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压缩机液氨制冷行业事故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液氨泄漏事故反思

液氨泄漏事故反思

液氨泄漏事故反思1日,上海市翁牌冷藏实业8·31重大事故原因被初步认定,系生产厂房内液氨管路系统管帽脱落,引起液氨泄漏,导致企业操作人员伤亡。

笔者看到这那么报道,不禁想起矿井安装报警装置。

假设这家企业,安装报警装置,肯定不会酿成这么大事故。

别的地方比拟,上海大都市发生这样的事故,真替他们感到脸红。

看来,平安不分城市大小,企业规模如何,关键是做好平安防治工作。

有人说,假设是那个管帽不脱落,不致于发生事故。

试问,管帽由谁来管,还不是企业里的操作人员,或许没把管帽当回事,结果却被管帽给耍了,夺去15条生命,伤了25人。

从这起事故,引应起哪些反思呢?笔者有这样几个看法:一是企业所有的设备都应该做到完好率百分之百。

管帽脱落,应该说,设备不到位,既没有发现问题,又没有及时更换。

往往出事了,人们开始重视了,我想他们肯定没拿管帽当回事。

二是平安检查不到位。

所说的`不到位,是指重点部位。

液氨管路系统,是企业平安重中之重。

管帽做好检查吗?有检查记录吗?这些都是不平安信号,发生事故在所难免。

三是平安监管不到位。

到底监管什么,绝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那样做是分不清重点与一般。

换句话说,就是管不到正地方。

甚至是因小失大。

四是平安检查走过场或流于形式。

这样做既劳民伤财,又放跑了平安隐患。

结果作业工人倒大霉了。

比方,怎样保证这家企业液氨不泄漏,这是重点之重点。

结果疏忽其管理,事故肯定找上门来。

总之,笔者看了这那么报道,感到平安管理不到位,势必酿成事故。

其实,这样的事故,不是不能防止,而是我们的平安管理人员失职,企业的领导没有落实以人为本方针。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然后站内搜索液氨泄漏事故反思。

二蜡厂液氨泄漏事件分析报告

二蜡厂液氨泄漏事件分析报告

二蜡厂液氨泄漏事件分析报告
一、漏氨经过
7月9日早晨8时50分,成型三班冷冻员滕人帅、任绍军在冷室除霜后,准备将4号氨压机正常开机。

开机过程中,1号氨泵出现低油位报警,低压控制柜上氨泵低油位报警灯亮。

于是二人为氨泵加注冷冻机油。

加油过程中闻到轻微的氨味,二人立即取来防毒面具查找原因,此时液氨泄露已经有加重的趋势。

二人经检查发现氨泵注油管管箍与管的连接处管壁发生破裂,氨从裂缝处露出,并冒出白烟。

二人立即通知了班长启动应急预案,并且穿戴好防护用具,在钳工协助下采取切断电源,关闭氨泵出入口阀门、排空阀门及加油阀门,并且用水冲洗地面及泄漏的氨等措施,早晨9时零5分,液氨泄漏的险情得到控制。

二、氨泄漏的原因分析
4号氨压机自投用以来,已经工作近30年。

由于设备腐蚀、老化、机械振动等原因,可造成加油管连接处应力过大或减薄,在加油过程中再受到压力作用,原本薄弱的部位造成开裂。

此时氨泵出入口阀门、排空阀门、加油阀门都处于开启工作状态,低压系统内部相互连通。

四号机氨泵内部采用双向机械密封结构,双向密封内部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内侧密封用于阻断液氨漏出,加油包内部的油通过注油管自注油口注入氨泵内部,起到冷却、密封作用。

氨泵机械密封与输送介质间有一条用于平衡压力的导管,正常工作状态
下,机械密封内部的压力高于氨泵输送介质液氨的压力,液氨不会流入机械密封内部。

当注油管破裂后,相当于破坏了双向密封内部的密封结构,造成密封内部压力降低,当封液压力低于输送液氨的压力时,液氨会经由原本用于平衡压力的导管流入密封内部,并且经过注油口自油管破裂处漏出。

