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质分离过程的特征与分类

合集下载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

传质分离过程原理传质分离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而对其进行分离的工艺。

它在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质分离过程主要包括溶剂萃取、吸附、膜分离等方法,以下将详细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

1.溶剂萃取。

溶剂萃取是一种通过溶剂对待分离物进行组分分布的过程。

它利用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通过调整操作条件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溶剂萃取的原理是将混合物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然后加入萃取剂与混合物中的组分发生反应,形成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溶剂萃取化合物。

通过不同的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pH值等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溶剂萃取广泛应用于分离提纯金属离子、有机物等。

2.吸附。

吸附是一种利用吸附剂对待分离物进行吸附和解吸过程的分离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不同物质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性能差异,通过将混合物通过吸附剂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吸附剂常用的有活性炭、分子筛等。

吸附分离的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即吸附阶段和解吸阶段。

在吸附阶段,混合物通过吸附剂时,各个组分根据其在吸附剂表面的亲和力发生吸附,并在吸附剂上形成吸附相;在解吸阶段,通过改变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使被吸附的物质从吸附剂上解吸到溶液中,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

3.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对混合物中组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半透膜是一种具有选择性传递性能的材料,可以选择性地传递其中一种或几种组分,而阻止其他组分通过。

常用的膜分离技术包括渗透膜、离子交换膜和渗流膜等。

膜分离的原理主要包括渗透压差、电荷排斥和分子筛效应。

在渗透压差方面,通过通过半透膜形成的渗透压差来实现物质的传递与分离;在电荷排斥方面,通过半透膜上的电荷作用来实现电荷相同的离子的分离;在分子筛效应方面,通过半透膜上的孔径大小来实现分子大小的分离。

综上所述,传质分离是一种通过利用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的过程。

不同的传质分离方法有着不同的原理,通过调整操作条件来实现物质的分离。

传质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1.分离过程可以定义为借助于物理、化学、电学推动力实现从混合物中选择性的分离某些成分的过程。

2.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

机械分离的对象是两相以上的混合物。

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均相混合物的分离。

特点是有能量传递现象发生。

3.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分离过程。

4.相平衡的准则为各相的温度、压力相同,各组分的逸度也相等。

5.相平衡的表示方法有相图、相平衡常数、分离因子。

6.维里方程用来计算气相逸度系数。

7.闪蒸是连续单级蒸馏过程。

8.指定浓度的组分成为关键组分,其中易挥发的成为轻关键组分,难挥发的成为重关键组分。

9.若溜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重组分,而釜液重除了轻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轻组分,这种情况称为清晰分割。

10.多组分精馏与二组分精馏在浓度分布上的区别可以归纳为:在多组分精馏中,关键组分的浓度分布有极大值;非关键组分通常是非分配的,即重组分通常仅出现在釜液中,轻组分仅出现在溜出液中;重、轻非关键组分分别在进料板下、上形成接近恒浓的区域;全部组分均存在于进料板上,但进料板浓度不等于进料浓度。

塔内各组分的浓度分布曲线在进料板处是不连续的。

11.最小回流比是在无穷多塔板数的条件下达到关键组分预期分离所需要的回流比。

12.特殊精馏分为萃取精馏(加入的组分称为溶剂)、共沸精馏、加盐精馏。

13.气体吸收是气体混合物一种或多种溶质组分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过程。

解吸为吸收的逆过程,即溶质从液相中分离出来转移到气相的过程。

14.吸收过程按溶质数可以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按溶质与液体之间的作用性质可以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按吸收温度状况可以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15.吸收的推动力是气相中溶质的实际分压与溶液中溶质的平衡蒸气压力之差。

16.难溶组分即轻组分一般只在靠近塔顶的几级被吸收,而在其余级上变化很小。

易溶组分即重组分主要在塔底附近的若干级上被吸收,而关键组分才在全塔范围内被吸收。

传质分离重点2

传质分离重点2

第一章:1,平衡分离:根据两相状态不同 , 传统平衡分离过程可分为如下几类:汽液传质过程 : 如液体的蒸馏和精馏。

液液传质过程 : 如萃取。

气液传质过程 : 如吸收、气体的增湿和减湿。

液固传质过程 : 如结晶、浸取、吸附、离子交换、色层分离、区域熔炼等。

气固传质过程 : 如固体干燥、吸附等。

,2,速率分离:膜分离、场分离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膜分离又包括超滤、反渗透、渗析、电渗析等。

