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老年人痴呆症的发展趋势和治疗方法

老年人痴呆症的发展趋势和治疗方法发展趋势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以认知和记忆能力逐渐减退为特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痴呆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健康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趋势,医学界和科学家们致力于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痴呆症的发展趋势及可行的治疗方法。
一、老年人痴呆症发展趋势1.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全球各国人口普遍迈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2%,而这部分老年人群体中患有老年人痴呆症的比例也在增长。
2. 前期筛查工作不完善由于老年人常常对自身记忆功能退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偏差,以及家庭成员未能及时察觉患者认知功能下降,老年人痴呆症往往在疾病初期被忽视。
导致大量患者错过了早期治疗和干预的机会。
3. 痴呆症多因素综合影响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来根治老年人痴呆症,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等方面。
许多人认为衰老是导致老年人失智的主要原因,但事实上,在其他因素综合作用下,衰老只是其中之一。
二、老年人痴呆症的治疗方法1. 早期干预与个性化治疗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可以有效抑制老年人痴呆症发展进程和减轻临床表现。
这其中包括认知行为训练、生活习惯调整、药物干预等多种手段。
对于不同阶段患者需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2. 药物治疗目前,虽然尚无特效药物来根治老年人痴呆症,但针对不同类型的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等,已有多种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以及减少神经元损伤等机制起作用。
3. 护理与康复辅助护理是老年人痴呆症治疗的重要环节。
提供安全、舒适和有序的生活环境可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同时,通过结合康复训练、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辅助手段,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该病,而该数字每年都在不断增长。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但已知β淀粉样蛋白聚集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但关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
一些药物,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改善症状。
植物性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也被认为可以对AD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脑刺激和康复训练也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
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未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是改善β淀粉样蛋白代谢,减少Tau蛋白的磷酸化,促进神经细胞生成,并恢复神经元的代谢稳态。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免疫治疗、抗β淀粉样蛋白治疗、抗Tau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近年来国际上也进行了不少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这些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不断涌现或许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希望。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早期诊断和预防。
因为目前许多治疗方案在疾病晚期使用效果显著较低,因此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比治疗同样重要。
目前主推的早期预防策略包括保持锻炼、保持社交活动、以及控制食物摄入等。
同时,痴呆症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也将促进AD的早期诊断。
综上所述,尽管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和预防方面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获取更好的治疗方式,但当前的研究对于该病的理解已经有所改进。
未来,相信人们会在各种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并对这一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论文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论文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发生在老年人。
AD的主要症状是记忆力丧失和认知功能下降。
本文综述了关于AD的研究进展,包括AD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因AD的病因至今还不完全清楚,但已知的是该疾病与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的积累有关。
β-淀粉样蛋白是一种多肽蛋白,它会在脑内聚集形成斑块,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脑萎缩。
此外,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也与AD的发生有关,这会导致tau蛋白脱离微管,并在神经元质膜内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
危险因素AD的危险因素包括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
