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他与利己的统一

摘要:雷锋精神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有人质疑雷锋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

关键词:利他;利己;雷锋精神;国家、集体与个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017-01

半个世纪前,一名普通的士兵雷锋,以其短暂的23个春秋铸就了生命的辉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雷锋精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激励社会大众、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时至今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益发强烈,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已成为共识,但同时也有人质疑对雷锋的过度神化,超越人性,怀疑其精神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必要。究竟国家、集体、他人和自身的利益如何平衡?在充分保证个人权益的今天,我们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如何把握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自己奉献的一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树起一座高耸的丰碑。出于时代与政治宣传的需要,“奉献”一词被逐渐放大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力图成为人们的道德标杆,行为指南,激励人们精神的净化与升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人们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中,对雷锋精神的不同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对

这种质疑的正确解读将有利于我们对雷锋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雷锋精神中的“利他主义”思想,始终是精神营养成份中的主动脉,是雷锋精神的精髓,也是雷锋能够终其一生,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韩愈“赤心事上,忧国如家”的儒家文化,再到“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的雷锋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家国合一、集体个人密切相连的文化。雷锋精神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精髓的延续与结晶。雷锋助人为乐,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服务人民,好事做了一火车;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具有勤学苦钻的螺丝钉精神。雷锋做好事,不嫌点滴微小,做好人,能在日常平凡中成就纯粹高尚,达于仁爱道义之至善。雷锋胸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一个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人格的人。他说:“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邓小平同志曾这样给雷锋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雷锋虽生在平凡的年代,但却以自己平凡人生、平凡行为,以一个人在尽己之力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人性良知和高贵精神,把自己的一生融入到集体与国家建设之中,在面对功利与道义的博弈,利己与利他的较量,雷锋作出了他个人的抉

择,并为现代人处理利益冲突提供了标尺和镜鉴。

雷锋成了一个楷模,除了昭示引导后人之外,人们忽然发现在历史的演绎中雷锋成了一个“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雷锋精神变成了人们无法企及的境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资本的利己主义与利益的最大化成了关注的焦点,这也带来了对个人价值观的冲击。人们在交换和选择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同时也相应地在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就构成了最基本的公民意识,而原有的单位和集体意识在淡化。因此,在这个变动与转型的时代,如何重新定位公民与社会、公民与集体的关系,怎样在学雷锋这样涉全国范围的社会活动中塑造公民人格,成了一个很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一个人到底为什么学雷锋?学雷锋当然是道德的体现,但道德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把利人和利己分开,利己与利人不再是“我得你失”的零和博弈。而是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在自我完善中造福社会。“市场力量教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肯定人类作为利己者追逐物质财富的正当性,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也表示,“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自私,但很明显在一个人的本性中总是有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让他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兴趣,能够为他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虽然他从别人的福利中并不会得到具体的好处,只不过他得到的好处就是能够看到他人幸福”,雷锋精神同样符合经济学中关于属于理性人追求自身或社会利益最大化

的行为表现,符合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对人生自我实现的终极追求,其“助人”其实也是在“自助”,“助人”即“悦己”,雷锋精神不再只是一种奉献与牺牲,而是源于行为者个人心灵自我成长、自我满足的需要,它在利人的同时也在利己,不仅让别人得到了快乐,也让自己得到了快乐,是在公民精神中找到公民的价值,目前,我国已建立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6000万人。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在利他的过程中,发现每个人真正的自我价值。

实际上,经过半个世纪的洗礼,雷锋精神的践行和传承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着人文完善,也只有当雷锋精神真正回归到人们普遍的日常行为准则时,它才真正回归到终极目标,这也是学雷锋能够常态化的要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