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暴力元素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元素

3 1 0 0 1 8 )
关键词 : 暴力元素; 电影 文学; 人物形象
米歇尔 ・ 穆尔莱 特 曾说 : “ 暴力 是 电影 在美学 上 的一 个主 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 被动潜伏的还是主动积极的 , 每一次 具有创 意的行动的核心和本质都充满 了暴力 , 即便它在遭 到否 定的时刻。电影就是 一 门和暴力 紧密相连 的艺术 。 ” _ l 暴 力元 素从电影开始的初期就 已经存在 了, 例 如《 火车大劫案》 ( 1 9 0 3 ) 的追逐 打斗 的动作 , 《 党同伐异》 ( 1 9 1 6 ) 战争和斩首 的场景 。暴 力元素的概念 比较广泛 , 包括打斗 、 杀戮 、 血腥 、 武器 、 伤害等等 , 而此刻要探讨的是电影 中的暴力元素对 电影的作用 。 1 暴力元素的分类 暴力元 素基本存在于每一部 电影中 , 犯罪 片、 战争片这类 自 然是不必多说 , 对于爱情 片、 喜剧 片这种 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影 片也是存在暴力 元素 的。《 二次 曝光》 中范 冰冰臆 想 出来 的杀 人场景 ; 《 家族荣誉 4: 家 门的受难 》 中主人公 与银行 劫匪 单独 P K的 场 景 。 暴力元 素可 以分为两类 , 一种是单独的场景 , 对推动剧情发 展没有 帮助 的; 另一种是暴力动作推动着情节 的发展 , 与全片 的 主题思想息息相关。爱情 片、 喜剧片之类 的电影 中的暴 力元素 般都是属于第一种 , 而犯罪 片、 战争片 、 恐 怖片 中的暴 力元素 自然就是属于第二种。 暴力元 素还可 以分为这两类 : 热暴力和冷暴 力。热暴 力就 是最平 常的打斗 , 战争片 中运 用很 多。而冷 暴力则指 由环境渲 染出来 的, 人们不得不接收到压抑的气氛 , 这种暴力在恐怖片 中 运用比较多 。没有一种 实实在在存在 的物象 , 是一种抽 象的存 在。给人压迫 、 让人无处可逃 。 2 暴 力 元 素对 电影 的 作 用 暴力作为一种 电影当 中必不可少 的元素 , 有着其 不可或缺 的价值 。暴力这种行为在社会上是不被认 同的 , 不论是 打架斗 殴还是 杀人抢劫甚至是贩卖禁 品, 但 是这些在 电影 当中是可 以 被合理化 , 被观众所认同的。 2 . 1 塑造 鲜 明 的人 物 形 象 在香港电影历史长河中, 有过一段属于古惑仔 的辉煌时代。 《 古惑仔》 系列电影一共出了 6部 , 而与之相关的也有好几部 , 不 得不说这是黑 帮电影 的传 奇。《 古惑仔》 电影不仅 反映 了正面 渲染了黑帮 中间的义气 , 而且 塑造 了一帮正面 的混子形象 。相 信每一个看过《 古惑仔》 的人心 中都 会有一个 陈浩南 , 他不仅是 青少年崇拜 的对象 , 更是成 为了青 少年学习 的对 象。黑帮作为 个现实社会 中 的反 面群体 , 却在 电影 当中成 功 的反客 为主。 《 古惑仔》 很好的塑造 了陈浩南 的形象 。在黑吃黑 、 以暴制暴 的 世界当中, 也是有黑 白之分的 , 而陈浩南作为主角 自然代表 了正 义 的那一方 。当一切的暴力在相应 的环境下 得到 了认 同, 主角 的行为也就成为 了合乎情理 的事情 了。这 帮人敢爱敢恨 、 不计 后果 、 为 了兄弟 义气可 以两肋 插刀 , 这种形象 早 已深入人 心 , 也 使得 以后的黑帮片纷纷效仿 。 2 . 2 推 动剧 情 的发 展 动作是推动情节发展 的必要元 素 , 而暴力正是 动作当 中最 主要最常见的实用方法。现如今出现 了许多以暴力为主导 的电 影, 《 终极斗士》 系列就可 以说是 其中的代表 。《 终极 斗士 3 : 赎
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内容分析

2014年第12期者带入到一种猜不透的哀伤和悲痛中。
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作者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
这种开头干脆有力,也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2、情节——语境中的主要事件和背景主要事件这一范畴的内容紧接于“导语”之后,它负责安排促成这篇报道的新闻事件的一切信息。
这里的情节相当于新闻评论的论据和论证,标题和导语部分提出的核心话题在这里得以延展,同时涉及与核心话题相关的附属、分支话题。
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就是新闻背景。
同样以2005年1月1日“望海楼”栏目发表的新闻评论《让我们共同面对》为例,在开头结束后进入的第二段,“2004年12月26日,当人们互赠新年礼物、互致祝福之时,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强烈地震引发了百年罕见的海啸。
