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甘肃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

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范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内寄生,并容易形成

肉芽肿,所用的药物只有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用于治疗布病的抗菌药物,既要在体外有杀菌作用,又要能渗入到细胞内,而且要达到足够的浓度。

3.综合疗法:由于布病发病机制的特殊和临床表现的多型性,在治疗时必须采用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应采用联合用药方法,也应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痛苦,以利病人早日康复。

4.中西医结合: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治疗反应,而且有治疗方法简便,药源广等优点。特别是对于慢性期病人的治疗,可以得到西医所起不到的治疗效果,深受病人欢迎。

(三)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

抗生素治疗:选择使用针对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的能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包括利福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推荐使用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磺胺类等,一般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建议静脉滴注用药时间为14天左右,重症患者可适当延长静脉用药时间。口服用药21日为一疗程,用药时间一般为2-4个疗程。

对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高热、有时忽冷忽热兼有寒战,全身不适、脉搏增快、食欲丧失,关节肌肉疼痛、头痛、盗汗、贫血等症状。精神方面烦躁不安、意识不清、谵妄以至昏迷。皮肤及粘膜瘀点、瘀斑,肝脾增大等)严重的、有睾丸炎、附睾炎者,可配合使用激素。注意应用激素以短期使用为宜,停药时应逐渐减量。治疗期间可适当

选择免疫调节剂,如雷公藤多甙片、左旋咪唑等,调节免疫功能到正常水平。

中医治疗:

(一)肌肤型:临床表现为:头疼恶寒,或微恶风寒,或往来寒热,关节疼痛,身重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较重,胸闷不饥,口不渴,苔薄白或厚腻,脉濡缓。

治则:轻宣解肌,疏利透达

方药:加味达原饮

杏仁10克,白寇10克,柴胡7.5克,葛根1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草果6克,黄芩10克,知母7.5克,通草6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加减:肌体关节疼痛加桑枝20克

呕恶欲吐加生姜6克,竹茹6克

热邪转盛加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

(二)湿热型:临床表现为:但热不寒,发热自汗,汗后其热不解,午后热甚,肌肉或关节疼痛,或见肿胀。头痛,身体沉重,渴不多饮。或睾丸肿大疼痛,小溲赤涩,大便秘结,面色微红而垢,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黄芩滑石汤加减

黄芩12克,滑石30克,栀子12克,茯苓皮12克,白寇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薏米仁30克,大腹皮10克,通草6克

加减:关节肿胀疼痛加防已12克,穿山龙15克

热邪炽盛加黄连10克,连翘12克

湿邪偏盛加厚朴10克,猪苓10克

(三)经络型: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身热夜甚,心烦不宁,口干不欲饮,面赤唇焦,精神不振,汗出,周身关节疼痛如刺或挚痛不得屈伸,甚至鼻衄,发斑,肝脾肿大,舌有紫斑脉沉数或滑数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加减活血解毒汤

双花24克,银翘24克,当归尾6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10克,青蒿7.5克

加减:睾丸肿大加川栋子12克,龙胆草12克

肝脾肿大加丹参30克,柴胡6克

肌体关节疼痛加穿山龙15克

(四)脏腑型:临床表现为:全身衰弱,乏力,倦怠自汗盗汗,午后发热,腰、髋、骶、膝等关节酸痛。或见身有绵纹,或睾丸肿痛,叹息,烦躁等。脉细数或虚大,舌红少苔,或苔黄。

治则:养阴清络,宣痹止痛

方药:秦艽鳖甲散加减

鳖甲30克,秦艽10克,知母12克,当归10克,青蒿7.5克,沙参30克,白芍16克,丹参30克,穿山龙15克,连翘15克加减:腰膝疼痛加杜仲16克,牛膝15克

关节肿胀加防已12克,鸡血藤16克

低热盗汗加地骨皮12克,生地12克

2、慢性期治疗

慢性布病病情复杂,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布病多采用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并用四环素类或磺胺类,一般以口服为主,21日为一疗程,治疗时间一般为4-6个疗程。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

(一)寒湿涸结型:临床表现为:乏力,或有汗出,四肢发凉,形寒怕冷,筋脉拘急,肌肉酸麻,腰、脊、髋、骶、膝等关节疼痛,屈伸艰难,得热痛减,或大便溏稀,小便频或清长,舌体胖大,舌质淡黯红,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沉细。

