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筑派与代表人物
第八篇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及现代派建筑与代表人物

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பைடு நூலகம்色各样风格的建筑 流派的作品;狭义的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 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在一些英文文献中,常用小写字 母开头的modern architecture表示广义的现代建筑,以 大写字母开头的Modern Architecture或Modernism表示 狭义的现代建筑。 在本文中用“现代建筑”表示广义的,而用“现代主义 建筑”或“现代派建筑”表示狭义的。在20世纪初期, 现代建筑曾经被称为新建筑(new architecture)。
现代主义建筑
表现派、风格派、构成派等原是美术方面的派别。它们 对建筑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在造型风格方面。要解决建筑 向何处去的问题,还需要回答一系列实际的与理论的课 题。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和生活提出的功能 要求;建筑如何同工业和科学技术相配合;建筑如何适 应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建筑师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 等等。在这些方面,19世纪下半叶以来已有一些人作过 探索。在此基础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批青年 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比较激进的改革建筑创作的主张, 并且推出一批大胆创新的优秀作品,大大推动建筑改革 走向高潮。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和L.密斯·范·德·罗,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现代主义建筑
战后初期影响较大的有表现派(expressionism)、风 格派(de stijl(也称新造型派neo-plasticism或要素派 elementarism)和构成派(constructivism)。德国、 法国、荷兰以及十月革命后最初几年的苏联是这些新 流派最活跃的地方。由E.门德尔松设计1919~1920年 建造的德国波茨坦市的爱因斯坦天文台是表现派的代 表作品。建筑师G.T.里特弗尔德1924年设计的荷兰乌 德勒支市一所小住宅体现了风格派的特征。苏联美术 设计师B.E.塔特林1929~1930年所作的第三国际纪念 碑建筑设计方案是构成派的作品。
第13章-现代建筑流派与代表人物

2)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 法。
3)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 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 筑艺术。
对新型住宅建筑的研究
德国西门子住宅区(Siemensstadt Housing,Berlin,1930) 达默斯托克居住区(Dammerstock Housing,1927~1928)
到美国后的活动
英平顿的乡村学院 (Village College,Impington,1936)
格罗皮厄斯住宅 采用的是木框架结构,运用了砖和毛石等地方材料,通过砖砌烟囱 、毛石地基葡萄架等,使建筑与周围的景色相结合。
协和建筑事务所
格罗皮厄斯住宅1945年格罗皮厄斯同一些青年建筑师合作创立了 协和建筑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简 状运动产生予人印象深刻的动态效果。 宿舍主体高5层,长方形平面,底层 敞开,只有几对柱墩,每个宿舍房间 都有很大的玻璃窗。主体后面连结单 层的形状不规则的附属建筑,两者之 间形成高低、曲直的对比。
在展示馆的室内,纵横行列和 墙,是如此的弯曲,如柯布描 述他们“蓄意的变形”,因而创造 一个那样的空间,是一个连续 的压条,为立体派艺术家之方 式,因为前庭的区域、楼梯、 大厅及餐厅是具压缩含括的, 透明清澈的,他们几乎同时的 被感受到像是一个流动的空间, 在这分至圈上不可抗拒的线展 示出在室内里如此明显的区域。
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 阳光很少,而格罗皮厄斯设计的房 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在总体 布局上,为了保证阳光照明和通风 ,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 行列式布局.外形比例恰当,简朴 整洁。
同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 求下,按房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 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 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
中外建筑史第10章 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

古根汉姆博物馆外景 古根汉姆博物馆内景
• 10.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主要建筑活动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各国都面临着住房短
缺问题。
• 住宅设计与施工方面做得比较好的首推德国,通 过总体布局上的革新使人们拥有享受阳光和空气 的权利;通过内部空间的合理组合来提高空间使 用率,通过来用新材料与新技术来降低建筑造价; 通过自身而不是外加装饰来形成悦目的建筑形体。
• 20年代以后的国书馆,在如何满足新的功能要求 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 学校建筑则以鲍豪斯校舍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设计者格罗被乌斯将功能、材料等多方面灵活运 用,为学校建筑的设计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摩天大楼在这个时期中蓬勃发展。芝加哥学派的 成立为美国的高层建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时的摩天楼形体呈塔形,垂直向上的线条是构 图的主要特征。30年代以后,随着悬臂楼板的应 用,促成了层层叠叠的以水平向带形窗为特征的 水平向构图。1931年,纽约第五号街上建成了70 年代以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帝国大厦。
桑•伊利亚的未来城市设想
• 10.1.3荷织,成立于1917 年。艺术家中包括画家、雕刻家、诗人及建筑师 奥得、里特维德。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几何 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 第一次大战后的俄国,一些青年艺术家成立了构 成派艺术团体。他们认为艺术的实质在于它的构 成,强调以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空间,它原先以 雕刻为主,随后扩大至工艺美术和建筑。他们的 建筑作品很像工程结构物,如塔特林设计的第三 国际纪念碑设计方案。
• 西格拉姆大厦是密斯所设计的高层建筑中最有代表 性的建筑之一。这座38层高的大楼柱网整齐一致, 立面窗子划分相同,方格子的立面宜上直下,外形 极为简单。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馆 西格拉姆大厦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2)包豪斯办学方针和设计理论 P.166
