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四阶段法资料讲解

交通规划四阶段法资料讲解
交通规划四阶段法资料讲解

交通规划四阶段法

前言 (4)

第一章课程设计要求 (4)

1.1、设计题目 (4)

1.2、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 (4)

1.3、设计的时间及分组 (5)

1.4、课程设计内容 (5)

1.4.1掌握交通规划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的原理方法 (5)

1.4.2学习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的操作方法 (5)

1.4.3对研究区域提出交通改善策略 (6)

第二章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 (6)

第三章四阶段中各阶段做法及成果展示 (7)

3.1 相关资料收集 (7)

3.2 交通发生和吸引预测及平衡 (7)

3.2.1交通区划分原则及划分结果 (8)

3.2.2交通生成预测 (8)

3.2.3 预测结果 (10)

3.3 交通分布预测 (10)

3.4 交通方式划分 (11)

3.5 交通分配预测 (12)

3.6 交通分配评价 (15)

3.7 对我校道路网分析及建议 (16)

3.7.1道路网规划 (16)

3.7.2慢行交通系统设计 (16)

3.7.3道路横断面设计 (17)

3.7.4总结 (17)

第四章 transcad中交通规划四阶段法具体操作 (18)

4.1生成初始路网图 (18)

4.1.1 生成路网前准备 (18)

4.1.2 新建路网层(线层) (18)

4.2 生成小区图 (19)

4.3 在路网与交通区层填入数据并进行人口预测 (20)

4.4 生成小区质心 (22)

4.5 创建网络 (23)

4.6 生成阻抗矩阵 (24)

4.7 对未来年限小区发生与吸引量进行平衡 (25)

4.8 用重力模型进行交通分布预测 (26)

4.9 进行交通分配并查看结果 (28)

4.10 绘制小区质心间的期望线 (30)

4.11 交通方式划分 (31)

第五章总结 (31)

前言

此次课程设计名为“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为王振报老师。此次课程设计为期两周,于2012年8月27日开始到2012年9月7日结束。在此次课程设计中,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主要学习了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法的设计过程和transcad的使用方法。

在此次课程设计中,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组齐心协力、刻苦研究,于2012年9月7日完成了课程设计所设定的目标。在此我仅代表我个人和我组的全体成员感谢王老师对我们的耐心辅导。以下为我个人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所取得的成果。望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课程设计要求

1.1、设计题目

以河北工程大学本部为研究对象,进行交通规划四阶段交通分析,并提出该校园交通规划改善方案策略。

1.2、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

《交通规划》是交通工程专业学位课,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旨在从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对交通规划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巩固和加深对交通规划理论的理解,熟悉实际交通规划的步骤与方法,并了解城市交通规划分析的具体内容。熟练掌握“四阶段”交通预测的原理及方法

1.3、设计的时间及分组

第三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周泽骅;组员:靳绍悦、何业兴、张晓明、邓贻

1.4、课程设计内容

河北工程大学本部与东校区:

1.4.1掌握交通规划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的原理方法

包括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和出行分配的基本原理方法。

1.4.2学习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的操作方法

了解交通规划软件的作用;了解TransCAD的软件结果与主要功能;熟悉TransCAD的工作模式。

学习使用TransCAD进行交通网络编辑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节点、路段和小区等的处理方法、属性数据描述等。

掌握使用TransCAD进行交通生成、交通分布预测和交通流分配的方法,了解使用TransCAD进行交通方式划分预测的方法。

掌握对交通需求结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TransCAD数据保存与转换方法等。

1.4.3对研究区域提出交通改善策略

从道路网、交通设施、交通管理、静态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方面进行调查,初步提出交通规划改善方案策略。

第二章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

组长:

周泽骅:主要完成小区七交通吸引调查、建立数据库、报告撰写、绘制路网图、建立交通量分配算法模型并交通量分配图、期望图、路网节点编号和协调各部分工作。

组员及任务分配:

何业兴:主要完成小区一与小区六交通发生吸引量调查、交通分配资料收集以及报告撰写。

靳绍悦:主要完成小区四、五交通发生吸引调查、交通分布资料收集和报告撰写。

张晓明:主要完成小区六的交通发生吸引调查,查找相关资料,参与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

