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第6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环境化学第6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体内的许多器官产
生影响 。
2020/10/27
砷 中 毒 肾 病
砷中毒皮肤组织增殖细胞
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
大量的有机化学品以各种形式进入 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效应,直接 或间接地危及人体健康。其中以对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难降解的、 有致癌、致突变作用的有机物的环境行 为最受人们关注。
2020/10/27
பைடு நூலகம்
3、甲基汞脱甲基化与汞离子还原 湖底沉积物中甲基汞可被某些细菌
降解而转化为甲烷和汞。也可将Hg2+还 原为金属汞。
CH3Hg+ +2H
Hg+CH4+H+
HgCl2+2H
Hg+2HCl
2020/10/27
4、汞的生物效应
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体基团结 合,如-COOH、 - NH2、 - SH、 - C S - C - 、 - OH等。由于烷基汞具有高脂 溶性,且它在生物体内分解速度缓慢(其 分解半衰期为70d),因此烷基汞比可溶 性无机汞化合物的毒性大10—100倍。
2020/10/27
卤代烃在大气中的转化
卤代烃的转化
对流层 含氢卤代烃与HO自由基的反应
2020/10/27
平流层
受到高能光子的攻击而被破坏
多氯联苯(PCBs)
多氯联苯的结构与性质
多氯联苯是一组由 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 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 烃类化合物。
由于PCBs理化性质稳定,用途广泛,已成 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物,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 )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 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有机氯 化合物。他们是两个系列的多氯 化物。其结构式为:

多氯联苯的迁移转化和降解方法综述

多氯联苯的迁移转化和降解方法综述

多氯联苯的迁移转化和降解方法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多氯联苯(PCBs)在大气、水体、底泥环境以及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讨论了我国PCBs污染现状及现存的主要问题;概括了处理多氯联苯的传统方法以及新兴降解技术,并总结了表面活性剂中的直接光化学降解行为,以及PCBs在水相中的迁移转化。

关键词:有机化学多氯联苯迁移转化研究现状处理技术手段1.PCBs的结构及性质多氯联苯(PCBs)又称氯化联苯,是联苯苯环上的若干氢原子被氯取代而形成的一类有机氯化合物的总称[4] 。

PCBs具有亲脂性,难降解性和高富集性。

可溶于生物的脂肪组织中,并通过食物链浓缩富集。

多氯联苯经生物转化而成的羟基多氯联苯,在结构上与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类似,能够在生物机体内产生类雌激素干扰和甲状腺干扰效应。

2.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世界上的PCBs自生产以来估计有一半已进人垃圾堆放场或被填埋,它们相当稳定,而且释放很慢,其余的大部分则通过下列途径进入环境中,在不同的环境介质间发生一系列的迁移转化,最终的贮存所主要是土壤、河流和沿岸水体的底泥。

2.1 PCBs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大气沉降是很多大水体中PCBs的主要来源。

PCBs在大气中的损失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光解和与羟基自由基等作用从而从大气中消失,其中与反应最为明显估计每年约有0.6%的PCBs由于与基反应而消失。

另一途径是经过雨水冲洗和干、湿沉降实现污染物从大气向水体或土壤转移,而由于PCBs的亨利常数比较低,湿沉降成为主要的途径。

2.2 PCBs在土壤中的迁移自近年来欧盟开展全球环境中POPs监测项目以来,土壤中PCBs污染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PCBs是一类亲脂性化合物,所以一旦进入土壤,即被土壤有机质牢固吸附,很难消失,从而造成土壤PCBs污染[8]。

因此,土壤是PCBs 的重要场所,由于不易溶于水,水底沉积物中的浓度常常会高于水溶液的浓度,因此沉积物是水中PCBs的最终储存库。

环境化学简答题

环境化学简答题

1、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成因及危害,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主要成分: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为主成因:酸雨的形成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包括污染物迁移过程、成云成雨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均相或非均相化学反应等;危害:1.使水体酸化,造成江河湖泊的生态环境紊乱;2.使森林大片死亡。

酸雨侵入树叶气孔,妨碍植物的呼吸;3.造成土壤矿物质元素流失,导致土壤贫瘠化,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4.使土壤的有毒金属溶解出来,一方面影响植物生长,另一方面造成有毒金属迁移; 5.腐蚀建筑物、文物等。

有关方程式:SO2 和NOx 的排放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SO2 NOx S O 2 + [O ] → S O N O + [O ] → N O 3 SO 3 3 +H 2 O → H 2 2 SO 4 2 2N O 2 +H 2 O → H N O +H N O2、写出光化学烟雾的链反应机制链引发自由基传递终止。