一些基因突变会增加AD的发生风险,例如APOE基因ε4等。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重金属、杀虫剂等也与AD的发生有关。
此外,生活方式习惯也会影响AD的发生风险,如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抽烟等均会加速AD的发展。
诊断AD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因为越早诊断越有利于治疗和延缓病情进展。
目前,AD的诊断主要是通过症状和神经心理评估进行的。
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AD的诊断。
治疗目前AD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来缓解病情。
药物治疗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训练、心理治疗和艺术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缓解AD患者的丧失机能和情感紊乱等症状。
结论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和治疗方法都需要深入研究。
对于仍处于早期阶段的AD,现有的治疗方法能够缓解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
未来的治疗方法需要更加精准和个体化,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基因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
这将为AD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品质。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标签:阿尔茨海默病;病机;中西医治疗;综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衰老显著相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AD 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以近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常为首发最明显症状,其情绪不稳,思维缓慢,对周围人较冷淡。
到达重度时,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和失用及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阶段与年龄有着一定的联系,在65岁及以上的AD患者占人群中的54%,值得注意的是,在8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超过了50%[1]。
而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已经成为一种对人民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2]。
有调查显示,目前AD 已经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2010年全球由AD造成的经济支出为6040亿美元,远高于人们治疗癌症和心脏病的经济支出[3]。
1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11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普遍认为AD为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征,已有研究提示[4-8],AD 可能由以下病因引起:①年龄增长;②家族史;③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与社会交流少;④低教育水平;⑤脑血管疾病史、头部创伤史、糖尿病、冠心病、愤怒情志。
AD 通常起病隐匿,为进行性病程,逐渐加重,起病到死亡病程约6~10 年,但也有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持续约15 年以上。
患者的年龄和家族史为最大致病危险因素。
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研究认为可能在AD的发生和进程中起一定作用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活动/代谢低下、神经元应激和损伤、炎症以及遗传等几方面的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与治疗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与治疗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最常见的晚发性老年痴呆症之一,也是导致中老年人智力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为何发作至今仍不清楚,但许多因素,如遗传与环境因素可能涉及其中,各界学者已将不少研究成果奉献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和治疗方面,为寻求疾病的治愈及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一、病因研究1、基因水平许多研究表明,基因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中起着关键作用。
人们普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家族性是由一些致命的基因变异引起的。
与正常情况下不同,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家族病例中,已经确定了三个主要的与遗传相关的基因突变,分别是:致病基因amyloid β precursor protein (APP),presenilin 1 (PSEN1)和presenilin 2 (PSEN2)。
这三种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证明。
2、非遗传因素近年来,研究者还注意到一些可能孕育阿尔茨海默病的非遗传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心血管的健康和神经保护因素的失调等。
例如,许多研究表明,高胆固醇,缺乏充足的有氧锻炼和饮食的长期贫乏,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
此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社交活动、积极思考、适量锻炼等均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危险度二、治疗研究1、药物治疗目前常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有抗胆碱esterases类、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抑制剂、多数抗精神药物、胰岛素等。