邓贻:主要完成小区二、三交通发生吸引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并参与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

第三章四阶段中各阶段做法及成果展示

3.1 相关资料收集

现状小区出行生成资料

3.2 交通发生和吸引预测及平衡

3.2.1交通区划分原则及划分结果

3.2.1.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

(1).同性质:区分内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尽量使其一致;

(2)尽量以铁路、河川等天然屏障作为区分仅限;

(3)尽量不打破行政区的划分,以便能利用行政区现成的资料。

3.2.1.2小区划分图:

3.2.1.3期望线图如下:

3.2.2交通生成预测

为了进行发生量和吸引量的预测,首先必须确定OD节点及路网。然后分析影响交通生成量的主要因素,经过统计分析等手段建立预测模型,给出预测值。

3.2.2.1出行产生预测概述及方法:

⑴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后,就可以针对这些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与出行产生量的相互关系,建立模型。

⑵此次课程设计采用的方法是生成率法(指标是单位人口)。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OD调查结果,统计得出对应单位用地面积、单位人口或单位经济指标等的交通产生、吸引量,如假定其实稳定的,则根据未来各交通区的用地面积、人口数量或经济指标等便可进行交通生成预测。生成率模型是最早的交通生成预测模型,其特点是简单、方便,但由于其只能考虑单因素,在有多个因素影响交通生成时,会有很大误差。因此,生成率法只可用于比较粗略的交通生成预测。

3.2.2.2出行吸引预测概述及方法:

⑴影响居民出行吸引的因素包括用地情况、交通区所处区位及建筑情况等特性,而且关系复杂,定心因素多。

⑵本次课程设计采用居民出行吸引预测方法是直接用用地面积等代替吸引情况。采用如下步骤和方法:

①建立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

利用居民出行调查统计所得各交通区对各目的的出行的吸引,以及现状各交通区的用地情况,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各种出行目的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

②确定区位系数

根据各交通区所处区位,可将交通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交通区的实际出行吸引权,可得出不同区域交通区的区位系数。

③确定交通区特性系数

除考虑用地面积、区位等一般因素对出行吸引的影响之外,还应考虑交通区特性的影响,因此引入反映交通区特性对出行吸引的影响的交

④交通区特性系数。

3.2.3 预测结果

3.3 交通分布预测

交通分布预测是在交通生成预测的基础上,找出各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量,即要得到由交通生成预测模型所测得的各小区出行交通量与其他小区交换的数据,使得交通预测模型进一步细化。

交通分布模型大体上分为两类:增长系数法和综合方法,其中我们用的是综合方法中的单重力模型法。

重力模型法(主要用来研究当网络中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时未来年的出行预测)。重力模型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它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物体间的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之积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类推而成。下式为Casey(1955)提出的重力模型。

其中,:i,j小区的人口; d为i,j小区间的距离,α为系数。上式的约束条件为:

同时满足守恒条件的α是不存在的,因此,将重力模型修改如下:

其中,为交通阻抗函数。

3.3.1交通分布结果

阻抗矩阵

OD矩阵

3.4 交通方式划分

交通方式划分指,让一个出行(trip)与一种交通方式(mode)相对应,一个地区(zone)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该交通方式的人所占的比例叫做该交通方式的分担。其中每个交通方式所分担的量叫做该交通方式的分担量。

由于在河北工程大学内学生只有步行和自行车两种出行方式,所以我组只进行了自行车和步行两种交通方式的划分,其中经调查得自行车所占比例为0.15。

将最终得到的OD表换算为车辆通行量,计算得OD矩阵,如下表:

自行车:

步行:

3.5 交通分配预测

交通分配是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将调查得到的起讫点的出行分布(OD矩阵)按照现有或规划中的路网分配到各条道路上,从而推测各道路上的交通量。我组交通分配采用静态交通分配。

静态交通分配:一般的交通分配,OD矩阵是已知且确定的,不考虑其随时间的变化,因此称为静态交通分配。

静态交通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1) 路网拓扑空间结构已知;

(2) 路网特性、路段旅行时间函数已知;

(3) 动态的时变交通需求已知;

