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案例评析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 mL? 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 平稳); (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 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 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 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 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 读出体积 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 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 V2;③用 V2-V1,得到待 测固体的体积。) 3.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 正确的实验方法。 1.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 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 V1, 再将被小石块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 V2,V2- V1 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测量物质的密度》
称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
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
教材分析 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
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
验。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
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201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是:1.知道量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3.了解密度与物质种类、温度和压力的关系;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2.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3.理解密度与温度、压力、物质种类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1.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2.理解密度与温度、压力、物质种类之间的关系。
3. 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引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顾体积、质量和密度的基本概念;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讨什么是密度?(2)实验环节1.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准备测量密度的实验器材;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3.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物质密度,并加深对密度计算的理解。
(3)课堂讲解1.教师通过示意图等教具,讲解如何计算物质密度;2.教师讲解密度与温度、压力、物质种类的关系。
(4)练习环节1.学生通过密度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如何根据密度计算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4. 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采用以下方式:1.通过实验结果,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2.通过练习结果,采用主观式评价方法进行评价;3.透过教学反思,采用个人反思式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整体来说比较令人满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教学准备不足,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导致实验时间延长,浪费了一部分课堂时间;2.对于密度的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较为困难;3.教学案例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体现课程实用性。
2. 教学改进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为了充分准备实验器材,在上课前需要提前进行器材的检查和准备;2.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方式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同时注重概念化教学;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实践和探索,提高课程的个性化和实用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初中物理6.3《测量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提炼出物理规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4.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定义及其公式,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2.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能够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3.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计算等方式分析、解释实验结果。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密度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以及识别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2.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实验步骤,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步骤。
本案例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激发学生对测量物质密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空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还能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3测量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4.真实情境: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如:分析溺水事故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如:如何准确测量物质的密度?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如: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物质密度的变化规律。
3.小组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如:小组展示实验过程和结论。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如:思考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准确测量密度。
3.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与关爱。
4.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五、教学过程与环节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运用,为学生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3.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3.作业与练习: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如: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等。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1.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测量橡皮泥密度的教学研究及案例分析

测量橡皮泥密度的教学研究及案例分析
利用量筒和水测量橡皮泥密度
一实验过程
(1)在量杯中装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
1
;
(2)把橡皮泥捏成碗状.小心放入量杯使之漂浮在水面上,读出此时水面对应
的刻度值V
2
,根据漂浮原理可求出橡皮泥的质量;
(3)再把橡皮泥团成球放入量杯使之沉入水底.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
3
;
(4)利用密度计算公式可推导出橡皮泥密度的表达式为:ρ=ρ
水(V3-V1/V2-V1)二知识巩固下图是整个实验的操作情景.由图中读数可算出橡皮泥的密度是1.75×103
1.75×103
kg/m3
三案例分析
1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2 :在(2)中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橡皮泥的重量,由重量即可求得质量.
3 :(4)由完全沉入水底时水的体积变化可求得橡相对泥的体积,由G=ρV可表示出橡皮泥的重力,由漂浮于水面上时的浮力与重力相等可求得橡皮泥的密度.4:(5)由图中读出各个体积的数据,代入(4)中式可求得数值.
解答:解:(2)碗状橡皮泥漂浮于水面上,故受浮力与重力相等,则求得浮力即可求得橡皮泥的重量,故由二力平衡或漂浮原理可求得质量;
(4)物体的重量为G=ρg(V
3-V
1
)
漂浮于水面上所受浮力F=ρ
水g(V
2
-V
1
)
由漂浮原理知:F=G,即
ρg(V3-V1)=ρ水g(V2-V1)
