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合集下载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

末端治理
处理和修复已经污染的环境,减少环境和健康风险, 恢复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案例分析
1
清洁生产案例
一家工厂采用循环水系统,减少水资源消耗,同时通过能源回收系统减少能源浪 费。
2
末端治理案例
对一个受重金属污染的矿区进行治理,通过土壤修复和地下水处理系统恢复环境 质量。
3
双向合作案例
将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相结合,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再采用末 端治理手段,实现综合治理。
结论和要点
1 结论
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污染防治的有效手段。
2 要点
• 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源 • 末端治理修复已污染区域 • 优势包括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挑战包括技术投入和政策支持 • 未来发展方向是循环经济和污染治理合作
末端治理的目标和原理
1 目标
末端治理旨在通过清理和修复已经污染的地区,减少环境和健康风险,并为可持续发展 提供基础。
2 原理
末端治理依靠污染物的分离、转化和修复,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环境恢复清洁生产
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源头上 控制环境污染。
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
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优势。
挑战
技术和资金投入、政策和法规制定、环保意识提升、协调产业链各方合作。
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清洁生产
• 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 • 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节约 • 发展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
末端治理
• 加强污染物的处理和修复 • 提高环境监测和管理能力 • 促进跨区域治理合作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演示将探讨清洁生产 和末端治理的概念、原则、关系和案例分析,以及其优势、挑战和未来发展 方向。

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

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

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防治不应停留于“末端治理”【核心提示】环境污染仅凭“末端治理”,可能舍本逐末,而且还会延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利时机,后续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将会更高。

需对现代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重新考量,寻求“治本”策略。

环境污染仅凭“末端治理”,可能舍本逐末,而且还会延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利时机,后续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将会更高。

需对现代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重新考量,寻求“治本”策略。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质量,相应的环保投诉频繁发生。

虽然一些先进的环保装置陆续投入应用,但对于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的效果并不理想。

当前,我国法学界强调对环境污染者责任追究的规制设计,科学界侧重于对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应用,二者过于倚重环境污染防治的“末端治理”。

笔者认为,对环境污染仅凭“末端治理”,可能舍本逐末,而且还会延误治理环境污染的有利时机,后续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将会更高。

因此,需对现代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重新考量,寻求现代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的“治本”策略。

城市环境污染防治不应“舍本逐末”由于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相应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等更加频繁,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大。

环境污染已由传统的点源污染为主,转向点源、线源、面源和无组织排放源污染相互交织和叠加,环境污染物日趋复杂,对污染源的追踪和解析难度不断加大。

污染造成的影响较之前也有所变化。

例如,原发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和次生污染物的环境影响同时存在,如由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次生出的城市雾霾等;污染物的环境留存不明显,如城市中的各种噪声和强光污染等;污染的迟滞性和隐蔽性较强,如居室装修产生的VOC、一些家电产品使用中的辐射等;污染的累积影响不易被察觉,如食品中的过量添加剂、超标重金属和残留农药等。

然而,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总体上还是以“末端治理”的思路为主,例如,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涉及环保的指标数据中,主要以工业和生活“三废”污染物的量化统计和考核为主,即便在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统计年报或公报中,也主要是对污染物治理的成效进行评估,缺乏对区域环境风险识别、分析和环境污染预防等内容。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最新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最新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最新发展趋势1. 清洁生产的概念和目标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的一种生产方式。

其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推动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的概念在过去几十年里逐渐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传统生产方式往往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而清洁生产则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资源利用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改进。

2. 清洁生产的原则和方法清洁生产的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源头预防原则: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或消除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资源高效利用原则:通过优化资源的使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环境友好原则: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经济可行原则:清洁生产的实施应具备经济可行性,既能减少生产成本,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清洁生产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备效率和加强排污措施,减少废水、废气和废固体的产生和排放。

•节约能源:通过采用高效能、低耗能的设备和技术,优化能源利用,减少能源的消耗。

•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

•生产过程优化: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3. 清洁生产在各行业的应用清洁生产不仅适用于特定行业,也可以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应用。

以下是一些行业中清洁生产的应用示例:3.1 工业制造业在工业制造业中,清洁生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优化生产工艺,减少废弃物和工业废水的产生。

