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性实验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cdc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cdc实验报告

CDC实验一.实验原理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1~3或IgM)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而导致细胞膜穿孔。

因此,水溶性染料如台盼蓝可进入受损细胞,染成蓝色,为阳性反应;不带抗原的细胞,未损伤,不染色,为阴性反应。

二. 实验步骤1.胸腺细胞悬液制备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暴露胸腔,分离出胸腺↓镊子夹住胸腺反复轻轻研磨↓单个细胞PBS洗2次,1000rpm,10min↓加入5%小牛血清PBS制备细胞悬液调节细胞浓度至3-4×107/ml三.结果判断①细胞膜穿孔的细胞呈蓝色,细胞膜完整的活细胞不着色。

②细胞毒性作用的判断标准如下:阴性反应( -) 死细胞占0-10%可疑阳性反应( ±) 死细胞占11-20%弱阳性反应( + ) 死细胞占21-50%阳性反应( ++ ) 死细胞占51-80%强阳性反应(+++ ) 死细胞占81-100%四.结果记录1.表格记录2.照片展示五.讨论①.第①组成阳性的原因:实验中加入抗原、抗体、补体、LC。

抗原抗体能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物,从而导致细胞膜穿孔,细胞受损,台盼蓝进入细胞,染成蓝色,呈阳性反应。

说明CDC实验必须要有抗原、抗体、补体共同参与。

②.第②组成阴性的原因:实验中加入抗体、LC。

因为无抗原和补体,不能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也无补体,因此不能形成攻膜复合物,不能使细胞膜穿孔,细胞无损伤,台盼蓝无法进入细胞,不能被染成蓝色,呈阴性反应。

说明CDC实验必须要有补体的参与。

③.第③组呈阴性的原因:试验中加入LC和补体,因为无抗原抗体,所以没有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补体不能被激活,不能形成攻膜复合物,细胞无受损,台盼蓝不能进入而不被染色,呈阴性反应。

说明CDC实验必须要有抗原、抗体的参与。

④.第④组呈阴性的原因:实验中只加入LC,既无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也无补体,细胞无受损,台盼蓝不能进入而不被染色,呈阴性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立题依据】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Ⅰ型糖尿病(T1DM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

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

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

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

免疫检验实践报告模板

免疫检验实践报告模板

免疫检验实践报告模板实验目的和背景:免疫检验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科学实验技术,常用于血液和组织样本中特定分子(抗原或抗体)的定量或定性检测。

本实验旨在学习和实践免疫检验技术,掌握基本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和仪器:1. 抗原样本(如蛋白质或病毒)2. 目标抗体或抗体标记物(如酶标记抗体)3. 酶标仪或荧光仪4. 显色底物或荧光底物5. 酶标板或微孔板6. 相关试剂和缓冲液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需的试剂和材料准备好,按照实验方案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2. 样本处理:首先,对待测样本进行处理,如离心、稀释等,以获得适宜的浓度。

3. 样本孔的涂覆:将酶标板(或微孔板)中每个孔涂覆特定的抗原或样本。

4. 孵育:将酶标板置于恒温孵育箱或温床中进行适当时间的孵育,以促进抗原和抗体的结合。

5. 洗涤:将酶标板反复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物质。

6. 抗体结合:加入特定的抗体或抗体标记物,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7. 洗涤:再次反复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或抗体标记物。

8. 底物反应:加入适当的底物,如显色剂或荧光底物,通过酶催化或荧光发射反应来检测特定信号。

9. 反应停止:加入适当的反应停止剂,终止底物反应,停止信号生成。

10. 读取数据:使用酶标仪或荧光仪测量孔的吸光度或荧光强度,获得相应的实验结果数据。

11.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设计和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算样本中目标分子的浓度或定性结果。

实验结果和讨论: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对每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计算目标分子的浓度或定性结果。

分析结果可根据需求和目的,进行图表展示或其他形式的数据呈现。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讨论实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性,并与实验设计和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

结论:根据本次免疫检验实验的结果和讨论,得出对目标分子浓度或定性结果的结论。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背景,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或实验优化建议。

免疫实验技术实验报告模板

免疫实验技术实验报告模板

免疫实验技术实验报告模板一、实验目的1. 掌握免疫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2. 学习如何通过免疫实验技术检测特定抗原或抗体。

3. 理解免疫实验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免疫实验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生物样本中的特定分子。