(附图)3、为什么排放到大气中的CFCs 能破坏臭氧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

CFCs 在对流层中存在,是破外臭氧层的主要原因,CFCs 不溶水,稳定性高,被热空气带到平流层,CFCs 在平流层受强烈紫外线照射而分解产生氯,氯会与臭氧反应,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lO):Cl+O3→ClO+O2 ClO+O→Cl+O2 即O3+O3→3O2 由此可见,氯在分解臭氧的反应中作为催化剂以促使较臭氧反应成氧,而氯在反应中循环出现,因此少量的氯在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就能造成大量的臭氧分解。

4、汽车尾气最主要的成份都有哪些?分析各成份具有的潜在危害。

成份:CO、CHx、NOx、SO2、烟尘微粒(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臭气(甲醛等)。

最主要的危害:形成光化学烟雾。

CO:导致组织缺氧,引起头痛等;NOx:进入肺泡形成亚硝酸和硝酸,造成肺气肿。

亚硝酸盐造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

CHx:多环芳烃、苯并芘等致癌物。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4-7章)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4-7章)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南方土壤中岩石或成土母质的晶格被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晶格中Al3+释放出来,变成代换性Al3+,增加了土壤的潜性酸度,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土壤活性酸度,表现为pH值减小,酸度偏高。

2.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土壤缓冲性能包括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和土壤胶体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土壤溶液中H2CO3、H3PO4、H4SiO4、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具有缓冲作用。

以碳酸及其钠盐为例说明。

向土壤加入盐酸,碳酸钠与它生成中性盐和碳酸,大大抑制了土壤酸度的提高。

Na2CO3 + 2HCl2NaCl + H2CO3当加入Ca(OH)2时,碳酸与它作用生成难溶碳酸钙,也限制了土壤碱度的变化范围。

H2CO3 + Ca(OH)2CaCO3 + 2H2O土壤中的某些有机酸(如氨基酸、胡敏酸等)是两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如氨基酸既有氨基,又有羧基,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

RCHNH2COOH+ HClNH3ClR CHCOOH+ NaOH + H 2ORCHNH 2COOH R CH NH 2COONa(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

对酸缓冲(M -盐基离子):土壤胶体 M +HCl 土壤胶体 H +MCl对碱缓冲:土壤胶体 H +MOH 土壤胶体 M +H 2OAl 3+对碱的缓冲作用:在pH 小于5的酸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Al 3+有6个水分子围绕,当OH -增多时,Al 3+周围的6个水分子中有一、二个水分子离解出H +,中和OH -:2Al(H 2O)63+ + 2OH - [Al 2(OH)2(H 2O)8]4+ + 4H 2O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

环境化学复习题

环境化学复习题

一.联合国已将每年的______定为“世界水日”,提醒人们注意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

A 4.22B 3.28C 3.22D 6.22 ()联合国已将每年的______定为“世界环境日”,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A 4.22B 6.25C 3.22D 6.05 ()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

A ROB R自由基C H2OD HO2酸雨是指pH______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 <6.0B <7.0C <5.6D <5.0光化学烟雾是一个链反应,链引发反应主要是A.丙烯氧化生成具有活性的自由基B.HO2和RO2等促进了NO向NO2转化C.NO2的光解D.甲醛在光的照射下生成自由基2、属于我国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的是A.NO3-、SO42-B.SO42-、Cl-C.SO42-、NH4+D.SO42-、Na+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__ 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 O3B NO2C 碳氢化合物D SO2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___ ___。

A 寒冷的夜间B 多云的冬季C 寒冷而晴朗的冬天D 寒冷而晴朗的夜间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A风B湍流C天气形势D地理地势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

A ROB R自由基C H2OD HO2大气中最主要的自由基是________。

A. HO ·B. HOO ·C. CH3 ·D. RO ·6、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表征物是:________。

A..NOXB.CO与烃类C. NOX与SOXD. O3和PAN气溶胶中粒径________um的颗粒,称为飘尘。

A >10B <5C >15D <10根据Whittby的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μ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模。

A 0.05B 0.1C 1D 29、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自然水体中多氯联苯分析方法及迁移转化