(4) 出行者具有交通路网及交通状况的全部信息,而且能够持续做出正确选择;

(5) 所有出行者的路线选择准则相同;

在此前提条件下,交通分配就是求解路网中各路径的交通流量,以对路网性能进行评价。

确定最短路线

由于本区划分有九个小区,可根据路段行驶时间得出最短路阻抗矩阵,通过此矩阵与平衡后的未来年限的发生吸引量对OD点间的交通流量进行分配,总流量分配结果如下图:

分配后的流量图

自行车分配:

步行分配:

3.6 交通分配评价

OD1(Lnverse)

OD2(gamma)

对两个OD的分配结果,从路段交通量、饱和度、OD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由于所用的函数模型不同,对于同一个阻抗矩阵产生的OD矩阵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整个图个路段的交通流量和VC比而言,对两个OD矩阵的分配差距不是很大,属于误差范围之内。

3.7 对我校道路网分析及建议

3.7.1道路网规划

(1)内部道路网布局结构。道路网络的总体布局呈方格网型,在东校区则局部呈环形放射性路网。从区域规划路网结构出发,道路主骨架由内外环组成,再通过丰富的联系道路将内外环与校区出入紧密联系起来。

(2)道路网功能。综合上述区域总体交通需求分析道路网分为景观路、外环路、内环路、内部联系道路和步行带5个层次。明确校区路网的各条道路的功能及其在校区内部所担当的不同交通作用。

(3)慢行交通组织管理。非机动车交通以短程交通为目的,中、长距交通应鼓励以“停(自行车)一换乘(公交车)”的出行方式。体现机非分离的思想,尽量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设施在空间上分离。

3.7.2慢行交通系统设计

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即慢行交通(包括行人与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分离,能够有效地解决道路上人与车相互干扰的问题,降低交通事故率,为出行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生态的环境。优化慢行交通功能,但是部分靠近生活教学区路段还应对交通网络设计严格限速。

景观道路:南北景观道路为新校区的中央轴线,障碍设计、路段行人过街设计、路边行人休息设施的设计、因此要保障其景观性,兼顾慢行交通的重要功能。红线候车亭的设计及路侧环境设计等,为师生出行创造一个功能便利、适宜的道路交通环境和校园活动空间。

外环路:外环路是机动车的快速通道,车流较校区道路网较为密集,区域对外交通主要利用外环路,建议采用“3车道”的设计思路。

内环路:联络各个教学楼各系馆,机动车功能及慢行交通功能兼顾,特殊路段应以慢行交通优先。

联系道路:联系内外环道路及各小区,保证出行者出行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步行带:禁止机动车通行,营造校园安静、宁和交通运行方便、快捷和安全的前提下,从景观的角度,氛围,确保安全。

将校区道路分别定位为此5种功能,有利于特别是交通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因此,要改善交通系统,明确各种不同性质道路的交通作用,是交通组织规划设必须以人为本,即提高交通系统中人的移动的安全性、计的基础与前提。

3.7.3道路横断面设计

按照传统模式,道路横断面实行机非混行的交通组和渠化设计以及交通管理等改善措施,来减少道路的通织形式,不能适应校园的交通特征,将会造成较大的交行瓶颈,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通冲突。以此为依据,根据道路功能要求分别做出断面

3.7.4总结

在校园规划中的“绿色交通”,是以“慢行交通优先”、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及减少私人小汽车使用为原则。校园交通规划的实施及交通系统的运行都表明,通过校园的空间布局设计、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出行方式和交通出行量的预测,以绿色交通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起来的道路交通系统,其道路功能结构、道路断面、慢行交通的组织等,都必须体现“和谐交

通”。因此,针对校园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殊园区,更应当以绿色交通为导向,注重慢行交通的通行空间,分析特殊群体的出行特征,合理组织交通。

第四章 transcad中交通规划四阶段法具体操作

4.1生成初始路网图

4.1.1 生成路网前准备

?打开背景图片(Open:*.tif )

?设置单位为:Meters

Edit—preferences—system—map units:meters

4.1.2 新建路网层(线层)

