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

2020年8月第32卷第4期安康学院学报Aug.2020 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Vol.32No.4DOI:10.16858/j.issn,1674-0092.2020.04.014陕北民俗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李秀萍(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摘要:地理的相对封闭性、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陕北民俗文化兼具地方性、古老性、丰富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异常鲜明,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祈雨祭祀等物质和精神民俗方面,也体现在婚丧嫁娶、民间艺术等社会民俗方面。

然而,由于对外传播机制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传播意识不强、宣介语境单一等原因,陕北民俗文化长期囿于陕北,走不出国门,有悖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传播学理论提出的5W 传播模式为拓宽陕北民俗文化传播路径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陕北民俗文化;对外传播;传播学理论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20)04-0060-06所谓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赖以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叫陕北民俗文化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构建并传承下来的有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方方面面的习俗和文化,其地域特色异常鲜明,内涵和外延也十分广泛。

文献研究表明,针对陕北民俗文化的研究兴起于21世纪初。

10余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陕北民俗文化开展了深入研究:如郭冰庐系统研究了陕北窑洞文化叫吕静详尽论述了陕北炕头石狮文化叫李东风对比研究了陕北剪纸文化和陕北汉画像石文化叫尚进、张娜分析了陕北民歌与陕北说书之间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借鉴的关系叫张晓慧考察了陕北腰鼓与陕北秧歌发展与演变的内在关系问;张统宣阐释了新时期陕北说书的发展和社会功能叫秦燕、刘慧讨论了社会变迁中的陕北庙会文化叫王沛、田玲等研究了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4迥。

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现状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现状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陕西民俗文化现状研究性学习报告课题组:汉台中学高二(2)班第十一小组【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一)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

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

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①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陕西方言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现在陕西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香古色的腔调和文字;最后一个要属多样性了,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在传统表演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多样性特点,比如说皮影艺术,不仅是表演道具也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正月的社火也是一种靠扮演造型获胜的艺术,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一个个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例子数不胜数。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

陕西民俗调研报告一、引言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因其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而闻名。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民俗风情,探究其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为保护和传承陕西的民俗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资料收集等。

我们先选择了陕西的几个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包括西安、华山、延安等。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与当地的民众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同时,我们也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陕西的博物馆和其他相关展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陕西民俗的认识。

三、陕西民俗的独特之处1. 历史悠久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

在陕西的民俗中,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比如,陕西的婚礼习俗中,有许多与唐朝、宋朝相关的仪式和习惯。

这些习俗延续至今,成为了陕西民众的传统文化。

2. 地域差异陕西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因此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也有所不同。

比如,陕北地区的民俗更加朴实,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烙印;而陕南地区则以手工业文化和民间手工艺品闻名,如华县的皮影戏、户县的刺绣等。

3. 艺术表达陕西的民俗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比如,陕西的“秧歌”是一种富有历史内涵的舞蹈形式,常被用于表达人们的喜悦和美好愿望。

4. 传统节日陕西的传统节日也是其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被陕西民众十分重视。

人们会在这些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舞狮、放鞭炮等。

四、面临的挑战和保护措施陕西的民俗文化面临许多挑战,主要包括现代化进程、城乡发展差异等。

为了保护陕西的民俗文化,我们提出以下措施:1. 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陕西民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2. 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与发展;3. 建立相关机构,组织专门的研究团队,深入挖掘陕西民俗的内涵与价值;4. 加强文化交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陕西体验和了解其民俗文化。

延安农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安农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安农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地方,具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底蕴。

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延安农村的文化振兴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就延安农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1.文化资源匮乏。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特点,延安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很多传统文化遗产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导致乡村文化生态不够丰富。

2.农村文化设施滞后。

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图书馆、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不足,农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

3.农村文化活动单一。

农村文化活动多以传统性的文艺演出和庙会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无法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乡村文化传承困难。

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得不到有效传承,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农村地区逐渐失传,文化传承断档现象严重。

二、延安农村文化振兴的对策1.加强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

加大对延安农村文化资源的调查和挖掘力度,对具有历史价值和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3.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

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加大对乡村文化节庆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开展,让农民朋友能够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4.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与教育。

加大对延安农村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文化传统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推动农村青年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确保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5.发挥文化产业辐射作用。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引导文化企业和文化机构进入到延安农村地区,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

