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王芗斋创立大成拳

天下功夫专栏52【编者按】自从王芗斋先生从形意拳创大成拳后,便有一颗新星闪烁于武坛。
经过第二代大师们的辛勤努力,大成拳不断得以发展与壮大。
尤其是20世纪末期,宗师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的推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被称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有一位文武双全的弟子——李照山,更是堪当重任的第三代武学大师。
李照山因病与武术结缘,先后学习少林拳、太极拳、大成拳及多种健身功法。
在河南大学就读期间,他有幸师从王安平先生学习站桩功和五形动功。
1986年夏,他赴北京拜王选杰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大成拳。
他不但继承了大成拳的“七妙法门”(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而且在教学方法与拳法内容方面更有独到与创新之处。
他的速效式教学法既能使习者短期内掌握大成拳的基础练法,又可初步具有放人、抗击与防身自卫能力,又能领略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他的大成拳核心训练法更是其毕生拳学结晶,以此法训练能使习者真正步入武学殿堂;为了使部分习者免于由站桩与单纯性试力所产生的枯燥感,他创大成拳健舞,还在原习五形动功基础上创新并注入了新的功法内容;为了使慢性病患者更好地得以康复,他依据大成拳的养生原理与按摩机理创编了大成拳临症康复法,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均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拳学内容已形成了完整的拳法体系,这些体系虽仍然包容了“七妙法门”,但有别于单纯性“七妙法门”教学内容,故该体系被称为“李照山大成拳”。
应本刊编辑部之邀请,李照山先生将从本期起,在《少林与太极》系统介绍他的拳学体系,以飨读者。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文/李照山王芗斋创立大成拳从心意拳到形意拳提起心意拳或形意拳,了解的人不算少。
但说起大成拳,知者并不算甚多。
其实,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该拳系无套路拳法,训练特点很直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养生修为、劲力体验和单操应用方面。
这是大成拳的优点,但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缺点。
意拳(大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

意拳(⼤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清明节⽆花⽆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邻家乞新⽕,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魏野练站桩的⼈,常会有这样⼀种体会,当站桩真正进⼊状态后,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练完后,才发觉时间已过了很久,这是因为此时⼈的⽣理循环状态⾃然减慢,如同龟蛇的冬眠⼀般,并乐⽽忘时所致,国外称此为“钟慢效应”。
⼈在⽇常⽣活中,若能维持体内新陈代谢的这种“钟慢”状态,则⾃然会延缓衰⽼。
另外,从现代科学尚未能解释的另—个⾓度来讲,站桩功也是使⼈进⼊了⼀种特异状态,经意念⽽诱发出的特异功能虽尚有争论,但意拳(⼤成拳)站桩功对⼈体潜能的深层开发,并由此⽽产⽣的巨⼤能量,是武林中任何⼈⼠也不能回避和漠视的。
王芗斋先⽣创⽴的意拳(⼤成拳),以站桩为本,认为“⼤动不如⼩动,⼩动不如不动(蠕动),不动之动,乃为⽣⽣不已之动。
”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法,正是“不动之动”的根本体现。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可细分为两⼤类,第⼀类为浑元桩,⼜可称之为健⾝桩、养⽣桩,在拳术训练中,这实际上是⼀种“换劲桩”;第⼆类为技击桩,在拳术训练中,实际上是⼀种“摸劲桩”。
意拳(⼤成拳)站桩的以上两类功法,以第⼀类的浑元桩即“换劲桩”最为重要,它是意拳(⼤成拳)⼊门的关键。
“换劲桩”从养⽣健⾝的意义上讲,同传统的佛、道养⽣术及⽓功⼀样,均能起到养⽣健⾝、祛病除疾的作⽤。
但“换劲桩”⼜不同于⼀般的⽓功功法,它既不需意守丹⽥,或意守⾝体内部的某⼀部位,也不需⽤意念进⾏吐纳导引,更不⽤掐诀念咒或接什么宇宙信息。
意拳(⼤成拳)是在佛、道、儒、俗、医、武理论学说及养⽣健⾝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升华其精神,通过意念的假想训练,进⾏系统的体能开发,藉以改变⼈体内在机制。
在站桩中,“不期然⽽然”,丹⽥会⾃然⽽盈,经络⾎脉会⾃然⽽通,经过上万个练功者的实践检验,⼏⼗年来从未出偏,对各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均有明显的疗效。
⼈体的体内循环机制,与其主观地控制或⼈为地限制它,不如良性地去诱导和开发它,以发挥其⾃⾝的潜在能量。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https://img.taocdn.com/s3/m/108a6fdadd88d0d233d46aaa.png)
意拳正轨——xxxx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xx十八年菊月xxxx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大成拳一代宗师王芗斋先生的传奇一生(附最齐全:芗老珍贵影像和书画作品)