顷刻间,印度洋的巨浪吞噬了12.5万多人的生命。
……同时,还将视灾情发展再采取进一步援助行动。
”这一段文字中,主要事件和背景相互穿插,共同构成了梵·迪克新闻图示结构中的情节范畴。
3、口头反应口头反应是后果范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新闻图示范畴。
大多数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之后通常会邀请重要的参与人或显要的政治人物发表评论。
作出这样安排的基本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这让记者有机会阐述客观的、但却不一定是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观点就是这样表达的。
③同样以2005年1月1日“望海楼”栏目发表的新闻评论《让我们共同面对》为例,在文章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言:‘面对巨大的全球性灾难,我们必须要做出史无前例的反应。
’”该篇评论作者用说话者主体的身份、名字以及他所说的话进行了暗示,属于口头反应的范畴。
综合国际新闻评论的范畴,将国际新闻评论纳入到梵·迪克的假设性新闻图式中,如图所示。
这是一种基于梵·迪克新闻图式结构基础之上又不完全照搬这一图式的层级展示图式结构。
比较适合于时效性强、事件情节单一的新闻所发表的评论,而对于非事件的新闻事件则不是它的强项。
《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美学和文化交织

《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美学和文化交织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背景设定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南部,叙述了一位黑人奴隶姜戈(Django)为了解救他的妻子布鲁姆希尔德(Broomhilda)而与德国猎人金约翰·施耐德(Dr.King Schultz)联手的故事。
导演塔伦蒂诺通过电影中极具张力的暴力场景,展示了当时奴隶制度下黑人所经历的残酷现实,同时又运用黑色幽默和电影致敬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充盈了奇特的魅力。
在电影中,暴力场面的表现方式极尽赤裸和直接。
塔伦蒂诺屡屡使用缓慢的镜头,详尽展示暴力行为带来的痛苦和血腥。
例如,开场的鞭笞场景中,姜戈被残忍地鞭打,不仅令观众对奴隶制度的不公义感到愤慨,同时也体验到了被虐待者的痛苦。
另外,电影中的枪战场景也被塔伦蒂诺放大到极致。
每个枪声、每个子弹的爆裂都带来强烈的震撼和紧张感。
这种极端的暴力表现不仅令观众充盈了紧张感,还使得剧情更具戏剧性。
然而,塔伦蒂诺也通过对暴力的美化和夸张,将其表现为一种艺术审美,从而形成了所谓的“暴力美学”。
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并不仅仅是为了刺激观众的神经,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例如,剧中最经典的一幕即是姜戈乘坐马车时,背景为被火销毁的庄园,他手持大炮横扫敌人,火光四溅。
整个场景颜色鲜亮、构图完美,既呈现了暴力的威力,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这种将暴力转化为艺术的手法,使得观众对电影中的暴力行为产生了特殊的认同感。
与此同时,塔伦蒂诺还运用了大量的文化交织手法,使得电影更具深度和奇特性。
起首,电影中融入了西部片的元素。
包括野蛮的情节、无情的杀戮、宽松的道德观念等,都是典型的西部片特色。
其次,塔伦蒂诺将黑人奴隶的凄惨遭遇融入到了电影故事中。
通过这种手法,他不仅向观众揭示了黑人在奴隶制度下所遭受的不公和不幸,也让观众对奴隶制度这一阴郁历史有所反思。
此外,电影还融入了德国文化的元素。
金约翰·施耐德这个德国猎人的设定,不仅给电影增添了鲜亮的角色刻画,还向德国电影传统致敬。
昆丁的暴力美学:以《无耻混蛋》为例

昆丁的暴力美学:以《无耻混蛋》为例昆丁·塔伦蒂诺是当代电影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他被称作是“暴力美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电影风格鲜明,特点突出,以暴力场面和黑色幽默为主要元素,以非线性叙事、对白、音乐等手法为特色,影响了无数观众和后来的电影制作人。
其中,他的作品《无耻混蛋》的暴力美学表现尤为突出。
本文就以《无耻混蛋》为例,分析昆丁的暴力美学特点。
首先,昆丁的暴力场面常常采用血腥而残忍的描绘手法。