治则: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甘草附子汤加味

炙甘草10克,炮附子10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杭芍16克,木瓜30克,穿山龙15克,鸡血藤12克,黄芪15克

加减:关节疼痛较甚加附子15-30克(先煎)

腰腿疼痛加杜仲12克,狗脊12克

肢体酸麻加当归12克,地龙10克

(二)阴血亏虚型:临床表现为:乏力,盗汗或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头昏眩晕,五心烦热,腰膝等关节或肌肉酸痛,或游走不

定,肢体麻木,消瘦,或妇女少经等。舌质淡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而数。

治则:滋阴养血,舒经活络

方药:小营煎加味

生地12克,当归10克,杭芍16克,女贞子12克,枸杞10克,红花10克,桑枝15克,穿山龙15克,黄芪30克,炙甘草10克加减:阴虚火旺,盗汗加地骨皮12克,五味子10克

心悸怔忡加酸枣仁15克,龙骨30克

头昏眩晕加菊花10克,钩藤10克

(三)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为:乏力较著,自汗盗汗,食欲不振,面无华色,头疼头晕,气短心悸,倦怠喜卧,或午后热甚,肌肉酸麻,关节疼痛,舌质淡红,少苔,脉细无力或虚浮

治则:益气养阴,扶正祛邪

方药:加味生脉散

党参16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白术12克,五加皮10克,穿山龙12克,甘草6克加减:阴虚身热,耳鸣加黄精12克,枸杞10克

脾虚纳呆加焦三仙各12克

腰膝疼痛加牛膝15克,川段12克

(四)血瘀脉络型:临床表现为:乏力,精神不振,关节肌肉疼痛如刺,或痛有定处,或游走窜痛,或见肿胀,肢体麻木,活动受限,或见皮下紫色斑纹,面色晦暗,或妇女痛经。舌质黯红,苔白,脉沉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丹参30克,香附6克,秦艽12克,穿山龙12克,甘草6克加减:寒胜肢体关节冷痛加桂枝10克

湿胜关节肿痛加防已12克,炒苍术10克

气虚乏力加黄芪30克

慢性布病急性发作,慢性布病病人出现发烧、多汗、关节疼痛等急性期症状,血清抗体滴度较高,参照急性期布病治疗。

急慢性期患者在治疗前、中、后均应开展肝功能检查,监测药物对肝功能的损害及影响,便于运用护肝药物增强肝脏的保护。

3、病人护理和支持

急性期病人应做好护理工作,一般不需隔离治疗。一般在门诊治疗即可,对于行动不便的重症病人可设立家庭病床进行诊治。病人应注意休息,避免在治疗期间过度劳累,严禁饮酒,适当增加营养,应吃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保证足够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成人每日进水3000ml,有出汗过多或脱水表现者,需由静脉适量补充葡萄糖和电解质溶液。症状严重者,可对症处理,如头痛或失眠者,可口服止痛剂或镇静剂;高热持续不退者,可采用物理方法降温或服退烧药;关节疼痛严重者,可口服5%~10%硫酸镁,局部湿热敷,每日2~3次;关节积液时,可进行关节穿刺,

注入链霉素。

(四)疗效判定

1、治愈

(1)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正常,肌肉关节疼痛消失,无头痛、神经痛,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疼痛肿胀消失等。

(2)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

2、好转

(1)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体温基本正常,其他部分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

(2)体力和劳动能力较治疗前提高。

注:布病血清学检验结果不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四、诊断治疗流程

五、患者诊疗与管理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明确布病的诊断治疗流程,对布病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与工作范围如下:

(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

1、发现有疑似布病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及时向当地旗县级疾控

中心上报,并将患者转诊到当地旗县级疾控机构进行诊断。

2、疾控机构对确诊、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诊到乡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站、中心),按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

3、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建立病人健康档案。

(二)疾控机构

1、对接诊的或转诊的疑似布病病例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并做血清学检查,对试管阳性者由本级疾控机构结合病史和流行病学接触史作出初步诊断或确诊。

2、对确诊的急性布病病人,由当地有资质的疾控机构布病门诊进行规范化治疗;对在疾控机构经过3—5天治疗的病人,病情稳定后可转诊到乡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站、中心),按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

3、对不符合诊断标准的布病患者,由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将患者转诊至当地市或省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4、对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的布病患者,则转诊至当地县级或上级医疗机构治疗。

