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胃癌在转变形成癌症之前,大多由正常胃黏膜转变而来,其中部分发展成胃癌。

鉴于本病的恶性度高,而且发病病因不明确,所以对疾病的一级预防就非常困难。

因此,针对胃癌前病变的及时监测、有效的处理就自然成为了防治肿瘤发生的关键。

本文针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等方面来论述一下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

标签:胃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包括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

目前较为认可的人胃癌的发生模式是1988年Correa提出的:“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肠型)”。

大多数学者认为,胃癌前病变主要是指异型增生和肠化生。

目前,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药尚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而中医中药则体现了较大优势。

本文参考古籍文献及现代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如下。

1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1.1 理论基础祖国医学中并无胃癌前病变之名,依据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表现多可归属于“痞满”范畴,亦有将其归于“胃痛”、“呃逆”、“呕吐”、“胃痞”等处。

但由于胃癌前病变多有上腹胀痛、纳少、嗳气、消瘦、疲劳乏力、胃脘部痛或不伴疼痛症状,因此大多数学者主张将其归于“痞满”。

“痞满”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胀闷不舒,以触之无形,压之不痛为主要特点的病症。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提出痞满是胃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并记载了“否满”、“否痛”、“坚否”等病名,而《素问》曰:“卑监之纪,是谓减化。

化气不令,生政独彰,长气整,雨乃机收气平,风寒并兴,草木荣美,秀而不实,成树而也。

其气散,……其病留满否塞”。

否者如《直指方》所曰:“乾上坤下,其卦曰否,阳隔阴不升。

”所以痞,痞塞不通、升降失常之意。

《伤寒论》则提出了“但满而不痛,此为痞”的概念,同时依据不同情况创立了治疗痞满的泻心汤系列方。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临床研究成果等方面反映胃癌的中医药研究,并展望传统中医药在胃癌治疗的前景。

【关键词】胃癌;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展望胃癌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大约占多种恶性肿瘤的1/4,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位。

胃癌多发于40岁以上,41~60岁者约占2/3,男女之比约为3.6:1。

因而胃癌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起病多隐匿,早期胃癌可无病症,并常误诊为慢性胃炎,直至癌肿开展至中晚期,手术时机大多已错过。

而现代治疗方法主要是放、化疗,这些治疗方法毒副反响极大,适应证少,疗效差。

目前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非常被看好,它适用于各型胃癌,能缓解临床病症,配合手术治疗,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响,提高治疗有效率,延长生存时间。

因此,积极做好中医药对本病的防治和治疗在当今有重要意义。

现将近几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胃癌多因阴虚湿阻,气血不和,络脉瘀阻,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脾胃功能失常,运化失司,痰凝气滞,热毒血瘀,交阻于胃,积聚成块,或素体阴虚,痰热瘀毒交结,脉络痹阻而致。

孙氏[1]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气滞、血瘀、痰凝是标,脾、胃肾虚为主,正虚邪恋,结于胃脘而成“反胃〞〔胃癌〕。

胃癌早期一般多见肝胃不和,肝郁气滞,伤及脾胃,日久气郁化火,导致胃热伤阴。

脾胃受伤,运化失职,痰湿内生,结凝中焦,中焦不运;肝胃不和与气滞血瘀为进展期胃癌较早的表现[2];到了晚期,脾胃失职日久,生化之源枯竭,气血亏虚,病情由脾及肾,命门火衰,出现脾肾虚寒及气血双亏之候。

2治疗方法集萃广阔中医药工作者根据医学辨证施治原那么,运用中医中药对胃癌进行了临床治疗和观察研究。

众多的临床报道资料显示,中医药对胃癌有较好的疗效。

2.1辨证论治胃癌患者的病情特征往往是虚实错杂,常用舒肝健脾、补气理气、养血温阳、清热养阴、软坚化痰等法。

放疗、化疗后的胃癌患者,其治疗多以健脾理气、活血祛瘀、清热解毒、温中和胃,此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胃癌前病变是一种胃癌的前期病变,如果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治愈胃癌。