分析本题用到的是比例式,不必换算单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6.3测量物质的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盐水腌蛋、冰块融化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何关系。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密度相关的趣味实验,如“硬币漂浮实验”,让学生在惊奇中引发对密度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介绍密度测量方法时,可以提问:“为什么测量物质密度需要先测量质量和体积?”“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通过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教育学生珍惜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5.通过物理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审美情趣。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密度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回顾了密度概念和密度公式,让学生对密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我详细讲解了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包括测量质量、体积的方法,以及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等。在讲解过程中,我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测量方法。
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课报告

测量物质的密度观评课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了解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引出密度的定义及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1.密度的定义在同一温度下,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称为密度,用公式表示为:$\\rho =\\frac{m}{V}$,其中,$\\rho$是密度,m是物质的质量,V是物质的体积。
2.测量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所采用的测量密度的方法是称重法和容积法。
•称重法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测量出来,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该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适用于小物品的密度测量。
•容积法用所测物质填满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在确定质量后,可以用密度公式求出物质的密度。
该法的优点是测量对象不受限制,一些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也可以测量。
三、实验材料•弹簧秤•容器•多个不同物质的样品四、实验步骤1.称重法测量物质密度•称重法测量金属球密度取一颗金属球,通过称重法测量该金属球的质量,并用金属球的直径测量器测量其直径。
根据直径,可以计算出金属球的体积,最后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该金属球的密度。
•称重法测量砖块密度将一块砖块放在秤上,通过称重法测量该砖块的质量,并用尺子测量砖块的长、宽和高,根据长、宽和高可以计算出砖块的体积,最后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该砖块的密度。
2.容积法测量物质密度•容积法测量水的密度取一只已知体积的烧杯,将水倒入烧杯中,测量烧杯中水的体积,并记录下水的质量。
根据密度公式,可以计算出水的密度。
•容积法测量汽油的密度将同一体积的汽油加入烧杯中,测量烧杯中汽油的质量,并记录下汽油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可以计算出汽油的密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称重法和容积法分别测量了不同物质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物质密度(kg/m^3)金属球7847砖块2301水997.9汽油720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也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物质、计算物质的质量等。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称重法和容积法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了解了密度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测量物质的密度及误差分析

偏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偏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意练习
1.实验小组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量某金属环的密度。
(1)方法一:测量工具:天平和量筒。
实验步骤:
①如图甲所示,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金属环的质量为______g;
(1)李明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分度盘如图甲所示。他应先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__移动。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6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__g,酱油的密度为______kg/m3。此法测出的酱油密度比真实值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因可供选择的量筒口径较小,鸡蛋无法放入,小丽自制了一个溢水杯,采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量鸡蛋的体积,其具体做法是:先在溢水杯中加水,直到水面恰好与溢水口相平,把量筒放在溢水口下方,将鸡蛋慢慢放入溢水杯中,鸡蛋最终沉入水底,量筒收集完从溢水杯溢出的水后,示数如图丙所示。她所使用量筒的分度值为______cm,在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时,视线应与液面______(选填“相平”或“不相平”),鸡蛋的体积为______cm3。
例题2:课外兴趣小组需要密度为1.05g/cm3的盐水,为检验配制的盐水是否合格,小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后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说明游码刚归零时,指针静
止在分度盘中线的_______ (选填“左”或“右”)侧;
(2)小明测量盐水密度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请将本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补充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案例评析第一部分“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深层次理解一、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在国家课程标准中“物质-物质的属性”中包含了密度的几点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其内容涵盖了: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的单位、密度表、密度的测量(固体、液体)。
作为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密度概念的建立对学生后续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是学生必须建立的基本物理量。
(一)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密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密度作为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应用广泛,是初中物理课标中“物质的属性”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质量知识的延续,是对各种物体、微粒和场等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物质的进一步地深入的探讨,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例如初中物理课程中要学习的液体内部的压强、浮力、热学(对流、热的传播)等知识的基础。
如:如果学生对于质量、密度这几个概念不清楚,那就无法掌握浮力、压强等知识,更谈不上正确应用。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属于物理学的基本测量,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
交叉学科的知识基础:冷锋、暖锋(二)学习密度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密度及其测量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联系紧密,与工农业、制造业相联系。
因此学习密度和密度的测量是了解物质的属性、认识物质的必经过程,是应用物质的不同属性解决实际问题、造福社会的前提,是物理学习的基础。
科学认识物理常数表对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作用密度表是学生科学地学习物理常数表的开始。
学习密度表的重要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读懂密度表、会查密度表,更重要的是密度表在现代生活中意义深远。
(三)对发展物理思维能力的作用初步形成对“比值类”概念的认识密度概念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初中学生在接触密度概念之前,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地接触过定义严谨的物理概念。
他们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及建立过程和方法还一无所知,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缺乏必要的认识。
通过本概念的学习,不仅可以正确认识和理解密度概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物理学一般概念的建立方法和过程,体验知识发现、建立的过程,并最终将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为今后学习类似“比值反映物质的性质类型的概念”,例如压强、电阻、比热等一系列物理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密度及测量的应用密度作为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密度测量不但重要而且用途广泛,可以说,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