以上就是针对延安农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的论述。

延安农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延安农村文化振兴,让延安农村地区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延安农村文化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让“陕北民歌”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让“陕北民歌”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让“陕北民歌”进课堂的几点思考提起陕北,不由让人想起那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陕北曾以丰富的民间音乐闻名全国,陕北民歌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是其他地区的民歌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有《赶牲灵》《走西口》《东方红》等。

它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承继并珍藏在陕北人心中的一座富饶而辉煌的文化艺术宝库。

然而,陕北民歌发展至今,出现了断层和失落,甚至存在着从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可能。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陕北民歌从产生的根源上出现了断层。

年轻一代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经历、生活等与陕北民歌产生和流行的背景有了质的变化。

除了少数流行的陕北民歌经典名曲之外,他们热衷于追星,热衷于影视名曲、校园歌曲,而不再对陕北民歌情有独钟。

二是陕北民歌没有与时俱进。

从流行的陕北民歌来看,大都是旧歌、老歌和经过艺术家们加工改编的歌曲,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追随时代节拍,宣泄现代人内心世界的新歌太少,能引起轰动、广泛流传的新创陕北民歌更少。

从演唱方面看,那些老的民间艺人、民歌手们逐渐老去,大都已不在人世,新歌手,大都肚里东西少,艺术修养差,感情色彩淡,只会呆板学唱,不会创编的演唱。

新一代陕北人对陕北民歌的认识、理解出了偏差,若不及早进行抢救、创新,陕北民歌将濒临灭亡。

作为陕北人,我有责任保护和发扬陕北民歌,这独特的文化遗产,作为老师我希望“陕北民歌”可以进入课堂。

让陕北民歌走进语文课堂,是保护、传承、创新陕北民歌的一条有效途径。

首先,了解陕北民歌有助于学习古典文学知识。

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但是由于离我们现在的年代太远,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而陕北民歌却得益于陕北的长期落后和闭塞,在形式和内容上保留了一些古典文学的痕迹,为学习古典文学提供了捷径。

陕北民歌在创作上大量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这是沿用了至今两千多年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创作手法。

以陕北民歌中的比兴来讲《诗经》中的比兴,学生就可以快速理解比兴这种手法。

陕西民俗文化作文介绍其历史现状高中

陕西民俗文化作文介绍其历史现状高中

陕西民俗文化作文介绍其历史现状高中示例文章篇一:《陕西民俗文化,魅力无限!》嘿!朋友,你知道陕西吗?那可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尤其是它的民俗文化,简直让人着迷!就说那热闹非凡的安塞腰鼓吧!一想起那场面,我的心就激动得怦怦直跳。

一群陕北汉子,头裹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在黄土地上尽情地跳跃、击打。

那鼓点,像骤雨一样急促;那身姿,像旋风一样飞扬;那呐喊,像炸雷一样响亮。

这哪里是在打鼓啊,这分明是生命的狂欢,是力量的喷发!难道你能想象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吗?还有那巧夺天工的剪纸艺术。

奶奶们坐在炕上,手里拿着剪刀,不一会儿,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

那细致的线条,那巧妙的构思,就像是有魔法一样。

我曾经问过奶奶:“奶奶,您怎么这么厉害呀?”奶奶笑着说:“这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可不是嘛,这剪纸艺术不就是我们陕西人的心灵手巧的见证吗?陕西的面食文化也是一绝!什么油泼面、臊子面、biangbiang 面,每一种都让人垂涎欲滴。

就说那油泼面吧,宽宽的面条,撒上葱花、蒜末、辣椒粉,再用滚烫的热油一浇,“呲啦”一声,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吃上一口,那劲道的面条,那浓郁的香味,哎呀,美得很!难道你不想尝尝吗?再说那秦腔,那可是陕西人的精神寄托。

在田间地头,在村头巷尾,总能听到那高亢激昂的唱腔。

演员们一板一眼,唱得声情并茂。

台下的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时不时还跟着哼上几句。

这秦腔,不就像我们陕西人的性格一样,豪爽、大气!不过,现在的陕西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去学习这些传统技艺了。