办学方针: a)倡导自由创造的设计、反对因循守旧、简单模仿、墨守成规 b)把手工艺于机器生产集合起来,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 的设计 c)强调各门类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工艺美术和建筑设计要向 抽象绘画和雕塑学习 d)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并重 e)学校教育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设计理论: a)艺术与技术应达成新的统一 b)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 c)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蒙德里安 – 红、黄、蓝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几种表现
• 代表作品 里特维尔德设计的“红 蓝椅”、乌德勒支住宅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几种表现
乌德勒支住宅 ① 建筑被分解成 点、线、面、体 等几种重要的逻 辑组合 ② 墙板横竖相间、 错落有致 ③ 不透明的墙篇 与透明大玻璃窗 户形成虚实对比 ④ 注重立面构成 语言的抽象性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几种表现
• 战后初期影响较大的有 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 格派和构成主义。 1、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重在表达艺术 家的主观精神,在表现形 象上常采用奇特、夸张的 建筑提醒表现某些天文台
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几种表现
2、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意大利青年建筑 师马里内蒂发起《未来主义宣言》,他认 为: (1)建筑风格不仅要追求形式的改变,未 来的城市应具有全新的功能; (2)没有图画、雕塑,混凝土、钢和玻璃 组成的建筑也能给人美感; (3)城市交通用许多交叉枢纽与金属步行 道和快速传送带联系起来; (4)建筑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 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
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把抽象几 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成绘画和 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很像 工程结构物,如塔特林设计的 俄国第三国际纪念碑。
外国建筑史-ch11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把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成的 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 特别是雕刻,很像是工程结 构物。
代表作:第三国际纪念碑 设计:塔特林 设计思想:用构成来表现,用 造型自身的规律,将建筑分解 成一些要素来进行构成。
风格派
代表作 风格派荷兰乌德勒支住 —荷兰
宅
由荷兰的 青年艺术家组成,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 设计:里特维德 形象的 组合和构图。又被称为是“新造型派”或“要素派”。 由简单的立方体,光板片, 横竖线条和大片玻璃错落 穿插成的建筑。 风格派和构成派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
密斯同样崇尚绝对主义绘画 的崇高性,并试图建造了一 座绝对主义的殿堂; 然而真正的震撼不是来自从 俯视的角度,而是当你走进 4)技术精美。密斯在60 这个美术馆,只有八根柱子 年代把自己的设计形式提 悬挑起来的巨大黑色正方形 高到精益求精的高度。 屋顶,盖在所有人的头顶上, 形成巨大的压迫感。 联邦德国的 柏林新国家艺 术博物馆:整个建筑空旷 单一,仅仅是一个大屋顶 下的巨大方形空间而已, 钢铁构架和巨大的玻璃幕 墙,简单,是当时世界建 筑界顶礼膜拜的圣殿。
城市设计方面:城市集中主义
–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 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 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 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
包豪斯教学特点:
–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强调各艺术间的 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 和新结构的 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 活。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1、格罗皮乌斯(1887—1969)格罗皮乌斯很早就提出建筑要随时代向前发展,必须创造这个时代的新建筑的主张。
认为“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用工业化方法解决住房问题,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方面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井创造了一些很有表现力的新手法和新语汇。
代表作品如阿尔费尔德的法古斯工厂,科隆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德绍的包豪斯校舍。
2、勒•柯布西耶(1889-1965)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要创造新时代的新建筑,激烈否定因循守旧的建筑观,主张建筑工业化,把住房比作机器(“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并要求建筑师向工程师的理性学习,在设计方法上提出“平面是由内到外开始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二他在住宅设计中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同时他又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把建筑看成纯精神的创造。
代表作品如巴黎的萨沃依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著作:《走向新建筑》。
3、密斯•凡•德•罗(1886—1970)密斯•凡•德•罗强调建筑要符合时代特点,要创造新时代的建筑而不能模仿过去。
他重视建筑构造和建造方法的革新,认为“建造方法必须工业化”,他以“少就是多”为建筑处理原则,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和吐根哈特住宅,表达了他对构造一一空间一一形式的见解。
一方面简化构造体系,精简构造构件,产生没有或极少屏障;而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另一方面净化建筑形式,准确施工,成为由钢和玻璃构成的直角组成的盒子,代表作品如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伊利诺伊工学院校舍,范斯沃斯住宅。
