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评课稿

合集下载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评价
正文: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十分经典的课文,通过描绘诺曼底号船遇难的过程,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和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奈。

在本次评课中,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背景介绍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讲述诺曼底号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的过程,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勇敢和无奈。

本次教学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在灾难面前的勇敢和无奈,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船沉没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了诺曼底号船遇难的过程,让学生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后,教师让学生们阅读课
文,并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最后,教师让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非常成功。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最新版)
目录
1.评课背景及目的
2.课程亮点
3.课程不足之处
4.对课程的建议
5.总结
正文
一、评课背景及目的
本文旨在对崔老师所教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进行评课,以探讨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课程亮点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崔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背景音乐和影视图像,巧妙地烘托了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崔老师运用先声夺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程不足之处
1.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够深入
崔老师在讲解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时,未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导致学生对此的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较少
崔老师在课堂中较少与学生互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

四、对课程的建议
1.深入剖析难点
在讲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时,教师应深入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加强课堂互动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五、总结
总的来说,崔老师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使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但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和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加强。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诺曼底号是一艘英国的海军战舰,它在二战期间被用作登陆诺曼底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该任务中,这艘战舰不幸被击沉,导致大量的士兵和船员丧生。

这起悲剧成为二战中最严重的海难之一,也成为了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教训。

本文将对这起事件进行回顾和评价。

首先,诺曼底号遇难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在出发前,该船已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由于参与实验性任务的需要,船体上加装了大量的设备。

这使船体不仅庞大、沉重,还增加了对于更大的桅杆和纵帆的需求。

然而,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源有限,相关工作并未得到充分的检查和测试。

其次,作为一艘军舰,船上搭载了大量的士兵和重型装备。

这使得船只在实际使用时过载,增加了其在战况下的风险。

其次,该事件中海上交通和救援的不足也是造成大规模伤亡的原因之一。

正当诺曼底号遭遇攻击时,周边海域并无其他船只进行护航或支援。

这使得船员和士兵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无处可逃,增加了伤亡人数。

此外,救援船只的数量也十分有限,无法及时将事故现场的幸存者救出。

第三,中央指挥机构的失误和沟通不畅也是该事件中的重要原因。

由于诺曼底号是作为登陆任务的一部分,需要与陆地部队进行紧密协作。

然而,由于指挥系统的失误和无法及时获取有效信息,船只在战斗中无法收到及时、准确的支持。

此外,船只上的通讯设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部分指令无法传达到位。

综上所述,诺曼底号遭遇沉船事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及时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对该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例如,对军舰的建造和装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改进,增加船体的稳定性和设备的安全性。

同时,也加强了对于海上交通和救援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及时、高效的支援体系。

然而,诺曼底号遇难事件所蕴含的教训不仅仅是战舰建造和管理的问题,更涉及到人性的无尽渴求和战争的残酷性。

在战争中,人们为了国家和自由,不惜冒着极大的危险,进行了英勇的奋斗。

教研《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6月25日

教研《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6月25日

教研《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6月25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上午有幸和大家一起聆听了刘小强老师执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受益匪浅,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

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联系生活实际,紧紧围绕知识目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得法,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2、在本课的教学中,刘老师抓住重点段落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书,从读中去感悟哈尔威船长的精神。

此外,刘老师还注意指导学生读书,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刘老师采用了导读鼓励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不仅感悟了船长的品质,还提高了朗读能力。

3、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

学生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在精神高度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灵性才会自然而快捷地产生。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刘老师在教授本课时,充分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乐于表达。

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

5、充分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刘老师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热情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地涌现,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本节课刘老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然后局部分析,最后回归整体,在探究感悟环节,学生直入重点,从读中分析感悟船长的精神,达到了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尤其是第一次指挥,教师不要直接分析文,板书字迹不够工整;对学生引导的不到位,课堂活泼度不够,学生发言少,讲解过多。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刘老师多多包涵,也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小学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小学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小学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篇一」上午,聆听了陈主任执教的《九色鹿》一课,收获颇多。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

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国王的惩罚。

故事内容简单,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乐意读且容易读懂。

但就是这样一篇看似简单的,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做人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线索分明,重点突出,富有深度;课堂上训练扎实,步步深入,行云流水,听后感觉回味无穷。

现将自己的听后感受归纳如下:一、学习目标拟定明确。

学习目标的拟定,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二是教材;三是学情。

尤其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制定目标时显得尤为重要,要依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的内容。

纵观这节课,陈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1.会认五个生字,学会十个生字。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用连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九色鹿和调达的人物形象。

明白恪守信用的道理。

)都充分考虑到了这几点,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二、精心设计主问题,环节设置层层深入。