5、各级疾控机构对确诊的布病患者,按照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程序,通过网络进行报告。

6、各级疾控机构应设专人进行布病患者病案管理,督促病人全程规范用药和愈后随访,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逐级上报。

(三)医疗机构

1、各级医疗机构对确诊的慢性病人进行治疗;

2、对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的急性期布病病人进行治疗;

3、各地根据实际可设布病定点治疗医院。

六、考核评估

省市级疾控机构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县级疾控和医疗机构的网络报告、档案管理、患者诊断治疗等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评估结果分析汇总上报省疾控中心。

七、督导检查

省和市卫生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县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布病诊疗、报告管理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认真研究解决,不断总结规范布病诊疗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确保广大农牧民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附录1 布鲁氏菌病急性期治疗参考用药

附录2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治疗参考中药

附录1

布鲁氏菌病急性期治疗参考用药

以下药物为成人用量,儿童按体重酌情计算用量。

1、静脉点滴药物:

利福霉素钠注射液每日0.5-1.0g,一日1-2次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每日0.2-0.4g,一日1-2次

环丙沙星注射液每日0.2g,一日1次

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每日4.0g,一日1次

头孢哌酮钠注射液每日4.0g,一日1次

头孢吡肟注射液每日2.0g,一日2次

多西环素注射液首次0.2g,以后0.1g,一日1次

妥布霉素肌肉注射或静滴按体重一次1一1.5 mg/kg,每8小时1次,病情特重者每6小时1次,连续治疗不宜超过7-10天。

2、肌肉注射药物:链霉素一次0.5g,一日两次

3、口服药物:

利福喷丁胶囊一次0.3g,一日1次

利福平胶囊一次0.6g,一日1次

盐酸多西环素片一次0.1g, 一日2次

美他霉素片一次0.2g,一日3次

雷公藤多甙片一次20mg, 一日3次

野木瓜片一次1.6g,一日3次

护肝片一次0.8g, 一日3次

肌苷片一次0.4-0.6g,一日3次

维生素C片一次0.1g,一日3次

肝泰乐一次0.2-0.4g,一日3次

目前国内推荐的布病治疗方案(鼠布基地):

1、头孢曲松钠,每日2g,静脉点滴,连用3-5日;

2、阿奇霉素,每日0.5g,口服;

3、肝泰乐,每日0.6g,口服;

联合用药,一般服用2个疗程。21日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3-5日。

我省目前的布病治疗方案:

1、头孢曲松钠,每日2g,静脉点滴;

2、多西环素,每日0.2g,口服;

3、利福喷丁,每日0.1g,口服;

4、肝泰乐,每日0.6g,口服;

1、2、3、4联合用药3-5天,2、3、4联合用药21天,连用两个疗程,中间休息3-5日,并查肝功。

布鲁氏菌病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生物分型较多,寄生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种。进入2000年后,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人群布病知识缺乏,防范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检疫、免疫力度不够。本文综述是有关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现况;发病原因;防治对策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erm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Reason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BrucellosisZHOU Yanbin, LIU Xiaolin(Depart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1 China)Abstract: The Brucella is one kind of disease which can be got by human and animals together. There are many biological subtypes and the parasitic hosts widespread with so many dissemination ways. After 2000, the population of getting Brucella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affects 28 provinces, cities and areas. It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burden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incidence reasons which can spread Brucella are variou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ing of knowledge, and people 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cy.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improper, and we lack effective quarantine and immunity. This article concerns present situation of Brucella, the incidence reason and the progress in prevention. Key words:Brucellosis; present situation; incidence reason; prevent-and-curable strategies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此病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布病流行,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病威胁,全世界布病患者约有500~600万人,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1]。而且此病还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2]。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用显微镜看到了一种微小的细菌,1887年又进一步对死亡士兵的脾脏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到一种微小细菌,证明在士兵中传播的这种不明热疾病是由该细菌引起,当时称为马尔他微球菌(Micrococcuss melitensis)[3]。自分离出第一株布鲁氏菌以来,在百余年过程中人们对布鲁氏菌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尤其近十年,由于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布氏菌属内的奥秘也不断被揭示。我国在建国前对这种疾病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畜布病进行了调查及防治[4]。目前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5]。每个省市区的人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和流行。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 1.1 布氏菌生物学特点布鲁氏菌分布不仅地区广,而且寄生的宿主也相当广泛。它们既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又可感染和寄生于60多种野生动物,布氏菌属细菌有6个种19