4、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9〜1959)赖特对建筑的看法与现代建筑中的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在美国西部建筑根底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有田园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在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
他主张建筑应“由内而外”,他的目标是“整体性”。
外国建筑史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知识点简答大题 名词解释 论述题

1、早王国时期:(约公元前3100——前2686)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2181)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新国王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后期(约公元前1085——前332)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约公元前332——公元395)2、古王国时期的(吉萨金字塔群)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
3、新国王时期在曼都赫特普三世陵墓的北边建造了女皇(哈特什帕苏墓)4、(奥西里斯柱)是皇帝祀庙特有的。
5、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是(大门);一个是(大殿)6、(山岳台)的体制同天体崇拜的宗教观念相结合。
7、新巴比伦帝国的新巴比伦城的伊什达城门。
8、(亚述帝国)最重要的建筑是(萨艮二世王宫)9、(波斯帝国)最重要的建筑是(帕赛波利斯)10、克诺索斯宫殿柱头特点是(上粗下细)11、(古风时期)形成了希腊圣地的代表性布局。
12、(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圣地建筑群艺术的最高代表13、(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神庙艺术的最高代表14、希腊古典柱式有3种: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15、(帕提农)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建筑的最高成就16、:多立克柱式的代表是帕提农神庙爱奥尼柱式的代表是伊瑞克提翁神庙胜利神庙科林斯柱式早期的代表是奖杯亭17、(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伟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的最大贡献。
18、罗马五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柯林斯柱式、塔斯干柱式、复合柱式19、《建筑十书》的作者是(维特鲁威)。
三原则是:坚固、适用、美观20、图拉真广场的底部横放着图拉真家族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
巴西利卡后的(纪功柱),柱子(是罗马多立克柱式)的。
21、古代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角斗场)22、东方最大的矩形庙宇是叙利亚的(巴尔贝克)的大庙23、(新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代表;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24、最早的大型公共浴场是罗马城里的(阿格里巴浴场)。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及其代表人物

四、现代建筑设计原则及风格
1、设计原则 功能为出发点,是“从内到外 从内到外”的设计,与古 (1)功能: 建筑设计以功能 功能: 功能 从内到外 代以造型 造型为出发点, “从外而内 从外而内”的设计方法不同。 造型 从外而内 (2)技术: 现代建筑运动强调运用新技术。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 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 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框架结构,有利于进 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 行灵活的室内空间分隔。) 建筑的经济性,力求“多、快、好、省”,与古代帝 (3)经济性: 注重建筑的经济性 )经济性: 建筑的经济性 王将相建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且需要高技术的工人不同。在工 业社会,低成本高效率,已经成为趋势,所以不需要高技术的建筑工人。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张灵活处理建筑造型, (4)构图创新: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构图创新: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突破传统的构图格式。 突破传统的构图格式
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与人息息相关,它比建筑平面、 (5)空间: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空间: 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立面更重要。 高效率, (6)美学: 以柯布西埃的“机器美学”为代表,强调高效率,像机器一 )美学: 高效率 样简洁,废弃建筑外装饰 样简洁,废弃建筑外装饰,与以前“视觉美学”带给人们感观上的冲击不 同。“机器美学”开发了感观以外的东西,是一种实用的美学或应用美学。 (7)社会性: )社会性: A、现代建筑派认为建筑具有社会功能(社会效益),能解决社会问题。 、 建筑具有社会功能( 建筑具有社会功能 社会效益) 柯布认为能代替革命,格罗皮厄斯认为应该把包豪斯建为社会大教堂。 B、建筑师具有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建筑创作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 、 通过社会建筑创作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 式,不要人们再住在没有阳光,封闭的房子中。同时建筑师也就具有了社 会改良的责任。这与古代建筑师由宗教的,或御用支配,离开了权势无法 开展建筑活动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材料和新技术实际推广的却很少的原因
一、是新的建筑方式本身尚不成热,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二、是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困境,既然无力按传统方式大量建造住宅,
也就不可能大量采用新枝术去建造新型住宅,
第三、采用新的建筑技术在起初总是更费钱的。1922年以后,欧洲的 传统建筑材料价格开始回跌(例如1921年荷兰的住宅造价为1914年的
新材料和新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试验,
1、用混凝土、金属板材、 石棉水泥板和其他工业制品代替砖、石, 木
等传统建筑材料, 用提高预制装配程度的办法减少现场工作量, 加快建 造速度. 2、著名建筑家格罗皮乌斯在二十年代多次试验用焦渣砌块和预制钢筋混 凝土粱建造公寓住宅,用钢框架和石棉水泥板或木框架和铜片等试建装配 式小住宅。
风格派(De Stijl)与构成派 (Constructivism).
