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春节习俗
从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视客家传统文化

从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视客家传统文化从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视客家传统文化客家人和许多其他汉族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传统的节日,诸如新年(农历12月25日正月15日)、清明、端午(农历5月5日)、中秋(农历8月15日)等等,其中又以春节的庆祝最为隆重,而且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土色彩。
本文,笔者试图从对赣南地区某一客家聚居县的客家人春节习俗的描述中,来探讨客家的传统文化。
一、相关概念本文要谈到客家人,那么到底什么是客家人?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客家人?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本文由wWw.收集整理客家人是我国汉民族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许多学者从客家这个群属所特有的文化特质客家方言的角度来区分客家人和非客家人,他们用方言群(group of dialect,or dialectal group)来界定客家。
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归入自己的群属,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对方操有与自己相同的语言客家方言,同样,其他群属之所以把客家人从自己的群书中区分开来,最爱简单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在于客家人在语言上与其他的群属迥然不同。
本文,笔者将用方言群来界定客家人,而不用民系和族群等概念,首先,我认为方言群的概念更能反映客家人的本质特征;其次,我认为方言群这个概念与民系、族群相比,它强调的方言,更加客观和直观。
二、客家人春节习俗客家方言北片的闽西赣南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兴国和于都南部,上犹和崇义东部等地区,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
笔者的家乡正是客家摇篮地中独具代表意义的于都县。
春节,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的新年,它包括两大重要部分:过年和元宵节。
在笔者所在的赣南客家地区,据我所调查,冬至一到各家各户都开始蒸米酒,过年前半个月,家家户户都会开始晒制香肠和腊肉,打年糕和制作肉丸、鱼丸,同时会准备一些年后招待客人的食品,如煎米果、做烧卷子、亚果子、糖苏等各种特色客家美食,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
客家民俗——赣县云灯

客家文化伴我行
客家民俗——赣县云灯
《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从而有了一个名叫“赣县”的地方。
赣县区风景优美,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县”、“客家摇篮”。
赣县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
比如:云灯。
赣县云灯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历史。
主要分布在赣县田村、白鹭、南塘等东河片一带。
,与田村东河戏“凝秀班”有着紧密联系。
每年春节期间,大家都会敲锣打鼓,举着灯笼去拜年。
为了恭候新年,人们拿着写有“恭喜发财、四季平安”等字样的牌子,化妆成“八仙”的模样到各家拜年,深受村民的喜爱。
各姓祠堂每年春节都要邀请戏班唱大戏,按田村的风俗,戏班没有灯彩是不能进祠堂演戏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凝秀班”的老艺人们根据东河戏传统剧目《白蛇传》的“水漫金山”把一场水族舞中的“水旗”变“云牌”,由此“云灯”这一独特的灯彩艺术形式就正式形成。
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它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慢慢的走向了衰败。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精神需求更为迫切。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云灯”这一独特的灯彩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今不仅在农村有云灯表演队,凡是喜庆节日、开张庆典、大型节日活动等都有“云灯”表演队的出现,使这一民间灯彩得以发扬光大。
客家人春节年货习俗置办些啥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客家人春节年货习俗置办些啥整理年货是在过年前买的一些物品,一般用于(春节)期间的烹饪、款待客人以及拜年送礼。
采办年货是过春节必不行少的一道程序,在物质不富有的年月,下面是我整理的2023客家人春节习俗年货置办些啥,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2023客家人春节习俗年货置办些啥1、甜粄: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渗三成籼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细粉和上油糖,垫豆腐皮和芭蕉叶,用蒸笼蒸之,熟了就成深红色的甜粄。
2、发粄:也就是广府人称“松糕”。
3、煎粄:又叫煎丸、煎堆。
4、酥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样的芝麻豆类等。
5、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如台北街头常有用机器做的米香相像。
6、艾粄:用艾草做的,大年三十吃能够赶走疾病(部分地方习俗)。
正月十三吃饺子汤圆还是元宵正月十三人们会吃汤圆。
汤圆,别称“汤团”,是汉族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
同时,汤圆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憧憬和期盼。
(传奇),汤圆起源于宋朝。
当时的明州所兴起的一种新颖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吃起来香甜软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糯,回味无穷。
元宵是传统的美食,煮元宵的五个诀窍是轻轻捏、开水下、文火煮、点冷水、勤换汤。
汤圆象征合家团聚美满,吃汤圆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团团聚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
汤圆和元宵区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将其切成小块,蘸水后在糯米粉中反复滚圆至大小合适,汤圆的表面是干的。
汤圆馅料有荤有素,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团,像包饺子一样将馅包入再揉圆。
汤圆的口感比元宵松软舒适。
正月十三吃鸡蛋是什么意思鸡蛋是圆圆的,象征着团团聚圆,一家人团聚,正月十三吃蛋象征新的一年一家幸福美满,万事如意,事业兴盛,高就升迁。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你知道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吗?下面店铺精心整理了客家人的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客家人的春节习俗贴对联年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点岁火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
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敬祖先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
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
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
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拜年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
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
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洗柚叶澡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
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
这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会被窗外的鞭炮声和打扫声吵醒,因为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大扫除“送穷鬼”的习俗。
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卫生,大人、小孩齐上阵,好不热闹。
年初三“送穷鬼”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满厚厚的鞭炮纸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但这两天不能扫地,也不能倒垃圾。
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