二蜡厂
2014年7月14日。

美国一企业安全事故经典案例:制冷系统水击导致液氨泄漏

美国一企业安全事故经典案例:制冷系统水击导致液氨泄漏

美国一企业安全事故经典案例:制冷系统水击导致液氨泄漏化工707安全专栏(210期)居安咨询——行业领先的工艺安全服务提供商小七:2010年8月23日早上9:00左右,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米勒德冷藏服务公司(以下简称“米勒德公司”)正在对装有冷冻家禽肉的两艘国际船舶进行装载作业。

此前米勒德公司发生电力故障持续了7小时,在制冷系统重启过程中发生严重的水击事件,造成制冷管线系统发生灾难性失效,约14.6t的无水氨泄漏。

泄漏的大部分氨源于安装在制冷系统顶部的直径约300mm的低温吸入管线破损处,如图1所示。

大约同一时间,水击形成的高压还造成系统内部气流冷冻器的蒸发器盘管破裂,如图2所示。

空气监测设备探测到高浓度氨气启动报警,3名米勒德公司人员立即找到泄漏地点,试图关闭向气流冷冻器输送氨的手阀来控制泄漏。

下午1:20左右泄漏得到控制,此时距离泄漏发生时已4小时。

蒸发器盘管失效泄漏的氨造成约3629t的冷冻家禽肉和包装材料受到污染。

泄漏形成的无水氨蒸气云随风向南扩散穿过厂区旁边的西奥多工业运河,扩散到下风向400m处,如图3所示。

氨泄漏事故造成1名米勒德公司员工由于吸入氨气短时间失去意识,位于泄漏地点下风向的9名船舶机组人员和143名在“深水地平线”溢油事故清理场地作业的户外人员遭受不同程度的氨气暴露。

其中,32人需要住院治疗,4人情况严重,进入重症监护室。

图3:事故发生区域平面布置米勒德公司液氨制冷工艺米勒德公司液氨制冷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

液氨经蒸发器作用由液态转化成气态的过程中,冷库中的热量被带走,温度降低;然后低压氨气经压缩机加压成为高压蒸汽,在冷凝器中经换热重新凝结为液体。

制冷流程是一个循环的封闭系统,在制冷循环过程中不会生成也不会消耗氨。

图4:制冷工艺简化流程图除霜循环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

除霜开始时,关闭向蒸发器输送液氨的供给阀,同时允许蒸发器风机继续运转,直至盘管内残余的液态制冷剂完全蒸发。

然后,吸入截止阀关闭,将蒸发器盘管与系统的低温部分隔离,同时旁路管线上的热气阀打开,将来自压缩机的高温氨气通入蒸发器盘管。

氨制冷企业十大安全事故案例

氨制冷企业十大安全事故案例

第十:伊利食品有限公司液氨泄漏事故2007年6月9日10点37分,新疆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伊利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氨气管道突然发生爆裂,造成氨气泄露,一人死亡,23人中毒。

第九:大正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液氨泄漏事故2012年7月10日14时34分许,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金峰开发区北斗工业园金星路大正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冷冻车间因液氨管道破裂导致液氨泄露,造成1人死亡,2人受伤的事故。

第八:康达肉类食品加工厂液氨泄漏事故2007年11月25日下午,四川内江中区乐贤镇康达肉类食品加工厂在工厂液氨储存设备与槽罐车转存液氨过程中,传输管突然破裂,造成氨气泄露。

在事故现场的3名男子被救出,其中2人当场死亡,1人被转至医院紧急抢救;附近一居民同时在氨气泄露事故中中毒。

第七:瑞麟食品有限公司液氨泄漏事故2003年3月6日13时,四川省德阳市天元开发区瑞麟食品有限公司制冷车间发生氨气大泄漏,事发当时4名技术人员正在车间检修,4名技术人员被困,其中两名技术人员死亡。

事故直接原因:阀门因年久失修,腐蚀老化,被氨气冲开。

第六:保定市大洋冷饮厂液氨泄漏事故2003年7月11日22时30分, 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大洋冷饮厂因制冷管道与阀门联接处爆裂发生液氨泄露事故,当场死亡 3 人,受伤 1 人。