•采用高效能设备,节约能源的消耗。

•实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资源的消耗。

3.2 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中,清洁生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化肥和水资源的使用。

•采用高效能设备和工艺,降低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实施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3 建筑和建材行业在建筑和建材行业中,清洁生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选择环保材料和建筑设计,减少环境污染。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比较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比较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优缺点比较引言:末端治理与清洁生产都是有关环境保护的两种措施,在过去的几十或者说几百年内,人类所采取的环保措施以前者为主,上世纪后半叶,清洁生产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和环保方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瞩目。

那么,这两种环保措施究竟有何相似与不同之处呢二者又和本质区别呢是不是前者就注定要被淘汰而后者就一定没有缺点呢一;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

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更多的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上。

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有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趋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

(1) 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的浪费了资源。

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

因此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减轻了末端治理的负担。

又如硫酸生产中,如果认真控制硫铁矿焙烧过程的工艺条件,使烧出率提高%,对于10万吨/年的硫酸厂就意味着每年由烧渣中少排放100吨硫,多烧出100吨硫,又可多生产约300吨硫酸。

因此污染控制应该密切的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末端控制的环保管理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资源不仅不能充分利用,浪费的资源还要消耗其它的资源和能源去进行处理,这是很不合理的。

(2) 污染物产生后再进行处理,处理设施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

“三废”处理与处置往往只有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因而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难以承受。

浅析清洁生产及其重要意义

浅析清洁生产及其重要意义

浅析清洁生产及其重要意义清洁生产当今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体现了人们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转变。

我国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行。

按照烟台市环保部门要求,2003年初山东华源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进行了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根据试点经验浅谈一下对清洁生产及其重要意义的理解。

1 清洁生产基本概念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无废工艺”,“污染预防”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削减或消灭污染物的产生,从而满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总结了各国开展的污染预防活动,并加以分析提高后,提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其定义为:“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有害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概括起来,清洁生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清洁的能源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如煤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和城市煤气化供气等;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

(2)清洁的生产过程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清洁生产基础知识

清洁生产基础知识

清洁生产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止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这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美国首先提出其初期思想,这一思想一经出现,便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实施。

7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各大企业集团(公司)都纷纷研究开发和采用清洁工艺(少废无废技术),开辟污染预防的新途径,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战略,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于1994年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一些国家在提出转变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和污染控制战略时,曾采用了不同的提法,如废物最少量化、无废少废工艺、清洁工艺、污染预防等等.但是这些概念不能包容上述多重含义,尤其不能确切表达当代容环境污染防治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UNEPIE/PAC)综合各种说法,采用了“清洁生产”这一术语,来表征从原料、生产工艺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的广义的污染防治途径,给出了以下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

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清洁生产思考方法与前不同之处是在于:过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处理,以减小对环境的危害,而清洁生产则是要求把污染物消除在它产生之前。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清洁生产是污染控制的最佳模式,它与末端治理有着本质的区别见表1-1:清洁生产是从全方位、多角度的途径去实现“清洁的生产“的,与末端治理相比,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⑴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方针。

传统末端治理侧重于“治”,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先污染后治理;清洁生产侧重于“防”,从产生污染的源头抓起,注重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强调“源削减”,尽量将污染物消除或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且对最终产生的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⑵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传统的末端治理投入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清洁生产则是从改造产品设计、替代有毒有害材料、改革和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物料循环和废物综合利用的多个环节入手,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调动了组织的积极性。

