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临床规律

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临床规律
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临床规律

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临床规律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指恶性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侵犯列邻近正常组织,并进而转移到远处部位,并在他处形成继发瘤的过程。它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具有许多特性,如自主性、可移植性、浸润和转移性,以及去分化或异常分化等。它的最关键特征就是浸润和转移性。临床上常见某一部位的恶性肿瘤在手术切除或放、化疗后,其周围残存的瘤细胞增殖到一定的程度则发生浸润及转移,继而形成转移灶。转移灶一旦出现,则意味着肿瘤已进入晚期,对常规治疗手段常不敏感,因此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掌握肿瘤的浸润及转移规律,对成都西部肿瘤研究所(扣扣:610581651)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肿瘤浸润

肿瘤浸润是肿瘤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在宿主多种因素调节下相互作用,从而异常地分布于组织间隙的现象,是肿瘤转移的前奏。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共同构成肿瘤的播散。

1.肿瘤浸润的过程和机理:肿瘤浸润是肿瘤细胞粘连、酶降解、移动、基质内增殖等一系列过程的表现。它与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周围间质的作用以及局部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1)肿瘤细胞的增生和运动:肿瘤细胞的不断增生是肿瘤浸润的前提。增生导致肿瘤组织内部压力增高,细胞趋向于向周围扩展,肿瘤细胞同时能够移动,并具有与细胞浆内微管系统有关的阿米巴运功。移动的潜力与癌基因的表达有关。

(2)肿瘤细胞的分离:其分离倾向与细胞结构的变化和粘附力的下降有密切关系。肿瘤细胞表面存在的多数微绒毛和足突能影响细胞的彼此接触。重要的生化成分即糖蛋白在细胞恶变过程中发生糖基化,尤其是唾液酸化,从而导致糖蛋白分子增大,糖链分支增加,减少了10nA的甘露糖特异结合位点,影响细胞间的识别、联系和粘附力。此外,肿瘤细胞表面负电荷高、与钙离子结合能力差、部分上皮性肿瘸的细胞桥粒体发育不全等,均促使细胞的彼此排斥和分离。

(3)肿瘤细胞产物及其他有关成分的作用:肿瘤细胞能产生多种分解酶,包括纤溶酶、组织蛋白酶B、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酶等,分解基跃和纤维。肿瘤细胞的一些代谢产物如多肽、乳酸等也可溶解小血管基底膜。已经证明肿瘤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明显活化胶原酶,进而影响基质,促使肿瘤生长和转移。

(4)间质对肿瘤浸润的作用:间质中除含有肿瘤细胞自身产物外,基质的各种成分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有一定的作用。层连蛋白与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细胞有亲和性,有介导肿瘤细胞与基底膜Ⅳ型胶原粘连的作用,同时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移动。

2.各类肿瘤浸润的特点:良、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发生浸润,但以恶性肿瘤为多。此类良性肿瘤常见的有血管瘤、肌间脂肪瘤,粘液瘤等,显微镜下可见包膜不全,境界不清。此外,还有一些瘤样病变如结节性筋膜炎、增殖性肌炎等也可显示浸润现象。但这些肿瘤的本质是

良性,即使有浸润也不发生转移。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硬纤维样瘤,又称邗:状瘤,特别是其中的腹壁外型往往具有明显的局部浸润性,但临床发生转移的很少。

恶性肿瘤和肉瘤结构不同,其浸润亦各有特点。癌细胞多增生成索、集巢、癌索、癌巢周围常以基底膜。癌细胞的侵袭性极强。故可早期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如乳腺癌、大肠癌、胃癌等。肉瘤细胞多为单细胞围以基底膜,周围血管比较丰富,肿瘤的实质与间质关系密切,肿瘤细胞易突破基底膜,而发生浸润和导致血行转移。

各类肿瘤浸润的表现可有所不同,然一旦肿瘤发生浸润,即可以冠以“浸润癌”,以便与无浸润的“原位癌。相区别。后者体积小,直径一般不超过2~3mm,肿瘤细胞数不超过10’,靠弥散供给营养,如宫颈原位癌、乳腺原位癌等,切除后预后较好。

3、浸润的方式:

(1)组织浸润:肿瘤细胞侵入周围间质后,一般都在基质中压力最小处增殖生长,即所谓“直接播散。或直接蔓延。形成很不规则的肿块。浸润的肿瘤细胞可进而侵袭邻近的淋巴管和血管。另有一部分帅瘤沿神经周围间隙浸润,尤见于前列腺腺癌、唾液腺腺样囊性癌。

(2)淋巴管渗透:指肿瘤细胞侵入局部淋巴管,并沿淋巴管连续生长蔓延,尤见于晚期肿瘤淋巴回流受阻时。淋巴管渗透可进而导致肿瘤的淋巴道转移。

(3)血管渗透:指肿瘤细胞侵入局部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后沿血管管壁生长蔓延。临床比较常见,尸捡发现晚期肿瘤病人约有一半以上有血管渗透,并可形成瘤栓。瘤栓脱落则可致血行转移,有的瘤栓向大静脉发展,如原发性肝癌形成的瘤栓可沿阡静脉扩展,进入下腔静脉直达右心房。肿瘤的动脉渗透极少见,肺动脉实质上具有静脉的结构和功能,故肺癌病人也常发生肺动脉渗透。

