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根反射在炎症痛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2021年第61卷第17期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马麟,张晓勃,赵光海,巩朝阳,张海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730030摘要:脊髓损伤(SCI)通常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并影响终生,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策略。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促进轴突生长、调节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方式修复SCI,或可能成为SCI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脊髓损伤;脊髓修复;作用机制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17.024中图分类号:R744.9;R6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17-0089-03脊髓损伤(SCI)是一种破坏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目前缺乏对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策略为新型疗法的开发带来了希望。
干细胞可通过替代丢失或受损的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改善脊髓的微环境,从而促进受损轴突再生,加快SCI修复[1]。
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来自骨髓、脂肪、脐带血和胎盘等多种组织,具有归巢、增殖、分化、分泌和免疫调节的功能,是动物研究和人类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干细胞[2]。
外泌体是释放到细胞膜外的纳米级囊泡,含有大量复杂分子如蛋白质、脂类和各种核酸,而这些分子的特性与它们的来源细胞有关[3]。
MSCs外泌体(MSCs-Exo)的生物学功能与MSCs相似,但MSCs-Exo更稳定,不会引发机体免疫排斥反应;其具有易分离的特点,故可用于将遗传物质或药物转运至靶细胞;并且尺寸相对较小,故能渗透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部位[4-5]。
因此,MSCs-Exo是无细胞治疗的合适选择。
多项研究显示,MSCs-Exo在SCI修复中有巨大潜力。
本文就MSCs-Exo修复SCI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MSCs-Exo通过促进血管生成修复SCI血管生成是SCI修复的关键,局部血管丢失与血脑屏障损伤引起的破坏可导致缺血和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脊髓神经组织的综合性损伤[6]。
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NI)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NI)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江茜;王英;夏阳阳;黄诚【摘要】目的:研究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在保留坐骨神经结扎并剪断(spared nerve iniury,SNI)模型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trl、Sham和SNI组,每组各15只.于SNI术前1天、SNI术后第3、7、14天时间点测定机械痛阈后立即处死大鼠,取术侧腰4~腰5(L4~L5)的背根神经节(DRG),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P2X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NI组的术后第7和14天,大鼠术侧足底机械痛阈(PWT)明显降低(P <0.001);SNI组的术后第3、7和14天,大鼠术侧L4~L5节段DRGP2X3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01);SNI组的术后第7和14天,大鼠术侧L4~L5节段DRGP2X3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保留坐骨神经结扎并剪断后L4~L5节段DRG的P2X3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与其机械痛敏的降低相一致,提示在外周神经损伤情况下,P2X3受体可能参与了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的疼痛信息调控.【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6【总页数】4页(P844-847)【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痛;保留坐骨神经结扎并剪断;背根神经节;P2X3;机械痛敏【作者】江茜;王英;夏阳阳;黄诚【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医学院疼痛医学研究所,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由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或损伤以及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疼痛综合症。
痛觉的调制

【蓝斑核(LC)、臂旁外侧核即KF核】 上连PAG 下连脊髓背角 刺激该部减弱痛行为
4)脊髓背角(DH)
脑干内源性下行痛觉抑制系统的主要结构模式图
3.参与下行抑制系统调制的主要递质
(1)阿片肽: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末梢在下行抑制系统广 泛分布
(2)5-HT:产生于PAG,与脊丘束神经元既有单突触联系,也有 通过背角脑啡肽能神经元介导的多突触联系,以突触前抑制 的方式直接抑制痛信息的上行传递
•Visceral pain, activ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 can reverse the hypersensitivity of visceral pain •切除术能改变痛觉的情绪和情感。 刺激前部能提高痛阈 刺激后部痛阈下降
Lectures 7
痛觉的调制
➢Modulation For Pain
概述
调制与调控(节)的区别 调制与传导密不可分 参与调制的结构与机制更复杂
一、感受器的痛觉调制
1.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1)感受器各具适宜刺激; (2)感受器具有换能作用; (3)感受器对刺激的质和量以及
其它属性多具编码能力; (4)各类感受器都具有适应现象 上述特点说明感受器具有调制功能
contribute to insular
cortex while Np
Insular lobe
4.海马hippocampus与疼痛
【1】Structural bases
【2】参与痛的调制
1】单侧或双侧刺激海马 背部
均可提高痛阈,并引 起海马θ(慢)节律增 多。
在一定范围内,刺激 越强,θ节律活动也显 著。
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生命科学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第22卷 第3期2010年3月Vol. 22, No. 3Mar., 2010文章编号 :1004-0374(2010)03-0291-05收稿日期:2009-07-27;修回日期:2009-09-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0985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0710005 ); 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项目(2008100238)*通讯作者:E-mail:jiangsir001@白介素-1β在炎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张文华1,江剑平*(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发育和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108)摘要:促炎细胞因子在许多病理状态下,如炎症、神经系统损伤、癌症等, 对疼痛和痛觉过敏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促炎细胞因子有IL-1β、IL-6、TNF-α, 该文就IL-1β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外周、中枢机制作一综述。