目前,传统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法已经成为治疗胃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对活血化瘀法治
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活血化瘀法的理论基础
活血化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血液是人体生命的基础物质,其流
通畅通与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血液瘀阻,就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发生各种疾病。

因此,通过活血化瘀,可以调节气血平衡,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对于治疗胃癌前病变具有显著疗效。

以下是一些相关研究的例子:
1. 活血化瘀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
通过对5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组,其中25例口服活血化瘀颗粒,另外25例口服维生素C,每日2次,治疗期为3个月。

结果显示,活血化瘀颗粒组的有效率为76%,维生素C组的有效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此研究表明,活血化瘀颗粒对于胃癌前
病变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2. 三七粉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研究
通过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三七粉治疗,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如胃痛、胃
胀等症状得到缓解。

同时,三七粉还可以促进胃部的细胞再生,增强胃黏膜抗损伤的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三七粉对于胃癌前病变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三、结论。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胃癌前病变是胃癌发展的先兆,具有潜在的恶性转化风险。

本文旨在探讨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胃癌前病变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通过对活血化瘀法的治疗设计、应用、疗效观察以及机制探究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在胃癌前病变患者中的潜在作用和疗效。

结合临床实践中的优势和局限性,认识到活血化瘀法在中医传统治疗中的重要性。

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并应对其在治疗胃癌前病变中面临的挑战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推动中医药在胃癌前病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胃癌前病变、活血化瘀法、临床研究、中医传统治疗、疗效观察、机制探究、临床实践、优势和局限性、潜在作用、未来研究方向、中医临床、治疗方式。

1. 引言1.1 胃癌前病变的定义胃癌前病变是指胃黏膜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但尚未形成明确的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的前期病变。

胃黏膜的异型增生是指细胞形态、大小、核分裂等方面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具备癌症的恶性特征。

胃癌前病变的病理表现包括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和高度异型增生等不同类型,其发展过程是由轻度异型增生逐渐演变为高度异型增生,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

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主要通过胃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确定,根据组织学特征严格分类,并进行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胃癌前病变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胃癌前病变进行有效管理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传统治疗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胃癌前病变的危害胃癌前病变是指胃黏膜在正常胃黏膜和癌变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胃癌发生的前期病变。

胃癌前病变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胃癌前病变是胃癌发展的前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演变为恶性肿瘤,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2.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胃癌前病变的患者常常会出现胃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活血化瘀法是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调节体内血液的循环,促进血液流通,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胃癌前病变是指发生在胃黏膜上的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为胃癌。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主要采用中药治疗的方式。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胃黏膜内的血液循环,提高组织的氧供水平,从而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预防胃癌的发生。

活血化瘀法还可以调节体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对癌细胞的清除能力。

有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对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一项临床研究观察了6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其中30例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另外30例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活血化瘀法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另一项临床研究观察了10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中有一部分患者的病变完全消失。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存在一定的难度。

活血化瘀法的具体治疗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需要进一步的基础研究来加深我们对其治疗胃癌前病变的认识。

活血化瘀法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进展,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我们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来明确其治疗机制,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也需要加强对活血化瘀法的基础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