(4)浆膜及粘膜面蔓延:肿瘤可通过浆膜或粘膜下间隙在浆膜或粘膜面生长,如宫颈癌向官腔发展。但必须区分是局部蔓延还是转移,也应与肿瘤多中心性发生相区别。局部蔓延呈连续性,肿瘤多中心性发生、生长呈散在灶性,且少见。

二、肿瘤转移

1.概念及过程:肿瘤转移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其原发部位,通过各种途径到不连续的靶组织继续增殖生长,形成同样性质肿瘤的过程。

肿瘤转移包括脱离、转运、生长三个主要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群体,粘连侵袭基底膜并在周围间质中浸润生长;与局部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密切接触并穿透其管壁,或突入腔道(浆膜腔),在血管、淋巴管内继续存活并被转运;同时启动血小板聚集,形成小瘤栓、到达靶组织;肿瘤细胞与血管或淋巴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粘连,穿透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壁,向周围间质浸润,在基底膜不断增生,形成新的继发瘤。在这些环节中,处处受到肿瘤细胞本身和宿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肿瘤转移和肿瘤浸润是二个不同的病理过程,浸润是转移的前提,但不等于—定发生转移,而肿瘤转移则必定包含一个浸润的过程。

2.转移的特点:

(1)不同肿瘤的转移特点:肿瘤转移与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关系。有的肿瘤如皮肤基底细胞癌。唾液腺性囊性癌、脊索瘤、软骨肉瘤等可造成明显的局部浸润和破坏,但少有转移。颅内的恶性胶质细胞窟、室管膜瘤等很少向颅外器官转移。相反,甲状腺滤泡型腺癌在早期病变甚为局限、浸润尚不明显时即可发生远处转移,黑色素瘤及某些软组织肉瘤亦是如此。不同类型的肿瘤其转移途径的倾向性亦不同。癌以淋巴管转移多见,肉瘤则多沿血行转移,绒毛膜细胞癌、肾癌、前列腺癌等也多由血行转移至肺。同为肺癌,鳞状细胞癌多经淋巴管转移,腺癌则倾向于血行及胸膜种植性转移。此外,有些肿瘤尚有一定的器官转移倾向性,如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等好发生骨转移,仲经母细胞瘸容易有肝和肾上腺转移,胃、肠道癌易出现肝及腹腔转移,肺小细末分化癌及肺腺癌易出现脑转移及骨转移,恶性黑色素瘤则倾向于多脏器官,泛的转移。器官转移倾向性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肿瘤细咆生物学特性,器官组织结构、血流、生化环境、受压及损伤情况以及宿主局部防御功能有关。

(2)转移性肿瘤的一般特征:转移瘤与原发瘤相隔一定的距离,即不具连续性,这点可与肿瘤浸润导致的直接蔓延相区别。一般来说,转移瘤呈多个,累及的淋巴结往往由近至远,顺次发展。血行转移的受累器官多表现为分散的、近包膜的球形结节。多数转移瘤保留其原发瘤的生物学特性,如粘液腺癌保留粘液、肝细胞癌有胆汁分泌、黑色素瘤有黑素颗粒等。但转移瘤亦有发生变异者,有的转移瘤分化更差,以致特殊结构丧失;亦有分化反而较高,甚至出现原发瘸中较难发现的结构,如低分化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灶中显示上皮角化。此外,转移瘤往往比原发瘤具有更强的生长特性。

3.转移的类型:

(1)淋巴管转移: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侵袭基底膜,并在周围间质中浸润生长,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粘连,穿过内皮细胞间的暂时裂隙,在淋巴管内存活并被转运,到达淋巴结后在边缘窦停留增生,进而粘连并穿过窦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进入淋巴结实质内生长。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后多形成由近到远的逐站发展,即“瀑布式”转移。也可以呈“跳跃式”转移如胸导管或乳糜池受阻时肿瘤细胞发生逆行栓塞并生长,导致锁骨上和颈淋巴结转移;或由于淋巴流的关系导致“逆行”甚至“交叉”式转移,如甲状腺癌的对侧淋巴结转移。

肿瘤病人局部淋巴结的明显肿大不一定说明有肿瘤转移,亦可为炎症或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所引起。

沿淋巴管转移的肿瘤以癌为多见,尤其是胃、胰,肺、乳腺、结肠、鼻咽等部位的癌肿,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瘸、睾九精原细咆癇也有淋巴管转移,淋巴瘤以淋巴管转移为主要方式。根据淋巴引流方向,甲状腺和鼻咽癌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乳腺憾亦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阴茎或睾丸肿瘤及下肢肿瘤易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晚期胃癌病人肿瘤细胞循淋巴侧枝进入左锁骨上淋巴结造成转移,右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多来自胸腔器官如肺和食管癌。

(2)血行转移:肿瘤细胞侵袭基底膜、在周周间质中浸润,然后通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在血管内形成瘤栓,随血液循环转移到全身各处。侵入体静脉系统的瘸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常侵入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因椎静脉系

统与腰、骶、腹、胸等处静脉之间有吻合交通支,故侵入椎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不需要通过肺而直接转移到脊柱、盆骨及颅骨。血行转移是肉瘤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消化道癌转移的主要途径。

(3)种植性转移:胸腔或腹腔肿瘤累及浆膜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入浆膜腔,种植于邻近或远处浆膜面继续生长,并可引起血性积液及粘连.