自然水体中多氯联苯分析方法及迁移转化

自然水体中多氯联苯分析方法及迁移转化
尚小宴;高建培;潘学军
【期刊名称】《现代仪器与医疗》
【年(卷),期】2008(014)004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多氯联苯的化学特性及毒性,综述水环境(地表水、沉积物和生物介质)中的多氯联苯的前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多氯联苯在水环境(地表水、沉积物和生物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及分布规律.
【总页数】6页(P1-5,12)
【作者】尚小宴;高建培;潘学军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昆明,65009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
【相关文献】
1.多氯联苯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J], 郭宏伟
2.水体的多氯联苯(PCBs)污染及其分析方法评价 [J], 许艇;井宏宇;高宏斌;李季
3.多氯联苯在自然水体中的分布现状与处理工艺 [J], 阙明学;温青;刘广民;李一凡
4.水体中溶解有机物对多氯联苯在淮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和生物富集作用的影响[J], 王子健;黄圣彪;马梅;王毅
5.污染水体中磷元素在底泥–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J], 叶胜兰;舒晓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年各大学环境化学考研试题选

历年各大学环境化学考研试题选

历年各大学环境化学考研试题选20XX年武汉科技学院环境化学考研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1 .光化学烟雾2 .温室效应3 、硫酸烟雾型污染4 .盐基饱和度5 .优先污染物6 .农药7 .生物浓缩因子8 .腐殖质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______a. 热岛效应b. 温室效应c. 土壤的盐碱化d. 噪声2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___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b. Hgc. Pbd. As3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___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b. Hgc. Pbd. As4 、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______ 。

a. 寒冷的夜间b. 多云的冬季c. 寒冷而晴朗的冬天d. 寒冷而晴朗的夜间5 、某一水体的BOD20 为100 ppm ,其BOD5 约为__________ 。

a. 40 b.50 c. 35 d. 706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a. Γ &gt; 0b. Γ = 0c. Γ &lt; 07 、腐殖质胶体是非晶态的无定形物质,有巨大的比表面,其范围为________ 。

a. 350-900m2/gb. 650-800m2/gc. 100-200m2/gd. 15-30m2/g8 、在土壤中,下列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最强。

a. Ca2+b. Na+c. Fe3+d. H+9 、表面活性剂含有很强的,容易使不溶于水的物质分散于水体,而长期随水流迁移。

a. 疏水基团 b. 亲水基团 c. 吸附作用 d. 渗透作用10 、硫酸型烟雾污染多发生于季节。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请叙述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存在哪些重要过程。

2、植物对重金属产生耐性有哪几种机制。

3 、简述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自考环境化学题目与答案

自考环境化学题目与答案

环境化学习题集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的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和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们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的物质产生有害影响者。

环境污染化学: 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应的学科,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化学污染物: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形态、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酸雨: 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pH<5.6的降水。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浓度越来越高的CO2、H2O、CH4等物质具有使太阳辐射通过到达地面,却大量吸收了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光化学烟雾: 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O3、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产物(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积聚膜:颗粒物的有效直径在0.05-2 μm范围内,主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爱根核膜: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05 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敏化光解: 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如腐殖质等)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生物积累: 生物从周围环境中(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摘要】:本文分析了多氯联苯在大气、土壤、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论述了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行为,对多氯联苯的降解特点也作了一定说明。

【关键词】:多氯联苯迁移转化多氯联苯(p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联苯在不同程度上由氯原子取代后生成的人工有机化合物之总称。

因其理化性质稳定,且难于化学或生物降解,所以PCBs在工业上的大量使用造成其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和积累。

据有关资料报道,PCBs在全球环境中的积累量约为30万t。

由于PCBs通过食物链的富积作用具有潜在的毒性和致癌性,因此,它们在环境中的大量存在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目前,多氮联苯(PCBs)是目前国际上关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POPs)之一,也被称为二恶英(dioxins)类似化合物。

已成为世人关注的污染物之一。

1、多氯联苯的基本性质多氯联苯是一组由一个或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而形成的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根据联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不同方式.PCBs有209种同类物(congener).它们的通式可以表达为如下结构:Cl m Cl n其中1≤m+n≤10。

PCBs的混合物随氯代程度的增加流动性下降,其状态由低氯代的液态变为高氯代的糖浆状或树脂状。

PCBs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它耐酸碱,耐腐蚀和抗氧化性强,对金属无腐蚀作用,耐热和绝热性好常温下PCBs蒸汽压很小、挥发性弱,但其蒸汽压受温度影响较明显。

PCBs有大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 ow>104),显示出低的水溶性。

2、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世界上的PCBs自生产以来估计有一半以上已进入垃圾维放场或被填埋,它们相当稳定,而且释放很慢,其余的大部分则通过下列途径进入环境:随工业废水进入河流和沿岸水体;从密封系统渗漏或在垃圾场堆放;由于焚化含PCBs的物质而释放到大气中,全球PCBs 产品的35~80%随各种废物被二次排入环境(1100~1200万吨)。

进入环境中的PCBs由于受气候、生物、水文地质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介质间发生一系列的迁移转化,最终的贮存所主要是土壤、河流和沿岸水体的底泥。