陈老师在执教过程中,把“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九色鹿”作为主问题,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九色鹿的动作和语言的段落,紧扣关键词语,通过自学、交流、朗读、想象、品悟等多种方式推进教学。

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品悟,使九色鹿形象不断丰满起来。

最后进行小练笔,抓住课文结尾处的留白处,补写国王斥责调达的话和对九色鹿所说的话。

既做到了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又很好的帮助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突破了难点。

三、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学法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重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运用,逐步形成能力。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等奖说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等奖说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等奖说课稿《诺曼底号遇难记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诺曼底号遇难记一等奖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教材分析《诺曼底号遇难记》选自法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危急时刻”这个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感人,通过“诺曼底”号轮船遇险过程中哈尔威船长只会救援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故事,表现船长临危不惧、沉着果敢、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全文犹如一曲生命的赞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二学情分析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对于小说体裁还不太熟悉,但对小说的课文很感兴趣,理解故事的情节不成问题,但是否真正能感受到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伟大情操呢?为此,我们根据学生具有对船长品质的情感认同,但苦于没有危急时刻的生活体验而难以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的特点,选择时机适量运用多媒体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个情景中,从而带来能力与心理品质的和谐,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能力目标:在自读质疑、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悟中积累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大作家的语言魅力,感受人物高大形象,从而感动于哈尔威船长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难点:1、学生不了解海上航船规则及船长的职责,导致对课文理解有困难。

2、学生没有沉船危急时分的体验与感受,体会起来比较困难。

五教法学法教法依据本教材编排本单元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同时还能感受到人物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五年级下语文评课诺曼底号遇难记3_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评课诺曼底号遇难记3_人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评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人教版能让每个学生读好,读懂文本,走入文本,必须得有迫切的阅读期待,浓厚的阅读兴趣,才有可能与文本中的人物,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

而造就这迫切的阅读期待的,是教师能否在课堂中适时地营造恰当的认知冲突。

高明的教师,往往善于往学生平静的心海中,悄悄投入一些石子,激起涟漪,乃至波浪,使学习变得主动。

虞大明老师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设置了三个有效的认知冲突。

一、“安全”与“遇难”的冲突师:这仅仅只有七岁的邮轮,十分年轻。

而年轻,对邮轮来说,意味着什么?生:意味着舒适、安全。

师:可是,正是这艘安全的邮轮,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遇到一场灾难(揭示课题),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学生立即从文本中找到了描述这场灾难的语句,通过圈找重点词,通过不断的朗读、体验,运用媒体的帮助,走进了那惊心动魄的夜晚……二、“船毁人亡”与“顺利脱险”的冲突师:人们哭号、奔跑,如此混乱的场面,会导致怎样的结果?生:船毁人亡!师:但,诺曼底号遇难的结局却是──所有的乘客都安然脱险。

是谁改变了这一切?让我们一起大喊他的名字!生:哈尔威船长!所有的学生,都迫切地想认识这神一般、扭转乾坤的船长。

怀着对船长的无比崇敬,走入了教师所引领的有关文本。

有了这份迫切,也就不难读懂人物的品格,不难理解人物的内心独白。

三、“61”与“60”的冲突师:请你加一加第三自然段中的这些数字,船上一共有多少人?生:61。

师:可船长在指挥时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他惟独忘记的一个人,是谁?请你工工整整地把第6自然段填补完整,带着感动,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记住了船上的所有人,惟独把自己给忘了。

这小小的两个数字的冲突的背后,是哈尔威船长那伟大的舍己为人的人格魅力。

教师引领发现这样的冲突,让学生自己找到这冲突背后的答案,远比教师的直接阐述,要有效、感动得多。

这几个冲突的设置,由面及点,由表及里,层峦叠嶂,环环相套,步步递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评课稿一、引言诺曼底号是二战期间美国最著名的登陆舰,也是一艘历史悠久的军舰。

然而,它在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行动中遭遇了悲剧。

本文将对诺曼底号遇难事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背景介绍2.1 诺曼底登陆行动在二战期间,盟军计划了一次大规模的登陆行动,以夺回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法国诺曼底地区。

这次行动被称为诺曼底登陆行动,也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一。

2.2 诺曼底号的角色诺曼底号是美国海军的一艘登陆舰,负责运送士兵和装备登陆法国海岸。

它是一艘重型舰船,装备有大量的军事装备和士兵。

2.3 遇难事件发生的背景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行动展开。

然而,诺曼底号在行动中遭遇了严重的意外事故,导致大量士兵和船员丧生。

三、遇难事件的经过3.1 事故发生前的准备工作在诺曼底登陆行动之前,诺曼底号经历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装备检查、船员培训等。