4、影响肿瘤转移的因素:

(1)肿瘤细胞的运动性:肿瘤细胞本身具有阿米巴运动,其与细胞内微管系统有关。此外,肿瘤细胞,甚至正常细胞产生的一些具有趋化作用的因子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运动。

(2)肿瘤细胞的粘连性:包括肿瘤细胞自身之间的粘连,肿瘤细胞与血小板的粘连,肿瘤细胞与所接触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皮下基底膜及血管外器官的实质细胞的粘连等。

(3)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的作用。

(4)肿瘤细胞分泌某些物质的减少或缺乏:主要是蛋白酶的抑制物减少,导致基质中蛋白酶活性增高,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

(5)宿主局部组织的其他特性:包括组织结构的功能、局部间质作用,局部免疫特性等。

(6)宿主整体免疫状态以及激素对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已知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促使某些肿瘤转移,但又抑制另一些肿瘤,如淋巴瘤的转移。性激素能促使同类性腺细胞肿瘤的转移(如雌激素促进乳腺、卵巢肿瘤的转移),但抑制升类性胨及有关组织肿瘤的转移(如雌激素抑制前列腺癌的转移)。成都西部肿瘤研究所(扣扣:610581651)实验证明,宿主细胞免疫的抑制将促使仲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往往由于宿主免疫力的增高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三、临床意义

1.帮助诊断:掌握肿瘤转移的规律,可有助于区分多中心性发生的多发性肿瘤和肿瘤转移;区分容易发生转移的肿瘤和不常发生转移的肿瘤;区分倾向于不同转移途径的不同肿瘤;区分好发生转移的器官组织和不易发生转!移的器官组织;有助于从肿瘤的一般转移规律追索原发性肿瘤。

临床上如何区别真性转移瘤和倾向子多中心性发生的多发瘤是十分重要的。淋巴瘤,骨髓瘤;神经纤维瘤病、内脏血管瘸、胸膜间皮瘤,结肠多发性息肉病。脂肪瘤等常显示多发性。

通常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生长快、体积大,病程晚的肿瘤易发生转移。肺。肝、乳腺,鼻咽、胃,结肠,食管。舌、宫颈的癌肿以及肾癌,前列腺癌,骨肉瘸、黑色素瘤、绒毛膜细胞癌等常有此规律。但分化差的皮肤基底细胞癌,软骨肉瘤,及唾液腺样囊腺癌、脊索瘤,生长快的乳腺体样癌不常转移;而分化好的甲状腺滤泡型腺癌,生长慢的乳腺硬癌则甚易发生转移。

各种肿瘤有不同倾向的转移途径,掌握这些规律可指导临床进行有目的的检查,如头颈部肿瘤应注意查颈部淋巴结,乳腺癌注意查腋下淋巴结,睾丸肿瘤及下肢肿瘤注意查腹股沟淋巴结,肺腺癌,小细胞肺癌应定期查脑CT及全身骨扫描以早期发现脑,骨转移;胃。肠道肿瘤定期查腹部B超或CT以除外肝转移和腹腔转移;各类软组织肉瘤及骨肉瘤应定期查胸片以除外肺转移等。

临床上有一些部位好发转移瘤,如肝、肺、骨、脑等,因此这些部位发生的肿瘤结节必须分清是转移瘤还是原发瘤。转移瘤多为多发性,同时应参考病人的症状体征、化验结果进行综合分忻。肝的转移瘤应注意检查乳腺、胃、结肠、肾等处的原发瘤以及骨肉瘤、绒毛膜细胞癌、黑色素瘤等;骨的转移瘤应检查乳腺、肺、前列腺、甲状腺、肾、肝、胃肠道等处的原发瘤;脑的转移瘤应检查肺、乳腺、肾、胃肠道的原发瘤和黑色素瘤。相反,有些部位如脾、胰、甲状腺、心脏、横纹肌、软骨、皮肤等转移瘤较少见,因此这些部位的肿瘤首先应考虑为原发瘤。

熟悉肿瘤的一般转移规律对于由转移瘤进一步追索发现原发瘤是十分重要的。对局部淋巴结有肿瘤转移可疑者应循淋巴回流方向探查原发瘤,如颈淋巴结转移应首先检查甲状腺和鼻咽部,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需考虑来自胃癌的可能;双侧卵巢肿瘤除卵巢原发瘤外,必须排除胃癌的种植性转移;直肠膀胱陷窝或直肠子宫陷窝怀疑有肿瘤转移者应彻底检查胃肠道等处的原发瘸:男性乳腺癌须除外前列腺癌转移的可能;在内脏、皮下发现转移癌,特别是转移性腺癌结节而肿瘤原发部位不明者,必须认真仔细检查胰体或胰尾部有无原发肿瘤,该处肿瘤甚为隐蔽,而转移瘸可能成为信号。

2.指导治疗:根据以上有关肿瘤转移的规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应以如何防治肿瘤的播散和转移为原则。首先,对恶性肿瘤的手术必须强调尽大范围地切除肿瘤和肿瘤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做根治术后应做详细的病理检查。术中要特别小心,防止手术器械等造成医源性种植性转移。对可能发生转移的肿瘤,应及时采取放疗、化疗等手段以预防之。对于已有转移的肿瘤则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患者的身体状况等来选择相应的抗肿瘤治疗。对激素依赖性肿瘤(甲状晾、乳腺、前列腺癌等)患者,应予以激素拮抗治疗,以求缓解。如甲状腺癌可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片,乳腺癌骨转移可选用丙酸睾丸酮等雄性激素治疗,前列腺癌则可用有关雌性激素治疗。