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032周学文,男,1938201226生,辽宁省辽阳市人,汉族.1965年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现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秘书长,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临床药理学会副秘书长,辽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副主编、本刊编委.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医内科脾胃病、肝胆病和中药临床药理研究.编著《中医胃肠病学》等4部,发表论文40篇.先后4次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通讯作者 周学文,110032,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33号,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Tel.+86・24・6909114-2030,2080收稿日期 1998203208 专家述评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周学文S u bj e c t h e a di n g s stomach neoplas msΠdrug t herap y; p recancerous conditionsΠdrug t herap y;gastric mucos aΠp at hology主题词 胃肿瘤Π药物疗法;癌前状态Π药物疗法;胃粘膜Π病理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73512胃癌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概念,一般认为是指胃粘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不完全性肠化生而言.研究已表明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它可能演变成胃癌,但需一个渐进的过程.临床和实验观察表明,某些类型的异型增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实际上这种病变的异型性是一种逐渐过渡的程度变化”[1].西医目前多采用跟踪、随访,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即重度异型增生有癌变危险或可疑为癌时).同时近年来对癌及癌前病变的化学干扰治疗研究也取得若干进展,如细胞分化诱导剂的研究等.中医药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与报道明显增多,并被列入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特别是临床治疗研究更为活跃,取得了一定成绩,显示了辨证论治的特点和综合防治的明显优势.1 中医学认识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多数人将其列入“胃痞”、“胃脘痛”等范畴.李玉奇et al[2]主张“以痈论治”.陈云芝[3]则把本病归纳于“壅结”.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情志、素体及邪毒等因素有关,多责之于脾胃虚弱、湿热邪毒、气滞血瘀,且多呈兼挟之势.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对其病因病机各有论述.1.1 脾胃虚弱 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虚则诸症蜂起.在这些理论支持下,张子理[4]认为阴液枯涸,胃络失养,脾失健运,脾胃虚寒是其基本病机.田德录[5]认为本病病初在胃,以阴津损伤为先,久病及脾,以中气不足为主.若在胃阴亏虚的基础上虚火内生,则表现为虚火灼胃证,若脾虚气伤进一步加重,则表现为气阴两虚.刘宣然et al[6]认为肝胆郁热犯胃,络损瘀滞,日久伐及脾运,遂致脾胃升降失调,生化无权,气阴营血俱虚.1.2 湿热邪毒 于祥艺[7]根据本病“久病多虚多瘀”的特点,结合内镜下粘膜相及胃内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两虚,瘀血内停,热毒内结.尹文绪[8]认为本病是气病及血,血伤入络,郁热邪毒蕴蓄所致.1.3 气滞血瘀 陈晓雯[9]测定了本病患者心排血量,结果显示均明显降低,且其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均较正常人显著增加,为久病致瘀、气虚致瘀提供了客观依据,故认为本病多为日久痼疾,“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所致.因而提出本病多呈脾胃气虚证候以至气血生化乏源,进而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不通则痛,气虚致瘀是病变之根本的观点.王文仲[10]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认为瘀血阻络,痰气壅结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总之,虽然该病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多脏腑受累,但近年来对其认识逐渐趋向一致,多数认为本病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则有气滞、血瘀、湿阻、热毒蕴胃等,且多呈兼挟之势.一般来说,发病初期为实多虚少,以实证为主,后期以虚为主,虚实夹杂,久病不愈则可损伤脾胃.“因邪致虚,因虚致邪”是病机转化的主要特点.2 中医药治疗现状胃癌癌前病变的病机复杂,涉及机体内外环境失调的各个方面,而且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也不相同,因此治疗时在抓住发病的每一重要环节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从整体出发,审证求因,切中病机,注意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以通过调整整体功能的活动来促进胃粘膜局部病变的好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总结出有效方药.目前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2.1 辨证论治,随机调节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明显增多,但多数还是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将本病分列诸证,审因论治,然而其分型存在很大差异.陈瑜[11]将本病分为5型论治:①脾胃虚弱型予香—772—ISSN1007-9319 CN14-1218Π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1999;7(4):277-279砂六君子汤;②肝胃不和型予柴胡疏肝散加减;③脾胃湿热型予藿朴夏苓汤加减;④胃络瘀血型方用丹参饮加味;⑤胃阴不足型予一贯煎加减.治疗45例,临床总有效率91112%,内镜有效率77178%.柴可夫[12]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脾胃湿热,分别予柴胡疏肝散、一贯煎、黄芪建中汤、清热益胃汤加味,在临床症状改善和内镜病理疗效方面取得满意疗效.2.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通过临床观察,大多数学者认为胃癌癌前病变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脾胃虚弱表现,治疗上主要用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良附丸、资生丸等.