然而,事故的发生暴露了一些准备工作上的疏漏。

3.2 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

首先,诺曼底号在行动中遭到了纳粹德国的炮火袭击,导致舰船受损。

其次,船上的防护措施和逃生设备并不完善,无法应对突发情况。

此外,船上的士兵和船员也缺乏应急训练和指导。

3.3 事故的后果诺曼底号遇难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船舶损失。

大量士兵和船员丧生,这对于盟军的登陆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对军舰安全性和人员培训的关注。

四、事故的影响4.1 对登陆行动的影响诺曼底号遇难事件对登陆行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暴露了盟军在军事行动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引起了后续行动的改进和调整。

4.2 对军事安全的影响这一事件也引起了对军事安全的关注。

人们开始关注军舰的安全性和逃生设备的完善程度,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4.3 对军事培训的影响诺曼底号遇难事件也对军事培训产生了影响。

人们意识到培训士兵和船员的重要性,开始加强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五、结论诺曼底号遇难事件是二战期间的一次悲剧,对登陆行动、军事安全和军事培训产生了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评课稿
教学贵有特色。

崔老师《“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的教学案例(以下简称“《诺》课”),所展示出的动感十足与节奏和谐,是其成功的两个鲜明特点。

动以情晓之理,教学所宜。

《诺》课于“情”字上下的功夫,可谓用心良苦。

首先是背景音乐与影视图像的多次出现,在对气氛的烘托、情感的培养和心灵的感悟上,因文造景,以景生情,缘情促悟,课堂着实为之增色不少。

先声夺人是眼下不少课例常见使用的一种方法,妥适与否却未必都思虑周全。

《诺》课则自有其打算:课前《我心永恒》一曲不仅为气氛营造作铺垫,为文本学习作引导,更为那将开始的课堂教学定下了“悲壮、沉郁”而又不无“催人激奋”的基调,款款心曲,尽在不言,蓄势已然待发;泰坦尼克号沉船影像一段,文字配以场景,颇具震撼力,教师却引而不发,只轻轻一带,四两拨千斤般地以文本朗读的方式点燃起学生心中的激昂与振奋,其场面的热烈恰好映衬出教师的几多巧思;而临近课尾的画面,一唱三叹,起伏有致,音起而影落,前呼有后应,体现出执教者的周密构思。

可如果以为《诺》课的动情之处只是来自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那就“见外”了;崔老师的着力点始终紧扣文本,无论是场景中人群的惊慌失措,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还是面对英雄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无一不是来自小说的陈述描绘,来自人物的行为举止,来自课文的行间字里,文至深处其情自涌,情到浓时其义自见,正因为激情自有来处且又彼伏此起,教学过程中的精彩才一以贯之令人期待。

情动于衷而不得不发,这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本课案例中,数十人次发言覆盖率反映出的学生学习兴趣之多欲望之强是可喜的;相对于眼下课堂中沉默大多数的现状而言应是可许的;而敢于让出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的教学气度更是可嘉的。

学生发言在教师看来,一忌平,说不上什么见解;二忌飘,渺无行踪不着边际;三忌散,没有中心逮啥说啥。

本课案例对此或许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一些做法。

一是寻找兴趣点:你心目中的英雄什么样子?六年级的学生,“英雄情结”各有所好雷同也难。

二是有了根据再来说:沉船的时间怎么算得这么准呢?下课以后找到了根据再来讨论。

三是拨乱反正做决断: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吗?发散思维不错,但总要有所依据才是。

师生间对上话不算难,难在能交流,起波折,有所获。

教学的语言艺术,启迪智慧,激发想象,还须授人说明表述的条理和判断推理的严密,如此说来,“动口”就不是仅仅说几句话、走一个形式那样简单而已。

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曾说,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与对话的能力,是一所优秀的中学最珍贵的品质之一。

交流并沟通着,对话并思考着,说自己想说、愿说、爱说——崔老师的心意看来学生们并不谦让而是自以为是地领受了。

动乎情而止于言到底留着缺憾,何如“动心”!《诺》课把教学重点设定为“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的感知”,如果仅仅把文章做在表面,从文本中选几处词语句子讨论讨论,师生一起说说看法想法,如同在一些展示课上我们常常见到的那样,应该也不会有太多的责难——知识与能力有目共睹嘛。

可是从教学的整个过程观之,崔老师显然有着
更进一步的追求。

我不知道,当小说中灾难来临时的情景从文字到图像反复冲击着人的视线和心房的时候,崔老师领着她的学生捕捉的究竟是段落的层次大意作品的主题内涵,还是感同身受的一种换位体验,抑或是对于生命考验的一种精神与意志的历练?几乎全班人不请自起放声朗读一定不无感染,不无感奋,或许还有着些许感动。

