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合集下载

髋关节术后6周康复训练

髋关节术后6周康复训练
髋关节术后6周康复训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康复:通过活动康复练习来增强髋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这可能包括轻负重支持着脚行走、踩脚踏车、攀爬楼梯等。
2.力量训练:通过针对髋关节周围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来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和支持性。这可能包括腹肌收缩、臀部收缩、腿部收缩等。
3.柔韧性训练:通过针对髋关节周围肌肉群的柔韧性训练来增强髋关节的活动度和灵活性。这可能包括髋关节周围肌肉群的伸展和弯曲练习。
4.身体平衡训练:通过身体平衡训练来增强髋关节的稳定性和支持性。这可能包括单脚站立、单脚平衡等。
5.心理康复:通过心理康复训练来帮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缓解焦虑和恐惧。
这些训练应该在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指Biblioteka 下进行,并且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髋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髋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髋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髋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它能够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改善关节疼痛,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髋关节骨折术后的
康复训练包括以下几类:
一、运动训练
对于运动训练,应该采取步行、抬腿等安全运动,尽可能增加活动量,让肌肉松弛,
改善肌肉功能,防止关节疼痛发作。

如果病人在运动训练时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
以免发生意外。

二、力量训练
病患术后需要缓慢逐步地进行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关节活动度。

如果病
人力量不足以完成运动,应立即停止训练,避免将负担放在关节上。

三、柔韧训练
柔韧训练是减少病患关节活动度不稳定性、提高关节活动度和灵活性、强化腰部肌肉。

因此,康复训练中应该包括弹力带、拉力带、哑铃等器械来强化腰部肌肉,以及瑜伽、拉
绳等活动以增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减少关节的疼痛。

反复训练并不能马上改善髋关节骨折术后的活动功能,但它却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从
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更快地康复。

因此,应正确安排训练量,避免过度劳累,不
断地完善自身训练技能,以争取最佳的恢复结局。

髋部骨折如何康复?

髋部骨折如何康复?

髋部骨折如何康复 ?髋部骨折是骨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对其的诊治方法有简单的也有困难的,这需要依据患者髋部骨折情况作出判断。

不过髋部骨折中的误区和陷阱也较多。

髋部骨折一般较常发生在老年群体中,生活中也较常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髋部骨折,这也可以说明这一疾病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若不提早对其进行预防,在髋部骨折后并不依照科学方法进行康复,那么就极容易产生并发症,或留下后遗症,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

1.髋部骨折髋部是将人体躯干与下肢连接在一起的一个关节,人们常说的髋骨则指的是髋关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为股骨颈、股骨头、股骨近大粗隆和股骨近端。

另外,髋部骨折包含多种类型,分别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以及髋臼骨折。

1.髋部骨折具体表现当髋关节出现骨折现象后,髋部以及下肢活动会出现障碍,局部还会出现肿胀、青紫现象,双下肢还会出现畸形,不等长,少见的还会出现同侧膝关节疼痛。

简单的来说就是,当人体髋关节部分出现骨折时,骨折部位周边区域会出现淤青、肿胀以及发红现象。

这时患者无法正常下地行走,躺在床上时也无法自行翻身。

另外,也无法自行下蹲进行大小便。

髋部骨折还会影响大腿部位的动脉,使得两条腿出现不等长现象。

若骨折块过大,可能会导致髋关节出现脱位现象,髋关节会出现变形。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患者需要考虑到自己髋关节出现骨折,并及时到院进行治疗,以便进一步确认髋关节是否骨折。

1.髋部出现骨折的原因出现髋部骨折的原因有:体重过轻,人体所需摄入的钙、维生素D含量少导致出现骨质疏松症状、有骨质疏松家庭病史以及有酗酒、抽烟、不锻炼等行为。

另外,在髋部骨折患者中,最多的就是中老年群体,中老年人骨质疏松,骨骼较为脆弱,在意外跌倒后,常会出现髋部骨折现象。

1.髋部骨折康复1.饮食方面髋部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因此他们的肠胃蠕动较为缓慢,消化功能出现减退现象。

