是A.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1966年,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D.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1. 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A.第一课氢弹爆炸成功 B.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12. 我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籼型杂交水稻育成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A. ①②B. ①③C.①④D.③④13.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人教版八下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练习题课件

A.屠呦呦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袁隆平
富有想象力、冒险创新精神及为科学实(勇于献身的精神等。
C. 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1970年
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是在哪一年 ( ) (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他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
D. 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4.现在我们所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 ) A.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核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5.1996年7月,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同时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
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① 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 艰苦创业
④ 国际人道主义
C. 原子弹 “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C. (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D. 人造地球卫星 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
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 氢弹 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B. 导弹 1996年7月,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时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核武器研究方面作出杰出贡
《科学技术的成就》PPT精品课件

科技文化的成就
-.
一、新课引入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 好,必须要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
二、新课讲解 1.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什么是“两弹一星”?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 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 治疗中……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 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 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 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 估量。
邓稼先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 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 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 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 武器的第一步。他还领导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 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身患重病的邓稼先 在医院与同行探讨学术问题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我国有何意义?在国际上有何影响?
4 文化事业发展
四、练习
1.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功的是( D )
A.氢弹
B.人造地球卫星
C.导弹
D.原子弹
2.下列关于“双百”方针表述正确的是( A )
A.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C.1954年提出来
D.艺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人民版必修三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练习题

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此卫星是A.东方一号B.东方红一号C.神舟一号D.神舟五号【答案】B【解析】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故B正确,其他说法错误。
2.“北京大学自称在半个月内完成680项科研项目,超过了过去三年科研项目的总和,其中100多项是尖端技术科学,有5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半个月之后,有报道说北大的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处在A.维新运动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之中C.大跃进时期D.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的信息表明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在半个月的时间内,有了相当快的增加,这明显符合大跃进时期高指标,浮夸风的现象,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3.下列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①②④③【答案】C【解析】原子弹爆炸实验是在1964年,氢弹爆炸实验是在1967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是在1982年。
4.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
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
这说明A.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B.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答案】A【解析】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科技实力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体现的是我国当代科技发展的成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时作业(含解析)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纸的发明1.过程(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在西汉时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2)东汉时,______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造纸,被称为“蔡侯纸”。
2.传播:公元8世纪,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往欧洲。
3.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过程(1)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到的“__________”是最初的指南仪器。
(2)______时出现了人造磁性材料制成的指南针。
沈括在《__________》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2.传播: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______传入阿拉伯,后传到欧洲。
3.影响: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经济生活、航海事业都有重要意义。
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________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1)______________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
(2)明代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药武器。
3.传播: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________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影响:火药将人类带入________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1.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1)868年印制的《金刚经》经卷,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______印刷品。
(2)宋代平民毕升创造了______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3)元朝的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发明了______________。
(4)明代中期,__________得到广泛应用。
2.影响:中国的活字印刷术经波斯传到西方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8 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
1.邓小平指
“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
”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在 (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改革开放后
答案】 C
【解析】 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是在 1975 年,是“文革”时期。
2.“嫦娥一号” 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
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C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 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
功
【答案】 B
【解析】 注意考查的是空间技术。
A 项不
是;
B 、
C 项同属于卫星,但 C 项在 B 项之后;
D
项是第二个里程碑。
3.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
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
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 ① “两弹一星” ②“万能蒸汽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答案】 D
【解析】 “万能蒸汽机”和有轨电车在近代就已经有了,故排除②④。
4.1979~1984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 455.40%,粮食产量由 1978 年的 3.04 亿吨增加到 1984
年的 4.07 亿吨。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南优二号”的广泛种植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经济特区的创设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A
【解析】 1973 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此后又培育出 “超级杂交稻” ,7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粮食产粮和农业总产值大幅 提高。
选择题
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A .“一五”时期 B
C
D
③杂交水稻“南优 2 号”
④有轨电车
5.“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份颁奖词赞誉的科学家是( )
A.钱学森B .华罗庚C .李四光D .袁隆平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名满天下”却专注于“田畴”可判断出。
6.“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 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
日本的前面。
”这里的“它”指的是( )
答案】D
【解析】属于21 世纪且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的只有“神舟”五号的发射。
7.袁隆平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为此他( )
A.研制了“银河”系列计算机 B .培育了杂交水稻
C.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D .研制出氨基酸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吃饭问题”这一信息。
8.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A.科学发展B .科教兴国C .和谐发展D .改革开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中主要强调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故横批应是“科教兴国” 。
9.(2011 ·潍坊3 月)一团蘑菇云伴随惊天动地的巨响翻腾而起,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走进了新时代。
这反映了( )
A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 .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
【答案】 C
【解析】 第一团蘑菇云的升空指的是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0.“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 识献给祖国” ,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
② 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 D
【解析】 邓稼先回国是在建国初期,当时还没有制造原子弹,排除③④。
11.2006年 9月28日,中国最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 ,在合肥成功放电, 这
是世界首个投入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
( 如图) 。
这一成果说明 ( )
①中国在核能源利用方面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②中国的能源建设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③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发更丰富的能源
④ 中国开发利用核能源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国目前在核能利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不是最先进的地位, 这个装置的实 验成功, 只能说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也是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导致的。
中国是从上个 世纪的 50 年代开始开发核能的。
12. 2008年3月 29日,“世界因你而美丽—— 2007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在中国北
B .导弹核试验成功
京大学世纪大讲堂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成为继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后,第二位“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
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 .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D .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答案】B
【解析】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为此袁隆平成为2001 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的获得者。
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增产粮食,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创造经济效益,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
这些成就属于农业领域。
13.阅读下框内文字材料。
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
A.“东方红Ⅰ号”发射成功 B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 .成功发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
【答案】B
【解析】只有B 项能说明中国已“进入太空” 。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 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建议,应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但当他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平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他后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如果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
材料三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获得了2005 年诺贝尔和平奖。
他在颁奖典礼上说:“我坚信,假如我们希望逃过自我毁灭的下场,我们的集体良知和安全保障体系内就不该允许核武器存在。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彻底确保不会有更多国家拥有核武器。
”巴拉迪还强调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监督和平用核方面扮演的角色,即确保核材料仅被用于发电、医疗、研究等方面。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及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核问题的认识。
【答案】(1) 用核武器作为制止法西斯战争的手段;反对把核武器作为大规模杀人武器。
(2)目的:反对核战争,打破核垄断。
意义: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3)当前核威胁依然存在;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核扩散。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1949 年10 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 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 人。
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 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 个研究单位,200 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三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 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 年,“863 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 多亿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 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
(4)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