抗胆碱esterases类药物可以阻止胆碱酯酶的活动,增加可用胆碱的浓度而缓解思维困难、记忆问题; NMDA受体抑制剂则可以作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神经元损伤、胶质炎症、神经冷却现象等,减慢病情进展。
2、非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常采用一种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技术。
老年痴呆症的研究报告

老年痴呆症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老年痴呆症的研究报告摘要: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不断增加。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痴呆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为老年痴呆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老年痴呆症是一类以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行为变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进行性脑功能衰退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深入研究老年痴呆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老年痴呆症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遗传因素是老年痴呆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突变的APP、PSEN1和PSEN2基因与早发性家族性老年痴呆症相关。
环境因素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也与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有关。
此外,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神经元炎症反应等也被认为是老年痴呆症发病的重要机制。
三、病理生理学变化老年痴呆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主要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丢失等。
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老年痴呆症的典型病理特征,形成淀粉样斑块,干扰神经元正常功能。
神经纤维缠结是由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引起,导致神经元骨架蛋白的异常聚集。
神经元丢失是老年痴呆症的重要病理特征,尤其是海马体和额叶皮质等脑区。
四、治疗方法目前,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代谢和改善脑血流等途径来减缓病情进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训练、物理锻炼和心理支持等,旨在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五、结论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
病理生理学变化主要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丢失等。
目前,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旨在减缓病情进展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痴呆症的药物研究

老年痴呆症的药物研究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药物研究成为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老年痴呆症的药物研究进行探讨。
一、药物治疗的现状目前,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治疗主要以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为主。
胆碱酯酶抑制剂包括多奈哌齐、利培酮等,通过增加乙酰胆碱的浓度,改善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缓解症状。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盐酸美金刚等,通过调节谷氨酸的信号传导,减少神经元的损伤。
然而,这些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对疾病的根本治疗作用有限。
二、药物研究的方向针对老年痴呆症的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剂:β淀粉样蛋白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清除β淀粉样蛋白的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有一些药物如抗体药物、β淀粉样蛋白分解酶等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2. 炎症调节剂:炎症在老年痴呆症的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调节炎症反应的药物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炎症因子抑制剂等被认为可能对老年痴呆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存活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神经营养因子的药物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一些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被认为可能有助于延缓老年痴呆症的进展。
三、药物研究的挑战老年痴呆症的药物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因素影响:老年痴呆症是一个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药物研究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 临床试验困难: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试验需要长期的随访和大样本的数据支持,而且患者的病情常常会有波动,这给临床试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及进展ppt课件