《无耻混蛋》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一个装修的房子里,两个赃车贼正准备分赃,此时一群男子突然闯了进来,他们原本只是想抢劫,但在一番恶斗后,整个场面变得十分血腥和残忍,这些男子砍了两个贼的手,将他们挂起来,再用刀逐渐切割,场面极为惨烈。
在这个场景中,昆丁通过极为直白的画面展现出暴力作用,让观众感受到了痛苦和压迫感。
同时,他还刻画了罪犯的狰狞和残忍的一面,让观众看到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其次,昆丁的暴力场面往往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
比如,在上述场景中,在男子们惨烈对打的同时,配乐播放的是《Stuck in the Middle with You》(被困在你的左右)这首轻快的歌曲,呈现出一种戏谑和反差的感觉。
这种黑色幽默的成分,不仅有助于描绘出暴力场面的血腥和残忍,同时也缓解了观众由于暴力场面带来的紧张和不安。
最后,昆丁的暴力美学凸显出了他对电影的自我风格的追求。
在《无耻混蛋》中,昆丁独特的叙事方式就充分彰显出他对电影的自我认知和追求。
剪辑上有意思地打破戏剧性的顺序。
观众无法像看故事一样按照剧情线托不一的展开来认识电影人物,剧情是分章分别介绍,关键时刻用不严密的叙述方式进行卡嗒的跳跃和双重、甚至三重的叙述,加强了电影内在的象征、隐喻的逐渐逆向展开,引导观看注意力,让观众对真相的逐渐逼近充满期待和紧张。
影片《暴雪将至》中的黑色元素分析

影片《暴雪将至》中的黑色元素分析
《暴雪将至》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黑色元素在其中既代表着战争的残酷和暴力,
同时也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和勇气。
首先,黑色元素在影片中代表着战争的残酷和暴力。
整部影片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
暴力的场面和描写。
从最初的铁血战斗到后来的陆战战场,无一例外都展现出了战争的残
酷和暴力。
在这些场景中,黑色元素是不可避免的,充满了影片的凝重气息和令人窒息的
感觉。
其次,黑色元素也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和勇气。
在战争中,黑色元素可以带来胜利和自由。
整个影片中,黑色元素在士兵们的服装和装备中都可以看到,不仅是为了保护自身,
更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国家和家人。
他们在面对战争时,不仅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和勇气,
同时也展现出了人性的温暖和情感的温情。
最后,黑色元素还代表了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特质。
在影片中,主人公和反
派都是强大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战场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展现出了自己的战斗技巧和领
导能力。
他们的衣服和装备中都有黑色元素的存在,代表着他们的坚定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永不放弃的战斗精神。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

电影“暴力美学”研究电影“暴力美学”研究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在过去几十年中,暴力元素逐渐渗透到了许多作品中。
这种以暴力为主题或以暴力为手段的表现形式,被称为“暴力美学”。
本文将探讨电影“暴力美学”的研究,了解其表现、影响力和争议,以期对这一主题提供全面的理解。
一、暴力美学的定义和表现形式1.1 定义“暴力美学”是指在电影作品中以暴力为重要表现形式的一种艺术手法。
它将暴力行为刻画得生动、直观,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影片本身的美感。
暴力美学在电影中既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快感,同时也能让观众对暴力行为产生思考。
1.2 表现形式暴力美学在电影中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刻画个体暴力:以个体暴力为核心,通过各种暴力场景来展现个体的力量、作为和情感。
这种暴力美学被广泛运用在警匪片、动作片等类型的电影中。
(2)描绘社会暴力:通过展现社会层面的暴力行为来探讨社会问题,例如战争、暴乱、恐怖袭击等。