通过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目标分子结合,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免疫荧光、免疫电泳等方法来检测和分析。

三、实验材料1. 待测样本:血清、组织匀浆等。

2. 试剂:特异性抗体、酶标记的二抗、底物溶液等。

3. 仪器:酶标仪、离心机、恒温水浴、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样本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将待测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和稀释。

2. 抗原-抗体反应:将待测样本与特异性抗体混合,进行孵育,使抗原与抗体结合。

3. 标记与检测:使用酶标记的二抗与一抗结合,通过底物反应产生可检测的信号。

4.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时间点和条件,以及最终的检测结果。

五、实验步骤1. 样本稀释:将待测样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稀释。

2. 抗原-抗体孵育:将稀释后的样本与特异性抗体混合,放入恒温水浴中孵育一定时间。

3. 洗涤:使用缓冲液洗涤反应板,去除未结合的抗体。

4. 二抗标记:加入酶标记的二抗,再次孵育。

5. 显色反应:加入底物溶液,使酶催化底物产生颜色变化。

6. 光度测定:使用酶标仪测定各孔的吸光度,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1. 数据展示:将测定的吸光度值以图表的形式展示。

2. 结果分析:根据吸光度值的变化,分析样本中目标分子的浓度或存在情况。

七、讨论1.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的关系,讨论可能的原因。

2. 探讨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如孵育时间、温度等。

3. 提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八、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说明免疫实验技术在检测特定抗原或抗体方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九、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格式示例。

[2] 参考文献格式示例。

十、附录1. 实验原始记录。

医免实验报告

医免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和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 学习和应用免疫学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技术、ELISA等。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免疫学实验现象,加深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医学免疫实验室实验材料:1. 细胞:小鼠脾细胞、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2. 试剂: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免疫球蛋白G(IgG)、兔抗小鼠IgG-FITC、小鼠抗兔IgG-APC、HRP标记的二抗、ELISA试剂盒、抗原、抗体等。

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小鼠脾细胞和PBMCs分别接种于培养皿中,加入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2. 免疫荧光技术:a. 取培养好的细胞,用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洗涤两次;b. 加入兔抗小鼠IgG-FITC和抗体,室温下孵育30分钟;c. 用PBS洗涤两次,加入小鼠抗兔IgG-APC,室温下孵育30分钟;d. 用PBS洗涤两次,加入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荧光标记。

3. ELISA实验:a. 将抗原包被于酶标板,置于37℃、2小时;b. 用PBS洗涤酶标板,加入抗体,室温下孵育1小时;c. 用PBS洗涤酶标板,加入HRP标记的二抗,室温下孵育30分钟;d. 加入底物,室温下孵育10分钟;e. 加入终止液,测定吸光度(OD值)。

实验结果:1. 免疫荧光实验: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表面出现绿色荧光,表明细胞表面存在抗原。

2. ELISA实验:根据OD值,计算出样本中的抗原浓度。

实验分析:1. 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表面存在抗原,说明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够表达抗原。

2. ELISA实验结果表明,样本中的抗原浓度与预期相符,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细胞培养、免疫荧光技术和ELISA实验方法。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免疫学实验一、免疫细胞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E花环形成试验3、大吞噬试验4、小吞噬试验二、凝集试验(玻片法)凝集+ 不凝集-细菌鉴定结果: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示教原理:结果:实验二细菌形态观察及革兰染色一、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2、杆菌3、螺形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革兰染色)二、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1、芽胞2、荚膜3、鞭毛破伤风杆菌肺炎链球菌伤寒杆菌(革兰染色)(荚膜染色)(镀银染色)三、革兰染色1、步骤:2、结果:葡萄球菌呈色,为革兰性菌;大肠杆菌呈色,为革兰性菌。

3、简述革兰染色的技术关键及医学意义。

实验三细菌人工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观察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1、怎样配制100ml普通肉汤培基?2、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固体培基,制成平板用于;制成斜面用于。

3、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半固体培基,主要用于。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结果(记录菌落形态)2、在液体培基中的生长情况: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链球菌:3、在半固体培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结果伤寒杆菌呈生长,运动;痢疾杆菌呈 生长, 运动。

三、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 1、糖发酵试验:产酸产气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2、蛋白质分解试验:阳性+阴性-3、细菌的色素:4、简述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