布鲁氏菌病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及疫区处理实施方案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近年来对全市布病情况的监测调查,我市人间布病疫情较为稳定,但仍有发生暴发疫情的可能。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科学处理布病疫区,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查清布病发生的原因、范围、传染源种类和人畜间流行强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落实科学规范的疫区处理手段,彻底控制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 二、组织机构 为实现对布病暴发疫情规范处置的统一指挥和有效协调,成立鸡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主任担任,成员包括地病科、应急办以及各县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 三、定义 (一)病例定义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者。 (2)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

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3)实验室初筛:布病玻片、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变态反应阳性。 (4)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5)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具备(1)、(2)和(3)者。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4)或(5)中任何一种方法阳性者。 (二)暴发疫情定义 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3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四、调查处理内容 1、初步调查分析疫情: 暴发疫情发生后,县区疾控中心必须立即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在最后一例病人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初步调查。要查访所有能找到的现患病例,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必要的疫情信息,掌握疫情范围、程度、性质等相关情况。根据初步调查情况对疫情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对疫区的处理意见。如果经确认暴发信息不真实,则应草拟相关意见呈报当地卫生部门和上级疾控中心,向公众澄清事实,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

布鲁氏菌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我省从1981年起全面开展了人间布病防治工作,1995年全省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由于近年来北方布病疫情大幅回升,我省引进牧区牛羊等动物,使人畜间布病疫情有所抬头,有逐年增高趋势,并出现人间局部爆发疫情。为有效控制布病流行,加强对布病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布病突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 1.3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处理原则(GB15988-1995)》编制。 1.4适用范围 适用于浙江省布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2 布病突发疫情的判定标准与分级 2.1 人间布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 2.1.1近3年有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10例及以上布病病例,或发现1例及以上布病死亡病例。 2.1.2近3年无人间布病病例发生的县、区,1个月内同一牲畜饲养场、牧场或交易场、屠宰场等发现5例及以上布病病例。 2.2.疫情分级 根据人间布病疫情流行范围、趋势和和病例人数,分级实施紧急控制措施。 2.2.1 Ⅳ级疫情 在一个县(市、区)范围内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 2.2.2. Ⅲ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在2个及以上毗邻的县(市、区)出现人间布病突发疫情,且有蔓延趋势。

2.2. 3.Ⅱ级疫情 本省范围内2个及以上毗邻市出现3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有扩大蔓延趋势。 2.2.4.Ⅰ级疫情 在2个及以上相邻省份的毗邻地区出现5起人间布病突发疫情,疫情波及本省2个及以上的市(地),且有大范围蔓延趋势。 3.疫情的应急响应 3.1突发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布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部门接报告后,在2小时内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小时内通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布病防治中心,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3.2突发疫情分级响应程序 Ⅰ级:由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布病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Ⅱ级: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Ⅲ级:市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Ⅳ级: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的建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市级和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应急组织 布病突发疫情发生后,根据分级响应程序,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布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管理、指挥和协调;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救治、疫情控制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 4、疫情现场控制

布鲁氏菌病治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急性期血液、骨髓、关节液阳性率较高,慢性期阳性率较低。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1.疑似病例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答案)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科(所)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6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6 个种。()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综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布病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2]。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地方病[3.4],但是布病仍存在漏诊和漏报[5]。此外,由于布病是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起经济损失[6]。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对于布病及布鲁氏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布鲁氏杆菌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现将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运动、不形成荚膜的球杆菌。微生物分类学家将布氏菌归为布鲁氏菌属,根据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宿主嗜性, 布鲁氏菌属分成8 个种: 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海豚种、海豹种、沙林鼠种和绵羊种布鲁氏菌[7]。人类能被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 偶尔被犬种、海豚种、海豹种布鲁氏菌感染. 在