我也不知道,在哈尔威船长沉入海底时浮上师生心头的那些话语,为什么有人会拌和着眼泪,那是生活不能承受的重,还是心灵难以负载的轻,抑或那是一种发现与顿悟的欣喜?我只知道,诚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一时一地,一课一文,泪花倏忽一闪,怦然亦只一动,未足道之,可假以时日呢,察之久远呢?只要融入生命化入血液的,生命总有印证的一天。

的确,教学是有生命的,而大凡一个生命体的明显表征之一,便是和谐的节奏。

读《诺》课案例,或起或伏,时强时弱,高低错落,疾缓间进,总体给人气脉匀称之感。

课堂教学宛若作画,题材哪怕丰富,技法哪怕高超,却不敢把整张画纸都填满了,所谓留白即是。

或出于时间和效率的考虑,有人爱自己一讲到底,保证计划不出变化;或因为求全贪大,字词句段说文讲道挂万而不漏一,概无割舍;或从形式手段的追求出发,打上一段PP,下载几幅画面,再不,进入网络无限沟通,自编自演个课本剧之类师生同娱,说唱逗乐琳琅满目……此非不为,实不能也!满招损,缺什么也不能缺了学生的主动和参与。

借用一句广告词:文学少了想
象一如生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诚如前述,《诺》课中的师生对话,对在兴趣点上,学生有话能说,譬如关于英雄的想象;对在疑难点上,学生有话但却不知怎样去说,譬如关于事故的责任;对在兴奋点上,学生有话想说,譬如关于英雄的权利。

其实,崔老师并不因为学生能说、难说或想说从而任由评说,说,在她是有目标也讲分寸的。

沉船事故责任的分歧可以议论纷纷,可是船长的鞋“钉”在甲板上的说法却不容纠缠一句话带过,个中玄机自不难窥破。

偏离了说什么,怎么说乃至于说和不说都并不重要了,这是教学规程,也是一种执教的理念。

讲课与乐队的指挥或许也有得一比,无论昂奋还是沉郁,也不分激扬还是柔缓,张弛之间不能失度。

如果说场景描绘、船长品质、沉船原因等部分片段体现某种学习的深度、思维的强度和训练的力度的话,那么,教学的导入、分角色朗读、告别英雄等部分片段则体现了某种联想的广泛性、方法的灵活性和过程的有趣性。

前者为张则后者为弛,前者陷入沉思则后者启迪想象,前者重在读文则后者发人感悟,前者偏于能力提升则后者更重情感熏陶,前与后,互为因果,相融相和,在参与中融合,在交流中和谐。

例如,众多细节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两个镜头:一是在讨论哪些段落描写船长的指挥,众说不一取舍难定时,教师插了一句“老师就自作主张了”;二是在两个学生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表态说“这个问题我倾向于XX同学的观点”。

课堂由老师作主本该天经地义,何来“自作主张”一说?对也好,错也罢,答案自由老师判定,有必要端持“倾向于”这样一份委婉小心吗?
——相信谁都会有自己的一杆秤。

当“呵护”成为为人师者的一种自然与本能,和谐将无处不在,我对此毫不怀疑。

崔老师的课,有声亦有色,有情亦有义,润明人们的眼,清澄人们的耳,而透过那根指挥乐棒不经意地轻轻一勾或一挑,拨动的却是人们的心弦。

有形隐于无形,无中居然生有,事物往往如此背反。

应了俗话说的“亮点总有阴影处”,读《诺》课案例遗憾亦不免一二。

课例开始,甚至未及开讲,教师便书写“英雄”二字,醒目之余是否还显突兀?执教者在本课“反思”中说:“为了能更形象体会这个人物(船长)的形象,我问学生‘你所看到的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能不能根据文章的词语来进行说明?’”诚如所言,“信息”应该来自“根据”,则“英雄”这一定调究竟是怕学生无法正确“说明”,还是因为太过简单,所以完全不必“说明”?可那又该怎么去理解这两个板书字的意义和作用呢?意义是形象的意义,而非形象是意义的形象;形象并非都需要标签和结论,即使有,也不必急于先给定性,让事实说话,让形象展示,让文学开口,“意义”往往说明不了什么,这是我以为有所遗憾的。

同一类型的问题还有: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见预习题)其一,这样的提问无法显示文学所要求的“这一个”,换个名姓即到处适用,比如“阿Q”,比如“奥楚蔑洛夫”比如……其三,“怎样的人”问的大约总是类型而非个性,有意或无意间,培养学生的“答题意识”更甚于“品味意识”,也怕不会是杞人的忧患。

常说课有遗憾,却未尝不是好事,因“遗憾”云云盖属仁智之见,难成共识也无须形成共识,此以为缺而彼视之为满,从而才有了切磋
的可能,相携共进。

是为课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