1917年,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 主要成员有画家蒙德利安(Pier Mondrian,1872~1944),万· 陶斯柏(Theo Van Doesberg),雕刻家万顿吉罗(G,Vantongerloo),建筑师奥德 (J.J.P.(Dud)、里特维德(G.T.Rietveld)等。他们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 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蒙德利安认为绘画是由线条和颜色构成的, 所以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质,应该允许独立存在.他说用最简单的几何 形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图才是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绘画。他的不少画 就只有垂直和水平线条,间或涂上一些红、黄、蓝的色块,题名则为“有 黄色的构图”, “直线的韵律”, “构图第X号,正号负号”等等。
(一)1917年到1923年,这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受到深刻震憾的时期.出 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欧洲各国陷于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 中,
(二)1924年到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得 到恢复并出现某些高涨,
(三)1929年到1939年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蕴酿和走向新 的世界战争的时期. 总结: 总的说来,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个时期,即上世纪二十年代 和三十年代,是充满着激烈震荡和急速变化的时期.社会历史背景 的这种特点也明显地表现在这一时期各国的建筑活动之中。
蒙德利安
蒙德利安《蓝色构图》
蒙德利安《构图》
风格派(De Stijl)与构成派(Constructivism).
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造型派” 或“要素派”
构成派
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把抽象几何形体 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 特别是 雕刻,很象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别被称为构成派。
爱因斯坦天文台
1、设计:德国建筑师孟德尔松 2、地点:德国波茨坦市 3|、时间: 1919~1920年建成
爱因斯坦天文台
爱因斯坦天文台
2、未来派(Futurism)
是第一次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 创始人: 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P.T.Mar-metti,1876~1944) 主张:当很多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在示不满的时候,未来 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1909年,在 第一次“未来主义宣言”中宣扬工厂、 机器、火车、 飞机等的威力, 赞美现代大城市,对现代生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 他们否定文化艺术的规律和任何传统,宜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的 艺术。 结果:意大利未来主义者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但是他们的观点以 及对建筑形式的设想对于二十年代甚至对于第二次大战以后的一部 分建筑师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二十年代欧洲现代建筑思 潮.
(三)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合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 提到重妻的高度, (四)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
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
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 (五)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 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 的总体构图方面, 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 时间因素,产生了“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六)废弃表面的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 理性和逻辑性。
革新运动中的流派
1、表现派 (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例如,画家 心目中认为天空是蓝色的,他就会不顾时间地点,把任何天空都画作蓝色 的.绘画巾的马,有时画戍红色的,有时又画成蓝色的,一切都取决于画 家主观的“表现”的需要,他们的日的是引起观者情绪上的激动。 表现主义的建筑 这一派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 征某种时代精神.
5、建筑施工技术也相应提高了。
第三节 战后初期的建筑流派
1、战后初期,古典复兴的建筑仍 然相当流行. 2、把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建筑 样式凑合在一座建筑之中的折衷主 义建筑也不断出现. 1923年落成的斯德哥尔摩市政 厅(The City Hall Of Stockholm) 建筑师奥斯柏格
在这个建筑物中采用丁包括希腊的, 罗马 的,拜占廷的、 威尼斯的, 罗马风的、 哥特的以及文艺复兴等不同时代和不同地 区的建筑式样。
满足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提出的各种复杂的建筑功能要求?应当怎样处理
继承和革新的矛盾?怎样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建筑师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 方法?……这些是建筑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长时期以来, 许多建筑师作过多方面的探索,其中包括十九世纪法国的拉布鲁斯特,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的瓦格纳和路斯,法国的贝瑞,
荷兰的贝尔拉格,德国的贝伦斯等等,先后提出过富有创新精神的建筑 设计和建筑观点。但是,他们的努力是零散的,他们的观点还没有形成 系统,更重要的是还没有产生出一批比较成热而有影响的实际建筑物。 总的来说,从十九世纪后期到第一次大战为止,是新建筑运动的蕴酿和 准备阶段。
二十年代欧洲现代建筑思潮.