这种形式的电影往往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和社会关注。
(3)视觉暴力:通过电影摄影、剪辑等技术手段来展示暴力场景,使其表现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这种电影往往被赋予了艺术的美感,但也引发了观众对暴力美学的争议。
二、暴力美学的影响力和效果2.1 观众情感共鸣暴力美学往往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刻画暴力场景中的情感表达,观众能够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体验到其中的悲怆、愤怒、恐惧等情绪,这种情感共鸣成为观众对电影的一种精神享受。
2.2 探讨人性与社会问题有些电影通过暴力美学来探讨人性与社会问题。
它通过富有冲突的剧情和暴力场景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黑暗面,并引发观众对个体和社会的思考。
2.3 影响思想和价值观暴力美学所呈现的暴力行为和情节,对观众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会与电影中的暴力场景进行沟通和审视,以此来反思和思考自己对暴力的态度,并可能对社会问题产生关注与关心。
对电影《美国往事》的暴力内容分析

对电影《美国往事》的暴力内容分析【摘要】本文对电影《美国往事》中的暴力内容进行分析,以内容分析法对该片中的暴力内容的场景、形式、性质等做具体的分析,从叙事的角度分析该片中暴力内容对电影的主题刻画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美国往事》暴力内容内容分析电影《美国往事》于1984年2月上映,由意大利导演瑟吉欧·莱昂执导,是一部讲述黑帮题材的史诗电影。
瑟吉欧·莱昂以拍摄意大利西部片成名,但他执导的数部关于美国题材的影片在电影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镖客三部曲”和“美国三部曲”,其中的《美国往事》则是巅峰之作。
导演以独特的视角叙述了20世纪20至60年代,一群以Noodles和Max为首的街头混混成长为黑帮人物的故事。
二十年代的美国,以少年Noodles为首的一群小混混在纽约街头进行放火和抢劫等活动,他们结识了聪明狡黠的Max后开始从事走私活动。
不久,Noodles在与街霸Bugsy的斗殴中将其杀死,被关进监狱。
十二年后Noodles出狱,混混朋友们已经在Max的带领下,以开殡仪公司名义的掩护下开始了一系列抢劫、盗窃、敲诈活动。
随着他们犯罪活动的壮大,Max的野心愈发膨胀,计划抢劫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Noodles不忍好友走向毁灭,偷偷打电话报警,想逼迫Max收手。
警察与Noodles的朋友展开激烈枪战,Max等三位朋友全部被杀,Noodles也被人追杀,迫不得已之下他带着深深的悔恨和痛苦,离开纽约。
三十五年之后,暮年的Noodles重新回纽约,他发现当年Max 等三位友人的死存在疑点,而年少时的旧情人竟然已成为Max的情妇很多年,自己多年的漂泊和痛苦竟然是由Max策划的阴谋造成的。
这个故事以友谊、背叛、野心和爱情为主题,背景跨越了美国经济大萧条、禁酒令的解除等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达了导演自己对于美国历史、文化与精神的理解。
这部电影含有大量的诸如殴打、抢劫、枪击、强暴等暴力血腥的内容,但同时它又以穿插回忆片段的叙述方式展开剧情,细腻的手法体现细节,营造出一种东方式的缠绵以及浓郁的忧伤怀旧情怀,使整部电影充满着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如何看待电影中的色情和暴力

如何看待电影中的色情和暴力摘要:从电影发展之初到如今银幕上各种类型电影作品百花齐放,暴力与色情一直伴随着电影的百年发展。
色情与暴力是近些年来最有特色的大众文化形式,作为刺激观众的最主要奇观,向来极易被划为“垃圾”一列。
电影中色情与暴力无论是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存状况还是表达艺术家自发的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如何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对色情与暴力的表现程度做出合理的把握,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精神在电影中的体现,怎样合理的控制色情与暴力在电影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尺度,因此看待电影中色情与暴力元素就成为我们影视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引言即使是在童话故事中,也往往充满着色情与暴力,王子与公主之间的爱情开花结果之前,有一个充满着恐怖与抗争的过程,它强烈地吸引着孩子,对应的驱动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欲与权利欲。