不同种布鲁氏菌中, 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三种布氏杆菌,其中马尔他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崔步云等人应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 PCR)方法通过分析基因组间的差异来鉴定分型[ 8]。结果证明此方法不仅可以对布鲁菌株进行分型, 还可将典型和非典型布鲁菌进行鉴定和分型,弥补传统分类方法的不足。布鲁氏杆菌没有菌毛、质粒、粘附素和特定的分泌系统等经典的细菌独立致病因子,但其外层细胞膜中的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OMPs)与布病的毒力相关[9]。根据脂多糖是否含有O链,可将布鲁氏菌病分为光滑型和粗糙型,光滑型布鲁氏杆菌的O链含有多个抗原位点,目前认为是布鲁氏杆菌的重要的保护性抗原。有研究表明光滑型脂多糖在信号传导、基因调控、跨膜运输过程中所涉及的蛋白质及细菌可能是布鲁氏菌的致病因子[10]。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外膜蛋白有OMP31、OMP25、OMP10和OMP36等[11.12]。 2.流行病学研究 5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人畜布鲁氏菌病调查。布鲁氏菌病疫情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90年代以前, 经过50~ 60年代末严重流行阶段后, 70~ 90年代初稳定下降。1993年后我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布鲁氏菌病爆发点从1993年的2个上升为1999年的145个, 新发病人数从329例到1996年的3366例, 1998以来一直维持3000例以上。2000~2004年我国布鲁菌发病率分别为0. 1713/10万、0. 2296/10万、0. 4111/10万、0. 4782/10万、0. 9043/10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 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3)宣传 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4)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2.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剂量为40~50亿

布鲁氏菌病

正文: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胞内寄生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急性和慢急性感染,被感染的人和动物表现为流产及不孕不育等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之一。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特别是从事密切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肉食品加工、皮毛加工、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动物科研人员等是感染该病的高危人群。 布鲁氏菌分6型:羊型、牛型、猪型、犬型、森林鼠型和绵羊附睾型,前4种可引起人类疾病。 去年冬天的一天,贵州遵义农户陈桂芳(化名)家的一只母羊快要临盆了,陈桂芳和丈夫连忙给母羊接生,一切都像以前给其他母羊接生一样,没有什么异常。今年6月,陈桂芳突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不仅腰疼,还发起了高烧。她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后没诊断出是什么病。前段时间,她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此病,目前两人正在省医院接受治疗。医生介绍说,陈桂芳夫妇应该是在给母羊接生时感染了布鲁氏菌。 手上有伤口 染上布鲁氏菌 昨日上午,记者在省医院感染科的病房里见到了陈桂芳。“我家里养了50多只羊。”陈桂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我突然感到很不舒服,腰很痛,还发烧、出汗。”随后,她去了当地县医院检查,县医院针对她的腰疼进行了针灸和拔火罐治疗。陈桂芳的病情没得到好转,她的丈夫也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为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但经消化道引起的食源性感染和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感染也时有发生,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因病致贫;同时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人间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布病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31个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一、病原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羊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3,牛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7和9,猪种布鲁氏菌生物型1~5及绵羊附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共6个种19个生物型。此外,也有海洋种、田鼠种等新报道的种类。 二、临床表现 布病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潜伏期长短与机体的免疫状态、侵入人体细菌的菌种不同、感染的菌量、毒力的大小及感染的途径等各种因素有关。如羊种布鲁氏菌毒力强,感染后临床症状较重,潜伏期短。牛种布鲁氏菌相对毒力较弱,潜

伏期较长,发病也较缓和。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剧烈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大都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严重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残疾,俗称“懒汉病”。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期(病程在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以内)和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 三、诊断原则 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比较复杂,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难以某一种症状来确定诊断。对布病的诊断,应结合病人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诊断》(WS269-2019)。 四、治疗原则 布病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具体参照原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https://www.360docs.net/doc/7111236494.html,/gzdt/2012-10/23/content_2249087.htm (一)急性期患者治疗 1.急性期无合并症患者治疗 1.1.一线药物 多西环素合用利福平或链霉素。 1.2二线药物 不能使用一线药物或效果不佳的病例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案:多西环素合用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合用氟喹诺酮类。 1.3难治性病例可加用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类。

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案

布氏杆菌病治疗方案 近年来,布病患者似乎越来越多,收集布病治疗方案,以备后用。 一、西医 1、治疗 1、急性期 药物治疗: WHO推荐多西环素200mg/d和利福平600—900mg/d联用,疗程6周。亦有认为多西环素200mg/d加氨基糖甙类链霉素1g/d肌注2周,效果亦佳。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为每日4—6片(每片含TMP 80mg,SMZ 400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联用。 2、慢性期 1)病原治疗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长期服用西药可服用维生素C、肝泰乐、护肝片等保肝护肝药] 2)菌苗疗法目前被布氏杆菌致敏的T淋巴细胞是引起机体损害的基础。少量多次注射布氏菌抗原使致敏T细胞少