临床上有些具有激素等物质分泌的肿瘤即使有转移,但在手术切除原发瘤后转移瘤会自动消失,如切除原发性甲状腺腺癌或子宫绒毛膜细胞癌可导致肺部广泛转移的癌结节的消退,因此不能因为有转移而放弃手术治疗。

近年来在动物实验中有关抑制肿瘤转移的方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用肝素降低肿瘤细胞在基质中的运动能力,影响肿瘤转移;翔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肿瘤细胞的cAMP水平以减少转移。成都西部肿瘤研究所(扣扣:610581651)实验还发现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有抑制纤溶酶原和Ⅳ型胶原在恶性肿瘤细胞侵犯基膜中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转移。另有从软骨中提取成分以及使用肿瘤血管形成因子的抗体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因子,减少肿瘤血管形成,影响移植瘤的存活等。这些结果对于肿瘤和肿瘤转移的治疗有一定启示。

四、祖国医学对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规律的认识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入也,始子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输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在胃肠之时,贲响腹胀(肿瘤引起肠梗阻的症状),多寒则肠鸣腹泻,食不化;多热则便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肿瘤转移症状)。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络,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戌著于膂筋,或著于胃肠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溢,不可胜沦。留者瘤也,此为祖国医学对肿瘤转移的最早记载,对肿瘤浸润和转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与预防等方面亦有许多独待的认识与手段,现分述如下:

1.血瘀与活血化瘀法:祖围医学认为。“症瘕”、“积聚”。(即肿瘤)形成的病理机制与瘀血的凝滞有着极其密叨的关系。瘀血停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而引起各种疼痛,如《血证论》指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瘀血在上焦·.…·骨膊胸膈顽硬刺痛……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同时瘀血凝滞对肿瘤包块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因血随气行,血的阻滞凝结日久不散,久而久之,便形成瘀积肿块。如清朝王清任说:。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认为腹内有形的包块肿物多由瘀血所致。因此,活血化瘀法不仅为治疗瘀血的大法,同时也是治疗肿瘤,防止肿瘤播散与转移的一个常用方法之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此法具有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以及消除肿决等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当归尾、赤芍、川芎、丹参、桃仁、红花、郁金。三七、延胡索、乳香、没药、穿山甲、三棱、莪术、泽兰、地鳖虫、水蛭,凌霄花,刘寄奴、水红花子、大黄、石见穿等。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等。兼寒凝者,加桂枝、生姜、吴茱萸等温经散寒药;兼气滞者,可加香附,枳壳、檀香、乌药等行气理气,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补气;兼风湿者,加羌活、秦艽等祛风除湿。

总之,应用活血化瘀法,应根据病因.症状,部位,病程和患者体质等具体情况,与其他药物有机地配伍,灵活运用。

2.毒蕴与清热解毒法:热毒内蕴与肿瘤的发生与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郁火(情志抑郁的五志之火)、邪热郁结日久而成为热毒,热毒内蕴机体脏腑、经络,不及时进行处理,郁久不散,导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瘀滞,凝结成肿核,肿块。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痈疽总论》:痈疽原是火毒性,经络阻塞气血凝。意为不论痈或疽,都是由火毒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所致。临床确实可以看到癌瘤患者常出现热毒火郁之症。肿瘤与热毒往往同时存在,特别是已出现浸润和转移的中晚期患者,常伴有肿块局部灼热疼痛,发烧或五心烦热、口渴,便秘或腹泻,舌苔黄腻,舌质红绛,脉数等热性症侯,即所谓热毒炽盛,热毒内蕴等。

清热解毒法,是肿瘤临床常用的法则之一,能泻火解毒,清热保津。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提出了火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各种热性病证,均应用咸寒,苦寒,甘寒、酸寒等药进行治疗。肿瘤亦是如此,临床实践证明,清热解毒药对某些恶性肿瘤或恶性肿瘤的某个阶段有一定疗效,这是由于清热解毒药能控制肿瘤周围炎症和其他感染的缘故。清热解毒药不仅能减轻症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肿瘤的发展,因炎症和感染往往是促使肿瘤恶化和发展的因素之一。据动物实验证实,许多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肿瘤