大成拳一代宗师王芗斋先生的传奇一生(附最齐全:芗老珍贵影像和书画作品)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1885~1963年)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
自1894年从郭云深大师学习形意拳。
因其终年苦修苦练,寒暑不辍,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睐,故尽得郭老毕生拳学之精髓。
弱冠之年,已成为一代名师。
大成拳又称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内家拳,源于心意拳。
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单操手、断手、健舞,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现深州)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先生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
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大成拳(意拳)。
王芗斋先生练功照发展历史岳飞画像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十余年,后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发展传承王芗斋先生于1885年(光绪十二年丙戌年)11月24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质疑:上文资料写的是1985年)。
原名尼宝,又名宇僧,後启用芗斋名。
祖父在本县一商肆中管账。
李洛能先生深县民风强悍,民多习武,名家辈出。
如河北省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先生,八卦掌名家程延华兄弟。
李洛能先生的弟子刘奇兰、郭云深都是深县人。
中坐郭云深先生(右一),车毅斋先生(左一)郭云深以半步崩拳驰名於世。
郭云深马庄人,与魏家林村为邻。
王郭两家原有戚谊,芗斋先生封翁亦曾随郭氏学形意拳,因王氏幼年瘦弱,又患喘病,家人恐其不寿,拟送其到郭处学拳。
郭氏因年迈,又患足疾,原不拟收王芗斋为弟子,适郭云深独子郭深堕马死,经另一戚谊赵乐亭先生极力说项,郭方破格允准,并留王芗斋居於家中。
时王芗斋年方14岁,聪敏过人,锻炼刻苦,郭云深爱如己出,倾囊相授。
王芗斋先生经典著作-大成拳论(收藏版)

王芗斋先⽣经典著作-⼤成拳论(收藏版)⾃志拳道之⼤,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根本,⼈⽣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
其使命要在修正⼈⼼,抒发感情,改造⽣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之⼀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
习异拳如饮鸠毒,其毒其害不可胜⾔也。
余素以⼰⽴⼈为怀,触⽬痛⼼,不忍坐视,本四⼗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弊,发其秘,舍短取长,去伪存真,融会贯通以发扬光⼤之,今成⼀种特殊拳学。
⽽友⼈多试之甜蜜,习之愉快,因捡以“⼤成”⼆字名吾拳,欲却之⽽⽆从焉,随听之⽽已。
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然⼒之修炼。
统⽽⾔之,使⼈⾝与⼤⽓相应合;分⽽⾔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园⼒⽅,形曲⼒直,虚实⽆定,练成触觉活⼒之本能。
以⾔其体,则⽆⼒不具,以⾔其⽤,则有感即应。
以视彼⼀般拳学家,尚形式,重⽅法,讲蛮⼒者,固不可相提并论也。
诚以⼀般拳学家多因注重形势与⽅法,⽽演成各种繁沉畸形怪状之拳套。
更因讲求蛮⼒之增进,⽽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授,⾃尚以为得意者,殊不知尽是戕⽣运动,其神经、肢体、⽓官、筋⾁,已受其摧残⽽⾄颓废,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
余虽不敢谓本拳为⽆上之学,若以现代及过去⽽论,信他所⽆⽽我独有也。
学术理应⼀代⾼⼀代,否则错误,当⽆存在之必要矣!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可因⽽益智,尤适于肌⾁之温养、⾎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强,⽽本能之⼒亦随之渐长。
⽽实现⼀触即发之功能。
⾄于致⼒之要,⽤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
但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设,⾮问世之⽂也。
盖因余年已⽼,⼤家迫求,只得以留惊鸿⽖形于泥雪中寻之,兹将平⽇所学,拉杂记载留作参考。
将来⼈⼿⼀篇,领会较易。
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正,或进⽽教之,则尤感焉,以⼀得之愚,得籍他⼭之⽯⽽⽇由进益,⽇后望徒学诸⽣,虚⼼博访,⼀⽅⾯尽量问难,⼀⽅⾯尽⼒发挥,倘有⼼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期福利⼈群,提⾼⼈民体育之⽔平,实为盼甚,否则毫⽆价值也。
大成拳——精选推荐

套,独将真功传与芗斋,绝⾮偶然。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其⼀、萝⽼⾃幼为⼈质朴,⼼地淳正;其⼆、尊师重道,肯下苦功,追求学业,⾮常执着;其三、悟性极⾼。