但是为了能够使得髋部骨折患者尽快恢复,在饮食护理方面就极为重要。

髋部骨折如何康复

髋部骨折如何康复

卫生与健康幸福生活指南122幸福生活指南髋部骨折如何康复邹 维中铁二局集团中心医院疼痛科 四川 成都 610031髋部骨折是一种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并且髋部骨折也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

虽然目前在治疗髋部骨折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髋部骨折和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会大大降低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那么髋部骨折该如何康复呢?1髋部骨折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哪些?1.1如果病人是移位性髋部骨折,会感觉髋部十分的疼痛,并且不能够正常的站立起来行走,发生髋部骨折一侧的腿部活动功能会受到限制,一动弹就会感觉非常的疼痛。

病人的脚尖通常会向外倒,骨折一侧的腿还可能会出现短缩的情况。

用手按压髋部前方,病人会感觉明显的疼痛感,用手叩击髋部或者足跟部位时,病人的疼痛感都会明显加重。

1.2如果病人是无移位髋部骨折或者嵌插性骨折,表现出的症状相对来说要轻微一些,患肢也不会出现畸形,仅仅会感觉腹股沟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大腿根疼痛。

通常情况下,无移位髋部骨折的病人通常还是可以走路的,但是髋关节活动的范围会有所减少。

被动活动髋关节时,周围的肌肉会出现防御性痉挛。

2髋部骨折保守性康复治疗需要做好哪些护理?2.1了解自己的病情髋部发生骨折的病人,一定要将自己的既往病史如实的告知医护工作人员,医护人员会为病人做常规身体检查,并且会将病人的疾病情况会治疗情况等详细的告知给病人,病人有任何的疑问和困惑都可以及时的和医护人员提出,医护人员会耐心的为病人解答,让病人对自身的病情更加的了解。

2.2合理的使用药物病人因为髋部骨折住院接受保守性治疗后,医护人员会告诉病人一定要科学的、合理的使用药物,不要随意的乱服用药物,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避免重复性服用药物和遗忘用药,以此确保保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

2.3预防褥疮病人家属一定要定时的帮助髋部骨折病人翻身,必要时在髋部隆起受压部位贴上保护贴,以此保证这一部位的血液顺畅循环。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要点及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要点及方法

· 科普与经验交流 ·1462020年 第26期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因机体粗隆部血管较多,骨折后很少出现不愈合的情况,但很大程度造成髋内翻。

股骨粗隆间骨折以老年女性患者多见,髋部骨折几率高达45%,致残、致死率约15-20%,且多数老年患者存在一定基础疾病,身体情况较差,因而建议挑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促进患者恢复。

目前,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以内固定为主,具体包括人工关节置换、动力髋螺钉等。

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依据患者关节构造及形态等制作关节假体,通过手术植入体内,达到代替患关节及减轻其疼痛的目的;动力髋螺钉多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固定作用强,且疗效肯定,被视作髋部骨折的标准术式之一,但抗旋能力弱,易破坏血供。

值得一提是,以上术士优缺点各有不同,具体术式应听从临床医师建议选择,但不管选择何种术士,术后康复效果均很大定程度依赖于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

原因在于,手术能治疗病变关节,使之恢复正常行走功能,但髋关节功能除病变关节外,还依赖于周边髋周肌肉、神经、韧带等支持。

因此,术后康复锻炼是确保手术效果,也是确保患者术后正常行走的关键。

术前指导术前教育:由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手术目的、治疗效果、术后可能并发症等,疾病认知程度的增加利于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从容面对。