临床表现
(1) 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障碍为AD的最早表现,早期以近 期记忆力障碍为主,容易遗忘人名等抽象名词;
(2) 地点定向力和人物定向力障碍:表现为经常走失和不认 识过去非常熟悉的人;
(3) 精神行为异常:以失眠,躁动,谵望,被害妄想为主; (4) 可并发感染或其他疾病而死亡。
7
病理改变
AD的典型病理改变为广泛的神经元丢失导致脑组织 萎缩,新皮层和海马的神经元中神经纤维缠结 (Neurofibrous tackles,NFT),脑内有大量的β 淀粉样蛋白(β amyloid peptide,Aβ)的沉积形成老 年斑(Senior patch,SP)。
“C”―cognition(认知功能障碍)
33
临床表现 —记忆障碍(memory impairment)
早期以近期记忆下降为主,表现为刚发生 的事不能记忆,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不 能回忆,熟悉的人名记不起来,时常忘记 物品放置何处,忘记约会,常感: “记的不如忘的快”。
疾病后期远期记忆也受累及,日常生活受 到影响。
A
B
Wilson, Verhoeff and Houle University of Toronto
42
PET 扫描显示Aß在AD患者脑中的沉积
Sunday, January 12, 2003 Posted: 8:59 AM EST (1359 GMT)
AD Normal
Dr. Chester Mathis Dr. William Klunk
淀粉样蛋白生成和沉积
神经炎性斑块
神经原 纤维缠结
氧化作用
兴奋毒性
细胞死亡
胆碱能缺失 19
神经病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增平等 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 1期
·97·
合物之后产生的抗体能够识别 Aβ斑 ,使 Aβ沉淀分散 。在老 年痴呆病人中注射 Aβ42疫苗之后产生的抗体对发病结构具有 很高的选择性 。然而 ,因为有 6%的病人出现自身免疫性脑膜 炎 ,临床实验不得不终止 ,必须重新考虑 Aβ肽类疫苗的特异 性 ,因为小神经胶质非特异性激活之后如何使 Aβ聚集物减少 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19〕。 日本新开发出一种针对老年痴呆的 DNA 疫苗 ,这种疫苗 还处于动物试验阶段 ,有望减轻现有疫苗疗法的副作用 。新疫 苗的作用机制是 ,注入肌肉后 ,它所含有的 DNA 指导肌肉细胞 合成 β淀粉样蛋白 ,而机体免疫反应又会促使针对 β淀粉样蛋 白的抗体生成 。抗体进入大脑 ,攻击 β淀粉样蛋白 ,使之减少 , 起到治疗作用 。传统疫苗疗法一般是直接注射 β淀粉样蛋白 , 与此相比 ,新方法生成抗体所需更长时间 ,疗效相对缓和 ,但疗 效更为持久 〔20〕。
它由膜内淀粉样前体蛋白 ( amyloid p recursor p rotein, APP)的异 常水解和错误的折叠所致 。APP含有 770个氨基酸残基 ,有两 条水解途径 :第一条是先由 α2分泌酶在 687位点水解 ,再由 γ2 分泌酶在 711 /713 位 点 水解 , 该 途 径 不 会 产 生 淀 粉 样 肽 (β2 amyloid pep tide, Aβ) ;第二条是先由 β2分泌酶在 671位点水解 , 再由 γ2分 泌 酶 在 711 /713 位 点 水 解 , 该 途 径 产 生 Aβ40 和 Aβ42。其中 Aβ40是主要形式 ,而 Aβ42则是致病形式 ,能导致 APP沉淀 ,形成老年斑〔3〕。已有的证据充分表明 Aβ在老年痴 呆的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起始及枢纽作用 。
3 老年痴呆的研究前景
311 免 疫 治 疗 Schenk 等〔18〕在 带 有 人 APP 突 变 基 因 的
V717F转基因小鼠模型中 ,每月 1 次接种 Aβ42, 11 个月后发 现 ,能够阻止 Aβ斑和营养不良性神经炎的形成 ,在已经形成 Aβ斑的小鼠中 ,发现 Aβ斑部分消退 ,这为老年痴呆的免疫治 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验证明老年痴呆病人注射 Aβ42前体聚
21113 作用于胆碱受体的药物 通常 AChE抑制剂只适用于
轻中度的老年痴呆患者 ,因为其疗效依赖于胆碱能神经元的完 整程度 。随 着 病 情 的 发 展 能 释 放 ACh 的 神 经 元 越 来 越 少 , AChE抑制剂的疗效也逐渐降低 。而在整个过程当中 ,突触后 膜毒覃碱型受体 (M 受体 )数目变化不大 ,因此直接的 M 2受体 激动剂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近年来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 研究表明 ,M 2受体有 5种亚型 ,具有 M1激动作用或 M2、M4拮 抗作用的药物 ,目前似乎是作用于 M 2受体潜在的抗痴呆药物 中最有前途的化合物类型 〔10〕。 米拉美林和占诺美林是目前最常用的 M1 受体激动剂 ,对 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动作行为有明显的改善 。
21112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应用乙酰胆碱酯酶 ( acetylcho2
line esterase, AChE)抑制剂能阻止突触间隙内 ACh神经递质的 降解速度 ,从而相应提高 ACh递质的水平与作用时间 。AChE 抑制剂是唯一得到充分证实的能够改善老年痴呆病人症状的 药物 。在正常人的大脑中 ACh主要由 AChE来水解 ,但是随着 老年痴呆的发展 ,丁酰胆碱酯酶 ( butyrylcholinesterase, BuChE) 在大脑某些区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因此我们认为 如果同时抑制 AChE和 BuChE就一定能改善老年痴呆病人的 症状 。利凡斯的明 、多奈哌齐和加兰他敏是广泛应用于老年痴 呆的 AChE抑制剂 ,加兰他敏和多奈哌齐是 AChE选择性抑制 剂 ,而利凡斯的明能同时抑制 AChE和 BuChE。最近发现加兰 他敏具有 双 重 作 用 , 它 不 仅 能 抑 制 AChE, 同 时 还 可 能 作 为 N 2ACh受体的一个配基 ,能增加 ACh诱导的烟碱通路的开放 , 从而促进 N 2ACh的神经传递〔9〕。
111 微管相关蛋白 tau异常学说 tau蛋白具有合成和稳定神
经元细胞的作用 ,老年痴呆病人中 tau蛋白总量显著增加 ,且增 加的 tau蛋白以异常过度磷酸化形式为主 。研究表明 ,若 tau 蛋白被异常磷酸化则极易形成双螺旋纤维丝 ,进而形成神经纤 维缠结 ,导致老年痴呆〔2〕。
112 Aβ毒性学说 老年痴呆总的来说是一种淀粉样变性病 ,
113 基因突变学说 21 号染色体上 APP基因突变 , 14 号染
色体上的早老素 1基因和 1 号染色体上早老素 2 基因突变导 致了 50% ~80%的家族性老年痴呆 ,占所有老年痴呆病人的 3% ~5%。其他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的基因位点存在于 9, 10, 12 和 19 号染色体上〔3〕。另外 , 载脂蛋白酶 E ( apolipop rotein E, ApoE)等位基因是老年痴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遗传危害因子 , 等位基因 ε4增加或 ε2减少都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的危险〔4〕。