如苏光耀[13]测定脾虚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浆cAMP及胃粘膜cAMP的含量,发现两者均低于正常人,并随着病变而加重,如出现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直至癌变,这两者也随着逐渐降低,差异极显著.用健脾益气药后,临床症状好转,内镜和病理活检显示病变减轻,cAMP含量也升高,从而取得治疗效果.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益气药如黄芪、人参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力,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的作用,因此能增强胃肠道粘膜屏障作用,防止致癌物质侵袭,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王垂杰et al[14]运用温中养胃冲剂(药用黄芪、白术、桂枝、麦芽、甘草等)、养阴清胃冲剂(药用知母、白蔹、马齿苋等)治疗萎缩性胃炎75例,结果表明治愈及显效率达61134%,有效率为8216%,胃泌酸功能试验SIgA治疗前后比较P<01005.提示两种冲剂在局部免疫上有重要调节作用.苏继忠[15]以贞芪扶正冲剂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有效率4612%,并认为贞芪冲剂可益气、滋阴、补肾等,通过改善患者全身免疫状态而起到治疗作用.2.3 解毒消散,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不少学者近年来研究发现,解毒散结之品,如莪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具有一定的防突变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一些清热解毒药,如黄连、山豆根、金银花、黄芩、七叶一枝花、蒲公英等具有抑制胃细胞不典型增生与增殖、杀伤Hp 的作用.徐建国[16]以HL260细胞做靶细胞,对39种清热解毒中草药水提取液,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行观察,发现其中25种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还有人认为Hp感染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形成和胃癌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中医药特别是清热解毒类药物在治疗Hp感染中显示出良好前景.抑菌试验表明Hp对17种中药有敏感性,其中对黄连高度敏感.因此,临床治疗上许多医家提出在对癌前病变的辨证基础上加清热解毒、护膜抑癌之品,可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如王长洪et al[17]用益胃解毒汤加减治疗49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7818%糜烂性胃炎伴随的异型增生逆转,Hp阴转率为4414%.刘宣然et al[6]以消胃炎散(土茯苓、白花蛇草、蒲公英、白芍、白芨、甘草等)重在清热解毒、健脾调肝治疗本病也取得较好疗效.2.4 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消散 清代医家王清任有“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的观点.胃癌前期病变在内镜下所见到的“花斑样改变”“血管扭曲、血管壁显露”粘膜表面凹凸不平或呈结节,异型增生,肠化生程度在瘀血型患者中较其他证型患者为重.詹继烈et al[18]报道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肠腺化生占4511%,其中细胞癌变占6117%;胃络瘀滞型异型增生高于其他证型,占5619%.近年研究表明,应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三七、郁金、枳壳治疗本病,可改善胃粘膜微循环,并建立侧枝循环,增加血流量,使局部缺血缺氧得到改善,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及萎缩腺体复生.因而有人认为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关键是活血化瘀.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文献中,活血化瘀药的使用率高达半数以上.苗世举[19]自拟活血化瘀汤,药用黄芪、当归、枳壳,乳没等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并且证明了该药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增生消退,腺体恢复.马山et al[20]治疗91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服胃友汤(黄芪、丹参、吴茱萸、枳壳、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等)随证加减,总有效率达到90%.3 评述与展望3.1 扩大病种范围 从目前公开报告的临床研究来看,有关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重点放在萎缩性胃炎及其出现的胃粘膜癌前病变上,且真正意义上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样本含量偏少,较少涉及到其他的胃癌癌前疾病,虽然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等都与胃粘膜萎缩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同.“以点代面,势必对胃癌癌前期病变整体特征的认识带来局限”[21].3.2 开展病证与证型本质的研究 中医在宏观上应用四诊八纲能作出机体疾病功能状态的辨证分析,而运用现代科学的客观检查,从组织、细胞、分子角度以更深的层次反映病理形态和生化方面的微观变化,则能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如能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进一步掌握诊断和治疗规律,取得更好的效果.由于胃癌癌前病变临床症状复杂,辨证也出现多样化,这并不利于药物的筛选和推广.实践证明,无论其有多少中医证型,从病理角度而言,除肠化生、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外,其病理改变一致,因此探讨中医证型与内镜表现、病理结果、胃粘膜变化及细胞代谢变化等因—872—ISSN1007-9319 CN14-1218Π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年4月 第7卷 第4期素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有利于认识证型本质和开拓新的治疗途径.3.3 深入研究确切有效的方药 当前,大部分临床报告中药物的选择多采用辨证论治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也有一些固定方药.由于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辨证的多样性,因而治则也就多种多样,所选方药更是变化多端,因此总结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可重复的方药仍是今后临床治疗与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与实践中要注意完成足够疗程;注意长期疗效随访观察;注意克服相关药学研究滞后的状况;逐步建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尤其是较大动物模型,如犬等.3.4 病理取材问题仍不可忽视 病理活检是胃癌癌前病变诊断最为基本的,同时也是现阶段最为常用的手段.