2、教导患者术后如何维持正确体位,避免假体脱位,同时告知术后排便方法,叮嘱其进行床上排便训练。

3、讲解术后正常咳嗽及呼吸的方法,避免术后因不恰当咳嗽方法引发疼痛;讲解正常方法的同时,还要告知术后极易出现的并发症,如术后长期卧床可能致肺部感染。

4、术前评估患者个人情况,结合手术效果及身体情况制定功能训练方案,但不管如何,均要尽量使患者训练髋关节周边肌肉、股四头肌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方法。

5、术后带领患者学习使用辅助器具,如轮椅、助行器、拐杖等,指导患者如何使用步行器、拐杖等辅助器具,能缩短术后训练时间。

髋部骨折如何恢复

髋部骨折如何恢复

髋部骨折如何恢复髋骨骨折指的是我们股骨的近端骨折,就是大腿的上段靠近髋关节这个部位的骨折。

年轻的人群中,髋骨骨折较为少见,大部分的髋骨骨折主要是因为外力创伤而导致。

髋骨骨折的高发率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其中患者的年龄大于70岁以上的占90%,大多是错位明显、粉碎性的骨折。

髋骨骨折又被称之为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骨折,即使经过了治疗,髋骨骨折也不一定会痊愈,很有可能出现畸形愈合或者骨折处不愈合等不定性因素,这样不仅会导致患者丧失行动能力、生活上不能自理,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和影响。

所以说无论年老或年少,髋骨骨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严重的一种骨折。

那如果我们不幸患上该病,那又该如何进行术后的恢复呢?又有哪些因素会导致髋关节骨折呢?一、导致髋骨骨折的因素髋部在我们身体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能带动我们机体运动的中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致使我们的髋骨遭到损伤,尤其是舞蹈演员、运动员和体力工作的从业人员。

但这并不能代表体力活动少的人能完全避免髋骨受损的风险。

无论年纪大小髋骨骨折都是非常严重的疾病,髋骨骨折主要发生在我们髋关节球部位置,也就是我们的股骨,当然也有可能发生在别的部位,那导致髋骨骨折的因素具体有哪些呢?1、体力运动因素髋关节是我们身体上肢和下肢转换力量时的重要枢纽,老年人因为年龄的原因行动起来不便利也不灵活,这样容易导致髋骨骨折,年轻人在托举重物、运动时不注意容易造成髋骨脱臼,严重者容易造成骨折。

2、老龄化因素老年人伴有骨质疏松等骨科疾病,骨质变得脆弱不堪,过度扭动髋关节或是不小心摔倒时都会容易造成骨折,这也是老年人中普遍的一种疾病。

3、潜在因素(1)我们可能会因为不注意,跌倒在坚硬的地面或是从很高的地方坠落从而造成髋骨骨折。

(2)撞击、挤压等外力伤害造成的臀部钝伤,也有可能会造成我们的髋骨骨折。

(3)过度肥胖会给我们的骨盆和髋骨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肥胖者们长时间不进行运动,常年保持坐卧的姿势,身体重心全部压在骨盆上,稍不注意就会导致我们的髋骨骨折。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三期进行:康复训练的早期此期即伤后l~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

因比,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

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

康复训练的中期即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伤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骨折断端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日趋稳定。

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和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

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

此外,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伤后5~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

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

这样,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以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

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

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

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骨折治疗最终目的是使患者最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任何手术绝不可能是治疗的全部,故康复护理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老年髋部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最佳证据总结

老年髋部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最佳证据总结

老年髋部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最佳证据总结老年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是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环节。

本文介绍了老年髋部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的最佳证据总结。

一、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的定义及目的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是指手术后尽早开始进行负重训练,旨在保护患者术后置换的全髋关节,促进康复恢复。

负重训练可以通过逐步增加负重量和改变训练方式进行。

二、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的时间点和方式研究表明,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开始进行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

一方面,适量的负重训练可以通过传导力量刺激髋部肌肉,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另一方面,适度的负重训练还可以通过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减少滑脱和松动的发生。

三、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的方法和效果1. 走床训练:适当早期进行走床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肌力和关节稳定性。