电影作为一种有声像的艺术为解这个哑谜提供了最有表现力的手段,在它所提供的感官奇观中,最主要的即是“性”和“暴力”,也是电影审查中最敏感的问题,毫无疑问,暴力、色情与艺术电影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历来都难以厘清。
甚至“在根据‘海斯法典’实行电影审查制度的时期(1934年至1968年),对于美国观众而言,‘艺术电影’就意味着‘性电影’1”。
检查制度约束的并不仅仅是性,还有暴力,比如《德拉库拉》(1932)中,吸血鬼低头咬喉咙时,并没有血溅出。
但对暴力的检查比起色情而言,相对宽松,“面临性与暴力这个双重问题的审查官一般坚持这样的座右铭:凶杀聊胜躺下。
他们喜欢人们敌对,而不是做爱。
因为他们喜欢的那一种常常悲惨但被认为于社会的安定危险性小一些,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优越性。
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失去男人,从道德上被认为比在淫荡中失去女人要好一些。
人们不认为暴力也是一种淫荡,尽管有许多人认为太多的残酷会使观众也变得残酷,正如太多的赤裸裸的色情会使人堕落一样。
”2就中1柳宏宇、侯克明译.电影学关键词.电影艺术[J].2003(2).2亚瑟·莱尼格.美国电影审查史.参见〔美〕托马斯·阿特金斯编.西方电影中的性问题.[M]郝一匡,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66.国的现状而言,凶杀不仅仅是聊胜于躺下了,而是绝对胜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中的暴力元素
米歇尔·穆尔莱特曾说:“暴力是电影在美学上的一个主题。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被动潜伏的还是主动积极的,每一次具有创意的行动的核心和本质
都充满了暴力,即便它在遭到否定的时刻。
电影就是一门和暴力紧密相连的艺术。
”暴力元素从电影开始的初期就已经存在了,例如《火车大劫案》(1903)的追逐打斗的动作,《党同伐异》(1916)战争和斩首的场景。
暴力元素的概念比较广泛,
包括打斗、杀戮、血腥、武器、伤害等等,而此刻要探讨的是电影中的暴力元素对电影的作用。
1 暴力元素的分类
暴力元素基本存在于每一部电影中,犯罪片、战争片这类自然是不必多说,对于爱情片、喜剧片这种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影片也是存在暴力元素的。
《二次曝光》中范冰冰臆想出来的杀人场景;《家族荣誉4:家门的受难》中主人公与银行劫匪单独PK的场景。
暴力元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单独的场景,对推动剧情发展没有帮助的;另一种是暴力动作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与全片的主题思想息息相关。
爱情片、喜剧片之类的电影中的暴力元素一般都是属于第一种,而犯罪片、战争片、恐怖片中的暴力元素自然就是属于第二种。
暴力元素还可以分为这两类:热暴力和冷暴力。
热暴力就是最平常的打斗,战争片中运用很多。
而冷暴力则指由环境渲染出来的,人们不得不接收到压抑的气氛,这种暴力在恐怖片中运用比较多。
没有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象,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给人压迫、让人无处可逃。
2 暴力元素对电影的作用
暴力作为一种电影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暴力这种行为在社会上是不被认同的,不论是打架斗殴还是杀人抢劫甚至是贩卖禁品,但是这些在电影当中是可以被合理化,被观众所认同的。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香港电影历史长河中,有过一段属于古惑仔的辉煌时代。
《古惑仔》系列电影一共出了6部,而与之相关的也有好几部,不得不说这是黑帮电影的传奇。
《古惑仔》电影不仅反映了正面渲染了黑帮中间的义气,而且塑造了一帮正面的混子形象。
相信每一个看过《古惑仔》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陈浩南,他不仅是青少年崇拜的对象,更是成为了青少年学习的对象。
黑帮作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反
