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2x3

合集下载

腰痛病临床路径

腰痛病临床路径

腰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探讨一、腰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 编码为:BNS150ICD10编码为: M51.202腰椎间盘突出症);2、患者同意接受该方案治疗。

(二)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相关诊断依据拟订(见附件)。

中医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T001.1-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T001.1-94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 (TCD编码:BNS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

3.患者接受中医治疗。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①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②常发于青壮年。

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④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⑤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②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③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④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症状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基本恢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试行)》,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1)血瘀气滞证:有腰部外伤史,腰腿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

41.腰椎退行性病变临床路径

41.腰椎退行性病变临床路径

腰椎退行性病变临床路径一、腰椎退行性病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病变(ICD-10:M48.903)行保守治疗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腰痛,无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

2.体征:腰椎活动可受限,局部可有压痛、叩击痛,无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退变、小关节增生等表现,无明显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四)标准住院日为W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M48. 903腰椎退行性病变疾病编码。

2.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3) ESR、 CRP;(4)心电图、胸片或胸部CT;(5)腰椎正侧位片、MRIo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1)腰椎伸屈侧位片,腰椎CT;(2)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及治疗。

(1)非雷体类消炎止痛药。

(2)肌松药。

(3)营养神经药物。

(4)弱阿片类药物;(5)物理治疗、针灸治疗。

(6)腰围保护、腰背肌锻炼、改变生活方式的宣教。

(7)小关节封闭、局部封闭等。

(八)出院标准。

1.腰背痛明显好转。

2.或者患者综合治疗满1疗程。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 .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可能。

2.内科合并症: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脑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等,手术可能导致这些疾病加重而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腰痛临床路径总结报告

腰痛临床路径总结报告

腰痛中医临床路径总结报告(2015)我科于2015年开展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路径,在实施腰痛临床路径过程中,可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知晓度,对整个流程有系统认识,提高主动性,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使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明显提高,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现将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纳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TCD编码:BNS.150)和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的患者或不配合、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不进入本路径。

二、临床路径实施方法1、具体实施步骤:(1)筛选病例,纳入路径:根据腰痛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适的病例;(2)记录相关资料:病人纳入临床路径后,即建立临床路径表和住院病历,记录每天的检查、治疗、护理等措施及结果;同时填写临床路径登记本。

(3)及时总结,修正路径:路径实施完毕后,及时总结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变异,视情况修正路径内容。

三、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1、临床路径开展例数:收治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共529例,纳入临床路径432例,其中男198例(45.8%),女234例(54.2%);年龄14~92岁(平均年龄54.2岁);病程1小时-23年(平均住院日19.1天)。

2、纳入临床路径432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推拿使用率99%,针灸(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2%,特色疗法使用率80.2%,辨证施治率100%。

3、实施临床路径后,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流程,界定标准住院日,通过统筹安排,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进行提前排队,避免患者等待耽误时间,及时检查,合理用药,从而达到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治愈好转率的目的。

4、临床路径提高了患者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增进了医患关系:临床路径的应用使我们有效地协调、组织医疗护理工作,增进了医、护、患交流,确保了医疗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1]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1]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腰椎间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坏破裂症主要是指腰椎间盘,龙其腰椎3/4、腰4/5、腰5 1椎间盘的纤维破裂和平共处织组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股神经痛发生较少。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可以是椎间盘突出的原则,也可是以椎间盘突出的结果,属中医“痹证”、“腰腿痛”范畴。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腰痹病(ZY/T001.9-940西医诊断:椎间盘突出症(TCD-10编码:M51.20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从以下三方面作为诊断论据。

一、病史和症状(一)多系中年人,常有腰部外伤史。

且有弯腰拾物、身体旋转后出现腰痛史。

(二)病人初为腰痛,继则向患侧臀部、大腿、小腿、足跟部放射。

(三)弯腰、咳嗽,喷嚏等皆可引起放射痛,卧床休息可减轻。

(四)以上症状可因轻微扭伤或活动后复发。

二、体征(一)腰椎出现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二)腰部活动受限。

(三)压痛点常在骸核突出部位,如腰椎4/5或腰5/骶1间隙及其患侧椎旁,常向下肢放射,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亦有压痛。

(四)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常有麻木区,可伴有拇趾背伸肌力减弱。

(五)膝及跟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

(六)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阳性,压迫症状越重,抬起角度越小。

(七)小腿及足部肌肉轻度萎缩。

三、放射线检查平片排除其他骨病,有无腰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或不等宽、椎体上下缘增生等。

侧位观前窄后宽者更有诊断意义。

对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椎管内、硬膜外、椎间盘造影协助诊断。

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对病变部位和突出程度的判定较X线检查更为明确。

中医治疗一、病理分工期(一)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腰痛或伴下肢放射痛难忍,活动受限。

(二)临床缓解期疼痛明显好转,可忍受,但缠绵不绝,反复出现。

(三)恢复期腰痛及下肢入射痛症状基本消失,但仍隐隐作痛,遇劳或遇寒加重。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编码:BNS1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血瘀气滞证:寒湿痹阻证:湿热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病(编码:BNS150)和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的患者。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或其他腰椎畸形者(3)体面皮肤有严重损伤或皮肤病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4)体质较弱,孕妇等(5)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腰椎正侧位X线片、腰椎CT、(2)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4)心电图、(5)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等。

腰痛病临床路径

腰痛病临床路径

腰痛病临床路径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风寒湿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或腰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腰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腰椎CT 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1.手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针灸疗法3.牵引疗法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患者.一、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050)。

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

9—94).(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血瘀气滞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医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050)。

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 BNS050、ICD-10编码: M51。

202)。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2)合并严重发育性椎管狭窄或其它严重畸形者;(3)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4)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5)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腰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腰椎CT或腰椎MR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