第五:万全县佳绿农产品公司液氨泄漏事故2011年8月28日22时15分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佳绿农产品公司液氨制冷管道发生爆裂,致使液氨泄漏,造成4人死亡,4人受伤。

第四:眉山市“4.21”液氨泄漏事故2013年4月21日20时05分,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凤陵乡金凤食品厂生猪屠宰场冻库液氨管道封头脱落发生液氨泄漏,事故已造成4人死亡,22人急性氨中毒。

第三:山东省乳山合和食品有限公司氨泄漏事故2013年11月28日17时13分,山东省乳山合和食品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造成13人中毒,其中7人经抢救无效死亡,1人危重,3人伤势较重,2人轻伤。

莱西市“”青岛万福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液氨泄露事故调查报告

莱西市“”青岛万福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液氨泄露事故调查报告

2014年8月10日18时30分许,青岛万福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发生一起氨压缩制冷机房液氨泄漏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0余万元。

事故发生后,莱西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公安局、市安监局、水集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莱西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立即赶赴现场组织事故救援,市公安局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了控制。

市政府领导就事故调查、善后处理、伤员抢救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立即成立了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安监局徐局长、市政府办副主任任副组长,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总工会、水集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派出人员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并邀请市人民检察院人员参加了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调查组经现场勘查、调查取证、技术检测和综合分析,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和防范整改措施。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事故发生相关概况(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青岛万福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莱西市上海西路5号,占地面积50亩,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主要生产禽类、偶蹄类熟制品。

公司现有员工96人,法定代表人史某,未按规定参加安全培训并取得培训资格证,总经理孙某,已按规定参加安全培训。

公司设置了安全管理员1名,按规定参加了安全培训并取得培训资格证。

公司虽然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没有落实,公司未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公司未按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二)氨压缩制冷机房布局概况氨压缩制冷机房位于公司西侧,呈南北向,配备4名操作工。

机房内共有三台螺杆氨压缩机型号为LG20CBA、KA125C-1、LG20CBA,一台高压贮液桶型号为ZA-5,一台虹吸罐型号为U2A-2,一台集油器型号为JY-500K,由于特种设备管理档案缺失,机房内三台低压循环桶型号不详,一台排液桶型号不详。

液氨制冷原理及此次吉林事故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液氨制冷原理及此次吉林事故分析Microsoft Word 文档

【科普】液氨制冷原理及此次吉林事故分析(2013-06-05 17:20:52)一、液氨制冷的原理此次出事的禽业公司,通俗的理解是一个“养鸡场”(好吧,这只是个比喻……),养鸡场怎么会用到液氨呢?相信很多人一开始对此并不理解。

更有网友质疑说,食品行业使用有毒物质氨,是不是又一个“有毒食品行业潜规则”?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将液氨的用途简要介绍一下。

液氨主要用于制冷。

工业上制冷原理主要分为“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前者工艺比较成熟,成本较低,而后者在节能与安全性方面要强一些。

本例中应该是用前者。

压缩式制冷的原理和我们家用的空调、电冰箱的制冷原理基本是相同的。

本质而言,制冷过程其实就是将热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无视温度差(大多情况下是从低温到高温),这样,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必然要损失一部分功或热。

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建立一个制冷循环,通过一种物质作为热量的载体(制冷剂)在循环中流动而实现。

氨就是一种制冷剂;冰箱中的氟利昂也是一种制冷剂。

学过物化的同学应该会对“卡诺循环”有印象。

制冷循环就是一个“逆卡诺循环过程”。

在制冷循环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利用“节流膨胀效应”(也叫焦耳-汤姆逊效应)的原理:流动的流体压力突然降低,根据焦耳-汤姆逊效应,温度也会随之降低。

具体而言,这里是一个节流阀,作用是将流体的压力减小;而压力的增大过程则是通过压缩机来实现的,这里要外加功,能耗主要在这里。

这样在这个回路中,流体从压缩机出来之后、进入节流阀以前是高压状态,从节流阀出来、进入压缩机以前是低压状态;再加上一个蒸发器、一个冷凝器,分别负责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如下图(《化工热力学(通用版)》,第一版,马沛生等著)。

