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岳麓版

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使学生通过对戊戌变法主要内容的讨论、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重点难点]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知识导学一、维新变法的兴起(A级)1、原因: a.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舞台提供了条件。
2、序幕: 1895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帝,请求。
史称“公车上书”。
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3、发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创办《》《》《》《》,成立了维新派的团体、南学会,设立时务学堂,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兴起。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6.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考:
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有利于澄清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3、讨论:由内容可以看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2)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分别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生回答师总结: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1)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而维新派力量弱小,无法挽回失败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2)谭嗣同本来有逃走的机会,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
2.通过分析和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原因,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自1898年庚子中国爆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戊戌变法开始推行,力图改革政治体制、教育制度、军制等方面,以振兴中国社会。
本次导学案将从政治、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逐步展开,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推行过程以及影响。
一、背景1. 中华帝国的陷入与落后- 描述中华帝国在19世纪末的面临的诸多问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退步;2. 外国列强的侵略与革命思潮的涌动- 引导读者认识到外国列强的掠夺和侵略对中华帝国的冲击,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自身的问题和对革命的渴望;二、政治改革1. 改革思想的兴起- 描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传统封建政治的质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目标;2. 戊戌政变- 介绍庚子政变的过程以及其对戊戌变法的重要意义;3. 推行政治制度改革- 详细描述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内容,如兴办议院、设立宪法、制定新法等;三、教育改革1. 旧式教育的弊端- 分析旧式教育对中国社会现状的维持和固化作用,以及对人民思想觉醒的压制;2. 推行新教育- 描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下的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进行的改革,如兴办学堂、制定新教育方案等;3. 教育改革的影响- 探讨教育改革对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四、军事改革1. 旧式军队的困境- 分析清朝旧式军队的弊端和困境,以及对外战争的失败;2. 推行新军- 描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戊戌变法中推行的新军改革,如军制改革、军队训练等;3. 军事改革的意义- 探讨军事改革对中国军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五、戊戌变法的局限和失败1. 保守派的反对与动荡的局势- 描述戊戌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政治、社会环境的动荡;2. 变法的失败和影响- 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以及对后续历史发展的影响;六、结语总结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提醒读者认识到改革不易的困难性,同时鼓励思考当代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第6课 戊戌变法学案 2022-202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近代史上的志士仁人善于向西方国家学习、勇于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1.公车上书2.“百日维新”的内容。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背景:年春,《》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领导人:、。
(3)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
(4)影响:拉开了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2.百日维新(1)开始: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2)内容:(3)结果:慈溪太后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失败,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4)影响:戊戌变法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1.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2.在戊戌政变的当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亡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最终被捕牺牲,终年33岁。
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有材烧”;有人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激励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之心。
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
【当堂达标】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A.鸦片战争的炮声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甲午战争的惨败D.中华民国的成立2.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曾国藩康有为邹容陈独秀A B C D3.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5.失败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2)守旧势力强大(3)康有为等缺乏行政经验,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6.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7.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8.启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能救中国
4、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案整理与小结
独学
内容、要求、学习方法
对群学
内容、要求、学习方法
展示内容及形式
重难点
自学,完成知识提纲
自学,完成提纲、讨论
全班展示,质疑。
一
独学
内容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亡国危险日益临近的时候,先进的中国人并没有完全屈服,而是展开了自己的救亡自强之路。
1、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它?
【讲授新课】
一.历史发展顺序
一、公车上书
(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国内群情激奋。
(2)、等发动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3)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三.维新变法
1.背景:(1)列强侵略日趋严重,亡国危机迫在眉睫(2)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历史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上学期历史教学案八年班姓名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戊戌变法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挽救民族危亡是爱国举动,学习谭嗣同等不怕牺牲的精神。
认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背景、领导人、上书皇帝、要求、结构、影响?2.维新派主要活动?二、百日维新1、百日维新的背景?2、戊戌变法的时间、开始、名称由来、内容、影响各是什么?3、戊戌政变原因、过程(戊戌六君子)?4、为什么叫百日维新?5.戊戌变法意义?(二)、合作探究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三)拓展延伸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四)知识梳理:略(五)巩固训练: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A.康熙帝B.道光帝C.光绪帝D.宣统帝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甲午战争失败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D.光绪帝下诏变法4.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A、开明地主B、民族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农民阶级5.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光绪帝没有实权C、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D、维新派策略失误6、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7、“戊戌变法”的实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斗争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2024年)

第6课戊戌变法01记忆清单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必考(一)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发展(一)概况: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学会:强学会2、报纸: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作用: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百日维新奠定了基础。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一)概况:1898年 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变法。
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二)内容: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3、思想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4、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三)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
(还要知道谭嗣同的两首诗),变法失败。
(四)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②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③脱离了群众④没有认清列强本质,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五)评价/意义★★★★★必考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由资产阶级掀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2、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六)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拓展】1.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汇学校八年级历史第6课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日期:编制:审核:
编号:课题:第6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意义。
2、理解戊戌变法的方案为何在中国行不通,感受谭嗣同等人牺牲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内容、意义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方案为何在中国行不通
【预习导学】(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在书本上做上标记。
)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
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________、梁启超等联合1300 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 地位:这次上书拉开了____________运动的序幕。
3. 后续: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其中,上海的《___________》和天津的《___________》影响最大。
梁启超与严复分别在《时务报》和《国闻报》上号召变法图强。
二、百日维新
1. 背景:________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________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 开始:________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诏书,宣布变法。
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史称“_____________”
3. 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财政,编制_____________;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4. 政变:变法触犯了________的利益。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
参与变法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遇害,史称“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持续了103 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5. 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小组团结协作完成探究问题,小组汇总并展示质疑。
)
(1)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1)探究的结果分析戊戌变法的方案为何在中国行不通。
【巩固训练】
1. 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B。
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C。
维新人士组织学会
D。
严复主持《国闻报》
2.1895 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
拒和B。
迁都C。
变法D。
革命
3.《时务报》议论新颖,文笔通俗,数月之内行销全国,销量逾万份。
该报的主要创办者是()
A。
谭嗣同B。
康有为C。
梁启超D。
张之洞
4.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
.... 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
发动民众、5. (2017. 湖北黄冈模拟)“戊戌变法”因发生在“戊戌”年而得名。
“戊戌”体现的是旧历千支纪年法,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这一年是()
A.1894 年
B.1901 年
C.1899 年
D.1898 年
6.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 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
....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 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感觉不足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主张或口号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自强求富C。
变法维新D。
民主科学
7. 在戊戌变法措施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内容是()
A。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改科举,废八股
C。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D。
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8. (2017. 广东月考)如果要拍摄“戊成六君子”专题片,下列人物不属于“戊成六君子”之列的是()
A。
谭嗣同、刘光第B。
康有为、梁启超C。
林旭、杨深秀D。
康广仁、杨锐
9. 年轻的光绪帝在危局的刺激和康有为等人的感召下,表示不愿做亡国之君,下令变法。
据此判断: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
发展资本主义B。
抵制外国侵略
C。
镇压农民起义D。
维护清朝统治
10. 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
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
该措施是()
A。
奖励发明B。
废除科举C。
废除八股D。
裁汰冗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