故芗⽼深受郭师信赖,并有“⾮其⼏不可鞭”之慨叹。
此三点不仅使王芗斋得列郭⽒墙,也为他后来成为武林巨⼦奠定了基础。
四⼗年代初,是⼤成拳的辉煌时期。
芗⽼在答记者问对,批评了各派武术的种种弊端,指出“我国拳术,杂乱⽆章”,“遗弃精髓,仅守糟粕”,⽽“东洋之拳道,西欧之拳击,虽有独到之处,但亦⾮整体之⼒”。
同时公开设擂。
向武林发出挑战,希望能在与各界的交流中寻觅贤达之⼠,共同担起光⼤中华武术的重任。
⼤成拳从此驰名武林。
在⼆⼗年代以后的数⼗年间,芗⽼⼴收门徒,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杰出者竞有数⼗位之多,如周⼦岩、赵道新、尤彭熙、韩星樵、韩星垣、⼘恩富、⾼振东、张长信、姚宗勋、李永宗、杨德茂、王斌奎、泽井健⼀、王选杰等⼈,皆为芗⽼之⾼徒,为⼤成拳的发展,他们都做出了⾃⼰的贡献。
像赵道新先⽣将⼤成拳与⼋卦掌结台,创⽴“⼼会掌”;泽井健⼀创⽴“太⽓拳”;姚宗勋先⽣创办”意拳研究会”。
更值得称誉的应该说是王选杰先⽣,“⽂⾰”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他率先举旗,宣传介绍⼤成拳法,在全国重要武术刊物上发表⽂章,倡导实战拳术,使⼤成拳迅速发展起来。
作为⼀个年轻的拳种,⼤成拳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出,受到习武者的青睐,⾃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先,它有新颖独到、极具科学性的拳学理论作指导,举要者:⼀、认为所谓拳,并不是⼀拳⼀脚谓之拳,⽽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拳拳服庸乃牢握不舍、切记在⼼之意)。
指出拳,应该是⼀种与⽣活⾼度结合、时刻不忘的特殊运动⽅式。
这⼀理论突破了数百年来传统理论的认识界限,赋予“拳术”这⼀概念以更深的内涵和更⼴的外延,为习练者指明了⼀条最为便捷、可以⽤最快速度提⾼拳术⽔平的途径。
⼆、认为拳术的第⼀⽬标是养⽣,⽽技击乃“拳道微末技”,养⽣与技击之间是既⽭盾⼜统⼀的关系。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周多胤《意拳正轨》和《大成拳论》是王芗斋拳学体系中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
从两部著作产生的时间来看,《意拳正轨》著于1928年,《大成拳论》问世于1944年,时间相距16年。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长达16年,拳学家王芗斋先生实现了怎样的拳学跨越呢?换句话说,从意拳到大成拳,王芗斋先生实现了哪些突破,取得了什么样的拳学成果?《大成拳论》的问世和大成拳的创立,对中国拳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是大成拳(意拳)的内部问题,实际上,它关涉到中国武术:继承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一、《意拳正轨》的拳学基点(一)、《意拳正轨》产生的背景1、教学传习。
中国拳术的传承方式,历来重视身手相传、口传心授。
老师对学生的传授,大都是私相授受。
这种传统传授方式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
孔子聚众讲学,采取的是随到随教,有问有答,解惑释疑,明理致知,方式灵活,因材施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论语》,不难想见,孔圣人当年与学生之间那种平等、随和、自由的教学氛围。
拳术的教学与文教自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他不仅有文教的功能,而且,它的入手处在于通过肢体的运动和锻炼来体认拳术所要表达的教化目的。
当一种学问成为学术,就注定了它的传承方式要适应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方式。
据《北史·景穆十二王传》载:“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耕读。
并给衣食,与诸子同”。
这是小规模教学的教学模式,一个先生,带几个、数十个学生。
即所谓的私塾。
战国时齐国齐宣王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馆,招揽游学之士数千人,其中有淳于髡、驺衍、田骈、慎到、宋钘、尹文、环渊、田巴、鲁仲连和荀况等著名人物,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
这时学馆内群英荟萃,百家争鸣,不同学派之间,各展所长,各抒己见。
这样的教学规模和教学环境与私塾不可同日而语,他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像私塾那样近乎耳提面命。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https://img.taocdn.com/s3/m/108a6fdadd88d0d233d46aaa.png)
意拳正轨——xxxx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xx十八年菊月xxxx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拳正轨——王芗斋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深县王宇僧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若禅学者,始于戒律而后精于定慧,证于心源,了悟虚空,穷于极处,然后方可学道。
禅功如此,技击犹然。
盖初学时桩法颇繁,如降龙桩、伏虎桩、子午桩、三才桩等。
兹去繁就简,采取各桩之长,合而为一,名曰浑元桩,利于生劲,便于实搏,精打顾,通气学,学者锻炼旬日,自有效果,亦非笔墨所能表其神妙也。
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