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导读:本文是关于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简介,希望能帮助到您!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朋友你知道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吗?这是大家都愿意了解的内容,大家都知道客家人很热情好客,客家人的春节也有其不同之处,下面小编就为你整理介绍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的有关内容。
究竟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呢?首先是:正月初一凌晨,客家人开大门时要放鞭炮,现在多以正月初一零时,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霎时鞭炮齐鸣,响彻整个寂静的乡村。
这天起,大家相见都打拱互道:"拜年,拜年!"这天,儿孙们要给长辈拜年。
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洗澡,意为“守财”,不要把财气赶走了。
正月初二是转妹家、走亲戚拜年的日子。
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女婿要带着妻子小孩,提着礼物到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
正月初三是“穷鬼日”,初三送“穷鬼”,这天一大早,他们就把家里积存两天(大年初一、初二不能倒垃圾)的垃圾,往路边一倒,将装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3根香,放3只鞭炮道:"穷鬼去,富鬼归"。
这表示送掉了穷鬼,家里从此走向富裕。
这天开始也有很多卖“万事顺利”的人登门,一般都回给红包打发他们。
正月初四则是婆婆回娘家的日子,让婆媳二代回娘家的日子错开,才不会家中全无妇人,同时也表显出彼此的伦常观念。
正月初五“出年挂”,新年到此近尾声,转入正常生活生产了。
虽接着而来的还有“正月半”(即元宵节),放烟花、放孔明灯等精彩节目,而出年挂之后各行各业都放鞭炮“开张大吉”了。
以上是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的简单介绍,在欢度春节时,客家人还有许多禁忌:年初一不能扫地倒垃圾,以防把“财气”扫走;这一天不能到河中挑水;不能动针线;不能打孩子等。
尤其是入“年界”后至春节期间,不能说“死”、“病”等不祥的话语。
其实,关于春节的习俗很多,以上只举出了一部分,以供参考。
赣南家乡风俗作文

赣南家乡风俗作文
哎呀呀,说起我们赣南的家乡风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嘿嘿。
就说过年吧,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就进入了“入年界”,大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年货、打扫房屋。
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帮忙,嘿呀,可热闹了!
到了除夕,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烟花,别提有多开心了!大人们还会给我们发红包,这可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刻呢!
正月初一,我们要穿上新衣,去给长辈拜年,说一些吉祥话,还能拿到好多红包呢!哈哈。
还有打黄元米馃,这可是我们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历史悠久。
打黄元米馃的时候,好多青壮男子围着石臼轮番打,老人、妇女在外圈忙碌,我们小孩子就在一旁看热闹。
刚打出的黄元米馃,用手抓成团蘸点酱油或白糖,就可以吃了,味道好极了!
除了过年,我们还有其他的风俗,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等。
哎呀,说也说不完。
这些风俗都是我们赣南人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一直传承下去。
嘿呀!。
这些传承千年的赣南过年习俗,你家还保留着吗?

这些传承千年的赣南过年习俗,你家还保留着吗?在赣南,临近春节的时候,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
立冬后,每家每户都开始腊香肠、猪肝、猪肉、板鸭、鱼、蒸制糯米酒...农历十二月中旬起炸馃子、做糖爆、炒花生、瓜子、黄元米馃...十二月下旬,人们开置办年货,去商店购买过年所需的物品和食品。
南康县志记云:“十二月下旬,天天逢圩日,圩上人山人海、卖土产、置办年货”。
小年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
这天是赣南客家人过小年,就是送灶神。
在赣南客家人中,灶神也称为灶神娘娘,因为她能往返天庭与人间,能操纵人们的平安功禄,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就是客家的女神。
在小年这天,赣南客家人几乎每家每户男子都会奉上三牲、糖酒等来祭拜这位“南方火德之帝”,祈求她能在天帝面前说好话,让她给我们带来福祉。
南康县志记云:“解放前,晚上还要点烛焚香放鞭爆送灶神上天,求其‘上天奏善事,回宫降吉祥’”。
可以反映出南康人民对吉祥生活的祈盼。
上犹县志记云:“官署封印,诸生散馆,远人还家;还账目,送节礼,抹什物,蒸糕点;治祭品,摆贡献。
厅堂高悬祖宗遗相,设供案”。
小年那天,我们当地县里各级行政部门放假一天,在远方工作的人们也陆续赶回家。
如果某人欠有账目,也会在小年前还清。
要是谁家的过年糕点和年货还没置办的,小年那天都会忙碌着置办。
有些家庭会在厅堂挂上始祖的遗像,在神台上点上香烛,敬拜祖宗。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除去房顶上的尘土,通沟排水,所有的生活用具如锅碗瓢盆、桌椅板凳等都要擦洗一遍,这就是客家人俗称的“扫家”。
过了小年更为忙忙碌,买年画、写春联、理头发、做豆腐、做米馃、赶新衣等等,呈现出欢乐、忙碌的气氛。
除夕除夕,俗称年三十。
崇义当地有扫墓的习俗。
午后点烛、焚香、鸣鞭炮、祭祖敬神。
家家贴春联、放爆竹。
除夕那天必须沐浴换上新衣服,烧香点烛,敬神祀祖后,晚上吃团圆饭,宴席丰盛,气氛欢乐。
整个房屋灯火通明,名为“照年光”,长辈给小孩压岁钱,有些人“守岁”,敲锣打鼓,通宵不寐。
客家人过春节的风俗