速率分离过程特点:节能 环保第二章: 相平衡准则(条件):相平衡关系的表示方法1 相图2 相平衡常数K3 分离因子即相对挥发度相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一、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 1维里方程 2 RK 方程 3 SRK 方程 4 PR 方程 5 BWRS 方程6 列线图法 3 4对RK 的修正,精度显著改善,简单方便,但对H 2 H 2S 等物系精度差;5 特别适用于H 2 H 2S 等气体混合物;6 轻烃类组分,仅考虑T P 对K 的影响,忽略了组成。

二、活度系数法:1 Vanlaar(范拉尔)方程、2 Margules(玛古斯)方程、3 Wilson(威尔逊)方程、4 NRTL(有轨双液)方程、5 UNIQUAC(通用拟化学活度系数)方程、S-H 方程1 2 数学表达式简单,容易从活度系数数据估计参数;适应性强,对于非理想性强的物系,包括部分互溶物系结果计算结果也能很满意。

多元物系需要多元的相互作用参数,如果没有,不能用于多元物系计算;都没有考虑T 、P 对模型的影响3 不能直接应用于液液平衡,但修正的T-K- Wilson 可以。

4 能很好地表示二元和多元系统的气液和液液平衡;特别对于含水系统,模型效果好;模型参数多,对每个二元物系都有三个参数。

5 所有表达式中,最复杂的;特别适用于分子大小相差悬殊的混合物。

气液平衡常数的各种简化:(1)汽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适用物系:P<200kPa ,分子结构十分相近的组分溶液可按此类物系处理,如苯-甲苯二元混合物。

第七章__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第七章__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对流传质速率方程为: NA=kL(cAi-cAo) 比较可得:
3、表面更新模型 表面更新模型的要点: ① 该模型同样认为溶质向液相内部的传质为非稳态 分子扩散过程; ②否定表面上的流体单元有相同的暴露时间,而认为 液体表面是由具有不同暴露时间(或称“年龄”)的液面 单元所构成。 为此,丹克沃茨提出了年龄分布的概念,即界面上各 种不同年龄的液面单元都存在,只是年龄越大者,占据的 比例越小; ③不论界面上液面单元暴露时间多长,被置换的概率 是均等的。单位时间内表面被置换的分率称为表面更新率, 用符号S表示。
②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溶质A通过不稳态扩散方式 不断地向流体单元渗透。 ③流体单元在界面处暴露的时间是有限的,经过时间 后θc,旧的流体单元即被新的流体单元所置换而回到液 相主体中去。在流体单元深处,仍保持原来的主体浓度不 变。 ④流体单元不断进行交换,每批流体单元在界面暴露 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按照溶质渗透模型,溶质 A在流体单元内进行的是一 维不稳态扩散过程,可导出组分A的传质通量为:
JA-组分A的扩散质量通量(即单位时间内,组分A通 过与扩散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的质量),kg/(m2·s); 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m2/s; dcA-组分A扩散方向的质量浓度梯度,(kg/m3)/m。
该式表示在总质量浓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组分A (B)的质量浓度梯度所引起的分子传质通量,负号表明 扩散方向与梯度方向相反,即分子扩散朝着浓度降低的方 向进行。 费克第一定律仅适用于描述由于分子传质所引起的传 质通量,但一般在进行分子传质的同时,各组分的分子微 团常处于运动状态,故存在组分的运动速度。为了更全面 地描述分子扩散,必须考虑各组分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以 及该情况下的扩散通量等问题。
上述扩散过程将一直进行到整个容器中A、B两种物质 的浓度完全均匀为止,此时,通过任一截面物质A、B的净 的扩散通量为零,但扩散仍在进行,只是左、右两方向物 质的扩散通量相等,系统处于扩散的动态平衡中。 J=JA+JB=0 (7-18)