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具有广谱抗癌作用,除对白血病细胞、肝癌细胞、肉瘤180等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外,而且能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显著增生,吞噬细胞增生肥大,胞浆丰富、吞噬活跃以及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使机体免疫功能显著增强。如紫草除能抗炎,抗肉芽肿,促进创伤愈合外,还可抑制腹水型肉瘤180细胞的生长,延长带瘤小鼠的生命等。白英除对小鼠肉瘤180、艾氏腹水癌,人体肺癌有抑制作用外,还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蒲公英除有广谱杀菌抗炎作用外,还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由此可见清热解毒药在治厅中起到祛除病因和调整机体抗病能力的双重作用。在治疗肿瘤中远视清热解毒药的应用和突出清热解毒法是防治肿瘤恶化发展的关键。有些清热解毒药有抗炎作用,有些中药虽没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但能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炎作用,从而防止肿瘤的扩散。有报道,这类药除有清热解毒之效外,还有抗病原微生物,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受伤组织病变的修复作用。成都西部肿瘤研究所(扣扣:610581651)研究指出,清热解毒药还能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调动机体内在因素,减轻内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清热解毒药不仅能控制感染,达到减轻症状的作用,并且持续应用,还能取得肿瘤逐步稳定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半边莲、龙葵,蛇莓、银花、连翘。鱼腥草、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山豆根、忍冬藤、大青叶、紫花地丁、夏枯草、黄连、黄柏、牛黄,鸦胆子、天葵子等。常用方剂有黄连解毒汤、普剂5肖毒饮、化症回生丹、千金苇茎汤、仙方活命饮,消瘤饮等.在使用清热解毒药时,须辨别热邪所在的部位和病势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肿瘤患者表现的不同兼症,辨证加减。如晚期肺癌病人,出现咳嗽,发热、胸痛、咳血等症侯,辨证为热毒蕴肺,灼伤津液,在使用蒲公英、鱼腥草,夏枯草等清热解毒药的同时,应配合沙参、麦冬、花粉等养阴润肺及白及,白茅根、仙鹤草等凉血止血药一起应用。晚期肝癌患者出现腹部月十茧,肝区疼痛,伴恶心呕吐,巩膜黄染,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等肝郁化火,肝胆湿热的证候,在闲黄连、苦参,蒲公英、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药的同时,须配合苡仁米,茯苓、泽泻等清热利湿药一起应用;如热邪深入营血,又当与丹皮,生地、赤芍、白茅根、紫草根等清热凉血药一起应恻。只有这样,清热解毒法才能在治疗肿瘤中起到较好的作儿。

3、痰结与化痰软坚法:痰是人体脏腑、器官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衍生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停留在体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脏腑组织和器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痰在体内,能阻滞气血运行,流窜经络,妨碍脏腑功能,如痰湿犯肺,可致肺气上逆,咳嗽多痰;痰留在胃,则呕恶痰涎;痰留胸胁,则胸胁痞满胀浦:痰火互结,则生瘰疬、瘿瘤,痰核:痰流注肌肤、筋骨,则可生阴疽、鹤膝等。总之,痰核、痰包,肿核、肿块等都与痰湿凝聚,痰涎壅滞,痰火互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所称的痰核、痰包,失荣、瘿瘤、瘰疬等症,多属现代医学肿瘤范畴,尤其是有淋巴结转移者多属此症。

化炭软坚法不仅能软化痰核,消除肿块,同时有清热泻火,消除病因,防止肿瘤播散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许多化痰软坚药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如昆布除对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外,还能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之吸收,使病变之组织崩溃和溶解;黄药子除有抗菌,抑菌作用之外,对小白鼠肉瘤180等有抑制作用。山慈菇抗瘤谱广,对小白鼠肉瘤180,肉瘤37,肝癌实体型,淋巴肉榴等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的极度分裂,使癌细胞厂-泛变性.坏死,治疗后能使肿瘤组织体积缩小。

临床上常用的软坚化痰药有:夏枯草、昆布,海藻、牡蛎、天南星、象贝母、山慈菇、瓜蒌,黄药子、瓦楞子、海蛤壳、浮海石、僵蚕、半夏、白芥子、天葵子等。常用的方剂有:

海藻玉壶汤、消瘤饮、清气化痰汤,启痛饮,内消肿瘤丸等。在使用软坚化痰药时,必须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症状和兼证以及个体差异等不同情况,恰当地选择应用。如脾胃虚寒,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湿内阻,症见胸脘痞闷,胃纳不佳等症,在使用化痰软坚药时,需加入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化湿药同用,使脾胃健运,阳气敷布,痰湿自消。如伴肝气郁结,气行不畅,导致津液不能输布,而凝结成痰,痰气交阻,症见胸胁胀痛,嗳气呃逆,气机不利等症,使用化痰药的同时,需适当配合一些理气宽中药如陈皮,佛手、砂仁、蔻仁等,使气机通畅,气行痰消;如热毒内蕴或阴虚内热,煎熬津液成痰,痰火胶结,症见发热,咳嗽,痰多粘腻等症,在使用化痰软坚药时适当配合一些蒲公英,鱼腥草、黄芩。银花等清热解毒或知母、沙参、麦冬、地骨皮等养阴清热药一起应吊,使热退毒净,津夏痰消。

总之,在使用化痰软坚药时,必须认识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治疗时不能孤立地从一个症状乘诊断,而应将所有症状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分清痰的性质,部位。疾病的主次,或消其痰,或利其气,或泄其热,或两者兼顾,随症加减。

4.正虚与抉正培本法:正气虚损为肿瘤成因的主要因素,如《外科启玄》云:“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者,十痊一二。”又患癌瘤日久,耗气伤血、手术,放疗、化疗之后,气阴大伤,机体抗病能力减低,而致扩散与转移。因此,扶正培本是肿瘤防治的一大法则,它能调动机体内在的积极因素,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复力,从而战胜疾病。

在肿瘤的治疗中,扶正培本法主要包括益气养血、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温肾助阳等。

(1)益气养血法:适用于气血双亏的肿瘤患者。常用药物有党参,人参,黄芪、炙甘草,热地黄,当归、白芍、黄精、制首乌等。常用方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兼有血瘀者,可同时加入适当的活血化瘀药,不仅可增强补气生血之力,且能去瘀生新,改善血液循环,抑制结缔组织增生,阻止肿瘤的生长和发展。