面群体,却在电影当中成功的反客为主。
《古惑仔》很好的塑造了陈浩南的形象。
在黑吃黑、以暴制暴的世界当中,也是有黑白之分的,而陈浩南作为主角自然代表了正义的那一方。
当一切的暴力在相应的环境下得到了认同,主角的行为也就成为了合乎情理的事情了。
这帮人敢爱敢恨、不计后果、为了兄弟义气可以两肋插刀,这种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也使得以后的黑帮片纷纷效仿。
推动剧情的发展
动作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必要元素,而暴力正是动作当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实用方法。
现如今出现了许多以暴力为主导的电影,《终极斗士》系列就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
《终极斗士3:赎罪》中间男主角为了离开监狱获得自由,带着一条没有膝盖的腿去参加监狱格斗大赛。
整部片子都是充斥着暴力以及血腥,却不让人有丝毫的反感。
主角博伊卡为了能参加比赛与塞科夫赛拳,这是本片的情节点一,正是因为博伊卡的胜利,推动的情节继续向前发展。
情节点二则是博伊卡被人毒打发现被老板抛弃,只能拼死与劳尔格斗,剧情进入高潮部分。
体现电影的思想
暴力的电影一般有两个主题思想,一是义气,二是自由。
带有暴力元素的电影主要有两种大的类型。
一种是黑帮片,体现的是义气。
显而易见,暴力充斥着整个黑帮电影。
从《古惑仔》到《艋舺》,中国黑帮电影无疑都走了这个老套的主题思想。
另一种是欧美电影里面常有的,代表自由。
主人公使用暴力,往往是为了自由而战。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主人公为了不被侵犯,使用暴力反抗狱友;《勇敢的心》中主人公为了得到自由,不被压迫,也奋力反抗;《新猛鬼街》里面主人公被猛鬼缠身,他们不得不反抗,为了存活下来,他们必须对猛鬼使用暴力;《生化危机》系列电影中,主人公为了解救更多的人,也必须对丧尸采用暴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许多的电影都是为了自由而战。
3 电影中的暴力元素的现实作用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压力很大,有许多情绪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
控制力比较强的人往往会选择合理的渠道发泄不满的情绪,例如打球、拳击、甚至是打游戏。
控制力弱的人一般不能很好的转移自己的情绪,不满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是要爆发出来的,往往这个时候就容易产生暴力。
越来越多的暴力事件,使得社会变得不安定。
而暴力电影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一部分暴力在现实生活的出现。
每当人们看与暴力有关的电影的时候,内心会得到满足。
电影在主人公的人物塑造上讲求的是小人物完成大任务或者是失败者获得成功,简而言之,就是逆袭。
如果主人公得到了认同,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观众在角色的身上找到了一丝自己的影子。
主人公的一切行为都带动着观众的情绪,这时主人公所遭受的、所经历的、以及所做的反应都代表着观众。
如果主人公做出合理的暴力行为,那
么观众的心理也将认可这种行为,进而使得心中的愤懑情绪得到舒展,现实生活中的犯罪率就能得到一定的降低。
当然,使观众的心理得到舒展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人们去花时间去看电影,而犯罪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
早在20XX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学家戈登·戴尔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斯特凡诺·德拉维尼亚,他们认为,“从短期来看,如果不放映暴力电影,暴力犯罪率就会上升,《沉默的羔羊》这类影片使得社会暂时安定。
”在过去的十年间,美国因为播放暴力影片,使得攻击事件每周下降了1000起。
暴力源于社会、源于生活,而暴力元素的电影又高于社会高于生活,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要带着欣赏艺术的角度去剖析电影。
电影中含有暴力元素,可以增加观众的观看率,增加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还有可能成为暴力美学的典范,继续发展暴力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