量多次释放细胞因子,可以避免激烈的组织损伤而又消耗致敏T细胞。 临床上对静止型一般应用布氏杆菌菌体菌苗、溶菌素和水解素,布氏菌酚不溶性组分或去除部分内毒素的布氏菌菌苗,用于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反应较大。有神经、心肌、肝、肾损害忌用。 二、中医 1、中医治疗 急性期湿热毒邪外犯肌表,内侵脏腑,以邪实为主,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慢性期正虚邪恋,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佐以清除余邪。 湿热内蕴型 相当于急性期,菌毒血症及病灶损害轻浅阶段。 症状:畏寒发热,午后热甚,身痛,脘痞,舌苔腻,脉濡数。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10克,佩兰10克,蔻仁10克,滑石15克,菖蒲10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木通6克,茯苓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湿热伤营型 此时菌毒血症及脏器病损均较严重。 症状:烦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睾丸肿痛,舌苔黄,脉细数。治法:清热解毒,滋阴养血。方药:清营汤合三仁

全国布病防治诊疗方案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2015-4-15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就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得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得羊、牛等疫畜就是布病得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得皮肤黏膜、消化道与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与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就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得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与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与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与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她: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

2020年度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6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 A、1:50+ B、1:50++ C、1:100+ D、 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 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 6 个种。 ( ) 2、布鲁氏菌病在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传播。 ( ) 4、遇到急性传染病时,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直接镜检结果作出初步诊断和及时治疗,不必等待培养结果。() 5、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后引起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病。 ( ) 3、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对人侵袭力、致病力最强的是犬种菌。() 三、简答题(每题10分) 1、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病畜及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3)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2、布病主要症状、体征是什么?

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模板】

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区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范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范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二)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含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布鲁氏菌病临床分期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范、足量、联合用药,中蒙西医结合。 (三)治疗方法 1、急性期治疗 抗生素治疗:选择使用针对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的能进入细胞内的抗生素,包括利福霉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推荐使用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磺胺类等,一般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使用。建议静脉滴注用药时间为14天左右,重症患者可适当延长静脉用药时间。口服用药21日为一疗程,用药时间一般为2-4个疗程。 对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高热、有时忽冷忽热兼有寒战,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

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

布鲁氏菌病培训考核试题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考核试题科室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布病列为()传染病。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以上均不是 2、对布病的种型说法正确的是()。 A、4个种16个生物型 B、5个种18个生物型 C、6个种19个生物型 D、7个种20个生物型 3、对于布鲁氏菌病的人群易感性说法正确的是( )。 A、老人和儿童易感染 B、男性易感染 C、身体衰弱或有慢性疾病的人易感染 D、人群对布鲁氏菌病普遍易感 4、试管凝集实验对人的阳性判定标准是大于或等于( )。 A、1:50+ B、1:50++ C、1:100+ D、1:100++ 5、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 A、100% B、95% C、75% D、55% 6、关于布鲁氏菌感染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传播 B、可通过消化道食入传播 C、可以经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传播 D、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布病 7、布鲁氏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 A、试管凝集实验 B、虎红凝集实验 C、荧光定量PCR 方法 D、分离培养布氏菌 8、关于布病的治疗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A、中药对慢性布病患者几乎没有作用 B、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C、合理选用药物即用药途径 D、采用综合疗法 9、下列关于对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发热并伴有寒颤 B、血压高 C、关节、肌肉疼痛 D、乏力、多汗,多为疲劳不堪 10、发病达到(),体温正常,有布病症状、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的者定为慢性布病患者。 A、6个月 B、7个月 C、8个月 D、9个月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布鲁氏菌按传统分类学共分为6 个种。( )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

人间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试行)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省人间感染病例大幅度回升,为及时有效地诊断病情,全程规治疗患者,减少布病慢性化,特制定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方案。 一、原则 (一)早期发现患者,统一诊断标准,早期明确诊断; (二)明确工作流程,统一治疗方法,早期规治疗; (三)归口分级诊治,逐级延伸指导,三位一体管理。 二、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主要宿主动物为牛、羊、猪、犬、鹿等,人因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吸入污染空气、尘埃而被感染。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左右。城市居民应特别询问食用牛羊肉或未加工熟的动物脏器、烤肉习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发热、多汗、乏力、以及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2.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核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三)实验室诊断:平板凝集试验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试