也是内镜与病理符合率的关键问题,病理取材部位、数量、深度不同,内镜与病理的诊断就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每次活检部位不一致,甚至不标明活检具体位置都对结果的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也不易比较不同方法、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的差别.因此,至少应该注明所取活检的位置、方法与取材数量.保证治疗前后病理取材的相对稳定,以准确观察病情变化、治疗效果.3.5 规范疗效评定标准 从文献报道看,临床疗效评定很不统一,有的依靠临床症状的改变,有的以内镜诊断为指标,有的以病理变化为依据.应该注意临床症状与镜下、病理的综合判断,并应逐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动力学等新技术.总之,中医药治疗本病已展示出可喜的前景,在临床治疗方面应该说是颇有成效的.在发展成为胃癌的相当长的癌前病变的渐进过程中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是可取的.但是受临床样本含量、研究范围、临床对照及缺乏较长时间远期追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限制,若取得实质性突破尚待时日.若能较好解决上述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与问题,在临床与实验研究力求新的突破,中医药治疗本病将会有更大的作为.4 参考文献1 李春启,刘为纹.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研究现状.临床内科杂志,1994;11:22-232 李玉奇,周学文,傅维芹,李永明,赵士林,李心春.以痈论治102例萎缩性胃炎临床总结.中国医药学报,1987;2:9-11,563 陈云芝.异消平治疗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40例.陕西中医,1987;8:299-3004 张子理.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4;13:16-185 田德录.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专家经验谈.中医杂志,1992;33:46-486 刘宣然,韩文谦,孙德英,陈景康,王永汉,唐文英.消胃炎散治疗胃粘膜腺体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602-6047 于祥艺.化生平逆转胃癌癌前状态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47-1498 尹文绪.怀鸡醋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四川中医,1988:6:239 陈晓雯.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胃炎34例临床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8:2810王文仲.软坚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肠化的对比观察.中医杂志,1994;35:47711陈瑜.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癌前病变45例疗效分析.中医杂志,1994;35:41812柴可夫.慢性萎缩型胃炎胃粘膜相微观辨证施治的体会.中医杂志,1989;30:8713苏光耀.胃粘膜组织化学染色和环核苷酸测定研究肠化生癌变、脾虚证与cAMP 间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39214王垂杰,周学文,洪奇,梁宏,王树艺,高玉杰,李心春,韩淑,李际时.中药系列冲剂治疗75例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疗效分析.中国医药学报,1991;6:2415苏继忠.贞芪扶正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8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42416徐建国.清热解毒类中草药水提液对HL 260的细胞毒作用.新疆中医药,1990;29:45-4717王长洪,王艳红,周莹,樊新亚,刘先琪.益胃解毒汤治疗胃粘膜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辽宁中医杂志,1993;20:2818詹继烈,罗靖,何萍,马贵同,苏万方.胃粘膜相微观辨证分型探讨.中医杂志,1989;30:37-3919苗世举.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小结.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26720马山,梁方信,王肖瑞,董淑平,尹生广,薛长连,林宗礼.胃友汤治疗萎缩性胃炎910例临床报告.中医杂志,1989;30:3221劳绍贤,卞兆祥.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述评.中医杂志,1996;37:690ISSN 1007-9319 CN 14-1218Π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4):279消 息抗Hp 治疗与淋巴瘤消退热点讨论会 Hp 感染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 TAL )密切相关已为人们所熟知.Hp 导致的淋巴瘤称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 Toma ).自1996年文献报道抗Hp 治疗使胃MAL Toma 消退以来,对揭示Hp 与肿瘤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突出的启发意义,将引起肿瘤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这一发现不仅在肿瘤的治疗方面,而且在肿瘤发病机制上将面临着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新挑战.及时追踪国内外研究进展,了解前沿动态,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社将于北京举行抗Hp 治疗与淋巴瘤消退的热点讨论会.除著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外,同时设有自由论坛,欢迎有关学科的同道予会发表各自的经验和见解,以促进我国在此领域的基础及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欢迎踊跃报告各自的经验和见解,报告内容将整理后以个人学术观点的形式在《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上发表.为安排住宿及学术报告的顺序,请予会者于1999年5月15日前写信或电话报到,告知:姓名、单位、报告题目和所需时间、是否住宿及住宿时间.会期一天.1 讨论时间 1999年6月12日2 讨论地点 解放军总医院3 主持人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教授,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副总编辑 纪小龙4 联系人 梁浩,100853,北京市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 电话(010)66935208 传真(010)68228362 E -mail :xlji @(本刊编辑部)—972—周学文.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胃癌前病变是指在正常的胃黏膜上发生了异常的细胞增殖和组织结构的改变,但尚未完全具备恶性肿瘤的特征。