(2)养阴生津法:已有播散与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患者,由于肿瘤消耗,营养摄入不足,放化疗损害,致津液亏损,引起体液内环境动态平衡的失常,肿瘤日趋恶化,转移更广泛。此时治疗当以养阴生津。常用药有沙参,天冬、麦冬。玄参,百合,石斛,玉竹,生地,龟版、鳖甲、天花粉、西洋参等。常用方有增液汤、地黄饮子。沙参麦冬汤、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但养阴之品易滋腻肠胃,故需辅以健脾理气药,如陈皮、佛手,广木香等,使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3)温肾助阳法:肾阳虚证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咣白,嘤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当用方剂有念匮肾气丸,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常用药有附子、桂枝,仙茅、巴戟天、补骨脂、杜仲、锁阳、狗脊等。

(4)滋阴补肾法:肾阴为诸阴之本,特别是与心、肝、肺的关系较为密切。癌症患者心、肺、肝的阴虚延久不复,会损及肾阴,肾阴亏损,诸脏失去滋养,病变更趋恶化。因此,滋阴补肾法对中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肺肾阴虚、心肾阴虚、肝野阴虚等症象,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常用方有养明清肺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九等,常用药有生地、熟地,制首乌、龟版、鳖甲、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知母等,知报导,此类药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

癌,抑癌作用,有利于癌症患者脏腑功能,体液代谢的复常,提高机体的扒病能力,有助于癌性病理变化的稳定或好转。

5、气滞与理气解郁法:《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概括起来不外乎。气不和。与“气不通。。气不和包括气不足或气有余;气不通包括气滞与气逆。《灵枢·百病始生》说:“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凝蓄,蓄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儒门事亲》:“忧思郁怒,气机不和,日久聚而成积。说明了气滞是肿瘤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因此理气解郁法在肿瘤的治疗上十分重要。理气药既能治癌,又能改善由癌细胞影响机体造成的多种紊乱状态。

临床上常用的理气药有:橘皮、枳壳、香附、川栋子、大腹皮、八月扎、佛手、青皮、延胡索、广木香、路路通、九香虫、绿萼梅等。常用方剂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木香顺气丸,疏肝和胃丸等。气滞兼血瘀者,应配伍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裁术等活血化瘀药一起使用;气滞兼痰凝者,加半夏、胆南星、昆布、海藻、象贝母等化痰软坚药;气滞兼湿阻者,配苍木,白术、苡米,茯苓等健脾化湿药,理气药大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或运甲不当,会有化燥、伤阴、助火等弊病,但只要配伍运用得当,即可避免。

总之,对肿瘤病人采取上述办法辨证施治,可使肿瘤发展缓慢,带瘤生存较长时间,对一些已经手麻木或放化疗的病人,如能长期坚持服用中药,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残余的扁细胞超到接力性的抑刦,可明显地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生存率。防上播敞与转移的关键色于积极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及中匳中药治疗等,并根据扩散不同肿瘤的转移规律,定期复查有关项目以早期诊治。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 干预 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 研究所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 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 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 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

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临床规律

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临床规律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指恶性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侵犯列邻近正常组织,并进而转移到远处部位,并在他处形成继发瘤的过程。它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具有许多特性,如自主性、可移植性、浸润和转移性,以及去分化或异常分化等。它的最关键特征就是浸润和转移性。临床上常见某一部位的恶性肿瘤在手术切除或放、化疗后,其周围残存的瘤细胞增殖到一定的程度则发生浸润及转移,继而形成转移灶。转移灶一旦出现,则意味着肿瘤已进入晚期,对常规治疗手段常不敏感,因此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掌握肿瘤的浸润及转移规律,对成都西部肿瘤研究所(扣扣:610581651)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肿瘤浸润 肿瘤浸润是肿瘤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在宿主多种因素调节下相互作用,从而异常地分布于组织间隙的现象,是肿瘤转移的前奏。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共同构成肿瘤的播散。 1.肿瘤浸润的过程和机理:肿瘤浸润是肿瘤细胞粘连、酶降解、移动、基质内增殖等一系列过程的表现。它与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周围间质的作用以及局部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1)肿瘤细胞的增生和运动:肿瘤细胞的不断增生是肿瘤浸润的前提。增生导致肿瘤组织内部压力增高,细胞趋向于向周围扩展,肿瘤细胞同时能够移动,并具有与细胞浆内微管系统有关的阿米巴运功。移动的潜力与癌基因的表达有关。 (2)肿瘤细胞的分离:其分离倾向与细胞结构的变化和粘附力的下降有密切关系。肿瘤细胞表面存在的多数微绒毛和足突能影响细胞的彼此接触。重要的生化成分即糖蛋白在细胞恶变过程中发生糖基化,尤其是唾液酸化,从而导致糖蛋白分子增大,糖链分支增加,减少了10nA的甘露糖特异结合位点,影响细胞间的识别、联系和粘附力。此外,肿瘤细胞表面负电荷高、与钙离子结合能力差、部分上皮性肿瘸的细胞桥粒体发育不全等,均促使细胞的彼此排斥和分离。 (3)肿瘤细胞产物及其他有关成分的作用:肿瘤细胞能产生多种分解酶,包括纤溶酶、组织蛋白酶B、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酶等,分解基跃和纤维。肿瘤细胞的一些代谢产物如多肽、乳酸等也可溶解小血管基底膜。已经证明肿瘤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明显活化胶原酶,进而影响基质,促使肿瘤生长和转移。 (4)间质对肿瘤浸润的作用:间质中除含有肿瘤细胞自身产物外,基质的各种成分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有一定的作用。层连蛋白与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细胞有亲和性,有介导肿瘤细胞与基底膜Ⅳ型胶原粘连的作用,同时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移动。 2.各类肿瘤浸润的特点:良、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发生浸润,但以恶性肿瘤为多。此类良性肿瘤常见的有血管瘤、肌间脂肪瘤,粘液瘤等,显微镜下可见包膜不全,境界不清。此外,还有一些瘤样病变如结节性筋膜炎、增殖性肌炎等也可显示浸润现象。但这些肿瘤的本质是