多氯联苯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不包括生物相)概念可由下图表示:(大气)2.1 PCBs在大气中的转移PCBs污染最初是在赤道至中纬度地区,然而目前在北极和其它遥远地区都发现了PCBs的“足迹”,这其中大气传输的作用不可轻视。

大气沉降是格雷特湖和其它大的水体中PCBs的主要来源。

据报道流入苏必利尔湖的PCBs有85%一90%是来自大气沉降,密歇根和Huson湖中的PCBs,其大气沉降贡献也有58%一63%。

PCBs在大气中的损失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光解和与OH、NO3:等自由基以及O3作用这其中尤以OH基的作用员为显著。

Anderson等人曾研究了N种PCBs同类物与OH自由基在323—363K温度范围内的反应速率。

计算结果表明,PCBs由于OH基引发的反应在大气中的半衰期为2—34天,而且一般每增加一个氯原子,其反应活性就会降低一半。

Atlas和Giam估计Aroclor1242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约为190天。

Runce等则计算得到2-氯联苯和4-氯联苯在夏季午问的半衰期为10-25h。

经计算,大气中所有PCBs的同类物的生命周期为3~120天,Bunce估计大气中的PCBs直接由于光解作用,其半衰期为几周。

由此可见,PCBs各同类物的耗损要受到环境因素和其理化性质的影咱。

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0.6%的PCBs由于OH基反应而消失。

另外,PCBs中氯的取代程度也合影响其光化学活性。

Hutzinger、Sawhney等观察到,在PCBs的光解脱氯反应中,氯含量高的比含量低的PCBs更易发生光解反应且反应速度更快。

此后,Bunce、Ruzo等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联苯的苯环上邻位被氯原子取代比间位和对位被氯原子取代生成的PCBs更具光敏感性,而且PCBs被光解时,其苯环上邻位将优先发生脱氯反应。

大气净化PCBs的另一重要途径是雨水冲洗和干、湿沉降。

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污染物从大气向水体或土壤的转移。

疏水性有机物在大气中主要以气态和吸附态两种形式存在。

气态和颗粒束缚的PCBs 都可以通过干、湿沉降过程(如气相吸附、重力沉降、涡流扩散等)或雨水淋洗到达地球表面。

PCBs在气相和颗粒上的分配比例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去除机理和半衰期。

PCBs的亨利常数比较低,湿沉降别无选择地成为其主要去除机理。

Poster等人研究了降雨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结果表明:雨水中只有9%的PCBs处于真正溶解状态,而80%是束缚在亚微颗粒上的吸附态,由此可以看出,亚微颗粒对雨水冲刷清洗PCBs的重要作用。

而根据Duinder等人对德国大气样品中PCBs的分析表明,四氯和六氯代联苯PCBs是大气颗粒物中的主要成分,这是与其蒸汽压有关的,低氯代的PCBs的蒸汽压高于高氯代的,即低氯代的PCBs更易由土壤中挥发而进入大气,因此,大气湿沉降对于去除高氯代的PCBs 是有一定作用的。

多氯联苯在大气悬浮颗粒物上的分配影响它们的迁移机制和残留时间。

Falconer等人通过两套实验技术分析了芝加哥城市大气中PCBs的分布形式,从而证明PCBs在城市气溶胶上的吸附顺序与氯的取代位置有关:多邻<单邻<非邻(氯取代数相同的多氯联苯)。

这是由于它们的液相蒸气压相应降低,而气/固分配系数与蒸汽压呈负相关的缘故。

除此之外,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PCBs在颗粒/气之间的分配系数还与苯环间的二面角有关,共平面型的PCBs更易于颗粒吸附,从而也更易于通过湿沉降从大气中去除。

然而,也有人认为,无论是在大颗粒还是小颗粒上,多氯联苯的分配系数都与其憎水性呈弱相关,这种弱相关性可以归因于一定量的多氯联苯在大气颗粒中具有不可交换性.大气中,PCBs在大颗粒和小颗粒上的吸附能力是不同的.雨水、雾气中的亚微颗粒物可以强烈地富集大气中的多氯联苯.在降水过程中,亚微粒子有很强地从大气中转移PCBs的能力.雨水中多氯联苯的浓度可由Henry定律估算,然而估算值总小于实测值,这表明多氯联苯在雨水中会达到过饱和状态。

即雨水对多氯联苯具有富集作用。

电子显微镜显示亚微粒子对多氯联苯的捕获是其迁移出气相的主要途径。

吸附系数的研究表明,大气中的粒子比地表水中的粒子对多氯联苯的吸附作用更强.因而,尽管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浓度较低,雨水对颗粒物的冲刷是降水过程中多氯联苯转移出大气的主要机制。