?New-Geographic File

?选择Line Geographic File,层名:street,端点层名:node

?域字段:speed、capacity(4bytes)time(8bytes)

?画路网:Tools-Map Editing-Toolbox

?画完路网检查路网的连通性:Tools-Map Editing-check line layer connectivity

4.2 生成小区图

?新建交通区层(面层)

?New-Geographic File,选择Area Geographic File,options选择第二项,输入层名:area

?添加域字段:交通区编码ID,现状base,现状吸引量A base,现状交通区容量POP base,未来发生量P fur,未来吸引量A fur,未来交通区容量POP fur

?画交通区:Tools-Map Editing-Toolbox

4.3 在路网与交通区层填入数据并进行人口预测?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填入路网与交通区数据表中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层次分析法模型

二、模型的假设 1、假设我们所统计和分析的数据,都是客观真实的; 2、在考虑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时,假设我们所选取的样本为简单随机抽样,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基本上能够集中反映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 3、在数据计算过程中,假设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对数据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三、符号说明

四、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1、问题背景的理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转轨加速,社会转型加剧,受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劳动用工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的不尽完善,以及高校的毕业生部分择业期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如今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为了更好地解决广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就需要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毕业生就业的若干主要因素,并将它们从主到次依秩排序. 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评价其就业情况,并给出某一专业的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策略. 2、方法模型的建立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介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用来帮助我们处理决策问题.特别是考虑的因素较多的决策问题,而且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或者优先程度难以量化的时候,层次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决策方法.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 我们现在主要对各个因素分配合理的权重,而权重的计算一般用美国运筹学

家T.L.Saaty 教授提出的AHP 法. (2)具体计算权重的AHP 法 AHP 法是将各要素配对比较,根据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再根据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值获得权重向量k W . Step1.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假设比较某一层k 个因素12,,,k C C C 对上一层因素ο的影响,每次两个因素i C 和j C ,用ij C 表示i C 和j C 对ο的影响之比,全部比较结果构成成对比较矩阵C ,也叫正互反矩阵. *()k k ij C C =, 0ij C >,1 ij ji C C =, 1ii C =. 若正互反矩阵C 元素成立等式:* ij jk ik C C C = ,则称C 一致性矩阵. 标度ij C 含义 1 i C 与j C 的影响相同 3 i C 比j C 的影响稍强 5 i C 比j C 的影响强 7 i C 比j C 的影响明显地强 9 i C 比j C 的影响绝对地强 2,4,6,8 i C 与j C 的影响之比在上述两个相邻等级之间 11 ,,29 i C 与j C 影响之比为上面ij a 的互反数 Step2. 计算该矩阵的权重 通过解正互反矩阵的特征值,可求得相应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后即为权重向量 12 = [ , ,..., ]T k k k kk Q q q q ,其中的ik q 就是i C 对ο的相对权重.由特征方程 A-I=0λ,利用Mathematica 软件包可以求出最大的特征值 max λ 和相应的特征向 量. Step3. 一致性检验 1)为了度量判断的可靠程度,可计算此时的一致性度量指标CI :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数学建模之层次分析法

第四讲层次分析法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比如如何选择旅游景点的问题,选择升学志愿的问题等等。在决策者作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作出选择。 比如选择一个旅游景点时,你可以从宁波、普陀山、浙西大峡谷、雁荡山和楠溪江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在进行选择时,你所考虑的因素有旅游的费用、旅游地的景色、景点的居住条件和饮食状况以及交通状况等等。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我们将这样的复杂系统称为一个决策系统。这些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一、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一个决策系统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1) 最高层(目标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2) 中间层(准则层):这一层次中包含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它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 (3) 最低层(方案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比如旅游景点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决策系统: 目标层——选择一个旅游景点 准则层——旅游费用、景色、居住、饮食、交通 方案层——宁波、普陀山、浙西大峡谷、雁荡山、楠溪江 二、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和正互反矩阵 在确定了比较准则以及备选的方案后,需要比较若干个因素对同一目标的影响,从额确定它们在目标中占的比重。如旅游问题中,五个准则对于不同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是肯定会有不同的重要程度,而不同的方案在相同的准则上也有不同的适合程度表现。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决策者的