21111 ACh前体及促释放剂 胆碱和卵磷脂是合成 ACh的
前体 ,可增加 ACh的合成和释放 ,但临床实验结果并不理想 ,这 是因为老年痴呆病人中胆碱乙酰酶活性降低 。丙戊茶碱和乙 酰左旋肉毒碱是两种 ACh促生剂 ,二者均可使动物脑内 ACh 水平升高 。有报道脑室注射乙酰左旋肉毒碱 3 w可使新生鼠 脑中 ACh活性增强 、胆碱受体表达增多〔6〕;另有报道 ,口服乙 酰左旋肉毒碱 6个月可使老年大鼠脑中 ACh释放增多 ,而这是 通过改善受体功能引起的〔7〕。乙酰左旋肉毒碱现已广泛用于 老年痴呆的治疗 。
1 山东大学威海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作者简介 :肖增平 (19812) ,男 ,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生化药学的研究 。
2 老年痴呆的治疗现状
211 胆碱能药 有研究表明 ,老年痴呆与多种中枢神经递质
·96·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年 1月第 28卷
如乙酰胆碱 ( acetylcholine, ACh) 、52羟色胺 、多巴胺 、兴奋性氨 基酸等的 异 常 有 关 , 其 中 胆 碱 能 神 经 系 统 功 能 缺 陷 尤 为 突 出〔5〕。老年痴呆病人脑组织中胆碱能标志物降低 ,研究发现是 胆碱乙酰酶活性降低 , ACh合成减少 ,因此目前老年痴呆的治 疗中应用最多的是胆碱能药物 。
216 胰岛素 胰岛素不仅是降糖激素 ,而且是一种神经细胞
生长因子 ,是各种细胞的存活因子 ,糖尿病患者中老年痴呆的 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 ,临床上已有许多关于糖尿病患者 存在学习记忆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报道 。动物实验也证实 了这一点 ,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 ,空间辨别能力降低 ,具 有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16〕。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 ,吸入 胰岛素能 增 强 一 些 痴 呆 患 者 的 记 忆 力 , 但 这 只 适 用 于 那 些 ApoE4 基因没有出现变异的人群 〔17 〕。 此外 ,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 、替尼达普以及雌激素等 都开始用于老年痴呆的治疗 ,但其疗效及作用机制还不明确 。
65岁以上老人中明显痴呆者约占 2% ~5% ,而 85岁以上 的老人中几乎一半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痴呆〔1〕。因此抗痴呆 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引起世界各国医药界的高度重视 。近年 来随着对老年人神经生理 、生化 、药理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 , 相关药物的开发和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取得进展 。
1 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 老年痴呆是一种多病机异质性疾病 ,具有特征性神经病理 和神经化学改变 ,起病常在老年前期 ,但老年期的发病率更高 。 老年痴呆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确 ,可能有多因素参与 , 如遗传 、环境 、老龄 、代谢 、头部外伤史 、雌激素缺乏等 。目前较 为认可的有以下 3种发病机制 。
312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 神经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
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 ,它处于原始的未分化状态 ,通过对 称和未对称的分裂 ,最终分化为神经元 、星型胶质和少突胶质 。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动物体内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 ,并 形成有功能的突触 。因此 ,神经干细胞移植就成为防治老年痴 呆的一个选择方案 。和以往的治疗方法不同 ,神经干细胞移植 不是对抗神经病变的生理过程 ,而是通过潜在的自我修复功能 使受损的组织重新得以恢复 。实验表明 ,在移植了神经干细胞 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中 ,神经干细胞大量分泌神经营养 因子使神经元得 到 保 护 并 引 起 神 经 再 生 效 应 〔21〕, 这 一 结 果 为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
肖增平等 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 1期
·95·
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肖增平 吉爱国 1 (山东大学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2)
〔关键词 〕 老年痴呆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 〕 R749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29202( 2008) 0120095203
理量释放时 ,美金刚胺会减少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当谷氨 酸释放过少时 ,美金刚胺可以改善记忆过程所需谷氨酸的传 递 。美金刚胺比多奈哌齐疗效更好 ,且更有耐受性 ,说明美金 刚胺对中度和重型老年痴呆患者是一种很好的新药 ,同时美金 刚胺能和 AChE抑制剂同时使用〔12〕。
213 分泌酶抑制剂 老年பைடு நூலகம்呆显著的病理特征为在大脑某些
212 谷氨酸受体调控剂 在老年痴呆患者的大脑中 ,皮质皮
层的锥体细胞发生了神经纤维混乱和退化 。据报道 ,这些锥体 细胞以谷氨酸为兴奋递质 。这些神经元受损 ,功能丧失时会导 致老年痴呆 ;但若功能过强 ,则会产生兴奋性毒性 ,引起神经元 死亡 ,造成多种神经退化性疾病〔11〕。因此 ,调控退化的谷氨酸 神经元的突触活性有望治疗老年痴呆 。直接活化突触后受体 将有利于谷氨酸的传递 ,其部分激动剂具有这样的优点 ,即当 内源性谷氨酸低于正常水平时起激动剂作用 ,而当谷氨酸释放 过量时起拮抗剂作用 ,因此 ,部分激动剂会对兴奋毒性情况产 生神经保护作用 。已有报道的药物如美金刚胺 ,当谷氨酸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