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
头宜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劲,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锻炼筋骨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
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
伸筋腕项(手足四腕与脖项)则浑身之筋络皆开展,头项齿扣,足根含蓄(含有若弹簧之崩力),六心相印(手心足心本心顶心也),胸背宜圆(阔背筋大雄筋异常有力)则气自然开展,两肱横撑要平,用兜抱开合伸缩劲,两腿用提挟扒缩淌崩拧裹劲,肩撑胯坠,尾闾中正神贯顶,夹脊三关透丸宫,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如撕绵,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象其形,龙墩、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骨查其劲,挺腰沉气,坐胯提膝,撑截裹坠,粘定化随。
若能得此要素,如遇敌时自能随机而动,变化无穷。
任敌巨力雄伟汉,运动一指拨千斤。
所谓身似平准,腰似车轮,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微动鸟难腾。
更以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若龙虎,总以虚实无定,变化无踪为准则,自能得其神妙之变幻。
故郭云深大先师常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盖即此也。
用劲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竖,柔者灵活,直竖长伸有攻守力,柔者缩短有惊弹力。
刚劲形似方,如图(一)。
柔劲外方而内圆,如图(二)。
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半刚运使之精。
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
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
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
所以筋出力而骨生棱。
凡出手时,用提顿撑抱兜坠钻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如图(三)。
落手时,用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圆作方,如图(四)。
盖圆劲能抽提,方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如图(五)。
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驹跃涧,偏面矫嘶,神彩丽丽,壮气森森,精神内固,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
身如强弓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同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
夫用劲之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宜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侧入,横劲吞吐而旋绕,此种用劲之法,非心领神悟,不易得也。
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圆、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
学者其勿惰。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
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肉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
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贯之力,而本力亦不外溢。
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速之美观,如是则全体之气孔开塞,而于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碍。
观诸用急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既毕,则又长吁一声,叹气一口,殊不知已大伤其元气也。
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而终为门外汉者,目见皆然,岂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谬途误人之甚。
学者于此求力之法,当细斟之,自能有天籁之机,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练气夫子养性练气以致治,轩辕练神化气以乐道,达摩参禅,东来传道,始传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及龙虎桩,故为技击开山之宗,自古名贤大儒圣人豪杰金刚佛体,未有不养性练气及习技者。
庄子云:技也,进乎道矣。
然技虽小道,殊不知学理无穷,凡学此技者,非丰神潇洒而无轻浮狂燥尘俗语之气,堪与圣贤名儒雅乐相称者,不足学此技也。
夫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鼻息长呼短吸为功,以川流不息为主旨,以听气净虚为极致。
