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5文化常识积累与文言文翻译学案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5文化常识积累与文言文翻译学案

必修五文化常识复习学案《归去来兮辞》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七)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七)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旦日指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指初一。

【解析】选A。

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解析】选C。

“除”,任命官职。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是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就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解析】选C。

“视事”指官员到任就职。

“致政”与“致仕”一样,指官员辞官或退休。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 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

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

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

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

”使左右节哭。

服阕,除太子中舍人。

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

庐于墓所,亲友隔绝。

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

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

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及劢至,纤豪不犯,岁十余至。

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

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

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

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

”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

未几,文彻降附。

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

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

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

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

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

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常见古代文化知识集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常见古代文化知识集萃

常有古代文化知识集萃一、官职名【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元勋的封赐。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着君要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也称相国,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此后渐渐成为虚衔。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此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加机要 ,因此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一样。

【上卿】周朝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呼。

魏晋此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取销。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期间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朝辅助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 ,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此后置御史医生,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错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当,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宋此后改由大臣担当。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利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代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推荐人材。

【上医生】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此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朝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 )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 ,等级超出侍郎。

魏晋此后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从军】“顾问军务”的简称 ,最先是丞相的军事顾问,晋此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往,隋唐此后渐渐成为地方官员。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课件(66张)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课件(66张)

解析 “太子由皇帝最年长的儿子充当”错误,太子是嫡长子。 答案 D
有关“官职沿革”的文化常识 1.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 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 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 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 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 大权。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 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 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 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 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 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3.年龄称谓 (1)襁褓 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二、三岁的儿童。 (3)齿龀、龆龀 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
答:(×)“‘太子舍人’指太子的属官,与‘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意 思相同”错误,“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门客”。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 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起源于华夏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五经:五经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是四书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 古代文人墨客:古代文人墨客是指才华出众的学者或文艺创作人,代表人物有杜甫、李白、苏轼、欧阳修等。

5. 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主张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6. 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由、清高的生活态度,崇尚诗词、书画,追求心灵的寄托。

7. 古代文化的书法艺术:书法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代表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

8. 古代文化的音乐艺术: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基础,形成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享誉世界。

9. 古代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稳重的设计风格,以木结构的宫殿、庙宇、园林为代表。

10. 古代文化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文化讲究养生、兼顾色、香、味,有九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闽菜等。

11. 古代文化的医药学:古代医药学注重阴阳平衡、调节气血,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方式,形成了中医药文化。

12. 古代文化的礼仪习俗:古代礼仪习俗非常丰富,如婚礼、葬礼、宴会等活动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式。

13. 古代文化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14. 古代文化的服饰美学:古代服饰讲究韵律、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代表有汉服、唐装、礼服等。

15. 古代文化的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艺术形式融合。

16. 古代文化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民间绘画、泥塑等。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礼俗知识》课件86张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礼俗知识》课件86张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 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 “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 体全叫“牲”。“三牲”“牛羊猪”“鸡鱼猪”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一、吉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为五礼之冠。《左 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 戎。” 许慎的《说文解字》则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履者,可行、可 作也,说明礼原本是一种可以被人重复践 行的巫术活动。
(1)祭天地、祭社稷 。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 fēng shàn ,祭天叫 封,祭地叫禅。 泰山、天坛
南宋以后,“封禅”不再单独进行, 而与在郊外举行的祭天祭祀的“郊 祀”合并,“封”与“禅”也一并 进行。到了明代,分别建成天、地、 日、月四坛,明清两代帝王分别在 各坛祭祀天、地、日、月。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 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 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二、凶礼
复、殓、殡、葬、服。 复: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 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 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代巴松灵柩到埋 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服丧期间在墓 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庐墓”或 “庐冢”。(大小功服)
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 笼,表示家有重孝。
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 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 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 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 等双七,亲友不来。

2019年最新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八 识记和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考试专用)

2019年最新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八 识记和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考试专用)

专题八识记和理解基本的文学文化常识1.下列作家作品完全对应的一项是( )A.叶圣陶——《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刘心武——《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B.巴金——《激流三部曲》《灯》贾平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C.茅盾——《蚀》三部曲、《包身工》谌容——《人到中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D.老舍——《骆驼祥子》《茶馆》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解析:A项,《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茅盾的作品。

《乔厂长上任记》是蒋子龙的作品。

B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周克芹的作品。

C项,《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王蒙的作品。

答案:D2.“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别讲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A.《水浒传》和《聊斋志异》B.《西游记》和《聊斋志异》C.《儒林外史》和《三国演义》D.《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答案:D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散曲是曲的一种体式,在戏剧作品中,供状物叙事之用,是戏剧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

解析:散曲作为曲的一种体式,是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咏之用,以抒情为主,也称清曲。

答案:D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之一的演义小说,它主要以通俗的语言,依正史记载结合野史杂记及民间传说,加以深化铺陈而成,如《三国演义》。

B.神怪小说大多是写神仙怪诞之事,但其中亦寓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神怪小说的宏篇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2)
一、称谓编辑
1、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但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
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
②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③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

2、字。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

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

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3、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一般由朝廷赐予。

5、谦称—称自己
各年龄段称呼
二、纪年纪时
1、古代纪年方法
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2、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

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3、二十四节气表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三、礼义制度
1、吉礼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2 凶礼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

如:古代的“五服”制度,依据亲属关系的远近,时间不同,最多要守孝三年。

守丧期满称为“服除”。

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古人对“死”的讳称
四、科举制度
1、学校
学校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

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

2、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汉代实行察举(荐举)和征辟制,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

到了明清,正式科举。

分四级,县府的“院试”及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省级的“乡试”及格者称举人,礼部主持的“会试”及格者称贡士,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三甲若干人,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五、其他
1)“文房”即书房,“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2)我国古代授予官职为拜,调动官职为迁,免去旧职任新职为除,提升官职为擢zhuó,降职贬官为谪或左迁,罢官为黜,年老请求辞职为乞骸骨。

3)“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三省六部”制从隋唐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三省”分别指决策部门中书省,审议部门门下省,执行部门尚书省。

尚书省下辖“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户部(执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刑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与督察院管理稽察、大理寺掌管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
5)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为,老大伯(长女多用“孟”),老二仲,老三叔,老四季。

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上排行,字的后面加“父”(fǔ)或“甫”表示男性,构成字的全称,如“仲尼父”。

6)五谷指稻、黍shǚ(黄米)、稷(谷子)、麦、豆。

五声(五音)指宫、商、角、徵zhǐ、羽。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7)“岁寒三友”指松、竹、梅,经冬不凋,坚忍挺拔,被赋予正气高洁的人格象征。

8)“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9)古文中,称山南水北为阳,称山北水南为阴。

10)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1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2)【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14)【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右手握拳,左手搭在上面,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