肿瘤侵袭及转移

肿瘤侵袭及转移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方伟岗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扩大,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是临床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 一. 转移的基本概念: 肿瘤转移 (tumor metastasis) 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生长部位, 通过各种途径的转运, 在机体内远离原发部位的器官 / 组织继续增殖生长, 形成同样性质肿瘤 (转移瘤) 的过程. 在原发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原发瘤(primary tumor),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肿瘤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转移,如皮肤的基底细胞癌、脑的恶性胶质细胞瘤。 肿瘤演进 (progression) 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从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所必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至少包括: 失控性生长, 血管化, 抗药性, 浸润, 转移等. 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演进的最后阶段. 二. 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连续过程, 其中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原发部位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 穿越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壁进入管腔, 与血小板聚集或形成小瘤栓, 随血液 / 淋巴液运输到达靶器官毛细血管床, 与该部位的血管 / 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粘附, 穿越管壁和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 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瘤(图1). 肿瘤细胞的浸润 (invasion)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但尚未进入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的阶段,和转移是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浸润是转移的前提, 但不一定发生转移; 而转移必定包括浸润过程. 三. 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 1.淋巴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少数肉瘤如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可发生淋

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发育生物学综述 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姓名: 学号: 专业:

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摘要: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导致肿瘤治疗失败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一过程与肿瘤细胞间黏附功能的降低密切相关,由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是细胞间粘附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E-钙粘蛋白;复合体;肿瘤;侵袭转移 前言 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个步骤的癌细胞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其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肿瘤细胞黏附特性的改变。此过程主要通过一些相关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的异常表达或缺失,引起肿瘤脱离原发灶,并发生过转移1;②肿瘤微环境的调整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水解。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内环境,包括纤维、基质、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基质主要是各种胶原成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微环境不仅促进肿瘤增殖侵袭生存和耐药,而且还促进肿瘤转移2。另外,肿瘤细胞降解基质蛋白质是局部侵袭和转移的必需步骤,同时降解的蛋白质对肿瘤细胞的增长生殖有促进作用;③肿瘤细胞的迁移和运动。肿瘤细胞还存在一种不依赖蛋白水解的单个细胞水平的变形运动3。 E-钙粘蛋白是一类介导同源细胞间粘附的钙离子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它是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第一个表达的钙粘蛋白,影响胚胎发育中细胞的分化,参与组织器官的形成。E-钙粘蛋白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上皮细胞,对于维持上皮细胞形态和组织完整性发挥重要作用,也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影响原发肿瘤的早期生长和诱发肿瘤的增殖生长4。当其表达下调或功能障碍时,将使同种细胞失去粘附,对于上皮源性肿瘤而言,则意味着肿瘤具备侵袭生长的特点,并易从原发病灶脱落分离,向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5。 1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概述

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与 肿瘤的侵袭转移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发育生物学综述 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姓名: 学号: 专业: 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摘要: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导致肿瘤治疗失败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一过程与肿瘤细胞间黏附功能的降低密切相关,由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是细胞间粘附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E-钙粘蛋白;复合体;肿瘤;侵袭转移 前言 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个步骤的癌细胞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其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肿瘤细胞黏附特性的改变。此过程主要通过一些相关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的异常表达或缺失,引起肿瘤脱离原发灶,并发生过转移1;②肿瘤微环境的调整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水解。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内环境,包括纤维、基质、组织液和淋巴液等,基质主要是各种胶原成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微环境不仅促进肿瘤增殖侵袭生存和耐药,而且还促进肿瘤转移2。另外,肿瘤细胞降解基质

蛋白质是局部侵袭和转移的必需步骤,同时降解的蛋白质对肿瘤细胞的增长生殖有促进作用;③肿瘤细胞的迁移和运动。肿瘤细胞还存在一种不依赖蛋白水解的单个细胞水平的变形运动3。 E-钙粘蛋白是一类介导同源细胞间粘附的钙离子依赖性跨膜糖蛋白。它是哺乳动物发育过程中第一个表达的钙粘蛋白,影响胚胎发育中细胞的分化,参与组织器官的形成。E-钙粘蛋白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上皮细胞,对于维持上皮细胞形态和组织完整性发挥重要作用,也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影响原发肿瘤的早期生长和诱发肿瘤的增殖生长4。当其表达下调或功能障碍时,将使同种细胞失去粘附,对于上皮源性肿瘤而言,则意味着肿瘤具备侵袭生长的特点,并易从原发病灶脱落分离,向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5。 1E-钙粘蛋白及其复合体概述 1.1E-钙粘蛋白结构及生物学特征 人类的E-钙粘蛋白编码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q22.1附近,cDNA全长4.8kb,由16个外显子及15个内含子组成。E-钙粘蛋白由723—74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80~124ku,分子中存在一个疏水基团,位于跨膜区,氨基末端位于细胞膜外,是钙离子的结合位点,对Ca2+有高度敏感性,其氨基末端位于细胞浆内,与激动蛋白相连。胞内区通过α、β、γ连接蛋白与微丝、中间丝、肌动蛋白相连接,形成复合体,使E钙粘蛋白被锚定于细胞骨架上,与相邻细胞形成稳定连接(如附图所示)6。 1.2E-钙粘蛋白复合物相关蛋白 E-钙粘蛋白表达降低的肿瘤易发生侵袭和转移,但近来发现一些E-钙粘蛋白表达较强的肿瘤其转移性仍较强,研究证实原因是连环蛋白表达减少。连环蛋白是一组与E-钙粘蛋