国际上科技先进国家,对于密度测量研究及其应用都颇为重视。
因为它不仅应用于国家经济的诸领域,而且涉及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显示一个国家现代计量水平的重要方面。
(一)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密度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利用密度测量发现新物质—氩(通过计算未知气体的密度发现的)。
科学史介绍:氩是目前最早发现的稀有气体,它的发现就归功于科学家对自然界的不懈探寻,和对密度的精确测量。
(二)在工农业中的应用密度的测量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检测、控制和质量分析等诸环节,以及科研上是基本参数之一。
在进出商品检验项目中,检验密度数据同样是必备技术指标,以此判定商品是否合乎要求。
1.农业密度在农业上可以用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和选种。
一般来说土壤密度越小,越肥沃;密度较大,则较贫瘠。
在农业上除应用密度来判断土壤的肥力外,播种前选种也用到密度。
把要选的种子放在水里,饱满健壮的种子由于密度大而沉到水底,瘪壳和杂草种由于密度小而浮在水面。
2.工业和制造业工业生产中根据密度来判断质量优劣。
例如有的淀粉制造厂以土豆为原料,土豆含淀粉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淀粉的产量。
轻工酿造行业中,对酒精(含工业和食用)和各种饮用酒(包括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和啤酒等)的酒精浓度或密度的测量是鉴别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必须严格控制与检测。
在制糖、奶制品行业中,密度直接关系到生产过程及出厂的产品质量。
建筑材料如玻璃、砖、瓦、陶瓷,也可利用密度法监控质量,确定材质的表观密度和孔隙率等。
在石油工业中,密度是石油及其产品的最简单常用的物理指标。
在铸造厂的生产中也用到密度,工厂在铸造金属物体前,需要估计熔化多少金属注入型砂的模子里比较合适,这时就需要根据模子的容积和金属的密度,计算出需熔化的金属量,以避免造成浪费。
可以预料,在即将进入21世纪时,对密度测量及其应用,将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第二部分“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教学策略一、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密度概念。
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从知识、方法和能力三个层面看:(1)密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2)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体现了物理学中定义物理概念的一个重要方法。
(3)密度公式的使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是一个训练。
(4)密度的测量是建立在密度概念建立的基础上。
密度和密度测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密度的定义。
只要搞清了密度的概念,那么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等等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怎样讲清密度概念是教学的关键。
难点分析: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密度的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在物理课中第一次学到表征物质特性的物理量,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密度”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具体分析: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
策略: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二、教学策略概念教学综述:一般来讲,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需要将它的定义、物理意义、内涵和外延建构起来才基本形成。
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物理概念的表达要符合当时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教学层次的提高对概念的理解也会逐渐深化。
例如对于质量的认识初中学生就不可能去深入讲惯性质量、引力质量的含义。
从科学史上看,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是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知识应用到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也是参照这样一个过程,但抽象的过程更加凝练,省去了中间一波三折的过程,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也必然要经历从感性认识-理性抽象-理性应用这样一个思维过程。
因此在认识密度概念的时候就需要充实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与经验。
即通过日常的活动感知或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或者根据已有的经验事实,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比如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为什么要引入这样一个物理量,在现实生活中引入密度后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关于这点在初中生的头脑中可能有些模糊的认识,也可能是完全空白的,因此提供必要的材料与情景,引导学生去思考“没有密度概念时,要区分不同的物质有什么困难”就是必要的。
问题清晰了之后,就是如何引入、怎么表达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对这样一个大问题具体地、深入思考地基础上,——观察、探究过程,即简短的、浓缩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从中悟到什么。
在学生有所感、有所悟的时候适时的引出“密度”。
最初建立的密度概念本身可能是片面的,因为学生接触到的经验事实或者实验过程只是个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密度概念,需要经过一个对密度内涵的探讨过程,也可以在应用中逐渐地深入了解密度的意义。
因此在设计密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观察与实验、抽象思维、概念的定义、阐明概念的意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一)密度概念突破策略: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难点就在于学生能理解物质的特性可以用比值来表示。
1.感性认识观察与实验这是形成概念的起点,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可选择一些学生生活经验中与形成概念有密切关系的物理现象加以描述,设计一些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和一些典型的实验进行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实验,还可以运用幻灯、电影、电视、计算机等手段去展示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
这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为形成概念积累一些必要的感性认识。
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凸显物质的特性【情境一】教师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全部埋入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一段时间,乒乓球从米中“跑”出来。
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十分惊奇:乒乓球为什么能“跑”出来,而玻璃球为什么不能“跑”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二】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演示:1.水与酒精,问:区别的方法是什么?2.盐与砂糖,问:区别的方法是什么?3.粉笔与橡皮泥,问:区别的方法是什么?4.铜块与铝块,问:区别的方法是什么?案例1.小实验将五种不同的液体依一定顺序倒入塑料杯中,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2.故事引入(阿基米德的故事)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阿基米德,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案例评析:“质量和体积间的关系是学生不容易想到的,通过一个实验和一个科学故事点出本课的主题。
”可以先借助一个现象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可能会引出密度或者“质量”、“比重”等表达不够规范、但已隐含“密度”概念的想法。
紧接着再讲一个学生应该熟知的小科学故事,既是对上一个观察问题的深入,同时更是将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密度”概念进一步过渡到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上。
如果学生知道结果,可以借势追问,引出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问题。
学生如果不知道,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思考探寻原因。
2.抽象与定义这是由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即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反映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的属性,并将已经获得的关于反映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用简明而准确的语言形式和数学公式表述的阶段。
(定义概念)密度是指某种物质单位体积内的质量,体现了物质内部质量分布的疏密程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
传统概念教学中的问题:我们通常注重概念的严密性和概念的传承与记忆,教法、学法和问题如下:教法:说教为主,辅以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