关键词:白介素-1β;炎性痛;痛觉过敏中图分类号: R965; Q426 文献标识码: ARoles and mechanisms of interleukin-1β during inflammatory painZHANG Wen-hua, JIANG Jian-ping*(Key Laboratory of Developmental and Neurological Biology of Fujian Provinc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jian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Abstract: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duce or facilitate pain and hyperalgesia in the presence of inflammation, injury to the nervous system or cancer. At present, generally accept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re IL-1β, IL-6, TNF-α. This review outlines the recent findings of IL-1β in inflammatory pain and its possible peripheral and central mechanisms for the effects of IL-1β in nociceptive transmission.Key words: interleukin-1β; i nflammatory pain ;hyperalgesia1 白介素-1的成员与受体细胞因子是指由免疫细胞(如T 细胞、B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表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经刺激后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或多肽的总称,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等。
川芎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秦凯崔小兵徐智勇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0期摘要: 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总结了川芎嗪在心血管等方面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和相关作用机制,并对川芎嗪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川芎嗪;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108-02川芎嗪(四甲基吡嗪)是从伞形科植物川芎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生物碱,它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1],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重视,进而引发了大量科学研究,现就川芎嗪的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1川芎嗪的药理作用1.1川芎嗪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1.1.1川芎嗪对血栓、炎症、微循环的作用。
高长越等[2]发现川芎嗪可以显著减轻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粘附,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最近的研究显示[3-7],川芎嗪能减少白细胞的粘附抑制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改善生理状态下家兔大脑皮质内微循环;可以明显增加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度,增加器官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对4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它还可以调节淋巴循环,进而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其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
1.1.2川芎嗪对脉络膜血管增生(CNV)的作用。
Zou等[8]通过荧光素钠血管造影术测定以激光照射破坏脉络膜基底膜造模并经川芎嗪给药后的雄性褐鼠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增长情况,发现川芎嗪抑制了模型鼠的CNV并干预了体外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提示其可能有助于治疗CNV。
1.1.3川芎嗪对内皮素1(ET-1)基因表达的作用。
Lee等[9]经研究发现川芎嗪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紧张索II(ANG II)诱导的活性氧簇增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及ET-1基因表达,从而保护内皮并使其紊乱功能逆转,显示这可能是川芎嗪在分子水平上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一种途径。
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发表时间:2015-10-09T15:22:53.5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作者:张雨尧1 梁宸1 胡学昱2(通讯作者)[导读] 1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旅陕西西安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陕西西安我们采用新生大鼠DRGn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电刺激对神经元突起再生的影响,进行轴突生长发育的研究,是经典而常用的方法之一[4]。
张雨尧1 梁宸1 胡学昱2(通讯作者)(1第四军医大学学员旅陕西西安 710032)(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陕西西安 710032)【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高效的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摘取新生24h SD大鼠背根神经节,采用0.25%胰酶和0.1%Ⅳ型胶原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液中。
将培养3d的DRGn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行细胞形态学检测,应用β-tubulinⅢ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
结果: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纯度可达到(92±6)%。
结论:本实验方法简单、稳定、高效,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