胃癌前病变是胃癌发展的前期病变阶段,是预防和早期诊断胃癌的重要环节。

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就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活血化瘀法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活血化瘀法是通过调理气血、通畅经络,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淤血,达到治病的目的。

活血化瘀法广泛应用于肿瘤及癌前病变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

其治疗机制主要包括改善微循环,减轻组织缺血缺氧,从而有效防止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活血化瘀法还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抗炎抗菌等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胃癌前病变的恶变进程。

1. 中药内服治疗中药内服治疗是活血化瘀法的常见应用方式,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

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法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红花、莪术等,它们具有活血化瘀、行气开郁、理气止痛的功效。

临床研究发现,这些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胃部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抑制胃癌前病变的发展。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传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血化瘀法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适宜的穴位和操作方法,针灸可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从而发挥预防和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胃部不适感,促进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癌前病变的康复。

中药外敷治疗是活血化瘀法的另一种应用方式,常用于慢性胃炎等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外敷治疗主要是通过选择适宜的中药,敷于患者的腹部或脐部,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防止胃癌前病变的发展。

在临床实践中,外敷治疗通常与内服药物或针灸疗法结合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发展,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胃癌前病变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癌症将成为全球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胃癌作为常见癌症之一,在我国尤其高发。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并发展出了多种新药,但治愈胃癌的效果依旧不尽如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

一、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胃癌有多种途径,包括中药注射液、中药颗粒、中药贴敷等方法。

其中,中药注射液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西藏板蓝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人参皂苷注射液等均列入了临床治疗药物名单。

研究表明,中药注射液对胃癌有一定的化疗增敏作用。

在放疗和化疗中,使用中药注射液后,癌细胞死亡的比例明显增加,而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却较小。

另外,中药颗粒是一种口服药物,常用于辅助放、化疗,并且有效减轻抗癌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而中药贴敷则能够缓解胃癌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二、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原理中医治疗胃癌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中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激活患者自身免疫力,提高机体的免疫才能来对抗癌症。