实验四消毒灭菌与细菌分布试验一、记录并分析细菌分布检查的结果: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简述其在医学、药学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二、高压蒸汽灭菌常用压力、温度及时间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要注意的是:三、紫外线杀菌试验1、培养后菌苔生长情况(绘图):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实验五药物的抗菌试验一、琼脂扩散法1、纸片法2、打孔法二、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试管法)药物:浓度:菌种:结果:报告MIC:实验六病原性细菌一、观察下列细菌形态并绘图链球菌淋杆菌结核杆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二、化脓性球菌1、葡萄球菌:阳性+阴性-2、链球菌: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或ASO试验):抗体效价为:简述其原理及临床意义:三、肠道杆菌:1、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在SS平板和双糖铁培养基中的菌落特点、生化反应、动力等。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应答过程,并评估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因其免疫系统与人类相似度较高。

2. 抗原制备:选择一种常见的抗原,如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纯化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抗原溶液。

3. 免疫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抗原溶液,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4. 免疫指标测定:采集小鼠血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测定血清中特定免疫球蛋白(如IgG、IgM)的水平。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免疫应答:实验组小鼠在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迅速启动,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对照组小鼠未注射抗原,免疫系统无明显应答。

2. 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IgG)的水平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这表明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系统成功识别并产生了针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3. 免疫细胞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免疫细胞的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细胞活性较高,表明其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增强。

4. 免疫记忆效应:在实验组小鼠中,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形成了对抗原的记忆效应。

再次注射相同抗原时,免疫应答更为迅速和强烈。

而对照组小鼠未形成明显的免疫记忆效应。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些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免疫系统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应答差异,以及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调控机制。

此外,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单细胞测序,深入研究免疫系统的细节和复杂性。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免疫应答的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实验原理: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部分。

本实验主要研究体液免疫,即通过体液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来进行抗原识别和消灭异常细胞的免疫反应。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有抗原A、抗体A、抗原A标记物、酶标记二抗、底物、酶标设备等。

实验步骤:1. 将实验用的酶标板孔板进行预处理,将抗体A溶液加入到孔板中,并在室温下孵育一段时间,使其与孔板表面结合。

2. 加入已知浓度的抗原A溶液到孔板中,使抗原与已固定的抗体结合,孵育一段时间。

3. 弃去孔板中的液体,将含有抗原A标记物的溶液加入到孔板中,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结合,孵育一段时间。

4. 弃去孔板中的液体,用酶标设备检测标记物与孔板的结合情况。

5. 加入底物使酶标记物能够产生颜色反应。

6. 使用酶标设备测量底物的颜色反应强度,从而获得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以及抗原的浓度。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样本中抗原的浓度信息。

实验结果显示,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程度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抗原浓度越高,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程度越强。

这表明体液免疫能够通过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来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酶标技术原理探究了免疫应答的基本原理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通过该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免疫学提供基础。

同时,实验中采用的酶标技术也展示了其在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专业:_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组员: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
一、设计性实验报告书写说明
(一)四位同学一组,任选一病例,讨论分析病例并设计实验诊断该病例。

(二)设计实验并书写报告,书写要求如下:
1.标题(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
2实验目的
3.病例(将选择的病例抄写下来)
4.病例分析(分析可能感染何种细菌)
5.鉴定程序(拟诊断路线,用流程图表示)
作,如鉴定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应立即重新分析并设计方案。

(四)总结实验并书写报告,要求如下:
1.标题(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
2.实验目的
3.病例(可不抄,但注明病例几)
4.病例分析(分析可能感染何种细菌)
5.鉴定程序(在原来设计的基础上修改)
8.防治措施
二、病例(选一)
病例1
王某某,女,51岁,农民
主诉:右手指割伤5天,发热、头疼2天
病史:患者于5天前手指被镰刀割伤,除稍加包扎外未作任何处置。

包扎伤口因洗菜等多次被水弄湿,次日手指肿痛,开始服用去痛片及磺胺等,近两天自觉发热、头疼、全身不适而求医。

体检:右手食指伤口红肿,有少许粘稠黄白色分泌物,右液窝淋巴结可触及,余均正常。

体温37.8℃,白细胞总数12000/mm3,中性粒细胞80%。

病例2
任某某,男,21岁,医学院学生
主诉:持续发热5天,伴全身不适。

病史:患者于2周前到校外的小食店进食凉菜,于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冷发烧,全身不适,多汗,食欲不振等。