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以下是 7 条关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
1. 你知道吗,有一种传质分离过程叫精馏啊!就像我们分捡糖果一样,把不同的成分给分开。

比如说在石油化工中,通过精馏把各种油品精确地分离出来。

2. 还有吸收呀!这就好像海绵吸水一样,把需要的物质吸收进来。

像在废气处理中,用吸收的方法把有害物质给“抓住”。

3. 萃取可少不了呢!想象一下把精华从一堆混合物中“拎”出来,这就是萃取啦。

咖啡的提取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嘛。

4. 膜分离也很神奇哟!它就像是一道超级滤网,只让特定的物质通过。

在水处理中,膜分离可帮了大忙了。

5. 结晶不也挺有意思嘛!就如同冬天里的雪花慢慢形成一样,物质也能结晶分离出来。

制糖过程不就常常用到结晶吗?
6. 吸附也很重要哇!这就跟磁铁吸铁屑似的,把特定的物质紧紧吸附住。

空气净化常常会用到吸附哦。

7. 离子交换更是特别呢!它好像是一个聪明的小管家,把合适的离子给换来换去。

在水软化处理中,离子交换可是大显身手。

我觉得传质分离过程的分类真的超级有趣,而且每种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呢!。

分离工程

分离工程

分离工程第一章分离技术的分类及特点分类:机械分离传质分离机械分离处理的是两相或两相以上的混合物,其目的的简单的将各相加以分离,过程中不涉及传质过程。

如:过滤,沉淀,离心分离,旋风分离传质过程的特点就是过程中间有传质现象发生。

传质技术处理的物料可以是均相体系,也可以是非均相体系。

传质分离过程包括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控制分离过程。

按分离性质分类:①物理分离法②化学分离法③物理化学分离法第二章沉淀分离技术⒈沉淀分离的概念:在适当条件下,使溶液中的溶质由液相变为固相而析出,达到分离的目的的过程。

⒉沉淀分离的目的:①使目标组分达到浓缩和去除杂质的目的②将产品由固态变成液态,有利于保存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⒊常见沉淀方法:①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②无极沉淀剂沉淀分离法③非离子多聚体沉淀剂沉淀分离法④等电点沉淀法⑤共沉淀分离法⑥变性沉淀分离法。

⒋盐溶:在低盐浓度下,蛋白质和酶类的溶解度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增大,这个过程称为盐溶。

⒌盐析:当盐的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在盐离子的作用下,水活度大大降低,同时蛋白质表面的电荷被大量中和,蛋白质分子外表的水化膜被破坏,蛋白质分子相互聚集而沉淀析出,这就是盐析。

⒍影响盐析效果的因素:①蛋白质浓度②离子强度和离子类型③不同离子类型对盐析效果的影响④PH对盐析效果的影响⑤温度的影响。

⒎有机沉淀剂的原理:有机沉淀剂降低了溶液的介质常数,增加了溶质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再由于有机溶剂必须溶解在水溶液中,这样就减少了溶质与水的作用,因而使溶质脱水而相互聚集沉淀。

⒏影响有机沉淀剂沉淀效果的因素①金属离子的影响②盐浓度的影响③溶质相对分子质量与有机溶剂用量的影响④温度的影响⑤PH的影响。

⒐等电点沉淀分离的基本原理:等电点沉淀分离法主要是利用两性电解质分子在点中性时溶解度最低,不同的两性电解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⒑变性沉淀分离原理:利用生物大分子对物理、化学等外部因素敏感性的差异而选择性的使一种组分发生变性而形成沉淀,而让另一些组分保持不变性,这样就可以达到分离和除杂的目的。