就像我们班的同学,好多都不知道安塞腰鼓怎么打,剪纸怎么剪。

这可怎么办呢?难道我们要让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就这样消失吗?不,绝对不行!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民俗文化,让它传承下去。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让我们从小就学习;政府可以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吸引大家的参与;我们自己也要主动去学习、去传承。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陕 北 的 民俗 文 化 具 有 古 老性 特 征
同的地理分野 , 形成各具特色 的民俗文化结构 。 陕北民俗文化在
这种结构 中呈现 出明显不 同的形象特征与 内涵意义。 可 以说 , 地 理分野为陕北 民俗文化 的生存发展提供与之适宜的环境土壤和
历史际遇 的同时 ,也为其在结果的积淀和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特 有 的养分和深层文化基 因。地理环境是陕北民俗文化生存的基
2 0 1 4年 1 — 2期
更. 放唷. 高教 Sh a a n x i J i a o y u・ Ga o j i a o
文 化 艺 术
陕北 民俗文化及其特征
【 摘 要 】陕北特殊的地理状 况和历 史
演 变 进 程 生发 和 发 展 了陕 北 特 殊 民 俗 文 化 ,
老一辈传下来 的图符剪纸而已 , 但是这 幅作 品却与汉 画像砖不
谋而合 , 成 为陕北地 区古老文化遗存 的见证 , 陕北剪纸 中的古老
图符 和寓意不 胜枚 举 , 有抓 髻娃娃 、 蛇盘兔 、 鹿衔 草 、 鱼 嗦莲等 ;
十分丰富的 , 从活动 、 观念 、 载体 、 意义等方面都 显现 出古老 、 多 样、 原生 特征 , 而这 些特征正是 陕北 民俗文化 以农 耕文 明为主 , 游牧 文明为辅 的特殊社会构 成基础上 发展 和衍生 出来 的特殊形 态, 民俗文化与人 民的 日常世俗生活密切关联 , 并且 以此显现 出 民俗 文化 的价值 和意义 。民俗文化 的生发 和存在是建立在 民众 需求 的基础上的 , 归根结底为 了人 民的存在——生命的延续 。 农
而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 ,这种以生命 延续作 为核心 的追求 以含
蓄和文明的方式展 开—— 丰富而多样 的民俗文化 。陕北 民俗文

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现状以及译介模式探究

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现状以及译介模式探究

陕北民俗文化译介现状以及译介模式探究陕北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之上,是中国著名的民俗文化之地。

陕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现状以及译介模式,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现状陕北民俗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民俗文化资源,其译介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关于陕北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术研究。

许多学者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从不同的角度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了诠释和分析,为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

实地调研。

许多专家学者走进陕北地区,深入农村和乡村,进行实地调研和采风,收集了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和实例,为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展览和活动。

一些博物馆、文化机构和地方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陕北民俗文化展览和活动,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向社会公众介绍和展示了陕北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的译介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方面,译介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仍有许多重要的民俗文化元素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传播。

译介工作的形式和手段需要更加多样和灵活,以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喜好。

针对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现状,我们可以探讨并提出以下几种译介模式,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陕北民俗文化:1. 学术研究与普及相结合的模式。

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陕北民俗文化的普及工作,例如举办学术研讨会、撰写科普读物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陕北民俗文化。

2.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开展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工作,同时也可以举办线下展览、讲座等形式,引导公众参与和关注。

3. 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合作的模式。

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可以共同策划并实施陕北民俗文化的译介项目,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推动陕北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至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

陕北地区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全面发现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民俗文化资源势在必行。

一、民俗文化遗失严重
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也不断推进现代化步伐,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对民俗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由此引发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文化传承者极其匮乏,部分传统技艺面临灭绝等问题不容忽视。

(一)文化生存环境受到冲击
千百年来,陕北人民在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土风情。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一些作为传统民俗文化载体的独特陕北地方语言、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

而网络、电视、电脑的普及,使陕北民间故事、陕北民歌等的听众已越来越少,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等不再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宣泄爱与恨的感情寄托,这些都减少了民俗文化的实践机会,削减了其传承的氛围,妨碍了其技艺得保持与提高。

另一方面,机械化、高科技取代了诸多效率低下的手工业操作,陕北民间手工艺也存在着艺人“老年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发展“迟钝化”的困境。

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陕北民俗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化资源流失状况严重
陕北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像“黄土”一样深厚,古老而质朴。

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众不同,生育、婚姻、丧葬等民俗也独具特色,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陕北民歌等。

然而伴随着民族战争、民族迁徙、民族融合及现代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影响, 陕北民间艺术及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越来越稀薄了,原本强势的地位已变得极其脆弱,大量的民俗文化逐渐遗失和没落。

如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的这种陕北传统装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见;陕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现象窑洞也逐渐被现代建筑所代替;其他婚丧嫁娶等习俗逐渐简化甚至消失;剪纸贴窗花这一习俗也越来越不被当地人所重视;还有近八成的各种历史上出现过的如道情、神话故事、节日、民俗礼仪风尚等没有流传到今天。