客家人过春节的风俗
一、年货准备,在春节来临之际,客家人会提前准备年货,包
括各种食材、年糕、瓜子、花生、糖果等,以及一些日常用品和装
饰品。
年货准备是春节前的重要活动,也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做
好准备。
二、扫尘除旧,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一天,客家人会
进行大扫除,清洁家园,以除旧迎新,寓意着新的一年迎来新的气象,也寓意着扫除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三、守岁习俗,在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然后守岁迎新年。
在守岁时,家家户户都会点燃一盏红灯笼,一直守到次日凌晨,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四、贴对联、挂灯笼,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挂灯笼,对联上写着吉祥话语,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吉祥如意,灯笼则
象征着辞旧迎新,给家里增添喜庆的氛围。
五、拜年走亲访友,春节期间,客家人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
送上祝福和红包,增进感情,传递新年的祝福。
六、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客家人会举行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是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以上就是客家人过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这些习俗反映了客家人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也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全面地回答你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南客家春节习俗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而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赣南客家人的年节民俗却在久远的时光沉淀中历久弥新。
忙碌的年前准备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赣南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结束,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准备年货。
记得小时候每临近年关,母亲就会穿着围裙,在灶台上做豆腐、炸油豆腐、炒粉皮,做各类如糖圆、芋头条等农家小吃,其中糖圆是糯米添加适量粘米打粉再加糖水做成,中空而圆,经油一炸就鼓涨起来,做好后放在油缸里,几个月都不会变质,是每家必做的,也是独具风味的客家小吃。
在做这些食物前,母亲会先在灶台前给灶君上一炷香,祈求做出的食物美味可口,等食物出炉后,会请临近的亲友来品尝。
当母亲在家做年节小吃时,父亲就在外赶圩置买其他物件,香烛、鞭炮,还有各类杂货,都会在除夕前买回来。
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花两三天时间准备好年货之后,接下来就要开始重要的年节活动扫尘,即每家每户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这个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的座椅、茶几等物什搬出屋外,甚至还会卸下门板,用温热的水将这些家具擦拭干净,以示除旧迎新。
临近除夕,每个客家村落都浸润在节日喜庆的氛围中,传承悠久的年俗根植乡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在忙碌中感受到丝丝温情。
全家团聚的除夕
除夕这天又称大年,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全家团聚的习俗,家人身处他乡,也要设法赶回家中团聚,一起饮酒、吃年夜饭、喜迎新的一年。
除夕早上,家家户户在大门上贴春联,不仅住宅大门上,卧房、乡村祖屋、祠堂、杂物间、粮仓甚至厕所和猪圈都是满堂红,春联寓意喜庆吉祥,寄托着人们对于来年的美好愿望,因而各家各户春联上书写的文字内容也不尽想同。
不同年龄阶层也有诸多讲究。
老人的房门上会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吉祥语,而小孩的房门则会贴上学业有成、大展宏图等寄语,连猪牛棚、鸡鸭圈外都会贴上六畜兴旺、鸡鸭成群等红条幅,而很多用具上还会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在这一天,擅长书法的父亲是最忙的,方圆百里的乡邻都会拿着长长短短的红纸请他帮忙写春联。
用母亲的话说,只要父亲在家过年,整个村子的人都不需要在市场买春联了。
除了贴春联,赣南客家人在除夕这天,还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以供奉先祖神灵,保家国平安。
岁饭亦称隔年饭,放在供案上时,隔年饭上要插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会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
隔年饭要在厅堂的祖先祭牌前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再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除夕的年夜饭,客家人吃得特别早,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一直吃到傍晚。
在开饭前,焚香祭祖、放鞭炮,并在桌上多放几副碗筷,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这顿年夜饭菜肴丰盛,经常有十几甚至几十个菜式。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爱幼。
饭后,大人包红包给小孩压岁,庆祝孩子们长大一岁,而年轻人也会给老人们包红包贺添岁。
晚饭结束后,全家进行祭灶,迎灶神,这时候母亲带领大家动手打扫厨房,清洗碗筷,所有餐具都用开水烫过,清除油荤腥味,俗称净斋。
晚上睡觉时,家中所有大小房间都点上明灯,以示守岁。
晚上零时,人们争先恐后开大门放鞭炮,迎接新年。
轻松玩乐的正月
正月初一清晨,大家早早起来穿新衣,拜祭完祖宗后,就去附近的一家寺庙里给菩萨拜年,祈求一年平安顺利,然后才回家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