图一这是简图,工业上具体的过程要复杂一些,但基本原理差不多。

如下图(氨吸收制冷及压缩制冷工艺比较,朱延煜,广州化工,2010年38卷第7期220-221页)。

注:(1)透平;(2)表冷器;(3)冷凝液泵;(4)一段进口分离器;(5)二段进口分离器;(6)氨压缩机;(7)一段出口冷却器;(8)二段出口冷却器;(9)压缩机最终冷却器;(10)氨冷凝器;(11)液氨储罐;(12)闪蒸槽;(13)过冷器;(14)惰性气体冷却器;(15)液氨泵;(A)透平驱动蒸汽;(B)冷凝液;(C)氨气;(D)液氨;(E)放空气。

一起冷库液氨泄漏事故

一起冷库液氨泄漏事故

是 操 作规 程 不完 善 ,未能 按
章操 作进 行库 房 降温 。氨属 乙 类火
灾 危险物 质,并且 被 列入 国家安 监 总 局规 定的 首批重 点监 管 的危 险化 学 品 目录 。该 业 没有 根据 冷库 氯 制 冷系统 的运 行要 求 ,制定 完 整有 效 的操 作规 程 ,严 格 工艺 、设备 操
架空 敷设 的 氨 回气管对 接焊 缝发 生 开裂 ,导 致大 量液 氦从 焊缝 处 经过 保温 层逸 出 ,迅速 气化 为 氨气 ,并
向 四周弥 漫扩 散 ,造成 附近 3 0 0多 名村 民被迫 紧急疏散 。
现 场 人 员 发 现 液 氨 泄 漏 后 , 马 上 采 取 应 急 处 置 措 施 ,将 调 节 站 的
违规 。 二是 安 全意 识 不够 ,操 作 人 员
行的 保障 ; 严格 的 管理 制度 和完 善
的操 作规 程 ,是冷 库制 冷 系统顺 利 运 行的 前提 ; 急预案 的修 订和 演 练 ,是 减少 啦l J 改 损 失的有效途 径 。 企、 应 加强 安全 生 产 管理 ,严 格执 行操 作 规程 。一要 加 强冷库 氨

福建 省漳 州 市某 开 发 区有一 家
水 产品 、食 品加 工冷冻 公 司。该 公 司主要 工艺设 备 为贮 氨器 、中 间冷 却 器、低 压循 环 桶 、油 分 离器 、集 油 器等 常规制 冷 设备 ,以 及 4套 冷 冻生 产设备 。 其 中一套冷 冻设备 ( 发 生事故 的 I QF单 体 速 冻 机 )位 于 车 间 一层 ,处 于设 备调 试阶 段 。调
时 ,成 暂 停 降 温 ; 室温 降至
4℃
时 ,每 天降温 超 过 3 ℃ ,直 至 达 到设 计温度。渊阅 该公司 2 0 1 3年

液氨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液氨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液氨泄漏事故案例分析一、莘县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液氨泄漏事故2002年7月8日2时09分,聊城市莘县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发生液氨泄漏事故。

这起事故共泄漏液氨约20.1吨,造成死亡13人,重度中毒24人,直接经济损失约72.62万元。

1、事故经过2002年7月8日凌晨0点20分,一辆个体液氨罐车,在莘县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液氨库区灌装场地进行液氨灌装,到凌晨2点左右灌装基本结束时,液氨连接导管突然破裂,大量液氨泄漏。

驾驶员吩咐押运员立即关闭灌装区西侧约64m处的紧急切断阀,自己迅速赶到罐车尾部,对罐车的紧急切断装置采取关闭措施,一边与厂值班人员联系并电话报警。

2时9分,接到报警后,公安、消防等部门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赶到现场,组织事故抢险和群众疏散。

同时,企业值班领导组织职工对生产系统紧急停车。

4时40分,消防官兵将液氨罐车2个制动阀门和1个灌装截止阀关闭。

抢险搜救工作一直持续到6点30分。

参与抢险搜救的干部、群众和公安、消防干警500多名,车辆32部,共解救、疏散群众2000余人。

2、事故原因分析经省政府调查组调查初步分析,发生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1)液相连接导管破裂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初步查明,液相连接导管供货单位是河北省无生产许可证的一家镇办企业。