中药中含有具有抗癌活性物质,如白花蛇舌草、金丝桃和千层菜等中草药,他们可以直接发挥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此外,许多中药还可以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基础上,增强化疗效果,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扩散等治疗目的。

三、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胃癌,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还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避免癌症复发。

例如,2008年,广州市中医院曾进行了一项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

该研究针对142例化疗不良反应严重的胃癌患者进行了观察和治疗。

其中71例患者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另外71例患者则接受了传统的化疗治疗。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患者的不良反应程度明显下降,其总有效率较化疗组提高了27.58%。

此外,目前国内外正在进行的很多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如橙皮、黄连、天花粉等草药的临床应用,均为中医药治疗胃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证 候 研 究 :胡 晓平 [ 通 过 对 2 2例 慢 性 胃炎 患 . 7 ] 6 者 的 胃镜下 胃黏膜 改 这种 病变 的手段 和有 效药 物 。由于 中医药 治 疗 P — L
G 疗效 明显 并 且 不 良反 应 少 , 因而 受 到 广 泛 重 视 , C
当 ,感 受外 来毒 邪 ,出现食 积 、气 滞 、血 瘀 、痰 结 邪 毒 内壅等一 系列改 变 。表 现 为本 虚 标 实 、虚 实夹 杂 之
证 。主要学 术观 点如 下 。
L 1 虚证 论 :大 部 分 学者 提 出本 病 的发 生 发 展 与 患 者 脾虚 体质 有关 ,而 其病 机 认识 己趋 于一 致 ,即病 在
过程 。 目前 ,慢 性 胃炎 一 胃黏膜 萎缩 一肠 化 一异 型增 生 一 胃癌 的发 展模式 已为 国 内外 多数 学 者 所认 同 。因 此 ,及早 识别 、防 治癌前病 变 ,成 为 降 低 胃癌 发生 率 和 死亡率 行之 有效 的方 法 。近 年 来 ,现 代 医学 着 力 于
P GC虽 无特 定 的中 医病 名 ,但在 2 0 L 0 9年 中华 中 医药学会 脾 胃病分 会第 2 1届 全 国脾 胃病学 术 会议 上 ,
把C AG 的 中医病名 归属 为 “ 胃痞 ” 痞 满” 虚痞 ” 、“ 、“ 等范 畴 。针 对 P G 的病 因 ,多数 学者 认 为本 病 的病 L C 因主要 与饮食 不节 ,情 志失 调 ,劳倦 内伤 ;或 用 药 不

生 。张晓 明等_ 认 为 在 C 6 AG 的致 病 因 素 中 ,幽 门 螺
杆菌 ( )感 染 、黏 膜 层 炎 症 细 胞 浸 润 、 自身 免 疫 HP 性损 伤等 为其致 病 的内毒 ;胆 汁反 流 、药 物 刺 激 、不
良饮食 和 烟酒等 长期 刺激 为 其致 病 的外 毒 。使 得 胃黏
膜在萎 缩 的基础 上有 可能发 生异 型增 生甚 至癌变 。
般是 指在 慢性萎 缩性 胃炎 ( A C G) 基础 上伴 发 的肠
上 皮 化 生 (M ) 和 异 型 增 生 ( y ) 近 年 来 , 随 着 I Ds。
诊 疗技 术 的飞速 发展 ,现代 医学 对 P GC的诊 断 及治 L 疗 取得 了一 定 的成 果 ,但 临床 仍 缺乏 理 想 的 阻断 或逆
认为 P G L C发病 与性 别无关 ,6 O岁 以上 患病 率高 ,发
病 与高盐 饮食有 关 ,HP感染 与证 型分 布无 明显差 异 。
2 中 医药 实 验 研 究