(三)民俗文化人才缺失
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5年3月启动并实施,经过几年的调查、推荐和专家论证与评定、公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决定命名涉及说唱、刺绣、舞蹈、年画、泥塑、剪纸、漆艺等方面的166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其中陕北地区榆林市陕北民歌艺人王向荣、安塞腰鼓表演艺人高向成、安塞县剪纸艺人高金爱、安塞县剪纸艺人李秀芳、安塞县剪纸艺人薛玉芹荣膺此称号。

此次实践我们有幸采访到李秀芳老人以及其他当地民俗文化作品纪念馆,感受到陕北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了解到当前陕北地区仍存在民间艺人稀缺、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乏力、后继民俗文化接班人不足的窘状。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工程等在命名优秀传承人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民俗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队伍中来,并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人才队伍壮大才有发展持续稳定的后劲。

二、民俗文化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着毋庸质疑的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陕北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保护意识不足的现状。

(一)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有待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流行文化和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促使传统民俗文化和艺术越来越受到冷落,陕北传统民俗逐渐被淡化。

调查中我们发现,春节贴窗花(即剪纸)这一特色习俗即使在其产地安塞县也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

问其原因大多数人简单地表示,因为没有人贴自己也不愿意贴。

在调查问卷中“您平时关注传统文化吗?”一题,%表示非常关注,%一般关注,%很少关注,%不关注;“您对陕北的传统文化了解吗?”一题,%表示精通,%了解,%几乎不了解。

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价值观等冲击让很多当地人也武断地认为民俗文化是落后的、土气的,人们对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民俗文化传承危机愈加凸显
民俗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中断或消亡则难以再生。

民俗文化是依赖市场需求而存在的文化现象,市场兴盛则民俗兴盛,市场消亡则与其相关的民俗消亡。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根本转变,以及工业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信息多元化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与影响以农耕文明为根基和依存的传统民俗文化正失去其生存土壤。

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不少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流失散逸。

在“您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的保护意识不足;政府保护措施的不足,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投入的保护资金太少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已被弱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外来文化也被不断输入。

一些新的外来节日, 如: 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正在悄然兴起, 占据陕北的节日文化和经济市场,,而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已经渐渐削弱,传统节日文化的灵魂已在慢慢消失,如跳火节、送子娘娘节等已鲜有人知。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已慢慢失去了对传统节日的期盼与激动,特别是青少年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已知之甚少,如今包括陕北地区在内的年轻人很少能真正领会和掌握我们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礼仪和文化内涵了,节日的气氛已逐渐淡化。

三、民俗文化发展机制亟待完善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其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所构成。

政府在大力发展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的同时,也应看到民间文化孕育的强大生命力与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民俗文化遗失严重、民间保护意识不足的背景下,政府应加强和完善陕北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机制,然而这一机制还不健全。

(一)尚未出台民俗文化立法保护措施
美国是文化立法最早的国家之一,1790年颁布了第一部《版权法》,日本确立文化立国后也相继颁布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日本文化产业战略》等政策法规,韩国更是形成了一套全面细致的法律体系,使得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循,避免盲目操作。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针对民俗文化保护的专门立法,陕北地区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也极为有限。

由于我国的法律没有规定一个科学的评判文艺作品质量的标准,一些相关部门往往从本行业的利益或者社会形象出发,作品被改后带有浓厚的行业色彩甚至改得面目全非,创作者的积极性却因此
受到束缚,许多民间艺术家感到压抑。

文化市场表面上看是文化范畴,但归根结底属市场范畴,其运行机制仍然是市场机制。

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去研究制定民俗文化保护立法及政策措施。

(二)民俗文化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民俗文化领域由于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思路以及运作方式,仍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文化单位较多地强调民俗文化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民俗文化事业属性,忽视民俗文化的产业属性。

对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心存疑虑放不开手脚。

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办什么,老百姓就无偿地欣赏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文化消费结构单一,消费促生产的氛围始终没有形成,导致民俗文化发展缓慢。

(三)政府政策资金投入不足
陕北文化立法不足,体制不健全,机制不顺畅,民俗文化必然受到影响,缺乏强有力的发展民俗文化的驱动力。

一方面表现为有利于民俗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不配套,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

另一方面,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经营人才缺乏。

在民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上, 民营资本投资民俗文化建设的数量仍显不足, 特别是缺少大手笔的项目。

另外, 民俗文化发展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俗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民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生活、扎根基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做好陕北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宣传,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对于充分展示陕北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扩大陕北的对外影响力,实现陕北地区跨越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