经公安部门侦察鉴定,液相连接导管破裂排除了人为破坏因素。

从发生事故前的记录看,液相连接导管的工作压力、温度及使用期限均未超出规定范围,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发生的破裂,这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2)液氨罐车上的紧急切断装置失灵是液氨泄漏扩大的主要原因事故发生后,距离氨库西侧约64m处的紧急切断阀很快被关闭,防止了液氨储槽中液氨的继续泄漏。

虽然驾驶员对罐车上的紧急切断阀采取了紧急切断措施,但由于该装置失灵,致使罐车上液氨倒流泄漏,导致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3)液氨罐区与周围居民区防护间距不符合规范要求,是导致事故伤亡扩大的重要原因根据《小型氨肥厂卫生防护标准》(GB11666-89)和当地气象条件,卫生防护距离要求为1000m,而实际最近距离不足25m,远远低于规范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压缩机液氨制冷行业事故案例分析
编辑:新乡市朱振尧高级工程师
2014.9.22
【案例1】:xxxxxx实业有限公司“8·31”重大氨泄漏事故2013 年8 月31 日,xxxxxxxx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氨泄漏事故,造成15
人死亡,7 人重伤,18 人轻伤。

事故经过:8 月31 日8 时左右,xxx公司员工陆续进入加工车间作业。

10
时40 分,约24 人在单冻机生产线区域作业,约10 时45 分,氨压缩机房操作工
在氨调节站进行热氨融霜作业,单冻机回气集管北端管帽脱落,导致氨泄漏,管
帽脱落后被冲出的水平距离约3.5m。

现场勘查及鉴定、分析情况:管帽与回气集管对接接头焊接处均未见坡口,
管帽开口端凹凸不平。

断口均为新鲜断痕,整周断口颜色一致,无塑性变形;断
口焊缝有明显气孔,从内向外有放射条纹。

经断口扫描电镜分析,断口呈河流状
解理断裂,符合脆性开裂的特征;未发现疲劳起裂和纤维断口起裂现象。

分析表
明断裂是瞬时发生的。

情况分析:1.热氨融霜作业时,应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要求,排除蒸发器
内的液氨。

当管道内留有一定量的液氨,热氨充入初期,留有的液氨发生急剧汽
29
化和相变引起液锤现象(液锤现象:有压管道中,液体流速发生急剧变化所引起
的压强大幅度波动的现象),应力集中于回气集管末端,管帽焊缝处的应力快速
升高。

2.管帽与回气集管焊接接头存在严重焊接缺陷,导致严重的应力集中,在
压力波动过大或者压力瞬间升高极易产生低应力脆断。

3.低碳钢在常温时具有较
高韧性和较强抵抗断裂的能力,但在低温时则表现出极低的韧性,受冲击极易产
生脆性开裂。

事发管帽焊缝处的断裂呈现完全脆性断裂,说明开裂时管道处于低
温状态。

低温脆性再与焊接缺陷处的应力集中相叠加,更易产生脆性断裂。

综上
分析,由于热氨融霜违规操作和管帽连接焊缝存在严重焊接缺陷,导致焊接接头
的低温低应力脆性断裂,致使回气集管管帽脱落,造成氨泄漏。

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1.直接原因:热氨融霜违规操作,致使存有严重焊接缺陷的单冻机回气集管
管帽脱落,造成氨泄漏。

2.间接原因:(1)翁牌公司:违规设计、违规施工、违规生产;无单冻机热
氨融霜操作规程,热氨融霜违规操作;氨调节站布局不合理,操作人员在热氨融
霜控制阀门时,无法同时对融霜的关键计量设备进行监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
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健全;未按有关法规和国家标准对重大危
险源进行辨识;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和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公司管理人员
及特种作业人员未取证上岗,未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擅自安
排临时用工,未对临时招用的工人进行安全三级教育,未告知作业场所存在的危
险因素。

(2)政府监管部门:宝山区政府、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区质量技监局、
区安全监管局、区规土局以及区公安消防支队履职不力。

【案例2】:xxxx食品有限公司“11·28”液氨泄露事故
2013 年11 月28 日17 时左右,xxxxxxx食品有限公司发生液
氨泄露事故,造成7 人死亡,6 人受伤。