2.2 PCBs在土壤中的迁移土壤象一个大的仓库,不断地接纳由各种途径输入的PCBs。

土壤中的PCBs主要来源于颗粒沉降,有少量来源于污泥作肥料,填埋场的渗漏以及在农药配方中使用的PCBs等。

据报道,土壤中的PCBs含量一般比它上面的空气中含量高出10倍以上。

若按只存在挥发损失计,Harner等人测得土壤中PCBs的半衰期可达10—20年。

但在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尽管温度很低,实验田中PCBs Aroclor(1254和1260)的半定期也只有1.1年。

因而,土壤中PCBs的挥发除与温度有关外,其它环境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Haque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PCBs的挥发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随着土壤中粘土含量和联苯氯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通过对经污泥改良后的实验田中PCBs的持久性和最终归趋进行的研究表明,生物降解和可逆吸附都不能造成PCBs的明显减少,只有挥发过程员有可能是引起PCBs 损失的主要途径,尤其对高氯取代的联苯更是如此。

在实验室条件下Tucker等人通过4个月的观察,发现Aroclor1061根难随滤过的水从土壤中渗漏出来,特别是含粘土高的土壤。

PCBs在不同土壤中的渗滤序列为:砂壤土>粉砂壤土>粉砂粘壤土。

对PCBs在土壤中的微观移动起作用的主要是对流,其有效扩散速率D=10-8—10-10cm2/s,这表明PCBs在土壤中的迁移性很弱。

储少岗等人实地测量了典型污染地区土壤中不同深度的PCBs含量,亦发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PCBs含量迅速降低,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结论。

环境污染造成多种PCBs同类物的同时存在.各种同类物具有不同的扩散率.PCBs的浓度和组成随土壤深度变化很大.低氯取代的PCBs在所有的土壤深度都能测到,而高氯取代的PCBs浓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幅度则非常大,仅仅在上层土壤可以检测到.深层土壤中的高氯取代PCBs含量都低于检测限.考虑到PCBs的生物难降解特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归因于其物化性质的不同.在25℃时.不同氯取代数和取代位置的PCBs 溶解度在10-5一10-13moI/l之间,差8个数量级,所以随孔隙水的迁移性能相应差异就比较大.实验室研究也表明孔隙水中的PCBs以低氯取代的同类物为主.而底泥中的PCBs以高氯取代形式为主.因此低氯取代的PCBs容易随孔隙水向下迁移。

土壤和沉积物可看成由有机和无机组分组成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结构.这种结构上的异质性可以影响吸附等温线的线性以及主要的吸附机制。

从微观上可以将土壤颗粒分为3个区域.第1个区域为暴露的无机矿物质,它对憎水性有机污染构的吸附影响较小。

第2个区域为无定形态有机质,对腐殖质在水中的行为及存在状态的研究证明了它们的存在。

第3个区域为长期积累的浓缩态有机质,x射线衍射研究证明了它们的存在。

浓缩态有机质的组成更具有异质性,因而,非极性有机物在其中的吸附比在无定形态中更有利。

在有机质化学组成方面,土壤有机质组成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它们的含氧官能团的数目或增加或减少,大量的含氧官能团将导致土壤有机质极性的增加,从而减小了与憎水性有机污染物的亲和力,使吸附容量降低,在吸附剂元素组成与吸附质的吸附系数之间存在相关性。

扩散反应模型正是基于这种土壤组成的异质性提出的.它的中心含意是土壤的吸附过程形成了连续或不连续的系列,吸附质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形式可以由简单的分配平衡到纯粹表面吸附的过程.异质性吸附有两个特征:在不同的土壤中,吸附质的吸附容量变化很大;吸附等温线显示出非线性。

由扩散反应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若颗粒中每一个区域的吸附都是线性的,那么整个吸附等温线也是线性的;若一个或多个区域的吸附是非线性的,那么整条吸附等温线就会呈现一定的非线性。

由于土壤颗粒的异质性(hetemgeneity and multicomponent),PCBs等憎水性有机物更易被吸附到与之有较强亲和力的区域中。

当高亲和力的区域饱和后,这些有机物才吸附到亲和力相对较弱的区域,从而产生竞争吸附。

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颗粒大小对于多氯联苯的吸附也是有影响的Poinke等人指出沙质颗粒与细小颗粒在吸附特性上有明显差别,K oc对粒径的关系呈钟形分布,多氯联苯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为分配过程,分配系数明显地反比于其溶解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