交通规划四阶段法

前言 (3) 第一章课程设计要求 (4) 1.1、设计题目 (4) 1.2、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 (4) 1.3、设计的时间及分组 (4) 1.4、课程设计内容 (4) 1.4.1掌握交通规划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的原理方法 (4) 1.4.2学习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的操作方法 (5) 1.4.3对研究区域提出交通改善策略 (5) 第二章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 (6) 第三章四阶段中各阶段做法及成果展示 (6) 3.1 相关资料收集 (6) 3.2 交通发生和吸引预测及平衡 (6) 3.2.1交通区划分原则及划分结果 (6) 3.2.2交通生成预测 (7) 3.2.3 预测结果 (8) 3.3 交通分布预测 (8) 3.4 交通方式划分 (10) 3.5 交通分配预测 (11) 3.6 交通分配评价 (13) 3.7 对我校道路网分析及建议 (14) 3.7.1道路网规划 (14) 3.7.2慢行交通系统设计 (14) 3.7.3道路横断面设计 (15) 3.7.4总结 (15) 第四章 transcad中交通规划四阶段法具体操作 (15) 4.1生成初始路网图 (15) 4.1.1 生成路网前准备 (15) 4.1.2 新建路网层(线层) (16)

4.2 生成小区图 (17) 4.3 在路网与交通区层填入数据并进行人口预测 (18) 4.4 生成小区质心 (19) 4.5 创建网络 (21) 4.6 生成阻抗矩阵 (22) 4.7 对未来年限小区发生与吸引量进行平衡 (23) 4.8 用重力模型进行交通分布预测 (24) 4.9 进行交通分配并查看结果 (25) 4.10 绘制小区质心间的期望线 (27) 4.11 交通方式划分 (27) 第五章总结 (28)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层次分析法模型

二、模型的假设 1、假设我们所统计与分析的数据,都就是客观真实的; 2、在考虑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时,假设我们所选取的样本为简单随机抽样,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基本上能够集中反映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 3、在数据计算过程中,假设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对数据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三、符号说明

四、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1、问题背景的理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转轨加速,社会转型加剧,受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劳动用工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市场的不尽完善,以及高校的毕业生部分择业期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如今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为了更好地解决广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就需要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与评价毕业生就业的若干主要因素,并将它们从主到次依秩排序、 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评价其就业情况,并给出某一专业的毕业生具体的就业策略、 2、方法模型的建立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介绍:层次分析法就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用来帮助我们处理决策问题、特别就是考虑的因素较多的决策问题,而且各个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或者优先程度难以量化的时候,层次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决策方法、 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就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 我们现在主要对各个因素分配合理的权重,而权重的计算一般用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的AHP法、 (2)具体计算权重的AHP 法 AHP法就是将各要素配对比较,根据各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再根据 W、 计算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值获得权重向量 k

交通规划四阶段法

前言3 第一章课程设计要求4 1.1、设计题目4 1.2、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4 1.3、设计的时间及分组4 1.4、课程设计内容4 1.4.1掌握交通规划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的原理方法4 1.4.2学习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的操作方法5 1.4.3对研究区域提出交通改善策略5 第二章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6 第三章四阶段中各阶段做法及成果展示6 3.1 相关资料收集6 3.2 交通发生和吸引预测及平衡6 3.2.1交通区划分原则及划分结果6 3.2.2交通生成预测7 3.2.3 预测结果8 3.3 交通分布预测8 3.4 交通方式划分10 3.5 交通分配预测11 3.6 交通分配评价13 3.7 对我校道路网分析及建议13 3.7.1道路网规划13 3.7.2慢行交通系统设计14 3.7.3道路横断面设计14 3.7.4总结14 第四章 transcad中交通规划四阶段法具体操作15 4.1生成初始路网图15 4.1.1 生成路网前准备15 4.1.2 新建路网层(线层)15 4.2 生成小区图16

4.3 在路网与交通区层填入数据并进行人口预测17 4.4 生成小区质心18 4.5 创建网络20 4.6 生成阻抗矩阵21 4.7 对未来年限小区发生与吸引量进行平衡22 4.8 用重力模型进行交通分布预测23 4.9 进行交通分配并查看结果24 4.10 绘制小区质心间的期望线26 4.11 交通方式划分26 第五章总结27