【关键词】背根神经节;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纯化【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034-03The dissection, purification and culture of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from new born ratsZhang Yuyao1, Liang Chen1, HU Xueyu(corresponding author)21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32, China2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Xijing hospital,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32,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simple, efficient, reliable method for the purification culture system of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derived from new born rats. Methods Dorsal root ganglions harvested from new born SD rats were digested with the mixture of trypsin and collegonease Ⅳ, then turned into single cell suspension and plated in neuralbasal media. The purified rate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cell count and β-tubulinⅢ immunocytochemistry stain. Results Cult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cells could survive healthily. The purification rate of neurons was(92±6)%. Conclusion The method, which is used for culture and purification of DRGn, is a simple, efficient and reliable way. Using it could obtain highly purify neurons.【Key words】Dorsal root ganglion; Animal experimentation;Cell Culture;Purification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主要由感觉神经元组成,参与脊髓反射与感觉功能的调节,DRG因其细胞种类、生物学特性单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药穴位贴敷的现代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的现代研究进展摘要:中医学在我国历史悠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医外治法最早期起源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利用草茎、树枝直接作用于体表进行贴敷或者熏蒸,以对抗各类疾病或者祛虫。
穴位贴敷法是中医外治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法,即在穴位贴敷药物,通过穴位刺激以达到阴阳平衡与疏通经络的目的,在胃肠道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就针对我国在中药穴位贴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研究1穴位对机体的调节中医学认为穴位是人体脏腑气血汇聚的位置,遍布于人体全身各处,以五脏为核心,加之形体、六腑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种机体活动的完成都需要气、精、血的配合与协调[1]。
疾病的产生通常是因为人体中滞留了一定的致病因子,这些因子对五脏六腑功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导致人体气血不畅、经络涩滞,穴位敏化。
穴位贴敷法其实就是通过体表穴位刺激,平衡阴阳、调理气血、调和脏腑、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法在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针对咳嗽病症的治疗,中医认为咳嗽是因为肺气亏虚而引发,当机体遭遇冷风、寒气侵袭时,肺与外界寒气相通,从而引发咳嗽。
治疗过程可以在定喘穴、天突穴和肺俞穴进行药物贴敷,定喘穴贴敷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天突穴为阴维脉和任脉交会穴,也可以说是外界与肺之间的连接通道,中药贴敷该穴位具有排出浊气、引清气入肺、降痰宣肺、宽胸理气的功效;肺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汇集了五脏六腑之气,贴敷该虚伪具有补肺气的功效;定喘为背部经外奇穴,对肺脏而言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具有止咳平喘的功能,以上穴位皆可补肺利气达到治疗咳嗽的目的。
2药物对机体的调节在机体穴位处贴敷中药药物,可以在穴位部位形成一个局部温热的密闭环境,由于热量扩散速度慢,致使局部温度快速升高,代谢加快,因此而产生的汗水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蒸发,使局部皮肤水化,有助于药物通过皮肤快速吸收。
穴位刺激引起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

穴位刺激引起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摘要] 目的:以神经原性炎症反应作为经络活动的指标,观察在背根反射和轴突反射实验条件下,穴位刺激对内脏组织的效应。
结果:电刺激“足三里”穴经背根反射和长轴突反射可引起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内脏呈现特征性分布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而其他内脏组织不出现类似反应。
如果实验前6天预先给穴位注射辣椒素(66mmol/L,50μl),则电刺激穴位后相关内脏组织出现的Evans蓝渗出被阻断。
结论:穴位刺激引起内脏组织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是由辣椒素敏感的细传入纤维通过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介导的,它可作为研究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的一种新途径。
[主题词] 脏腑体表相关;神经元,传入;炎症;反射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
大多数学者认为经脉—脏腑相关的形态结构基础是躯体和内脏的神经节段性支配[1],但这种神经联系究竟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经脉对脏腑的调节作用,却很少有说服力的报道。
大量研究表明,各种伤害性刺激可使感觉神经末梢向外周释放P物质等肽类递质,引起神经原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血管扩张、血浆蛋白外渗、白细胞聚集,它可作为研究初级传入纤维逆向传出活动的指标[2]。
而初级传入神经末梢是躯体和内脏器官的感受器。
穴位散在于经络,是躯体的肌肉和皮肤内某些感受器相对集中的部位。
刺激穴位可引起循经的红线和皮丘带,实际就是激活了初级传入神经纤维的逆向传出功能,呈现了循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故这种神经原性炎症反应可作为经络活动的指标。
以往的研究发现,刺激“承山”穴可引起循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的皮肤和相关泌尿、生殖系统内脏的神经原性炎症反应,充分证明这一指标的可行性[3,4]。
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电刺激“足三里”穴引起的内脏神经原性炎症反应分布,进一步分析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的神经机制。
1 材料和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180~250g,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