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者SAT 滴度为1∶50++及以上,或对半年有布氏菌苗接种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三、治疗标准 (一)、临床分期 参考国家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主要依据布病流行病学史、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将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见下表)。 (二)治疗原则 早期、规、足量、联合用药,中西医结合。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对确诊的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期病人,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及时用药并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 2.规用药及用药途径:布氏菌主要在细胞寄生,并容易形成肉芽

2000-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2000-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31T08:30:29.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赵爱珠钱惠兰贾秀丽陈翠萍[导读]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赵爱珠钱惠兰贾秀丽陈翠萍(渭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渭南 714000)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118-02 【摘要】目的了解渭南市布病发病趋势。方法 2000-2008年疫情数据分析。结果近几年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关键词】渭南市布病疫情分析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历年来渭南市一直为布病高发市,为了探讨布病的流行趋势及发病规律,现对2000-2008年该病的疫情做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陕西省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汇编、渭南市传染病疫情资料汇编及疫情网络上报数据。 1.2 方法:对2000-2008年疫情资料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0-2008年全市共报告布病5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2/10万,2002年发病率最高,为2.28/10万,2000年发病率最低,为0.38/10万,2001年发病开始明显上升,2002年升到最高点,报告发病122例,发病率升到2.28/10万,2003年开始下降,2005年降到最低点,报告发病22例,发病率降到0.40/10万,略高于2000年,2006年-2007年相对稳定,2008年有开始缓慢上升,发病率为1.43/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全省发病趋势相同。但就发病数而言,占陕西省比例并不大 2.2 地区分布 2000-2008年全市除富平、华县无报告病例外,其余9个县(市、区)均有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澄城、大荔、白水、韩城4个县(市)。其中澄城共计报告发病351例,占该病报告数64.17%,其次是大荔(76例)、白水(38例)、韩城(33例),分别占该病报告总数13.89%、6.95%和6.03%。澄城为我市布病重疫区,直接影响着我市布病疫情的走势,韩城自2002年报告发病后,年年均有病例报告,流行趋势同全市流行走势相同;白水2001-2003年发病较多,近年没有报告发病;2003年潼关有一起布病疫情爆发,其余年份很少发病;大荔2003年报告病例有一小高峰,2004年最低,随后缓慢上升,2007-2008年病例数超过澄城;华阴1994年、2003年曾经各出现过1例病人,2008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全年报告发病4例 2.3 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报告发病,其中4-8月份发病最多,计361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5.99%。 2.4 人群分布 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503例,占报告发病总数91.95%。 2.5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在10-85岁之间,最小年龄11岁,最大年龄82岁。其中25-54岁报告发病较多,计415例,占75.87%。男396例、女151例,男女之比为2.62:1。 3 讨论 布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布病疫情变化与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很多因素关联。分析认为,导致近年我市疫情上升主要因素为:一是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养羊户、皮毛牲畜交易活跃,数量大,区域广,与省内外疫区接触密切,交叉感染可能性增大;二是我市畜间检疫、淘汰病畜的范围局限;三是畜牧兽医防治人员较少,经费不足;四是防治宣传方式单一,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 布病防治是一项需要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和全民参与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要控制布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搞好畜间免疫和检疫、彻底淘汰病畜。我们有多年的防治经验和基础,只要各方面重视,加强畜间管理的力度,落实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相信渭南市的布病流行会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Cui BY. Epidemic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in China [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07,22 (10) :649-651.(in Chinese). 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2007,22(10):649-651. [2] Shang DQ. Brucellosis raging and the reason [J]. Chinese Journal of Control of Epdemic Disease, 2001,16 (1) :29-32.(in Chinese).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1):29-32.

典型传染病布鲁氏菌病

典型传染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 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型变为R型。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氏菌。这种表型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伺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特性。 本菌有A、M和G三种抗原成份,G为共同抗原,一般牛种菌以A抗原为主。A与M之比为20:1;羊种菌以M为主,M比A为20:1;猪种菌A:M为2:1。制备单价A、M抗原可用其鉴定菌种。布鲁氏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的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本菌致病力与各型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酶系统,如透明质酸酶、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关。细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