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贤气升降之途,以后天补先天之术,即周天之转轮。
盖周天之学,初作时,以鼻孔引入清气,直入气海,由气海透过尾闾,旋于腰间----盖两肾之本位在于腰,实为先天之第一,犹为诸脏之根源,于是则肾水足矣,然后上升督脉而至丸宫,仍归鼻间,以舌接引肾气而下,则下腹充实,渐渐结丹入田。
此即周天之要义,命名周天秘决,学者勿轻视之。
养气养气练气,虽出一气之源,然性命动静之学,有形无形之术各有不同。
盖养气之学,不离乎命,神即是性,气即是命,故养气之术须由性题参入。
夫性命之道,非言语笔墨所能述其详也。
况道本无言,能言者即非道。
故孟子云:难言而强言之,惟道本无也。
无者天地之源,万物之根,人有生死,物有损坏,道乃永存。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而能目心意俱忘,即诸妙之圆也。
如对境忘境,不耽于六贼之魔,居尘超尘,不落于万缘之化。
诚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昧俱悟,即风虚空,所空欲无,无无亦无,大抵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乱之,故言神者不离性,气者不离命,若影随形,不爽毫厘。
五行合一五行者,生克制化之母,亦即万物发源之本也。
如世欲之论五行者,则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谓之相克。
此腐之配论,难近拳理,而亦不知拳术为何物。
又曰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此论似亦有理,若以拳理研究之,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而及此也?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余实不敢信而然,莫知击而手足已至,尚不敢说能制人。
如以脑力所度,心意所思,出手论着,操技论套,是门外汉也,不足与座拳。
盖拳术中之所谓五行者,换言之曰:金力,木力,水力,火力,土力是也。
即浑身之筋骨,坚硬如铁石,其性属金,故曰金力。
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之意也。
四体百骸,无处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性属木,故曰木力。
身体之行动,如神龙游空,矫蛇游水,犹水之流,行踪无定,活泼随转,其性属水,故曰水力。
发手若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性属火,故曰火力。
周身元满,墩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性属土,故曰土力。
凡一事一动皆有如是包罗天地、弥满六合、塞充乾坤、混含宇宙,性命之学,亦即天地之阴阳也。
然欲养气修命,须使心意不动,心为君火,动为相火,君火不动,相火不生,相火不生,气念自平,无念神自清,清而后心意定。
故云:“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净方生真,常使气通关节敏,自然精满谷神存。
”若能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物寂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耳之五种力,此方谓五行合一也。
总之,不动时周身及一贯之力,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前后左右百般之二争力,如是方能得周身之浑元力也。
六合六合有内外之分,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
又曰:筋与骨事,此与肉合,肺与肾合,为内三合;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足合,为外三合。
总之,神合、劲合、光线合,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
非形势相对谓之合。
甚矣哉,六合之误人也,学者慎之慎之。
歌诀歌诀者,拳术中之精粹也。
若能参透其意,穷尽其理,自能得道矣。
心愈专;意昧三,精愈坚,气愈安,神愈鲜(此学技五大要素)。
浑噩一身贯,形具切忌散(周身用力,无处不圆满,取内圆外方之意始终不懈)。
拳出如流星,变手似闪电(变化迅速,神捷果断)。
舌卷齿更扣(舌为肉之梢,肉为气之囊,舌卷气降,注于气海,又能接引肾气结入丹田。
齿为骨梢,扣则骨坚)。
头顶如悬磬(头为六阳之首,五关百骸莫不本此,头顶若悬,三关九窍易通,自能白云朝顶,一点灵光顶头悬,此亦禅学之要素也)。
两目神光耀(精光收缩而尖锐)。
鼻息耳凝敛,心目宜内视(以鼻作长呼短吸之功,耳目心作收视反听之用)。
腰转如滑车,进足如钢钻(灵敏活泌,进钻夺位)。
提淌裹扒缩,滚锉兜拧(动静须有此力)。
手足指抓力,毛孔如生电(指为筋梢,扣则力自充。
周身毛发为血梢,血为气胆,毛孔不睁,毛发不竖,则血不充,血不充则气不振,气不振则力不实,不实则失战斗斗力矣)。
交手经法人之本姓,各有不同,有聪明者,有智慧者,有毅力者恒心者,有沉着精敏者,更有奸猾阴毒者,其性不同,其作为亦因之而民,如技术之击法亦因之而民,如技术之击法亦然,有具形而出,无形而落。
败势而往,发声而来。
千变万化,不能尽述。
须以功力纯笃,胆气放纵,处处有法,举动藏神,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
身动快似马,手动速如风。
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
交手时有入若无人之境。
颈在竖起,腰要挺起,下腹要充实,两肱撑起,两腿夹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
胆怯心虚,不能胜,不能察颜观色者,亦不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