前言 此次课程设计名为“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指导教师为王振报老师。此次课程设计为期两周,于2012年8月27日开始到2012年9月7日结束。在此次课程设计中,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主要学习了交通规划的四阶段法的设计过程和transcad的使用方法。 在此次课程设计中,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组齐心协力、刻苦研究,于2012年9月7日完成了课程设计所设定的目标。在此我仅代表我个人和我组的全体成员感谢王老师对我们的耐心辅导。以下为我个人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所取得的成果。望老师批评指正!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交通规划四阶段法详细步骤

一、transcad中交通规划四阶段法具体操作 1.1生成初始路网图 1.1.1 生成路网前准备 ?打开背景图片(Open:*.tif ) ?设置单位为:Meters Edit—preferences—system—map units:meters 1.1.2 新建路网层(线层) ?New-Geographic File ?选择Line Geographic File,层名:street,端点层名:node ?域字段:speed、capacity(4bytes)time(8bytes)

?画路网:Tools-Map Editing-Toolbox ?画完路网检查路网的连通性:Tools-Map Editing-check line layer connectivity 1.2 生成小区图 ?新建交通区层(面层) ?New-Geographic File,选择Area Geographic File,options选择第二项,输入层名:area ?添加域字段:交通区编码ID,现状base,现状吸引量A base,现状交通区容量POP base,未来发生量P fur,未来吸引量A fur,未来交通区容量POP fur

?画交通区:Tools-Map Editing-Toolbox 1.3 在路网与交通区层填入数据并进行人口预测 ?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填入路网与交通区数据表中

?进行交通区未来人口预测 (1)、打开交通区数据表 (2)、操作过程 ?点击statistics—Model Esticmation,在dependent选项里面选择P base,independent里面选POP base—add—POP base—OK—保存(文件名为P fur); ?同样在dependent选项里面选择A base,independent里面选POP base—add—POP base—OK—保存(文件名为A fur); ?点击数据表中P fur下任意一格,选statistics—Model Evaluation—打开P fur文件—将数据导入表中(A fur导入方式相同)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内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交通规划原理-邵春福-课本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交通需求的分类:本源性交通需求,例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看病。 派生性交通需求,例如:业务、工作。 2交通规划的定义: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办法。 3交通规划的分类:1按位移对象的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类: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5按交通服务对象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近/短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远/长期交通规划、远景交通规划 4四阶段预测法:1交通发生与吸引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流分配 5四阶段法中每一阶段的内容、作用、目的和常用方法? 第一阶段交通生成预测:内容: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目的:未来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常用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 第二阶段分布交通量预测:内容: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转化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目的:预测各小区之间的。qij常用方法:增长系数法(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佛尼斯法)综合法(重力模型法) 第三阶段交通方式划分内容:将各小区间的全方式分布量划分为分方式分布量 常用方法:全域模型、TI模型、出行端点模型、径路模型probit模型法、logit模型法 第四阶段交通流分配内容: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或OD)交通量qij。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量xa。目的:求出径路交通量和路段交通量。常用方法:全有全无法、增量分配法、Beckmann交通平衡分配模型、随机分配法 第二章交通调查 1交通量分类按照交通性质分: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混合交通量、行人交通量。2延误: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延误。 3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4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5出行按范围可分为:内内出行、内外出行、外外出行、过境出行 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1我国城市土地的用途分类:城乡用地、城市建设用地。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铁路用地(铁路编制站线路等用地)2公路用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3港口用地(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等用地)4机场用地(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5管道运输用地(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 2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宏观互动关系: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通系统的发展引起无地利用的特征变化,导致了城市空间形态、无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开发强度的改变;反过来,土地利用特征的改变也对交通系统提出新的需求,促使其不断改进完善,引起交通设施、出行方式结构和交通密度特征的改变。最终,形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产物。