走床训练可以通过患者坐在床边并从床上下来,然后依靠助行器(如拐杖或助行架)进行行走。

研究显示,走床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静态负重训练:静态负重训练是指患者在站立位或坐位进行负重训练。

站立位负重训练可以通过双脚平稳支撑来负重,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和肌力。

坐位负重训练可以通过压在座垫上进行,也可以通过加重物的方法进行。

静态负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

3. 动态负重训练:动态负重训练是指患者在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中进行负重训练。

动态负重训练能够全面锻炼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增加髋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研究显示,动态负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质量。

四、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的注意事项与风险1. 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术后超早期康复负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手术方式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年龄较大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更加谨慎选择和控制负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髋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术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的有力措施[1],采取循序渐进原则,活动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强度由弱到强,以不加强骨折部分疼痛为宜。

早期(术后1天开始):目的是减轻患者疼痛,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术毕回病房,在患侧肢体的腘窝处置一软枕,保持膝关节的生理弯曲,防止僵硬。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活动脚趾,做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即有意识的绷紧或放松小腿肌肉,开始10次、20次、30次逐步增加。

指导患者踝关节的屈曲和背伸运动,及屈膝运动,屈膝运动角度不超过90度,避免髋关节内旋、内收。

关节运动能牵伸关节囊及韧带,防止器缩短,并能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与循环,预防关节僵硬。

中期(术后6~15天):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加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训练,指导患者直腿抬高运动。

双手放于身体两侧,稳定髋部,将足尖绷紧,缓缓抬高患肢,注意抬高角度<30度,保持3~5s,3次/d,开始每天10~20下,逐渐增加次数,同时,练习仰卧屈髋运动,屈髋活动
以不增加髋部疼痛为宜,屈髋角度小于或等于90度。

所有运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防止关节脱位。

后期(术后3周):老年人臀部肌肉退化恢复慢,应延迟下床时间。

在中期训练的基础上,做好患者离床功能锻炼,行走时保持患肢外展30度左右,练习时间逐渐延长。

2.3.4 功能锻炼时要预防髋关节脱位和关节感染:髋关节脱位:术后穿防滑鞋,两腿之间放软枕,保持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膝下垫软枕,防止适度屈曲和伸直,注意双下肢是否等长,触摸手术的部位有无异物突出感.[2]若人工关节置换术多年后关节松动或磨损,可在活动时出现关节疼痛、跛行、髋关节功能减退。

出院宣教:早期的功能训练可加强肌肉的张力,保持关节的稳定性,促进功能恢复。

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出院重点在于改善患者步态,加强患肢的负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长髋关节的使用寿命。

具体注意:
侧卧位外展运动,运动时两腿间夹一个枕头,禁止内收、内旋。

卧位到坐位运动,利用健腿和双手的力量将患退移至小腿自然垂于床边。

坐位到站立位点的运动,扶双拐站立,患肢不负重。

站位到行走训练,从脚尖点地至部分负重,再至完全负重,负重力量逐渐递增,从开始20~30g直到完全负重。

术后第
一个月内建议使用步行器或双拐,第二个月使用单拐,第三个月可弃拐或用手杖行走。

在扶助器下连续下蹲训练,扶拐上下楼梯行走训练。

借助设备完成日常穿衣裤、鞋袜等动作,直至功能恢复。

(1)保持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避免过度的内收屈髋。

抬高患肢15°—20°,患肢穿矫正鞋,双侧下肢之间可放置软枕,防止患肢外旋、内收。

(2)病人术后6-8周内屈髋不超过90°,避免坐矮、软的椅子或跷二郎腿。

(3)正确翻身。

①向术侧翻身:伸直术侧髋关节,保持外展中立位,伸直同侧上肢,手掌垫在大粗隆后面,防止患者外旋。

②向健侧翻身:双下肢少屈膝,两膝间夹软枕,防止髋关节内收,同时将髋关节与躯干转向健侧。

(4)避免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防止摔伤和撞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