清洁生产一经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的积极推进和实践,其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可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它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表1-1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比较项目清洁生产末端治理(不含综合利用)思考方法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产生时代80年代末期70~80年代控制过程生产全过程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控制控制效果比较稳定受产污量影响处理效果产污量明显减少间接可推动减少排污量减少减少资源利用率增加无显著变化资源耗用减少增加(治理污染消耗) 产品产量增加无显著变化产品成本降低增加(治理污染费用) 经济效益增加减少(用于治理污染) 治理污染费用减少随排放标准严格,费用增加污染转移无有可能目标对象全社会企业及周围环境。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doc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区别.doc
清洁生产和 传统未端治理的关系
清洁生产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 。 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 的关注。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 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末端治 理把环境责任只放在环保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仅 仅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的 处理上。具体对企业来说只有环保部门来处理这一问 题,所以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侧重末 端治理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三)清洁生产与统末端治理区别
清洁生产与传统末端治理区别(二)
• ——“赔”与“赚”的区别。传统的末端 治理不仅投入多、治理难度大、运行成本 高,而且往往只有环境效益,没有经济效 益,企业没有积极性;清洁生产不仅考虑 到环境状况的根本改善,而且要降低能源、 原材料和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 竞争力,确保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未端治理的弊端(一)
• ——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 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 到充分利用 任何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 物料,因此污染控制应该密切的与生产过 程控制相结合,末端控制的环保管理总是 处于被动的局面,资源不仅不能充分利用, 浪费的资源还要消耗其它的资源和能源去 进行处理,这是很不合理的。
• 总之、清洁生产是主动的,积极的环 境治理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 经之路。
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谢谢大家的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应化141
何广旭
2014014024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我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这与污染防治的两大控制手段———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密不可分,二者对于污染的预防和治理起到关键的控制作用。

目前在我国末端治理的受重视度日趋下降,而清洁生产尚处于发展阶段,二者的实施质量均不是很理想。

作为防污控污、改善环境的关键性手段,如何提高其实施质量是目前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对于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起源、我国现状作了相关调查,从而提出二者现存的问题,对如何解决问题做出了探讨,提出了如何改善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实施质量,使其进一步发展的相关措施。

从基本内容和具体例子,对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末端治理存在不少弊端,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清洁生产不仅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很好的发展前景。

因此,建议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应采取以清洁生产为核心,以末端治理为辅助手段的战略。

与稀释排放相比,末端治理是一大进步,不仅有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程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末端治理的局限性日益增大。

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我国是以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
的高速增长。

实际工程中,一般处理1吨水/时需要基建投资2~6万元;运行后,处理1吨化工废水约需要1~4元,而去除1公斤COD 则往往需要2~6元。

目前许多企业物料流失严重,本来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而流失到环境中的物料还需要很高的费用去处理、处置,使企业承受双重的经济负担,并且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日趋恶化。

其次,由于污染治理技术有限,治理污染很难达到彻底消除污染的目的。

排放的“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有些污染物不能生物降解,治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污染;有的治理只是将污染物转移,如湿式除尘将废气变成废水排入水体,大量废水经处理变成含重金属的污泥及活性污泥等;废物的焚烧及废渣的填埋又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再次,末端治理不仅需要投资,而且使一些可以回收的资源(包含未反应的原料)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而流失,致使企业原材料消耗增高,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往往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任一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实际上都是物料,如农药、染料生产收率都比较低,这不仅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威胁,同时也严重浪费了资源。

国外农药生产的收率一般为70%,而我国只有50%~60%,也就是一吨产品比国外
多排放100~200公斤的物料。

如果改进生产工艺及控制,提高产品的收率,可以大大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也会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

因此污染控制应该密切地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

环境污染治理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三方面,源头控制,中途治理,末端控制可以说源头控制是从预防这个概念出发的,是减少污染污染效率最高,付出代价最小的方式。

末端治理则正好相反,他往往是在污染物进入水体或者大气之前收集,通过集中或者分散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达到对环境污染最小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成本较高,而且仪器设备和构筑物往往需要维护和运行费用。

从基本概念和具体应用对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末端治理存在不少弊端,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清洁生产具有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建议我国的工业污染防治应大力拓展清洁生产的深度和广度,环保部门应该加强指导和研究。

促进清洁生产发展,改进末端治理,是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环境保护成效两个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的必然措施。

传统湿法制备活性白土工艺中存在水耗、酸耗大等清洁水平较低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循环使用硫酸酸性废液、并从循环3次的硫酸废液中回收铝盐制备无铁硫酸铝的一种改良型湿法制备活性白土工艺,对末端治理采用电石渣替代石灰作为中和剂进行了探索性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型湿法制备活性白土工艺对活性白土产品的理化性质无明显影响,产品质量符合行业标准,且酸
的利用率从20%提高到约90%,水耗减少量为原工艺的1/3,无铁硫酸铝主要参数符合相关产品技术标准(HG/T2225-2001)。

用电石渣作为中和剂处理酸性废液能够实现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处理成本从255万元降低至210万元。

本研究的实施使得活性白土的生产工艺清洁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