第—次大战结束的时候,格罗皮乌斯、 勒· 柯布西耶和密斯· 凡· 德· 罗都只 有三十多岁,他们立即站到了建筑革新运动的最前列。 1919年,格罗皮乌斯当上一所设计学校的校长。他立即改组这个学校, 聘请一批激进的年青艺术家当教员,推行一套新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 同保守的学院教育唱对台戏。他领导的这所“包豪矗斯”学校立即成丁西 欧最激进的一个设计和建筑的中心。
古典的退化
社会生活在飞速变化, 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日益复杂, 房屋的层数和体 量不断增长,建筑材料和结构已和古代大不相同.因此,在绝大多数新 建筑上继续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必然要遇到愈来众多的矛盾和困 难.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即使非常热爱古代建筑样式的学院派建筑师, 也不得不作出让步,对那些旧的建筑样式和构图规则加以简化和变通。 檐口,柱头和柱础遂渐简化, 壁柱蜕变成墙面上的竖向线脚, 玻璃窗
第三章 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 筑派与代表人物
第一节 两次大战之间的社会历史背景 与建筑活动概况 1914~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状况: 1、欧洲各国在战争中严重削弱了。 2、只有美国在战争中变得更强大了。 3、严重的经济危机使阶级斗争尖锐起来。
就资本主义世界来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 二十年时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代表人物:有马来维奇(Kasimir Malevitsch), 塔特林 (~ladimir Tatlin),加博(Nauru Ga-bo)等.
第三国际纪念碑
乌德勒支住宅
乌德勒支住宅
乌德勒支住宅
乌德勒支住宅
乌德勒支住宅
乌德勒支住宅
乌德勒支住宅
乌德勒支住宅
第四节 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建筑应当向何处去?建筑如何同迅速发展的工业和科学拄术相配合?怎样
第二节.建筑技术的进展
1、第一次大战之后,建筑科学并推广应用。高层钢结构技术的改进和推 广就是一个例子。1931年,纽约30层以上的楼房已有89座。钢结构的自重 日趋减轻。经过长期研究的焊接技术也开始用于钢结构,]927年出现了全 部焊结的钢结构房屋。到1947年,在美国建成24层的全部焊结的楼房. 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也更普遍了。 3、新的建筑材料也陆续用于建筑,铝材除了用于室内装饰外,还用作 窗框和窗下墙的面层。不锈钢和搪瓷钢板也开始用作建筑饰面材料. 4、研究出多种吸音抹灰和隔声吸音材料,除玻璃纤维外,还使用了蛭 石,珍珠岩和矿渣棉等材料.提高了建筑的隔声和音响质量。
1920午勒· 柯布西耶在巴黎同一些年青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创办《新精神, 杂志,写文章鼓吹创造新建筑。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一书,强 烈批判保守泥的建筑观点,为新建筑运动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根据.这 本书象一声春雷,表明新建筑运动高潮的到来.
二十年代欧洲现代建筑思潮.
密· 斯凡· 德· 罗在战后初期热心于绘制新建筑的蓝图。1919~1924年期间, 他提出了玻璃璃和钢的高层建筑示意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示童图 等等。他通过精心推敲的建筑形象向人们证明,摆脱旧的建筑观念的束 缚之后,建筑师完全能够创造出清新活泼优美动人的新的建筑形象。 现代建筑思潮理论的共同点: (一)重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 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 (二)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如,框架结构中 的墙是不承重的,在建筑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决不按传统承 重墙的方式去对待它,
向水平方向扩大,装饰纹样日见减少.石建筑的沉重封闭的面魏渐渐削
弱,框架结构的方格形构图特征在建筑外形上隐隐然显示出来。不过对 称的格局仍是尽力保持的.同古典建筑相比,严格的形似办不到了,但 仍力求“神似”.
革新派的兴旺
第一次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主张革新者的促进 作用。 第一,战后初期的经济拮据状况促进了建筑中讲求实用的倾向,对 于讲形式尚虞华的复古主义和浪漫主义带来一阵严重打击. 第二,二十年代后期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方式 的变化又进一步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 第三,第一次大战后欧洲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给建筑革新运动提供 了有利的气氛. 战后时期,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涌现出大量的新观点、新思潮,思想 异常活跃.建筑界的情况也是这样。建筑师中主张革新的人愈来愈多,各 色各样曲设想、计划、方案、观点和试验如雨后春笋,主张也愈见激烈彻 底,在整个二十年代,西欧各国,尤其是德、法、荷三国的建筑师界呈现 出空前活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