液氨泄露部位及现象:单冻机回气集管端部封头(管帽)脱落。

事故发生地点:有单冻机的加工车间。

事故发生时段:热氨融霜操作时。

提示:单冻机热氨融霜操作应按本技术指导书第三章第9 节的技术要求和整
改措施对照检查,按本企业融霜操作规程(参照本技术指导书附录)进行,由具
有特种设备操作证的专业人员操作。

30
【案例3】:某食品加工厂,管路液氨泄露事故
液氨泄露部位:快速冻结装置(单冻机)回气集管管段。

事故发生地点:安装有单冻机的食品加工间。

事故发生时段:对单冻机进行水冲霜操作时。

事故经过:某食品加工厂,单冻机停止速冻加工后,即刻采用水冲霜方式对
单冻机进行冲霜。

为加快冲霜速度,操作人员违规关闭单冻机两侧氨制冷系统阀
门,致使两阀门间单冻机及相应制冷管道内压力升高,造成管道补焊部位开裂,
单冻机及相应管段液氨泄漏。

提示:单冻机水冲霜操作应按本技术指导书第三章第9 节的技术要求和整改
措施对照检查,按本企业融霜操作规程(参照本技术指导书附录)进行,由具有
特种设备操作证的专业人员操作。

【案例4】:某食品加工厂,氨气泄露事故
液氨泄露部位:冷凝器安全管段阀门。

事故发生地点:机房设备间。

事故发生时段:安全阀拆卸时。

事故经过:某食品加工厂,冷凝器安全阀到期,操作人员将安全阀拆下送检。

两名操作人员一起用扳手扳拧安全阀,由于冷凝器安全阀管道年久生锈,安全阀
下方的截止阀突然松动掉落在地上,管道内的氨气立刻喷射状地向外泄漏。

提示:应由具有特种设备操作证的专业人员操作。

检修维护阀门时,特别是
贮氨器、冷凝器、油氨分离器、低压循环桶等压力容器阀门,应事先检查阀门及
连接管段状态及老化情况等,制定维修及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做好防护措施。

【案例5】:某食品加工厂,阀门液氨泄露事故
液氨泄露部位:贮氨器阀门。

事故发生地点:机房设备间。

事故发生时段:检维修时。

事故经过:机房操作人员对氨制冷系统及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当检查贮氨器
阀门时,由于扳拧阀门不当,导致密封圈老化的阀门松动,氨气泄漏。

提示:应由具有特种设备操作证的专业人员操作。

检修维护阀门时,特别是
贮氨器、冷凝器、油氨分离器、低压循环桶等压力容器阀门,应事先检查阀门及
连接管段状态及老化情况等,制定维修及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做好防护措施。

31
【案例6】:某食品加工厂,管道氨气泄露事故
液氨泄露部位:氨气管道。

事故发生地点:制冷机房外氨气输送管道。

事故发生时段:正常生产阶段。

事故经过:某食品批发市场,货车司机操作不当,不慎撞毁氨气输送管道。

提示:应按本技术指导书“设于室外的贮氨器、冷凝器、油分离器等制冷设
备,应有防止非操作人员进入的围栏并设危险作业场所等安全标识”执行。

32
附录1:氨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附录1 氨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标识
英文名:ammonia 危险性类别:第2.3 类有毒气体
分子式:NH3 CAS 号:7664-41-7
分子量:17.03 国标编号:23003
理化
性质
外观与性

在大气中,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熔点-77.7℃相对密度(水=1)0.82(-79℃)
沸点-33.5℃相对密度(空气=1)0.6
蒸汽压506.62kPa(4.7℃)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
醇、乙醚
主要用途用作制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健康
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燃烧
爆炸
危险
特性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含氨量为15.7﹪~27.4﹪时,遇到电焊、气割、
气焊、电器线路短路等产生的明火、高热能,在密闭空间内
有爆炸、开裂的危险。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

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氨
泄漏
应急
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150 米,严格限制
出入,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
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储运
注意
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
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
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
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
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2061 UN№:1170 ;
运输注意事项:采用钢质气瓶包装。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
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
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
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运输
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