3.传质分离过程

3.传质分离过程

精馏
气-液相通过一块塔板, 同时发生一次部分气 化和部分冷凝过程。当它们经过 多块塔板后, 即同时进行了多次部分气化和 部分冷凝的过程, 最后在塔顶气相中获得较 纯的易挥发组分, 在塔底液相中可获得较纯 的难挥发组分, 使混合液达到所要求的分离 程度
(二) 精馏装置及流程
原料液经预热到指定 温度后, 加入精馏塔内 某一块塔板上, 该塔板 称为加料板。加料板 将塔分成两部分: 上部 进行着蒸气中易挥发 组分的增浓, 称为精馏 段; 下部( 包括加料板) 进行着液体中难挥发 组分的提浓, 称为提馏 段。操作时, 连续地从 再沸器取出部分液体 作为塔底产品( 见釜残 液) , 部分液体气化, 产 生上升蒸气, 依次通过 各层塔板。塔顶蒸气 进入冷凝器中后被全 部冷凝, 并将部分冷凝 液送回塔顶作为回流 液, 其余部分经冷却器 后被送出作为塔顶产 品(馏出液) 。
传质分离过程
Mass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process
Dr.潘传艺
Mass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process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中间产物、粗产品几乎都是多组分混合物, 这些物 料都需要通过一定的处理过程进行分离和纯化。 (1 ) 分离过程的种类 均相homogeneous phase物系的分离, 必须使某种组分形成新相或迁移到 另一相。根据涉及的相态主要可分为气-液相的如吸收和蒸馏, 液-液相的如萃 取, 气-固相的如吸附, 固-液相的如结晶等等。蒸馏过程又可分为简单蒸馏和 精馏等。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主要包括沉降、过滤和固体的干燥等单元操作。 随着生产的发展, 对分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出现了一些新型特殊分离方法, 如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 、超临界萃取supercritical extraction technique等, 分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 (2 ) 传质分离过程 物质以扩散的方式迁移叫做物质传递过程或称传质过程。所有均相物系分离 过程和一些非均相物系分离(如干燥) 都涉及到相间传质, 因此又称为传质分 离过程。除此之外, 反应器中的混合和非均相反应过程中都存在传质问题, 因 此传质过程也是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基础。

传质分离名词解释

传质分离名词解释

传质分离名词解释
传质分离是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组分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不同组分的传质速率差异来实现分离。

传质分离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吸附:将混合物溶液加入到传质分离器内,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会被吸附到固定相表面上。

2.传质:将移动相(溶剂)通过固定相,移动相中的组分因为与固定相的亲和性不同而有不同的传质速率。

3.脱附:移动相带走了部分组分,离开固定相后,这些组分会逐渐被分离出来。

如果需要分离多个组分,则需要进行多次传质过程,每次使用不同的移动相。

常见的传质分离方法包括:
1.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GC):适用于分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表面的亲和力不同来实现分离。

2.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适用于分离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通过液相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

3.电泳(Electrophoresis):适用于分离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

该方法利用大分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速度差异实现分离。

传质分离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需要分离的混合物的性质和要求。

传质分离在化学、生物学、制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速率分离过程
利用溶液中不同组分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差、
浓度差、电位差)作用下经过某种介质(如半 透膜)时的传质速率(透过率、迁移率、扩散 速率)差异而实现分离。如微滤、超滤、反渗 透、电渗析等。
特点:所处理的物料和产品属于同一相态, 仅有组成的差别
速率分离
膜分离 场分离
1.2.1平衡分离过程
平衡分离过程: 借助分离剂使均相或非均相混合物变成两相
系统,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 两相中的不等同分配而实现分离。 气液传质过程 : 如吸收、气体的增湿和减湿 汽液传质过程 : 如液体的蒸馏和精馏 液液传质过程 : 如萃取 液固传质过程 : 如结晶、浸取、吸附、离子 交换、色层分离、参数泵分离等 气固传质过程 : 如固体干燥、吸附等
原料 (混合物)
分离剂(物质或能量)
分离设备
பைடு நூலகம்
产品1 产品2
(一)分离过程的分类
级数: 单级、多级
相态:固—固、固—液、固—气、气—液液—液、气— 气
有无传质发生: 机械分离、传质分离
处理两相以上的混合物 如过滤 、沉降、离心分离等。
处理均相混合物
按分离过程中有无物质传递现象发生 1、机械分离过程 对象:非均相混合物 特点:用机械法将非均相物系分离,而相 间并无物质传递发生 2、传质分离过程 特点:相间有质量传递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