体检:患者呈急性面容、潮红、神清但略有呆滞,前胸见散在的细小红色丘疹。

体温39.4℃,脉缓52次/min,心、肺无阳性体症,睥可触及,白细胞3600/ mm3,中性粒细胞60%。

病例3
患者黄××,男,65岁,因外伤手术后持续发热,腹痛,于2007年3月31日再次会诊。

患者于一周前因车祸,造成腹部外伤,肠穿孔,紧急送医院作肠吻合术,输入青霉素。

患者术后体温仍高达39℃,腹部有明显压痛,危重病容。

遂由内、外科医师大会诊。

经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5000/ mm3,中性粒细胞90%,淋巴细胞10%,血培养有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

病例4
杨某,男,29岁,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40.5℃,脉搏60次/分钟,神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退色。

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 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血常规:WBC:3*109/L,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

病例5
某患者,女,35岁,咽痛伴发热3天。

病史:3天前不明原因突然出现寒战,高热,体温39℃,头痛,四肢酸痛。

咽喉疼痛,咽下时疼痛加重,咽下困难,同时耳部伴有疼痛。

前天曾有惊厥,抽搐现象。

少尿,大便干结。

检查:患者急性痛苦面容,体温39.2℃,扁桃体充血,肿胀,腺窝口有黄白色分泌物。

前胸部有许多小粟粒样的突出于皮肤的红疹,压之褪色,无皮屑脱落现象。

两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12000/mm3,有核左移,有蛋白尿。

病例6
患者,女,25岁。

发热6天入院,食欲不振、乏力、腹胀。

查体:体温40℃,脉搏68次/分钟,肝脾肿大,胸部、腹部见玫瑰疹,血常规白细胞数3.5*109/L,粪便中查到少量脓球。

病例7
李某,8岁,放学淋雨后第2天咽喉疼痛,发热(体温38.5℃)。

服用维生素C和板蓝根,症状未见好转,1周后出现脸面部浮肿,同时尿少,有血尿。

查体:眼睑水肿,咽红,扁桃体不大。

尿WBC:+,RBC:+++,偶见颗粒管型;肾功能:BUN:8.5mmol/L, Scr:140umol/L。

病例8
男性,21岁,咽部不适3周,浮肿、尿少1周。

3周前咽部不适,轻咳,无发热,自服氟哌酸不好。

近1周感双腿发胀,双眼睑浮肿,晨起时明显,同时尿量减少,200-500ml/日,尿色较红。

于外院查尿蛋白(++),血压增高,口服“阿莫仙”、“保肾康”症状无好转来诊。

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可,轻度腰酸、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关节痛、皮疹、脱发及口腔溃疡,体重3周来增加6kg。

既往体健,个人、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T 36.5℃ ,P 80次/分,R 18次/分,Bp 160/96mmHg,无皮疹,浅淋巴结未触及,眼睑水肿,巩膜无黄染,咽红,扁桃体不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可凹性浮肿。

化验:血Hb 140g/L, WBC:7.7×109/L,PLT:210×109/L,尿蛋白(++),定量3g/24h。

病例9
男性,12岁,患者半月前因右侧外耳瘙痒,用棉棒擦拭后发生疼痛,未在意,五六天前感觉疼痛加重,右外耳道渗出脓性分泌物伴疼痛,自行购买阿莫西林胶囊及牛黄解毒片等药口服,疗效欠佳,近2日感觉右耳疼痛剧烈,夜间无法入睡。

体格检查:外耳道红肿,发现有黄色粘稠分泌物,体温:39.8℃,呼吸:26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110/70mmHg。

病例10
患儿,女,出生4小时,因皮疹、皮肤剥脱4小时就诊,患儿于生后渐出现皮疹,分布于耳廓、颈部,呈淡红色斑点状压之不褪色的充血性皮疹,局部无渗出,同时渐出现口周、胸部、右上肢、双下肢皮肤发红且大面积皮肤剥脱,似烫伤样,呈大片状剥脱,轻微擦拭皮肤易引起片状剥脱,剥脱部位有渗液,部分皮肤剥脱后形成薄壁的大疱形成,疱液呈淡黄色清亮。

三、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初稿
评语:
评分:指导教师:
日期:
评语:
评分:指导教师:
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