道路交通第四章 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型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上) 第四章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型规划设计 第一部分数据 1一般情况下,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不超过8%。 2适合自行车行驶的道路坡度宜为2.5%以下; ① 适合平板三轮车骑行的纵坡宜为 2% 以下。 ② 一般平原城市道路的纵坡应该尽可能的控制在2.5%以下(以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为主); ③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坡度不宜大于4.5% ④ 积雪或冰冻地区的快速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3.5%,其他等级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6.0% 3纵坡度数和坡长的关系 纵坡度数越小,设计坡长越长。呈负相关。 4纵坡限制 ① 若坡度大于4%,车速太快容易发生危险,坡长应该有所控制,及适宜短陡坡。(不限制坡长)并且宜在坡段末尾增加一个不小于1%的缓坡段。

② 若坡长大于5%,需要对坡长限制。并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纵坡不应大于3% 。 ③城市干道的缓和坡段不宜小于100m,居住区及其他区干道(支路等级),不宜小于 50m 。 ④居住区内道路对于坡度和坡长的要求: 机动车道。iMax<=8%。L<=200m 非机动车道。 iMax<=3%。L<=50m 人行道。 iMax<=8%。 5 自然条件对坡度设计的影响 对于高原城市,车辆的有效牵引力常常因为空气稀薄而减少,从而相应降低了汽车的升坡能力。因此,从道路设计角度考虑,一般容许最大纵坡折减1%。 6 山城地形对平均纵坡的要求 ① 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的时候,平均纵坡宜为4.5% ② 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7 城市道路动车道最大纵坡限制值(了解)

8 非机动车道的纵坡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 时,应该限制坡长。 两竖曲线之间坡度的坡长一般不小于两相邻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当车速在20~50KM/H之间时,坡长不宜小于60~140M 。 9 最小坡度 ① 一般希望道路最小纵坡度应该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 ② 遇到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该设置锯齿形边沟或者其他排水措施。(设置锯齿边沟的临界值是 0.3%) ③ 高级路面最小纵坡 0.3% 料石路面最小纵坡0.4 块石路面最小纵坡 0.5 沙石路面最小纵坡0.5 (补充:山区道路排水:山区道路排水曲线往往沿着山坡、冲坳设置,易受到暴雨、山洪冲刷,造成水毁,因此,宜尽可能的在曲线傍山一侧加大边沟或者设置截水沟,将水迅速排走。) 10转坡角相关知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方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它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2.0.6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7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实例

交通规划实例 目录 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 (2) 济南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6) 合肥市综合交通规划 (12) 贵阳市城市交通规划 (14) 珠海市城市交通规划 (19)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简介 (24)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28) 威海市区城市交通规划 (40) 洛阳市中心区近期交通研究与规划 (47) 上海市人民广场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56) 罗湖口岸道路交通规划 (64)

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 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发达城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面对西部开发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压力,城市交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城市用地开发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本次交通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为城市未来发展创造和谐的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 此次综合交通规划是成都市1993年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后进行的第二次城市交通规划。如何根据城市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市交通设施布局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良性互动,解决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组织运行效率,以适应城市经济增长和开发建设中的需要,使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是本次交通规划的重点。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为成都市域范围,规划重点在中心城(外环路内地区),面积为598平方公里,在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系统的分析中,研究范围扩大至成都市域。规划年限与总体规划一致为2020年,近期为2005年、中期为2010年,在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和轨道交通研究中,将适当考虑城市的远景发展。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手段,对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地规划研究,并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强了交通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的协调。 综合交通规划的工作和成果主要为三方面内容: 一、城市机动车出行调查和大型设施交通发生源单位调查 在中心城区范围进行机动车出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现状城市机动车出行特征,并完成机动车的现状、2010年和2020年的出行OD;大型设施交通发生源调查,通过选取不同位置、有代表性的城市交通发生源单位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类型交通发生源单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特征。 二、建立城市交通规划信息数据库 针对成都市城市交通特点和需要,在交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成都市交通规划数据库,提供城市交通定量分析数据,配合规划项目进行方案测试和论证。 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成果 1、现状交通分析:结合本次交通调查和以往已有的交通调查及相关统计资料,对现状城市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城市交通改善的建议; 2、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研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对城市发展前景分析、交通发展战略构造和测试,分别从投资、公交发展、道路网络、城市停车和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资源条件限制下未来城市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兼顾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