般 认为 ,胃黏膜发 生 癌 肿并 非 由正常 细 胞 一跃
而 变 成 癌 细 胞 ,而 是 一 个 由 量 变 到 质 变 的 多 步 骤 癌 变
究慢性 胃炎 的 胃黏 膜 病 变 与 中医辨 证 分 型 的相 关 性 ,
伴有 肠 上 皮 化 生 的 胃炎 多 见 于 胃 阴 亏 虚 证 ( P<
成 为 目前 防治 胃癌 的研 究重 点 ,现 综述 如下 。
1 病 因 病 机 研 究
00 ) . 1 。杨 幼新 等∞ 通 过 对 1 6例 P GC患 者 病 情 程 0 L
脾 胃 ,与肝 密切相 关 ,病理 性 质 总属 本 虚 标 实 ,本 虚
以脾 胃气 阴两虚 为主 ,标 实 主要 指 气 滞 、血瘀 、热 毒 等 。如 张声 生L 认 为脾 虚为 C 1 ] AG 的发 病 之 本 ,气 滞 、 湿 阻 、血瘀 为致 病之标 ,寒 热 错 杂 、本 虚标 实 则 是该 病发病 特点 ,病机 关键 在 于 因虚 、因滞 致 瘀 ,瘀 热 交 结 。张小萍 等口 认 为 脾 胃虚 弱 ,胃络瘀 阻 ,毒 邪 内聚 是 胃癌前期 病变 的病 理机转 。 1 2 气机 不畅 :周德 丽 认 为 C G属本 虚标 实之证 , . ] A 脾 胃气 阴均伤 ,化 源不 足 ,胃失濡 养 ,而成萎 缩 ;气机 紊乱 ,修复失衡 ,久之成癌 。气机痞塞为病变之根本 。 1 3 毒瘀 交 阻论 :沈 舒 文[ 、刘 启 泉 等[ 认 为 毒 瘀 . 4 ] 5 ] 交阻是 P G L C发生 、发 展 、演 变 的 主要 病机 ,气 阴两 虚是毒 瘀 交 阻 的 发 生 条 件 。毒 邪 幽 门螺 杆 菌 ( ) HP 兹存 于 胃 ,浊毒 不 解 ,蕴 结 于 中焦 ,损 伤 胃黏 膜 ,致 腺体 萎 缩 ,人 血 人 络 伤 阴 耗 气 , 日久 导 致 肠 化 或 增
度 、病理 分级 与中 医证候 之 间关 系 的详 细观 察 ,发 现 阴虚有 热 型和气 阴两 虚型 组 中度 以上 C AG 及 伴 有 中 度 和重度 I 与 D s ,较 血瘀 热 毒 型 组 明显 增 多 ; M y 者 气 阴两 虚 型组 重 度 C AG 及 伴 有 重 度 I 与 D s者 , M y 较血瘀 热 毒型 和 阴虚有 热 型 明显 增 多 。丁 成华 等 运 用 S S 2 P S1 .0软件 对近 1 0年 来 1 2篇 以 中医 药为 主 2 诊治 C AG 的文 献 进 行整 理 ,发 现证 候 出 现频 率 大 小 依次 为 :脾 胃虚 弱 、肝 胃不 和 、脾 胃湿 热 、 胃 阴 不 足 、 胃络瘀 血 。李 达 芬L 1 用临 床流行 病学 的方法 研 运 究 C AG 中 医 临 床 证 候 规 律 ,探 讨 其 证 候 宏 观 标 准 。
浙江中医杂志 21 0 2年 8月 第 4 7卷 第 8期
【 献综 述 】 文
中医药治 疗 胃癌前 期 病 变 的研究 进 展
张东旭
浙 江 中医药大 学 浙江 杭 州 3 0 5 103
关 键 词 胃癌 癌 前 病 变 中 医 药 疗 法 机 理 研 究 文 献 综 述
胃癌 的 癌 前 病 变 ( L P GC)是 细 胞 病 理 学 概 念 , 是 指一类 具 有 细 胞 不 典 型性 和分 化 异 常 的增 生 改 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