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陈露 12级七临9班 12170918 指导老师:马长艳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了解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机制,寻找相应阻断途径对遏制恶性肿瘤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 众所周知,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1]。肿瘤的转移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侵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等。从上个世纪Stephen Paget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到现在,人类对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肿瘤的转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异质性 实验证实,肿瘤细胞的同一转移性克隆中可以分离出不同恶性潜能的亚克隆,而高转移性克隆出现遗传学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非转移性克隆,提示肿瘤转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联系[2]。临床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分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matal、H-ras、nm23、mts-1、WDNM、PGM21等,它们通过参与信号传导,诱导转移表型,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来诱导、促进、抑制肿瘤转移,如Varambally等[3]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转移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异位过表达和重建染色体等组成性抑制多种抑癌基因,并与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产生化疗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1 EMT概念

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陈露12级七临9班12170918 指导老师:马长艳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了解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机制,寻找相应阻断途径对遏制恶性肿瘤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 众所周知,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1]。肿瘤的转移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侵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等。从上个世纪Stephen Paget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到现在,人类对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肿瘤的转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异质性 实验证实,肿瘤细胞的同一转移性克隆中可以分离出不同恶性潜能的亚克隆,而高转移性克隆出现遗传学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非转移性克隆,提示肿瘤转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联系[2]。临床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分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matal、H-ras、nm23、mts-1、WDNM、PGM21等,它们通过参与信号传导,诱导转移表型,

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来诱导、促进、抑制肿瘤转移,如Varambally等[3]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转移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异位过表达和重建染色体等组成性抑制多种抑癌基因,并与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产生化疗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1 EMT概念 上皮间质转化( EMT) 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间质细胞的过程,它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为重要特征[4]。这种表型的转换允许肿瘤细胞摆脱细胞—细胞间连接而表现得更具侵袭性。 2.2 EMT的发生机制 EMT的发生是一个动态、多步骤的过程,包括细胞间黏附的丧失、肿瘤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以及细胞骨架的重构而导致细胞运动性增强和迁移的产生。EMT的发生涉及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和复杂的分子机制,目前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连接素、生长因子等有关。 2.2.1 钙连接素 钙连接素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主要参与细胞间的连接,分为E-cadherin,P-cadherin和N-cadherin3种,其中E-cadherin被视为EMT的主要调控者,其表达的下调是EMT发生的限速步骤,E-cadherin通过其细胞内外黏附功能,维持细胞间连接及上皮细胞的诸多功能。也有专家研究发现[5],N-cadherin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而且其作用可以和E-cadherin介导的细胞间黏附作用相

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

项目编号:2002CB513100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起止年月:2002年12月-2007年8月 项目首席科学家: 马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依托部门:教育部、卫生部 经费预算:3000万元

一、研究内容 恶性肿瘤正在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癌症病人300多万人,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约为130万人,每年有160万到200万新发的恶性肿瘤病例,并以3%的速度递增,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确切证据表明,9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是恶性肿瘤的顽固性和难治性的根本原因。就目前人类对肿瘤的认识水平和常规治疗手段尚无法从根本上清除恶性肿瘤,因此,阐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的关键机制,建立相应的阻断途径,尤其是在临床上去除原发肿瘤后到转移复发前的有限时限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阻断遏制手段尤为重要,也是根治肿瘤的希望所在。 既往肿瘤项目研究多侧重于肿瘤的发病学和病因学,这些探索固然重要,但忽略了恶性肿瘤危害人体健康的具体表现。因此,通过研究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恶性行为,特别是侵袭和转移的基本生物特征,建立有效的阻遏手段或许更有实用价值。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是:依据国家控制重大疾病对人类危害的基本国策,选择研究恶性肿瘤恶性表型的生物学特征,探索恶性肿瘤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的分子机理,着重确定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调节靶点,从相关基因、功能蛋白及活化因子等层次建立行之有效的分子阻遏手段,在遏制肿瘤危害性方面有所突破。本项目将注重研究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决定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键要素,并设计针对性阻断手段加以遏制。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如下:1.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恶性增殖的关系及机理研究 肿瘤侵袭性生长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破坏。通过研究细胞周期调控与恶性增殖的关系,重点探讨p53、BRCA1在细胞周期G2-M监测点、中心体复制和细胞生长接触性抑制失调的相互关系和分子机理,揭示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破坏后基因组稳定性降低和细胞恶性增值的内在规律。 2.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